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师交流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乘“普九”东风,自*年国家“特岗”计划实施以来,至*年秋季,共新增特岗教师48人。中途因各种原因离岗、转岗13人,现在岗35人,占全校教师总数的80%,其中60%以上为大专以上师范院校专业毕业生,本科(含提升后)以上学历占90%以上,共有党员6人,全校教职工平均年龄仅为28岁。这是一支年轻化、专业化、团结、拼搏、奉献的骨干教师队伍,承载着学校的希望与重托。“特岗”教师,谱写了*教育的新篇章。尤其“*特岗”,伴随学校的诞生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与8位本地教师一起,在*中学的创业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学校年轻的领导班子精诚团结,本着“以人为本,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理解、发动、依靠“特岗”教师。首先,求师若渴、安顿为先。每学年初进行迎接新“特岗”准备工作时,为了让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旅途劳顿后感到家的温暖,安心工作,总让学校领导不顾节假日、双休日地操劳。为他们租民房找住处、备床铺置被褥、锅碗瓢盆炊具餐具样样俱全。学校根据实际条件,竭尽全力做到“生活落实,思想教育落实,工作安排落实,培养培训落实”,力争有求必应。使他们接之即来,来之即住,住下即工作,很多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很快就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其次,学校发展,教师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最基本的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学校发展。

一方面,学校搭建了校本培训平台,对全体教师通过以“一德三新”为主要内容,以师德水平提高为核心,以教学常规管理要求为重点,以个人专业知识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为突破,同时全员参与班主任远程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全面推进班主任专业化及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尤其对非师范专业的新教师,通过教研组的校本研修,采用新老教师结对帮扶等策略,使其快速融入教育教学工作角色,迎头赶上,还有的迅速成长为教学能手。另一方面,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通过多渠道多形式,适时了解他们思想、工作、生活状况,切实落实“妥善安置留人、工作待遇留人、培养培训留人、专业成长留人、表彰激励留人、选拔任用留人、情感凝聚力留人”等系列措施。通过“雁群效应”、“木桶理论”等引领,使其树立要有优秀团队,才有优秀个人的意识,逐步增强团队凝聚力。再次,任人唯贤,抓关键“少数”。

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德能绩等综合表现,一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校领导及时发现培养,选拔任用到教育教学管理岗位。四年来,上级和学校考察任用了政教主任、团总支书记、出纳会计、远教专干、实验室图书室管理员、各教研组长等13人,成为学校管理的核心力量。学校再通过中层干部、党员同志作新“特岗”的思想工作和业务指导,从而辐射其他,带动全体。在全校班主任中,90%以上是“特岗”教师担任,如“*特岗”万军、季兴洋老师,除完成教学工作任务而外,还担任学校中层领导职务,同时任两个班班主任,只恨分身乏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聂宗福老师,工作四年,党龄五年,被任命为政教主任,主抓学校德育工作。

*中学建校三年来,历尽艰辛,筚路蓝缕,每上一步台阶,无不凝聚着“特岗”教师心酸的汗水与泪水。在艰难的跋涉历程中,有过困惑彷徨、有过“拼命三郎”的忘我工作、也不乏成功的欢呼雀跃。大部分特岗教师,尤其三位外省老师,千里迢迢、背井离乡,克服工作、生活上的重重困难,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乐业爱生,诲人不倦。给*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弥补了教师数量,解决了师资紧缺的燃眉之急;填补了音体美等专业学科的空白,从此歌声响彻校园,各类体艺活动异彩纷呈;给老教师带来思想上哥白尼式的教育教学新理念革命,对少边穷地区农村学校是一次彻底的洗礼。

四年来,肩负“两基”攻坚神圣使命的“特岗”教师,足迹踏遍学校周边6个行政村20多个村寨的千家万户,调查文化户口、扫盲,“普九”宣传,其艰辛不言而喻……。另外,他们不辞辛劳,每年家访300人次以上,每年无偿为学生提供课外辅导1000节次以上,就这样默默的奉献着,将满腔激情挥洒于*这方热土。*年7月,我校一位“*特岗”遭受社会无业浪人人身攻击,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大家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坚决维护教师人身安全,以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维护了学校利益。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XXX小学食堂管理作如下交流发言:

一、基本情况

我校食堂本学期有1800多名师生就餐,现有粗加工间2间、精加工间2间、净菜间2间、储藏间1间,就餐间1200平方米,配备有管理人员办公室、监控室、更衣室等,食堂管理人员2人,工作人员11人,食堂软、硬件条件较好。

二、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学校食品安全工作事关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学校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一是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食堂管理机构网络图,工会主席全面负责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检查工作,总务主任具体抓食品安全日常检查监督工作。二是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层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校长对食堂管理负全面管理责任,分管领导负主要管理责任,食堂管理员对食堂管理负有直接管理责任。三是建立健全《食堂原辅材料采购制度》、《食品进货验收制度》、《索证索票制度》、《餐具、用具清洗消毒保洁制度》、《食品留样制度》等20项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职责,保证食堂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责必究。

(二)完善设备,规范流程,全面提升。一是按照食品安全和消防安全的要求,设置操作间、粗加工间、精加工间、洗碗间、消毒间、更衣室、食品安全办公室,配备标准的洗菜池、浸泡池、洗手消毒池、拖把池等,整体布局科学合理,流程规范,功能齐全。二是在设备设施下功夫,本学期师生就餐人数增加了一千多人,学校投入近10万元对就餐间改造,扩大就餐间面积、添置就餐桌、餐具;投入4万多元购置两个蒸饭箱、一个大型消毒柜、一台大型灶具和多个储物架,做到餐厨用具卫生、干净。

(三)管理细化、严把质量关。食堂原材料的采购验收是食堂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是在供应商选定上进行资格审计、集中招标、实地考察等形式确定,与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并保证食品卫生质量,索取并留存供货商许可证、营业执照的复印件等资质证明。二是实行食品采购索证索票、专人验收及台账记录等制度,学校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台账主要记录进货时间、食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或批号、供货商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冷冻食品、粮油制品、调味品等小包装食品单独记录并留存外包装标识;肉类、家禽类要有检疫检验合格证,食用油、调味品有合格证等;采购发票、收据、供货清单、合格证等食品索证索票有关资料,按品种、进货时间先后次序有序整理归档,妥善保存、备查,以满足食品溯源。三是学校每天安排一名老师和食堂厨师共同对当天供货商提供的食材现场验收,验收合格后报食品安全管理员审批放行后,方可进入食品加工程序。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043―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农村小学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正深入我们每位教师心中。校本培训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也要结合农村小学实际,做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俱进,将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农村小学校本培训工作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选择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要特别关注“校”和“本”。基于以上特点,农村小学校本培训要紧密结合乡村实际,以基础课程改革的理念为先导,重点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内容,实践中强化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探讨,要研究教材,深入探讨适合农村小学教育的案例,改进教学方法,以课堂为阵地,把课改实验的课堂变成教师学习的学堂,使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来。所以说,学校才是校本培训的主阵地。为此,学校要精心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走进新课程》《新课程课堂行为变化》等内容,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从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夯实农村小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重点,不断充实培训内容,从而使每位教师不断提升教育理念、深化对新课程的理解。

二、拓宽校本培训的渠道,不断提升校本培训水平

1. 以联校培训促进校本培训工作在片区内的交流互动。学校之间可通过组织教师相互听课、集体备课、教学讨论的方式强化校际交流,相互借鉴、学习、提高,促进教师向科研型教师发展。

2. 通过结对帮扶培训,为农村小学校本培训注入新活力。为了不断提升农村教师业务水平,要扎实搞好城乡结对帮扶工作,让城乡学校、教师牵起手来,互通有无,共同促进,共同成长。在结对帮扶工作中,从学校层面来说,农村小学要有重点地和城市小学就办学理念、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各项管理制度的制订、规范办学行为进行交流;从教师层面来说,结对双方学校的年轻教师、骨干教师要通过备课、上课、辅导学生、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心得及存在的问题展开交流;在结对帮扶中,农村学校要积极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听评课、课题研讨、校园文化建设等交流活动,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有重点地解决课堂上的具体教学问题为切入口,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此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3. 以实施国培计划为契机,不断推进校本培训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近两年来,国培计划深入农村各校园。农村小学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置换培训、短期集中等培训活动。教师要通过网络平台、和外县区学校互动交流、走出省外大学集中培训学习等途径,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参训教师要在和西部兄弟省市乃至全国教育同行的交流中,深入探讨教师专业成长、新课标的落实、高效课堂、翻转课堂、微课程教学等课改最新动态,在培训结束后在本校、片区内进行交流,全面落实以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标。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1、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我们组织开展三次面向社会招考中小学教师工作。经过严格的考核、政审、体检等程序,共招聘了87位教师;同时,绿色通道引进优秀教育人才2人。

2、完成20__.9—20__.8学年度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年度考核。

3、完成20__年招考教师试用期满考核、进编、工资套改。

4、贯彻落实教育均衡发展,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理念融入教师的教学、融入学生的学习,我们组织乡镇共25位教师参加了第三批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教师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5、进一步完善、充实教师档案材料,迎接区委组织部档案工作检查。

6、组织全区813位教师参加全省《新世纪教师素养》统考,806人顺利取得合格证书。

7、完成了两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八百多人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

8、20__年教师中高级职称材料审核上报和初级职称材料受理、评审工作。

9、组织落实20__年教师支教工作:召开动员大会、送支教教师到岗、举办支教教师座谈会、赴长丰慰问支教教师及受援学校。

10、完成全区中小学编制核算,20__年人事年报、工资年报。

二、20__年工作思路

人事科力求在完成自身纵向工作的同时,加强与横向的其他层面的结合,使人事工作成为促进教育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

1、积极推进教师干部交流的人事制度改革

教师干部交流是明年初合肥市的一项重大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人事科将根据市文件精神,制定__区中小学教师干部交流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教师干部交流的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将中小学教师干部交流工作与加大教育投入相结合,与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和教育布局调整相结合,与改革学校管理体系、干部管理制度、教育人事制度相结合,与充实、培训、提高相结合。推进干部教师合理流动,实现校际人力资源均衡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有效推进这项工作,我科打算从以下方面入手:

(1)、确定交流对象与范围探索交流的形式

对我区中小学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等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确定我区中小学教师干部交流的范围、对象、交流的时间和比例。在充分调研、讨论的基础上探索我区教师干部交流的形式。

设想交流形式:

统筹式交流。教育局根据本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将教师干部交流同学校布局规划调整相结合,制定全区教师干部交流的总体规划,在全区范围内安排交流,交流人员调转人事关系。

协作式交流。教育部门对所属学校合理分类划片,将教师干部交流同教师自然退岗和统筹交流后学校岗位不足相结合,片内学校按交流对象、性质、比例要求,签订协议,明确交流的意向、具体做法和工作进度,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在片内安排交流,交流人员调转人事关系。

支教式交流。受援学校上报需要支教的学科及教师数,城区教师上报支教申请,主管部门选派事业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城区干部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抽调农村薄弱学校积极上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教师到城区学校学习。在共同体学校之间交流,交流人员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单位。

个人主动交流。凡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干部均可提出申请,交流到相对薄弱的学校工作,调转人事关系。

(2)、明确推进教师干部交流过程中的优势和困难

干部、教师交流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发展性工程,办学条件、教师收入、学校管理结构、干部管理权限、评价激励机制等因素都会制约影响教师干部交流的进程和成效。所以,我们尽力用足用活上级的政策和精神,争取各方对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关注和支持,出台必要的配套政策,保证交流工作行之有效地稳步实施。目前亟待解决困难:改善办学条件、均衡教师收入、调整学校管理结构、理顺干部管理权限、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3)、稳步有效地推进教师干部交流的人事制度改革

认真领会精神,切实提高认识。干部教师交流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是我市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也为提升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了新的机遇。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干部教师交流与打造一流教育人才队伍相结合,与居民小区配套学校建设相结合,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单位利益与全局利益相结合。通过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健全各种保障制度,促进教师由超编学校乡向缺编学校流动,促进优秀教师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辐射。

加大

宣传力度,切实转变观念。要认真学习上级关于教师干部交流的文件精神,统一思想,积极行动,务求实效。要在广大教师干部中认真组织学习,深入宣传发动,积极引导,提高认识,扫除思想障碍。通过各类媒体确立正确舆论导向,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大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成立组织机构,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党政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司其责,协调配合,制订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健全保障体系,组织干部教师交流工作有序开展。处理好工作推进与维护稳定的关系。坚持公平公正,坚决杜绝歪风邪气,对在干部教师交流工作中出现的违规违纪现象进行严肃处理。

广泛进行调研,切实保证实效。在推进教师干部交流工作的进程中,深入基层主动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加强考核、评估、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总结,逐步完善。切实保证教师干部交流工作健康、稳步的推进,并受到良好的成效。

2、探索“校本培训”的新路子

教师队伍建设永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建设。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生命源泉之所在;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1)结合实际,丰富“校本培训”的内容

师德修养、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与反思、教育法律法规理论与实践、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职业规范、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新课程理论与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等,都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热点话题。我们打算根据本区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的不同层次的需要,选择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的鲜活性、先进性、科学性、时效性。

(2)广开渠道,拓展“校本培训”的形式

一是通过城乡联动,集中进行培训。如:校本教研、专题学习、交流研讨、课堂教学示范等。

二是进行专题探讨,有重点的进行培训。如:教师论坛、教育沙龙、远程教育。

三是教师制定个人发展目标,进行自主培训。如:学历培训、专科培训。

四是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学校教师发展目标,开展有计划、有针对的系统的培训。如:特色学校的特色教师培训。

(3)加强管理,建立“校本培训”的评价机制

建立校本培训工作备报制度、建立校本培训档案制度、建立校本培训督查制度、建立校本培训评价考核制度、建立校本培激励机制等。

3、加强科室建设,争创品牌科室

科室是机关的细胞,是机关工作的基础,是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的关键环节。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是联系群众的纽带,是服务基层、为民办事的窗口。在科室建设中,我科打算以提高科室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创新工作为契机,以基层和群众满意为标准,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机关科室。

(一)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科室人员的整体素质

建立科室爱学习、想学习、主动学习的长效机制,围绕提高科室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科室工作实际需要,认真开展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突出抓好科室工作人员岗位能力的训练。安排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规范学习要求。在学习时间上,除每周参加机关集中学习日活动外,科室每周安排一次的集中学习;在学习内容上,把本科室的业务工作同每名科员的岗位职责相结合,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在学习形式上,集中学习:科室组织学习辅导、自主学习:选择与自己业务相关的书籍自学、科员互学:学习交流座谈、科室互学:参观学习先进科室管理经验,增强科室学习的针对性。-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争做学习型干部,打造学习型科室。

(二)群策群力,创新工作

一是调查研究,在工作思路上创新。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在推进的过程中的稳定性、规范性、时效性尤为重要。所以,科室工作要通过调查拓视野、把脉搏,通过研究找思路、出对策,在工作思路上创新,提高整体工作水平。二是集思广益,在重点工作上创新。人事科每年都有十余项大的重点工作,相同的事情年年做,如何做出新意尤为重要。我们打算以主要负责科员为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其他科员协作为辅,集思广益,围绕科室重点工作,在工作方法上、组织形式上寻找突破口,创新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规范管理,在工作机制上创新。工作要创新,必须以高效的工作机制为保证。人事科工作要防止和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工作要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要完善岗位职责规范,严明岗位纪律,真正形成一套职责明确、程序严谨、落实有力、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

(三)树立服务基层的意识,打造科室服务品牌

引导科室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维护和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群众是否拥护和满意作为评判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把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作为突破口,强化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手段,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经常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及时改进工作。以争创文明科室活动为契机,抓好科室人员的仪容、仪表、风纪和科室环境文明等软硬件建设,营造团结向上、奋发有为、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打造团结协作、行为规范、运转有序、热情高效的服务品牌科室。

教育局人事科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十九日

小学教师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合作;冲突;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90-0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实施和深入推进,需要积极寻求广泛的参与和合作,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而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对于合作双方及课改实施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课程改革中强调合作的必然性

最近二三十年来,“合作的(collaborative)”已经成为课程文献中常见而重要的概念,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寻求较为广泛的参与和合作是确保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教育界所称的“合作”所指甚广,既可指学校与校外不同组织或人员之间的合作(如中小学与大学、商业团体、社区、家长等外部组织之间的合作),也可指学校内部的合作(如教师之间的合作);既可较为单纯地是为着学校自身教育素质的提升的目标,也可以有更宏大的目标(如同时提升教师教育的素质);这种所谓“合作”,即可以是临时性的或围绕某一项目展开的,也可以是长期的、更为密切的重构与联合,如古德莱德所主张的“教育学中心(center of pedagogy)”和“伙伴学校(partner schools)”[1]。本文所指的主要是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

在现实背景方面,20世纪80年代,美国各界对学校教育的过程与结果普遍表示关注,教育素质和教师素质面临众多的批评,学校教育与教师素质的改革成为美国教育界一个压倒性的主题。为回应这一要求,大学学者或相关团体发表了一系列对此后的教育变革影响甚大的报告和著作,纷纷为未来学校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变革描绘蓝图。卡耐基教学专业工作组发表《21世纪的教师》报告书,强调教师的专业地位,建议设立“临床学校(clinicaolschol)”以确保教师素质[2]。长期关注教育革新的古德莱德,也分别于1990年和1994年发表《我国学校的教师》和《教育革新》两书,在总结他及其同事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描绘出他心目理想的集优质教师教育、教育研究及学校教育革新与一体的“教育学中心”的蓝图,倡导大学和中小学构建“共生伙伴关系(symbiotic partnership)”,以图“共变(co-reform)”。

尽管所用的词汇未必相同,但这些作品都提出了大学(教师教育机构)与中小学合作的设想。――以“变革”为主旋律,以“教师”为焦点,以“合作”为策略,构成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事实上也成为此后一段时期内教育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中的一个明显特点。

2001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实施,课程改革鼓励大学研究者走进学校,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中小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困惑,渴望通过大学的力量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大学和中小学这两个不同阵地开始相互关注、相互融合,建立合作活动[3]。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进行的改革,这种合作对于学校改革的好处突出地体现于如下方面:(1)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使中小学教师能够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并有更大可能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2)合作可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技术的、专业的支援,有助于克服阻碍教师进行改革的因素,增强教师对变革的投入。(3)合作中的共同探究、知识与经验分享等,亦有助于营造较为开放和互信的文化氛围,增强改革参与者对教育远景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建立一个持续的学习社群。

二、合作的课程改革中的冲突

虽然课程改革需要寻求较为广泛的参与和合作,但合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参与各方,尤其是大学人员与中小学教师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别甚至对立与冲突,这已在多项研究中揭示出来[4]。这些差异或冲突集中体现于三个方面:(1)大学人员与中小学人员的旨趣不同(如大学人员会更注重理论抽象,而中小学教师则更重视具体实践);(2)合作中的角色与关系方面的冲突;(3)合作中大学人员与中小学人员在资源与回报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在合作的课程改革中,由于大学人员与中小学教师在对于课改的期望和关注、对于课改的性质的理解、所倚重的评判标准、所使用的概念的含义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冲突,从而使改革难于推进。总体而言,合作的双方中,中小学教师除了拥有直接而贴近现实的实践经验外,在多数情况下都居于劣势。合作中的文化碰撞必然会引致冲突,而在冲突中压力最大的显然也是中小学教师。如何缓解这些冲突,减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抗拒,更有效地实现教师的变革,显然是合作中应该解决的实际问题。

三、合作的课程改革中的交流

正因为在合作的课程改革中,参与者之间存在上述诸多差异,从而发生冲突,这就有必要也必然要求课程改革参与者之间加强交流,以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只要课程改革的最初设想并非出自教师(包括校内并非始自教师的改革),都免不了要将课程改革的目的、内容、策略等知会(inform)“新”参与的教师。虽然一般课程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都会有种种知会的渠道,如变革方案、书籍、报刊、讲座、观摩、校内学习、培训,甚至改革倡导者亲临指导,但要真正有效地知会教师,却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许多涉及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研究都指出有效交流的困难,远不止于确立参与者之间平等的关系,或是确立某种交流制度――即使有了这样的关系和制度,畅通而有效的交流也未必发生[5]。

我国本轮课程改革,编撰、出版了大量地将理论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辅导性资料,无疑是个很好的努力方向,但是即便是这样的已经很“实践”了材料,对于许多教师而言,仍然还是觉得“抽象”。造成课程改革中交流困难的可能原因之一是基本上所有这些“交流渠道”都是“改革倡导者的渠道”,并不是“教师的渠道”。

困难除了上述交流渠道中所用表达方式的限制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

1.虽然近年间有关教师知识的研究获得很大拓展,诸多新的、更宽泛的“知识”概念如“工艺知识(craftknowledge)”、“个案知识(caseknowledge)”甚至“隐喻和图景(methor&image)”都被当作教师所实际熟悉及运用的知识来研究。但这些术语及其含义仍然是学者对教师的诠释,教师自己的说明和解释并不多见:虽然学者们可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教师的专业活动及其基础做这样或那样的诠释,但教师可能仍然并没有一套清晰地描述及根据自己实践的语言。至少就我观察到的中国内地小学教师而言,他们普遍缺少一套清晰地描述和概括自己实践(及其背后“观念”或“理论”)的话语系统,在课程改革项目引入学校之后,他们或许会引用变革方案中的一些概念或判断来描述自己的实践或解释自己的实践,然而这套“借”来的话语系统在描述他们的实践时反而显得很苍白无力。这使得“外人(如校外专业支援力量)”在理解教师时遇到困难。

2.课程改革的倡导者往往也并不特意花费力气向教师解释改革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和论断。阅读文献、一两次的讲座或工作坊,显然不足以使改革的核心概念和论断清晰起来,教师对这些概念和论断的理解,显然需要长时间而经常性的知会与交流。在这方面也需要时间和努力。

长远看来,鼓励“实地本位的”、“情境依赖的”“草根式”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这可能是将课程改革持久而深入地进行下去的必由之路。另外,让教师掌握一种可以较清晰地描述和概括其实践的语言,无论对于加强教师对其实践的自觉(从而也才谈得上所谓“反思”),还是对促进课程改革中的交流而言,都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Goodlad,John I.Teachers for Our Nation′s Schools[M].San Francisco & Oxford:Jossey-Bass Publishers,1990.

[2]Carnegie Task Force on Teaching as a Profession.A 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1st Century[M].New York:Carnegie.Corporation1986.

[3]罗丹.课程改革背景下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动因[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杜会科学版,2007(4).

[4]王建军,黄显华.教育改革的桥梁:大学与学校伙伴合作的理论与实践[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香港教育研究所,2001.

[5]Kroll,L.,Rutherford,M.,& Hauben,M.The effect of a school-

university partnership on the student teaching experience[J].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1997,24(1):37-52.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in the Reform of Cooperative Curriculum

ZHANG You-lo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Bijie University,Bijie 5517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