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首先,当前市场上的种子产品同类、重复的较多,很多企业缺乏对自主品种的研发;其次,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很多基层的种子经销门店都有独家品种的种子代销,其中也存在未经过审定却超过有效区域委托代销的品种;另外,在种子的经销过程中,许多销售人员都夸大其词,让选购者感到十分困惑与茫然。
二、种子管理对策
(一)强化种子管理职能第一,依法行使种子管理职能。《种子法》和《种子管理条例》是搞好种子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2,所以种子管理机构要切实担当起《种子法》和《种子管理条例》所赋予的各项管理职能。依法、有效地开展各种管理培训工作,并建立、完善优良农作物种子推介制度、农作物种子抽检制度以及农作物种子的质量保证制度,加强对农作物种子的质量全程监督和良种推广管理;第二,提升种子管理队伍的自身素质。
虽然看起来种子管理工作不太被社会重视,但实则具有非常重大的社会意义,所以种子管理队伍必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能力,而且要品行端正、作风优良。为保证种子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展开,所有种子管理工作人员都必须经过相关考核,坚持做到持证上岗,不断提升种子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第三,保障种子管理经费。由于目前国内大多数种子管理站的办公设备条件较弱,所以应该通过各种合法方式积极争取国家的财政支持,以解决管理队伍的编制问题和硬件设备问题,改善办公环境,提升种子管理工作质量。
(二)加强种子行政许可管理
对申领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要加强对经营场所、加工仓储设施、检验设施和种子检验、贮藏、加工技术人员资格的审查工作;强化许可后的监管,严肃查处资质弄虚作假及无证、借证、超范围生产等违法行为。对不具备种子生产经营资格的企业,要依法撤销其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资格;落实责任追究制。按照“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核和核发工作。
论文关键词:班级管理中的几点建议
班主任虽是最小的“主任”,可她是一个班级的核心领导,是一个班级发展方向的控制者、班级管理方针的制定者。而班主任的班级发展思想能否被学生们接受,直接影响着班风班貌,影响着学生的干劲,影响着班级的稳定与和谐。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班级管理思想要经过班主任极富说理性、煽动性的口头表达宣传给整体学生,要经过班主任耐心细致的、饱含深情地辟讲给个别学生。“情理”二字,天下皆同。用爱心打动他们的心,使他们的心灵向班主任靠拢,使他们愿意交流,感情上贴近班主任。这样做的效果是管理学论文,学生在情感上愿意亲近班主任,有事能在第一时间里告诉班主任。对班主任来说,则体会到了被信任的感觉,增强了工作热情和成就感。
二、“惩罚”要从来不是班主任
情感上的师生相通,为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师生之间亦如父母和孩子之间一样存在着隔阂。特别是高年级乃至初中时期的孩子们,好奇、心理变化快,对事物的接受速度快,但同时他们对于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有一种自然的抗力。如家长和老师对这种抗力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不当,则会造成孩子的“叛逆”,拉大师生间的距离。
纪律是师生校园活动的行为准则,道德是师生校园活动的底线。但小学、初中学生正处在行为习惯的形成期,《守则》《规范》虽指引 着他们,但错误是难免的。在承认纪律存在的必然性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学生的特点,更应正确看待和处理纪律和错误对学生造成的压力。 学生必须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这是每一个班级工作者必须强调的核心期刊目录。接受惩罚是学生承担责任的一种方式。但它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只针对学生身上发生的重大错误或失误。班主任在此时要做的是思想工作,疏通或扭转学生认识,而惩罚则要由上级部门或班委会来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了学生和班主任站在一起。这是师生情感相通的一个外在表现。它能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有利于班主任稳定和学生成长。反之,惩罚特别是学生思想情感上一时难以接受的惩罚,则会在师生隔阂的基础上拉大师生间的距离管理学论文,甚至把学生推向老师的对立面,使学生对班主任产生不信任感,这对于班级管理是相当危险的信号。
三、创设环境氛围,促进班级发展
班级环境中的舆论氛围非常重要,体现一个班级的风貌。它是一个重要工具。运用得当,则会使班级工作事半功倍。 要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有些学生因某种原因产生了厌学情绪,有的甚至和老师、学校产生了严重的对抗心理。这种情绪和心理,如被带进班级生活则会对班级管理、学生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如果一味地用纪律约束,则把更多的学生推向老师的对立面。而舆论则会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所以,班级的正确舆论导向尤其重要,毕竟,人心是思进的。作为班主任,在这时要发挥“演讲家”的才能。讲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区别,讲学生在不同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毕业后的不同选择、面临的不同现实;讲作为优秀毕业生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说小事不讲大事,讲实不论空。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树立信心,扫清障碍。要巧借舆论引导和约束学生。班干部是老师的传声筒。有些信息通过班干部传到学生耳中和老师当面说给学生是不一样的效果。同样,一般学生和班干部的声音对同一个学生来说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作为班主任,要善于利用这其中的微妙差异。例如,对于和老师有严重对抗心理的学生可借用其好友或其比较信任的人把班主任的看法传递过去。这样的规劝效果往往要好于直接面对面的谈话。再如,有时在和学生谈话时,班主任看似无意实则有意的一两句话管理学论文,或许并不是针对该学生的,但都会让他反思自己的行为,或者他会把你的这些话对号入座地加在某些同学身上。他会把这些话传递过去。从而起到班主任想要达到的效果。
四、高瞻远瞩,整体规划,切忌零敲碎打
高瞻远瞩,指作为班主任,对时展方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教育形势发展可能的变化、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小学、初中、高中及毕业后可能的发展方向及成就要作尽可能详尽准确的了解与预测。目光要长远,看学生的现状及变化在其过去与将来之间的地位与作用核心期刊目录。我就经常给学生们说这样的一句话:“要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要明白你现在正在做什么,要考虑二者之间的距离。”如果班主任对这些也能正确地了解的话,就会站在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促进学生成长,就会尽可能地避免一些功利性的做法,如片面地追求学生的成绩或不切实际地促进学生某些方面的提高等。
整体规划,指在“高瞻远瞩”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对整个班级的发展,从学生的基本素质到学习成绩等各方面制定长远目标和具体目标;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因人而宜地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帮助学生规划自我。这样一来,班主任工作就是胸有成竹的,这样的班主任在各种情况面前都是气定神闲的。这种做法也使学生找到了目标,看到了希望管理学论文,激发了信心和动力。这样的班主任也最能使学生产生信任感和亲近心。
零敲碎打,是每一个班主任必须反对的。它指的是无立场无原则无目的的班主任工作。表现在有些班主任完全以别人(学校、家长)的立场、原则为行事的准则与方向,容易受舆论的影响和被别人左右。如,班级工作中的唯上、刻板、盲目、功利性强、患得患失等。这种缺乏适合班级 学生个体情况的分析基础的班级工作往往是被动的,形不成长远动力的。 班主任工作是繁而难的。但绝不是“烦”的。以上认识帮我克服了“烦”的思想,也使我受到更多学生的理解和爱戴。我也坚定了信念——我要为他们显出这份爱,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时时用我们班的警示语“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指引自己,处处用我乡的教育精神“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凝心聚力,拼搏创新”鼓舞自己,为我们农村教育永求发展而不懈的努力。
1.国际发展现状项目管理的起源通常被认为是20世纪中叶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以及后来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目前已形成两大项目管理的研究体系,即:以欧洲为首的体系——国际项目管理协会和以美国为首的体系——美国项目管理协会。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项目的特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发达国家中,项目管理已成为政府机构及企业中核心部门运作的中心模式,如美国白宫办公室、世界银行,以及摩托罗拉、诺基亚、惠普、IBM等著名跨国公司。美国在90年代中期陆续在麻省理工学院、乔治华盛顿大学、美国管理技术大学等大学中设立了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取得项目管理专业学位已经成为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之后又一热点。
2.我国发展现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一些重点建设项目的管理开始逐渐重视,项目管理的运用也越来越频繁。在云南的鲁布革水电站是我国聘请外国专家进行项目建设的。在之后的一些大型项目工程中也同样沿用了这种项目管理手段,效果是良好的。然而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项目管理还存在很大距离。原因就是我国缺乏自己的理论体系。无法构建起系统的培训体系,因而无法实现专业化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
3.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当前项目管理发展趋势情况呈现如下:
(1)信息化知识时代已经到来,项目管理信息化已经是推动时代进步的一个重要前提。当前项目管理的知识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共享,同时借助这样的方式能进一步提高交流能力,增强应变创新能力。当前西方的一些国家很多项目管理都运用了计算机网络等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项目管理事业的网络化。其他一些项目管理公司运用项目管理软件来实现项目管理,他们进一步去研发出更多的项目管理软件。这些能说明,随着新世纪以来更多技术的发展,当前项目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迈进的速度越来越快。
(2)多元化项目管理的实施已经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去,现在项目管理的类型也大同小异,范围也有所不同,实施的周期长短也有所区别,他们在人员配备上也存在很大区别。因此在项目管理方法上也有千奇百怪的方式。投资渠道和主体趋向于多元化,从而造成投资方式也想多元化迈进。
(3)专业化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拓展中。学历教育已经从非专业人才实现向更高层次项目经理专业化人才培训体系迈进,当前项目和项目管理学科方面的研究正在进行当中。而国际项目管理组织也在对专业化、标准化问题进行着深入探索研究。
(4)人性化项目管理被人们以为是如果进行管理项目,事实上,管理者被作为实施项目的执行者,从而失去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人性化管理成为实施项目管理的主导,通过适度改变内外环境,来将项目的管理效率作进一步的提升。
二、我国项目管理学理论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1.推动项目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的项目管理还处于经验性的实践操作阶段。要上升到科学管理的较高层次,就不能仅仅停留经验体系的水平之上。因此,积极探索科学的理论体系,对推动当前项目管理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提高项目管理理论水平的自身需要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项目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已经取得的项目管理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对项目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可以提高项目管理理论水平,极大地推动项目管理的学科发展。
3.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一方面学科门类愈来愈多、愈来愈细;另一方面彼此之间的交叉、渗透速率越来越强,边缘学科林立。项目管理学就是一门多维、多层次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4.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的项目运作尚处在一个不被国际规则认同的较低层次。项目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使我国的项目管理在理论上与实践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重要途径。
三、总结
(一)在线辅导
根据维基百科,在线辅导(onlinetutoring)是指教师和学习者在时空分离的在线虚拟环境中进行的辅导过程。在线辅导与面对面辅导、传统远距离学习辅导既相同又有差异,在线辅导与后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教师与学习者在时空上分离;(2)主要通过网络进行;(3)对辅导教师的技术要求较高。在面对面辅导中,教师发送信息与接收学习者反馈信息是同步进行的,但在线辅导或传统远距离学习辅导由于时空分离,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可能会出现不同步状态,因此师生的即时交互会受到限制。传统的远距离教学通过函授或广播电视进行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师生间的交互较少。在线辅导则通过网络为学习者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使师生间的积极交互成为可能。在线辅导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媒介,其辅导教学主要是在网络中进行的,辅导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运用能力,因此对教师的技术要求较高。
(二)在线辅导教师
在线辅导教师,简单而言即从事在线辅导工作的教师,其内涵一般有两种,一是将“网络技术支撑者、教学资源建设者、教学内容辅导者、教学模式设计者和教学理念创新者”等所有参与在线教学辅导的教师统称为在线辅导教师。另一种则仅指从事“导学、助学、督学”等教学活动的教师,其主要工作为针对学习者的学习困难提供教学支持和指导,包括对学习内容的学术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促进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本文所指在线辅导教师为第二种,即在网络上对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教师,主要任务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三)职能
职能,从字面看,即职责和功能。《现代汉语词典》认为职能是指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本文中在线辅导教师的职能指的是教师应该完成的任务或应发挥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远程教育的兴起,在线辅导教师的职能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观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将辅导教师的职能定位为教学、支持服务和行政管理三个维度。如董锐提出:辅导教师的任务可分为三大类———学术方面,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支持服务方面,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持;管理方面,安排、组织、约束学生按照有关要求完成学习任务。陈瑶认为在线辅导教师主要有三种职能———教学职能,导学、助学和督学;情感支持职能,关注学习者来自家庭、朋友的支持,关注咨询中学习者的感受;组织与行政职能,对学习者进行有效管理,包括管理他们的注册、学习、安全与档案等方面的工作。陈丽、冯晓英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解决管理、技术、教学、心理困难,具备社团建设与维护、学习引导与促进、技术整合与支持、活动设计与组织这四方面的能力。王燕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导学、辅导、帮助和支持,帮助学生在线完成学业,并在教学、社会、管理和技术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二是将辅导教师的职能定位为导学,偏重于教学职能。如洪庆根指出,导学教师一方面要精心设计、构建导学环境,另一方面要发挥导学职能,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辅导、督导、疏导、评价。籍红则认为在线辅导教师应完成专业课问题答疑、课程资源整合、课件质量审核及改进建议等九种教学服务的职责。朱玉珍认为辅导教师应完成解答学习者的专业课程疑难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研究专业问题及研究教育问题三种职责。以上两种观点均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在线辅导教师的职能,以教师的职能为基础,结合在线辅导的特点,提出在线辅导教师的职能。本文试图从管理学的视角,从新的角度来提出在线辅导教师的职能。
三、管理学视野下的在线辅导教师的职能
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从某种角度而言,在线辅导同样是管理活动,辅导教师为了实现辅导目标,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履行各种职能,对在线辅导活动进行管理。所以,管理的各种职能同样适用于在线辅导教师。管理主要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大职能,因此,在线辅导教师也同样需要完成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五种职能。
(一)在线辅导教师的计划职能
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作为辅导教师,首先应该为学习活动制定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使教师有序、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并以此检测学习者的完成情况;同时,学习目标也能给学习者提供学习的导航,帮助他们明确各单元需要掌握的内容,防止遗漏知识点,并引导其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明确学习目标仅是在线辅导教师计划职能的第一项工作,提供实现目标所需的资源是计划职能的第二项工作。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网络的不断发展,教师对教学资源的选择有了很大的空间,为学习者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提供丰富有用的资源并且用合适的方式呈现是在线辅导教师的重要工作。确定实现目标所必需的行动是计划职能的第三项工作。辅导教师要帮助学习者制定学习任务并作出安排,如确定讨论的主题、时间表、讨论的规则等,这些在学习开始前就必须作出明确的规定。辅导教师履行计划职能时需注意:1.制定学习目标应有学习者的参与,即学习目标不应只反映课程的教学要求,还应与学习者的个人目标相结合。只有当学习者参与目标的制定并对目标高度认可时,才能激发出积极性。2.辅导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必须根据课程特点和学习者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过高或过低均无法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3.学习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并有完成的期限,符合SMART原则。例如辅导教师明确地告诉学习者,需要参加几次在线讨论、完成几次形成性作业才能拿到平时成绩。清晰、明确有完成期限的目标可以帮助学习者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辅导教师也可以此作为评价的标准。
(二)在线辅导教师的组织职能
通过设计和维持组织内部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有效地协调工作的过程就是组织职能。在线辅导教师的组织职能主要包括构建网络社团并进行成员的分组和分工。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相比,在网络学习环境下,由于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团体或实体班级的概念,教师和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降低,人际交流减少,从而导致学习者的孤独感、焦虑、厌学、倦怠等负面情绪较多,并直接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因此辅导教师要努力创建网络学习社团,营造一种类似于真实的社会互动的环境和氛围,为学习者营造进行网络学习的归属感,进而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同时,由于辅导教师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使得辅导教师很难对所有学习者都保持互动,互动的质量受到限制,因此将成员进行分组是比较合适的方法。通过分组,辅导教师的关注重点由个人变为小组,数量大为减少,可以更好地开展互动。分组也可以促使学习者在学习中取长补短,弥补个人自学所带来的不足。辅导教师在分组时应注意:1.小组成员人数不能过多,过多则容易导致“浑水摸鱼”的情况,积极的学习者主导了讨论,另外部分学习者则潜水旁观;人数过少则不易形成讨论氛围,从而无法展开讨论。因此一般小组讨论人数控制在8-10人比较合适。2.小组的成员构成应在性别、年龄、性格等方面有所差异,因为同质性过高的小组成员容易提出相同的观点,从而影响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线辅导教师不应过早分组,可以通过破冰游戏、学习者自我介绍、前几次发言等情况综合后再进行分组。3.小组长人选应由学习态度积极,与他人互动较多、较有威望的人员担任。辅导教师应明确小组长的职责,并授予小组长相应的权限,如选定讨论话题、安排发言对象等。
(三)在线辅导教师的领导职能
领导职能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在线辅导教师与学习者的关系当然不是领导者与部下的关系,但是,作为在线辅导教师同样要带领、引导和鼓励学习者实现学习的目标,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在线辅导教师也应完成领导职能。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互是在线辅导成功的关键。但是,大多数在线辅导教师只能通过网络与学习者互动,缺少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无法使用口头语言或者非语言沟通的方式,而书面语言沟通的效果与面对面的交流相比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在线辅导教师领导职能的首要工作就是沟通。辅导教师可以通过聆听、提问等方式引导学习者发言、参与讨论,从而建立良好的互动。其次,辅导教师应积极激励学习者。由于学习目的不同,学习者的积极性会存在差异。部分学习者的目的只是拿到文凭,成绩只要及格即可,学习动机不强,积极性不高。对于这部分学习者,辅导教师要帮助他们改变学习目的,鼓励他们在获得文凭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另外,由于在线更多的是依靠自学,学习者在学习中面临更多的困难,对于一些意志薄弱或者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者,容易产生厌学甚至放弃的想法。作为辅导教师,应及时发现学习者的思想变化,采用合适的激励措施,鼓励学习者克服困难。辅导教师履行领导职能需注意:1.师生之间应有积极的互动,但互动的频率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影响辅导的效果。互动过多,一是占用辅导教师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辅导教师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二是会阻碍对话的进行或者吓到学习者,使其不敢或不愿发言。互动过少,学习者无法从辅导教师处获得评价和反馈,从而影响其积极性。2.辅导教师要学会沟通,与学生的互动应尽量保持中立,学会倾听,正确识别出学习者的困难和需求,并帮助他加以解决。同时,辅导教师还应学会适时、适当地提问,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习者思考和深入讨论,实现学习目标。3.表扬的运用要适度。不可否认,表扬对于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但过犹不及,学习者会认为过度表扬不客观、仅流于形式,只是为了表扬而表扬,这样反而影响其效果。因此对学习者的表扬要客观、具体、有针对性。
(四)在线辅导教师的控制职能
计划制定出来后,并不能保证其实施效果和预定目标相一致,因此需要控制。对于在线辅导教师,控制是指对学习资源、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及其相应程度的掌控,评价和反馈是控制的重要任务。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向学习者提供其在特定一段时期内的能力提高以及所取得进步的具体信息。对学习者来说,准确客观的评价和反馈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判断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学习中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积极的评价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信心,帮助其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辅导教师履行控制职能时应注意:1.学习者非常在意和期盼得到辅导教师及时、细致的评价,辅导教师对作业的评价反馈是教师对学习者学习最直接、有效的学术指导,有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因此,辅导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并提出较详细、具体、有针对性的点评。2.无论是对学习者的发言或是作业,辅导教师提出评价和反馈时应较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多发现闪光点,从而调动和维持学习者的积极性。3.辅导教师对于作业中发现的问题应客观指出,并提出改进意见。对于不完成作业的学习者,辅导教师要采用相应的惩罚措施。事实证明,只是一味地鼓励并不能促使部分学习动机不强的学习者主动学习,只有奖惩兼施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学习。4.反馈的形式可以有多种,既可以发班级公告,对作业或讨论的完成情况做整体性地点评,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和学习者个人做一对一地互动告知。5.控制应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因此辅导教师要持续关注并汇总、统计学习者平时的学习情况,包括登录平台次数、时间、发帖次数、作业完成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6.评价和反馈并非仅仅是辅导教师的职能,辅导教师应鼓励学习者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习者反思自身学习过程,并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和管理,能促进自我发展。学习者之间相互评价,得到他人的关注和点评,能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大大提升学习者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五)在线辅导教师的创新职能
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法治政府的社会背景支撑下,中国司法改革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司法改革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理论热点之一,出现了贺卫方、张卫平、谭世贵、左卫民等一大批对司法改革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的专家学者。相关专著几百本,研究论文也达数万篇。构建中国司法管理学这样一门对中国司法改革及司法管理研究成果进行有效知识利用的新学科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与有效利用知识角度来看,中国司法管理研究的学科化也是中国的社会现实需求与对研究成果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必然要求。这就从社会基础与管理的内在效率逻辑两个方面为中国司法管理研究的学科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中国司法管理研究学科化的社会基础
(一)社会基础——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一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并不完全是学者思想深度与智力程度所及即可成功的事情,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十分必要。这在科学与社会发展史上不乏先例:微积分虽有阿基米德的天才智慧而没有在古希腊进一步发展,布鲁诺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殉道,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众多中国法学精英竞相鼓吹司法要服从中国的“司法党化”谬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不少知识分子因坚持“司法独立”的观点而惨遭厄运足以证明这一点。
中国司法管理学,特别是科学、独立的中国司法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同样需要一个适宜的社会环境:强烈的个体权利意识、自由竞争的市场基础、宽松民主的政治环境等等。离开了这些环境,在一个赤贫和专制的社会环境下,司法本身存在是否都显得无关紧要,遑论研究如何管理好司法以实现社会正义的司法管理学。
对于中国司法管理学产生与发展的环境基础,笔者的基本判断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阶段我国的历史条件、社会现实对如何研究管理好中国司法的学科——中国司法管理学有着强烈的需求,以市场经济、法治政治和和谐社会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社会环境允许并且需要中国司法管理学的良好发展,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司法运作则要求各个层面的司法管理充分、有效率地利用关于司法的知识,提高司法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所有这一切社会背景,都成为构建(及发展)中国司法管理学这样一门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实现司法正义学科强有力的外在动力。
(二)市场经济——权利意识的孵化器。经过包括在内的动荡与浩劫,人们发现,那种指望靠国家计划与政府包办的社会运行方式给人们带来的更多是贫困、绝望与低效率。从“计划经济”到最终确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提高了我国经济资源运用的合理性与经济的高效率,而且,个人财产权利的真正认可,个体利益的彰显和保护,交易机会的增加,使得人们对“单位”生老病死般的依赖逐渐打破,渐渐实现了梅因所说的“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个体权利意识、个人主体意识在增强,本来也许只是致力解决温饱与效率问题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不经意间孵化了中国公民的权利意识,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度时代,恰恰成了中国公民“走向权利的时代”,这为保障权利、寻求权利救济、寻求司法正义打下了最为现实、扎实的基础。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对外开放,为经济全球化与个人权利标准“去国别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国际、国外权利保障方面信息的增多,使借口“具体国情”而弱化、限制权利的做法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权利标准国际化的趋势难以阻挡。
在权利社会中,个人是单个的个体与独立的主体,而不是单位的附庸,靠领导干预而获得对某种纠纷解决的正当性难以为人们承认,需要接近司法正义、进而获得更高质量的司法正义成了权利时代人们普遍的诉求,而研究如何管好司法、如何提高司法质量,“多快好省”(谭世贵、黄永峰,2002)地实现司法正义的中国司法管理学就应该成为保障权利、救济权利必不可少的学科,成了与人们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显学。
(三)法治政府与和谐社会——以司法正义为核心的社会运作。德沃金说过,“我们生活在法律当中并凭借法律生活”,而“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则是其王侯”。当法治社会或法治国家成为现实时,法律及司法的地位就应当如此。
经济改革开放引起人们对法律重要性的强调,特别是1999年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国宪法以后,法治或“依法治国”正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现实。而“依法治国”要求良法之治,要求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要求“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有效监督”(谭世贵,2005)。这当中,司法正义始终是法治社会运作的核心价值与制度。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保障人权”、“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具有现代意义的进步理念在我国的确立,面对世界进步潮流与全球化浪潮,在新的世纪我国应该构建具有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内涵的和谐社会,其基本价值取向可以用“人权”与“法治”进行概括。同样,管理公平、正义的分配(主要为司法审查)与救济(主要为对具体案件的公正裁判诉讼)的司法,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
因此,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市场经济、法治政治、和谐社会这一时代环境对中国司法管理学这门学科产生了强烈需求及推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司法审查制约不科学、不合宪(法)的立法及行政行为,从源头上管理正义,以及在具体争议裁判过程中救济正义,实现整个社会的“正义最大化”,又使得中国司法管理学又能够在当今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发挥用武之地。这样,中国司法管理学发展的社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二、有效率地管理知识:中国司法管理学科化研究的内在逻辑
(一)知识管理的核心——有效利用及创新知识。自1988年赛得勒(PhilipSadler)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以来,有关“知识社会”、“知识管理”的话语席卷全球。在知识经济中,管理的核心不再是对自然物的管理,而是对知识的管理。“对知识的管理也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毛卫平、韩庆祥,2003)。
受知识经济影响,知识在社会当中的重要性凸现,社会知识化,形成“知识社会”。知识社会中,各种组织(不仅仅是企业,还包括这种公权力组织,如国家、司法机关等),必须注重知识管理,有效开发、利用知识。知识的传播及以新的知识培训组织成员,增强组织及其成员掌握、运用、生产、创新知识的能力,乃是知识管理的必然要求。或者说,知识经济的内在逻辑是要求处于社会之中的各种组织主体及成员有效率地利用知识。
知识经济、知识社会对中国的影响不可忽视。在全球化背景下,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必将步入且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处于通往知识经济道路上的中国,不仅要充分利用科技知识来富国富民,而且还应该充分、有效率地研究和吸取有关司法的政治管理、法院管理、诉讼相关因素管理(这些均为司法管理之研究范围,均属于司法管理范畴)方面的一切知识,打造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法院(这正是法院在社会纠纷解决上应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在提高司法公正度上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二)中国司法管理研究的学科化——管理中国司法管理研究成果的有效途径。作为知识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学科化研究,将已经积累了的大量有关中国司法改革或中国司法管理的知识进行有效利用,避免分散、重复、研究成果得不到应有的传播及运用所带来的知识管理上的不经济与无效率,并通过建立科研机构、创办刊物、设立学科、培养人才等方法进一步创新、传播、运用中国司法管理知识,正是知识经济背景下有效率利用知识这一知识经济内在逻辑对于中国司法管理研究的必然要求。
就有关中国司法改革/司法管理已经产生的研究成果而言,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制度构建,亦或具体的管理技术,对“中国司法改革”(这是中国司法管理的另一个面孔)的研究已经相当系统化,研究的对象、基本概念、方法、问题、体系、发展方向等等也逐渐清晰明朗,并在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群体,积累了大量的有关中国司法改革或中国司法管理的知识,已经到了非以学科化方法不足以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地步。研究分散、研究重复、研究成果得不到应有的传播及运用,都可能会成为阻碍有关中国司法管理研究成果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因素;而这种传播、运用与研究深化上的障碍,可能是“司法正义”的理念在中国大地上不能有效传播和现实司法中司法正义难以充分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社会的变更与科学的发展,总是不断拓展人们的认识领域和研究范围,不断为人们带来新的知识。对知识进行管理,使之系统化、体系化、学科化,使之走出学者的个人书斋得以广泛传播,使之运用到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校正、发展、丰富,成为“显学”,反过来又更好地指导实践,乃是一种知识被系统研究后得到有效管理而不至无从流传甚至于散失的良好的途径。中国司法管理的知识也应进入这种良性循环。换言之,通过对在中国司法改革中不断产生、形成与积累的有关中国司法改革和中国司法管理方面的知识进行学科化,并在学科化过程中整合、集中研究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避免重复研究造成资源浪费,使中国司法管理学成为一门全社会都感兴趣的“显学”,为“司法正义”的理念在中国的有效传播和现实司法中司法正义更有效率地在中国大地上得以实现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牢靠的方法支撑。知识管理不等于研究学科化,但学科化却是天然的知识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