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推广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文山州 “互联网+”计划 三七产业
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
2015年6月24日,继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后,我国又出台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将发展“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的含义及其模式可以概述如下:
(一)“互联网+”的含义
“互联网+”强调发挥互联网这种媒介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作用,将近年来互联网发展的成果推广应用到经济发展中,通过虚拟经济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并最终转化为成产力。
(二)“互联网+”的发展模式
借助互联网新技术和通信平台,实现互联网技术与国民经济其它行业的跨界融合与升级优化,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因此,“互联网+”的提出与实施已经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革新,而是政府决策方式、产业经营模式、企业思考方式等诸多意识领域的创新与变革。例如,将“互联网+”融入工业发展领域,推动工业制造的发展,提升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互联网+”融入农业发展领域,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效率,拓宽农产品宣传方式等。
二、文山州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研究
云南省文山州是参与三个区域性经济合作的“桥梁”、“纽带”和“桥头堡”,在“建设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和东盟开放新高地”的战略规划发展过程中,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出台各项措施参与“互联网+”建设过程中。
2015年8月,文山州人民政府就与中国电信云南分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贯彻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在文山州发展的四大领域九大应用中,加快“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以推动文山州的产业转型,拉动文山州经济发展。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要加快“互联网+”行动计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
(一)推动“互联网+”在农业领域深度融合
文山州地理位置优越,北回归线东西横穿境内,气候条件好,因此农业发达,特色资源丰富,三七、八宝米、辣椒、草果、八角、华红李、糖房蜜桔等农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因此,推广“互联网+”发展的重点,应该加快互联网技术与农业领域的深度融合。
具体地说,政府应当加大帮扶力度,鼓励农产品发展网上期货交易、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和网上交易,帮助境内的知名农产品打响知名度,通过互联网加大宣传力度,借助互联网拓宽交易平台。同时要在广大农户中大力宣传“互联网+”相关知识,鼓励农户们多学习互联网新知识,并将之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进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分享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
(二)扶持“互联网+三七产业”发展
三七是文山州最具盛名的农产品,目前,文山州在三七种植方面已经达到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发展,特安呐、金不换、苗乡、七花等四家公司的三七种植GAP基地通过国家食药监局的认证,很多企业也参与了云南省文山华信三七合作社,发展前景良好,但三七产业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度尚不高。
因此,应当依托“互联网+”战略发展机遇,推动三七产业升级,树立互联网平台商业思维,将三七产业链的生产、供货、销售、用户等环节紧密联合起来,整合三七产业的种植、加工、销售资源,打造三七多边交易链,推动传统的电子商务向O2O线上线下协同的新型电子商务模式转变。此外,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兴的“微信”、“微博”等传播媒体,也可以用来进行三七文化内涵、养生价值的传播,提高文山州三七产业的知名度。
(三)以信息化加速推进文山州工业化进程
目前,文山州已经加入了由云南省与中国电信合作的“宽带中国”战略建设,并成为中国电信云南分公司的重点业务拓展领域,“宽带文山”建设的信息化发展前景良好。根据中国电信云南分公司公布的数据,2015~2020年将累计投入15亿元,用于“宽带文山”的4G业务、宽带光网和云计算服务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这为文山州的工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互联网+”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对工业生产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领域都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此外,O2O商务、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掌上应用等“互联网+”技术在工业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决策、品牌宣传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四)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是“互联网+新兴服务”领域建设的重要内容,电子政务的建设与优化有利于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借助数据库技术、数据共享技术、信息化技术等,能够驱动地方政务的办公方式创新,打造“高速、智能、泛在”宽带光网络,通过云计算技术重构电子政府基础设施。
此外,对文山州内跨域互联网的带宽进行扩容,还能够加强通信枢纽交换机的通信能力,从而打造“互联网+96128”门户,推动“互联网+政务”落地实施。
(五)推动重点行业“互联网+”项目实施
文山三七智慧产业园是“互联网+”项目的成功典范,未来文山还应该聚焦行业内的重点领域需求,引进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整合多方资源,在“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智慧家庭”等领域,推动重点行业的“互联网+”项目落地实施,实现文山境内物业、安全、交通、环保、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智慧化管理,促进文山州的“产城融合、智慧互联”建设发展。
三、结语
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红利,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行动计划,以抢占政策发展先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文山州应当加速建设“互联网+”行动计划,平稳推动“宽带文山”建设,引领文山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一、实现互联网+税务所面临的困难
(一)技术方面
作为基层的税务机关,在人员和设施配备上就略有不足。首先在互联网硬件设施上比较缺乏,其次在开展互联网+税务的过程中面临不少的技术问题,缺少互联网信息技术方面的人员。
(二)基层干部对互联网+税务的认知有待加强
部分人员税务人员对互联网+税务的宏观认识不够,对于开展互联网+税务的深刻意义及丰富内涵理解不够,在思想上缺乏认同感,在知识的更新、思维的转变上有待加强;同对互联网+税务的微观认识也不够,对互联网运用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办公软件操作上,对互联网+税务的详细内容和操作流程学习不够。
(三)纳税人对互联网+税务缺乏了解
纳税人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缴税方式,对于互联网+税务这一新兴事物比较陌生,对于互联网+税务所带来的改变不够了解,在思想上的接受性不强,这就给互联网+税务的推广带来不小的阻碍。
二、落实互联网+税务的对策
(一)加强技术支持,解决设施难题
对上,积极向上级单位请求技术支援,从而提高单位信息人员的技术水平;对下,加强单位网络技术人才储备,在招聘新进公务员中重视信息技术人员所占比重,推动互联网技术人员的引入,同时领导干部从实际出发,积极解决相关硬件设施不足的难题,为互联网+税务工作的开展打了一剂强心针。
(二)加强思想建设,促进税干与互联网+紧密贴合
思想决定行动,只有从目前基层税干的思想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辅导,加大思想宣传形式,促进互联网+理念的宣传,让基层税务人员深刻认识到实施互联网+税务的必要性和科学性,积极学习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使得税务人员能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对于新鲜事物始终保持积极学习态度,同时多多开展互联网+税务知识培训,以党员干部为排头兵,掀起一场争当标杆、争当先锋的互联网+税务学习风潮,使得互联网+税务成为一名税务干部所必备的工作技能。
关键词:互联网+;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0201-04
1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现状
调查统计发现,部分省市在2010年前后开始试点开展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工作,近年来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在各省市的试点推广也已摸索出了相对成熟的运行模式(外包社会公司、自行组建公司、依托部门现有企业、依托设备生产厂家和联合生产厂家成立子公司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开展气象装备保障社会化工作;超过80%认为开展社化保障工作后,部门内部的装备保障业务、运行监控业务、计量检定业务、计划供应业务都得到整体提升。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部门技术保障队伍压力,提升了装备保障效率,降低了维护成本。
在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互联网应用系统方面,部分省气象局已经开展了一些实践,如四川乐山基于气象装备保障开发的“我去修”APP服务,北京、山东聊城等地基于社会化保障服务开发的社会化保障服务平台等。
虽然过去的几年,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做得非常成功,但很少有开创性、突破性进展,保障模式始终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问题在哪里?缺了什么?不难发现现有的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工作存在职责划分不清、业务比较单一、手段流程比较落后、没有公众化的网络化平台等诸多问题。
气象装备保障必须找到那个缺失的部分。这个缺失的部分就是互联网与气象装备保障的携手合作。“互联网+”的提出,标志着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正在从简单的工具快速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和核心理念。在互联网平台上完成气象装备保障模式重构,是未来创新的主题。
2系统需求分析
基于“互联网+”的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应用系统以装备保障各业务需求为背景,构建基于装备保障监、修、检、供、训等分布式数据源之上的高集成综合应用平台。该应用系统作为“线上应用”,是线下实际气象装备保障活动在二维上(时间和空间)的自然延伸,是技术条件下装备保障业务需求的必然产物。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互联网应用平台基于自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无限性,能够充分满足管理端和应用端不同需求。
在管理端(服务端:气象装备业务部门)最根本的需求是保证气象观测站网中仪器设备正常稳定运行,探测数据真实可靠。在开展社会化保障过程中,能够实现有效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同时对保障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在探测设备需要维护维修时,能够得到高效、高质、低价的服务,同时将部门业务人员从工作任务量大、重复性高、工作繁琐的设备状态数据监控、维护维修等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的投入到新技术开发、数据分析应用等工作中。在计量检定方面能够加强对外检定宣传、资源整合力度,既能提升气象检定部门的对外服务能力,又能满足气象部门所需要的计量检定需求。而在备件供应方面,则希望更多的优秀合格的设备进入气象行业,使装备供应更加灵活、智慧化;同时备件的仓储能够更加的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能更快更好为保障提供备件支持。
在客户端(服务提供端:社会企业或个人)的基本需求则是希望看到一个持续开放、全面参与、公平公正、互联互通的市场。在社会化运行监控、维护维修方面,参与人员希望自己力所能及、在日常活动范围内,并且在需要时能得到一定的技术培训和支持,在完成相应服务后能够得到一定的报酬。而在计量检定、备件供应等方面,社会企业则需要一个开放、公平、能够全民参与的自由竞争市场。
3系统设计思想
根据前期的调查研究、需求分析,贴合当前国际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根据适应气象装备保障现代化、智慧化的发展要求,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互联网应用系统在设计时应至少满足以下系统应用及技术设计要求:
1)充分利用“互联网+”概念,以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为基础。
2)将GPS定位、智能终端和云服务结合起来实现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开发,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
3)移动端适应多种操作系统版本,具有通用性、可移植推广性。
4)打通气象装备在保障流程中的数据壁垒,衔接集成多个业务系统,如运行监控、计量检定、设备管理信息管理等。
5)明确客户群定位,面向社会,允许多种角色参与其中,如企业团队、个人。
6)功能既有类似“淘宝”、“58同城”电商平台那样:能够进行计量检定、备件供应交易活动;又有类似于滴滴打车等软件那样:需求服务,服务方回应并接收,服务方可以查看相应服务方的位置和信息。
7)需求方可选择不同种类的服务形式(维护维修、监控反馈、计量检定、计划供应等服务),按照一定的信息方式(例如:我需要某项服务,服务可提供的价格或积分等),需求方的服务信息将推送给就近区域内的服务方。
8)具有科学合理的纪律监管、资格认证、培训考核、评估奖惩、积分等级制度。
9)高速及时的信息交互功能,需求方与服务方之间的信息能及时进行交互。
4系统结构功能
4.1平台结构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通信、媒体和移动终端等的快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使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平台在理论上、技术上成为可能。平台将采用“两级部署,三级应用”策略,数据服务器部署在云端;管理端部署在气象保障部门,同时在社会化公司部署二级管理端;维护维修保障APP部署在移动终端。由气象保障部门、社会企业、社会个人共同使用。平台网结构如下图所示。
4.2功能设计
1)数据端
传统的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模式与“互联网+气象装备保障”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保存了足够的数据。传统的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模式收集了一些数据,但其数据的粒度、宽度、广度、深度都非常有。“互联网+气象装备保障”,就是将一切业务数据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化,而是把所有的气象装备保障业务过程都要数据化,即把所有的业务过程记录下来,形成一个数据闭环,这个闭环的时效性和效率是关键的指标。系统只有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才能方便地拓宽系统的应用领域,达到“数据越流通,大家越受益”的效果。
“互联网+气象装备保障”,应该以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对各类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利用气象装备保障产生的大数据分析,提升气象装备保障运转效率。分别建立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维护维修、观测数据资源共享、计量检定信息、计划供应管理的云端数据库。
2)管理端
系统平台管理端(即PC端)根据要实现的主要功能,应包括维护维修、运行监控、计量检定、计划供应、培训支持、考核评估、组织管理等部分。各部分所实现的功能如图2所示。
3)移动端
与管理端相配合的移动端APP应包含维护维修、监控报障、培训学习、技术支持等。保障人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气象信息查看、维护维修、备件申领、故障上报、课程学习、申请支持等操作。各模块功能如下图。
4.3系统工作流程
1)组织管理
管理端组织管理模块的基本功能是对社会化维护维修保障公司、备件供应商、计量检定企业和人员的管理。社会企业通过平台提交申请,综合工商、身份、信用、业绩等资质审核后,允许通过审核的社会企业在平台注册。气象保障部门在平台维护维修、备件供应、计量检定等需求,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与注册企业签订服务协议。同时,在维护维修保障公司需要部署二级应用平台,与管理端进行信息交互。由保障公司组织对维护维修人员进行考核注册。社会独立保障人员则通过下载安装手机APP进行课程学习、考核注册。只有通能过考核的人员才能接收任务派单,进行保障工作。组织管理流程如下图4所示。
2)维护维修
维护维修模块以云端维护维修数据库为基础,实现对维护维修信息的推送、结果审核等功能。气象部门通能过平台将维护维修信息推送给就近相关保障公司或人员(通过资质审核的注册人员),同时通过对培训教材、维修经验、专家经验知识等多类信息进行云端信息共享,深入分析总结,提供可借鉴的故障解决方案;保障公司或人员“接单”后,根据推送信息(维护维修指导建议、是否需要申领备件等)进行相应的设备维护及维修;维护维修结束利用终端进行现场情况反馈,由平台管理方对维护情况进行总结,根据响应速度、维护维修情况,给出评分及奖励,实现完整的业务流程。
3)运行监控
通过对气象探测数据、公众气象服务信息以及其他数据(环保、水文等)等数据实时共享,使监控、社会化保障人员能随时随地查看片区内的气象信息。如某社会化保障人员通过移动终端接收到的实时气象信息显示所在区域内自动站有降水,而实际却没有降雨发生,则保障人员可通^移动终端进行错误故障信息上报。运行监控人员对接收到报警信息进行审核确认,信息得到确认后,结算保障人员积分、薪酬,同时开展维护维修工作。
4)计量检定
基于计量检定云端信息库,系统将综合行业内外的计量检定服务、机构信息,建立类似“淘宝”模式的开放、共享、社会化的电商服务平台。依托现代快递物流和在线支付等互联网手段,一方面,可以通过平台对外提供计量检定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平台计量检定需求来选取服务。
5)备件供应
新的气象装备保障模式呼唤新的备件供应模式。设备的采购同计量检定一样可以通过电商服务平台进行。在备件仓储供应上实行智能分仓与库存前置,系统在需要之前将备件提前以成本最低的方式分配离需求设备最近的仓储中,这对故障数据挖掘应用和预测有极高的要求。云计算平台、现代化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现代物流平台将为备件智能分配提供依据及参考。
6)培训支持与考核评估
为了排除行业陌生感、提高公众认知度,鼓励行业外企业、个人积极参与气象装备保障工作,同时为保障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互联网应用系统将具备远程培训支持功能。该功能将对设备原理、维护维修流程、故障诊断经验等气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使其不再成为装备维修维护行业的壁垒。保障人员可通能过移动端APP进行在线学习(文字、视频)、在线测试;亦可通终端应用获得实时在线技术支持,提升保障素质水平和维护维修效率。同时可以过系统提供的技术论坛、公开课等解气象设备、气象科普知识等。
同时系统将提供考核评估功能,实现对保障人员维护维修、监控报障结果的综合评估和保障人员薪酬奖励的综合评估管理,已完整、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保证系统在公正、健康的环境中推广应用。
5设计推广应用中的问题
创新性“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解决方案、关键技术和应用模式不断涌现,促进了“互联网+气象装备保障”的应用与发展。但由于气象装备行业的特殊性,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互联网应用平台在设计开发、推广应用过程中将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在平台设计方面,一是对“互联网+”的认识存在误区,把互联网看作符号或工具,或迷失在各种似是而非的概念中,没有领悟到“互联网+”给气象装备行业带来的深层次变革;二是移动端APP设计理念存在误区,习惯用Web的思维去做APP设计,倾向“大而全”,造成层级复杂、操作困难;三是技术力量欠缺,气象部门在现有系统平台多依托于社会企业设计开发,而多数开发企业不了解气象业务和数据流程,使得系统与需求设计初衷存在偏差,致使实用性不尽如人意,也使后期更新和维护变得困难。
在应用平台的推广方面,一是公众对本行业了解不足,“互联网+气象装备保障”面向公众的推广存在一定阻力;二是气象装备保障市场格局有限,如何激发社会企业、公众参与积极性将是平台推广应用所必须面对的;三是监管力度有待加强,现有的监管考核制度难以满足新保障模式的需求,有可能发生“人为制造故障”等情况的发生。
一、问题的提出
农机化技术推广包括两大组成部分,一个是“技术”,一个是“推广”。二者之间,用信息传播来联接。没有信息传播过程,就没有推广的结果;信息传播过程不畅,推广就会大受影响。如何搞好农机化技术推广中的信息传播工作,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关于互联网技术在农机化技术推广中所起作用的思考和建议
事实说明,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农机化技术推广,很有必要,效果也较好。而良好的效果主要是由互联网特殊的信息传播方式决定的。可以说,在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中,互联网的优势体现在信息传播上。反映在以下方面:
1.传播速度块,可以大量复制。互联网可以突破空间限制,在忽略不计的时间内将信息传播到需要它的地方,可以使农机化新技术的潜在使用者非常方便地得到相关信息。农机化技术推广单位一般在县级以上的城市,与农机化新技术潜在使用者联系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太方便。
2.信息流量大。理论上,互联网的信息流量可以无限大,在互联网上传播农机化新技术信息,不必担心篇幅的限制,可以事无巨细地把相关信息放上去,方便农机化新技术潜在使用者。例如,农机化新技术一般由相关机具、操作方法和作业要求等组成,推广单位不但可以将上述信息放到网上,甚至还可以介绍生产厂家、联系方式、维修保养、使用经验等知识和信息,为用户采用新技术提供指导。
3.多媒体方式信息传播形式。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是多媒体方式,根据需要,可以实现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种传播方式的不同组合,方式多种多样,形象直观,更符合现代人的习惯,传播效果更为显著。这一点特别重要。农机推广组织可以通过视频、图片、声音等信息载体,跨越时空,为农机化新技术潜在使用者提供生动的技术演示和详尽的技术说明。
4.交互性。在互联网上,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网络媒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即时性的信息交流。。农机推广组织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这一特性,通过设计大众化、通俗化的关键字段,为农机化新技术潜在使用者寻求新技术信息提供方便;还可以通过一对一方式,在线指导用户,交流经验。
5.低成本。网络一旦建成,农机化新技术信息,其成本主要是网络维护费用,与传统的纸质宣传品相比,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总而言之,将农机化技术推广中严谨、科学的试验示范这一传统优势和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互联网传播技术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今信息时代,农机推广组织必须重视发挥互联网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创新推广工作。
三、现提出如下建议
1.农机推广组织应有可控的互联网宣传平台。信息时代的农机推广组织应适应时代的要求,建立自己控制的网站。这不仅关系到单位的形象,也体现着单位的价值。一方面,单位可以利用网站宣传自己,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与农机新技术潜在使用者非常方便的联络渠道,沟通与未知的农机新技术潜在使用者的联系,为“技术”找到“市场”。
2.农机推广组织在开展农机新技术推广项目工作,制定项目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技术信息传播的需要,将新技术的试验验证、推广和技术信息传播一并考虑,制定完整的工作方案。在科学严谨地做好新技术试验验证工作的同时,要防止现场会、演示会轰轰烈烈,纸质宣传品印刷精美,忽略长期宣传效果情况的出现。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一个起始于宣传吸引、终结于掌握使用的过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互联网宣传可以将有关信息长期保持在虚拟世界,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键盘找到,满足长期宣传的需要。
3.农机推广组织应配备足够的资源,满足互联网宣传的需要。为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农机推广组织应该从多媒体传播方式的需要出发,配备足够的资源,包括熟练掌握信息处理技术、具有一定文字功底和一定的宣传策划能力的人员,必要的设备如计算机、照相机、摄像机、录音设备等,条件好还可以准备编辑机、特技制作装备等。当然,如果资金充裕,也可以采取外包的办法,由专业人士制作。
那企业网络营销制定思路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
1、企业网页设计框架;
2、网络营销战略规划
3、网络营销应注意的问题。
4、网络营销的基本步骤;
5、网络营销计划;
6、网络营销实施方案;
7、网络营销目标;
8、企业实施网络营销的内容与方式;
9、总体目标与战略方案;
方案制定步骤:
将自己的企业全面快速地搬到互联网,企业在建立自己的网络营销方案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自己的网站属于营销型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