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专合经济组织建设与产业化经营的情况及特点
五通、犍为、峨眉山、夹江、沐川等区(市)县(以下简称五区(市)县)农村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好,在农村专合经济组织建设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步子迈得较快,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五通的花木协会已挤身于全省“百强农村专业协会”行例。
1、思想统一,认识到位,责任落实。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而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要牢固树立“大农业、大工业、大商贸”的观念,跳出农业抓农业,坚定不移走产业化发展路子。五区(市)县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上做了大量工作,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的理念深入广大干部群众之心,形成了各级干部关注农业,支持农业的可喜局面。为切实加强对农业专合经济组织建设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领导,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并落实了目标责任。首先是四大家领导分别联系、指导一个专合组织或专业技术协会,其次是由农委办牵头,农口各部门分别联系与各自业务相关的专合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落实专人蹲点,为其组建、发展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服务和资金协调,指导其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合理利益分配机制,以提高管理水平。此外,科协、民政、工商等部门积极配合,从而保证了专合经济组织健康、稳步的发展。
2、营造环境,稳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农业和农村发展方向和全局,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创造良好环境,营造发展氛围尤为重要。五区(市)县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是制定出台了加快发展专合经济组织的实施意见,从原则、管理、税收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使专合经济组织建设有章可循;二是在注册登记方面简化手续,只要按有关规定提出申请,农委办、民政、工商等有关部门核实后即予以登记注册,同时减免注册登记费用;三是加大财政、税收、信贷扶持力度。财政贴息贷款主要扶持具有一定基础的龙头企业。中改工程项目等中央工程则安排在有一定规模的基地上,如五通花木协会的基地,安排中改项目为其修建水泥路,完善灌溉设施;四是认真开展农业专合经济组织信用等级评估,积极推行农户联户担保贷款。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利用资源优势,狠抓特色,做大做强。目前五区(市)县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五通的花木、禽蛋;夹江的泡辣椒、奶牛业;犍为的速生丰产林和鹅业;沐川的林竹业;峨眉山的茶叶等。
二、对我县专合经济组织建设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1、加大宣传,提高认识,上下齐动。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已有几个年头,虽然有了起步,也有了一些成效,但其发展尚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首先是相当部份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认为山区农业难以有所作为。把调结构完全视为政府的事。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故在实践中不思考、不探索,消极观望。根据新的形势,必须加大宣传动员力度,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使广大农民群众把调结构推进产业化发展变为自觉行动,上下齐动形成合力,才能使我县农村经济有大的发展。
2、坚持因地制宜,形成突出特色。根据我县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利用退耕还林的契机,按照自治县五次党代会提出的“林牧富民”战略,把发展牛羊为主的畜牧业作为重点来抓,在牛羊品改和已打下良好基础的形势下,积极探索基地建设的路子,逐步改变政府年年拿钱扶持零散大户而形不成规模的局面。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的格局,创出品牌,增强竞争力。此外,加快速度发展山葵、中药材、茶叶等特色农业基地,扩大规模,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小城镇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1、小城镇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来看,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小城镇的道路、桥梁、房屋建设,可创造建筑工人的大量就业需求,进而拉动建材、冶金、机电等成千上万种相关产品的需求。目前,我市共有建制镇77个,自然集镇240个,建成区面积210平方公里,**年以来,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60多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占地方固定资产投入的50%。其中销售商品房80多万平方米,价值3亿多元,建楼房**多万平方米,投资12.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4.8亿元,共修建123座桥、623公里街道、425公里供水管道、**公里下水管道、298座公厕、**个街景花坛。这些需求共吸纳2.8万人从事建筑业,消耗水泥60万吨、钢材6万吨、砖**亿块。去年,**市仙人渡镇仅用于集镇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入超过**万元,一下子带动了建筑、建材方面的需求,镇办4个砖瓦厂满负荷生产仍然供不应求,红砖价格上涨30%;水泥预制板上涨10~20%;86户建筑企业家家红红火火;全镇**多台电焊机仍显短缺,需要外借才能赶上工期。
2、小城镇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小城镇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自然村落被城镇取代,小农消费观念(如自给自足、量入为出)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进城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年全市小城镇拥有各类市场450个,消费品销售总额达43.57亿元,其中小城镇居民消费26.4亿元。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元,比农村居民高30%,购买彩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消费品9亿元,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达35%、73%和26%,分别比农村高32、58和19个百分点。随着消费结构中住和用的比例提高,小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年的47%降为**年的40%,比当地农村居民低8个百分点。
3、小城镇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小城镇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到**年底,全市城镇人口403万人,其中有117万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占农村总人口的28%,转出耕地8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3%。“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种植20亩以上的农户增加到6万多户,占总户数的1/10;种植面积16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4;创产值17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1/3。专业村由97个增加到317个,推动形成了1/5的种植业大户,用占耕地1/4的面积,创造了1/3的种植业产值;1/4的养殖业大户,创造了1/2的养殖业产值。枣阳市兴隆镇由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反租土地**亩,多方筹资**多万元,兴建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引进世界先进品种,聘请全国一流的专家做技术指导,实行农民承包,企业化管理,亩平纯收入5-10万元,最高的达到17万元。
4、小城镇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小城镇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枣阳市吴店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9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21家镇办工业企业和11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纺织、化工、造纸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小城镇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谷城县石花镇开辟1.5平方公里的新区,已吸引30多家企业进区,有5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与新区企业结成合作伙伴,每年引进**多项科技项目和**多名各类技术人才。目前,该镇新区已被确定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
5、小城镇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年底,全市小城镇拥有各类中小学校490所,在校学生13.4万人,教职员工1.1万人,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开支达0.9亿元。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到**年,全市小城镇各类文化娱乐设施建筑面积达29万平方米,每年用于文化娱乐的开支达5000万元。
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历程表明,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占投资额40-60%),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占投资额30-40%);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占投资额70-150%);小城镇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这种投资消费之比十分显著(从1∶1到1∶10之间);小城镇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其弹性系数接近1);小城镇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达投资额1/10),可谓小城镇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二、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小城镇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我市小城镇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大多数乡镇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也有少数地方不够重视,在小城镇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小城镇抓小城镇的情况比较多。对小城镇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小城镇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绝大多数乡镇在小城镇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我市大多数乡镇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地方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加上收入较低的农民进镇打工的难度比较大,因此依靠农民大规模建城的潜力不大;此外,农村基金会资金的沉淀,农村银行储蓄下降,也使资金紧缺的问题凸显。近几年来,国家、省、市为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文件,对市财政每年安排**万元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乡镇征收小城镇建设维护税返还问题和乡镇向单位和个人收取3%的基础设施配套费以及城镇国有土地出让金的70%,工商部门在乡镇征收的市场管理费要保证50-70%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或市场建设等等都有明文规定,但这些好的政策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使村镇建设资金紧缺与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矛盾更加突出。
三是部分乡镇村镇规划滞后,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市政设施及公用设施配套不完善;城镇发展缺乏个性,特色不明显;城镇规模小,聚集效应差,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小城镇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以及优秀的农村住宅设计方案编制不及时,导致建筑形式单调,农村建房千村一面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城镇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小城镇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小城镇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小城镇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营性投入,修路、架桥、办电力、通讯、建水厂、公园等等,都可用经营性的办法,很快收回投资并取得较高的效益;第五,它对广大农村有着强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能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第六,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能够引导资本集中,形成规模经济,产生“集聚效应”,提高经济效益;最后,它还给劳动者以新观念、新眼界、新技术,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总而言之,城镇建设,特别是基础性的产业建设,它的投入与产出的综合效益,大大高于其它产业,要使城镇建设成为产业建设,必须消除那些障碍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培养一种良好的“人气”氛围,政府、部门和群众共建,财政、金融和企业联手,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快速健康。
1、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从宏观经济发展上看,我市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按照国际通行的发展模型,我们现有的经济水平应当与60%的人口城市化率相匹配,而实际上只有43%,因此,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历史欠帐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计划经济、短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生产决定消费的传统思维定式,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生产的新观念,从经济市场化、农村城市化、贸易国际化的发展观念来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必要性、紧迫性,增强大发展、大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2、着力解决阻碍小城镇建设的核心问题,建立健全融资机制。农村30亿元的存款,对**亿元的投资需求来讲远远不够。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我们建议,市政府应对小城镇纯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奖代补的政策,对有收益的建设项目实行公司制开发,采取政府补贴一点,以自然人出资为主,收益按股份分红的方式进一步拓宽小城镇建设社会投资渠道,比如住宅建设的投资,可成立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吸引30亿元的农村存款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来解决;乡镇企业固产的投资,可采取分块入股、从企业利润中每年拿出一半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流动资金可采取企业从利润中拿一点,从银行贷一点,集资入股筹一点的办法来解决;对纯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市里要坚持以奖代补的政策,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总之,要继续执行已经出台的支持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此外,还要立足长远,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出发,探讨多元化融资机制,鼓励乡镇企业和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对经营性项目如供水、供电、生产加工等,可采取股份制或集资贷款的办法筹资,从盈利中分红或还贷;对公益性项目,采取受益单位出一点,财政挤一点,民工间勤凑一点的办法共同解决;对小城镇建房,采取房地产开发的办法,先建后售。同时也要鼓励农民进镇建房,继续发挥农民建房购房的主体作用;对城市基础设施如排水管道、道路等,要与房地产开发联手,从土地增值、房产增值中逐步还贷,但要树立长期受益观念,不要一次收清贷款,否则增加房地产成本,影响消费,只能适得其反。
3、规范管理,创造一种宽松的政策环境。市场经济呼唤小政府、大社会,小城镇建设更需要宽松的政策环境。如果进镇农民负担过重,无利可图,那么小城镇就无引力可言。因此:第
一、对进镇农民要热情欢迎,热情服务,不设关卡;第
二、在充分论证、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小城镇建设用地政策,简化批地手续;第
三、农民进镇建房,除了必要的征地费、城建配套费外,减免其余收费项目。对农民建房,只要符合规划要求,部门不能强行提高建房标准,增加农民的负担;第
一、新街口具有打造国际商务商贸街区的基础和优势
新街口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具有加快建设国际化商务商贸街区的区位优势、要素支撑和产业发展基础。
1.拥有重要的中心区位优势
新街口位于南京市的核心区域,是当之无愧的最具吸引力的地段。根据新街口商务商贸街区范围界定,主要指东至内秦淮河,西至外秦淮河,南至建邺路—白下路,北至中山东路—汉中路,面积约4.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窗口地区范围东至洪武路(含两侧),西至莫愁路,南至淮海路(含两侧)、石鼓路,北至中山东路、汉中路,面积约0.37平方公里,是南京商贸流通、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的核心区域。新街口商圈的品牌影响力,无论对南京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节假日客流量达到国际一流商业街区日均客流量的水准(50~70万人次),显示了新街口强大的集聚辐射能力。随着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的开通,便捷的交通进一步集聚了商机和人气,更加凸显了新街口商圈的区位价值。
2.拥有现代服务业集聚优势
一批全国知名的商业巨头纷纷落户新街口,如新百商店、中央商场、东方商城、金鹰国际购物中心等大型百货零售企业,苏宁、五星、国美等家电行业企业,沃尔玛等连锁行业企业,天丰大酒店、金鹰国际酒店等四星、五星级高档酒店。区域内集中了新百南京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等上百栋高中档写字楼,累计建筑面积达300万平方米;还集聚了众多银行保险、股票证券、投资担保等机构,金融资源集中度和金融服务功能首位度位居全省前列。整个街区已基本形成新街口核心商圈、洪武路—中山南路金融服务带、太平南路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区、杨公井演艺博览街区、朝天宫古都文化片区和熙南里历史风貌片区等产业集聚区。在商务商贸资源不断集聚的同时,商贸企业加快提档升级,商业能级大幅提升,2013年新街口商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0亿元,连续多年增幅超过9%,成为展示城市实力和形象的重要窗口。
3.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
区域内既有朝天宫、天后宫、壁画艺术馆的古都文化,熙南里的南京文化,明城墙所蕴藏的六朝文化,金陵刻经处的佛教文化,也有体现现代都市文化气息的创意文化、演艺文化、时尚文化等。区域内还有众多的新闻媒体机构和文化单位,使新街口地区成为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为街区发展积攒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二、新街口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尽管近年来新街口商务商贸街区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不少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1.街区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层次规划缺乏,发展引领性不足。目前,南京市关于新街口地区的规划是粗线条的,从市级层面缺少统一的城市设计和招商引导。而秦淮、鼓楼、玄武对各自管辖的新街口片区有着不同的规划和管理,规划的落后和欠缺,一方面导致商圈的密度、业态、功能和层次在地域间的布局不合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新街口地区整治和改造的困难。二是业态层次较低、功能品质亟待提升。一方面商圈内中低端传统商贸业比重过大,百货和专卖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品牌的重复率和商品的类同性比较突出,精品百货和旗舰型专卖尚显不足;另一方面缺乏高端和国际性的商务服务,为商业、商务配套的餐饮、休闲娱乐功能还比较薄弱。三是对文化的挖掘、整体形象塑造不够。新街口商业氛围非常浓厚,但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掘和利用,已成为街区的软肋。四是公共配套、便利化的细节服务不到位。商圈内云集的众多经营业态在带来一定人流量和消费力的同时,也将管理推上了更高的难度,基础设施不配套、停车难问题尤为突出。
2.面临的竞争压力和挑战
一是传统商业受到电子商务巨大冲击。以淘宝、58同城等为首的知名网站正在全面浸入传统商业模式,传统百货在商业竞争中日趋乏力。作为南京最知名也最核心的新街口商圈,传统百货商场正面临经营成本不断上升、电商挤压汹涌而来内忧外患的窘境,虽然中央、苏宁等商贸零售企业已加入电商行列,但在规模化发展、应用深度、产业链配套方面仍然不具备优势。二是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玄武和鼓楼区所辖的两个象限日益崛起,尤其是东北象限的德基广场吸引了大批国际顶级品牌入驻,逐渐成为新的奢侈品消费中心,对我区金鹰、新百、中央等商场造成的冲击不容小觑。另外,河西、江宁等区域商圈的崛起,使新街口商圈在商务商贸服务的层次、功能和品质等方面逐步丧失其高端性、全面性和领导地位,商气、人流面临新的分配和调整,消费额正在被分流,老牌商圈全面提档升级势在必行。三是河西金融城的发展正逐步削弱新街口金融中心地位。南京市聚焦打造河西金融城,在规划、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向河西倾斜,我区金融业发展面临金融机构总部迁移、金融中心地位逐步削弱的艰难境地。
三、国内外著名商业街区的经验和借鉴
对于新街口商圈未来的发展,我们认为,需要进一步对接国际标准,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此,我们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著名商业街发展的成功案例,列举一些以供借鉴:
1.美国纽约第五大道
印象:时尚大气。成功经验分析:①奢华齐全的商品:商业店铺鳞次栉比,经营品类包罗万象,汇集了世界著名的商店和精品百货;②商务商贸融合发展:有众多银行大厦和酒店,如著名的纽约银行大楼、半岛酒店等等;③商业和文化巧妙融合:纽约公共图书馆等各种文化设施高度集聚,其中各类博物馆就多达20余个;④配套的休闲设施:第五大道两端有华盛顿广场公园和著名的中央公园。借鉴启示:新街口既要能够引领时尚潮流、荟萃世界名品,又要充分发挥街区的多种功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
2.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
印象:金碧辉煌。成功经验分析:①多种业态有机衔接:街道两侧各种专业公司、大小商店林立,从银行、保险、时装、娱乐到文物古玩、花卉商店、报刊摊位,各行各业应有尽有;②汇聚各国美味:餐馆和咖啡馆数量众多,人们能够品尝到法国的蜗牛、意大利的比萨饼、日本的生鱼片和中国的水饺、烤鸭等世界著名风味食品;③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电影院、电子游戏场、夜总会、迪斯科厅交错其间,很多都营业至午夜或凌晨,是夜生活的好去处;④风景如画的景观:香榭丽舍大道独一无二的风景让商业街有了华丽感,从而也使它的观光味更加浓厚;⑤功能完善的公共设施:建有星形广场、巴士底广场等许多公共绿地广场,代表香榭丽舍的传统形象的路灯、休闲长椅、艺术的公共汽车候车亭、复古型的报亭等配套十分完备。借鉴启示:精致的配套设施是整体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街口要加快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
3.日本东京银座
印象:成熟浪漫。成功经验分析:①行业齐全:能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多种消费需求;②休闲娱乐场所众多:银座及其附近地区拥有40余家影剧院、音乐厅;③便利的交通:高速公路环绕,四面通行电车,还有三条地下铁路线在这里汇合。借鉴启示:新街口要加快打造立体化、网络化的交通。
4.香港铜锣湾
印象:琳琅满目。成功经验分析:①商业繁华至极:有多家大型百货公司及大型商场;②汇聚世界名品:铜锣湾名牌密集度之高让人叹为观止,众多顶级品牌都在这里设有分店,其中不仅有世界品牌,还有很多民族品牌,包括富有港岛特色的本地自主品牌与明星开设的自创品牌等等;③时尚:所有高档次的时尚潮流物品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借鉴启示:新街口无论是从商品的品牌、种类、数量、价格还是服务,都要高品质、上档次,让游客感受到“购物天堂”的迷人魅力。
综合以上几个案例,比较分析这些著名的商业街,可以看到国际著名商业街大都具备以下几大特点:(1)商业街历史悠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知名度;(2)地段显赫,交通发达,人流集中;(3)多种业态有机衔接,商业与文化巧妙融合;(4)有大型零售商场,各色商品一应俱全;(5)有旅游亮点,是旅游休闲的绝佳场所;(6)城市景观有特色,街中公园芳草如茵;(7)建筑风格独特,居住条件良好;(8)街区配备多重功能、基础设施管理良好。
四、加快建设新街口国际商务商贸街区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新街口街区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借鉴国内外著名商业街区的成功经验,对加快新街口国际商务商贸街区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坚持高品位引领,进一步完善新街口商务商贸街区的整体规划和城市设计
(1)注重整体性和关联性的衔接。依托街区现有发展基础,认真梳理商务商贸肌理,综合考虑区划调整后街区的总体定位,考虑在全市所处的中心位置以及所应承担的功能,考虑0.37平方公里核心区范围与4.5平方公里街区的整体打造与有效衔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规划理念,委托国际知名机构高标准规划设计。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细化具体功能区的内涵、实现路径,并且坚持规划的刚性要求,加强规划的有效实施,切实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原则,有计划、有步骤、渐进式推进国际化商务商贸快速有序发展。同时,要通过有关渠道,建议市级层面对大新街口地区(包括鼓楼、玄武管辖部分)作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2)注重空间布局和功能形态的融合。从空间、功能、形态融合上,做到高品位规划设计。在空中,设计空中连廊连通新建与已建商业建筑;在地面,规划具有亲和力的小步行环境,科学搭配绿地空间,营造更加舒适的购物环境,延长游客驻留时间;在地下,重视地下空间开发,依托地面步行街,增加地上地下转换空间,并考虑与地铁及周边商业建筑的整体贯通和资源共享。通过地下、地面、半空的连接设施,使部分商厦楼宇之间通达便捷,打造具有立体效果的商务商贸业生态圈。
(3)注重历史文脉与商脉的传承。依托街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既要注重保留商业街的“商魂”,即其历史文化底蕴,又要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现代科技相结合,把街区的历史建筑、地域风貌、商业文化和人文精神有机地融入到规划中,真正提升街区品牌价值含金量和国际化水平。
2.坚持高端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商贸商务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提升
(1)大力推动商贸业提档升级。坚持“高雅时尚”定位,以“加减乘除”法实施商业结构调整和业态创新。“加法”:引入高端商品、时尚品牌。引导商贸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品牌运营商的合作,引入更多的国内外著名品牌企业,为新街口注入更多的“国际元素”。“减法”:减少同质化、类同化。同质化趋同的百货商场要实现主题化、多元化经营,拥有独具特色的经营品位,可引进一些独有的商业品牌,尝试打造小众化的消费空间。“乘法”:放大商贸品牌效应。形成以新街口核心商圈为主体,带动周边主干道,包括融入其中的若干支马路的提档升级,形成独具特色的支马路商业,使支马路成为核心商圈人流“蓄水池”,既赢得核心商圈人气,又可及时快速分流核心商圈高度集聚的人流。加快夫子庙商圈提档升级,实现新街口商圈与夫子庙商圈融合、联动发展。“除法”:逐步淘汰缺少竞争力的可被取代的品牌、业态,从而整体提升商业结构能级。
(2)积极创新商业新模式。借助已有的商圈知名度,鼓励商家企业进行硬件升级和信息化改造,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商业新模式。完善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及服务配套体系,培育和引进一批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在税收减免、平台搭建、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企业扶持。可在江宁或溧水等地建设具有仓储、物流功能的后台园区,从而支撑企业前台发展,解决企业后顾之忧。加快完善“爱在新街口”电商平台建设,把商贸企业的影响力在线上放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积极培育街区商业服务品牌,比如微物流“帮拿拿”等人性化、特色化的服务,使优质服务成为街区的营销特色和商业竞争的重要手段。
(3)全面提升商务规模与品质。以建设国际化商务街区为目标,整合梳理区域载体资源,提升现有楼宇品质,进一步拓展商务发展空间,努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公司、大集团总部和投融资、研发、营销中心,特别是吸引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提高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集聚度。充分利用国际金融中心、新百南京中心等5A级办公楼宇,围绕楼宇产业定位,推动入驻企业行业集聚、优势互补,提高新街口商务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3.坚持高能级转型,进一步提高金融业发展能级和创新水平
(1)加快推进现代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深化全区金融业发展规划研究,加快洪武路—中山南路金融服务带的设计,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及其衍生产业,推动金融产业优势资源的集聚。抓住南京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重大契机,主动对接,找准定位,巩固和提升“洪武路—中山南路金融服务带”的品牌优势,延伸金融产业链,加快太平南路黄金、珠宝、钻石产业的优化和升级,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积极争取市级金融业发展扶持政策,与河西金融城实现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提升新街口金融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2)加快重大金融载体和重点金融楼宇建设。以资源集聚为重点,加快建设金融特色商务楼宇,打造高端金融载体,建成江苏银行、人保财险等总部楼宇,推动洪武南路ABC地块、东方国际金融中心大厦项目建设,引导弘业大厦建设金融特色载体,引导培育交规院、电线电缆厂等重点载体建设,通过增量资源拓展和存量资源置换,新建或置换一批高端商务楼宇,为国内外优质金融资源集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3)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随着金融服务业竞争的加剧,倒逼金融机构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要积极推动传统金融行业转型,引导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业加快自身的技术更新和网络化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服务,构建更加完善的银行服务体系;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加快打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试验区,建立多方合作服务中小企业的长效机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满足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4.坚持高视野发掘,进一步彰显街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品牌形象
(1)全面提升街区文化软实力。一是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推进文化设施的功能开发和内容开发,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精品,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在历史文化古都充分享受现代商业文明。二是善打“文化牌”。以文化特色彰显街区品质,发挥演艺文化品牌效应,推动演艺文化“走出去”,增强文化影响力。
三是打造新街口地区文化产业新标志。将核心区内的书城、院线、教育培训机构结合起来,引入如“诚品书店”之类的文化企业,进一步提高街区品牌文化内涵。
一、调研时间
调研时间定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具体时间由各调研组根据工作需要自行安排确定。
二、调研课题及人员
1.《我市制约审计工作的主要问题和对策》调研人:康远奎,参与科室:法制科
2.《当前财政审计面临的困难及对策》调研人:苟中珏,参与科室:财政金融科
3.《审计与内控制度建设》调研人:巩仕和,参与科室:行政事业科
4.《投资审计如何进一步服务于全市经济建设的探索》调研人:肖双平,参与科室:投资审计科
5.《当前我市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研人:余斌,参与科室:办公室
6.《进一步促进审计队伍廉政建设的思考》调研人:张文兴,参与科室:外资审计科
7.《对经济责任审计转型的思考》调研人:李三荣,参与科室:经责分局
三、调研方法
各调研组要集中1—2周时间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蹲点调研,通过实地调查、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现场踏看、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民意,掌握实情,找准问题,分析对策,破解难题,真正做到“带着课题下去、形成思路上来”。在5月10日前结束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经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讨论研究后,推荐优秀调研文章上报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几点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各调研组要严格按照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本方案的要求,高度重视此次专题调研工作,带队领导要做到亲力亲为、以身作则,党员干部要主动参与、积极配合。
二要精心组织。各调研组要本着找准问题、抓住根源、提出对策的要求,扎实抓好专题调研各个环节的工作,并做到与相关专项行动相结合,真正把专题调研的过程,转化为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科学发展的过程。
一、完善基层网络,夯实履职基础
1、完善阵地建设。县人大常委会指导各乡镇(场)人大高起点配齐“两室两电”,即:“两室”是有至少2间办公场所;“两电”是有工作联系电话,有工作联网电脑;高标准完善“两卡三图四簿”,即:“两卡”是代表联系选民卡、代表“双联、双带”卡(双联:联系一户困难重户、联系一户经济大户,双带:带头致富项目一个,带头帮扶选民一户);“三图”是代表履职活动服务网络图、规范化建设十项制度图、代表履职绩效目标图;“四簿”是接待来信来访簿、选民反映记事簿、代表办好事实事记录簿、代表议事记录簿,并悬挂“十佳代表示范基地”及“优秀代表示范基地”铜牌,充分展现人大代表的典型性、先进性。
2、完善服务网络。全县已初步建立乡镇(场)、村(分场)、代表三级服务网络,即:乡镇设立“服务人大代表窗口”;村(分场)级设立“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点”(有市、县和乡镇人大代表的村委会、分场都要设立联系选民点,配有接待室、记事簿、便民信箱,同时确定2—3个示范联系选民点,并做到“三个”上墙,即:一是联系选民网络图,二是代表小组活动制度,三是代表小组长职责),为代表主动履职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3、完善交流平台。县人大常委会指导各乡镇(场)人大有针对性地搭建代表联系选民桥梁,以村为单位,建立“代表之家”、“代表活动室”等,并由乡镇(场)人大统一制发人大代表联系卡,公开代表职责及联系电话等信息情况。开通人大信息网,形成全县人大系统网络化办公。认真组织开展“代表接访日”、“代表活动日”和“代表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农家”等活动,全面推行代表与选民之间“结对子”,及时反映选民的意见和要求。
二、健全工作机制,提升履职能力
2、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各乡镇(场)人大根据“十个一”、“五个带头”、“四个作用”的基本要求,严格制定代表履职绩效考核办法,针对代表“履职绩效”台帐记录情况,按照“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对代表履职情况进行量化考核,综合考评,实行一年一评比,一年一表彰,并向选民公布结果,扩大影响力,营造学习典型的浓厚氛围。2009年评出“十佳”县人大代表10名,优秀县人大代表40名,在县人代会上予以表彰,激发了代表履职热情。
3、健全履职培训机制。坚持以代表履职素质能力培训为抓手,不断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让代表在充分了解情况、掌握政策的情况下更好地开展活动、履行职务、发挥作用。先后举办了六期代表培训班,聘请省、市有关专家授课,199名省、市、县人大代表系统学习了宪法、代表法、监督法、预算法、选举法等知识,为全县人大代表印发“履职手册”,免费为代表订阅各种学习资料,通过代表工作现场会、代表活动月等方式,有效增强代表政治意识、民主意识和履职意识,为执行好代表职务奠定坚实基础。
三、围绕打造亮点,增强履职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