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业规划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冗员问题
现阶段,电力企业多为国有企业,受历史因素影响,国有企业员工退休机制不相完善,为企业年轻的技术骨干型人才引进带来了相应的困难。另外,较多国有电力企业劳务用工环境尚未实现市场化,员工身份整合问题依然突出,较多具有实力的人才仅能在低端岗位工作,而较多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老员工依然占据电力企业重要的岗位,企业多余人员无法精简退出,而致冗员问题突出,阻滞了电力企业有效发展。
2.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情况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结构不合理情况由来已久,主要表现为:企业知识结构简单型员工占比较多,而复合型技术型员工占比偏少、员工队伍数量总量偏多,但拔尖人才及中坚力量较少;另外,年龄结构层次失衡情况较为严重,老龄化力量超过新生代力量,多数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断档情况。
3.人力资源规划战略目标不准确
目前,国内电力企业虽然逐步转为市场化经营时期,较多民间资本开始涉足电力行业范畴。但从客观层面来讲,多数电力企业因以往长期处于垄断式经营环境中,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及人力资源规划目标,均难以有效契合市场环境变化作出有效创新,存在目标模糊不清问题,未能切实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使企业人才选拔层面存在较大局限性,也难以从全局视角实现企业内部员工的合理激励,为电力企业长久发展奠定基础,盲目性及短期性特征尤为明显,有待合理优化解决。
二、新时期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创新思路
1.强化思维转变,专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
首先,电力企业管理层要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是重要的发展资本,要对企业人力资源从长远方面进行战略性定位,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作为自身企业经营的重要部门,积极促使企业实现人才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同步。同时,企业管理层还应加大人力资源规划重视,因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市场信息是人力资源规划有效实施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企业极有必要在行动上制定富有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但规划期不能过长,且需具有逐步修正的余地,这是由于电力企业市场环境变化特点所决定的。规划中必须对人员获取环节进行合理设置,以便促使电力企业获取技术型、复合型员工的过程中,尽量缩短周期、降低费用、提高效率、增强市场应变能力。
2.强化薪酬激励,构建合理绩效管理模式
新时期,电力企业应以岗位评价为基础,建立公平的薪酬管理体系,主要是建立有效的薪酬制度和适当的激励制度,以达到薪酬方面的公平合理。企业要以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等物质激励手段为基础,并以精神激励为辅助从根本上提升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同时,还应建立目标绩效管理体系,完善电力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与分解,配套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借助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强化目标绩效考评,实现人人有目标、人人讲绩效、人人被考核的绩效考评管理体系,将企业目标和员工努力程度紧密结合,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酬、职业发展、培训、晋升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在绩效考核方面,避免单一考核导致的绩效管理不公平情况,促使绩效管理成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现代农业创业园区;总体规划;规划思路和内容
现代农业创业园区是在农业智力资源密集、具有一定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和农村划出一定地域范围,以工商资本、科教机构、专家团队和犬学生等为创业主体,以现代农业设施和高技术及先进管理、营销理念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目标,集农业种养、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农业休闲、生态教育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是农业和休闲旅游业有机统一的农业功能园区的新模式。
目前国内出现较多的现代农业创业园多是以“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农业创业园”“农业创业园”等命名的园区,其规划大多沿用原农业科技园区的两种主要思路:以产业为核心的园区规划和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园区规划。现代农业创业园区规划目前还没有技术规范,加之园区本身的综合性,导致规划编制单位和成果内容五花八门。对于学科交叉性较强的现代农业创业园区规划,出现不同风格的规划成果本也正常,但打上了明显学科壁垒烙印的规划。其人为造成的局限性必然会影响园区的竞争力。本文结合笔者参与的临山现代农业创业园区总体规划项目,重点对现代农业创业园区规划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和遵循的规划思路进行研究。
1 临山现代农业刨业园区总体规划
浙江余姚市临山镇位于杭州湾南岸,不但具备良好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开发的基础条件,也具备创建农业品牌占领市场的实战经验。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临山镇。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较为优越的旅游资源条件,也积累了休闲观光农业开发的成功经验。良好的地理区位和交通区位为接受资金、技术的辐射,农副产品的集散和游客的进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1 项目建设意义与开发建设条件分析
为解决园区发展中产业选择不当、重复建设、布局散乱等问题,规划首先从全国、浙江、园区三个层面分析园区建设的意义与作用,并对园区建设的环境与条件进行评价,对其开发优势与劣势进行SWOT分析。经过研究,笔者认为:
园区建设的主要意义是为我国解决农业结构单一、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低下等问题提供技术和产业示范;促使浙江省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产业和经济优势,带动传统农业“改造、拓展、提升”,引导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功能园区,而且利用工商资本和大学生、专家团队等创业主体。以农业创业为切入点,打造一个集农业种养、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农业休闲(生态酒店、农事体验、乡村度假、生态浴场、水上休闲、旅游观光)、生态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使之成为杭州湾南岸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和新农村发展有机统一的农业功能园区的大范本与新模式。
1.2 规划思路与发展目标
在充分认识建设意义、开发建设优劣势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园区规划思路为:充分利用现有葡萄、畜牧业、养殖业基础,重点进行产业规划及旅游资源规划并进行创业区块的划分;吸引技术、人才、资金、信息、政策等投入要素和工商资本、科教机构、专家团队、大学生等创业主体;聚集园区内外的技术、产业和经济资源;按照六个原则分阶段建核心区及辐射区;逐步建成实现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明确规划思路的基础上,确定园区发展总体目标未来五年内(2009~2013年)项目将建成集科技研发、产业孵化、生态保护以及农业生产、休闲观光、旅游度假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创业园区,是以规模化、科技化、生态化、标准化绿色无公害果蔬种植为其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配送、技术集成示范、都市居民旅游接待和现代新农民培训等内容为辅助产业,具有一定规模效益的余姚农业功能园区,引进农业创业企业15家以上,实现年农业产值8000万元以上,年接待游客量15万人次以上,旅游收人1000万元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辐射面积2万亩以上,真正实现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功能定位与园区性质
根据项目建设条件、规划思路和发展目标,坚持综合性、系统性、开放性、因地制宜、发挥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原则,高起点、多角度对园区进行功能定位。为了解决园区产品结构雷同、区域产业带动能力差等问题,运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区域资源禀赋为基础,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原则,分层次对园区功能定位、分区域和时序对产业发展定位进行研究。
园区以临山的农业产业和农村发展现状为背景,以创新强镇、创业富民为目标,以滨海滩涂现代农业多功能综合发展与集约发展为特色。以农业创业、企业孵化、农业科技示范、品牌农产品生产、农业休闲观光为主要内容,以现代农业技术和工商资本为依托,通过土地流转、集约经营、现代化管理等手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农业生态系统,打造融科技研发、技术示范、园艺产品生产、休闲观光、新技术培训和新兴农业孵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创业园区。
1.4 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景观构架
为了解决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差和各级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定位不清的问题。,以农业区位、中心地、新经济区、增长极和技术转移等理论为指导,根据地理位置、产业基础、影响能力等条件,采用多核结构和点轴式结构…。整个园区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两大板块,以一条南北向快速通道将城镇(临山)、村庄(兰海、梅园、临海等村)、园区及杭州湾进行了有机串联(图1)。以“一核(核心板块)、二翼(辐射板块)”为基本功能区块,以2纵4横为基本路网。以1海、3江、多渠为基本水系形成功能明确、网络清晰的空间结构布局。以“衔接三次产业(一、二、三产),融合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为基本特色,形成内容丰富、循环发展的内部层次构架。两者结合,综合形成以“2大板块、18景区、72景点、3次产业、3生功能”为中心内容的总体结构布局形式。
功能分区及旅游景点策划:根据以上结构框架及土地利用可能性,规划在本地块的两大板块里设置综合服务区、核心创业区、湿地农业区、乡村田园区和滨水生态景观带等5大功能区,并根据休闲旅游需要,组织建设乡村广场、生态度假、实验农庄、大浦江生态养生园、江南葡萄大观园等18个景区。
景观构架:基于更好的开发休闲观光产业考虑,专门对园区的景观构架进行较详细的规划。园区的景观主轴沿南北方向的抢险路(园区主路)伸展,总长1860米,景观副轴沿2条环形闭合车行道和2条水上游览线展开,总长25000米。重要景观节点共18处;规划2条水上景观带,主要承担水上交通和水上游览功能;在综合服务区的会展中心屋顶、葡萄大观园内葡萄酒城堡和七八丘观潮塔3处设鸟瞰点。
1.5 分区规划、支撑体系与保障措施
为了建设和组织管理需要,规划还从分区规划、技术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资源环境平衡和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专项研究。特别要提出的是,现代农业创业园区的管理和运作上应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度,更加符合市场化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各类创业团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园区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一、市场营销人员发展规划
若是市场营销人员将销售工作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那么其职业规划必然是朝着高级市场营销经济职业晋升,这
晋升过程主要包含两个阶段:
(1)区域市场营销经理
销售人员需要重视自身工作方法改进与工作能力提升,使自己由非专业化销售人员转变为职业销售者,在销售工作中不断积累新的知识及经验;同时,对新进入销售行业的低级非专业化营销人员应当给予合理的指导与管理。区域市场营销经理的几点要求:①工作理念、方法应当更加专业化;②由凭感觉、冲劲做事转变为讲究方法、专业调查分析、重视市场规律性了解与把握。
(2)高级市场营销经理
市场销售人员想要晋升至高级市场营销经理,需要加强自身的全面思考与系统分析能力,立足于企业战略进行销售工作,还要不断完善自身销售工作中的不足之处,重视经济市场线消息的挖掘,使自己能够在高层决策中担当一个合格的战略顾问者。
二、营销人员自我发展方向的合理转变
每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都会出现定的变化,市场营销人员在任职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根据组织需求与个人兴趣进行职务轮换,在新的岗位上进行工作,积累工作经验,使自己的职业规划能够逐渐走上正轨。营销人员自我发展方向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一些毕业生在刚刚进入社会的时候,对于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还处于模糊状态,在社会上经过段时间的历练之后,发现自己不适合进行市场营销工作的时候,可以与部门管理者进行交流与沟通,重新对自身进行定位,根据自身具备的优势,选择新的部门,例如:生产部、物流部以及技术部等。②若是对于市场营销工作十分感兴趣,还想继续从事市场营销工作,且企业领导同意,那么应当对横向相关岗位进行选取,例如:供应商管理、渠道管理、品牌建设、公关推广以及市场分析等。③若是对管理岗位有兴趣或者出自管理相关专业,那么应当朝着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行业研究以及市场信息管理等岗位发展。
因此,市场营销人员在面对可能出现的横向发展状况,由市场营销岗位转变为管理等相关岗位的时候,应当寻找自我突破点,不断完善自己,一直到找到与自身相符合的岗位为止。
三、自主创业发展
对于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及广泛人脉关系的高级市场营销人员而言,选择自主创业或者谋求更高职位是个艰难的抉择,也是其人生职业规划中的个重要转折点。
一些有过市场营销背景的工作人员选择自主创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席之地,首先应当在市场中开辟条通畅的道路,做好业务工作是大多数创业人士需要自行解决的
个难题,目前我国很多成功人士都是从基层销售人员开始做起的,例如: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等,他们都是在积累了定的人脉资源、资金成本以及经验之后开始创业而获取了成功。
市场营销人员在创业方面最为重要的一个优势在于资源、经验,一个销售经验十分丰富的市场营销者与其他创业人员相比较而言,其对于市场变化感知、企业运作以及行业理解都有着定的优势;除此之外,这些市场营销经验丰富的人员可能积累了大量资金与人脉资源,他们擅长挖掘经济市场中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与掌握了行业运作模式,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创业成功的关键点在哪。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创业 评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79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way to alleviate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done a thorough research in this field, and have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Based on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basis, focusing on from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three aspects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and summary, reveal the current dynamic 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presence of, and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 in order for the future related research somewhat enlightenment.
Keywords college graduates; entrepreneurship; review
0 引言
自20世纪末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据中国教育在线统计数据可知,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4万,2013年达到699万,2014,2015,2016年突破700万,分别达到727万、749万、765万,不断刷新历史记录。但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却一直徘徊在70%左右,待业人数逐年增加,依据初次就业率数据和截止时间计算,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毕业时待业人数34.2万,2013年达到196.4万,12年期间平均每年增加15.7%,加上经济增长放缓,对就业拉动效应减弱,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完全匹配,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要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好就业问题,除了各级政府和高校积极寻找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措施外,还应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
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各级政府积极采取了有效措施,推行了一系列优惠减免政策;不少企业也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创投基金,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启动提供帮助;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更加注重创业氛围的营造。在各方的不断努力下,大学生创业环境在不断地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尝试自主创业。但是由于政策落实不够到位、资金短缺、经验不足等多种原因,导致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一直不尽如人意。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重点从大学生创业意愿,创业胜任力,创业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试图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关的解决方法进行思考。
1 大学生创业意愿研究动态
Krueger(2000)将创业意愿定义为潜在创业者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人们具有类似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人们对于创业的态度和能力的一般描述。是否具有创业意愿对大学生今后是否会走上创业之路具有决定性作用。国内外学者关于创业意愿研究比较多的集中在创业意愿的“构成维度”与“影响因素”两个方面。
1.1 创业意愿的构成维度
Bird(1988)认为创业意愿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创业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市场等的意愿;二是理性的和直观的维度。Krueger(2000)等将创业意愿分为三个维度,包括前瞻性、创新和冒险精神,并探讨了创业环境对三个维度的影响。国内学者李永强(2008)将创业意愿分为责任性承担的创业意愿和无责任性承担的创业意愿。刘志(2013)归纳出大学生创业意向结构包括创业行为倾向、创业希求性和创业可行性三个维度,并提出了创业意向构建的国家框架、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与项目扶持、实施分类培养与个性化教育等三项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措施。
1.2 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Brockhaus(1980)指出年龄、性别、教育水平以及父母角色模型都会影响个体的创业意愿。Bird(1988)认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能力共同决定创业意愿。Luthje(2003)等对MIT的工科学生进行调查,得出创业态度是影响工科学生创业意愿最重要的因素。国内学者李俊(2008)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创业准备、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等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程度,研究结论是:大学生创业对自己的创业能力和品质评价较高,而实际创业准备不足,最终导致创业意愿缺乏。王华峰(2010)等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包括朋友的支持,风险承受力,领导能力和创业教育等,其中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段利民(2012)等通过调查问卷对GEM模型进行检验,并指出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教育和培训、研发转移和国内市场开放程度等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显著。陈文娟(2012)等应用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探讨了创业特质、创业认知、创业态度以及创业环境等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关系,得出大学生创业意愿更大程度上决定于创业态度。类似的研究还有:王满四等,冯磊等,蔡颖等分别探讨了不同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2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研究动态
2.1 国外关于创业胜任力的研究
国外关于创业胜任力的研究比较早,无论是在研究广度还是研究深度上均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胜任力”(competency)最早在1973年由McClelland(1973)博士提出,他直接把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及行为特征称为胜任力。1993年Chandler和Hanks提出“创业胜任力”概念,其定义为识别、预见和利用机会的能力。Lans(2011)等对荷兰348个农产品小企业主进行了创业胜任力调查,得出创业胜任力的核心维度包括分析能力、追求能力和网络能力。Omrane和Fayolle(2011)以创办新企业为载体,把创业过程分为新项目、创业者承诺、新创企业生存和发展三个不同的阶段,并且从认知视角对不同阶段对创业者胜任力的不同要求进行了分析。Obschonka(2011)等发现,青少年时期的创业胜任力会对日后取得创业成功起到积极作用。
2.2 国内关于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从不同的维度对创业胜任力进行划分,通过实证研究,从而确定不同因子所占的权重,进而提出提高创业胜任力的有效对策。王沛,杨景峰和木志荣结合调研数据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维度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木志荣(2008)所收集的调研数据没有进行有效的统计检验,其科学性有待进一步验证。而王沛,杨景峰(2010)所选取的被试样本的代表性不强,样本数量也较少,不足以构建出信用效度较高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吴孝颖(2010)等确定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主要维度和创业绩效的主要指标,研究了创业胜任力和创业绩效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熊花(2011)指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主要包含智商因素、情商因素和健康因素三个维度,提出除了政府、社会和高校等多方面的要构建支持系统以外,学生也要从自身出发提高创业胜任力。陈建安(2013)等指出创业胜任力是指创业者成功完成创业任务所需具备的能力,并从特征观、环境观和过程观三种不同的角度厘清创业胜任力的概念,然后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划分了创业胜任力的结构维度,分析了创业教育与创业学习对培养创业胜任力的影响,并介绍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创业胜任力培育和开发的方法。
3 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研究动态
对于大学生创业环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环境概念界定与要素划分两方面。
3.1 创业环境的概念界定
Child(1972)认为创业环境属于企业自身感知的客体。Desai(2003)等提出创业环境是一种制度环境,包括标准系统、调节系统和认知系统。国内学者苏益南(2009)认为创业环境是指创业者在进行创业活动和实现创业理想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能够利用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张帆(2010)认为创业环境实际上就是人们创业的内外部条件,它是由综合因素构成的整体。
3.2 创业环境的要素划分
国外最具影响力的创业环境要素划分研究成果包括两个:一个是由Gnyawali和Fogel(1994)于1994年提出的5维度模型,分别是创业和管理技能、政府政策和工作程序、社会经济条件、资金支持以及对创业的非资金支持。另一个是GEM模型,该模型将创业环境分为政府政策、政府项目、研究开发转移、教育和培训、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得性、文化及社会规范、金融支持等9个方面。另外,S.Shane(2000)指出,创业的环境方面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但是在可衡量性方面还缺乏相应的工作积累。
国内许多学者也对创业环境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苏益南(2009)在研究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将大学生创业环境分为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教育与培训环境、融资环境、社会文化环境5个维度,指出我当前大学生创业环境存在缺乏创业扶持政策、创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不完善、创业融资困难等主要问题。张帆(2010)认为创业环境包括时代环境、地域环境、人际环境和物质环境四个方面,并从人才培养环境、政策、实践平台等多个方面提出营造良好创业环境的对策。朱永跃(2012)等从支持主体的视角将大学生创业环境分为政府支持环境、高校支持环境、金融机构支持环境、创业培训机构支持环境和社会网络支持环境等五个部分,并运用实证分析法,提出了完善某地区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对策建议。
4 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
4.1 创业意愿方面
(1)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关于创业意愿的测量模型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创业者内在与外在的系统化研究体系。
(2)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多受外界创业环境的影响较大,在现有的研究中基于创业环境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同时,系统性考虑创业环境中各因素对创业意愿作用的差异性的研究更少。
(3)大多数的实证研究多是通过对某一地区的大学生创业意愿进行调查,但是中国是一个地区差异极大的国家,不同地区(如西北部与东南部地区)的大学生创业意愿也会有较大差异。另外,不同就业形势的高校的大学生创业的意愿应该也会有所差异。因此,现有的大多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2 创业胜任力方面
(1)关于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大多数是在当时的背景下以某个角度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进行不同维度的分析,但是社会发展背景是动态的,因此,大多数的研究相对比较缺乏前瞻性和综合性。另外,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维度的划分主观性较强。
(2)有不少学者是通过调查获取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因素的重要程度的,但是调查对象的选取多数是在校大学生,缺乏实际创业经验,只是凭主观意愿选择其认为重要的因素,但是在实际创业过程中,可能与其有所出入。另外,即便是对正在创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很多并未真正取得创业的成功,创业胜任力因素在创业者身上的绩效很难区分优劣,在研究对象的选择方面缺乏细致的划分,导致研究结果在科学度上不足。
4.3 创业环境方面
(1)国内外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创业环境模型,但是对于创业环境的维度划分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学者对于创业环境的维度划分随意性大,缺乏科学依据。
(2)国内关于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研究多数是简单的理论阐述或现象描述,研究方法多以定性分析为主,运用定量分析的研究还很少。
5 对策与建议
(1)对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研究:在模型构建方面,应该综合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使构建的创业意愿模型尽量完善、科学;在研究内容方面,应该注重创业环境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系统性地考虑创业环境各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程度,便于实际操作中有意识地注重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较大的因素,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在调查对象选择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地区差异与高校间就业形势的差别。
(2)对于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研究:在研究角度选取方面,应根据不同形势下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要素的要求不同进行动态研究;在模型构建方面,应结合国内外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模型,构建尽量科学的研究模型;在研究对象选择方面,应该对不同创业阶段的大学生进行区分,是否具备实际创业经历对创业胜任力要素的认可程度是不同的。
(3)对于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研究:在模型构建方面,应该在国际上具有权威的模型基础上进行构建,跟随时代需求,不断完善模型,使其能够充分反映实际情况,真正能为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在研究方法方面,由于我国关于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方法多以定性分析为主,但是为了取得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应与科学的定量分析相结合。
6 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1)创业胜任力维度划分应当根据不同地区院校特点,区别对待,划分适合某一类高校或专业学生的维度,值得进一步研究;(2)创业意愿与环境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细化,找到真正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微观因素,这一方面可以借鉴行为经济学与心理经济学分析的理论;(3)创业胜任力研究应当更着重于系统性,不单一研究大学生创业的的胜任力,与胜任力有关的其他影响应当加以研究,以在控制其他因素影响前提下研究大学生胜任力才显得更有实际意义。
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研究中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目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研究也在日渐增长和不断深入。大学生创业是一种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其不仅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渠道,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而且也极大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加社会财富,因此,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仅是大学生自身意愿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必经之路,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在大学生有创业意愿,并且不断提升自身创业胜任力的前提下,不断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应该是政府、社会、高校等多方面努力的重点。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会不断攀升,创业人数也会不断增加,对社会的回馈效应也会越来越大。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5年)规划项目(编号:15JY26)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在线.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教育在线就业频道).[EB OL]. http:///html/c/16dxsjybg/index.shtml.
[2] 严佩升,邓天丽.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育机制研究[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145-147.
[3] 徐小洲,梅伟惠,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1):45-53.
[4] 陈子彤,李娟.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292-294.
[5] Krueger J R,Norris F. Competing Model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5):411-433.
[6] BIRD B.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the case of Inten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3):442-453.
[7] 李永强,白璇,毛雨,等.基于TPB模型的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8(5):122-128.
[8] 刘志.大学生创业意向结构及其现状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35-40.
[9] Brockhaus RH.Risk Taking Propensity of Entrepreneur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0.
[10] Luthje,C.,Franke,N.The making of an entrepreneur.Testing a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mong engineering students at MIT[J],R&D Management,2003.33(2):135-147.
[11] 李俊.大W生创业意愿的调查与分析――以上海1256名大学生为样本[J].现代大学教育,2008(6):96-111.
[12] 王华峰,郑珠,牛晋泽.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大学生为例[J].人力资源,2010(11):83-86.
[13] 段利民,杜跃平.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兼对GEM模型的再检验[J].技术经济,2012(10):64-97.
[14] 陈文娟,姚冠新,徐占东.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9):86-90.
[15] 王满四,李楚英.基于6因素模型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广州的调查[J].广州大学学报,2011(1):90-95.
[16] 冯磊,曹英,王蕊.创业技能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人力资源,2011(3):75-80.
[17] 蔡颖,赵宁.基于主成分回归方法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J].高教探索,2014(4):160-165.
[18] 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19] Chandler G N,Hanks S H.Founder competence:the environment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1994(18):77-89.
[20] Lans T,et al.Analysing,pursuing and networking:Towards a validated three-factor framework for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from a small firm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2011.29(6):695-713.
[21] Omrane A and Fayolle A.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and entrepreneurial process:A dynamic approach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Globalisation, 2011.6(2):136-153.
[22] Obschonka M,et al.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hip as developmental outcome: A path model from a lifespan perspective of human development[J]. European Psychologist,2011.16(3):174-186.
[23] 木志荣.创业困境及胜任力研究――基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考察[J].厦门大学学报,2008(1):114-120.
[24] 王沛,杨景峰.大学生创业者胜任特征模型建构及其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2010(3):50-55.
[25] 吴孝颖,罗鄂湘,周懿.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结构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0(5):126-128.
[26] 熊花.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82-85.
[27] 陈建安,金晶,法何.创业胜任力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9):217-218.
(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68页)
[28] CHILD anizational structure,environment and performance;the role of strategic choice[J].Sociology,1972(3):1-22.
[29] DESAI M,GOMPERS P,LERNER J.Institutions,capital constraints and entrepreneurial firm dynamics:evidence from Europe[R].NBER Working Paper,NO.10165,Issued in December 2003.
[30] 苏益南.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结构维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35):117-121.
[31] 张帆.中美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比较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2):112-115.
[32] Gnyawali D R,Fogel D S. Environments for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J].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1994(4):43-62.
[33] 高建,姜福,李习保.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基于2005年数据的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2006:1-4.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指导不仅要为大学生提供择业、就业服务的平台,而且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因为职业指导离不开平时的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长期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对各年级大学生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指导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奉献精神是每一个企业或单位对就业者所要求的道德品质。因此,在学校的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选修课、主题班会、社团活动、日常行为管理都必须渗透以上内容。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反复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职业指导要以理想信念为基础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学校的发展,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联系在一起,正确处理国家发展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实习或就业时投身到艰苦的地方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过程中,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灿烂的人生。
同时,高职院校要认真组织毕业生学习当前的就业形势与政策。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制度及有关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调整就业心态,辩证地看待就业和创业问题。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选择就业或创业,树立起不分地域、不分行业、不分岗位、不分单位的公私性质,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只要适合自己的个性特长,能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工作就是好工作。
二.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职业选择的发展理论,职业选择不是个人面临就业时的某个单独事件,而是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因此,职业指导应作为发展个体健全的职业自我观念、自我教育的手段而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所谓全程化指导就是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把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人生规划中。利用“挑战杯”创业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契机对大一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让大学生从入学就开始关注就业,帮助大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将来的就业方向,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逐步完成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设计,并不断补充和完善职业设计,避免就业的盲目性,学习也有了动力,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
全体大学生都应参与职业指导,各年级指导内容应有所测重。职业生涯规划应从新生一进校门就开始,一年级,为大学生进行性向测评,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份记录着生理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个人特征及家庭背景的个人资料档案。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以此为契机,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及前景,初步定向(职业方向);同时开展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二年级,帮助大学生分析外部环境,认识职业,了解职业的要求、条件,明确今后的求职方向;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评估与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求职择业技巧、技能指导、择业心理辅导。对创业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创业指导,有条件地开展创业实践,帮助创业者进行市场调研,构思创业项目,编写创业计划书,培养其创新品质和创业精神。三年级,开展与企业合作的职前培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意识。指导要创业的学生做好创业准备,开始创业运作,提高学生的创业实战能力。
三.以专业为依托进行就业指导
在对新生进行专业入学教育时,让学生明白所学专业的应用范围,专业前景、就业领域、创业优势及前景等。分析专业对应职业群的相关信息,了解并把握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的关系,还应掌握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有关的职业资格。对有强烈创业欲望且具备创业潜力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服务,请一些创业成功的校友传授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指导,让学生及时扫除择业、就业、创业过程中的障碍。
为了实现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对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可根据各系的专业优势成立大学生创业工作室或创业园。由专业教师作理论指导,聘请企业资深的技术员作实践指导,职业导师全程指导与监督。大学生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特长选择创业内容:网页制作、软件开发、电子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市场调研与分析等,通过一系列的创业活动,可以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交流。既培养了大学生的市场意识,又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更能让许多大学生感受创业体验,为就业、创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以顶岗实习为平台进行就业指导
部分高职院校立足于人才培养,服务学生,提高就业率,对专科学生实行了“2+1”教学改革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学校进行专业技术教育,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理论、基本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最后一年到企业中,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习接受职业培训。
实习是大学生就业的准备期,在实习中,学生把在校学习的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运用于实践,通过几个月或一年的实习,基本了解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许多大学生实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当时的岗位,或者不能胜任这一岗位,感觉自己所学专业用不上,与自己的要求相去甚远。这时,部分学生会不知所措,自暴自弃。因此,在大学生顶岗实习前后应进行职业适应教育、劳动安全教育、就业权益与自我保护、受挫教育、抗压力教育,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应对激烈的竞争,从而在实习中调整自己的就业意向和择业心态。在实习中磨练意志、积累社会经验,主动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以心理和职业测评为依据开展个性化指导
大一新生入学时心理和就业指导中心应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和职业测评。美国著名的职业生涯指导专家霍兰德强调:个人的人格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和对应是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的基础。由此,霍兰德假设,在我们的文化里,大多数人可以分为六种人格类型:现实型、研究型、
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人所处的环境也可以相应照此划分。通过心理测量、职业测评和对与职业相关的个性、兴趣、价值观及技能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适宜的职业,迅速了解自己适宜的职业领域,帮助他们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和职业倾向。根据测评的结果,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职业的适应能力等,评估学生的创业潜力。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从而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我,在择业时扬长避短,在大学阶段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就会在职业生涯中少走弯路。心理测评和职业测评的分析必须真实可靠,这就对心理和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以职业指导课程为核心整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