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灾害处理措施

地质灾害处理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质灾害处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质灾害处理措施

地质灾害处理措施范文第1篇

第一条为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预防为主”的方针,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凤凰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云南省地质灾害处置规定》,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灾害。

第三条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原则。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办事处有关部门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的准备工作。

第四条发生地质灾害或出现险情,应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在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第二章地质灾害等级和灾情报告

第五条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第六条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街道办事处或者国土资源部门报告。其他部门或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接到报告的,应当立即转报凤凰路街道办事处、国土资源部门或者区人民政府。

发生小型地质灾害,凤凰路街道办事处、国土所应在24小时内向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报告。

发生中型地质灾害,凤凰路街道办事处、国土所应在24小时内速报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同时越级速报市国土资源局。

发生大型地质灾害,凤凰路街道办事处、国土所应在12小时内速报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同时越级速报市国土资源局,以后每24小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直到调查结束。

发生特大型地质灾害,凤凰路街道办事处、国土所应在6小时内速报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同时越级速报市国土资源局,以后每24小时向国土资源部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直到调查结束。

第七条发现地质灾害威胁人数超过500人,或潜在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的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凤凰路街道办事处、国土所接到报告后,要在2日内将险情和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上报有关部门。

第三章应急机构和职责

第八条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平时为凤凰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办事处主任任指挥长,分管副主任任副指挥长,国土、交通、水利、卫生、公安、武装、农业、民政、财政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指挥部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凤凰路国土所,具体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的职责:

1、在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审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并进行督促、检查和落实;

3、协调、安排地质灾害防治经费;

4、发生小型及其以上地质灾害时,组织成员赶赴现场,指挥地质灾害现场的抢险救灾工作;

5、配合红塔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的工作。

第四章地质灾害处置

第九条发生小型地质灾害,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

发生中型地质灾害,由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红塔区、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配合。

发生大型地质灾害或特大型地质灾害,由省国土资源厅或国土资源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区、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配合。

第十条发生小型及其以上地质灾害,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即为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指挥部由指挥长、副指挥长及办公室、各专业组组成。

第十一条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各工作组的职责:

一、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职责:

1、制定地质灾害抢险救灾计划和对策措施

2、组织实施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指挥、协调、实施各项抢险救灾工作;

3、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地质灾害发生地抢险救灾工作的落实情况;

4、负责组织人员疏散避险、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保障人身、财产安全;采取措施对水、电、路、通信实施有效管理,维护抢险救灾和社会秩序。

二、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负责与市级抢险救灾指挥部和区级抢险救灾指挥部保持联系;

2、负责救灾物资、资金的筹集、安排、调运;

3、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灾情,经指挥部审核,向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报告地质灾害及处置情况;经指挥部审核批准,向社会灾情,编写、印发抢险救灾简报。

4、组织、协调各专业组的工作,与上下和各方面保持沟通和联系,保障信息畅通;

5、贯彻落实上级批示和传达红塔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指令;

6、负责处理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三、抢险避灾和灾民转移安置组职责:

由民政、公安、武装、农业、财政等部门组成。

1、组织人员疏散避险,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

2、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调配、发放救灾物资,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3、做好救灾物资的组织、供应、调拨和管理;

4、做好灾民的安抚工作,处理死难者的善后事宜。

四、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组职责:

由国土、交通、农业中心等部门组成。

1、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规模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进行调查,确定灾害等级、成灾范围,尽快查明形成条件、引发因素,对灾情进行评估,提出应急处理措施,迅速有效地减缓或防止灾情加剧;

2、对出现险情的隐患点,分析发生的前兆特征,判断发生的可能性、灾害等级和影响范围,依据前兆特征判断其危险性程度、激发条件,采取有针对性应急措施,阻止或延缓灾害的发生;

3、为地质灾害的救助做好气象预报服务;

4、编写地质灾害速报报告和应急调查报告。

五、基础设施抢险和应急恢复组职责:

由交通、水利、农业、公安等部门组成。

1、尽快配合抢修恢复通信设备和线路,保障抢险救灾通信畅通;

2、尽快配合抢修恢复遭受损坏的公路、桥梁及有关设施,确保灾区主要干线道路畅通,保证抢险救灾人员、伤员和救灾物资的运输以及灾民的疏散;

3、尽快配合抢修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恢复基础设施功能,保障抢险救灾和灾民基本生活。

六、医疗卫生防疫组职责:

由卫生、环保等部门组成。

1、抢救、转运和医治受伤人员;

2、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灾区疫情;

3、迅速调集、运送灾区所需药品和医疗设备。

七、治安保卫组职责:

由公安、武装等部门组成。

5、配合红塔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的工作。

第四章地质灾害处置

第九条发生小型地质灾害,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

发生中型地质灾害,由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红塔区、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配合。

发生大型地质灾害或特大型地质灾害,由省国土资源厅或国土资源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区、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配合。

第十条发生小型及其以上地质灾害,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即为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指挥部由指挥长、副指挥长及办公室、各专业组组成。

第十一条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各工作组的职责:

一、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职责:

1、制定地质灾害抢险救灾计划和对策措施;

2、组织实施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指挥、协调、实施各项抢险救灾工作;

3、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地质灾害发生地抢险救灾工作的落实情况;

4、负责组织人员疏散避险、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保障人身、财产安全;采取措施对水、电、路、通信实施有效管理,维护抢险救灾和社会秩序。

二、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负责与市级抢险救灾指挥部和区级抢险救灾指挥部保持联系;

2、负责救灾物资、资金的筹集、安排、调运;

3、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灾情,经指挥部审核,向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报告地质灾害及处置情况;经指挥部审核批准,向社会灾情,编写、印发抢险救灾简报。

4、组织、协调各专业组的工作,与上下和各方面保持沟通和联系,保障信息畅通;

5、贯彻落实上级批示和传达红塔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指令;

6、负责处理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三、抢险避灾和灾民转移安置组职责:

由民政、公安、武装、农业、财政等部门组成。

1、组织人员疏散避险,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

2、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调配、发放救灾物资,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3、做好救灾物资的组织、供应、调拨和管理;

4、做好灾民的安抚工作,处理死难者的善后事宜。

四、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组职责:

由国土、交通、农业中心等部门组成。

1、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规模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进行调查,确定灾害等级、成灾范围,尽快查明形成条件、引发因素,对灾情进行评估,提出应急处理措施,迅速有效地减缓或防止灾情加剧;

2、对出现险情的隐患点,分析发生的前兆特征,判断发生的可能性、灾害等级和影响范围,依据前兆特征判断其危险性程度、激发条件,采取有针对性应急措施,阻止或延缓灾害的发生;

3、为地质灾害的救助做好气象预报服务;

4、编写地质灾害速报报告和应急调查报告。

五、基础设施抢险和应急恢复组职责:

由交通、水利、农业、公安等部门组成。

1、尽快配合抢修恢复通信设备和线路,保障抢险救灾通信畅通;

2、尽快配合抢修恢复遭受损坏的公路、桥梁及有关设施,确保灾区主要干线道路畅通,保证抢险救灾人员、伤员和救灾物资的运输以及灾民的疏散;

3、尽快配合抢修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恢复基础设施功能,保障抢险救灾和灾民基本生活。

六、医疗卫生防疫组职责:

由卫生、环保等部门组成。

1、抢救、转运和医治受伤人员;

2、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灾区疫情;

3、迅速调集、运送灾区所需药品和医疗设备。

七、治安保卫组职责:

由公安、武装等部门组成。

5、配合红塔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的工作。

第四章地质灾害处置

第九条发生小型地质灾害,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

发生中型地质灾害,由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红塔区、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配合。

发生大型地质灾害或特大型地质灾害,由省国土资源厅或国土资源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区、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配合。

第十条发生小型及其以上地质灾害,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即为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指挥部由指挥长、副指挥长及办公室、各专业组组成。

第十一条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各工作组的职责:

一、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职责:

1、制定地质灾害抢险救灾计划和对策措施;

2、组织实施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指挥、协调、实施各项抢险救灾工作;

3、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地质灾害发生地抢险救灾工作的落实情况;

4、负责组织人员疏散避险、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保障人身、财产安全;采取措施对水、电、路、通信实施有效管理,维护抢险救灾和社会秩序。

二、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负责与市级抢险救灾指挥部和区级抢险救灾指挥部保持联系;

2、负责救灾物资、资金的筹集、安排、调运;

3、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灾情,经指挥部审核,向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报告地质灾害及处置情况;经指挥部审核批准,向社会灾情,编写、印发抢险救灾简报。

4、组织、协调各专业组的工作,与上下和各方面保持沟通和联系,保障信息畅通;

5、贯彻落实上级批示和传达红塔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指令;

6、负责处理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三、抢险避灾和灾民转移安置组职责:

由民政、公安、武装、农业、财政等部门组成。

1、组织人员疏散避险,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

2、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调配、发放救灾物资,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3、做好救灾物资的组织、供应、调拨和管理;

4、做好灾民的安抚工作,处理死难者的善后事宜。

四、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组职责:

由国土、交通、农业中心等部门组成。

1、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规模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进行调查,确定灾害等级、成灾范围,尽快查明形成条件、引发因素,对灾情进行评估,提出应急处理措施,迅速有效地减缓或防止灾情加剧;

2、对出现险情的隐患点,分析发生的前兆特征,判断发生的可能性、灾害等级和影响范围,依据前兆特征判断其危险性程度、激发条件,采取有针对性应急措施,阻止或延缓灾害的发生;

3、为地质灾害的救助做好气象预报服务;

4、编写地质灾害速报报告和应急调查报告。

五、基础设施抢险和应急恢复组职责:

由交通、水利、农业、公安等部门组成。

1、尽快配合抢修恢复通信设备和线路,保障抢险救灾通信畅通;

2、尽快配合抢修恢复遭受损坏的公路、桥梁及有关设施,确保灾区主要干线道路畅通,保证抢险救灾人员、伤员和救灾物资的运输以及灾民的疏散;

3、尽快配合抢修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恢复基础设施功能,保障抢险救灾和灾民基本生活。

六、医疗卫生防疫组职责:

由卫生、环保等部门组成。

1、抢救、转运和医治受伤人员;

2、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灾区疫情;

3、迅速调集、运送灾区所需药品和医疗设备。

地质灾害处理措施范文第2篇

(一)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

**年3月26日至**年4月28日,受市国土房管局和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委托,县国土房管局、各街镇乡会同市地质勘查设计院工程技术人员对全县辖区内的地质环境状况进行了拉网式排查。经现场勘查和工程分析判断,现初步确认全县存在危岩、滑坡、煤矸石泥石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41个(其中:危岩占105个,滑坡占32个,煤矸石泥石流4个),灾害体总规模为115.1913万立方米,威胁村民1031户,人口4915人,房屋4827间,潜在的经济损失约17417万元。

(二)自然地理条件

**县位于重庆市西部,地处川中丘陵与川东平等岭谷的过度地带,介于东径105°28′—106°02′,北纬29°23′—29°52′之间,辖区总面积1392平方公里,境域略呈倒置的“三角形”。全县除西部与四川省内江市、安岳县相邻外,其余各方均为重庆市境,东与铜梁接壤,北与潼南相连,南与永川、荣昌及双桥区毗邻。

1、地形地貌

**县位于川中丘陵区与川东平行岭谷区的过渡地带,全境南北长54.0平方公里,东西宽52.0平方公里。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南边缘翘起,中部及东北部为广谷地带,低而宽缓。境内平均海拨350—450米,最高处是巴岳山南段的云台寺山峰,海拨934.7米,最低处在雍溪镇淮远河水面,海拨267.5米,相对高差667.2米,境内有低山、丘陵、平坝、溪谷四种地貌类型,成“六丘三山一分坝”之势,低山面积443.9平方公里,占全县31.9%,丘陵面积809.01平方公里,占全县58.2%,平坝和溪谷面积137.3平方公里,占全县9.9%。

境内受特有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和外营力的共同作用,形成现有地貌特征。在境内东南边缘为条形低山地貌,东起铜梁土桥镇,西南止县境邮亭镇,境内长45公里,宽约6公里,海拨高程450—750米,相对高差200—420米,背斜两端均为单斜山岭;在西北的铁山镇、高升镇以及高坪乡、宝顶镇等部分地区为碑状侵蚀中—高丘地貌,山顶绝对高程500—600米,相对高差200—250米,一般为桌状,坪状和长梁状;在中部和东北部等广大地区为中浅丘地貌,海拨高程300—450米,相对高差20—200米,呈猪背脊式、方山式和单面册式丘陵;在各乡镇均有平坝分布,主要分布在龙水镇,万古镇等地区,海拨高程290—390米,相对高差小于20米,由溪河冲积平坝和蚀堆积平坝均成一体的溪河两岩形成一、二级阶地。

2、气象水文

全县气候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具有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热水同季,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春季暖和而空气活动频繁,夏季炎热而多伏旱、洪涝,秋季温暖而霜雪少。全县年平均气温为17.3℃,历年极端高气温为41.9℃(**年8月15日),历年极端最低气温-3.4℃(1975年12月16日),无严重冻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10毫米,最多年达1468毫米(1965年),最少年为676.9毫米(1978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每年4—9月份,占全县的80%;全县年均蒸发量为1146.2mm,蒸发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夏季最多,达481.6mm,占全年的42%,冬季最少,仅107.5mm,占全年9.4%;年平均相相对温度为82.8%,平均日照量1415.2小时。

境内岗岭起伏,溪河纵横,为沱江与涪江水系。共有大小溪河293条,总径流长985.8公里,主要河流有濑溪河、窟窿河和淮远河三条主干河流,溪河具有源头大,滩多水浅的特点。全县年均水资源总量达63182×104立方米,占总量7.5%。大气降水季节性明显,水资源颁布较均,基本能供给经济建设和人们生活用水的需要。

二、全县地质灾害预测

根据重庆市地质灾害区段划分,**县为中—低易发区。全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按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进行二级划分,其中低易发区总面积为920.41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6.2%;中易发区总面积为469.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3.8%。

(一)降雨预测

**年降雨量存在分布不均的特点,据我县汛期降雨趋势分析预测,9月至10月降雨量相对集中,极易发生地质灾害。

(二)重点区域预测

根据我县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地质灾害一般多发于沿山一带、广大山区和公路沿线,其中主要以深切割的中陡坡地带较为严重;其次是沿公路、铁路及城镇区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地段比较突出。结合我县**年降雨预测情况及各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烈程度,预计我县可能发生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险情。要防范大规模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的主要区域是玉龙镇老街东侧斜坡地段,玉龙镇老街两侧斜坡地段,玉龙老镇燕子岩、狮子岩危岩带;**县北部、西部、西北部、东部的古龙地区。要防范滑坡和危岩崩塌的重点街镇乡主要是棠香、龙岗、玉龙、宝顶、宝兴、石马、金山、拾万、国梁、珠溪、铁山、季家、高升、中敖、高坪、古龙等16个街镇乡,面积约为469.8平方公里。要防范高陡斜、边坡崩塌破坏失稳的重要交通干线主要是大邮、大铜、大荣、城宝、大安(**—中敖段)公路及成渝铁路**段等沿线地区。要防范矿区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重要矿区是天青石矿区、跃进煤矿等。要防范滑坡、危岩的自然人文景观主要是北山的石刻区、谭家湾、停车场和南山石刻区。同时要防范上游水库、化龙水库、古龙乡白石村通天河水库渗漏问题,加强对各重点预测区域以外的其他地质灾害易发区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区诱发地质灾害的监测,对此在防治工作中必须予以重视。

(三)重点防范期

我县地质灾害的发生受降雨的影响十分明显,每当降雨时间较长并伴随多次连续大暴雨时,各类地质灾害尤其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将明显增多。而根据今年降雨形势分析,9至10月将极可能形成较大的集中降雨,因此,该时期是我县今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同时因无雨期地质灾害和不合理施工活动所诱发地质灾害日益增多,日常和工程建设活动影响的地质灾害防范也必须高度重视。

三、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措施

**年我县地质灾害防治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任务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灾对策

根据我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情况,结合县域内城镇、工矿企业、交通干线分布状况和城镇规划,我县**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主要为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城镇区、重要交通干线、国家级自然人文景观和重点矿山等4个区域。

1、重要城镇地质灾害的防灾对策

一是认真落实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工作,根据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二是对于稳定性较差、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灾害体,应注意建立和改善灾害体及周围地表的排水系统,保护坡体植被,及时封闭地表裂缝,加强监测,尽快进行勘察治理。三是对已作过治前勘查或进行过局部治理的地质灾害体,应在原有防治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变形监测和后续工作,进行积极治理。四是进一步完善对地质灾害的汛前排查、汛期检查和汛后检查制度。五是国土、建设、交通、水利部门要加强对重点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加大对破坏地质环境行为的执法力度,认真落实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单位资质管理制度,全力推行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制度和地质灾害限期防治制度。

2、重要交通干线地质灾害的防灾对策

我县境内溪河纵横,公路、铁路密布,各级交通干线均受到不同程度地质灾害的威胁,灾害点大多数稳定性较差,汛期变形较重。因此,重要交通干线地质灾害的防治要在群测群防的基础上,对道路旁地质灾害体设置缓冲带,对存在滑坡险情的地段要采取以排水、减载和护坡为主的防治手段;对危岩崩塌要采取清除、衬砌和封闭为主的治理方式。同时制定相应的防灾预案,并定期检查防灾预案的落实情况。

3、矿区地质灾害的防灾对策

对矿区地质灾害要加强监测预警,对规模大、危害大的地质灾害要采取排水、充填裂缝等应急处理措施,对尾矿和废渣堆放点要加强监测,防止暴雨引发矿渣滑坡或泥石流灾害,同时对各矿区加强管理,规范各类诱发地质灾害的不合理工程行为。

4、自然人文景观地质灾害的防灾对策

我县自然人文景观多成点状分布,部分景点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其中以北山石刻区滑坡,北山石刻区谭家湾危岩,北山石刻区停车场旁危岩、南山石刻区危岩较为突出。对自然人文景观点的地质灾害防治首先要落实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相结合的监测预报措施,其次是在不破坏自然人文景观的前提下,考虑工程治理措施,争取市级项目对北山石刻区谭家湾危岩带进行工程治理。

(二)重点防范期地质灾害防灾对策

1、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一是抓好地质灾害汛前检查、汛中排查及汛后核查工作,对存在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登记发放防灾、避灾明白卡,同时编制和落实好点上的防灾预案,每处灾害点必须逐级落实具体责任单位、责任人及监测人,按规定要求作好监测预报工作。二是认真贯彻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和突发性地质灾害上报制度,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各街镇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三是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总结历年地质灾害抢险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各责任区内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形势,克服麻痹思想,作好各项准备工作,严守纪律,服从命令。四是有关部门必须坚持24小时值班,了解水情、气象、灾情、险情,按规定请示、报告、传达,并认真作好记录。

2、建立应急抢险反应系统、制定防灾预案

为加强对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县和各街镇乡要成立以国土资源管理机构为主导,以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为技术依托,建立包括县、街镇乡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反应系统,对发现的险情和出现险情的地方进行应急调查处理。

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各街镇乡负责开展辖区应急抢险工作。各有关部门负责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同级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对容易发生险情的地质灾害要迅速查明地质灾害发生原因、影响范围等情况,提出应急治理措施,减轻和控制地质灾害灾情。民政、卫生、食品药品监督、贸易、公安等部门,要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品供应、物资供应、社会治安等工作;气象部门要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通信、交通部门要保证地质灾害应急的信息畅通和救灾物资、设备、药物、食品的运送。

县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措施积极排除各类地质灾害险情,先期要对40个不稳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作近期防治规划(2007—2011年)、对65个基本稳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作远期防治规划(2011年—2015年),同时将36个严重隐患点纳入首期治理规划项目加快实施治理,并力争在**年内完成北山石刻区谭家湾危岩带地质灾害整治任务。各街镇乡要会同国土、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根据全县和各自辖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现状、气象部门提供的短期降雨预测结果及县防灾预案有关精神,编制本街镇乡地质灾害年度防灾预案。

3、全面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

各街镇乡要以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为基础,加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在城镇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建成以专业监测为主的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以群测群防监测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通过对地质灾害进行适时监测预警预报,及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辖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及时向受威胁群众传递预警信息,确保受灾群众人生安全。

四、地质灾害处理与灾情报告

(一)地质灾害处理

各街镇乡和县国土部门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者灾情扩大。地质灾害发生后,所在地街镇乡和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立即启动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处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抗滑桩施工;施工工艺;安全技术

在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施工是重点内容。但在实际上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在施工过程中,会面临诸多不安全因素,不仅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开展,还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产生影响。也有学者指出,在众多的地质灾害施工中,抗滑桩安全施工超过50%。由此可见,重视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施工安全技术问题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1抗滑桩施工工艺与安全技术分析

1.1抗滑桩施工工艺分析在当前工程项目施工中,抗滑桩是治理滑坡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山区、水利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工程项目中,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在应用抗滑桩施工工艺过程中,相关单位首先要做好滑体评价工作,并根椐评价结果选择相适应的施工方案,并且能在施工前、施工过程中做好质量控制,以保证施工效果。一般情况下,抗滑桩施工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1.2抗滑桩施工安全施工工艺研究从当前常见的抗滑桩施工技术来看,其主要可分为外部环境的施工安全技术和施工过程安全技术两种形式。1.2.1外部环境的安全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充分了解设计图纸内容,同时,专业技术人员应对施工区域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并做好以下安全措施:①测量定位结束后,在滑坡体上建立施工监测网,定期测量滑坡体资料。一旦出现降雨、暴风、大雪等恶劣天气,需要提高监测频率。一旦出现异常,需要及时上报,并做好预防措施。②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与施工人员的生活区、办公区要远离滑坡体。当出现恶劣自然天气时,需要及时停工并撤离施工区。③为保证施工过程中滑坡体的稳定性,需要根据滑坡性质确定抗滑桩开挖流程。如果岩质滑坡较为稳定,可以采用两序开挖的方法;而如果土质滑坡不稳定,则可以采用多序开挖方法。1.2.2施工过程的安全技术措施1.2.2.1高处坠落、触电等的安全防范措施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等事故的安全防范措施有以下几种:①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坚持按图施工。施工场地平整完后要按设计要求做好桩锁口,锁口高于地面0.3~0.5m。在施工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紧靠陡峭后缘的孔口,在浇筑过程中必须对靠山壁一侧加固,防止施工过程中发生坍塌。当锁口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搭设提升架,场要内要设置满足施工的排水系统,防止地表水浸入孔内。②当挖孔深度超过2.0m时,井壁要设置人员上、下的爬梯,配防坠器;当孔深度达到10m以上时,需要每隔10m搭设一个供作业人员上下过程中休息的平台。在提升渣土的过程中,开挖人员不得在渣桶正下方作业,装运人员注意保证吊桶平衡,渣桶内的土渣不得冒装。③在抗滑桩锁口上搭设的提升架下部设置安全防护栏杆,其高度为1.0~1.2m。在搭建安全防护栏杆时,要在人员上下的爬梯位置处设人员进出井通道,防护栏杆搭设完成经验收完成后方可进行下一步作业。④人工挖孔提升系统所用的机械设备、配件必须满足生产需要,必须采购国家标件。⑤人工挖孔照明可采用井外照明——用400W的射灯向井内提供照明。1.2.2.2爆破安全措施一般在抗滑桩开挖施工中,经常会发现坚硬岩石。如果发现水磨钻无法达到既定的施工效果,则需要采取爆破的方式处理。在爆破施工中,需要聘请专业人员施工,并向当地公安单位申请、报案后才能施工。为保证爆破施工安全,在施工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①在购买、运输、储存爆炸物时,需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操作;②需要对操作区的管线、主要设备等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因爆炸过程中产生冲击而造成破坏;③爆破工程由项目部统一安排,在爆破过程中所有作业的桩井必须停工,人员出井;④在爆破之前,于爆破便捷位置设置警戒牌,告知周围人员爆破的时间,确保相关人员有足够的时间撤离危险区。

2抗滑桩安全施工的实例分析

渝某区县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在该地区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库区蓄水不断升上,导致出现地质灾害的概率升高,对当地居民安全与工程项目开展产生重大影响。针对这一现象,该工程项目将抗滑桩技术应用到工程项目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1施工安全措施及控制该工程项目在抗滑桩技术应用前,充分考虑到了滑坡体的不安全特征,将尺寸为2m×3m的抗滑桩布置在滑坡体前缘,避免了大量的挖孔作业。人工挖孔桩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核心工程,也是该工程项目施工控制的重点。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2点:①在抗滑桩锁口的施工过程中,应搭设防雨棚,避免因下雨影响孔内施工作业。②由于该工程项目位于山区,在成孔过程中经常遇到坚硬岩石,因此,相关单位应根据岩石的硬度制订爆破方案。该项目主要采用小药量、多炮眼的方法爆破,对于其“爆破安全技术规程”要求,在此不再赘述。在成孔施工中,会出现大量的渣土。如果不及时清理,不仅会影响施工质量,还会留下潜在安全隐患,易发生次生灾害。因此在该工程项目中,预留了孔口设置提升架,通过提升架及时处理渣土,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另外,工程管理人员考虑到提升架质量也会影响施工安全,因此在每天施工作业前,对提升架的固定螺丝、钢丝绳磨损度等进行检查,杜绝安全事件发生。2.2灌注砼由于在灌注抗滑桩桩芯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混凝土,考虑到当地交通条件相对恶劣,因此在灌注砼过程中要详细分析机动车制动系统,保证系统运行能力;要注意对驾驶人员的教育,避免出现疲劳驾驶情况;检查路面信息,保证砼运输质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抗滑桩施工安全技术的相关内容,并从多个角度对安全技术的具体操作进行了分析。总体而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安全技术的内容有很多,在操作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正确认识到施工安全技术的操作方法与适用性,能根据具体的工程项目要求做好技术优化控制,为获得更好的施工效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长宝,张永双,周能娟,等.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运行效果评价:以汶川震区平武县魏坝滑坡为例[J].现代地质,2014(02):419-428.

[2]李艳霞.抗滑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1):244.

地质灾害处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滑坡远程监控

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7-0151-02

1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系统的内容

地质灾害是指源于自然以及人为的地质作用对生存环境造成的灾难性破坏。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地层崩塌以及地层裂缝等。在地质灾害研究中,关于滑坡、泥石流类灾害的研究是行业研究的重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系统是基于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相应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划定一定的地质灾害预警方位,用以监测该范围内的特定地质灾害在变现象,并将监测结果、破坏信息以及诱发因素等以信息平台的模式进行。在这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系统中,使用人员可以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并且根据现场搜集的地质变形因素和相关因素进行规整分析,进而对地质灾害情况的稳定性状态和变化趋势做出预判,从而达到揭示地质灾害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为地质灾害治理及决策奠定基础。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系统中主要使用的专业设备有:位移传感器、雨量计、视频监测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动态记录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系统可以和地理信息测绘系统紧密结合,两者相互配合,充分补充在地质勘察中发现的不良地质情况,进而对不良地质情况中的地质灾害实施预警和监控,同时采用系统中的资源分析调配,采用构建地质灾害模型的方式来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演。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师范系统还可以对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实施连续、实时、动态的监测和检测,及时获取和记录全面准确的数据,并且采用信息系统自动化集成技术进行分析,协助相关的地质灾害处理和决策部门针对地质灾害情况进行高效协调处置,进而节约地质灾害救援时间,避免地质灾害影响的扩大,尽最大可能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2 滑坡远程监控的要素及子系统配置

滑坡远程监控作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系统的有效组成部分,其监控内容较为专业且单一,需要配备的专业仪器及系统配置相对较为简单且使用便捷,主要针对滑坡这一单项地质灾害专门配置,具有高效、简洁、明晰的优势。

滑坡远程监控子系统的设备配置主要包括:

①智能型电子测斜仪:主要测量XY两个维度,测量范围为±30°,自带温度补偿以及相应的数据输出端口。

②高智能裂缝宽度仪:量程200 mm,分辨率0.01 mm,自带温度补偿以及相应的数据输出端口。

③智能型雨量计:分辨力0.1 mm;降雨强度测量范围0.01~8 mm/min;测量误差:±0.2 mm;输出信号RS-485接口;雨量计本机存储记录容量大于1.5 a。

④多数据采集传输仪,采集仪主要针对单类型地质灾害进行多数据采集,采用传感器数据通过无线传输网络进行监测数据的传输及预警,并且绘制预警曲线,使用者可以进行实时查询,并且设置预警警告。此类数据采集仪可以针对滑坡、泥石流、岩石崩塌等单类型地质灾害进行多数据监测和远程警示,但是对于综合性的地质灾害则需要进行调试,目前效果仍未尽如人意。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边坡的受力处于不稳定状态,特别是在暴雨水浸情况下极易发生岩体移动和滑坡,形成地质灾害。为防止这类地质灾害的发生,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是对这类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边坡进行远程监控以及远程警示,并且根据监测的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绘制预警曲线,并根据预设情况出相应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案。目前的滑坡远程监测主要以调查岩体移动量、移动速度为主要手段,监测地质灾害时的地层演变信息和诱变因素,根据滑坡监测的数据结果,结合岩体力学和水文地质学科的调查分析,汇总出不良地质岩体移动方向的预设型资料,进而分析得出岩体移动的规律,设置数理模型来预判定不良地质移动岩体闫滑动面移动的位移、边线以及不良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滑动倾角等数据,从而判定岩体移动带来的影响,形成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报告和监测预测报告。在稳定性评价报告和监测预测报告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地质灾害治理的综合意见,才能对移动的滑坡岩体采取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减少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

3 滑坡远程监控预警示范系统应用方法

滑坡远程监控是在处置不良地质情况中用于预测及分析滑坡情况的方法,集合了监测仪器、监测数据搜集分析,并且结合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和预测预报等技术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技术。滑坡监测一般可以分为几种监测方法实施,常规型的监测方式是采用位移监测法,目前的滑坡远程监控仪器已经可以进行毫米级的监测。而在部分重点工程中,如果采用高精度的位移监测方法,剔除了影像影响,则可以达到0.1 mm的监测精度。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是光纤应变分析技术之布里渊散射光时域反射技术,又称BOTDR技术,这项技术此前主要应用于大型的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安全监测和健康诊断,且在电力、通讯领域应用较为广泛,是应变监测和监控的主要手段。在我国,首先由三峡水库区中巫山滑坡监测中应用BOTDR技术。与传统的滑坡监测技术相比,BOTDR技术具有综合行、实时性、高精度和长距离的特点。由于采用了合理的点位布置方式,不仅可以长期使用,而且可以直接控制多个施工阶段以及后期使用过程,可以非常方便的对各类边坡的不同部位进行监测。而且由于这种技术才用了多种复合方式,使用多种有效监测方法进行对比校核修正,实现了错误数据剔除,使得数据更接近于真实,更为可靠。而且由于其实现了空中、地表、以及深达不良地质灾害体内部深部的立体化监测网络,建立了相应的数据模型,也增强了数据应用能力,加强了数据综合判别能力,同时也就促进了地质专业人员数据分析的精度,也相应提高了对地质灾害评价和预判能力。

在滑坡远程监控预警示范系统中,基于ESRI Arc GIS平台,以 2.0为开发平台,选用C语言,Web服务器采用IIS,在线数据通信部分在.Net平台使用C/S与B/S相结合的模式开发方式;系统的后台数据库选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Express或Oracle 10 G数据库,可以实现滑坡监控BOTDR技术的综合管理,同时开发了多个应用平台和管理权限,可以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技术要求。

在大型的长期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中,采取多点位传感器布置的方式进行信息采集,这样的方式进行滑坡监测,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多点和线路布设的模式。采用网状布设模式,结合地理信息处理系统,则可以在边坡的每个单元都可以采集到多个信息,将这些收集到的不同信息进行系统集中处理之后,就能够得到该地区的地质灾害三维图像数据。而随着地球物理系统的全面运用以及地质勘察勘探方法中关于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和资料传输能力都由计算机来高速实现,高分辨率、大图幅、大样本技术的应用也得到了实现,进而将滑坡监测技术推向二维和三维采集系统方向发展。由于有计算机参与,在数据收集上可以通过加大测试频率次数进而时间长时间序列上的滑坡监测。

4 滑坡远程监控现场布点及方案

在一般的滑坡监测中,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来判定边坡岩体不稳定范围的大小和形状以及岩体移动的方向。在选择相应的滑坡监测方案前要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实地的考察,选取最为适宜的监测方案和监测仪器。对于设备的集成度、自动控制模式、数据标准化程度和信息模式等,由滑坡监测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决定,针对大型的长期地质灾害监测,应建立相应的数据整理系统,优选相应的监测参数后,采用多参数数据组合、设备选型调整等方式进行系统优化,以便应用于不同的地质灾害规模、针对不同的地质危害程度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

5 滑坡远程监控后期内业及管理

在滑坡监测外业进行之时,应及时开展相应的内业工作,对观测结果进行成果整理,根据收集到的滑坡数据计算和绘制滑坡曲线图。对于较为简单的滑坡监测,采用手工数据整理以及绘图就可以达到报告要求。但是针对大型长期项目监测,则需要进行系统建立和数据录入,采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以及高速运算的优势,由系统出具相应的滑坡曲线图。基本的岩体移动范围确认之后,就能够在岩体移动变化较为活跃的区域,在增加一些分散的观测点,通过对于移动观测,了解到每个测点的移动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对初步的岩体移动区域划定进行校核,同时针对位移点数据结合观测线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内业处理,就可以通过对多测点移动值大小以及方向的分布情况分析,总结出不良地质滑坡岩体移动的方向和趋势。根据分布观测点的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就可以求出观测点移动总方向的请教,从移动的倾角及倾向就能判断可能产生滑坡的空间位置。在数据模型监测系统中,一旦发生移动曲线的突变情况,出现跃迁进入岩体临滑突变阶段,就能够根据监控结果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采取相应的财产及人员转移信息,避免人员及财产损失,并且为后续的不良地质情况处理提供相关的准确数据和信息。

6 结 语

伴随着地球物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情况也衍生了不同类型的监测技术和方法。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用远程监控方式对滑坡进行监控,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也达到了长期监控及时处理的目的,保证滑坡的监测效果,满足地质灾害治理要求。

参考文献:

[1] 丁继新.边坡位移监测的若干技术问题[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5).

[2]施斌.BOTDR应变监测技术应用在大型基础工程健康诊断中的可行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

[3] 魏彪.测氡技术的工程地质应用及其在三峡库区滑坡监测中的应用展望[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5).

地质灾害处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指标;识别方法

公路作为带状生命线工程,展布于复杂的地质环境当中,特别是山区公路,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类地质灾害的威胁,对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进行有效识别,可以大幅度降低地质灾害对公路运输及人们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因此,本文从公路路基地质灾害的识别原则和识别指标入手,分析了公路路基在崩塌、滑坡类地质灾害方面的识别方法,希望对提高公路路基抗灾能力、保障公路畅通、减小公路路基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所帮助。

一、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原则

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是一项系统的、持续的工作,需要明确的识别原则作为指导思想,而且,识别原则要与目的保持一致,即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概括来说,常用的主要有以下7个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科学性是所有原则的基础,在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中,科学性作为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识别方法、识别过程、结果评价等方面,保证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数据的准确性、合理性,增强灾害识别的可操作性;实用性作为基本目标,主要体现在识别方法上,实用性强的识别方法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而且极易掌握和操作,通过简单步骤的改变,就可以应用到大多数的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中。

(二)由宏观到微观、由细到粗的原则

公路路基地质灾害的识别过程既要符合人们对地质灾害规律的认识,又要满足灾害管理的实际需求。对单个灾害点、单一地质灾害种类的识别,要完成从宏观变形到微观勘测的过程,即从对破坏迹象的预判到具体指标计算的过程,对灾害的管理决策要实现从细到粗的过程,即从点到线再到面的识别过程。

(三)综合判别的原则

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是一项持续的、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因为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效果均不同,所以识别地质灾害时,不能对所有类型的地质灾害使用同一种分析方法,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综合分析,尤其是对地质灾害产生原因、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明确主次关系,对灾害进行识别。

(四)分阶段识别的原则

任何公路路基地质灾害或者灾害链的产生都要经过四个过程:孕灾、发展、破坏、消亡,对地质灾害的识别不能只局限于某个部位的某个阶段,要对灾害各个阶段的特征、性质进行动态的分析、归纳、总结,从而有效识别地质灾害。

(五)排除与确认并重的原则

识别地质灾害时,一般都是先对其产生怀疑,经过分析、研究之后再排除,最后才能确认;需要注意的是,在识别过程中,当某些主要的敏感因素组合达到危险条件时,无论其他危险因素状态如何,都更倾向于认定此处存在危险,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对于不能完全排除,又不能完全肯定的,一般按照会发生地质灾害处理。

(六)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地质灾害之间特征差异具有模糊性,影响地质灾害的自然环境因素又具有复杂性,所以目前还没有合适的方法对地质灾害进行完全的定量分析,只能以定性分析为主,通过总结以往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性以及其不同类型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性,综合分析地质灾害及其影响因素之g的关联,然后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地质灾害进行识别。

(七)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的原则

路基地质灾害识别是公路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识别的准确度直接影响着风险管理的效果。由于灾害的识别都发生在公路部门日常的养护、维修活动之中,所以,灾害识别和衡量也必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制度化的过程。

二、识别指标

影响路基地质灾害的因素很多,因此,在对其进行识别时,要根据以下四点选择识别灾害的指标:一是路段处的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等;二是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自身的缓变形、突发性等特点;三是路基灾害的发生规律;四是地质灾害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标志。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识别指标时,要尽可能的选择有代表性、关键性的因素。确定灾害识别指标后,要根据识别指标衡量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从而为公路路基地质灾害的防治和治理提供支撑条件。

三、公路路基地质灾害的识别方法

公路路基地质灾害种类较多,在此,本文主要对危险性大、较常见的崩塌灾害和滑坡灾害的识别方法进行论述。

(一)崩塌类灾害的识别方法

崩塌是岩土体受到较大外力后,在重力作用下,沿较陡的边坡以垂直或翻滚的形式向下运动,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一种地质灾害。崩塌是山区公路路基地质灾害中常见的灾害现象,具有突发性。根据下落岩土体成分,可以将崩塌分为土质崩塌、石质崩塌两种,根据下落岩土体的大小、规模,可以将崩塌分为崩塌、落石、碎落三种,其中,崩塌会破坏公路、桥梁,甚至造成车毁人亡,落石、碎落对行车安全及养护工作影响较大。

崩塌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条件、岩石性质及外界作用(风化、地震、人为破坏等)等,这些因素导致崩塌的形成、发展过程及破坏形式具有复杂性,通过对以往崩塌灾害的综合分析、研究,结合灾害识别原则和工程经验,可以采用以下八种方法对公路路基崩塌灾害进行识别:第一,边坡较高,坡型为凸形、阶梯形或凹形陡坡,坡度较大,其中,土质边坡的坡度大于45°,岩质边坡的坡度大于60~70°;第二,两个或两个以上断层的相交位置以及断层破碎带位置,容易出现崩塌灾害;第三,边坡岩土体内部存在顺坡裂隙和软弱面,或者岩土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是斜交和平行边坡走向的陡倾裂隙发育;第四,边坡上部已有明显拉张裂隙,并且切割边坡的裂隙、软弱面,甚至即将贯通,使岩体与母体呈现出分离之势;第五,坡面有相对新鲜的岩石出露面,或着坡脚有崩塌物堆积,说明这里以前发生过崩塌,今后有可能再次发生;第六,边坡前缘不断出现掉块、坠落现象,这是崩塌的前兆;第七,边坡上不同岩体之间的差异风化,易造成边坡凹凸不平,悬空而突出的岩体可能发生崩塌;第八,树木根系的不断生长及雨水、地下水的渗透、侵蚀都可能引发崩塌灾害。

(二)滑坡类灾害的识别方法

公路路基地质灾害中的滑坡类灾害是指剪切路基造成破坏的一种灾害类型,主要包括滑坡、滑塌、坍塌、路基滑移等,其中,滑坡是指斜坡在河流冲刷、地下水侵蚀、构造运动、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下,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以整体或分散的形式,缓慢的、间歇性的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塌是指边坡上的土体被水浸润后,强度会明显减小,从而在重力作用下沿边坡向下滑动的地|现象;坍塌集滑坡和崩塌两者特性于一体,具有两种特性,其破坏过程也可能是“先滑后塌”,在土质边坡中发生较多;路基滑移的力学原理与滑坡相同。

滑坡类灾害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其破坏规模和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对公路路基地质灾害中的滑坡类灾害进行识别:第一,边坡角度在20--45°之间,河流凸岸上缓下陡,还有就是人工开挖的路堑边坡上;第二,公路所在位置的山坡及其附近存在不均匀沉陷现象,边坡前部出现鼓胀、翘起现象,边坡后部出现贯通性的弧形裂缝,房屋、道路、水渠出现拉裂现象或建筑物地基出现错裂现象;第三,在大断层通过的河谷地带,受地质构造影响,岩体中具有较发育的节理裂隙或小型断层,极易发生滑坡现象;第四,在地下水丰富且疏排水能力较差的边坡位置,极易因坡体变形而发生滑坡;第五,上部较两侧山体凹陷而下部较两侧山坡突出的古滑坡,或者具有明显的变形形迹和要素的新滑坡;第六,膨胀土、厚层黏性土、黄土、煤系地层等易滑岩土分布地段,特别是土层的下伏地层为泥质岩层时,极易发生滑坡;第七,公路路基施工中,施工技术、施工工艺不够科学,工期不合理,或者防护工作不到位等,都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第八,半填半挖路段,特别是陡坡路段,填方部分易沿着原地面发生侧向滑移;第九,路基路面及防护、排水工程出现裂缝等迹象,表明滑坡正处于变形阶段。

四、结语

随着我国公路路网的不断完善,公路运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山区公路,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地质灾害影响,因此,对以往公路路基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及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灾害识别原则、识别指标及识别方法,进而对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进行识别,以便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