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销售市场调查报告

销售市场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销售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销售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购买动机;智能手机消费;应对措施

一、调查目的

手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频繁的通讯工具,促进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手机的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家不仅仅满足于手机打电话、发短信的功能,而是希望其具有高速上网,视频通话、3D影音等类似于电脑的功能。于是,智能手机应运而生。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及时间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其中15-18岁的调查参与者有50名(这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还不够自主,多数受父母的支配与影响,故抽样样本选取较少),19-28岁,29-35岁,35-45岁,45岁以上的调查参与者共150名,调查时间为2014年8月至10月。

2.调查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②问卷调查法;③数理统计法。

三、数据分析与初步结论

(1)调智能手机已成为大众消费品,大多数人都在使用或者近期有购买智能机的打算,其普及率在大踏步地发展与增长,智能手机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2)智能手机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与其所处的社会阶层有关,且不同的阶层对手机功能的要求也不同。调查显示,大学生和较为年轻的在职人员为智能手机市场的主要消费人群。

(3)多数智能手机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趋于理性,大多数消费是与其可支配收入呈正相关的,表现出了较强的求实、求质和求廉动机。

(4)在理性消费的基础上,不少消费者也在追求智能手机的美观,个性和时尚。

(5)虽然消费者的主流消费趋于理性,但仍有不少一部分消费者购买智能手机存在攀比、虚荣和自我显示心理,其中尤以在校大学生为主。

四、原因分析

(1)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的需求不断加大,智能手机的出现无疑顺应了这一社会趋势。

(2)智能手机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在校大学生和年轻的在职人员,这与该群体特征有关。

(3)以在校大学生和刚步入岗位的在职人员为主体的年轻人可支配收入有限,因此理性消费是主流。

五、存在问题分析

(1)智能手机市场理性消费是主流,但依旧存在一部分盲目跟风购买行为。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已成为市场的发展趋势,不少厂商都使劲浑身解数拉拢消费者,希望可以占据主力市场份额,此时很多没有主见的消费者往往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中迷失了自我,其中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年轻人往往成为牺牲品。

(2)智能手机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信息不够完善,可能会误导一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与购买行为。智能手机市场方兴未艾,很多相关市场机制与信息获取渠道和披露方式都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消费者。

六、应对措施与建议

1.智能手机生产厂商的应对措施与建议

针对消费者购买智能手机动机的分析,将目标市场对准智能手机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企业或盈利集团,必须采用科学准确的应对措施,包括产品的设计、价格的制定、服务活动的施行等。

(1)调产品。产品是消费者最关注的,也是消费群体最看重的。产品的好坏优良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行为,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在产品方面,为了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同感,主要采取下列措施:1.1前沿化。如今的消费者尤其是智能手机的主力消费群体――以在校大学生和刚入职场的上班族为主体人群的年轻一代,善于把握时代气息,有前沿的趋近性。1.2科技化。科技产品是消费者意识中的高价值产品,手机产品在制造过程中要运用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用高科技使得手机的耐用性、灵敏度等一些列评价指标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以求获得自己产品的高性能。

(2)调价格。①高价格。从某种程度上讲,高价格容易使得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满足虚荣心,但是过高的价格会使得消费者取消购买决策。②低价格。低价对消费者的诱惑力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对智能手机这一消费群体的购买行为。但是,这一措施要考虑企业的自身情况,考虑企业的经营和成本。③促销。促销是所有销售企业促进销售,增加销量,获得市场份额的重要方法。④服务。售后服务一定要建立,大多数消费者一般不会用到售后服务,但他们可以从身边的人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售后服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该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

2.对消费者的建议

求实动机是以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为主要目的的购买动机。消费者在购买智能手机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追求个性、时尚和潮流的同时,更加注重商品的功用和质量,注重购买的智能手机能否带来更多的实际利益.

销售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软体家具最受上海消费者欢迎

随着2008年底由美国暴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上海经济紧缩是目前上海家具销售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尽管如此,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上海市场销售的软体家具主要为传统式的(即不可移动的)家具依然销售势头不减往年,而活动式家具和躺椅(即带有可倾斜部分的家具)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另外,真皮软体家具正越来越受到上海消费者的欢迎。理由是起居室渐渐成为上海人生活的焦点场所。

上海最常见的进口软体家具为真皮家具,占总量的80%左右。软体家具从海外大量涌入,不但反映了外国家具企业强有力的竞争力,而且也说明上海家具市场比国内外地其它市场的竞争更激烈。在软体家具方面,其竞争对象不仅来自国内,还有来自国外,特别是来自欧洲,尤其是意大利。上海软体家具的革新程度较高,在沙发外套选择和造型设计上拥有越来越多的新颖创意与尝试。

选择购买一张沙发或一套软体家具对一个家庭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满足客户的求新求高的需求,现在上海市场竞争的企业都必须以低价位来提供新产品。以真皮沙发为例,不久前还被认为是杰出的作品,而现在已成为颜色一般、风格适时、价格适中的产品,几乎每个上海的消费者都能买得起。由于金融危机经济放缓的原因,其软体家具在2009年将与上海其他生产行业一样,比上一年有所减少。

因此,上海家具企业正在进一步地“切割”与“缝制”产业结构,将产品组装转移至浙江、江苏和其他华东市场。

上海家具销售渠道呈多元化格局

上海家具市场规模大,销售系统复杂、市场呈多元化格局。有国际品牌专卖店,有超市、有综合性居室用品店、旧家具店、连锁店、网络销售等。不同的销售渠道所售家具的价格水平也不同。对上海家具市场的销售渠道作深入了解有利于产品销售时候的定位。可根据产品的不同性质利用不同的渠道进行销售。

1、品牌专卖店

即国际名牌专卖店,例如意大利著名品牌专销店,陈列的家具最高档、最时髦,设计相当前卫,价格也相当昂贵,每件家具都要近万元。销售对象一般都是那些追求和讲究个性的人们。

2、家具超市

比如宜家的大卖场,规模非常大,仓储销售的味道非常浓,同时又很有居家的生活气息。还有一些类似宜家的大卖场,这里的家具不太注重陈列方式,沙发、柜子、床、餐桌椅相互紧挨着,且不分次序,不分类别。价格要比专卖店便宜得多。超市里的家具调整更换相对较快,具有明显的潮流性。

3、综合性的居室用品店

规模不小,品类繁杂,小到餐巾蜡烛,大到沙发、柜子应有尽有。从价格上,我们可以领悟到商家刻意经营,尾数都是0.5元,而不直接标上250元、180元。除此之外,这里店里的家具往往带有—种乡土气息,竹编藤编的椅、柜,铁艺的餐桌、椅、屏风等等,或多或少地为家具艺术的多元化增添了活力,它与超市既有不同,又可以相应补充。

4、旧家具店

无需解释,旧家具点即出售旧家具的店,此类店出售的家具有的具有收藏价值,所以价格未必比新品便宜。

5、网上销售

上海网上销售市场也非常人,大约占30%以上。上海家具制造商—般通过制造商展厅、目录和互联网向消费者出售家具。随着消费者迅速适应网上购买家具,网上家具销售市场在未来几年中将迅速扩大。目前网上售出的多为小型家具。

6、邮购家具

网上家具销售热度趋升的同时,邮购也比传统渠道增长得快。

上海家具消费群体特征明显

现今上海的消费者可以被划分为五个不同的群体:60一代的消费者,50一代的消费者,40一代的消费者,30一代的消费者,20一代的消费者。研究并熟悉各群体的消费习惯将对家具零售商带来滚滚财源。

60一代的消费者是指60岁上下的老年群体,他们在消费时注重于企业的历史和热情、周到、详尽的服务。这部分消费者往往会花钱购买比他们需求更好的产品,高档躺椅在该群体中的热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50一代的消费者是指50岁上下的中老年群体,他们也是消费力很强的群体,他们不仅仅舍得为自己的生活花钱,也乐于为他们自己的孩子消费。

40一代的消费者是指40岁上下的中坚群体,他们往往家庭责任较重,他们大多拼命工作以贴补家用,每天的生活都忙忙碌碌,因此商家最好尽量为他们的购物提供便利,使其变的更加方便,快捷。

30一代的消费者是指30岁上下的年青人,他们从小由电脑、电视伴随成长,他们追求简单的生活和工作,也是潮流的追随者,华丽的商场,漂亮的商品往往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

20一代的消费者是指20岁一下的新新人类,他们则更加前卫,中性,他们精通电脑,追求时尚,崇尚名牌,是名牌商品的忠实追随者。

上海人的家具消费观念

根据上海人的介绍,上海家具消费者对于销售商的信誉非常看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对于宣传资料上许下的承诺非常重视,所以,产品及其宣传资料上的文字必须经过推敲,一时的疏忽可能会招致文字方面的官司;对交货期非常挑剔,销售商最好的办法是在那里设立自己的仓库。

销售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一、几次发行“合成运动”的活动回放

2007年8月中旬,湖北日报传媒集团8名青年编辑记者,转变角色,充当集团旗下楚天报刊发行总公司的基层发行员,深入居民区,体验报刊发行工作。他们在清晨帮助投递员套装报纸和为读者投递报纸,还从傍晚开始跟随发行人员进入社区,一起敲门征订报纸。随后,编辑记者们还写成《2580级台阶有多高―――青年记者体验报纸投递实录》和《我是快乐的发行员》等文章,在6000多名发行员及社会读者中广为传阅。集团董事长、社长、总编江作苏为此批示:相互理解,加强团结,形成合力,要发扬光大,蔚为风气。

2007年8月21日深夜12点左右,发行总公司运营值班人员在查看《楚天都市报》清样稿时,发现一条法院宣判省内一位“领导”犯有的新闻,因该“领导”曾在多地任要职,社会影响较大,但可惜的是前期他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贿赂,并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巨大。法不容情,天网恢恢,其罪行累累也将会引起社会的关注。事不宜迟,值班人员一口气打了十几个电话,联系到了这位“领导”的出生地、工作地及相关地方的发行总站、发行站及相关部门,最后各站点为此临时增加的报纸达5000多份。

同样,发行总公司从今年7月份开始,组织专人每天采写《市场回声――零售市场每日动态》。报告一出现,就给集团及编辑部带来了一丝清新之风。按常规,集团采编与发行经营分开,信息互通情况较少,像这样一份日常性报告又重新拉近了采编与发行的距离。特别是这份市场调查报告是每天通过对读者、摊主的访谈记录,经过实时监测和样本筛选,参照多个竞争对手情况对比分析而成,报告还针对诸多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因而,它多次获得了集团领导的肯定,采编部门也依据报告情况和建议来改进工作,并开始将报告反馈的情况作为评判新闻报道等级的标准之一。

二、对发行“合成运动”的“点”的全程分析

根据运动学的原理,在“点”的已知条件下,建立点的运动轨道,通过求导数,得到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规律,这种分析运动的方法称为“全程分析”。

因而,在认识发行“合成运动”之前,首先必须真实地明确“点”。即前文所说的与发行相关的“关联点”和发行内部的“流程点”。

在“关联点”方面,主要有:报刊相关方针政策、报刊及发行行业规章、服务社会政治经济及人民群众生活的导向;报刊品种的构成、报刊内容定位、目标读者市场定位、报刊的采编质量、编辑记者对发行工作的认识与作为、采编完成时间、报刊清样稿时间;报刊开印时间、印完时间;发行对广告及报道的影响;报业产业链间各环节的协调;竞争对手的营销……

在“流程点”方面,主要有:发行业务部门的组织、发行网点的布局、发行员工的构成、发行资源信息的流通、发行内务后勤;征订与零售等业务政策及活动组织、业务工作的督察检查;对读者征订、零售、投递、投诉等处理的响应时间;促销活动的营销活动的组织;销售与退率的掌控研究、发行成本与利润;增值服务项目的开发……

明确了“点”,然后就应知道“点与点”间对发行的作用或反作用力到底有多大。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数据或经验,这些数据和经验就是点在“运动”中的速度和加速度轨迹。据武汉报纸市场的一份调查结果表明,报纸发行延时10分钟,就要减少3万份的零售量,读者来电投诉量也要增加10%以上,而目前造成报纸发行晚点的主要原因是出版和印刷。根据这一情况,集团已形成了对所有报纸的出版、印刷进行“一条龙”考核。有了“总”考核,编辑部门相应地对采写、一校、二校、清样及传版都做了相应严格的考核;印刷厂对CTP版、开印、零售部分印完、第一批印完及全部印完等处理时间都做了严格规定。同样,发行总公司安排专人对与编辑部、广告等相关的部门建立了联系,今年来全面落实了参与编前会、广告专版、定向零售及发行销售市场情况反馈等关联工作。2007年至2007年10月份止,集团母报《湖北日报》通过编辑记者提供的客户需求线索,临时根据需求定向销售《湖北日报》近30万份,仅此一项平均每天销售量达1000多份。

还有类似的数据与经验:区域性的突发新闻、“热点”报道、天气变化是发行临时调整的重要依据;与新闻报道、广告内容相关的单位与个人是定向销售的重点对象;一个投诉没处理好会影响至少5个客户读者;开发一个新订户是维护一个老订户的成本的8倍;多一份退报不仅是少一份销售,更多的是增加了一份无辜的成本;多一个大客户,就在社会上多树一块形象广告牌……

对这些数据和经验有了全面的认识,新的发行理念也就逐渐明晰,就像一条条优美的或惯性、或弹性、或曲线运动轨道纷彩呈现:发行总公司每天密切关注到了网络神经系统内的每一个“结点”,每天通过财务管理系统来了解发行站点及整体财务情况,通过人事管理系统来查看各站点人员变化情况,通过发行管理系统监控各站点的发行要数及销售,通过报刊发行客服系统来监控各站点的服务质量, 通过运营、反馈来加强与采编、广告、印刷等部门的协调合作……

三、用“合成运动”理念打造新发行

近年来,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场类报纸竞争加剧,其交战阵地和时间与以往集中在“大收订”一段时期也大不一样,随时随地的“促销”、“挖角”等“违规游击战”经常发生,“按葫芦”式的协调所起的作用也不太明显,搬石头自砸的报纸及发行受伤更为惨重。而恰在此时,作为发行市场领导者和具有导向性的楚天报刊发行总公司却在重新构筑新时期的发行理念。

发行是报业产业链中的一个“支撑点”,在其内部也存在诸多的“运动点”,只有将这些点在各自的“公转”、“自转”轨道上来组织运行,才能形成和谐的发展环境。同样,只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断创新,才能精心打造报刊发行的新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的“弄潮儿”。因而,发行的“合成运动”就必须进行全方位推进。

⒈发挥产业链中的主动作用

发行是报业产业链中的生命线,是传媒集团整体效益的基础,同时也是报刊传播功能与服务功能的延伸。随着传媒经济、传媒市场的发展和深入,报刊发行同样要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必须端正被动从属观念,提高主动性,积极作为,协助相关管理部门规范行业市场,维护报业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充分发挥发行在报刊与读者间的桥梁作用,开展调查研究,为集团的决策和报刊的发展提供参考,为自身发展寻找更大的空间。

⒉组织与相关“点”的联动活动

加强联动活动,是由媒体经营到经营媒体转变后的客观需要。采编、经营分开,但发行经营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要更新与其他部门联系的新形式,新方法。发行要与采编组织发行营销活动的报道,要及时通报“新闻卖点”信息,通过编辑记者及广告提供的需求信息进行定向发行,同时要将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采编、广告等部门。特别是要在集团背景下,以发行为主,争取各部门支持,有效地实施联动,产生互动效应,以壮大声势,增强市场效应,在市场中有力地形成合力。

⒊营造为读者服务的感动环境

读者是报刊的源头,读者同样也是发行的上帝,一切为了读者服务是发行的宗旨。在平常工作中,要以亲情营销、亲情服务来实现读者的满意,来拓展延伸增值服务;在平常工作中要积极营造“情系读者、真诚服务”的环境;要加大对主动帮助孤寡羸弱读者、见义勇为等行为进行宣传和鼓励;要重视发行队伍职业水平、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组织观念、管理手段和市场意识的社会服务事业的中坚力量。

⒋不断完善机制的带动效应

不断完善的经营机制、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发行网络的活水之源,通过发行运营机制的创新,将发行网络的功能、资源及规模不断整合,将过去分散的征订、零售、投递、分发运输、信息处理等业务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发行队伍、发行站点、运输配送及报刊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网络资源共享、业务相互配合、整体效率提升。

销售市场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曾几何时,家居服行业被认为是服装行业里又一个朝阳产业。几年前,国内保暖内衣企业携巨资进入家居服市场,无缝内衣企业也纷纷试水,睡衣企业更是捷足先得染指其间。一股家居服“淘金热”迅速在纺织服装行业内升温。然而,几年过去了,我国家居服行业却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火爆。不温不火,甚至处境显得有些尴尬的家居服行业究竟怎么了?

概念模糊,生产企业盲目下水

作为“舶来品”,现在的家居服大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中国消费者的目光的。到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消费能力、意识的提升,家居服的巨大市场潜能才逐渐呈现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面前。于是,越来越多的服装生产厂家,包括原来做文胸、保暖内衣的企业,纷纷把目光盯上了家居服。短短几年,全国生产家居服的企业数量就超过了千家。但是,有服装行业的专业人士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我国服装企业生产的所谓“家居服”不过就是与传统睡衣款式略有区别的“睡衣”而已。

实际上,对于家居服行业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应该算是2007年3月16日,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家居服专业委员会在南京的正式成立。随后以行业内几家规模稍大的企业为龙头,搞了一系列类似“家居服日”、“家居服十大品牌评选”、“家居服论坛”等等推广、宣传的活动。据说当时还有一些 “专家”、“学者”根据媒体引用的欧洲平均一人拥有多少件家居服,进而推算出中国市场有多么巨大。总之,在2008年前后,家居服在中国服装市场被炒作成了一块炙手可热的“大蛋糕”。

其实,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家居服早在古代便已经出现在我国人们的生活中。《礼记・玉藻》中就有“朝元端,夕深衣”的记载,意思大致是说早朝为大礼,一定要穿隆重正规的朝服,到了夕朝,就可穿着轻便、舒适一些的衣服。但是,在古代诸如此类家居服的概念也仅仅停留在达官显贵以及封建士大夫阶级。普通的劳动人民一般不需要,也没有经济条件来做这样外出回家即更衣的行动。

如今,我国经过改革开放这些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能力、消费意识也提升了,对于家居服这样的新兴产品能够接受,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另外,服装企业在目前竞争十分激烈且利润相对薄弱的服装行业里,希望能够尽快、尽早占领一块新的“制高点”也是对将来发展极其有利的事情。于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便望风而动,纷纷开始进军家居服产业。

李耀祖是广东汕头人,他在自己家乡附近开了一家中小规模的内衣生产、加工工厂。作为服装行业的小老板,2007年初他就收到了有关家居服可能成为服装行业一个新热点的信息。李耀祖的工厂规模不大,但是建立得很早。这些年,他眼看着周围很多建立得比自己晚,但是发展却很快,并且已经颇具规模的服装厂时就难免黯然神伤。再转眼看看自己的工厂,每个月都基本靠给人加工维持着,虽说饿不死但是也吃不饱,赚不了多少钱,前途暗淡。

面对这次有可能改变自己工厂和自己前途的家居服“机遇”, 李耀祖心动了。说实话,他的内衣工厂要想转产家居服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但是,家居服究竟是什么?怎么生产?实行哪种标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对于仅仅在脑海里面有个模糊概念的李耀祖来说却仍然是一无所知。

最后,李耀祖还是跟几个从事纺织服装行业的同乡一起成立了一家以家居服为主营业务的服装公司。这些人里有开袜子厂的,有做毛巾的,有做服装辅料的。他们大多跟李耀祖一样对家居服的概念并不清晰,但都是看好这股所谓的“潮流”而投资。公司成立之后,也仅仅是经营一些新款的内衣、睡衣等产品。

事实上家居服的概念,从它被专门细化出来的那一天起天生就非常模糊。原本服装行业就没有家居服一说,现在提出来之后它也就自然面临着一场与运动服、休闲服等其他服饰品类争夺市场份额的战争。作为睡衣行业的外延,家居服实际就处在睡衣与休闲服的夹缝之间,地位尴尬。

怎么样给家居服以文化内涵,很快就成为了行业内各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相关行业协会就提出了家居服是与家有关,能体现“家文化”的一切服饰产品。自此,“家居服”概念就超过传统意义的“睡衣”这一狭小领域,开始围绕“家文化”深做文章,朝着一个更为宽泛的领域延伸。

根据相关行业协会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从事家居服生产的企业已经将近2000家。

市场混乱,买卖双方稀里糊涂

然而,在生产企业对家居服概念尚且处于摸索前进、逐步完善的阶段,家居服的销售如火如荼的全国各地终端市场上拉开了帷幕。2009年前后,几乎就在一夜之间,各种各样的家居服专卖店、专卖柜台出现在了消费者的面前。

“下班后,穿着一身时尚舒适的家居服,把自己塞在软软的沙发中,喝一杯咖啡读一本杂志、或全神贯注地欣赏一部电影……”这是一段写在重庆某品牌家居服专卖店门口大大的玻璃橱窗里面的文字。不可否认,这样感性的话语确实能够打动人心。对于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来说,谁的内心又不渴望能有片刻的随意与散漫呢?

然而,记者信步走进这家专卖店却发现。在这个家居服专卖店里面除了男士的西装、夹克,女士的大衣、晚礼服之外,其他应季的服装产品几乎都能买到。从内衣、内裤到休闲的套装,从睡衣到运动装都有,甚至还有男女式的袜子。对此,营业员的答复让人迷糊,说是这里的产品都是在家能穿的。同时,店内的顾客对于家居服的概念也同样非常模糊。店里一位带孩子逛街的女士就说,自己也不清楚啥是家居服,反正看到个服装店就进来了。

根据有关机构做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家居服”概念认识,20%的消费者认为家居服等同于睡衣;11%的消费者完全不知道家居服是什么;其余的消费者说出了部分答案。而在说出部分答案当中,绝大部分消费者是按“家居服”这个词顾名思义联想而得。实际上,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消费者对于家居服还是比较陌生的概念,即便是如成都、重庆这种西部的一线城市,很多人也对家居服产品不甚了解,只有给出“就是以前的睡衣”这个答案时,大家才会明白。

据了解,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品牌的家居服专卖店、专卖柜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由此可见,大部分家居服生产企业的市场定位仍然处于模棱两可的地步。毋庸置疑,我国家居服市场目前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

既然家居服行业是一个新兴的服装产业市场,必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光顾家居服专卖店的顾客可以说是买得糊涂,那么专卖店的经营者又会遇到怎样光怪陆离的遭遇呢?

赵晓霜是四川某地一名女性时装店的经营者,有关家居服方面的消息也不时传进她的耳朵里面。在目前时装店生意竞争激烈的现状下,她小店的利润也是每况愈下。而新兴的家居服生意似乎就像一道明媚的曙光照进了她的世界。

于是,赵晓霜经过一番比较之后便前往广东跟一家家居服生产企业进行洽谈。由于她的店没有在内地的省会城市,所以对方告诉她只能做加盟经销商。与一般的服装品牌连锁加盟不同,这家工厂并不收取赵晓霜的加盟费。这一点,让她觉得非常符合自己的想法。由于之前在各大媒体上经常看见加盟服装销售被骗加盟费的报道,赵晓霜对此十分警惕。

最后,按照广东这家家居服生产企业提出的要求,赵晓霜跟他们签订了加盟销售该品牌家居服的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赵晓霜的专卖店必须按照该品牌规定的风格进行店面装修,并且赵晓霜还必须保证自己店里只销售该品牌服装产品,否则将支付违约金。作为品牌方,负责对赵晓霜的员工进行培训,销售方面将派人进行帮助、指导。

这份协议中最为重要的应该是关于家居服产品以及货款的收支方式。协议中规定,赵晓霜需要先行向该品牌支付一笔固定数额的货款。然后,再由她自己按照对方提供的图谱进行选择产品。然后,赵晓霜在第二次进货的时候付清第一次的货款。表面上看起来,这个货款的收支方式似乎比较合理。但实际上,赵晓霜支付的第一笔固定数额的货款实际就一直掌控在家居服品牌商手中。这跟其他服装连锁加盟收取加盟费的办法如出一辙,只不过换了个方式和名称罢了。

随后,赵晓霜的家居服专卖店开门营业。开始的几次进货、换货、付款等都还比较顺利。但渐渐地,赵晓霜发现该品牌提供的产品图谱越来越没“谱”了。大量的文胸、睡衣等传统的内衣出现在产品列表中,而她想象中的时尚家居服却越来越少。后来,赵晓霜经过了解得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广东这家服装厂的日子也不好过了。大量原本出口的产品积压,只能想方设法“内部消化”,便把这些内衣产品发往各地加盟店。同时,由于资金短缺开发家居服新产品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由于有资金在品牌商手上以及协议规定的违约责任等原因,此时,赵晓霜想要退出这个品牌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国内家居服行业的大部分生产企业实力弱、研发能力差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总之,目前国内家居服市场是消费者懵懂,企业也迷茫彷徨。产品定义模糊,消费群体并不清晰,国内家居服市场的混乱由此可见一斑。

质量、创新,行业未来任重道远

纺织服装行业有关专家认为,就目前国内家居服行业的实际情况来说,家居服行业还远远没有达到所谓“分蛋糕”的时候。由于国内普通消费者对家居服的认可度尚处于非常低的程度,家居服的销售市场仍然局限在少数受过高等教育、高收入群体。从品牌家居服的销量上来看,北京、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就占到了80%以上的比例。但是偌大一个中国,当家居服产品的消费者都集中在几个地方时,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这个行业尚不成熟。

实际上,国内家居服行业真正的竞争源于行业之外,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品牌,而是消费者的认同。从某种角度说,制约行业发展的因素也决定着引导行业发展的出路。要先让人们从消费理念上进行全新的改变,家居服产品的销售才会顺理成章。

另外,我们从家居服生产企业来看也不难发现,目前国内的品牌家居服生产企业不外乎以下三种:一是大型的成衣企业,因为产能过剩或者是资金闲余,想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二是内衣企业,做点家居服与内衣搭配着卖;三是以前靠做睡衣起家,现在改名为家居服的服装生产企业。

第一类服装企业,其主要业务仍然还是自己一直从事的成衣生产、销售。在对于家居服的款式开发、销售团队的建设等方面都不可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度。第二类服装企业,其主要业务还是文胸之类的传统产品,本就把家居服作为点缀,就更不可能投入精力去创新。大多都是做点仿版之类的产品,挂在自己的内衣专卖店里烘托氛围。第三类企业,本来应该是家居服行业最有力也是最应该推动行业发展的动力。但是,由于受到了前两类企业产品对家居服市场的干扰,以及国内服装企业习惯性的思想僵化,缺乏创新精神和持续对家居服品牌的投入所以发展也徘徊不前。

目前国内的家居服企业,在版型上是低档次的抄高档次的,高档次的抄国外的,大家都是以抄为乐,并没有真正地投入力量去进行设计。这也是为何消费者在市场上见到的所有家居服都一个面孔的根本原因。这也就导致了目前国内家居服行业基本上落入了以低价格、仿版作为竞争手段的怪圈。

我国家居服行业除了创新、运营等方面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之外,家居服产品的质量情况也不免让人感到忧心忡忡。

2010年第四季度,山西省质监局对太原市市场上经销的外省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的20个批次的家居服进行了监督抽查,实物质量抽查合格率为75%,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是纤维含量标识与检测结果不相符。

2011年3月21日,上海市消保委公布了袜子、毛针织服装等产品的质量抽检结果,其中,家居服的合格率最低为66.7%。纤维含量错乱标、使用有毒染料可分解芳香胺、色牢度不够等都是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