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信息化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26-01
引言
高等院校是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前沿,随着信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必然会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在“信息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信息化入手,使信息化能更好的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当中,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建立健全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来完善信息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影响,继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一词遂应运而生。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内在关系、机理运用、制度规范等四个基本要素,具有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层次性、主观性、复杂性、弱结构性、适应性等特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是对以往研究方式的一种综合,同时也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和思路,具有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概念包含下述含义: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那些对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起到协调和控制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配位关系及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实现的。三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按一定的规律和方式来运作并发挥作用的动态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有着其自身的基本特征。
二、信息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握机遇,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达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感知、教育、激励和调控的目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因此,信息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有着积极影响:(1)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渠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把思想政治教育带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从而打破了时空上的界限。(3)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三、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信息化的主要举措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观念、手段、方法和教育体制等多方面的变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要注意在借鉴、吸收、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加快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更好地解决新问题。
(一)紧扣实践,加强研究,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
理论创新的突破必将推进实践的大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信息化实现理论创新突破的时机日趋成熟。紧扣实践,加强研究,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创新制度,完善机制,不断提升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
建章立制,理顺关系,完善机制,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加强信息化内在约束机制建设和外部教育环境建设,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体制,争取建立起一套适合公益性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特点的运行、保障、协调、创新的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提升思政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创新制度,完善机制,不断提升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以人为本,培育团队,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严重缺乏既熟悉信息化特点、掌握信息化技术,又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技巧的教育队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材施教,着力培养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团队,形成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者、信息化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信息化下思想政治教育创作者的人才梯队。以人为本,培育团队,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结语
青年强,则民族强、国家强;青年兴,则民族兴、国家兴。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最富有生机、活力、创造性,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因此,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对国家的建设、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玉琴.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2]黎刚.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2001(2).
[3]王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4]薛琴.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3).
[5]姜继红.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2002(5).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教育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3-0027-02
2013年10月19日,我怀揣着在国家重点大学接受信息技术高端研修的激动心情,也带着对北国风光的向往来到了东北师范大学。在为期十天的学习时间里,除了沉甸甸的收获外,更多的是感悟与触动。
从2006年至今,我先后在重庆市渝北区空港实验小学、重庆市渝北区南方玫瑰城实验小学两所新建学校负责整体的数字校园规划和建设,自认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经过这次学习后,感觉自己过去如井底之蛙,更如管中窥豹。接受十余位专家、教授们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在聆听了王立平教授《教育云与数字化校园规划和建设的思考》讲座后,我有了更多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思考。
一段科幻电影般的“未来教室”教学视频:教师在宽大的触摸屏黑板上挥洒自如,引导孩子们利用智能终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连接云计算的浩瀚学习资源进行创新设计,再利用3D打印技术生成实物模型的智慧课堂。虽然这是一段“Intel CPU强劲心”的视频广告,但是不可否认,这就是未来的智慧课堂的蓝图。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学习已经领先于我们,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条件,更多的是教育创新观念,而我们还停留在电脑加投影都还不能全面覆盖的信息技术应用低级阶段。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今天的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比尔?盖茨说:“五年以后,你将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世界上最好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比任何一所单独的大学提供的课程都要好,如果学校仅仅提供知识,就会被替代。”这些话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全球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可阻挡地引发教育信息化变革。当今,我们要立足现实,前瞻信息化发展趋势,革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富有远见地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探寻“智慧校园”发展之路。
改变传统认识误区,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术”的属性,也具有“教育”的属性。从技术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属性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简单的硬件设施不是教育信息化,无论你用的电脑配置多高,数量多多,种类多全,设施多完善,这都不是教育信息化的标志,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并不是教育信息化,而仅仅是信息产品在教育领域的展示。只有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育教学的过程才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要从应用切入,而不是从硬件切入,硬件切入容易实现,也比较容易操作,但这不是切入点,更不是着力点。
适度超前规划设计,确保系统平滑升级
数字化校园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先进性与成熟性相结合,既实用又可发展;标准化、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相结合,保证生命力;可靠性与性能并重,可提供服务质量保证;安全性、易维护性和可管理性紧密结合,提高使用率。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特别是骨干信息网络,要有超前意识,又要保证整个系统能平滑升级,能在减少重复投入的情况下顺利提高到新一代标准。如果以五年为时间单位,回忆我亲身经历过的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然而再预测五年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又是如何,我却只能感叹无法预测。不知何时,又有什么像苹果智能手机一样划时代的信息技术产品诞生。如今,云计算时代来临,4G通信技术开始应用,物联网技术起步,三网合一的高速宽带突破瓶颈障碍,智能终端设备的全面普及……这些现代信息技术会很快普及,进入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领域,所以,在规划数字校园设计时,适当的超前会让现在超支的投入远远低于全面更新换代的再建投入。
集中教学资源建设,勇于尝鲜前沿技术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最困难的是教学资源建设、最匮乏的是教学资源,以单个学校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建设成本高、质量低、应用差,重复建设,投入浪费。云计算时代催生了教育云,以省(市)或市(区)级的教育主管部门为主体搭建教育云平台,集中建设的教育云让学校无须再购买大量昂贵的服务器硬件设备,建设复杂的数据中心。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重点是网络接入和终端采购,只需要提供给师生最简单的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等,便可以访问优质教育资源和各种信息系统,支持网络化教与学。快捷、方便、丰富的教学资源像用水电气一样,这种模式会促使教育方式、教学方法产生革命性的转变。
更新传统教育观念、贯彻创新教育思想
当今世界很多商品都是Made in China,为什么不是Invented In China?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学生、教学设施构成了学校的基本要素。其特点是场所固定、内容固定、授业者固定,学习者无差异,传道授业程式化、模式化。这种“僵化”、“固化”的教育模式,更多的只是对知识传授、理解和掌握的延续过程,缺少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会缺乏创新思想。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对教育过程中诸要素的全面渗透与变革,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材、教师、学生、学校管理、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带来相关内容的发展和变革。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而是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规划、组织和协调。东北师大朱玉民教授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信息化环境下,海量信息的涌现,信息收集、选择、加工、应用的现代化设备,正在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带动一场影响深远的教育革命。要培养学生具备获取、处理、创造、表现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讨论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赋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以新的内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自主学习、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完备的信息技术条件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必须得配套一支技术应用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又有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这是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为此,教师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自觉学习,不能用任何理由去逃避学习,要紧跟时代潮流,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两三岁的孩童对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应用自如,学校使用教材已经落后于科技时代的进步,更遑论现在Windows XP的操作系统微软公司都不再进行技术支持,而我们还只习惯于用XP。如果教师还停滞不前,只是简单地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则会更加落后于自己的学生,最终被时代无情淘汰。因为你会的知识利用信息化设备随处可寻,而且比你的讲解更充分、更精彩。学校要坚持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培训骨干、校本培训、专家培训、应用考核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开发、管理、应用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来支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从目标上讲,以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从内容上讲,以课本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从方法上讲,以灌输式为主要教学方法;从技术上讲,以粉笔、圆规、直尺的应用为主要教学技能;从时间上讲,以45分钟为主要教学单位;从地点上讲,以学校课堂为主要教学阵地;从范围上讲,以班级人数为培养对象。传统教学的优势在于其方式、方法的普及与应用,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教与学的理论和模式,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所熟知和掌握。但到了教育信息时代,这种理论与模式的局限性、滞后性已显露无疑。因为它是工业化时期产生的教学(生产)方式,具有定时、定点、定量、定产、统一目的、统一内容、统一模式的计划方式特征,难免产生同质化产品,出现同质化现象,而个性、独立、创新的品质培养却成为一种奢望。这也许是对钱学森之问的一种诠释吧。
全时教学模式
信息时代的教学,从目标上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从内容上讲,以学科知识和学习能力培养为教学内容;从方法上讲,以“双主教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主要教学方法;从技术上讲,以教育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深度融合为主要教学技能;从时间上讲,以全时空为主要教学空间;从地点上讲,以“学校+家庭”为主要教学阵地;从范围上讲,以在线人数为培养对象。信息时代的教学,需要从教育的理念、观念上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概念限制,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应具有全时、立体、交互、方便、高效的特点。它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允许人的多元发展,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探索人的超前发展。
全时教学模式,就是基于信息化时代的教与学的新模式。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传递、掌握信息的数量、质量、速度,决定着事物的成败。在教育领域,要掌握事物发展的主动权,掌握教改的主动权,就要从传统教学转变为全息教学,从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全时教学模式。全时教学模式亦可称之为全时空教学模式,其基本要素包括数字资源、教学设备、教育技术、教学空间、教学地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具体到教师,基本要素包括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学技术、学科与技术的融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组卷、考试、评价、管理等;具体到学生,基本要素包括学习资源、学习设备、教育技术、预习、听课、作业、复习、考试等。全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学数字化技术、用数字化资源、备数字化教案、上数字化课堂、评数字化教学、育数字化人才。全时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是:集中备课-线上预习-双主教学-互动答疑-在线作业-批改整理-循环升华-自主学习。
全时教学模式教学步骤详析
集中备课,就是由传统备课转为数字备课。就备课方式而言,教师从传统教案(图文式)转变为数字教案(图文音像式)。备课时可一个人准备,也可实行集体备课或网络集体备课,让你的教案变得鲜活起来,看起来有生机、有兴趣、有吸引力、有穿透力。能自我感染、自我欣赏的教案,无疑就是一份好的教案。教师在数字备课过程中,应尽量选择既有备课软件又有与之相匹配的资源库同时使用,一般备一节课的时间和传统备课时间是一致的。数字教案完成后,教师还应做两件事,一件是像“翻转课堂”一样,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完成每一课5~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并且放在网上,另一件是制出数字学案,将学习内容、环节、步骤、方法等一一列出,供学生使用。就备课的范围而言,就是从树立学科知识结构观开始,把知识看成树叶,把章节看成树枝,把课本看成树干,备课时,将每课时的知识点拓展到一个章节或一册书,即从备一节课到备一个章节的课,或者是备出一册书的课。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知识结构的脉络,感受到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贯性。防止支离破碎地理解所学知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摆脱时空、地点、内容、方式、方法、进度的束缚和限制,在教师数字化教学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充分张扬个性和特长。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得到先进的学习方式的帮助,建立学习信心,掌握学习方法,奋发努力,摆脱学习的困境。
线上预习,就是学生根据数字学案、数字视频以及其他教辅资料进行课前知识的预习。通过自主学习,将已知留给自己,将未知交给教师,将疑问带给大家,将交流送给课堂。要把预习作为主要的教学环节给予足够的重视,给予科学的安排。抓预习就是抓预知,抓预习就是抓未然。就像设置防空识别区一样,提前预警、提前预知、提前准备、提前布置,课堂上就可以快速有效地直面存在的问题,集中精力,迅速突破重点和难点,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双主教学,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字面上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是主导应该把主体带到一个个知识的宿营地,并让主体掌握独自行走的知识、方法、技能、技巧,可以独立地完成知识间的旅行。主导的任务就是告诉你知识的目标、路径、工具、方法、注意事项,带领你、帮助你由A点到达B点,主导的重点是引导和帮助知识的行者到达知识的驿站,主导的难点是用什么方式方法带着大家到达。只能带少数人到达终点的主导与能带领大家共同到达终点的主导是有本质区别的。主体,就是在主导的指引下,自觉、自主地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勤学苦练,学会独立到达终点。过去,主导与主体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学校、在课堂上,而现在,二者之间的联系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它以所学课程为目标,以云资源平台为依托,以教育技术为支撑,以数字教案、学案为载体,以网络宽带为纽带,以点阵、书本为终端,突显了教育技术在主导与主体之间的桥梁作用。双主教学,前提是要把教育技术作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生产力,将课堂教学转为全时教学,将零散的知识点教学转为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学,将灌输式教学转为渠道式教学,将学生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转为主动、互动的学习方式。课前,由文字教案到数字教案、数字学案、数字视频,由文字预习到数字预习;课中,强调运用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方式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新方式,形成开渠引水,水到渠成的局面;课后,强调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方式和优势批改作业,利用大数据功能去统计学习数据,分析数据成因,调整方法步骤,确立新的教学思路。
互动答疑。这个环节涉及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应该设计出科学完整的循序渐进的学科知识线路图,设计知识站点,设计“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标明本站站点,指明前方站点,让知识的行者对自己的行程心中有数,有路可循。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学会应用知识线路图,根据图示,选择适合自己的线路,沿路行进。应充分利用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方式,将疑点、难点随时随地与教师沟通,与同学互动,解决各种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方法障碍等,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线作业,就是教师布置完作业后,学生运用点阵技术完成作业,并且上传给教师的过程。运用这种形式,可以大幅度优化作业过程、作业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常规情况下,作业是由教师安排布置的,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和完成。现在,如果从“以人为本”和“学习主体”的角度去思考,那么,学习的主体也就可以利用云资源和云平台去自主地设计自己当天或章节性的作业,只要达到学科知识的目标要求即可,充分体现了主导与主体的互动关系,达到教学相长。
批改整理,就是教师依托云平台接收和批改学生的作业,一对一、一对多地回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进步。所谓整理,就是依据云平台的大数据统计功能,将班组(年级、学校)学科的每次测试数据统计描述出来,供教师对成绩优劣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用大数据对教学成绩进行比较性分析研究,是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前沿运用,必将以其精细、便捷、高效的特点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成为诊断学习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帮手。
关键词: 新型教学模式 基本特征 原则 问题
1.引言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媒体)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教学模式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构建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认为研究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关系,促进教学活动的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靠有经验的教师将书本知识和各种技能传授给学生,比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整个教改没有很大突破,主要问题在于比较注重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而忽视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2.新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2.1新的教学理论指导――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靠有经验的教师将书本知识和各种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垄断者”,教学方式也通常采用“填鸭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而新型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2.2新的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环境。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大面积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教育面临着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教育信息化成了一个必然趋势,这不仅是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变,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教育的理论。在这种信息化环境下,更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的探索,灵活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2.3教学模式要素的新定位――增加“教学媒体”基本要素。
传统教学过程包含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通常要应用多种媒体,所以还应该加上“教学媒体”这个基本要素。这四个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地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系统科学理论,要使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注重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形成最佳的组织结构,因此,教学模式要进行结构设计。另外,还要注意实现教学过程中四个要素的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教学媒体作用的转变,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的转变,由讲授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3.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3.1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原则。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必须以落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着力于追求全体学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建造可参与性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获得知识和能力;重视发展个性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索等途径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
3.2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的原则。
当今有许多先进的教学理论可以借鉴与应用,如:布鲁纳的“建立结构,发现学习”理论;布鲁姆的“确定目标,掌握学习”理论;巴班斯基的“优化方法,择优学习”理论;罗杰斯的“学生中心,参与学习”理论等。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3.3体现课程教学特点的原则。
英国学者斯滕豪斯(L.Steakhouse)认为,学校教育是由四个不同的过程构成的:一是技能的掌握,二是知识的获得,三是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确定,四是思想体系的形成。不同的教学任务需要不同的学科内容与结构,然而没有一种教学模式适用于所有的学习类型。一般来说,学习类型多种多样,它们需要不同的教学模式。同时还由于我们面对的是表现出不同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学习者,在教学中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例如,有些学习需要学习者的直接参与,以获得“做的经验”;有些学习需要为学习者提供间接的感性材料,以获得“观察的经验”;有些学习则需要通过运用语言符号,以获得“抽象的经验”。这在一定意义上是由学科内容与结构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共同决定的。
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就无从谈起,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的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以评价反馈来检验设计与实施的效果。它是一种教学的规划过程和操作程序。教学设计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用教学设计理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4.1无论选择哪种教学媒体,都要注意扬长避短。每种教学媒体都有自己的长处及短处。不能一味用多媒体代替了其他的媒体,因为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它只是综合了其它媒体的优势,而没有达到其它媒体的最佳表现力。如:电视媒体具有大容量的活动图像和动态表现力,如果采用多媒体,则必然要经过视频压缩,画面的清晰度就会降低。
4.2多媒体教学内容,不应简单地以计算机技术的难度来评定优劣,不能认为多媒体教材做得越复杂,实现的技术难度越高就越好。多媒体教材的简单和复杂的程度,应重在准确、简捷和恰到好处的教学实用性,尽量以少而精的计算机资源,制作出优秀的多媒体教学内容。
4.3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时,要充分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注重师生角色的转变,彻底打破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灌输者的局面,否则新型教学模式又变成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4.4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呼唤新的教学评价。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与普及,信息化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出现了很多种新型教学模式,如基于问题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自主探究教学、网络协作学习等。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新型教学模式开展总会遇到很多阻力,究其原因,很大一方面就是缺乏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如何保证新型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已成为新型教学模式的一个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为了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
《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应“加强师范院校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等专业建设,培养、培训适应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同时指出应普及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
技术等相关公共课,其目的无疑是为了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
由此可见,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师范生已成为时展和推动中小学信息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然而,当前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
如,只注重技术层面,没有与教育理论和学科课程整合起来,师范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没有起到示范作用,造成师范生不善于从全局的高度把握教育教学过程等等。这些都使得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流于形式,不能切实地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
作为未来的中小学教师,需要更进一步知道,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学校必须重视的问题。而教育技术能力是我们师范专业学生体现信息素养的主要方面,因此我们要对此问题给予热切关注。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
随着现代教育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广泛应用,这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优化了教学过程,还增加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教育技术已经成为除教师、学生、教材等传统教学过程基本要素之外的第四要素。目前,教育技术已经从一种视听教学方法的改革运动发展成为具有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实践领域的专业和学科,它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并对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三、研究的主要目标
1.我校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技术思想认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客观地定位我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掌握程度;了解与其他发达地区师范生之间水平上存在的差距;了解师范生在现代教育技术的需求状况、学习态度以及动机。
3.提高我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资源的使用率,探索高效率培训的方法、模式。
4.提高我校师范生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教学效果,优化课堂环境,探索我校对师范专业学生在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明确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全面提高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收集、整理符合我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方法;归纳我校师范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等,以更合理地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及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问卷法、统计法和比较法进行研究。
开展一定规模的社会问卷调查的同时,采取座谈和个别采访,进行个案研究,让调查真实、生动、丰富,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强调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有机结合,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有
机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机结合,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
动,理论问题在互动中发展完善,实践问题在互动中得到解决。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时间为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组建课题组,撰写课题实施方案。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了解我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方面的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时间为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按照课题实施方案进行研究。通过与和各师范专业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各师范专业学生在教学中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中存在的
各种问题,并且与他们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第三阶段(总结评估阶段):时间为2013年7月至2013年9月。收集整理课题资料,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