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发展汇报

产业发展汇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发展汇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业发展汇报

产业发展汇报范文第1篇

根据会议安排,由我对金平县草果产业的经验做法进行交流,汇报如下:

一、草果的基本情况

草果属于姜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化食之功效,属药食同源品种。我国主产云南、广西、贵州等省,云南是草果的道地产区,也是国内最大的主产区。据统计,云南省目前种植面积约80~90万亩,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90%以上,主要分布于滇南、滇东南和滇西南地区,包括红河、文山、保山、德宏、怒江、景洪、普洱、临沧8个地州的31个县(市),金平是云南省草果主产区之一。

草果是金平县的主要特色产业,种植于海拔1300~2000m的山区,也是金平县中高海拔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金平种植草果已有历史久远,农户在种植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实用技术和实践经验。据《开化府志》(今文山州)记载。草果由瑶族同胞从国外引种于滇南和滇东南地区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金平草果种植历史大约始于明末清初,瑶族南迁定居金平后开始种植草果。1924年《金河行政委员区域地志资料册》载“各处土人栽草果皆傍山依岭”。据1933年《金平边区状况》记载,金平地区“农业以米、棉为大宗,其次则为草果”。草果是金平县的传统中药材产业,辖区内有金河镇、金水河镇、大寨、阿得博、沙依坡、勐桥、马鞍底、勐拉、者米、老集寨、老勐、营盘、铜厂13个乡镇均有种植,目前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格局。据统计资料显示,2018年全县草果发展到12.1万亩,产量3132.7吨,产值1.13亿元。

二、存在问题

金平县草果产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注重宜植地的选择,开花而不结果现象明显;二是种植管理粗放,草果基本上处于半野生状态,加之长期依靠自然分株进行繁植,导致株群退化明显,病虫害严重,产量较低,每亩平均单产仅150千克;三是优良品种选育滞后;四是无烟烘烤技术,由于运输成本高难推广。

三、经验及做法 

(一)提高对草果产业发展的认识,树立草果特色经济意识。

把草果支柱产业列入全县科技创新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金平“草果原产地”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草果特色经济的战略意识,着力推进培植草果支柱产业的发展,促使调整产业升级。

(二)认真规划,出台政策,加大草果产业培植力度。

一是成立了金平县草果产业开发办公室,从有关部门抽调有管理能力、懂技术的人员组成草果产业开发专业队伍,负责指导全县草果产业的工作;二是对荒山荒地实行统一规划,规范开发,谁开发谁受益的方式进行;三是对荒山荒地,采取联营承包、转包、租赁等方式进行开发经营;四是继续发展荒山造林种草果,一律采用人工开挖台地的方式进行种植;五是建立草果产业开发基金,由银行、政府、企业集资,用于支持草果产业的发展。

(三)科学引导,规范种植,利用草果生物学特性发展立体栽培。

一是与省植物研究院、云南农大合作,筛选出2—3个优良高产稳产无性系复壮、快繁组培苗,经大田试验示范后向全县推广,用3—5年的时间将全县草果进行更新换代。

二是加强管理,提高技术含量。按草果标准化种植,做到适时除草清园,淋水,按草果生长特性做好遮阴、温度、湿度控制,花期进行人工引诱昆虫传粉,提高草果挂果率。按有机食品或绿色食品的要求增施有机肥,保证草果生长各个时期对营养的需要。

三是做好草果病虫害防治工作。草果由于生长在透光少、湿度大的森林中,各种病虫害危害较重,所以要加强对草果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四是改进加工技术,草果烘干,不论什么方法都要应该避免烟熏火烤原则。由于传统烘烤和气候因素,影响了草果质量和外观成色,建设无烟环保烤房,是解决产品质量和外观成色的主要途径,经县委、政府的支持下,引进企业建设了1座3亩烤房。

五是加快草果标准化体系建设。编制了《草果》一书,填补了高原特色农业种植草果标准化的空白。

(四)引进龙头企业,强化深加工,提升草果附加值。  

产业发展汇报范文第2篇

一、全市瓜菜产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1、瓜菜产业发展概况:据各镇(街道、区)调查统计,目前,全市现有菜田总面积为31893.2亩,其中,商品菜田为21893.2亩,其他为季节性菜田和社会菜田。全市冬暖大棚面积为1556.8亩,大拱棚面积4965亩,中小棚1725亩,露地蔬菜面积为7316.4亩。全市西瓜面积3480亩,甜瓜面积6904亩。商品蔬菜总产量7662.62万公斤。全市现有瓜菜种类42个,瓜菜品种352个。目前已有两个蔬菜基地进行了无公害产地认定,有两个瓜类品种进行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据市工商局调查,全市果蔬注册商标30件,其中蔬菜5件,占总数的16.7%。

2、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情况:据市经管总站调查,目前全市果蔬专业合作组织共7个,其中,蔬菜协会1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个,瓜菜专业合作社5个。

3、市场蔬菜供应情况:通过对城区蔬菜市场的调查显示,我市全年蔬菜交易量为5248.7万公斤。其中,河东市场交易量为2887.2万公斤,占总量的55%。健康区、文化区等市场交易量合计为2361.5万公斤,占总量的45%。全年蔬菜交易量中,又以冬、春季交易量最大,数量为3280.4万公斤,占全年的62.5%;夏、秋季次之,数量为1968.3万公斤,占全年的37.5%。

蔬菜交易中,各种类所占比例不同。大白菜、萝卜最多,约占20%;马铃薯、园葱、青椒、黄瓜、西红柿等占25~30%,其他菜占50~55%。调查发现,我市城区市场蔬菜价格普遍偏高,尤其是2008年以来,蔬菜价格较往年上涨50%以上。其中,韭菜、茄子、大葱、生菜、辣椒等涨了一倍。河东市场2009年1月份,每公斤蔬菜价格为:辣椒12元、西葫芦9元、菠菜4元、黄瓜9元、茄子8元。2010年2月11日调查,每公斤蔬菜价格为:大姜11.6元、辣椒14元、西葫芦14元、菠菜12元、黄瓜12元、茄子9元。整个价格走势呈一路上扬的态势。

4、我市瓜菜产业发展的特点:

一是以建设蔬菜基地为重点,着力发展规模生产,瓜菜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截至目前,我市已在、、、、、、等7个镇建起了具有百亩以上规模的瓜菜基地18处,其中,西瓜、甜瓜基地8处,大姜生产基地4处,草莓基地1处,蔬菜基地5处,总面积4130亩。

二是以培育瓜菜大棚群为突破口,创出了“发展模式”。2008年以来,我市以镇官地洼、黑都坡、庙子夼、滕家、东秦家、西秦家,镇臧家等7个村为重点,通过不断加大瓜菜大棚建设力度,创出了“政策拉动,联手发动,干部带动,群众行动”、“培育重点,辐射周边”的“模式”。截至目前,该大棚区共发展大棚2400亩,平均亩产4000公斤,亩收入10000元以上,总产量达到800万公斤,经济总收入2400万元,西瓜生产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三是以发展特色瓜菜为着力点,重点建设瓜菜专业村。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官地洼西瓜、臧家草莓、西罗家铁把瓜、南潘家大姜、半壁店黄瓜等一批重点村,并且对外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尤其是官地洼西瓜和西罗家铁把瓜,无论是种植规模,还是经济效益,在全市都是叫得响的。

四是以发展高档大棚设施为切入点,全力打造高科技蔬菜生产样板。为探索高档蔬菜发展新路子,2008年以来,以镇吕家村为重点,在发展高科技蔬菜设施上做文章,采用高标准蔬菜大棚建造技术,全力打造我市高科技蔬菜设施样板。总投资120万元,建起了5个高标准日光温室,占地面积15.3亩,引进了以色列自动化控制滴灌设备,在湿度、浇水、施肥、施药等方面,实行自动化控制。成为我市单棚投资最多,科技含量最高的大棚生产基地。

(二)我市瓜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土地调整难度大。由于部分群众认识落后,给土地调整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如镇闫家村,计划发展大棚基地,部分土地被规划在大棚区内的农户在镇政府每个棚补助5000元的情况下仍然不愿建棚。据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怕投资;二是怕赔钱;三是未种过大棚,心里没有底;四是怕产品卖不了;五是家里有果园,怕忙活不过来;六是有的人心态不好,宁愿自己不干,也不让别人发财;七是个别人与村干部有矛盾,与村委对着干。由于这些原因,造成不愿干的占着地不动,想建棚的却无地可建,严重制约了大棚瓜菜生产的发展。截至目前,规划的100个大棚只发展了22个。

2、蔬菜面积严重不足。城区近郊蔬菜基地是常年供应城区居民吃菜的重要来源和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区近郊的蔬菜基地绝大部分被当成建筑用地。据对城区周围20个村调查,有菜田面积已由1500多亩下降到现在的不足300亩。其中,东关、北关西、北关东、冷家庄子等村,原有蔬菜基地600多亩,现在全部变成了楼房。目前,我市实有商品蔬菜面积为21893.2亩,人均只有0.038亩,不到市平均水平的一半(市人均菜田面积为0.15亩)。由于面积不足,生产量少,市场供应跟不上,导致城区蔬菜价格连年居高不下。

3、瓜菜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据调查,全市除了企业自属基地外,其他的瓜菜基地几乎都没有实行产业化经营,没有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运作体系,菜农信息不灵,自主经营,自由生产,形不成较大的规模,产业优势不明显,影响了瓜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瓜菜设施比例不合理,瓜菜品种单一。近年来我市发展的瓜菜基地,其保护设施绝大部分为大拱棚,冬暖大棚发展数量寥寥可数。2008年全市瓜菜基地验收情况表明,全市新发展瓜菜面积7488.5亩,其中,大拱棚面积为982.1亩,占新发展面积的13.1%,冬暖大棚27.4亩,仅占新发展面积的0.37%,其余全部为露地菜田。新建的大拱棚真正用于种植蔬菜的面积为34.4亩,仅占大拱棚总数的3.5%,而其他96.5%的大拱棚都用于种植西瓜或甜瓜。保护设施比例不合理,瓜菜品种单一的问题较为突出,导致我市冬季瓜菜供应紧缺。

5、标准化生产滞后,监管体制不健全。人们对瓜菜的安全生产意识差,对“三品认证”工作不认识,怕花钱、怕麻烦,觉得进行“三品认证”没有多大用处,给蔬菜“三品认证”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尽管业务部门加大了推广宣传力度,但收效甚微。截至目前,全市只有镇官地洼和镇臧家两个基地进行了无公害产地认定,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只有官地洼西瓜和甜瓜两个产品。离市“三年内认证比例要达到农产品总数的80%以上”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此外,由于对标准化瓜菜的生产和销售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对瓜菜基地没有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没有形成从地头到餐桌的安全质量监控机制,技术部门只能组织培训,监督管理职能较弱,多数瓜菜基地在食品安全生产上,仍处于低档次的生产管理阶段,菜农品牌意识差,产品缺乏包装等原因,标准化瓜菜生产发展受到制约。

6、菜农文化素质不高。我市菜农的思想普遍保守,科技意识、环保意识、竞争意识不高,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普遍较差,一旦接受了某种技术,要想让他再改进非常难。如目前推广的节水技术、大棚虫害防治新技术、大棚蔬菜配方施肥技术、CO2施肥技术等等,尽管技术部门加大了技术推广力度,但他们接受的不多。有的菜农仍然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和化肥,导致部分菜田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严重,土壤肥力下降。据调查,全市菜田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普遍偏酸,PH值多在5.4以下,严重的只有4.5,影响了瓜菜质量的提高。

7、流通渠道不健全。目前,我市瓜菜批发市场只有河东市场一处,且设施不完善,服务不配套。乡镇没有一处像样的专业批发市场,90%以上的瓜菜靠地头和路边交易。据镇调查,该镇现有甜瓜5000多亩,全部靠瓜贩子到地头或路边收购,一旦遇上特殊年份,瓜贩子不来,就会造成产品积压。此外,经济合作组织也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目前全市已成立的7个瓜菜专业协会或合作社,除了官地洼果蔬专业合作社开始运作外,其他的由于种种原因,各方面机制仍未健全完善,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对瓜菜的销售基本没有形成有效拉动。

二、振兴我市瓜菜产业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1、发展思路。

在瓜菜产业发展中,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瓜菜面积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城乡市场供应为目的,以加工或流通企业为载体,因地制宜,区域布局,规模发展,突出特色,逐步形成“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搞好“三品”认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努力提升我市瓜、菜产业的总体水平。

2、发展目标

(1)具体目标:至2012年全市瓜菜总面积再扩大2万亩,其中,瓜类发展1.5万亩。具体为:西瓜7000亩,甜瓜8000亩,蔬菜5000亩。商品瓜菜实际面积达到4.2万亩,人均占有菜田面积达到0.074亩,比原来提高94.7%;培育4个绿色食品,5个无公害农产品。

(2)区域布局:、、、以发展瓜菜大棚为主,重点发展官地洼西瓜、“铁把瓜”、臧家草莓等特色瓜菜,建起一批特色瓜菜基地,拉动全市瓜菜生产的发展;、、、罗峰、泉山以蔬菜为重点,主要发展适合城区居民需求和加工出口对路的蔬菜品种,以茄果类、瓜类、叶菜类、豆类、根菜类蔬菜为重点;辛庄、以发展大姜为主,在南潘家、沟子、狗山李家等村扩大生姜种植面积,将其建成大姜生产专业村。

(二)对策与建议

1、更新思想观念,形成全民参与调整的浓厚氛围。大力发展瓜菜生产,扩大菜田面积,是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收,降低城区瓜菜价格,缓解市场供应不足矛盾的有效途径。据调查,我市露地瓜菜一般亩收入5000元以上,大拱棚亩收入10000元以上,冬暖式大棚亩收入20000元以上,是粮油作物的5-10倍。因此,要通过组织参观、会议、广播、电视台、网络、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改变老百姓传统的思想观念,提高对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认识,把发展瓜菜生产,变成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2、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推动全市瓜菜产业的发展。各级领导要把发展瓜菜生产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攻方向之一,并将发展瓜菜生产列入对乡镇领导的考核内容,建议每年拿出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表彰奖励瓜菜发展先进镇(街道、区)、专业村、状元户、示范基地、龙头企业等,以调动人们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

各镇(街道、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把工作做到地头、炕头,做透做细。要把好“调地关”,协调好土地使用关系。在调地过程中,可借鉴镇的做法:一是土地在大棚规划区内的户优先建棚,优先享受优惠政策。二是进行土地兑换。想建棚但规划区内没有土地的户,可与土地在大棚规划区内但不建棚的户,两方协商进行土地兑换;也可由村委出面协调,对双方进行土地兑换。三是采取租赁的形式。可个人租赁,也可村里统一租赁。如东秦家村,将群众的土地以每亩800元的租金,统一租赁回来,再分包给大棚户经营。

为保护菜农的利益,建议在全市设立“市蔬菜发展专项基金”,一旦遇到灾害年份,用该基金进行补贴,以减少菜农的损失,促进全市蔬菜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3、多模式发展,多元化经营,努力扩大瓜菜基地面积。在瓜菜基地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要本着多模式并进、多元化经营的原则,建立各种形式的瓜菜基地。具体可采取以下经营模式:

一是订单瓜菜。农民按照加工或销售企业的标准要求进行生产,产品收获后,由企业保收,双方签订收购合同。如2009年镇黑都泊、滕家村与北京牧禾集团莱西庄头办事处签订了西红柿收购合同,收购价格为1.6元/公斤。黑都泊村有13户签了合同,共种植西红柿30亩,产量15万公斤,总收入达到24万元;滕家村滕美远发展了10亩大拱棚,上茬甜瓜收获后,下茬种植了西红柿,共产西红柿6万公斤,仅西红柿收入就达到9.6万元,平均亩收入9600元。

二是企业自属基地。不论是供应企业加工出口,还是企业职工自己吃菜用的基地,都称为企业“自属基地”。这些基地是由企业租赁农民的土地,企业组织专人管理。如大远出口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全部出口。

三是村企挂钩。企业为了解决职工吃菜的问题,与村里的蔬菜基地挂钩,基地按照企业的要求布局品种,生产的蔬菜主要卖给企业食堂,剩下的自己处理。企业按照市场批发价格付款,基地生产的蔬菜有了销路,双方互惠互利。

四是村民自属基地。经济势力雄厚的村,可由村投资建大棚,并组织专人管理,工资由村里负责,生产的蔬菜分给各家各户,解决农民吃菜问题。如镇吕家村采用了这种模式,运作两年来,效果很好。

五是瓜菜配送基地。由村里牵头组织生产,工人的工资从瓜菜收入中提取,生产的瓜菜全部进行包装,统一定价,配送到各单位,当作福利发给职工。如金海大棚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不上市场销售,常年负责给部分金矿、有关单位配送蔬菜,半月一次。近三年来的实践证明,该模式很成功,效益可观。

六是合作社牵头搞基地。有的镇离城区远,一家一户购进建棚物料不便,村里可成立合作社,由合作社牵头统一购进物料,发给建棚户,为老百姓提供方便;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由合作社牵头,联系客户,组织收购,统一外销,解决了卖菜难的问题。如镇官地洼果蔬专业合作社,每年购进建大棚用的塑料薄膜140吨,竹杆17000根,化肥20吨。今年又与上海、杭州的客户达成了合作意向,准备在部分超市设立官地洼瓜菜专柜,以此拉动大棚生产的发展。

七是休闲菜园。休闲菜园在潍坊市、威海市环翠区等已有成功的经验,在我市是一个新生事物,所谓的“休闲菜园”,就是在园内划分成若干个“小菜园”,面积2~5分地不等,配套水、电设施,由外人前来租赁,企业收取租金,整个园区处于封闭状态,由技术人员担任指导,可自己前来管理,也可由菜园的工人负责管理,收获的产品归承包人所有。它可让承包人亲身体验从耕地、播种、施肥、浇水到收获的乐趣,让人们从忙碌高压的城市生活中解脱出来,是体验农村田园风光和种植乐趣的休闲场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对休闲旅游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简单的观景模式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他们开始寻求参与式的休闲方式,休闲菜园的出现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满足城市人的兴趣,提供了很好的结合点。镇金华粉丝有限公司今年准备尝试该模式,目前正在做前期筹备工作。

4、突出发展重点,实施品牌战略,全面提高瓜菜产品质量。目前,我市的瓜菜生产已具有一定的基础,涌现出一批好典型,今后在进一步发展,扩大规模的同时,还应走以质量取胜的路子,一方面必须突出发展重点,突出特色;另一方面必须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此外,还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培植名牌,依托名牌开拓市场。

在瓜菜产业发展上,我们认为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要继续培育“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瓜菜专业村,切实加强基地建设。突出抓好官地洼大棚西瓜基地,以此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村再扩规模,再上档次。以镇闫家、宁家、西罗家村为重点,改变传统的甜瓜露地生产模式,发展大棚甜瓜,使其提早上市,增加经济效益。

二是在抓好大拱棚生产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冬暖式大棚设施栽培形式,形成冬暖大棚、大拱棚和中小拱棚相互衔接,合理搭配的设施瓜菜生产体系、技术体系,切实解决冬季市场瓜菜供应矛盾。

三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发展订单瓜菜。抓好镇黑都泊的保护地胡萝卜、滕家大棚西红柿等订单蔬菜基地,2010年每个基地面积要扩大到100亩以上,真正创出一条“订单瓜菜”发展的新路子。

在突出重点的同时,要打好“品牌战”,在提高瓜菜质量上下功夫,而产品质量是靠品牌效应体现出来的,只有创出质量过硬、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才能使我市的瓜菜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到“三品认证”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大培育和争创名牌的工作力度,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瓜菜,建设一批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瓜菜基地。要搞好商标注册,制定商品标准,积极争创国家或省级名牌产品,申报国家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形成具有特色的一大批名牌瓜菜产品,并使之尽快打入国内大中城市。本地市场要改变把名牌产品当作一般商品的做法,对名牌产品要进行市场定位,提高自身的质量档次,把蔬菜变精菜,散装变精包装,无公害菜变“绿色”或“有机”菜,靠品牌优势抢占市场的制高点。

5、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龙头企业是实施瓜菜产业化的纽带,是引导瓜菜走向市场的桥梁。要做大做强我市的瓜菜产业,必须改变传统的一家一户、各自为政的经营方式,只有建立生产、加工、营销一条龙的产业化体系,才能拉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推进产业升级。

近几年我市瓜菜加工企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数量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对生产的拉动能力很弱。为增强其拉动能力,可对现有的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嫁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科技含量和加工出口量。

另外,要积极培育瓜菜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建议政府在这方面要进一步制定奖励和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使其真正地发挥作用。要加强合作社(或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之间的相互链接,逐步形成互惠互利的利益联合体,真正形成以企业带基地,基地促企业的双赢机制。像镇官地洼果蔬专业合作社那样,由合作社牵头,统一购进建棚物料,进行商标注册,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统一联系外销,对当地瓜菜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拉进作用。

6、加强市场建设,增强和改善市场功能,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我市瓜菜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证明,销售问题是制约我市瓜菜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蔬菜与果品不同,多数品种必须分批采收,分期上市,由于各镇没有专业蔬菜批发市场,给销售工作带来不便。据调查,农户管理的菜园,卖菜环节占了菜园经营60%的时间。

产业发展汇报范文第3篇

区委办公室:

2017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为全面加快全区绿色化转型发展步伐,打造创业型班子,壮大林场所经济,实施振兴战略目标,结合桦林经营所现经营状况,现将桦林所经济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2016年全年经济总量534万,2017年全年总量850.75万元,2017年上半年613.95万元,2018上半年627.35万元。

一、灵芝项目的发展情况

伊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稳步发展灵芝产业,提升灵芝产品质量,增加灵芝产品效益,搞好灵芝产品销售;逐步引导职工群众投入灵芝种植项目中去,努力发展壮大灵芝产业,扩大规模,打造灵芝产业种植基地。截止目前伊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累计透出生产干品灵芝数量2万斤,生产22万盘灵芝,累计产出6000斤孢子粉和灵芝盆景5000株,实现产值800万元。

二、棚室蔬菜发展情况

现有蔬菜大棚三栋,总计1400平米。全面提升桦林绿色蔬菜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坚持绿色无公害的发展道路,通过大集售卖、市场摊位和网上销售等多种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拓展销售媒介。累计棚室蔬菜产量6万斤,实现产值10万元,实现利润6万元。

三、食用菌项目发展情况

我所累计种植林下木耳390万袋,在抓好现有的林下木耳种植项目的基础上,秉承请进来、学得会的基础理念,对全所木耳种植户进行全方位技术培训和指导,为全所木耳提职增效做好技术保障;累计产量40万斤,实现产值1000万元,实现利润400万元。

产业发展汇报范文第4篇

五蛟镇位于华池县城西部的元城川内,因地处三川(元城、白马、 五蛟)两沟(兰沟、塌泥沟)五水汇集之处,其形似五龙相会,故名为“五蛟”。东接柔远、 南靠悦乐、北与白马、怀安接壤、西与环县八珠为邻,是华池最古老的集镇之一,素有“陇东第二早码头”之称。2015年7月撤乡建镇,辖12个村79个村民小组3639户14182人,是典型的农业大镇。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从自身实际出发,紧紧依靠地域和中药材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发展种植黄芪、黄芩、桔梗、金银花等中药材,形成以技术、市场为先导、以基地、农户为依托,以“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将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使广大农户从中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

二、中药材种植发展现状

(一)中药材种植向纵深发展。依托恒烽中药材苗林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以土地流转、进社务工、配股分红和集体持股分红四种方式,带动全镇5个村、6个专业合作社在全镇建设优质中药材籽种培育万亩基地1处,5000亩示范基地一个,千亩种植示范点3个;川区育苗片带5000亩;带动农户种植中药材5000亩,与周边农户签订了2600余亩的种植订单,全镇种植中药材达到2.8万亩,全镇的中药材发展已初具规模。

(二)中药材种植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恒烽中药材苗林有限公司已发展华池县重点扶持的中药材龙头企业,也是庆阳市乃至西北部中药材产业发展规模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公司。占地2800平米,拥有800平米的办公区域,500平米的药材晾晒场,拥有加工一处药材初加工厂房、10座育苗大棚、6个育苗基地、20多台各类大中型药材生产机械,年生产能力达到1782万吨。在中药材种植上由原来的粗放式种植逐渐转变为精细化管理,以合作社为载体对种植农户进行培训,指导种植农户整地起垄、施肥育苗、种植模式、栽培管理、采收期、采收方法、晾晒整理等生产环节的栽培生产技术,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切实保证了中药材的质量安全。

(三)中药材产业带贫效益显著。中药材的发展拓宽了我镇及周边农民就业渠道,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以及长期务工等形式,参与到中药材种植产业中来,家庭收入随着公司发展水涨船高,一步步实现了脱贫致富。恒烽公司从2015年12月成立起,每年按政策为贫困户分红,累计分红856万元。其中,2016年分红56万元,2017年分红86 万元,2018年分红296万元,2019年分红418万元。2018年姚文智同志当选为华池县人大代表,为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带头作用,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做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表率,恒烽公司坚持邀请专家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对公司下设20个合作社负责人以及有发展愿望的贫困户无偿进行培训,并多次带领参训人员外出考察学习,提升种植管理水平,目前,已培训1800多人。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一)存在问题。

一是中药材发展没有成立专门机构,技术服务保障跟不上;二是中药材基地道路建设滞后,影响中药材种植规模化、机械化发展进度;三是中药材种植基地没有上水设备,抵御天灾,抗旱能力不足;四是中药材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五是没有大型生产企业带动。

产业发展汇报范文第5篇

*年,全乡共有5个村,50个村民小组,633户种植香料烟,种植面积达1848.8亩,收购产量220935.6kg,收购平均价格10.89元/kg,亩产值达1301.17元。

二、09年种植发展情况

(一)目标任务

09年县委、政府下达我乡指令性种植面积2700亩,指令性收购任务8000担。为抓实我乡香料烟生产,圆满完成县委、政府下达的指标任务,乡党委、政府将指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村,下达种植面积3590亩,指令性收购烟叶8496担。其中上甸村2210亩,5304担;小街子村360亩,864担;下甸村360亩,864担;大城村510亩,1224担;芒回村150亩,240担。

(二)生产情况

1、全乡共有5个村,50个村民小组,1*4户种植香料烟,种植总面积达3486.3亩。各村种植情况为:上甸村,8个村民小组,209户,种植面积2280.8亩;小街子村,12个村民小组,188户,种植面积350.5亩;下甸村,12个村民小组,256户,种植面积216亩;大城村,12个村民小组,329户,种植面积536亩;芒回村,6个村民小组92户,113亩。

2、目前,我乡香料烟生产已全面进入采摘调制阶段,*烟站将于4月16日开始收购。截止4月14日,全乡累计采摘3394亩,1*2户;调制烟叶5850棚;干烟累计下架158.8吨,961户;堆捂142.1吨,949户;累计砍采面积2350亩,852户,累计砍采结束58亩,54户。各村情况为:

上甸村:累计采摘2270亩,209户;调制烟叶4200棚;干烟累计下架112吨,209户;堆捂104吨,209户;累计砍采1650亩,200户。

小街子村:累计采摘320亩,183户;调制烟叶480棚;干烟累计下架14吨,183户;堆捂11吨,183户;累计砍采240亩,176户,砍采结束5亩,5户。

下甸村:累计采摘175亩,246户;调制烟叶210棚;干烟累计下架4.8吨155户;堆捂4.5吨,150户;累计砍采75亩110户,砍采结束11亩,13户。

大城村:累计采摘525亩,324户;调制烟叶820棚;干烟累计下架25吨,324户;堆捂20吨,317户;累计砍采345亩,293户,砍采结束35亩,29户。

芒回村:累计采摘104亩,90户;调制烟叶140棚;干烟累计下架3吨,90户;堆捂2.6吨,90户;累计砍采40亩,73户,砍采结束7亩,7户。

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新烟农户数多,各项措施难以落实,标准化水平不高。今年香料烟种植面积翻番,点多面广,地块分散,小户多,尤其是新烟农多,有633户新增烟农,占60%,指导难度大,田间管理水平低,有的采摘调制不够及时,直接影响烟叶质量。

二是种烟大户多,劳力紧张,采摘调制不及时。今年种烟农户中,10亩以上大户有115户,由于劳力紧张,采摘不及时,导致部分地块出现烟叶落黄现象,势必对任务产量有一定影响。

三是香料烟产业工序多,用工量大,与果蔬产业相比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不明显。

四是扶持力度不够,生产能力不足。今年突出的问题是公司扶持力度不够,钢架棚供应严重不足,加之穿烟机、大棚膜等烟用物资没有及时足额到位,严重挫伤了烟农的生产积极性,烟叶生产能力低,影响了香料烟产业在我乡的正常发展。

四、下步打算

一是及时采摘调制,促进烟叶质量。全面及时抓好采摘工作,杜绝烟叶过熟黄烂现象,做到应采尽采,要求技术员进村入户督促采摘,分类指导科学调制堆捂。协调落实好大户烟叶堆捂装储场地,保障烟叶生产质量。

二抓实烟叶收购环节,规范烟叶收购秩序。严格按质量评级,按照国家规定价格全部收购烟叶,确保产量任务,全乡每公斤收购平均价不低于1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