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范文第1篇

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信息社会总指数(ISI)达到0.4712,同比增长12.4%,增速较上一年提高1.68个百分点,仍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的历史进程中。2007~2013年年均复合增长9.16%。

依据信息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社会测评研究”课题组重点对知识型经济、网络化社会、数字化生活等维度,以信息社会指数的标准评价体系考察信息社会的发展水平。

走向知识型经济

知识型经济发展是第一项测评指数,从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发展方式以及人力资源情况,来反映信息社会经济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2013年,全国共有北京、上海、浙江、天津、江苏等5个省份、以及深圳、广州、南京、无锡、杭州、西安、济南等20个地级以上城市(不含直辖市)20个信息社会指数超过0.6,也就是说,已经了进入信息社会初级阶段。其中,青岛、宁波、太原、镇江、长沙等5个城市首次进入,北京、上海仍处于领跑地位。

从测评报告测算的指标中可以看出,使用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比重来进行综合,将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转换为人均收入,这个更能反映当地实际富裕状况的测算,反而比使用GDP指标的测算结果更趋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政绩考核注重GDP,取得了丰硕成绩。但是,近年来GDP导向引发了一些问题。从理论上讲,在资源性城市或国有经济发达地区,会出现国有企业收入转移或财政收入转移等问题,导致GDP并不是与完全与当地富裕程度挂钩;另外,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可以跨越国境分解情况下,外向型程度高的城市的GDP很大部分是境外公司创造的。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GDP指标的重要性正逐步下降,甚至出现了GDP和人们富裕程度关联度弱化现象。对此,十报告明确提出人均收入大幅提高的战略目标。对于一国或一省而言,GDP或许意义更大,但是对于一座城市,老百姓的收入体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水平。

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社会测评研究”课题组研究员表示,“山东东营的GDP得分大幅高于济南、青岛――2010年东营人均GDP116404元,济南、青岛分别为57947、65812。如果采用人均GDP指标,东营知识型经济指数、信息社会指数将大幅提升,信息社会指数将达到0.4800,仅次于大连0.4823,处于三省45市的第二位。但是,我们发现在其它三级指标得分上,东营并没有表现出与第二位相符的数据。此外,还发现:东营的人均收入反而低于济南、青岛。在使用人均收入后,例如东营各项三级指标排位基本稳定,总排名也下降到第6位。”

其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程度,决定着该地区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快慢与稳定,服务业尤其是包括信息服务业在内的大量使用信息技术的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是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地区在研发、创新和能效方面的发展情况,创新能力的建设,绿色经济的发展,也是知识性经济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代表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知识型经济领域,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09%。北京、深圳、上海、南京、厦门、东莞依靠产业结构带动转型的代表。

近年来,随着区域分工合作的深入发展,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深,东部地区信息社会发展的板块效应开始出现。中西部地区普遍低于全国水平。2013年全国进入信息社会的23个地级以上城市(含直辖市)中有20个城市位于东部三大区域,占比约为87%。

网络化社会和数字化生活

网络化社会和数字化生活是报告中的两个重要的测算领域。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层出不穷,信息产品应用门槛降低,数字化生活日益丰富,是2013年信息社会的利好趋势。2013年北京、上海、江苏、天津、浙江、广东的网络化社会指数超过0.6,排在前6位。之后依次是辽宁、福建、吉林、山东、河北等省。不过,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报告显示,数字化生活和网络化社会对全国信息社会指数提升的贡献最高,贡献率分别达到45.74%、34.88%,是信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领域。得到这样的结论,一方面需要从社会的视角考察信息社会发展水平,反映信息社会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包容以及社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需要了解居民个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反映信息技术在居民中的扩散和普及程度。

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城乡之间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差异大小,以及社会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城镇化程度,都影响着网络化社会的进程。

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是信息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宽带中国”布局下,信息基础设施接入不断完善;在移动互联技术推动下不断增强的信息产品支付能力;以及随着信息产品应用门槛降低,不断提升的信息产品普及率都是全国信息社会加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信息产品“用得上”。2013年中国网络化社会指数达到0.5250,同比增长8.64%。2007-2013年年均复合增长8.39%。对于西部地区,2013年广西、青海、宁夏、新疆网络化社会指数有所上升。不过,整体来讲,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其中,全国数字包容状况,即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异情况,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市场变革企业发展

一、数字经济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趋势

(一)数字经济概念及特征概览

数字经济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1995年,加拿大的商业策略大师唐泰普斯科特出版题为《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间的希望和危险》的著作。在书中泰普斯科特详细论述了互联网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他也因此被认为是第一个提出“数字经济”概念的人。尽管人们逐步认识到数字经济对经济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对数字经济并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2017年杭州G20峰会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对数字经济做出权威定义。该倡议提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根据这一定义的界定,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是数字经济兴起的基础,同时也是数字经济良好运转的重要保障;其次,数字经济具有智慧性、创造性和高附加值的特征;再次,数字经济是新行业、新形式创新与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并举的经济形式。

(二)互联网应用普及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技术发明的动力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联网技术正是在国际格局的变化之下诞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为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展开军备竞赛。美国基于军事安全需要,提出建立分布联合的军事指挥方案:即为防止单个军事指挥点被破坏而导致军事指挥的中断,建立多个分散的军事指挥点,同时各个军事指挥点能够互相联通,以提高军事安全度,避免战略风险。于是,将这一构思交由ARPA(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展开研究。1968年,拉里罗伯茨(LarryRoberts)在其研究报告《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中提出张华博士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欧洲研究系北京102488)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了实现计算机互相联结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各个分布的节点既可以独立运转,节点之间又能够信息交换。美国根据这份研究报告建立了应用于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网”。这就是著名的阿帕网。1969年,阿帕网正式投入应用。阿帕网的诞生被看作是互联网的起源。尽管阿帕网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军事、国防的需要,但这是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技术。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为例,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8年的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7.72亿人,应用普及率达55.8%。这一普及率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技术能力和消费基础,为社会向数字经济转型创造可能性。

(三)数字经济影响经济社会的方式

作为以创新为驱动力,技术与各个部门相结合的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挥着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影响。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数字经济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获取经济信息的渠道,促进提高经济效率。互联网连接与沟通特征,使人们能够更加便利的交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通过使用互联网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开展社交、休闲娱乐,人们能够准确把握经济脉络,保持对实时资讯的敏感度。其次,数字经济能够实现交易模式多样化,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等应用得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式不断涌现,为经济、生活带来便利,同时创造更多的商机。最后,数字经济通过激励探索,为实现技术的价值助力,带动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如互联网+农业、物联网及智能制造等等融合方式的应用,开拓智慧型社会的发展方式,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谋福利。

二、数字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变革

(一)市场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在传统经济中,厂家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居于主导地位。消费者从已有商品中进行选择,相对厂家来说,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在数字经济中,情况则有所不同。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消费者的作用和影响力变得重要,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需要,更能参与到生产过程中。首先,消费者能够在消费之前,通过社交网络和网络评价等渠道充分了解商品的相关信息,选择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商品;其次,在消费中,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与生产者进行沟通与洽谈,使定制化、个性化成为潮流和趋势;最后,消费者能够将使用体验通过更多渠道反馈给生产者或分享给其他消费者,将商品信息、使用价值及效用进一步推广。在数字经济中,消费者是生产灵感的来源、生产设计的参与者和产品宣传的推广者。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消费者能够参与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性。

(二)市场格局发生改变

经济形势犹如为市场主体提供表演的舞台。市场主体融入其中,在经济浪潮的变迁中拼搏、壮大,同时促进经济格局的形成、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形式,带动市场主体调整、改进,推动市场格局的变化。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提供更加开放、自由的市场氛围,因此市场的进入壁垒在降低,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更加均等的参与机会。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与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产业价值链,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数字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经济中流线型的产业价值链向矩阵型产业价值链升级,促进整个行业效率的提升。

(三)数字商品形成促进交易模式改变

信息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具有与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同等意义的作用。在互联网中,信息以“0”和“1”形式的数字进行表达、存储和传输。基于信息技术使得如在线音乐、视频、体育节目、网络直播等数字表现形式的产品构成数字经济中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颖、时效和创新的数字商品对交易模式产生影响。不同于传统商品,数字商品具有可复制、可传递、可重复消费的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数字经济突破传统经济的购买-消费模式,即支付费用获得商品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模式成为可能。在数字经济中,体验-支付-消费三环节的体验式消费模式成为交易模式的主要形式,即厂商向消费者提供部分的数字产品免费试听、试用,消费者对满足自身需要的商品及周边产品支付以获取所有权或使用权模式。

(四)数字技能成为社会要求

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对人们进行生产与实践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人们需要掌握更多满足现代科技要求的技能,才能适应各种变革所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数字经济既是创造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对原有经济形态的革新。经济中交易规则和运转方式发生转变,职业类型也将随之发生更迭和转换。只有具备数字技能才能更好适应职业发展的变化。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已向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推广、渗透,提升在庞杂的信息中获取、辨别和利用资讯的能力,避免形成与他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是找到通往未来的钥匙,开启人们在数字经济中发展之路的有效途径。数字经济数字技能成为人们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具备更多的数字技能,才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数字经济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1.激发经济增长动力,提供市场活力。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动荡波及全球,传统经济陷入长期的低迷状态。与传统经济不同,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实现快速的增长,呈现出繁荣景象。数字经济正在从政策、投资和需求等方面为经济转型提供动力,使企业获得宝贵的发展机遇期。首先,政策支持为企业的创新、创造提供宽松的环境。作为蓬勃兴起的经济形式,数字经济展现良好的发展前景,各国将数字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制定政策支持数字经济的发展。政府制定激励政策,构建鼓励创新开拓的市场环境,能够给企业更大的前行动力。其次,数字经济建设带动投资的活跃,增加市场活力。在数字经济的建设中,各项基础设施和前沿技术如宽带高速网络、5G技术等的研发与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数字经济的预期收益将带动投资的增加,促进资本流动,为市场的繁荣增加活力。最后,更优的消费条件促进消费增长。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更加碎片化,对消费的形式和效率提出新的要求。数字经济的快速、便捷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带动消费的增长。电子商务、电子竞技等新型的消费、娱乐、休闲模式的需求正在实现突破性的发展。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消费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待开拓领域。2.打破界限,提供更大的空间。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数字经济的发展打破时空的阻隔,使全球化进一步深化,世界联结成为更大的市场。经济交流更加密切,经贸往来更加易行,这将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作为开放的平台,跨境贸易变得更加便利、企业面对更具有吸引力的发展前景。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消费者通过搜索、点击鼠标便可畅享全球市场的商品和服务。这种消费习惯的变化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所面对的市场不再囿于某地区,而是全球性的市场,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商品,填补市场空白,开发新的市场。在传统经济中,企业往往从大众化的观点出发向市场提供商品,这导致个性化、小众化的需求难以满足。数字经济中,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喜好,获得宝贵的市场份额。3.技术应用提高企业的效能。企业在保持持续的规划、运转和调整中实现既定的目标,获得收益和成长。数字经济的出现,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通过现代技术的革新,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企业提高效率。首先,企业能够实现更加灵活多样的办公方式,移动办公、异地办公等方式可以使企业能够大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其次,组织结构变化使企业信息的送达和回馈通路畅通。在数字经济下,企业的组织结构正在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转变,这样能够避免层级繁复造成的信息失真和扭曲,使企业信息传递的清晰度有所提高。最后,各环节之间衔接流畅,能够使企业降低沟通与协调的管理成本。

(二)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的挑战

1.面临向数字经济转型的阵痛。得益于新技术的应用,数字经济能够更加精准地提供服务。这对企业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也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变幻莫测。作为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分水岭,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破”与“立”更替和变换的推手。一方面,传统企业面临被淘汰、被替代的风险。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提供甚至优于传统经济中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这使传统企业面临艰巨的挑战。从当前来看,传统实体商超正呈现出消费额大幅下降的态势,从长远来看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等相关服务性企业也都存在被淘汰的风险。另一方面,数字经济跨界、融合的特点加剧竞争格局的变化,使之更加复杂化。与传统经济企业往往在相关领域探索拓展不同,数字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百度、谷歌等原互联网企业开发地图、导航、无人驾驶等新领域、新应用,使数字经济的竞争更加白热化。2.复杂的信息环境影响企业战略制定和信息反馈。市场发展瞬息万变,风险与机遇并存。企业唯有通过更好地了解信息、判断环境的变化,来规避风险把握机遇。数字经济中,信息传递速度加快,范围扩大使信息环境变得更加神秘,这对企业的反应能力、辨别能力和信息可获得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负面信息传播速度更加快,对企业形象的树立与维护提出新的要求。不同于传统渠道的一点对多点式信息传播模式,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具有多点、多角度、多维度联结的特点,使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影响范围远超从前。这对企业的应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其次,虚假、失真的信息干扰,降低经济环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在数字经济中,开放的互联网环境由多种信息构成,这其中也充斥着大量的失真、不实的信息。信息的扭曲与失真不仅不利于企业分析经营环境,更有甚者会导致企业制定错误的战略。最后,信息获取迟滞,导致错失发展机遇。企业进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与决策,是以全面搜索和判断信息为基础,立足于未来为发展制定的方向。只有充分了解经济社会信息,才能更加准确地制定战略。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如果企业不能及时掌握信息,存在错失发展良机的风险。3.权力与义务调整与改变。数字经济中,企业角色变得更加多样化,从原来单纯的产品生产者和提供者向服务提供者、平台的搭建者和信息收集和保管的守护者转变。这不仅是对企业运营能力和关注焦点的考验,更是对企业承担责任和义务提出全新要求。一方面,商品和服务提供内容和类型的转变,需要企业担负起监管和维护的责任。在互联网中,网络平台需要对产品的合法化、健康化和符合公序良俗进行监督和管理。这在平台经济中具有最突出的表现。作为新型的交易形式,企业作为平台的搭建者和维护者,为交易双方提供经济交易的桥梁。尽管平台企业不是最终商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但是对商品及服务的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监管和维护责任。这对企业任务和角色的调整和转换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企业需要肩负尽职保管信息、确保存储和使用安全的责任。在数字经济中,信息具有宝贵的价值,是人们能够享受便利的基础。与此同时,庞杂的信息中具有海量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不当流出会给消费者带来风险,甚至造成损失。因此,信息的安全和隐私权的保护对企业提出新的要求。企业需要对信息进行妥善保管、保护和维护,确保企业所掌握信息不泄露、不滥用和被不当获取。

四、新环境下企业建设的应对之策

(一)提高技术应用的能力

首先,扩大技术应用,提高办公效率。通过新技术的使用帮助企业进行各业务单元的协调与管理,提高成本控制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其次,运用互联网手段,实现宣传推广手段的现代化。互联网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媒介,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企业应当更好地使用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应用,直接与消费者沟通和交流,更好地了解消费需求变化,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关系。最后,增强企业的信息获取、分析与反应的速度与能力。市场竞争中,充分、完备的信息有利于企业科学地制定发展战略,确定发展方向。企业应当通过正式渠道获取官方信息,剔除杂音和干扰,为企业的战略制定提供准确、客观的依据。

(二)提高互联网应用的安全系数

首先,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与监督。一方面,企业可以将信息采取分级管理机制统一管理,既将企业的信息分为:宣传信息/公开信息、保密信息和机密信息三个等级。对企业人员与外界进行联系时可以了解、使用的信息等级和内容具有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另一方面,加强内部人员保密意识的教育和监督。通过提高人员网络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意识与能力,从信息的源头进行安全性把控,避免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信息的不当外泄。其次,企业应当加强网络接入设备安全性能的维护与监测。一方面,对需要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安装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通过对设备安全措施的管理、维护和监测,确保网络接入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安全性能良好。另一方面,设置专门的设备维护、监测与保障人员,及时发现网络设备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异常情况进行修改与更正。从设备设置和应用维护两个方面入手识别和干预接入设备的非法入侵,增加网络使用安全性。最后,企业应当加强网络运营环境的净化。尽管互联网环境是复杂的,企业难以进行把握和控制,但是可以通过网络区分和访问控制,提高网络的安全程度。企业可以严格区分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建设、规划和使用权限。根据业务的需要和要求规范网络访问的范围,对于机密的、核心的部分划分为内部网络,对需要经常外界联系的部分划分为外部网络。通过技术手段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建立安全的隔离机制。同时,严格限制内部网络的访问权限,禁止移动存储介质在内部网络的读取功能。通过网络隔离和访问权限控制,打造更加安全干净的网络使用空间。

(三)竞争优势的重塑

在传统经济中企业在长期经营和发展中形成特色和优势,具有相对成熟的客户群体。这使得企业进入相对稳定的生存和成长时期。当今数字经济条件下,发展环境、消费习惯和产品需求都在发生变化,传统经济中企业的优势难以满足竞争的需要。裹足不前将使企业已有的优势消失殆尽,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因此企业需要主动变革,塑造数字经济中新的竞争优势。善用技术手段,能够使企业适应数字经济的需要,为自身变革助力。一方面,企业应当调整组织架构,实现职能的优化和组合。在组织结构上应当基于互联网思维剔除陈旧的机构、组合重复机构,通过结构重组,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和运行效率。对传统生产部门进行机械化、智能化改造,使之更加符合数字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应当以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提品的功能。通过建立网络化产品生态系统,实现产品覆盖的集成化,提高消费忠诚度。

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隐性创意经济 可持续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1.1 【文献标识码】A

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经济健康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对经济结构做出适当调整迫在眉睫。传统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源和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这一波金融危机对金融业冲击尤为严重,很显然,金融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难以成为拉动经济繁荣的基础产业。当前,绝大多数传统产业已经完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因此,为新的繁荣周期发掘核心产业是今后各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以低耗能、清洁型为核心的隐性创意经济有可能承担此任。

发达国家隐性创意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隐性创意经济迅速兴起,发达国家已经将本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隐性创意经济,不言而喻,属于隐性创意经济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欧美国家已将创意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来大力发展,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国的隐性创意经济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推动这些国家隐性创意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正是源于各国政府多种举措的重要作用。显然,我国隐性创意经济要发展,也应该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隐性创意经济的扶持,推动隐性创意经济快速发展。①

英国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概况。“创意经济”和“隐性创意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英国也是最早发展创意经济的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首相布莱尔任期内强力推动创意经济发展,这个时期也是英国的隐性创意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据英国跨部门商业注册机构(IDBR)统计数据显示,英国从事与“隐性创意产业”有关的企业超过122,000家,约占企业总数的7.6%。这些企业中,75%主要从事数字艺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音乐、视觉传达和表演艺术方面,产值达到1125亿英镑,对英国GDP的贡献为5%,已超过大部分产业对全英GDP的贡献。②

法国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概况。法国的设计业是该国隐性创意产业的代表行业。法国设计业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环境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包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时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设计研究等。研究表明,设计公司主要的业务内容是产品设计,占所有设计公司业务量的60%,但是产品设计的利润率并不高,相比较而言,包装设计利润率丰厚。据该国工业设计促进协会统计,设计业的年营业额约为30亿欧元。巴黎是国际时尚大都市,也是大部分设计公司的云集之地,法国55%的设计公司总部设在巴黎,这些公司无疑极大促进了就业,提供了全法国78%创意设计工作岗位。③

瑞典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概况。瑞典的隐性创意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也奠定了的该国在隐性创意经济方面的领先地位。瑞典就业结构统计数据分析,从2010年至2013年设计业和数字多媒体产业是瑞典隐性创意产业中发展速度排名第一的行业,其次是表演艺术、平面艺术、文学等。音乐和电影是瑞典最具代表性的创意产业,瑞典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输出国之一。电影产业尤为成功,几十年来产生了许多经典名片,也培养了诸多闻名世界的导演和电影明星。瑞典的汽车与建筑业能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除了高新技术的贡献,其中工艺设计因素不可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创意文化已经成为瑞典文化的代表之一。

丹麦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概况。丹麦隐性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制定多项激励政策促进创意产业发展,隐性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带动丹麦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了有力推动和促进隐性创意产业的发展,国家贸易产业部和文化部共同发表了一份《丹麦的隐性创意潜力》报告,其中详细阐述了丹麦隐性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和产业政策的策略重点,其主旨是为该国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参考数据。该报告详述了丹麦的隐性文化创意产业涵盖的9个领域,并列出每一领域产业链的详细定义。丹麦政府选择将文化、电影、音乐、新兴媒体作为其隐性创意产业发展的四个重点领域。

德国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概况。在德国,“文化经济”和“隐性创意经济”是同一概念。德国重视数字技术的推广,隐性创意经济在德国发展迅速。以2003年至2008年为例,其销售额从1172亿欧元增至1319亿欧元,增加值远远高于化工业,略低于汽车业。德国政府在文化政策制订方面也表现出其独特性,至今没有出台一个正式的官方文化政策。德国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以下特点:行业跨度大,创造是其共性;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主体;以大城市为龙头、辐射周边地区的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④

我国隐性创意经济的潜力分析

隐性创意经济从归属来说,属于宏观创意经济和区域经济,涵盖面非常广,包括摄影、建筑、雕塑、动画、数字媒体、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和艺术经济等。据统计,我国创意产业的隐性经济增长率可达年均10%以上,因此,大力推动隐性创意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

从国内经济形势分析,国务院2014年1月22日召开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会议确定了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祁述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对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延续,是结合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情况提出的富有针对性的新举措,表明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认同的。同时他也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推动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教授也表示,推进设计服务、文化创意以及与之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切中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最核心价值,通过最合理的方式实现了其价值。他表示,创意设计较难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但对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转型升级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及产业融合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在隐性创意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方面,总体来看,我国的隐性创意经济所占经济总量比重与其他国家类似,但也有其独特性。奥地利一位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了76个工业国和新兴工业国的非正规经济情况。数据表明:在欧美发达国家,“非正规经济”大约占GDP的15%以上,在发展中国家,其所占比例较高,基本都在30%以上。该研究还指出,“非正规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约占其GDP的70%以上,规模最小的国家也要占其GDP的10%。⑤

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不断转型,隐性创意经济逐步增加。有学者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我国隐性创意经济占全部经济的比重约在5%以下,到上世纪末迅速增加到20%,2000年至2013年隐性创意经济增速减缓。目前其规模估计约占GDP的10%到20%之间。

我国隐性创意经济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凭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设计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不可否认,不管是我国的隐性的设计经济还是表层的设计经济都与世界强国有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隐性设计经济的管理方式、市场运行方式等方面相当混乱,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于设计经济的战略地位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认知,产业发展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法律和金融支持,从而导致设计经济进入不能持久发展的经济怪圈。

第二,缺少产业运行的良好环境,市场化的短视行为极为普遍,而且设计教育的落后导致生产者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监管机制不够完善,特别是作为隐性设计经济支柱的创意行为或产品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和激励。

第四,受传统重道轻技的思维影响,创意行为的市场转化能力有限,不能达到产品市场化运行效益的最大化。当然,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沿海地区逐渐意识到设计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比如,近期广东省就率先将设计经济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加以提倡。

我国隐性创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隐性创意经济在我国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仍有很大的差距。为了使我国隐性创意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分析我国创意经济基础和发展情况,并积极引进其他国家隐性创意经济发展的先进理念,尤其是创意园区建设的重要经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以宣传为先导,营造隐性创意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隐性创意经济、隐性创意产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还是很新鲜的词汇,对创意经济在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以及它与传统经济的差异更是知之甚少,也无法预见创意经济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营造社会舆论氛围十分关键。要通过各种媒体多渠道立体化地宣传隐性创意经济目前的发展情况,尤其是隐性创意经济的经济拉动优势,尽可能地扩大隐性创意经济在本地区的影响。网络是最不容忽视的宣传平台,创意经济园区要构建自己的网络平台和相关行业网站,多方位扩大隐性创意经济的影响力。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多种标志性的活动,来扩大隐性创意经济的社会影响。比如,定期举办以创意为主题的研讨会、交流会、大奖赛等。高校是培养创意经济人才的摇篮,上述活动要深入到各类艺术院校。鉴于目前我国大学创意经济人才的培养还较为滞后,宣传引导对高校毕业生未来的就业方向选择、对于隐性创意经济的人才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都十分重要。

第二,以政策引导为保证,加速隐性创意产业发展。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隐性创意经济是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既需要借鉴先进的经验,也要有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各省要摸清本区域内近年的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情况,明确本区域内隐性创意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制订隐性创意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城市文化特色和品牌效应也很重要,要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体系,将产业链延伸,强化产业辐射功能并完善创意产业集聚区。此外,还要重视发挥政府的组织作用,对本地区隐性创意经济进行统一规划和整合,优化创意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依靠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推动创意企业的发展,强化行业间的合作和协调,增加创意研发的人力和财力投入等。

第三,以资源合理配置和提升服务为手段,为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搭桥铺路。隐性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企业在起始阶段都存在规模小、资金少等问题,独立生存的能力还不强,在这个关键阶段,良好的服务环境尤为重要。另外,不同于传统经济,智力和技术密集型是隐性创意经济的特征,创意人员尤其关注文化、环境和服务水平。因此,发展隐性创意经济时,配套的公共服务业要先行考虑,先行发展。此外,还需要发展创意经济发展的网络服务平台,便于业界的交流互动,为创意企业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服务。⑥

第四,以资金扶持为动力,拓宽隐性创意经济发展渠道。创意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智力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企业,很多创意企业在起步时,资金是关键,也是最需要的。创意产业由于存在投资风险,要想获得银行贷款绝非易事,融资也有难度。以河南为例,在创意产业中,小企业仍然占大多数,规模大的企业很少,资金缺乏是这些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需要省、市政府制定相关的发展扶持政策,对这些企业在金融政策上给予充分倾斜。但仅仅依靠政策的推动来解决创意企业的资金缺乏问题还远远不够,要鼓励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投资,解决隐性创意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后顾之忧,只有如此,创意产业才能更长远、快速和大规模发展。

第五,以人才培养为龙头,壮大隐性创意经济人才队伍。具有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的人才队伍是隐性创意经济发展的关键。我国目前创意人才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创意人才培养任务十分艰巨。创意人才的培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在培养时要通盘考虑短期和长期效应。创意经济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发展前景良好,要充分发挥本区域内的大学人才优势,加快培养创意人才,可以尝试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和平台,诸如提供奖学金、产学研一体化、提供实践基地、组织作品展览、邀请创意精英讲座,建立高校和创意企业合作等,使学生尽早接触创意经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甚至较早地融入业界。另外,还应在课程体系之中,单独设置有关的拓展课程,促进创意学校与企业联合,探索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我国经济环境与历史发展特点有别于英、美、法、日等发达国家,这也决定了我国隐性创意经济的发展之路要汲取经验,但又不同于这些国家,我们要立足国情,通过采用宣传、政策、服务、财力、人才等措施,多管齐下,实现我国隐性创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河南工业大学副教授;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后金融危机时期河南省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项目编号:2014149)

【注释】

①徐丹丹,宋欣,张维昊:“国外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支持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17~18页。

②张婷:“欧洲隐性创意设计经济发展现状、特征及借鉴”,《商业时代》,2012年第5期,第15~16页。

③俞思念:“创意文化与创意经济在当代中国的兴起”,《学习论坛》,2011年第4期,第25~26页。

④张乾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盈利模式”,《新闻前哨》,2012年第1期,第43~44页。

⑤李刚:“文化创意产业对转型城市的影响与内升路径”,《上海城市管理》,2012年第1期,第65~66页。

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活动分析;问题;方法;分析报告结构

    1 当前经济活动分析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会议主题不突出,分析缺少重点。召开会议,首先就要考虑开会的目的,即为何开会。如果会前没有确定明确的分析主题和重点,与会人员不知道会议的中心分析议题,往往对经营现状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找不出来,或找出了问题又找不到症结,或找到了症结但措施不具体,结果费时费力无实效,将经济活动分析会开成了统计通报会或普遍工作安排会,使阶段性经营决策缺乏针对性,也失去了时效性。

    (2)关注内部运营,忽视市场和竞争态势变化。一个战略决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运营的情况,还要考虑到影响战略决策的外部环境,要从客户、竞争对手和公司三个方面通盘考虑。目前很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缺少对外部经营环境的分析,没有将同期业务与当地经济发展进行横向分析,经营决策层不能准确掌握和了解市场需求、现有及潜在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使经济活动分析脱离了客观市场因素。

    (3)认为经济活动分析仅仅是财务报表分析。财务分析只是明确了公司在财务指标上的盈利情况,但是哪个产品的利润率最高、库存周转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原因究竟在哪里?这些信息,从传统的财务分析中是无法获取的,因此,经济活动分析并不只是财务分析,更多地是业务上的分析。

    (4)核算时期界定不清晰,对经营实绩优劣难于结论。由于专业核算工作滞后,使相关专业的盈亏难于在当期进行分析判断,业务发展缺乏动态监控机制,企业无法及时进行业务结构调整和投入重点调整。

    (5)注重数字分析,缺少对数字更深一层的剖析。经济活动分析关注的不仅仅是数字间的比较分析,而应当透过对这些简单的数字符号更深一层的剖析,挖掘出数字背后的问题、看到其背后的原因、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才是经济活动分析会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2 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

    总体要求:经济活动分析要以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逻辑性为基础,坚持以重点分析为主,全面分析为辅;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分析研究与采取实际措施相结合三个原则,努力做到市场预测准确、对策措施具体、组织落实有力、经营效果明显。

    (1)结合实际,选好分析课题。选好分析课题,就是确立好业务经济活动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内容。一般情况下应当按照实用、超常和新颖要求来进行。

    (2)围绕课题,调查收集材料。材料的收集应当围绕选题来进行,并遵循真实、有效、完整三原则。材料的收集来源一般有两个渠道:一是来自本人的实践积累及财务报表、帐目、事实材料;二是有计划地调查了解,收集一些活材料。

    (3)确定重点,科学计算分析。计算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常见、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结构分析、动态分析、因素分析等。进行科学分析,除运用上述方法外,更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找出分析重点:根据各业务发展的季节特点和地域特点,结合市场变化,定期分析的主题可以是一项具体的业务,也可以是二至三项具体的业务,还可以是一个具体的部门,但要做到“点中有面”,以点带面。

    (4)分析问题,做好重点工作安排。在全面分析上期经营实绩的基础上,通过重点对某个或某两个专业的市场分析、经营要素及条件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经营效果分析及经营决策执行情况分析,使各项经营要素处于最佳结合状态,取得最大的经营成果。同时,根据各地和各专业发展的季节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前分析预测和工作安排。

    3 分析报告的结构

    (1)标题。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标题应当高度概括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对象及编写者的基本观点,以影响、指导阅读者正确理解分析报告。

    (2)前言。前言即分析报告的开头,其写法多种多样,应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有的在开头部分简要说明调查分析的时间、地点、对象、内容、范围及方式方法等;有的简要介绍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有的介绍分析对象的基本情况;有的提出问题,引起注意等等。

    (3)主体。主体是业务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主要部分。在此部分,需要围绕选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要有情况、有数据、有观点、有分析。

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范文第5篇

一、传媒产业的全球化趋势

如今世界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信息传播国际化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这意味着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协作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密切。全球化的趋势使传媒公司在世界各地的运营突显多样性的特征,许多学者对此达成了共识,即传媒发展的全球化必须以本土化为基础,尊重本土文化的特质和市场需求才能构筑核心竞争力。针对传媒产业的全球化问题,学者们的报告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做了说明。

瑞士卢加诺大学的Benedetta Prario和瑞典延雪平大学国际商学院的Cinzia Dal Zotto在报告中指出,全球性传媒公司(Global Media Firm)在逐渐转向跨国实体传媒组织(Transnational Virtual Media Organiza鄄tion),具体表现为:传媒产品在国外进行制造,战略决策在国外进行,公司对自己的资源分配以效率为原则,与之相适应,跨国传媒组织将不同的业务分包给各国的承包商,从而进行产业价值链的整合,最终实现整个价值链的跨国管理。相对于以往只是产品出口的国际战略而言,跨国战略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国家,产品的制造都要充分考虑当地偏好和需求。这也是对传媒发展全球化与多样性关系的一种平衡。

芬兰坦佩雷大学的Katja Koikkalainen在报告中指出,全球化是北欧国家与俄罗斯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目前这种全球化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不是从深层次或者是制度层面向前发展,因为这可能会对目前的媒体结构和他们的地位构成挑战,给这些国家的媒体带来风险。但这些国家的学者认为,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赶上西方及美国传媒发展的全球化步伐。

荷兰瑞德堡大学的Hansvan Kranenburg在发言中强调了公司在全球化战略中明确定位的重要意义,他说,在你走出国门之前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合适的定位,这样才能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之下很好地走出去。此外,当你进入一个国家的时候,你必须与本地公司进行通力合作,才能使得你的公司在异国的事业得到发展。对于欧洲电信业来说,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并通过合理整合来获得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全球化和数字技术革命带来了开放的市场,为不同国度之间的贸易和交流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的Alejandro Pardo比较了美国电影业和欧洲电影的全球化战略,指出美国电影产业的世界领先者的角色,激励着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和不同的市场战略与之竞争。这进一步导致的结果是,好莱坞更加加强了它的扩张政策,增加了海外出口电影和合作电影的数量,同时,通过与欧洲本土的生产商、发行商、展出商合作,直接转移到欧洲地区。欧洲和好莱坞关系的历史可以被描述为“爱恨交加”,即一方面是合作,另一方面是竞争――欧洲需要好莱坞的生产发行机构和经济专家,而好莱坞除了要瓜分欧洲电影市场外,也需要欧洲的财力和创造力。

西班牙纳瓦拉大学的另一位学者Mónica Herrero,与大家分享了她对欧洲肥皂剧的研究成果。她指出,在欧洲肥皂剧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化已经成为发展的趋势。西班牙肥皂剧的发展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目前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如何让欧洲肥皂剧走进国际市场。欧洲肥皂剧宣传模式以本地主义为中心,节目也主要根据本地受众口味进行量身定做。但各个国家的态势不尽相同,我们进行肥皂剧制作时,必须记住这个原则。谈到如何处理全球化趋势与本土化需要之间的关系时,她认为,剧情创作本土化与产品销售国际化相结合是最好的办法。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麦莉娟以中国广东的全球化电视频道为例,考察了其在中国的地方化发展策略:首先他们与地区合作伙伴一同制作节目,此外和当地的媒体建立合资企业,建立公司,进口内容和节目,同时他们也进行高科技业务、互联网业务,还和CCTV及一些省台进行节目交流等等。但国际媒体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也是比较困难的,以广东为例,全球频道的发展比较慢,特别是在文化差异、语言等方面遇到困难。她建议,国际媒体应该制定自己的竞争策略,尤其应该把地区文化因素考虑进来,弥合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此外国际媒体的快速发展不应基于和国内媒体进行竞争,而应该和国内媒体集团进行合作。

二、传媒产业的多样性特征

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传媒业如何实现多样性发展的问题,并力图在这一问题上达到某些认同,是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目标。学者们不仅从研究内容和视角的多样性为此做出说明,还专门探索了多样性的内涵。美国保龄格林州立大学的Louisa Ha指出,传媒产业的多样性不仅是目标,也是手段。目标就是获得更好的内容和质量。公司的数目是多样性的代表,而在质量方面,多样性也应该有所体现。她指出,传媒的多样性基本上是由三个层面构成的:第一就是供应的多样性,即传媒资源的多样性;第二是购买(获得途径)的多样性;第三是消费的多样性,包括受众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释义等。比如我们获取信息,可能通过网络、收音机或者电视。它们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内容,而我们也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期待,尤其是对于内容,由于期待不同,就导致选择的不同。但是现在我们的研究都是以单个媒体为重点来进行的,这本身与多样性的特征是不相符的。她还认为,现在搜索业务对于多样性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他们有偏见或者由于每个赞助商所提供的赞助不一样,就会影响到观众获取多样性的内容。

在传媒发展的多样性追求中,很多媒体是从内容着手的。如芬兰坦佩雷大学Katja Koikkalainen所介绍的,通过语言多样化的报纸可以使各国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俄罗斯政府通过与学者们之间的合作使得报纸更好地将一些商业团体进行整合,成为商业报刊以及报纸上商业内容的主要贡献者。

韩国首尔女子大学的JaeminJung提到,当一个公司决定扩展它的业务时,就要看它采取什么样的多样化策略,是国际化的多样化,还是产品多样化。前者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经营同样的内容,可以通过内部的发展或外部的并购来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就是经营内容本身的拓展,也可以通过并购实现,或者自身开发、积累多样性的产品。

三、传媒产业的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是近年来传媒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传媒业全球化和多样性发展的技术基础,它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传媒产业的发展进程。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的DanShaver在报告中提出了数字技术对于传媒经济研究的重要影响。他将人类传播分为三个阶段,即人际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数字内容与权力受众的时代。其中“第三阶段的模式”采用的是一些新的技术和途径对内容商在数字环境下的影响和开发。这个模式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模式,而且不是线性的。在内容提供方面技术的使用,当然会有一些监管机制作为壁垒,使得进入门槛更高,但新技术将使成本逐渐下降,小规模的开发也有可能会更吸引客户。

很多学者在报告中探讨了传统媒体的数字化生存。其中,IPTV的经营战略是一个核心议题,尤其是IPTV作为一种数字电视平台所产生的置换效果或者补充效果受到关注。来自日本、中国大陆、台湾的学者结合本地区的营销战略进行了交流。

台湾政治大学的Yu-liLiu针对台湾的IPTV运营商营销策略做了主题发言。她介绍了台湾观众接触到的4种数字电视平台:数字开路电视,数字有线电视,网络广播服务(IPTV-电脑作为终端),以及IPTV(电视机作为终端)。她说,当Chunghwa电信(CHT)设想在2001年提供IPTV服务时,存在许多有关多媒体点播如何管制的争议。当有线运营商发现CHT提供IPTV的意图时,他们通过威胁渠道运营商不要提供内容给IPTV运营商来加以抵制。除CHT提供IPTV服务之外,台湾的大型网络服务提供商SeedNet,也从2004年开始提供IPTV服务。GIO没有打算管制SeedNet的IPTV,因为SeedNet是一个网络服务提供商,并不是固定网络运营商。尽管Seed鄄Net的IPTV没有受到管制,但是由于“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及内容的缺乏,它仍然难以吸引消费者。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Minoru Sugaya报告指出,IP网络在日本渗透很快,像NTT和KDDI这些主要的电信网络提供商已经宣告了它们从传统服务向IP网络的转型计划。根据国内事务与通信部门的信息,到2010年,日本一半的网络用户将转移到IP网络。日本的网络政策经历了从垂直途径向水平途径的改变,在这样的政策框架下,网络和平台提供商试图置入吸引人的内容。至今为止,最吸引人的内容是为开路广播所制作的。在日本,5家商业电视网制作所有类型的通俗节目,包括新闻、体育和戏剧等。这些电视节目对IP网络提供商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为如果他们用IPTV提供这些节目,许多观众将采用他们的服务。

中国传媒大学周艳在报告中介绍了中国IPTV的营销策略。她通过个案研究、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做了长期的研究,讨论了IPTV管理个案的商业模式,即在电视机上增加机顶盒作为终端。同时也讨论了中国的IPTV正面临的问题,例如产业政策,内容和商业模式的不足等。

四、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的展示与审视

本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首次设立了中国专场,并在国际会议中设立了两场中国传媒的主题报告,分别为“中国传媒的发展”和“中国传媒的创新”。

1.中国传媒的发展

在“中国传媒的发展”主题会议中,来自业界和学界的演讲嘉宾分别介绍了各自领域的发展情况。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介绍了中国报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他指出,传统报业应当通过利用新的技术,将自身的人才优势、文化积淀和内容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开创报业的明天;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阐述了中国平面媒体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指出要加快传统媒体的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不同媒体之间的互动融合,以此来把握传媒经济发展的机遇;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黄勇介绍了中国广播影视业的发展源起、基础、特点和目标,并指出内容产业市场化、产业经营公司化、投资主体多样化、盈利模式多样化和产业发展集约化的趋势;人民网总裁何加正介绍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中国教育报刊社社长赵书生介绍了中国专业报纸的地位和发展趋势;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周鸿铎介绍了中国传媒经济的发展及传媒经济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嘉宾们以权威的数字和详实的资料,为国内外与会者描绘了一幅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整体图景。

2.中国传媒的创新

在“中国传媒的创新”主题会议中,东方卫视总裁徐威以东方卫视为例,阐述了作为传统媒体的中国电视在数字时代如何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从而成功完成自身的转型。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针对报纸衰退期的产业背景,提出了一系列的增长战略方案。央视市场研究高级媒介顾问靳智伟指出,中国媒介市场正在由“媒体时代”向“后媒体时代”全面过渡,大众传播理念正在发生本质的变化。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崔保国介绍了中国传媒产业及其发展环境,并指出中国传媒发展的四大趋势和战略:企业化转制,立体化经营,集团化道路和数字化转型。

3.中国传媒的全球化、产业化和多样化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媒介从业者以及研究生近百人参加了“中国专场”会议,并围绕“全球化、产业化和多样化”的主题,从不同领域和视角,针对中国传媒经济实践和理论的多方面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和研究成果。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吴信训在报告中,将上海与北京、纽约、伦顿、洛杉矶等几个典型国际大都市相比较,对其影视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辨析;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教授时统宇在报告中指出,要从制度和文化的层面去探索中国媒体发展的强弱转换,去理解报纸的冬天与广播的春天;央视市场研究资深研究顾问姚林指出,我们的社会正在转入个性化和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应使用新的技术来适应对等传播的需要;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丁和根报告了他对媒介经营机制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指出应强化激励机制、创新运行机制、完善约束机制;暨南大学教授董天策以人文视角,分析了广东文化对广东报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怀亮在报告中指出,传媒产品的民族品牌及其内容的国际化标准是国际传媒营销中的重要因素;武汉大学教授张金海提出了中国传媒集团发展的规律之路,即扩张――整合――再扩张――再整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宋建武分析了中国媒体法人治理结构的特点以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