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气候变化对土壤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土壤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候变化对土壤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气候变化对土壤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土壤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全球气候的任何异常变化,无一不对农业产生影响。而中国的农业更是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是西北地区,农业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脆弱性更加突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对策表现得十分迫切。针对西北旱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难点问题,宁夏大学、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团队。旱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者肖国举博士便是其中的负责人之一,肖国举是宁夏大学新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西北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技术对策研究。

肖国举和他的团队,长久以来坚持观察和试验,进行着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潜心研究,提出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首先,肖国举和他的团队,围绕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响应机制及其评价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代表区域野外定位试验和资料分析,揭示了西北地区作物生理生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指出气候变暖导致西北半干旱地区春小麦叶片的气孔导度、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减小而蒸腾速率增加,轮作种植的水分利用效率呈指数曲线减小,而增加灌溉后则呈直线减小;CO2浓度升高与补充灌溉组合可提高春小麦边缘效应。研究成果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他们还系统研究了气候变暖对西北地区作物播种期、发育期、产量、越冬作物的死亡率和病虫害等的影响及成因和机理。发现气候变暖使西北地区秋播作物播种期推迟,春播作物播种期提前;使有限生长习性的作物生长期缩短,使无限生长习性的作物生长期延长;干旱灌溉区棉花、玉米和春小麦对变暖响应的敏感性存在“热量效用递减”现象。研究成果为当地政府安排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三,他们有针对性地研究适应西北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对策。在半干旱地区,全球变暖给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带来不利影响,采用“覆膜垄上穴播”和“覆膜垄间播种”两种栽培技术措施,进行了田间垄沟微集雨技术和春小麦生育期补充灌溉技术的研究。同时,进行田间垄沟集雨、地膜覆盖、抗旱品种和集雨补灌等技术的组合研究。

第四,肖国举通过系统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及其对西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及其关系。他发现,近30年来,气候和人类活动使得甘肃河西走廊干旱灌溉区作物种植格局,从以小麦为主转变为以棉花和玉米为主;西北半干旱区作物种植格局则从以小麦为主转变为以玉米、冬小麦、马铃薯为主。

第五,肖国举通过研究,确定了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种植结构、地理分布和气象灾害等影响的评价指标,建立了评价方法,形成了评价体系,开发了操作简单、界面友好的综合评价服务系统。

第六,他还创新性的研究了气候变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确认了气候变暖加速了微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植物-土壤养分循环,土壤盐碱化加剧,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导致耕地土壤质量退化。确定冬季增温虽然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但是引起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活性明显下降,土壤有效氮明显减少,土壤PH值和全盐含量明显增加,直接影响春季作物的出苗和生长。

同行专家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创新性,特别在气候变化对作物生理生态、生长发育、种植结构、土壤盐碱化的影响等方面有所突破,丰富了我国农业气象学的内容,为国内外干旱农业气象业务、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和重要参考。

肖国举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家的肯定,国家正在逐步增加对研究的相关投入。他们还积极向地方政府,业务科研单位介绍和推荐研究成果,为地方政府出台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为业务科研单位应对气候变化对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西北地区,几千年前曾经郁郁葱葱,植被茂密,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还孕育了光辉灿烂的西夏文明……如今,这里的农业该如何面对变化莫测的气候?显然,肖国举等人的研究,为其提供了借鉴。

气候变化对土壤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1引言

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城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季短,冬夏季长。年降水量在800~1000mm,年平均气温15~16℃。主要生产棉花,花生,油菜,水稻,西瓜,小麦等农作物。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部分,气候有变化一定会回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经济造成影响。当前全球变暖,极端气候现象增多,襄阳市宜城市的气候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地的农作物品种变异,生长缓慢,产量降低,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

2气候改变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1气候变化影响土壤等要素的理化特征和农作物生长特性

阳光、水分、土壤、热量是农业生产的前提要素。由于气候变化都会导致这些条件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四要素的理化特征。阳光、水分和热量影响着土壤有机质含量,温度或高或低和降水量减少都会影响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制约土壤资源的生产力。某一区域内适合生产哪种农作物与本地的气候因素紧密联系着。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特性、种类等。气温逐渐上升则会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季节,如,本市中属于热敏感的农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由于气温升高,直接导致了产量的减少。

2.2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病虫害、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

气候发生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引发大范围的农业病虫害。特别是暖冬季节,全球温度变暖,非常有助于农作物病虫害过冬繁殖,使得病虫害能安全过冬的数量增多,死亡率减少,从而农作物被病虫害危害的区域范围增大,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气温变暖,引发了众多生物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变化,同时也扰乱了往常的自然环境下食物链的竞争关系和种群之间的关系,病虫害没有了天地的捕捉,使得病虫大量繁殖和生长,出现了病虫害流行。

2.3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产量,减少农民收入、阻碍农业经济发展

气候变化将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处于低纬度区域的作物产量减少更加明显,中高纬区域的作物产量不受影响反而增多,宜城市大部分都是岗地,属于低纬度区域,受灾现象更加明显。由于农作物产量减少,农民的收入也跟着减少,导致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就会降低,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3改善农业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3.1增强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减少农业损失

宜城市人民政府应统计近几年气候变化的数据,从中分析气候变化的特点,合理的制作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方案。另外,还要加强关于农业方面的自然灾害管理工作,要经常与气象部门联系,及时掌握最新的气象报告,并将气象信息及时告知相关单位和个体,使农民和工作人员能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3.2选择优良农作物品种,增强农作物抵御不利环境的能力

由于气候的不断变化,有些地区的农作物已经不适合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农作物减产的现象,可以适当的选择优良、适应气候变化生长的农作物品种进行繁殖生产,从而增强农作物抵御不利环境的能力。通过从别的地方引进新品种是一个不错的有效途径。

3.3加大农田水利技术设施建设,改善给水排水功能

由于宜城市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部分工程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立起来的,工程起点相对低,很多水利设施已经无法正常使用,特别是水涝时期排水的功能不足。因此要强化农田水利设施,改善积水排水的功能。特别是要加强设施的防渗功能,优化灌渠的给水功能,降低灌渠漏水和渗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从而使提高农业对气候灾害的抵御水平和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结合实际,重视科学、给水排水灵活,节水灌溉,积极开发自动化、智能化的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并能研发出更多能与气候变化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新型工艺设施,从而不断的强化抵御气候灾害的工程设施。

4结束语

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两者的关系既是相互影响也是相互制约的。掌握气候的变化情况,可以有效控制农业生产的质量。我们在应对气候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下,要积极的采取措施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灾害。通过增强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选择优良农作物品种、加大农田水利技术设施建设,将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未来气候变化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正确面对气候变化,及时研究应对方法,让农业生产在适应气候的变化中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建军,蒋远胜.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受灾面积的影响分析-基于1951-2009年的数据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11(03):56-59.

[2]吴小玲,廖艳阳.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11):89-92.

气候变化对土壤的影响范文第3篇

园林设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既包括自然的因素,也包括人文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气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如美国风景园林教育家约翰•西蒙兹(JohnO.Simonds)在他的著作《景观设计学》中写道“如果规划的中心目的是为人或人们创造一个满足其需要的环境,那就必须首先考虑气候[1]”。气候因素常常与地理因素混合在一起,例如气温、湿度、日照、风向和降雨,以及气候因素所造成的植被、水文、地貌方面的特征,甚至气候因素所造成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特征。气候对于园林设计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气候影响着景观(地理概念的景观)的自然与人文特征,而这些特征对于园林的风格与形式又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园林设计不断适应气候,通过改善微气候来解决气候的舒适性问题,使气候与园林设计紧密结合。从古到今,包含在地理因素之中的气候因素影响着园林设计的形式,这种影响在许多国家的园林中均有所体现。在湿润炎热的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人在庭院的连廊上修建屋顶花园,以遮蔽阳光和暴雨。在炎热干燥的阿拉伯地区,庭园多围以高树为人庇荫,用细小的喷泉或水渠增加空气的湿度,而凉亭四面围合的隔栅,既可以产生丰富的阴影变化,又可以在遮蔽阳光的同时保持通风。法国气候温和晴朗,才会使勒•诺特尔式园林的明丽效果在晴空之下更加突出。英国阴雨连绵,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自然风景式园林由田园牧歌风格转变为以怀旧风格为特征。在日本,京都潮湿的气候使得苔藓成为禅宗园林重要的特色和标志。在中国,气候因素对于园林设计同样有所影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经常将山设在西北,以减少西北风之侵害,在背山面水之处设置景点,以获得良好的阳光。气候差异在中国南北方园林中也有所体现,北方园林建筑色彩艳丽,用以弥补冬季园林色彩单一的不足;南方园林建筑则色彩素朴,掩映于红花绿叶之中。气候对园林设计的影响遍及各个国家的各个园林形式之中。由于以往气候只是缓慢地发生着变化,基本表现为一种稳定的状态,因此使得园林设计应对气候所形成的特征呈现出稳定的面貌。气候(climate)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Klima”,指的是地球相对于太阳的倾角。希腊人认识到气候主要是太阳角度(纬度)的函数,他们将地球划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的概念一般是指一地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包括该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态和极端状态。因此,气候是由两种参量来表征的:一种是表示气候平均状态的“恒量”,另一种是表示气候在极端状态之间波动幅度的“变量”。对于不同地区而言,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受海陆影响的程度和大气环流系统的配置不同,各地的气候就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一定区域的气候,取决于若干种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以及它们的组合情况。就四季的划分来看,中国气候的大陆特征远比西欧显著,中国的四季都比欧洲前移一个半月左右。虽然气候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工业革命之后气候变化的过程正在加速,气候变化正在由一个过程演变成一场危机。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很可能(90%)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造成,这是目前所公认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界的碳循环,使得蓄积在土壤和生物中的“碳”在短短的百年内大量进入大气圈,从而导致了现在的全球变暖和气候异常。据估计,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30%。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全球变暖、降雨变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的其他影响正在出现,例如植被的变化、物种灭绝、粮食减产等。更为严重的是,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难以逆转的。因此,气候变化将会改变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气候变化将会影响植被的生物周期甚至威胁它们的生存;全球变暖将会加剧城市的缺水问题,对城市水景和绿地系统产生影响;降雨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则会导致水文和滨水区域景观的变化;气候变化还将对人的生活方式带来影响。

1.1气候变化对园林设计形式的影响

气候剧变导致的环境变化,特别是重要园林元素的变化,会使原有的园林设计形式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例如,过去多水的地区现在由于缺水而不得不放弃设计大面积的水体;瞬时暴雨的增加使得园林需要解决洪涝灾害所造成的影响;温带地区植物的季相变化随着气温升高而消失,以及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园林所需特色植物的消失。

1.2气候变化对园林设计内涵的影响

在以往,园林设计主要是与美学、文化、艺术相关联,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生态、环境在园林设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将纳入园林设计的内涵。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环境,园林设计需要考虑如何适应它;面对气候变化给城市和生态环境带来的灾难,园林设计需要考虑如何防止和缩减这些灾难造成的损失EDAW的詹姆士•赛普斯(JamesSipes)和安妮•罗琳斯(AnneRollings)分析了卡特琳娜飓风的灾难性后果、对人口的变化影响和重建的原则,并为重建提供了一个可持续性的分析模型。这与以往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相比有了明显的差异。另外,过去园林设计对气候的作用只局限于对微气候的调节和改善,但现在园林设计将需要应对气候变化这个既是地方性又是全球性的问题。

1.3气候变化对园林设计理念的影响

随着人类在技术方面的不断发展,人们似乎越来越具有和自然抗衡的能力。气候变化危机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大自然的力量。天人合一,设计结合自然,这些理念将得到重新评价。很多违背场地条件、忽视自然影响和气候变化、破坏环境的景观模式也将被限制和摒弃。园林设计将更加注重保护原生自然资源、减少开发对自然状况的影响和恢复场地的自然机能。

2.园林设计应对气候变化

园林设计具有积极的生态效益。这些生态效益包括降低温度、增加空气湿度和吸收二氧化碳等,能够起到改善和调节微气候的作用。面对气候变化,这些生态功能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除此之外,园林设计还需要针对气候变化的特点,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特殊的作用。目前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大体分为两个主要的方面:减缓和适应。减缓是指针对形成气候变化的机制采取措施,从而使气候变化得到抑制,或使其可能性缩减到最小。适应主要是针对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后果,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开始呈现,而且由于气候变化的惯性,即使导致气候变化的因素立刻停止,气候在短时间内也将会持续变化并可能有加强的趋势,所以适应气候变化也是当务之急。园林设计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在这两个方面都有体现。首先,园林设计要减缓气候变化。目前减缓气候变化的首要任务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量,包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还有回收和储存二氧化碳。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园林设计可以发挥间接的作用。例如园林设计要素,包括植物、屋顶花园、绿墙、地形和水体等的巧妙设计可以起到改善建筑热效能的作用,从而减少建筑保暖和制冷所需要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其次,在园林选材方面,选择可回收的材料和低碳消耗的材料也将会有益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在回收和储存二氧化碳方面,园林设计则可以发挥直接的作用。研究表明,海洋、土壤和森林都具有良好的碳储存潜力,甚至超出大气的储存能力。土壤的碳储存量是大气的3.3倍,陆地生物库的4.5倍。另外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发现多种多年生草类混合种植地土壤的碳和氮储量比相同种类单一种植地的平均值要高出5-6倍。而且,暖季型草和豆类植物的加入可以使土壤的碳收集增加193%和522%。战胜气候花园(ClimateVictoryGarden)就是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将不同根系种类、根系深度和生长速度的植物搭配在一起,从而将园林绿化的固碳功效最大化的一种设计。以固碳为导向的园林设计将会对减缓气候变化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园林设计要适应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后果。针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地方水文变化,园林设计能够采取相应的适应措施。例如在荷兰,受到海平面上升和极端降雨增多的影响,许多城市面临洪涝的威胁。为了避免灾难,蓄容更多的雨水,城市中设置更多的水体或者蓄水设施,河道被拓宽或者增加辅助河道。在澳大利亚,气温升高和降雨量减少使干旱成为最大的问题。面对愈演愈烈的炎热干燥气候,为了维护城市水文环境,水敏性城市设计(WaterSensitivUrbanDesign,WSUD)理念在园林设计中开始实行,雨水经过收集、过滤、净化和储存并最终得到再利用,如园林灌溉。圣保罗根据气候变化合理地改变了雨水管理方式,从而创造一系列雨水花园。总之,由于气候的复杂性,目前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仍然无法准确预测气候变化将来的趋势和程度及其后果。但是,无法确定并不等于无从适应。防气候(Climate-proof)设计就是一种保证城市和园林设计免受一定气候影响的设计。如何应对不稳定的气候已经被融入设计过程中,从而使得设计成果具有一定的气候适应能力。

气候变化对土壤的影响范文第4篇

气候变化加大中国农业减产风险

本刊讯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技术研究”日前出台的研究报告显示,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深刻而复杂,总体上加大了减产风险。

据该研究负责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介绍,气候变化影响农业资源的区域配置格局改变、季节分配格局改变;北方和西部升温下作物潜在生产能力提高、播种面积扩大,但水资源和土壤肥力明显不匹配,制约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夏季降水普遍略有增加,但极端降雨频率增加,水资源利用潜力降低;有效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和强烈的变异性导致水资源紧缺地区水资源的脆弱性增加,特别是华北和西北。潘根兴说,气候变化下暖干化改变了土壤—生态系统水循环,植物需水增加而土壤墒情下降,干旱威胁将成为中国农业生产的最频繁和普遍的减产风险因子;华北和西北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进一步削弱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持续两年的完整生育期气候变化试验揭示,升温对水稻和小麦产量的负效应超过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水稻和小麦作物的增产效应。

研究还发现,过去50年的气候变化,在年均温普遍升高的总体趋势下,北部较南部升温显著。潜在适宜种植区北移明显,其中玉米的潜在种植区扩大最为明显。同时,年降水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特别是夏季和冬季,秋季降雨量显著降低,全国干燥度升高,华北尤为明显。无论是播种面积还是潜在生产能力,玉米成为最适应气候变化的种植业产业。

气候变化对土壤的影响范文第5篇

1.1温度对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影响

温度升高会加快水化反应,促进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形成,但温度升高也会造成水分的蒸发加快,能够利用的水分减少,从而延缓水化反应,对混凝土后期强度形成不利。混凝土表面温度会高于大气温度很多,温度升高时前期强度没有太大变化,但当经过一段时间后其抗压强度会明显降低,这是由于水分的蒸发,骨料和水泥性质发生变化,骨料和砂浆之间的粘结力降低造成的。

1.2湿度对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影响

湿度变化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含水率的改变,从而改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混凝土含水率过大,则抗压强度和环压抗拉强度会减小,对劈裂强度的影响较小。干燥混凝土其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会显著增加,但其环压抗拉强度下降很多。

1.3其他气候因素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气候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对建筑材料有所影响,例如紫外线会加快建筑材料中聚合物的降解速率,减少使用寿命,降雨、高温和强烈的日照、二氧化碳浓度会影响塑料、石材、金属、砖瓦和木材等建筑材料。

二、气候变化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2.1气候变化对建筑基础的影响

气候改变会改变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的作用,从而导致土壤含水量的变化,降雨和大风会对土壤造成冲蚀和风化,给建筑物基础带来危害,在基础较浅的建筑基础中更为严重。例如干缩湿胀会导致地基的隆起,基础产生位移,进一步加大建筑结构的变形和沉降,主体结构出现开裂。长期降雨情况下,雨水浸入到基础下部会破坏承载土层强度。

2.2气候变化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风荷载对建筑物的影响,风荷载是以长期的历史风速记录和较为安全的系数确定的,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大风的频率和强度都会增加,所以建筑工程设计时要考虑加大风荷载的安全系数。暴雨对建筑结构墙壁的裂缝会产生渗透作用,降低墙体的保温性能,严重时出现变形和裂缝,影响建筑物美观,造成安全隐患。暴雨的频率增加也会造成洪流灾害的发生,对建筑物的结构是更大的考验,暴雨还会加快结构的风化作用,所以要加大结构的维护力度,在门、窗等节点处要做好密封工作。洪水和暴雪作用,洪水能够直接冲击建筑结构,可能造成地基掏空、基础下沉,甚至出现墙体倒塌。洪水长期的浸泡也会对结构材料和地基承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建筑物内的装饰、抹灰等也会破坏。暴雪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是长期的雪荷载超过了设计要求,对建筑物带来损害。

三、气候变化对混凝土结构性能的影响

3.1气候变化对混凝土构件承载力的影响

混凝土材料的抗压和抗弯承载力和材料强度有很大的关系,而频繁的极端气候会造成混凝土材料的强度产生退化。混凝土材料的徐变变形下,挠度不断增加,减小其抗弯承载力。

3.2气候变化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环境温度会影响混凝土碳化的速度,在温度升高时,二氧化碳的扩散速度会提高,碳化的化学反应速度也相应提高。环境温度也会加快对钢筋的锈蚀作用。相对湿度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为当湿度过低时,二氧化碳的扩散速度会增快,但由于缺少碳化反应的液相环境,碳化反应会相对降低;湿度过高时孔隙内水分饱和,二氧化碳扩散速度慢,所以碳化速度和湿度成抛物线关系,当湿度为50%时,碳化速度最快。环境湿度对钢筋锈蚀的影响为湿度越大,钢筋腐蚀越快。湿度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非常重要,干燥条件下养护会造成很大的强度损失,养护湿度越低,抗冻性就越差。二氧化碳对耐久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碳化速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平方根成正比。风会对混凝土的保护层造成风化剥落,加速混凝土碳化和内部钢筋锈蚀。直接受到风影响的结构碳化速度是间接受到影响结构的1.15倍。

3.3气候变化对混凝土结构变形的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的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和相对湿度的变化都会造成混凝土变形。混凝土变形由弹性变形、徐变组成。弹性变形受弹性模量的影响,徐变受湿度的影响。挠度过大时会产生梁体开裂,降低结构刚度。

四、气候变化背景下应该开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