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克服开会发言紧张情绪

如何克服开会发言紧张情绪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克服开会发言紧张情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克服开会发言紧张情绪

如何克服开会发言紧张情绪范文第1篇

各位领导、同志们: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县区的同志向即将到基层赴任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省委组织部表示衷心的感谢!我觉得,省委选派省直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农村基层工作,不仅是全面锻炼培养干部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我们基层工作的极大关心和支持。尤其是这次在十六大召开之际,省委组织这批优秀干部下派基层,更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今天,省委组织部青干处的领导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基层情况,我感到十分荣幸,又觉得压力很大。我先作个自我介绍,我叫杨国志,生在农村,长在基层,当过教师、中学校长、县委宣传干事、市委办科长,1994年到##县任宣传部长,后又兼任县委办公室主任,97年任县长,去年5月份担任县委书记至今,在一个县一干就是8年。在县里工作已九个年头,多年来的基层工作,虽然谈不上有经验,但也有不少感触和体会。按照青干处的安排,借此机会,我把县区工作的基本情况和自己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给同志们作以简要介绍,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主要谈三个方面:

一是简要介绍一下县区工作的基本情况,以便大家了解现在县区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特点。

县级政权是党和国家设在基层的职能相对完备的一级政权组织,处于党的组织结构、国家结构以及全局工作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权稳固的基础。县区地位如此重要,工作千头万绪,同志们下去后要想尽快进入角色,开展工作,就必须首先吃透情况、熟悉情况,抓住重点,关注难点,把握特点。

关于县(区)工作的重点,虽然各地情况不同,各有侧重,但概括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二是社会稳定,正如陈奎元书记讲的,“稳步扎实抓发展,全力以赴保稳定”。

首先要抓好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好经济发展,既是党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集中体现。如果一个地方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就说明那个地方的工作有成绩,干部有成色。如果一个县经济老是上不去,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就只能说明那里的工作没有干好。在一个县为官从政,就一定要从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摆脱贫困,奔向小康,走向富裕。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支持我们,拥护我们。

同时要确保稳定。如果一个县老出问题,今天这里杀人,明天那里抢劫,再加上群众集体上访不断,四处冒烟,搞得终日人心惶惶,不得安宁,就没有心思抓发展,搞建设。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所以必须全力以赴保稳定。

那么经济发展怎么抓?当然有很多途径和办法,但简而言之就是三句话,一是抓改革,二是抓开放。三是抓创新。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大势所趋,只有革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陈轨旧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的新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开放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今时代的鲜明特征。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今天,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十分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县域经济,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县区要加快发展,仅靠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不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借力发展、借势起跳是赶超先进、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无论是改革或是开放,核心点都在于创新,都在于与时俱进。没有与时俱进和创新能力,改革就无从谈起,开放就无从谈起。江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用了九十多个新字,从中可见创新对于推动我们的改革开放多么重要、多么必要。

维护稳定怎么抓?主要也是抓两手:一是抓教育,二是抓法制。抓教育就是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增强广大干群的法制观念、纪律观念,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把人的思想引导到发展经济、发家致富上来。无事就会生非,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干事创业上来,是保持稳定的治本之策。抓法制,就是在抓好法制建设、依法治县的同时,对那些目无法纪、寻衅滋事,故意制造事端的人严厉打击,毫不手软。通过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实施依法治访等多种手段惩治坏人,弘扬正气,起到打击一个,震慑一片,教育全民的作用,确保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大家很快就要下去投入县(区)的实际工作了,我想除了应当始终把握发展和稳定这两个总体性、长期性的重点工作外,还有必要了解一下当前县区基层的具体重点工作。目前县一级共性的工作重点大致有这么几项:首先是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十六大精神,这一点无疑大家都十分清楚。同时,还要抓好 机关干部驻村工作,这是省委的要求,也是全省县级工作的重点。再一个是,大部分县(区)年前年后要进行县(区)委、人大、政府、政协换届,这是基层干部群众十分关注的一件政治大事。另外,时值年未岁尾,上级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税收入库、冬修水利、双节稳定、困难群众的生活安置等也是近期比较紧迫的工作重点。

关于县(区)工作的难点,我觉得千难万难,但最为突出的,我看是两个:一是财政增长难,二是农民增收难,县区的同志无不深感头痛。有的说自己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也有的说自己的财政是“吃饭财政”,事实上,有很多县连“吃饭财政”的标准都达不到。特别是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确实减轻了,但县乡财政紧张问题仍十分突出。现在基层有这样一句顺口溜:中央已富裕,省里是小康,市里吃饭心不慌,最穷莫过县和乡。如何增加财政收入,可以说是县区考虑得最多的问题,但按县里的实际情况和农业税政策,农业这一块潜力不大,主要得靠工业。但这几年的县域工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原有的县办、乡办企业普遍不景气,新上企业又很难,并且也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现在县级财政的状况是,一方面新的财源增长点不多,财政增收十分困难,而另一方面增资增人、社会保障等刚性支出又不断加大。但财政再难,干部教师的工资必须发,正常的办公办案经费必须保证,否则就要出问题、出乱子。再拿农民增收来说,制约的因素也很多,调整农业结构需要一定的过程,劳务输出的条件也大不如前,寄希望于提高农产品价格已不现实,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冲击很大。农业是县里工作的大头,农民不富则农村不稳。破解农民增收这一难题,任务非常艰巨。

除了以上两大难题,农村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而又十分棘手的热点问题。特别是目前的体制转轨变型时期,一些固有的矛盾仍然存在,一些新的问题又不断产生,新旧矛盾交织出现,以致出现了“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窘况。比如怎样处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调整农业结构,实行土地规模经营,但土地经营权在农民手中,上级又有30年不变的政策,即使只有一小部分群众思想不通,县乡调整农业结构的规划就很难落实,如果硬推就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现在农村就有这样的说法:分田到户不靠你,法律撑腰不怕你,出了问题我找你,解决不了我告你。又如减轻农民负担与兴办农村公益事业的矛盾。像建校办学、修路办电等这些直接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都是我们必须得干而且必须干好的事情,干就需要钱,而县乡财政很困难,农民负担又是碰不得的“高压线”,没钱难办称心事,但办不好这些事群众又有意见。还有一些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农村宅基地问题,责任田承包问题,以及乡村干部处事不公、财务不清、权力之争,困难及破产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安置以及城镇建设、道路建设拆迁赔偿等等,都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再加上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稳定、处法工作等诸多一票否决,样样牵着“帽子”,样样不能回避,左了不行,右了也不行,干不好更是不行,解决起来十分复杂棘手。可以说基层干部就是在这种上级要求严、下级期望高、工作难度大的夹缝中生存的,处在一种各种矛盾交织、工作千头万绪的包围之中。可以说,在县区工作精神高度紧张,压力非常之大,整天都是战战惊惊,如履薄冰,冲破这些包围,实现难中有进,破解各种难题,力争有所作为,并做到干成事、不出事,是我们到基层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县(区)工作的特点,我觉得有三点比较突出:

一是工作复杂繁重。县级是宏观之尾、微观之首,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机构设置相对比较完备。就目前各县(区)情况来看,机构设置虽不完全一样,但也大致相同。以我们##为例,全县60万人,十四个乡镇,全县县直单位共45个,其中县委部委8个,政府职能部门24个,县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5个,其它单位8个,另外上划及驻舞单位有20多个。全县干部教师等财政供给人员有120__多人。关于乡镇的机构设置,过去我们通常说是七所八站,经过最近一轮的机构改革,情况有所变化,目前乡镇主要机构有三个办公室,分别是党委办、政府办和经济办,乡镇直属事业单位有4个中心一个站所,分别是农业服务中心、村镇建设中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和财税所。另外还有司法所、派出所、工商所归 县直部门垂直管理。一般来说大乡机关人员有七、八十人,小乡有四、五十人。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县(区)部门虽然与省市相比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并不是一一对应。机构改革后,县(区)部分职能部门进行了合并,往往一个县直部门对应上级多个部门,所以,一个县级干部大多身兼数职,有的分管教育工作还抓计划生育,分管工业工作还抓交通、流通,分管城建工作还得抓民营经济等等。此外,还有分包乡镇、分包企业、联系行政村等方面的具体任务,以及许多临时突发性任务、上级下达的中心任务、事关稳定与发展的急难任务等等。以##县为例,我们县四大班子的运作模式大致是这样的。按照组织原则和上级有关要求,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职能明确,分工协作,四大班子每个领导成员也有明确分工。但由于基层事务太多太具体,如果死扣既定分工去运作,一些重点工作、急难任务在推进中领导力量就明显不足,所以我们县,包括其他很多县区都是这样,在明确分工的同时,更强调协作,对于全县性的重点工作、阶段性的中心工作、突发性的急难工作,就要打破四大班子的原有分工界限,按照实际工作需要和每个领导干部的工作特长,通过成立县四大班子领导重点工作合力团或攻坚组,统一调配领导力量,确实是分工不分家,重点都来抓,除了抓好正常分管和统一分工的工作之外,还实行了领导干部分包乡镇、联系企业、联系行政村、分包重点项目推进、处理热点难点问题等制度,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分包的点上去调查研究,具体指导工作。因此,作为县区的领导,线上的工作得抓好,面上的分工又很多,下基层的任务也很重,为保证各项工作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基层的同志常常要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工作。

二是事务非常具体。与省直机关工作相比,基层干部与群众接触直接,工作也更为具体。作为基层领导干部,既是决策者、领导者、指挥者,又是带领群众进行各项社会活动的具体实践者,既要理思路、做决策,当好诸葛亮,又要具体抓、促落实,当好猛张飞。应该说,作为县这一级,很多具体工作是指导督促乡村两级来完成,但也有很多工作仅靠乡村是不行的,县级领导必须抓具体,具体抓,甚至要亲自安排,具体落实。比如抓农业结构调整,从宣传发动、制定规划、研究机制到督导推进、检查落实等每个环节都要有领导负责,如果仅限于开个会议布置一下,发个文件安排一下,工作就很难扎实推进到位。再比如工作,现在交通、通讯都很便利,基层群众遇到不明白、不理解、甚至是不满意的问题,往往直接找领导反映,这些问题大多涉及到十分具体的人和事,虽然事情不大,但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对此,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具体安排,有些甚至要亲自协调和处理。

三是条件比较艰苦。比如工作条件,现在省城电脑普及率很高,办公自动化已基本实现,可在基层大多没有这个条件。在省城直机关办公室,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在县里还不能全部达到这个条件。下乡就更不用说,由于基层工作难度大,事务多,整天有干不完的活,所以工作、生活也没啥规律性。在省直单位恐怕一般来说每周都有双休日,可以休息一下,睡个懒觉,外出旅游,做一些休闲娱乐活动,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基层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由于突发事件多,需要处理的问题多,常常忙得昏天黑地,头脑里基本上没有星期天的概念。生活条件也很艰苦,别说高档的消费享受不起,很多地方连一些基本待遇也难以完全保障。现在县里干部就是工资也比省市同级干部少一大截。到基层工作必须有吃得辛苦、耐得艰苦、乐得清苦的思想准备。

当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基层工作也决不只是艰难困苦。这几年我就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基层工作确实做难很多,但只要去做就会难中有进;确实吃苦不少,但不怕吃苦就会苦中有乐。1998-20__年,##连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特别是20__年的特大洪涝灾害,使全县直接经济损失20多亿元,县乡财政短收5000多万元,当时全县干部教师每月只能发260元生活费,干部群众情绪低落,各种矛盾复杂交织,各项工作困难重重,形势极为严峻。但是我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牢固确立了实事求是、苦拼实干、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思想,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地去克服,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解决、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地去落实,通过实事求是反映情况争取上级支持、积极申报扶贫开发重点县、大力推进企业改制和农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千方百计攻坚破难,使##逐步摆脱了困境,焕发出新的生机。目前,全县上下,风正气顺,实干创新、干事创业的大势已经形成,基本实现了由保稳定、求生存到求发展、图振兴的转变,并得到了广大干群、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今年建党节前夕,全县老干部和群众代表还敲锣打鼓把写有“求真务实、开拓奋进”的条幅送到县委。“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那时我们心里真是感到很充实、很踏实、很高兴,克服困难、干事成事,在与艰难困苦的搏斗中体现人生价值,实在是一大乐趣。老百姓就是这么厚道,只要你真心诚意地为他们办好事,他们就会给你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回报。这种干成事业、造福群众的极大快乐不到基层是很难体会到的。更为重要的是,“艰难困苦,予汝于成”。经过艰苦环境的锤炼,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驾驭复杂局面、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会大大增强,可以说,这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大有好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想省委派我们到基层锻炼,将来也是要降以大任的,大家也肯定做好了吃苦创业的充分准备。

要给大家说的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如何转变角色,适应基层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从省直大机关到县区基层,将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规律,我看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干部的锻炼成长。如何适应县区工作,更好地融入基层?我的体会是应着力做到“三个适应”:

(一)角色上适应。对此,我想给朋友们提三点建议,也就是“三个把握”:一是把握“上下大小”。一方面,过去大家从省直部门下基层,是代表上级,是钦差大臣,而下派到基层后则是基层领导集体中的一员,自己要由上变下,由大变小。另一方面,在省直机关大家是中层干部,,更多是决策的执行者,是冲锋陷阵的战斗员,但到县区之后,就是独挡一面的领导干部,更多是决策的制定者或参与者,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员,自己又要由下变上,由小变大。二是把握“先后左右”。大家到县区后,都是担任县区的副职,从某种程度上说,副职难当,下派的副职更难当。如何当好副职,我总的体会是把握先后,照顾左右,做到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添彩不添乱。先要种好“责任田”。对自己分管的工作,把情况吃透,思路理清,措施拿准,然后争取主要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做到与全局工作合拍共振。推进中既扎实稳妥,又勇于负责,认准的事,敢于坚定不移,一抓到底。在与其他副职相处中,注意协调左右,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既不插手干预他们分管的工作,又在需要时积极主动地配合支持,协调运作。三是把握“主辅缓急”。在集体决策中,自己为“辅”。决策前围绕主要领导意图,超前调查,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决策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力求参谋到点子上;决策后不要妄加评论,品头论足。落实自己承担的任务时,自己是“主”,应有主见,敢于负责,大胆工作,以有为求有位。对集体研究决定了的事情和自己承担的任务要“急”,抓紧推进见成效,如果发现偏差和问题,提出改 进办法和不同意见要“缓”,尽量思考成熟,并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提出,而不自作主张,先斩后奏。我想,以大家的理论功底、看待问题的深度和灵活敏捷的思维,这方面一定会做的很好。

(二)方法上适应。身份变了、环境变了、工作变

了,如果仍一味沿袭机关的工作办法,有时会行不通。根据自己的体会,给同志们提点建议:一是“活机制”促进工作。在省直机关工作,一般都有比较规范的运行程序,工作内容比较单纯,而且下属的基本素质都比较高,很多工作只要照章办事或者交待下去就行了。而到县区后,一般都要分管几个方面的工作,摊子大,战线长,涉及的单位和人员比较多,仅靠开会议、提要求、下任务推动工作,往往难以奏效,必须针对不同的任务研究不同的工作机制。人叫人动人不动,机制调动积极性。建议大家注重综合运用行政的、政治的、物质的手段,研究政策、研究机制,靠机制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二是“软着陆”对待群众。随着农村改革进程的加快,农民的自主性不断增强,民主意识不断强化,过去那种“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的办法已不适应,即使对群众有利的事情,如果他们没有理解也不能硬推,否则就会搞出乱子。因此,造局造势,宣传发动,培养典型,搞好示范,干给群众看,引导群众干,应当是主要的方法。三是“冷处理”化解纠纷。农村很多矛盾纠纷是长期积累的,有的还掺杂不少宗族矛盾,派系矛盾。如果内在问题没有拿准就表态解决,往往是越解决问题越多,甚至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处理基层矛盾纠纷必须冷静,冷静处理,似慢实快。

(三)习惯上适应。大家从省直机关到县区后,很快就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机关虽然也很忙,但比较有规律,很多工作都可以提前预见,但县区就不一样了,工作头绪繁杂,急难任务繁重,突发性事件很多,没有规律就是县区工作的规律。像我们##县这几年,虽然县委没有不过星期天和节假日的规定,但大家总感到有干不完的事情,都自觉放弃星期天和节假日,有的虽然离家只有几十里的路程,但往往一个月也顾不上回家一趟,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另外,基层生活条件、卫生条件也比较差。在乡里吃饭,到村里调研,到农户家中走访,一开始可能觉得脏乱,不舒服,但心里有想法尽量别表现出来,不然基层干部群众就会产生距离感。

第三个方面,就大家下去后如何发挥作用、创业基层,谈点想法与大家共勉。

可以说,这次大家到基层挂职锻炼,群众热切盼望,省委寄于厚望,如何不负组织重托、赢得群众拥护一定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基层干群最需要、最盼望、最喜欢什么样的下派干部。根据这些年我在县里的工作体会,我觉得基层最欢迎的就是干实事、会共事、有本事的干部。

一是干实事。老百姓是最崇尚实际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他们的普遍心理,所以做基层工作特别是群众工作就是说一万句不如干成一件实际事。只有那些脚踏实地、真心为民的干部,才能赢得基层的拥护和支持。而那些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特别是小官光说大话的干部老百姓最反感。这一点,近几年我们体会特别深。20__年##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几乎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当时我们确实感到压力很大。但我们认定,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求真务实,就能干成实事,就能脱困发展,就能赢得民心。所以,我们把实事求是、实干为民作为总的指导思想,在全县叫响了“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保肚子不顾面子”的口号,实事求是向上级反映我们的困难和问题,得到了上级的理解和支持。为解决##的长远发展问题,我们坚决挤干数字水份,积极申报扶贫开发重点县。在申报过程中,有不少好心的朋友劝我们:你们就不怕将来影响个人的进步。但我们觉得,尽管贫困县的名称咋说都不好听,对我们个人进步也没任何好处,但这确实对##的发展有利,确实能给##的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我们一直是义无反顾,并最终申报成功,为##长远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带来了重大契机,更重要的是让全县老百姓看到了县委县政府务实为民的态度和决心,从而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为全县脱困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同时,我们本着每年都要干成一两件造福群众、致富百姓的实事大事的指导思想,去年10月份,就提出把20__年作为“公路建设年”,迅速掀起了公路建设,抢占了全省大力支持公路建设的先机,争取和筹措资金5个多亿,新修公路500多公里,比建国以来##所修公路的总和还要多。公路建设大头刚刚落地,我们又适时提出了“林业生产决战年”,力争通过一年集中大干,全县新植树600万株,使林业成为致富群众的一个大产业。由于这些决策切合##实际,符合群众利益,所以基层干群十分拥护,推进起来也十分顺利。再比如我们的驻村工作,为啥驻村工作队目前这么受群众的欢迎,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各级工作队入村后抓住了办实事凝聚民心这个关键点,切实为老百姓办了一大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所以我感到,千难万难,实事求是就不难,只要实事求是,就有真招实招,只有真招实招,才能干成实事,只要干成实事,群众就会支持。

二是会共事。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赢得支持、干好工作的重要条件。在基层工作的这几年,我体会很深的一点就是关系也是生产力,善共事就易成事,无论是对同事,对基层,对群众都存在这个问题。在班子内部,应坦诚相待,以心换心,建立一种同志加兄弟的关系。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同志们能在一块共事,本身就是一种缘份。工作中,大多数时候班子成员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是大致相同的,但有时候也会有些分歧。这时候就要看修养,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相互理解,做班子团结、和谐运转的促进派。就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对下属也应尊重、理解和支持。我感到与下属间虽有职位高低之分,但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以诚相待,以德昭人,以才服人,靠一种人格力量,感召下属才能赢得真正的敬重和拥护。特别是在处理与群众的关系上,更要注意平易近人、入乡随俗。越是没有架子、不打官腔的干部,群众越愿意亲近他,给他掏心窝子,说真心话并真心地拥护和支持。到了这种程度,即使我们工作中有些失误,群众也会理解、谅解,工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十分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