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经济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xx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xx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xx镇位于中江县南端,距镇城约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22个村,2个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40000人,非农业人口3000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xx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xx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 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

农村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一、今年1—5月农产品及农资市场价格监测情况

(一)主副食品价格

1、粮油类价格波动明显。标一米由1.40元/500克上涨为1.50元/500g,涨幅为7.14%;特一面粉由1.34元/500g上涨为1.50元/500g,涨幅为11.94%;金龙鱼第二代食用调合油价格保持不变,价格为60元/5升,沙河油脂有限公司生产的散装菜籽油价格略有下降,零售价格由7.00元/500g降为6.00元/500g,降幅为14.28%。

2、肉禽蛋类价格明显下降,特别是鲜猪肉价格降幅较大。去骨一级鲜猪肉由年初的11.00元/500g降为7.50元/500g,降幅为31.82%。鲜牛肉、本地母鸡和鸡蛋价格有小幅变动,年初分别为16.00元,10.50元,3.70元,5月份价格分别为15.00元,9.50元,4.00元。

3、鲜鱼价格有所上涨。草鱼零售价格由年初的6.50元/500克上涨为8.00元/500g,但与去年同比价格变化不大,只需继续加强监测。

4、蔬菜与年初相比价格变化不大,但与去年同期比价格涨幅较大,虽然近期是一年中蔬菜生产的旺季,但市场价格仍居高不下,对居民的生活有一定影响,值得关注。

5、其他主副食品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无明显波动。

2008年与2009年主副食品价格比较表

单位:元/斤

品名

规格等级

08年5月

09年1月

09年5月

与去年同比%

大米

标一米

1.30

1.40

1.40

7.69%

面粉

特一粉

1.50

1.54

1.54

2.67%

菜籽油

散装

8.00

7.00

6.00

-25%

食用调和油

金龙鱼第二代

73.00

60.00

55.00

-24.66%

猪肉

去骨一级

12.00

11.00

7.50

-37.50%

牛肉

肋条

15.00

16.00

15.00

母鸡

本地鸡

9.00

10.50

9.50

5.56%

草鱼

8.00

6.50

8.00

鸡蛋

良种蛋

3.70

3.70

4.00

8.11%

芹菜

西芹

2.00

2.00

2.50

25%

白萝卜

青桩

0.60

1.00

1.00

66.67%

西红柿

2.50

3.50

2.50

土豆

0.80

0.80

0.80

青椒

2.00

4.00

2.80

40%

圆白菜

莲白

0.70

1.00

1.20

71.43%

莴笋

1.00

2.00

1.80

80%

四季豆

1.80

4.00

2.80

55.56%

(二)生猪、仔猪价格

生猪、仔猪价格降幅明显。自今年二月份以来,生猪和仔猪价格有明显回落,特别是仔猪价格由12.00元/500g下降到5.20元/500g,降幅为56.67%;生猪也由5.50元/500g降为3.60元/500g,降幅为34.55%。其价格明显下降,对生猪养殖户的经济收入有一定的损失,从整个养殖行业来看属养殖业的风险损失,影响了农民增收。

2008年与2009年生猪、仔猪价格比较表

单位:元/斤

品名

规格等级

08年6月

09年1月

09年6月

与去年同比%

*

通江

旺苍

仔猪

20公斤

12.00

10.00

5.20

-56.67%

5.50

5.50

5.00

生猪

中等

6.20

5.60

3.60

-41.94%

3.50

3.70

3.70

猪肉

去骨一级

12.00

11.00

7.50

-37.50%

6.50

7.50

6.50

(三)农资价格变化不大

2009年上半年我县化肥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9.26%,但与去年下半年相比降幅明显。预计今年下半年化肥价格不会有太大的起浮,百草枯的价格降幅虽然很大,但用量不大,对农民的影响不是很大。

2008年与2009年农资价格比较表

单位:元/公斤

品名

规格等级

08年5月

09年1月

09年5月

与去年同比%

尿素

含氮40%

2.25

2.10

2.30

2.22%

碳氨

含氮17%

0.80

0.78

0.88

10.00%

磷肥

含磷12%

0.52

0.50

0.46

-11.54%

地膜

二级膜

13.50

14.00

12.00

-11.11%

稻瘟灵

70ml

8.00

8.00

8.00

百草枯

20%水剂

6.00

5.00

4.00

-33.33%

敌敌畏

80%乳剂

23.53

23.53

23.53

(四)特色农产品价格比较

1、金银花价格涨幅明显。茶用金银花去年的收购价格为60元/斤,销售价格为80元/斤;今年的收购价格为70元/斤,销售价格为100元/斤。平均涨幅达20%。

2、南江黄羊价格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收购价格基本稳定在8.50元/斤,08年销售价格为9.00元/斤,09年销售价格为9.50元/斤。价格变动不明显。

二、农产品产值分析及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1、米面油价格的变动幅度不大,对农民增收影响不大,农资价格总水平与去年保持基本稳定,农民种粮化肥支出与去年基本平衡。

2、小春作物收益比较

(1)小麦。小麦2008年单产为311公斤/亩,单价1.60元/公斤,产值为497.60元/亩,种植成本为473.57元/亩,利润为24.03元/亩。2009年287公斤/亩,单价1.60元/公斤,产值为459.20元/亩,种植成本为434.16元/亩,利润为25.04元/亩。种植小麦利润较低,每亩仅25元左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少数农民由于种小麦投入较高,受天气和病虫害因素的影响,产量过低,已经出现亏损,有来年放弃种小麦的想法。

(2)油菜籽。油菜籽2008年单产为120公斤/亩,单价5.40元/公斤,产值为648元/亩,成本为453元/亩,利润为195元/亩。2009年139公斤/亩,单价3.80元/公斤,产值为528.20元/亩,种植成本为419元/亩,利润为109.20元/亩。种植油菜籽收益较高,尽管今年市场收购价较去年降低较多,但还是比种植小麦利润高出近四倍以上,大部分农民种油菜的积极性较高。从以上两种小春农作物主要品种看,09年比08年生产成本有所下降,小麦每亩下降了8.32%,油菜籽每亩下降了7.51%。小麦市场收购价格与去年持平,而油菜籽市场收购价格与去年相比下降了29.63%,从收益上看对农民增收有所影响。

3、生猪价格、收益下跌幅度较大。目前我县生猪价格已跌破盈亏平衡点。经我局调查测算生猪养殖成本为每头1050元(以200斤出栏计算),每斤5.25元为保本盈亏点。仔猪的生产成本为316元/头(30斤/头),仔猪保本售价8.75元/斤,目前生猪低于盈亏平衡点1.65元/斤,仔猪低于盈亏平衡点3.55元/斤。2009年1月13日,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局联合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预案》选取猪粮比价作为判断生猪生产和市场情况的基本指标,当猪粮比价高于9:1时,表明生猪生产出现供给不足,价格过度上涨;猪粮比价在9:1~6:1之间,表明生猪生产和价格处于正常情况。我县目前的猪粮比价为4.6:1,进入了《预案》规定的红色区域(猪粮比价低于5∶1,价格重度下跌),已经超过了养殖户的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对农民的收入影响严重。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农产品价格、成本、收益现状和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增多,价格下跌的总体趋势,在目前价格环境下,如何保持农民稳定增收,特提出如下建议:

1、在农业产业结构上,应大力推广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我县的金银花品质很好,但产量不高,还未形成大规模、大市场,应极力打造南江金银花著名品牌。

2、在农户种植选择上,大春应继续大力推广良种玉米种植,进一步提高玉米单产,提高农民收益。在水稻种植上,个别地方可以由种中籼稻改种粳稻,从全国、全省市场需求和价格看,粳稻比籼稻收益更高,尤其是优质粳稻。小春应以种油料作物――油菜籽为主,种植油菜籽收益远远高于种植小麦。

3、在养殖业上改良品种。生猪以大力发展三元杂交猪为主,兼顾南江黄羊、肉牛、土鸡养殖,稳定现在的生猪养殖场。

4、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基地,狠抓“菜蓝子”工程,在县城周边及有条件的乡镇落实蔬菜种植大户。我们在调查走访中,群众普遍反映:抓交通、灾后重建、城乡环境建设是大事,抓“菜蓝子”建设也是百姓企盼的大事,他们希望吃到本地的蔬菜、水果,这样既新鲜又环保,只要保障了市场供应,价格也能稳定。

5、改粮食直补按土地面积补贴为按种植面积补贴,避免个别农户土地撂荒,影响农民增收。

6、创造条件实施猪肉冻肉的储备计划,稳定生猪市场,稳定养猪户信心,降低养猪户损失。同时进一步健全养殖业的保险政策。

农村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农村经纪人是指在农村经济社会活动中,以收取佣金为目的,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促成买卖双方交易,搞活商品流通;为交易双方沟通信息,提供各种相关服务,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直接组织农产品交易的自然人、法人和中介服务组织,是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为进一步抓好我县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其组织化程度,规范其经营行为,促进其健康发展,按照重庆市农业局市场信息处《关于开展农村经纪人发展情况专题调查的通知》的要求,我局组织了人员成立了农村经纪人专题调研小组,对忠县农村经纪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我县农村经纪人调研结果报告于后:

一、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我县农业生产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农村经纪人,他们积极为农产品的买卖双方牵线搭桥,促进了农产品流通,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对于开拓农产品市场,引导农民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产品,减少生产的盲目性与滞后性,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培养有市场意识,敢闯敢干的新型农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发展农业,加快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经调查,我县目前农村经纪人已达1500余人,分别活跃于农产品营销、职业介绍、信息服务、代办代销、代储代运、产品加工等行业,其中从事粮油、蔬菜、果品、小杂粮、畜禽产品这几个产业的农村经纪人较多。从目前我县农村经纪人的组织形式上看,农村经纪人主要是自然人,法人组织较少,多为农户为销售产品自发组织形成。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忠县周边区县,如梁平、垫江、万州等地,也有少数经营规模较大的在国内其他省市如山东、河南、福建等地进行农产品交易活动,组织农产品参加国际交流的基本没有。我县农村经纪人中大多数人的活动方式是销售旺季经营、淡季种植,平时从事农作物种植,收获季节“转型”成为农村经纪人,如石宝镇太平村经纪人黎万平,从1984年开始经营果品和粮食贩运活动,他在生产季节忙着种植,收获季节收购农产品外调,成为农村经纪人,这种经营形式既保证了种植生产,又保证了产品的顺利销售,也给农副产品营销队伍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此类经纪人占全部经纪人的80%左右;也有少数农村经纪人专职进行经营活动,如汝溪镇汝溪村的谭乾芝,从1990年开始从事粮油产品和小杂粮收购销售活动,拥有自己的门市,具有了较大的规模,其用于收购农产品的流动资金30万元,现已经不直接从事种植业生产。此类经纪人占全部经纪人的20%左右。

二、农村经纪人的功能特点和发展趋势

随着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进行,各种特色产业大量涌现,广大农村经纪人在活跃农村市场、搞活商品流通、促进农产品交易、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功能特点表现为:

(一)在产品货畅其流上的促进作用。农村经纪人把买卖从本地做到外地,从农村做到城市,帮助农民把产品卖出去,解除了广大农民销售难的后顾之忧。我县三汇镇是全县种植黄籽油菜“渝黄一号”的大镇,全年种植“渝黄一号”面积在15000亩以上,年产量达到1965吨,三汇镇经纪人王鸿培,长年进行粮油产品的收购外销活动,全镇“渝黄一号”黄籽油菜基本是通过王鸿培及其他粮油收购户进行销售,保证了全镇油菜籽的销售流通。今年他收购油菜籽300吨,其中“渝黄一号”油菜籽250吨,对“渝黄一号”油菜籽收购价格基本保持比常规油菜籽高10%左右,达到每公斤2.6元,提高了农民种植优质油菜的积极性,保障了农产品货畅其流。

(二)在市场信息传递上的触角作用。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以石宝镇松岭村谭凡为代表的经纪人,在今年得知山东黄豆收购价仅为1.6元/公斤左右,与我县黄豆市场价2.6元/公斤的价格差距较大的信息后,迅速组织调运了6吨山东黄豆到忠县销售,获纯利润高达5000元左右,再加上他经营果品、小杂粮销售等项目,年纯收入可达近2万元。他为乡邻找到了一条致富的门路,在他的带动下,周围乡民纷纷效仿,也成为了农村经纪人,活跃在城乡市场中。这样,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发展,既活跃了农村市场,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又提高了自己的经济收入,走上了小康之路。

(三)在壮大特色产业上的催化作用。市场经济是规模经济,没有规模就形不成特色,没有特色就形不成竞争优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我县紧紧围绕“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规划发展”的原则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4+2”农业发展战略(即四大特色产业:大豆、油菜、高梁、柑桔;两大重点产业:蚕桑和“双杂”制种)。在粮油业方面提出了“三增三减调结构,两进两退优品质”的结构调整思路(即稳水稻,压小麦,扩油菜;减玉米,扩大豆;压薯类,扩杂粮)。优质大豆如渝豆1号、浙春3号、沔537、鄂豆4号及山东魔豆等,优质油菜如“渝黄一号”等在全县的种植面积较大,产量较高,对这些产品的收购,除进行推广时与农户签订订单的公司外,其余部分的销售主要依靠农村经纪人进行,如汝溪镇经纪人谭乾芝,今年共收购“渝黄一号”黄籽油菜400吨,前段时间收购价格保证了每公斤2.6元,近日由于油菜价格下调,降低为每公斤2.5元,保持了比常规油菜籽价格高10%的水平,对促进我县优质油菜的推广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壮大了我县特色产业。

随着我县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经纪人将大量涌现,其发展趋势为:

(一)信息中介型农村经纪人将会大量涌现。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忠县即将出现各种特色农业产业,与此同时,产品产量也会迅猛增加,这使得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培养一批能够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随时掌握市内外农村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情况,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传媒积极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产地、结构和潜力情况,提供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变化和供应能力趋势,向市场中买卖双方提供真实、有用、准确的信息,使市场信息得到及时、有效、迅速地传播,以最小的成本代价取得最大化的效益成为农村经纪人最迫切的要求,必将出现大量的信息中介型农村经纪人,为广大特色产业种植户提销信息。

(二)流通中介型农村经纪人将进一步增多。流通中介型农村经纪人是搞活农村商品流通的主力军。现在的经纪人主要分布在这一块,今后的农村经纪人将不断地由生产型向交易型、营销型转变。使商品的流通从商品的提供者转移到商品的接受者,从商品的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或使用者,加快农产品流通速度,缩短流通时间,促进广大农民及时、有效地抓住交易机会,促进农产品进入市场。

(三)劳务中介型农村经纪人将会得到发展。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导致农业生产中会出现阶段性的剩余劳动力,把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投身到第二、三产业,带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农村小城镇建设,会成为劳务经纪人的首要目标。

(四)组织中介型农村经纪人会成为农村经纪人的发展主流。在自然人经纪人的基础上,随着规模的扩大,由经纪人共同组成经纪机构,龙头企业+农户型、专业市场+农户型、科技学(协)会+农户型、中介服务组织+农户型的组织中介型经纪人,将成为农村经纪人的发展主流,发挥整体效益,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成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农业部门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所做的工作和成效

(一)大力加强对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培训工作:今年以来,忠县农业局大力加强了对农村经纪人的培训工作,共召开培训会三期,每次参加培训的农村经纪人为250左右,共有750人次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农业法律法规、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农产品营销知识、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等,经过培训,提高了农村经纪人的素质,为进一步活跃我县农村经济打好了基础。

(二)大力加强对农村经纪人的信息服务工作:忠县农业局成立了忠县农业信息网,组编了《忠县农业》和《调查研究》等刊物,将农村经纪人急需掌握的相关信息如市场行情、农业生产技术等定期,为农村经纪人进行经营活动提供切实有效的信息服务,各农村经纪人依靠网络等多种渠道了解了全国及国际的市场形势,更好地调整经营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效益。

(三)大力加强特色产业示范工作,带动一大批农村经纪人的发展:我县按照“稳水稻,压小麦,扩油菜;减玉米,扩大豆;压薯类,扩杂粮”的指导思想,积极发展四大特色产业即大豆、油菜、高梁、柑桔;两大重点产业即蚕桑和“双杂”制种。目前均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全县各乡镇农民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进行优质农作物生产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由过去只注重生产转变为在注重生产的同时关注市场的发展,一大部分农业生产大户自觉地以市场为导向,农忙季节搞生产,农闲季节忙销售,转型成为农村经纪人,带动了一大批农村经纪人的发展。

四、对农村经纪人的政策建议

因对农村经纪人疏于管理,在经纪人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有的经纪人两眼只盯个人利益,为促成生意,不惜哄这方瞒那方,侵犯了他人利益;有的经纪人缺乏信用观念,货款到手后,不及时交给卖方,有的甚至一味拖欠耍赖,最终引发纠纷造成矛盾,影响稳定;还有的经纪人欺行霸市,专欺"外地客",造成极坏影响;有的经纪人经营畜禽产品,缺乏法制观念,将病死畜禽偷运到外地销售,给消费者的生命造成了极大危害。以上种种做法,既违犯了职业道德和有关法律法规,又扰乱了经济秩序,损害了经纪人本身的形象。在现行对经纪人的政策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对部份经纪人的经营收费没有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执行,存在收费标准超标的现象;存在对外销农产品设置人为障碍的现象,如不按规定扣押经纪人的产品、扣押相关证照和乱罚款等。鉴于此,建议有关部门对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强市场经济知识、职业道德及工商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遵纪守法、文明办事,树立新时期经纪人的良好形象,为进一步搞好市场流通做出贡献;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规范自身的行为,为农村经纪人经营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规范管理,鼓励有序竞争。一是要实行自律管理。按照“自愿、互助、合作”的原则,把经纪人组织起来,逐步走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轨道。二是要规范经纪行为。对从业人员发证办照,持证上岗,规范管理。三是要加强日常监督。充分发挥工商、行业主管部门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对欺诈行为予以打击、曝光,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违法乱纪的要依法严惩。

农村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东南部与*为邻,西接*、*,北为*、*。乡驻地*村,离县城37公里,总面积51.9平方公里,*年底,全乡辖8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865户,总人口2518人;完成国税680万元,完成地方财政237.6万元。农业总产值实现1.75亿元,其中全乡粮豆薯总产444吨,粮食单产30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990亩,蔬菜种植面积1800亩,年产蔬菜2700吨以上;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800余人(次),创收800余万元。农民收入也得到逐步增长,*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395元。

二、基础设施现状及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乡共有30个自然村,865户农户。近几年,在我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加快发展、富民强乡、建设新农村”为工作主题,全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得到明显加强。

道路:全乡8个行政村的通村公路已经全部硬化,其中5个行政村已经达到准四级标准。

供水:共有589户农户由村统一供水,占总户数的68%;276户农户是自行解决饮水,其中只有27户农户的饮用水来自水塘溪坑。水质检测过的312户,占总户数的36%,从未检测过的553户,占总户数的73%。

供电:在全乡30个自然村中通电自然村26个,838户,未通电4个自然村,27户。未通电的4个村是已经有下山移民或近期即将下山移民的村庄。其中有22个自*年以来已经进行过电网改造,并且目前已经基本符合生活需要;后甲村虽然自*年以来没有进行过电网改造,但近期已经有计划并准备实施。其余7个自然村39户农户*年以来未改造过,但农户认为已适合生产生活的需要。

交通:3个行政村通社会营运车辆,其余6个村既不通公交车,又不通社会营运车辆,这主要是指该行政村没有穿村而过的的营运车辆,村民外出不方便。目前8个行政村已全部通邮政,村民收寄信件可足不出村。

电话:共有23个自然村和808户农户能够通固定电话,5个自然村329户农户能够通达移动电话信号,分别占总数的93%和38%。目前共有7个自然村还不能通固定电话,涉及农户57户;有25个自然村未能通达移动电话信号,涉及农户361户。这些自然村和农户主要分布在较偏远的小村庄。

广播:共有12个自然村和586户农户可通有线广播,分别占总数的40%和68%。有将近一半以上自然村未通有线广播。

有线电视:共有5个自然村和329户农户能够通达有线电视,分别占总数的17%和38%;反映不能通达有线电视的自然村有8个,涉及农户60户。

调查结果表明,在我乡农村村庄总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主要反映在:

环境卫生治理不到位。调查结果显示,生活垃圾有4个自然村和310户农户所产生的生活垃圾由县域统一处理,即运到小盘垃圾中转站。其余26个自然村和555户农户未作任何处理。全乡只有13.3%的自然村和35.8%的农户已经实施“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模式。全乡公厕只有2所,集中在卢村,实行厕所改造3个自然村,基本实现的只有丁埠头1个村,其余27个自然村还是采用传统的粪坑、粪缸形式。大部分村庄垃圾成堆,臭气熏天,脏乱差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广大农户居住分散,治理成本大;二是大部分农户对生活垃圾处置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不能做到袋装化和集中堆放;三是由于资金不能长期保障,基层干部对该项工作比较消极。

农民用水安全不能保证。全乡还有276户农户是自行解决饮水问题的,占总数的32%,其中有27户农户的饮用水来自水塘溪坑。水质从未检测过的553户,占总户数的73%。全乡8个村的生活污水全部没有进行有效处理。这严重影响到了全乡农民的用水安全,给全乡农民带来了身体上的危害。

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我乡共有442户农户已经安装固定电话,有5户农户拥有电脑,丁埠头3户,溪下路2户,5户全是通过固定宽带上网的。还有18个自然村279户反映不能通有线广播。有线只有5个自然村和329户农户能够通达有线电视,分别只占总数的17%和38%。目前为止,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到还没有一个村开通,村文化活动室和健身点基本没有,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极其缺乏,农村信息化建设缓慢,农网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交通和通讯不畅。全乡8个自然村虽然都通上了康庄大道,但6个村没有既不通公交车,又不通社会营运车辆,交通极不方便。另外除了8个行政村通上大路了,其余较偏远的自然村还是只通山路,自然村间道路通达率较差。村民进城甚至到乡政府所在地都很不方便。移动信号只有公路沿线的三个村有,手机使用率较低,群众沟通交流有所不便。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我乡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我乡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乡文明化和保障社会化。

农业产业化:当前,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是第一位。而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如加大对马加坑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导和支持,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乡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经济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一、概念说明和理论假设

(一)主要概念说明

1.小城镇。本文所指的小城镇主要是指建制镇,包括县城所在地的城关镇,不包括非建制的场镇或集镇。

2.乡镇企业。这里是指乡镇集体、村和村民小组、乡村联户和农户个人投资兴办的各种经济类型的生产经营活动单位,包括虽然领取的是农村个体工商营业执照,但雇工8人以上的企业。

3.农村剩余劳动力。这里指中国农村中不充分就业的劳动力。本文所指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用已经外显的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从业人员来代替,没有包括从事农业生产但利用不充分的隐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4.经济势差。这里是指居民现实或预期的收入差距。城乡势差是指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镇乡势差是指小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二)理论假设

第一,城乡势差与镇乡势差的大小决定农村劳动力的流向。第二,农村劳动力流动受制度条件的制约。第三,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机制缺陷的修复必须借助于大中城市的辐射或外资的刺激。

二、西部内陆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机制缺陷:

(一)理论分析

在西方的人口流动理论中,刘易斯和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的机制:农村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且收入水平低,从而对劳动力产生巨大的外推力;城市预期收入较高,对劳动力产生强大的吸拉力。这两种力量形成的合力可产生出类似于河水流动所仰赖的“势差”,且势差越大,流速越快;没有势差或势差太小,就不能或很难流动。

在农村的外推力一定的情况下,小城镇要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有比城市更大的吸拉力,形成比城乡之间更大的镇乡势差;如若不然,就只能通过行政的力量,在城乡之间筑起一个制度屏障,人为地阻断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而把他们圈囿在小城镇。

势差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预期收益。流动成本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直接成本,即迁徙费用;其二是机会成本,即劳动力流出所放弃的其它收益。预期收益由两个因素决定:其一是就业概率,其二是预期工资水平。农村劳动力总是选择成本低、预期收益高的地方作为流入地。

很显然,农村劳动力流入当地小城镇的成本是最低廉的,不仅迁徙费用很低,甚至可能是零成本,而且可以照顾家庭,不耽误农活,机会成本也很低。所以,如果单纯从流动成本方面来看,农村劳动力流向当地小城镇是最经济的。但是,从收益方面来看,由于西部内陆地区的小城镇产业水平低,就业容量很有限,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要求,就业概率很低,况且即使能够就业,其工资水平也明显低于大中城市。这样,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的差值即势差较小。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流入大中城市,不论是直接成本还是机会成本都可能较高,但大中城市的就业概率和工资水平高于小城镇,城乡势差较大。所以,农村劳动力在选择流入地时,较多地选择大中城市,而不是小城镇。

(二)绵阳市的实证分析

绵阳市位于四川省府成都市东北110公里,幅员面积20249平方公里。根据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数据为1997年1月1日的时点数),绵阳市有建制镇122个,农村住户人口417.6万人,除县城所在地的建制镇外,其余115个建制镇,平均每镇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镇区平均人口299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77人。

绵阳市农村住户的从业人员共有298.7万人,他们的从业分布情况是:农业从业人员238.9万人,非农业从业人员59.8万人。在非农从业人员中,在城市从业的有31万人,在农村从业的有28.8万人。在农村的非农从业人员中,有15.3万人被非农乡镇企业所吸纳,其中,有6.8万人分布在建制镇的乡镇企业,有5.1万人分布在自然村的乡镇企业,有3.4万人分布在非建制的场镇或工矿区等的乡镇企业。

1.小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状况。很多学者和决策者都认为,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乡镇企业集中,而乡镇企业基本上是以农村劳动力为吸纳对象的(米增渝、邹范鸣,2002),所以,只要小城镇发展起来了,农村剩余劳力就会被其吸纳。但是,只要我们分析一下乡镇企业的分布状况,就会发现,靠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小城镇是不乐观的。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全国乡镇企业仅有7%分布在建制镇(米增渝、邹范鸣,2002),其从业人员只占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20.8%(江涛,2001)。绵阳市的情况与全国其他省区不完全相同。绵阳市有乡镇企业3072个,其中,有1701个乡镇企业分布在自然村,占乡镇企业总数的55.4%;有1035个乡镇企业分布在小城镇,占乡镇企业总数的33.7%;有36个乡镇企业分布在大中城市,占乡镇企业总数的1.2%;有300个乡镇企业分布在集镇或工矿区,占乡镇企业总数的9.8%。从乡镇企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看,绵阳市本地的乡镇企业只吸纳了15.3万人,占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25.5%。其中,小城镇的乡镇企业仅吸纳了6.8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11.3%(占农村全部从业人员的2.27%);自然村、集镇和工矿区的乡镇企业吸纳了8.5万人,占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14.2%;绵阳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51.9%在大中城市就业。

小城镇是否能够通过集中分散于自然村落和小集镇的乡镇企业而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呢?笔者对绵阳市T镇J村的一个砖厂的调查表明,该砖厂不愿建在更不愿搬迁到镇区的原因主要是:第一,镇区的土地占用费较高;第二,镇区没有可供掘取的荒地作原料;第三,镇区对污染控制较严格;第四,镇区的工资成本较高;第五,非正规制度的成本较高,人际关系复杂。笔者通过对绵阳市其它自然村的乡镇企业的调查还发现,它们不愿搬迁到小城镇的原因还涉及产权分割和归属、搬迁费用等问题。事实上,西部内陆地区分布在自然村和小集镇的乡镇企业,一般都有就地取材(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生产规模小、经营层次低、污染严重等特点,因而,这些乡镇企业最好的生存环境就是自然村和小集镇。如果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它们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J村的砖厂老板就说到,如果该厂建在镇区,仅土地占用费和治污费两项就会置该厂于死地。所以,要把它们集中到小城镇去,困难是非常大的。

2.镇乡势差和城乡势差分析。如果能够缩小城乡势差并扩大镇乡势差,则不仅可以把“盲目”流入大中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可以把分散在自然村和小集镇的剩余劳动力吸拉到小城镇上来。然而,根据绵阳市城调队提供的资料,从1980年至1998年,城乡势差不论从相对数还是绝对数看都在不断扩大。尽管镇乡势差也再扩大,但毕竟小于城乡势差,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流向仍然是大中城市。

如果以绵阳市1997年初小城镇乡镇企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全部剩余劳动力的比重(11.3%)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小城镇的就业率,以在城市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比重(51.9%)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的就业率,并以此分别近似地代表小城镇和城市的就业概率,则会发现转移到小城镇的预期收益(就业概率×工资水平)仅为421.72元(以人均收入代替工资水平计算)。这不仅大大低于转移到大中城市的预期收益2476.67元,而且低于农村的现实收入1824元。即使农村劳动力在小城镇就业的机会成本为零,即每年仍然可以获得农村人均纯收入,1997年转移到小城镇的总预期收益也只有2245.72元;而转移到城市的预期收益既高出农村现实收入652.7元,又高出零机会成本的转移到小城镇的预期收益230.95元。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城市作为流入地,而不选择小城镇作为流入地。

三、小城镇的区位特征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关性分析

笔者按距离绵阳市城区距离的远近,将小城镇分为3组:第一组,20公里以内;第二组,20公里至70公里之间;第三组,70公里以外。然后,笔者分别在3组中随机抽出3个小城镇,采用农业普查资料并结合实地调查来分析其区位特征与吸纳劳动力的相关性。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

四、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办的机制缺陷的修复:大中城市的辐射或外资的刺激

从全国来看,苏南、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小城镇发展势头良好,不仅吸纳了大量当地和外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缩小了城乡差别,加快了二元社会的一元化进程。分析其成功的原因,人们不难发现,除原有基础较好、起步早、得到过政策扶持外,它们更得益于当地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外资的刺激。苏南和苏北小城镇发展的历程和现状正好说明这一点。苏南大中城市密集,大中城市通过对周边地区的投资、技术扩张和企业联营,发挥着巨大的辐射效应。苏南不仅受区域内城市的发展带动,而且受上海大工业的强劲辐射;而苏北大城市稀疏,城市的实力薄弱,辐射效应差,这是导致苏南和苏北小城镇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刘葆金等,2001)。西部内陆地区小城镇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与苏北的情况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绵阳市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小城镇建设仍然是政府行为,而非农民自下而上的愿望和自觉的行动。通常的做法是,在政府和地方部门的资助下,先搞好基础设施,再通过优惠的政策吸引农村人口到小城镇居住。这种在政府主导下的小城镇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基础十分薄弱,有镇无市的空壳现象比较普遍。2002年初,笔者对绵阳市区附近的3个小城镇进行了调查。W镇是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从外观上看,该镇高楼林立,街道整洁,设施配套;但进一步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楼房是人去楼空,铺面关闭,商业萧条。例如,镇区红极一时的乡镇企业——饲料厂和印刷厂正频临破产;原来有一定优势的农产品集贸市场虽然被修葺一新,但摊位闲置,门可罗雀,全然没有年关的繁华景象。据当地官员说,Y镇是历史悠久的牲畜交易地。据说该镇每逢赶场时,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但笔者看到的牲畜交易地却是在陈旧的木板房之间的一条狭窄的街道,除街道两边屈指可数的店面外,几乎没有象样的乡镇企业。该镇区人口除政府、医院、学校的工作人员外,多为原来的场镇居民。近几年,该镇镇区几乎没有吸纳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以致于该镇至今没有一个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T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1999年前要么到绵阳市区打工,早出晚归作钟摆式流动,要么远走他乡常年在外务工,要么留在本村在城乡之间搞贩运,很少流向镇区就业或定居。1999年以后,绵阳市区向外扩展,T镇镇区被划为经济试验区,这使该镇遇到了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笔者去该镇调查时看到了对比鲜明的两种景象:老场区冷冷清清,新场区一片繁忙。当该镇官员向笔者介绍情况时,从他的言谈话语中笔者可以感受到,他们对镇区的前景充满了信心。确实,我们没有理由不赞同该镇官员的憧憬,因为试验区建成以后,T镇镇区将与绵阳市区联为一片,届时,T镇将成为“城中镇”。当然,它也就不再具有一般小城镇的代表性了。

针对同样在距离绵阳市区20公里范围内的永兴镇和塘汛镇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笔者于2002年6月对两镇进行了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城市工业的辐射效应是小城镇发展和吸纳劳动力的关键,城市的辐射效应在点上的表现比在面上的表现更明显。也就是说,小城镇单靠城市的面上的辐射,其发展速度通常较慢;相反,如果城市大工业的触角直接伸向某一小城镇,该镇若能抓住机遇,则可能形成一个经济的生长点,从而会得到快速发展。永兴镇就是这样的例子。20世纪90年代初期,永兴镇的乡镇企业开始与市内几家大型国有企业联姻,生产配套产品。90年代中后期,该镇抓住在绵阳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长虹集团新区建设的机遇,使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直接为高新区内的企业(包括长虹集团)提供配套生产和服务,镇区的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吸纳了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1997年初,该镇有乡镇企业70个。其中,59个乡镇工业企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占该镇全部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88.58%;分布在镇区的32个乡镇企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占该镇这59个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65%。而塘讯镇在1999年以前则没有这样的机遇。1997年初,该镇有16个乡镇企业。其中,有乡镇工业企业14个,这14个企业吸纳的从业人员仅占该镇全部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38.4%;镇区仅有3个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仅74人。该镇有一个建筑类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1万人,占该镇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60.44%,但该企业并没有建在镇区,而是在绵阳市区,所以,它对镇区的发展和直接带动的作用不明显。

通过调查笔者还发现,很多学者所认可的小城镇第二产业的发展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吸纳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观点,在绵阳市小城镇的现实中很难得到验证。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城镇的规模较小,常住人口少,多数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是“离土不离乡”、早出晚归的农民,第三产业缺乏服务的对象,故其从业人员的比重很低。像永兴镇这样发展较好的小城镇,其乡镇企业中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也仅有79人,占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1.59%。

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西部内陆地区发展小城镇的辐射源——城市工业相对落后,辐射力较弱,因此,多数小城镇不能直接得到城市工业的带动,外资刺激的可能性则更小。所以,要修复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机制缺陷,尚需时日。

五、结论与思考

我们必须承认小城镇建设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在苏南和珠江三角洲等基础较好且有外力刺激的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那里,小城镇不仅缩小了城乡差别,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而且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那里的成功经验是否适应已经边缘化了的西部内陆地区呢?对此笔者表示怀疑。

对于广大的西部内陆地区而言,由于大中城市的密度较小,实力相对较弱,而小城镇的数量多,并且很分散,能够直接得到大中城市辐射的小城镇毕竟是极少数,所以,绝大多数小城镇的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基础是非常薄弱的。正因为如此,缺乏产业支撑的小城镇自然不能很好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更难吸引农民去定居。

再则,随着我国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和城市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流动的制度屏障正在逐渐消除,从而为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制度条件。同时,随着农民驱利避害的市场意识的增强,其流向的选择也更加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