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1
石油化工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多家东营地炼企业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辖区内获批进口原油指标总量超过胜利油田年产量,未来原油加工量和整体装置开工负荷率将明显提高。
1 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016年,东营市规模以上石化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为4461.2亿元、4431.2亿元、182.2亿元、294.4亿元,分别占地方工业34.5%、36.1%、22.1%、26.8%。石油化工产业经过多年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不断延伸和整合产业链,已形成炼油、石化、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中下游配套完善、规模庞大、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格局,壮大成为全国地炼企业最为集中、规模最大的地市,2016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6900万吨/年。
(一)集约效应优势明显。石化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及东营区、广饶县境内。通过系列技術、装备、工艺等改造提升,国Ⅴ标准成品油供应全国各地,油田化学品成熟对接胜利油田市场,化工新材料方兴未艾,石化产业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2016年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431.2亿元,完成投资317.3亿元,工业用地平均销售收入达到12622万元/公顷,单位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达到9336万元/公顷;加工原油和燃料油4893万吨,占全国原油加工量的9.06%,主要产品成品油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9%,居于国内地级市首位;石化产业销售收入占到集群销售收入的95%。
(二)创新能力提升强劲。集群内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了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2016年,规模以上石化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增加,带动了专利申请、新产品销售等的快速增长。整个石化产业集群的研发能力和水平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前列,居于国内地级市石化产业的首位。
(三)资源节约效果明显。强化目标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健全长效机制,全市超额完成了“十二五”下降17%的节能目标任务。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化工企业“三评级一评价”(节能、安全、环保评级和综合评价)工作,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三项指标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两化融合深度契合。集群内石化企业实现了全厂DCS、ERP、SIS系统,原油调和、石油加工、仓储物流、销售服务供应链的协同优化系统法应用,广泛应用了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三维数字化平台、物联网接入平台、生产优化工具,普遍应用了移动巡检、移动作业、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应急指挥、智能仓储等智能手持终端等,两化融合程度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联合石化协会开展石化企业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工作,垦利石化、胜星化工、海科集团等3家企业试点成效明显。开展了化工园区(聚集区)智能化改造工作。重点对临港石化产业基地进行智能化提升,建成了产业园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了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打造集智慧办公、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智慧应急、智慧能源、智慧安防、公用工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园区体系。
(五)集群产业配套完善。集群在临港物流、研发孵化、原料储运、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交易平台、生产销售建设等领域配套完善。临港物流。建设了万吨级深水大港——东营港,码头总量达到39个,港口吞吐能力达到6000万吨,成为涵盖液化品、散杂货、客运、集装箱等多种运输业务的区域性中心港口。油气运管道。已建在用原油管道11条,辖区总长度354公里,本市炼化企业管道供应能力1780万吨;全市建成成品油管道3条,长21公里,成品油外输能力900万吨;建成长输天然气管道7条,辖区总长度265公里,资源供应能力20亿方/年。研发孵化。东营市石化产业辖区内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有36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学校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以石油石化为特色、以高端科技服务业为主要业态,规划并开工建设了东营创新广场等科技孵化设施。交易平台。华东石油交易中心打造集信息交互、线上交易、区域交收、在线金融、智能物流、价格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石油石化产品交易平台。
2 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几点思考
(一)“炼化一体化”是大型石化提质增效的根本方向。“炼化一体化”是集上游炼制到下游化工产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其最大优势是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生产装置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管道互通、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生产效率高、产业结构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依托东营市现有炼油产业基础,进行整合优化,提升炼化一体化水平。按照“大型化、一体化、集约化、清洁化、园区化”思路,采用“常减压-渣油加氢脱硫-蜡油加氢-重油催化裂化-蜡油加氢裂化”的总加工路线,实现全加氢型炼化一体化流程,提高装置规模和经济性,依托园区条件集中供应氢气和水电汽风等,生产过程清洁、安环、环保。近期重点是整合炼油企业资源,向烯烃、芳烃领域进行延伸,提高基础石化原料供给能力,同时减少成品油产量。远期重点是对落后炼油产能进行整合置换,通过淘汰东营市部分炼油产能,在东营石化产业基地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
(二)延伸产业链是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破解之道。当前,柴汽油的加工利润空间已十分有限,并且随着进口原油市场的开放,利润空间将会逐步压缩。石化产业向化工方向发展已是当前行业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学习惠州石化、九江石化等大型石化企业通过加大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延伸石化产业链条,推进建设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转用化学品项目,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体系,促进东营市化工产业链的增值。
(三)调整优化布局是石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东营市北部地区重点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加强现有企业的安全环保节能监管,推进环境敏感区内的化工企业向石化产业基地搬迁,兼顾目前己经形成的重点企业发展需求,将基地建设与布局优化充分结合,提升化工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化工产业与城镇、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实行一体化管理是提高化工园区发展水平的迫切要求。坚持“五个一体化”的原则,即以产业一体化为核心,实现公用辅助工程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和管理服务一体化,化工园区管廊、码头、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要到位,水、电、气(汽)、煤炭等生产物资由统一部门进行管理,并且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运营维护。设置应急管理中心,统一应急事件的指挥和处置。
(五)智能工厂建设是打造精品石化企业的有效手段。推动先进优化系统(APC)在石化和化工企业的应用。提高生产执行系统(MES)应用普及率、覆盖范围及应用深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仓储产供销产业链一体化,实现产品可追溯、制造过程可监控、效益可实时计算的目标。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在激发新潜能、重构生产体系、引领组织变革、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石化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实现企业生产方式、管控模式变革,全面提高安全环保、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绿色低碳水平,促进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益提升,着力打造产品特色鲜明、服务竞争力强、盈利能力水平高的精品石化企业。
近日,由山东省东营市政协牵头,东营市海洋与渔业、科技等部门联合进行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工作结束,形成了《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总结东营市海洋经济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报告》指出,2012年东营市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拉动该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海洋渔业快速发展,海洋工业初具规模,海洋服务业逐步提高;重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港口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建成了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液体化工品集散地;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高,目前已获得大批科研成果;海洋综合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但该市海洋经济也存在着规划体系不够完善,海洋经济总量小、质量不高,海洋经济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六条建议:一是优化空间布局,统筹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构建“三区两带”发展新格局,规划建设功能区,强化海洋功能区划的控制性作用;统筹陆海一体化发展,促进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发展海洋渔业,优化提升海洋化工业,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加快推进海洋旅游业。三是坚持科技兴海,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海洋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海洋承载能力。五是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六是制定配套措施,加大保障力度。
“人才。”
在很多人眼里,这只是句打趣的电影台词,而在领英中国副总裁于志伟看来,这正是全球经济发展中一个日益明显的现象。
“之前的工业化进程主要受人口、资源、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拉动,在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下,人才正在成为驱动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因素,尤其对于中国而言,在人口红利递减的时候,人才红利亟待释放。”于志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作为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在2014年1月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当时仅仅有约400万注册用户,经过三年的发展,中国市场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2800万。在于志伟看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劳动力中将有更多的知识型人口,领英的用户也将随之自然增长。
领英日前的报告显示,高达95%的中国职场人士对新工作机会表示感兴趣程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中国职场人士从事本行业超过20年的比例则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仅为13%,而北美地区则高达28%。
“@正说明了中国经济的活力,说明中国市场充满了新机会。中国经济新业态涌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人才的跨界和跨区域流动,这种流动会为供给侧人力资本的释放创造新的机遇,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于志伟说。
领英目前已经服务了逾千家在华企业,根据走访调研和基于大数据的观察,于志伟指出,当前中国人才供需面临着结构性失衡的挑战,即中低端人才的“产能过剩”和专业技能人才及中高端人才的“供给不足”。
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日前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正在向价值链上游转移,因此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也不断上升,而目前技能劳动者数量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则仅占5%。
“新的时代最稀缺的人才是那些心态开放、适应变化、善于跨界的人,每个职场人士都需要加快学习新技能,提升自身的职场软实力。”于志伟说。
2015年,在中国知识经济渐露头角的时候,领英中国结合自身优势创新性地推出了职场知识和技能分享产品――赤兔,通过资深职场人士的分享和答疑等帮助职场新人更加快速地成长。
在于志伟看来,知识的共享是构建共享经济的核心节点之一,让知识资源得到一个更加有效的配置,可以促进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领英的大数据分析预测,未来人才发展的大方向是自由职业者,“美国当前自由职业者数量约占总劳动力34%,在中国这一趋势也愈发明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进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发展,因此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猛增。领英发现,当前中国企业在海外人才布局方面面临三大挑战,包括难以触及高级别海外人才、缺乏找到合适候选人的渠道,和缺乏全球范围内的雇主品牌认知度。
在上级部门和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积极抓好主管的业务工作,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深入开展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局业务工作基本情况
统计工作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统计部门是经济决策的智囊团,统计数据是各级领导科学决策必不可缺的重要工具。我深知做好统计报表、调查等各项业务工作关系到我县整个统计事业的发展。县统计局共有工业、农业等9个统计专业,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认真完成月、季、年的统计报表工作,把好质量关,保证统计数据科学、准确,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在做好日常统计工作的基础上,我们从服务大局、服务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各种专项调查。有序开展了1‰人口调查、人口变动与劳动力抽样调查、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限下工业能源调查、个体工业能源调查等多项专项调查,并根据调查的内容,我们及时撰写调研分析报告,分析实际情况。另外,我们还积极参与县里的各项考核等重要工作,我局在我县星级乡镇考核及上级政府对我县县域经济考核的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县域经济考核工作中,为我县取得良好的成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今年,我局积极做好各项普查工作。一是及时了我县农普的主要数据公报,普查中,我局共调查了27个乡镇(场),14.6万户住户,282个村级组织,经过全局上下的努力,出色的完成了我县农普工作任务,并得到了国家级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和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各乡镇普查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二是做好经济普查的前期清查摸底工作。在清查摸底过程中,我局认真按照《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要求,成立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各乡镇(场)也要有下设普查办,做到部署统一。并分别对全县489名普查员进行普查培训,使他们全面掌握普查知识。现清查摸底阶段工作以基本结束,初步统计,全县共有法人单位1570个,产业活动626个,个体经营户24012户。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局根据县委学习实践小组《关于做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所组织的“六查六看”的活动中,认真查找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共有以下几点:
一是统计监测范围还不够广泛,第二、三产业样本少,能够经常报送的单位仍然停留在少数。还无法通过数据全面系统地反映市场运行的整体状况与发展趋势,更不能深度、系统、科学地反映第二、三产业发展的情况,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二是目前在我们的统计报表制度执行过程中,有的单位统计人员队伍不稳定,依然有个别单位因为统计工作人员出差、学习等多方面原因,统计工作没有及时交接,报送报表时断时续,造成统计调查对象范围不固定,汇总数据难以形成统一口径,无法进行纵向比较等问题,影响我们统计工作的成效。
三是报表迟报现象仍然存在,现在仍有一些单位不能按时报送,有时甚至迟报四五天,严重影响了工作的进程。
四是报表填报内容不全。在日常各乡镇的报表内容上,存在漏填内容的情况,给统计汇总工作带来很的难度。
三、改进方向和措施
1、明确责任,加强管理。加强对各股室的管理,明确责任。要认真将统计报表进行归集、汇总、分析,经局长审核同意后,及时报送县委、县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充分保证统计网络的稳定性,确保统计报表渠道畅通。
2、稳定队伍,上下联动。切实增强统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适时开展必要的统计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一、总体目标
基层统计是统计工作的源头和基础,是整个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源头统计数据质量,充分发挥统计整体功能,更好地为领导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2012年全县统计达标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的实施,切实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全面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深入解决目前基层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夯实基层统计工作。
二、实施范围
全县各乡镇、园区及相关部门。
三、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组织领导、统计基础工作、统计报表、统计服务四个方面。
1、组织领导。领导重视、关心、支持统计工作,严格遵守《统计法》规定。主要领导对统计工作和主要统计数据负总责,日常统计工作实行分管领导负责制;日常统计工作经费列入乡镇、园区年度财政预算管理并予以保障。对于普查、抽样调查等阶段性工作所需经费,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安排落实,确保统计工作和各项调查的顺利开展;把统计工作作为单位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2、统计基础工作。各园区、乡镇、相关部门要设置统计岗位,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并保持人员相对稳定,统计人员变动必须征求县统计局意见,并办理移交手续;建立本单位所属企事业单位基本名录资料,及时维护更新本区域内基本单位名录资料,并将调整结果上报县统计局;按时开展“三上企业”申报工作;建立健全和完善部门、园区、乡镇、村及“三上”企业统计纸介质台帐和电子台帐;按照档案建设标准化要求,对有关统计公文、业务书刊、统计报表、原始记录等各类统计资料收集齐全、保存完整;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统计单位负责人和统计人员的普法宣传教育,根据上级组织开展的统计法制宣传周活动要求,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统计法制宣传;积极配合上级统计机构组织的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稽查,切实组织好自查、互查和重点抽查;加强对所辖范围内统计单位执行统计方法制度、开展依法统计工作的检查指导,促进统计单位依法统计;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保持网络安全、畅通,开通统计内网,并正常运行。
3、统计调查和报表任务。做好农业普查、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各项大型国情国力调查工作,同时认真完成各类专项调查和一次性调查任务。负责规范好所辖单位联网直报统计调查行为,坚守“四条红线”,并保证企业“一套表”的直报率和直验率。各相关主管部门在向市级主管部门报送各项统计资料时,要确保数字质量,为开展国民经济核算和各项统计监测提供必要的统计数据。
4、统计服务。密切关注本地区经济运行情况,开展对本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跟踪监测,加强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并针对本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统计调研分析,认真撰写和提供具有一定份量的专题调研报告及分析文章;及时向县统计局报送有关统计工作开展落实、措施、效果等方面以及问题性、经验性的工作动态信息资料;采用多种形式定期印发本地区经济社会主要统计资料,为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经济社会发展信息。
四、考核方法
(一)组织领导
县政府成立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县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分管主任、县统计局局长、发改委主任任副组长,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统计局,具体负责考核的组织实施工作。
(二)考核程序
1、各乡镇、园区及有关单位对照本考核主要内容逐项进行对照评价,并形成书面自评材料,在本年度12月中旬前报县统计局,逾期视作自动放弃评先资格。
2、部门联评。县统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各单位日常统计报表质量、工作配合程度,按年度分单位提供考核评价情况。
3、领导小组讨论。县考核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对各单位自评和部门联评情况进行审核和讨论,并作出考核评价。
(三)结果使用
考核结果列入县目标办对各乡镇、园区、相关单位统计工作考核分值,并作为评比统计系统基层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重要依据。
五、考核奖惩
1、年底从高分到低分排前6名的单位作为一、二、三等奖,予以通报表彰。
2、年终评选优秀统计员10名,予以通报表彰。
【关键词】核心能力;职业教育;培养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人才。当前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领域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培养其与人交流、团队合作、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创新革新等核心能力,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动态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经从单纯满足职业技能的培养走向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美国劳工部在《关于2000年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未来的劳动者应具备五中关键能力:处理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和运用技能的能力。1998年,美国职业教育协会的名称改为:生涯和技术教育协会ACTE,该协会的使命是是使学生不仅具有职业的入口水平,而且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得到职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澳大利亚也对劳动者提出了必须的关键能力,包括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与工作伙伴合作交流的能力,运用数学和基本技巧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
一、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能力雷威八项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具有将各种能力进行增和、迁移、泛华的作用。他不仅着眼于现实,而且也为未来职业活动的变化做准备。高职院校要加强核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核心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核心能力是指在不同工作领域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基本的关键的能力。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劳动者如果只掌握目前工作岗位上的单一技术技能,很快就会落后于社会需要。因此,在培训劳动者学会一种基本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必须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使他们掌握这些能够作为发展的基础的最重要的能力,掌握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终身受益。可见,核心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二)核心能力是当前被用人单位所看重的高技能人才必备的素质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为企业输送有用人才,根据历年人才招聘信息可统计出,用人单位对核心能力的看重程度。教育部高教司在相关调研报告中指出:“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最需要加强的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里承受能力。”未来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的途径
虽然高职院校及高职院校学生都已经开始重视核心能力这个问题,也都通过各种途径手段来着手培养这种能力,如强调教室要积极参与课改,精心做好教学设计,要寓教寓于教学之中,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锻炼学生个人能力等,但结果与现实要求扔存在较大的差距。值得庆幸的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及学分制实施对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他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任务训练,实施与评价一体化等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事先下发的任务单独学习,包括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等: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来发掘学生的创新,继而完成学习目标。
(二)学分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必须修满人才培养计划内的所有学生才能合格毕业。学分的获取是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除了可通过学院统一安排的公共课、专业课和拓展课的学习来取得学分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科学技术与创新、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及技能培训、小课题的研究等环节来获取。这些环节可归纳为素质拓展课,学院不作统一安排,学生可主动参加学校讲座、社团活动、英语四六级等各类有效证书考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或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各类实践活动,取得一定成绩后经班级及院系认证小组确认后即刻获得相应学分。这部分学分的获取过程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以下列举素质拓展课中的社会实践和小课题的研究两个环节来讨论核心能力的培养。
1、通过社会实践加强核心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到实训基地或其他用人单位去实习或调研,并上交实习或调研报告,通过论证后变可取的相应学分。职业素质的养成与内化需要职业环境,高职院校学生通过亲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到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第一层次要求,这就是爱岗敬业、能与人相处、遵守企业规章制度、面对新问题要能自我学习并加以解决等。这些职业素质在高职院校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使知识和技能更好滴发挥作用。且时间活动本身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有在制造功能,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和一定的条件下能很好滴实现其价值的外观。所以,社会实践对高职人才培养非常重要。
2、通过专业课小课题的研究加强核心能力培养。该活动可以专业课的其中一个知识点来给学生相关的课题,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分析和查找资料,并配以相关的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动手去验证自己的分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要以论文和实验结果来验收学生的成果,论文可以采取小型答辩会的形式进行。对于论文质量较高的可以帮助其发表。可见,小课题的研究能锻炼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收集、分析与组织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并逐步掌握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艺术。
职业教育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从所有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可迁移性的一种核心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方法能力,适用于所有工作岗位和人员,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极其深远。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将为他们提供最广泛的就业机会和终身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黄克宇,何小雄.核心能力开发与训练[M].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