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媒体资源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新媒体是高新技术的产物,也是时展的必然结果,而传统媒体在新时代依然发挥着新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媒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基于这一背景,传统媒体企业开始向新媒体转型,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研究其可持续发展与成长已然成为当下业界热议的话题。
关键词 :新媒体 传统媒体 人力资源管理 策略 媒体融合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
信息传播的初期是以点到面的传播方式传播的,受众只是信息的接受者,没有渠道去同其他受众进行交流互动,所以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一直处于被动的消极地位。而新媒体却打破了这一限制,给予受众畅所欲言的互动平台。但是,新媒体的发展并不是为了取代传统媒体,而是为了给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平台。两者融合发展之路实际上是传统媒体利用新兴技术完善自身发展的道路,充分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优势同新媒体的技术平台相结合,使之得以相互促进发展。换言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有优势与劣势,因此在未来媒体的发展上,要全力促进媒体互动与融合,牺牲某一媒体“自断一臂”的发展方式是不可取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二、新环境下传统媒体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员工招聘渠道狭窄,人才引进制度不规范。传统媒体经过多年发展,运行模式已经很成熟,在人力管理上也比较固化。企业招聘人员很多情况下都是通过亲属或熟人介绍,招聘范围窄,或者从高等院校直接招聘编采专业、文学专业的应聘者。但是,随着新媒体发展,融合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员工既要了解传统媒体传播规律、写作规范,还要了解新媒体的运作特点,甚至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新媒体技术。此外,传统媒体部分管理者对于现有员工在新媒体方面的培训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意识薄弱,人才投资与培养力度不足。即使组织员工培训,内容也多是传统媒体写作、采访等内容,对于新媒体运作、技术等内容鲜有涉及,培训很难解决现有矛盾,自然难有明显实效。
2.人资管理观念淡漠,缺乏合理的人资规划。传统媒体企业在运营模式已经很成熟和固化了,通常将主要精力放在营销环节,容易忽视在媒体融合过程中的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规划;或者说并没有从根本上将人力资源看成是一种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本,关于员工的招聘、培训、劳动报酬被视作了企业消耗成本,而非投资。此外,部门职能没有按照新媒体的特点调整组织架构,也使得人力资源具备潜在作用难得到充分发挥。
3.激励机制没有转化,绩效评估欠科学化。新媒体的特点是海量内容、时时更新、点击量可量化。如果还是按照传统媒体的考核方式,不仅考核工作本身是巨大的工作量,而且考核的结果与新媒体激励方向往往不一致。新媒体绩效考核需要研究新媒体的特点,还要掌握基本的技术工具,了解哪些工作是可以量化的,哪些绩效考核是可行的。
三、优化传统媒体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实践路径
1.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促进现有员工转型。不论是传统媒体企业抑或其他社会企业团体,多数都在招聘人员时提出相关工作经验的要求,认为企业需要的是实战型人才,企业没有空闲时间与资金去培养人才。类如此种急功近利的人才观,已是当前部分企业的通病之一。站在媒体转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来看,基本没有现成的既了解传统媒体写作和运营,又熟知新媒体运作方式的“现成人才”。因此,传统媒体必须加大对现有人力资本的投入,强化人力资源培训,不定期举办技术、新媒体交流讲座,为自身发展度身打造“人才库”。
2.端正人资管理观念,加强自身建设管理。也就是说,确立“以人为本”的组织理念,将人才作为一种储备资源,而不是成本来管理。在媒体转型期,更要尽可能地促成人才与企业之间实现相互信任与尊重的和谐关系,沟通构造企业的战略规划,一面为员工打造合理的核心价值理念,另一面也要为员工的职业生涯提供指导与设计,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保证人才与传统媒体企业的同步发展。
3.采取有效激励措施,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基于尊重的平台上建立恰当、有效的激励机制,给予每个员工满意的待遇,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确保他们安心高效地工作,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比如,可派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到新媒体企业去学习借鉴新媒体的激励机制,建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薪酬制度,坚持按劳取酬的原则,使绩效导向与媒体转型和企业发展方向一致,逐步改革薪酬制度。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传统媒体转型和融合发展的关键是把握好“人才”这一个核心资源,才能在汹涌的时展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任会朋.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
相关概念阐述
1.媒介融合。“媒介融合”一词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融合”一词源于自然科学,在人类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被引入到传播学和社会学领域。其中最早指出媒介融合趋势的是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他提出“当前的传播技术正在遭遇变形,如果你想要对其进行简单的了解,就必须把它们当作个体事物来对待。”即如果将传播技术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根本就无法真正了解媒介形态的融合趋势。随后,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传播形态融合”这一概念,他在《自由的科技》中指出,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下,现存的各种媒介正在以不同的速度呈现出功能一体化的形态,而这些媒介主要是指传统媒介的融合,并没有涉及新媒体。至此,“媒介融合”在传播学界和社会学界引起广泛的研究讨论。笔者通过对于相关学者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得出,“媒介融合”应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媒介融合”是指社会中一切与媒介有关的要素之间的相互融合,既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的组织结构、传播系统、传播内容等多方面要素的融合,是指在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背景下,将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一切相关因素与计算机、手机等新媒体传播介质融合起来,实现信息的集中化处理,在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整合的信息多渠道传递给受众的一种新的媒介形态。狭义的“媒介融合”是指将不同性质的媒介形态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融合,最终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这种说法仅仅局限于具体的媒介形态,并不包括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分析,笔者更倾向于将广义的媒介融合作为本文的研究背景。2.纸媒人力资源管理。纸媒在根本性质上属于事业单位,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方面接受党和国家的领导,另一方面要为人民服务并接受人民的监督。受到纸媒体制机制的影响,纸媒的人力资源管理及其他方面与传统的事业单位的机制体制基本相同,而纸媒作为一个具体的实业,又属于企业的一个分支,因此纸媒的人力资源管理既带有行政色彩,又不乏企业特征。纸媒的人力资源主要为纸媒提供日常的内容输出,纸媒的输出内容属于一种公共产品,其本质与普通的商业产品不同,尽管双方都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是纸媒的输出内容形式上具备一致性,但在内容方面是没有固定性的,需要媒体人依据日常发生的事件进行改动,基本上每天的内容输出都具有不一致性。另外,这些内容是面对所有的公众,不管内容和形式是否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纸媒都需要承担起为公众负责的担子,从这个方面来讲,纸媒的人力资源既需要具备这个纸媒行业所需要的知识量,还需要有高度的政治精神与媒体人的高度媒介素养。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纸媒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于组织内人力资源进行规划、组织以及分配等一系列调配活动,而最终达到纸媒组织内部人力资源实现最佳的合作状态,促进纸媒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融媒体背景下纸媒人力资源现状
1.传统媒体人对新媒体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在融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需要由传统的单一内容和手段的输出,转变成碎片化信息和多媒体平台的输出,而这种内容和输出手段的改变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是很突然的,他们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来接受这个转变。随着信息传播速度增快、公众获取信息的手段增多,纸媒从业人员要想拿到第一手资源并且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出去,就需要媒体从业人员具备更强的信息整合能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从业人员的工作量,导致很多工作人员经常处于疲惫的状态,更有甚者会出现“007”的工作模式,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多数媒体人经常会觉得不适,还是更愿意延续传统的工作方式。另外,目前纸媒的工作环境是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的,再加上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多数媒体人在纸媒行业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对于自己在纸媒的发展前景并不抱有太大的希望,面对频频的裁员,传统媒体人很容易产生转行的心理,因而对目前的工作存在懈怠的情况。2.在不断探索中寻找适配人才。在新媒体时代,科技化、数字化以及信息化对于纸媒的媒介产品的生产流程和内部结构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革新。现在新媒体岗位尽管也有很多名称与纸媒相同,但岗位的职责并不完全相同,这也意味着相同的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纸媒的采编和营销属于两个部门的职责,位于采编岗位的人员只需要将所需要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就算完成了任务,并不用管后期的营销问题,而现在的编辑记者不仅仅需要进行采编工作,还可以通过客户端等社会化媒体直接接收用户的信息反馈,并通过后台的数据分析该信息受到用户的喜爱程度和内容的传播效果,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后续的内容调整,并根据自身的从业经验提出相应的建议,在融媒体背景下,信息采编与产品营销相结合的方式,使得编辑这个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多数纸媒的管理者始终从事传统媒体,对于现在媒体岗位的职能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在他们心中对于这个岗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不十分确定,只能在不断地探索中寻找适配人才,这也为纸媒人力资源管理变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3.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复合型人才”“全媒体人才”是近年来传媒业的焦点词汇,媒体行业与其他行业存在的不同点就在于,每个岗位的人才并不仅仅只负责本岗位职责,通常情况下都是各个领域都有涉猎的,尤其是采编和编辑岗位,他们往往要求编辑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还能熟练使用“两微一端”以及其他新媒体平台等社交媒体,对于社交媒体的基本运营模式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对用户的评论和浏览量进行数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工作调整。对于一些需要图文结合的编辑岗位来说,他们还要求编辑会简单的视频剪辑和拍摄,能够将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互动通过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以充实文章的内容。而现实情况却是,传统纸媒拥有具备较强采编能力的人才,但他们中有绝大多数的人对于现代的社交媒体以及各种制播设备并没有足够的了解,对于新媒体技术有一定了解的人才,并不具备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因此,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能够推动数字化媒体转型升级的全媒体人才是非常缺乏的,即无法实现内容采编、技术开发及运营三者的完美结合。4.纸媒的用人制度落后。随着“转企改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纸媒属性有所改变,但是媒体的用人制度并没有实现根本上的改变,还是存在“双轨制”。老员工拥有较多的经验,能够按照制度享受媒体编制内的待遇,但新人就不一样了,新人并没有足够的经验,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具备市场化的劳动聘用制度,对于编制内的福利并不能享受,甚至部分实习生只有餐补等补工资,连基本的底薪都没有。在融媒体背景下,用户对于新媒体的需求远远高于纸媒,新媒体部门地位的提高使得媒体对于新媒体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媒体人才不仅被要求具备高水平的信息整合能力,还需要充当“把关人”,对于的内容进行查核,这样一来,新媒体人才的工作强度较高,很容易造成纸媒内部人才的流失,对外界的新媒体人才也没有任何的吸引力。
融媒体背景下纸媒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措施
1.注重培养媒体人的互联网思维。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思维”一词被提到的次数越来越多。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7.31亿,可以看出,不管是手机网络用户还是手机网络新闻用户的规模都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数量,意味着移动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一半以上的中国人都已经开始使用社交媒体获取网络信息。互联网思维是经由互联网行业首先提出,并经过发展逐渐渗透到传播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等领域。在融媒体时代,伴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增高,媒介产品生产者应当转变原有的思维,积极汲取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中心”“信息共享”等意识,坚持以“受众”和“用户”为中心,进行内容的生产和甄选,并注意用户对于内容的反馈,真正实现“内容为王”“用户为中心”的媒介产品生产理念。2.积极引入外部新媒体人才。对于正在转型升级的纸媒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积极引进外部优秀新媒体人才,为纸媒的转型提供动力。在融媒体背景下,媒体发展的主要动力就在于内容、组织结构以及技术的创新,而这些方面都离不开“人才”的存在。因此,纸媒要顺应融媒体的发展新趋势,加大外部新媒体人才的引进力度,为纸媒增添创造活力。当下已经不再是纸媒一家独大的状况,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逐渐形成纸媒与新媒体“二分天下”的局面,纸媒要想获得更多的用户群体,就必须利用新媒体人才进行有效的用户数据分析,依据用户的阅读特点和阅读习惯生产出用户所喜闻乐见的媒介产品。3.改变纸媒的人才聘用标准。在融媒体时代,纸媒的人才聘用标准应该更加细化,对于人才的采编能力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都要有所考虑,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旨在寻找兼具传统媒体人与新媒体人特质的复合型人才。纸媒人力资源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需要对求职者的个人阅历和价值观念进行双重考察,现代多数媒体人对纸媒的组织文化以及价值追求的认可度不是很高,因此,对于纸媒这个行业没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的求职者不管是否具备丰富的工作经历,都会有跳槽的可能性。另外,对于纸媒的人力资源部门而言,需要加大对纸媒内部媒体人的培训力度,提高内部员工的新媒体技术使用能力,并不定期地开展专业的业界专家座谈会,以提高媒体人的整体素质。4.建立健全动态薪酬计划留住人才。相对来说,纸媒传统的体制特点限制了其薪酬体系的建立,与当前市场的薪酬标准并不完全吻合,更不能与新媒体相比了,因此,纸媒要想吸引优秀的新媒体人才、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就必须建立健全动态的薪酬计划。所谓“动态的薪酬计划”就是给员工的工资制定一个可活动的空间范围,首先应当保证新进员工的底薪与纸媒老员工的薪酬水平基本持平,从而激发新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设置不同等级的薪酬激励机制,对于为新媒体项目有杰出贡献的员工给予适当的鼓励,在数字化转型时代,不能单纯依靠员工内容产出量进行绩效评比,还应当充分考虑受众对于内容的反馈和员工的工作态度等方面,充分考虑员工的绩效考核。只有将员工的绩效、奖金与媒介产品的数量与质量直接挂钩,才能充分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最大的才能,实现纸媒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当前,纸媒一方面要接受来自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冲击,另一方面还要解决内部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在融媒体背景下,纸媒的发展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选择接受挑战,并利用信息传播技术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随着纸媒数字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纸媒要想适应现代化媒体的发展要求,就必须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对内部阻碍纸媒信息化进程的因素进行革新,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既要保证内部人才的转型升级,又要加快外部专业性人才的引进。只有这样,才能让纸媒在融媒体时代保持发展活力,实现纸媒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潘甜.媒介生态学视角下媒体融合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3).
[2]臧雅娜.媒介融合环境下报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企业,2018(07).
[3]丁光莹.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人离职研究及应对策略[D].暨南大学,2016.
[4]刘岩.对传统纸媒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探讨[J].新闻战线,2015(20).
[5]薛慧.数字化转型期纸媒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与对策研究[D].南京大学,2014.
关键词: 广播电视台 媒体资源 管理系统
赤峰广播电视台现已建成了数字化节目制作、播出控制平台,所有业务都已实现了自动化。以前的节目素材是存储在旧的存储介质(光盘、磁带)上,查找困难、保存复杂、成本高。在自动化全台网模式中,建立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媒资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一、媒资管理系统建立的背景
纵观全台网的建设,由非线性网络、播出网、广告编播网、媒资管理网、信息管理网等系统共同组成了互联互通的智能型网络。因此,媒资系统的构建对全台网至关重要。
媒体资源管理系统是一种以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网络系统,以计算机技术实现不同资源的数字化,再对内容进行分类、编目。用户通过授权,就可以轻松地获取所需要的节目资料,用以制作、播出、交换等服务。
二、怎样建立高效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媒资系统对于广电行业来说,首先就是要有高度的可靠性,设备的硬件冗余和先进性也不可忽视。节目和素材媒体资源的管理有以下类型:
1.节目制作型媒资系统。通常被称为制作模式,运用网络技术,实现节目资源在各个工作站点间的交互。
2.节目播出型媒资系统。主要用于播出业务,实现全台网下各业务子系统的互联互通,以最终的播出工作为目的。
3.节目资料型媒资系统。这是一种海量存储单元,便于日后查找。
三、系统的构建
赤峰广播电视台已经实现了节目的数字化播出,媒资系统将为播出系统提供播出资源,其主要组成部分为:数字化上载、编目信息标引、节目对象检索、媒体数字存储管理等子系统。此系统有一套完整的媒体数据归档保存工作流程,可以利用系统的迁移策略和相关设备对目标数据进行回迁操作,并将迁出的数据重新导回外部应用网络中等待用户的调用。如果系统与播出系统相连接,则还需要XML文件交换接口机制。
四、媒资管理系统设计的关键点
全台的业务开展需要多系统的配合,都需围绕节目资源开展工作。例如节目的制作、提取编辑、更新等,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媒体资源管理系统能够出色地完成各个义务的整合。建立一个完整的媒资系统是十分庞大的工程,需要对所有业务需求进行分析考量,在设计系统时需要着重考量以下方面:
1.检索功能的设计。媒资系统不仅能大量存储节目素材,还能实现资源共享。但如果在海量的资源中寻找一条节目素材耗费时间过多,那么它的检索部分就设计得有问题。因此,要设计功能多样的检索功能,例如:带日期的全文检索、同音字检索、拼音检索、同义词检索、标签检索、分类检索、关联检索、树形检索、附件内容检索及纠错功能等,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用户检索效率。
2.资源元数据。元数据是描述数据的特征和属性的数据,是媒资再利用的基础。元数据包括(内容描述、技术参数描述、管理描述),编目工作是媒资系统核心内容之一,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全台编目体系,才能大幅减少人工编目成本。构建完善的全台资源编目体系需要靠元数据完成,编目工作分为:采编制作、提交入库、入库接收处理、自动编目、人工编目、审核等阶段。在编目中,元数据的丰富程度大幅提高,充分揭示资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节目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基础。
3.媒资系统的业务流程经过量身定做,可使节目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系统应能够支持多种视音频格式,如:MPEG-4,H.263,AAC,RM,WMV,FLV等格式,在选择这些压缩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其兼容性和开放行,确保减少在相互转换时的损失。
4.系统为播出平台提供有效的节目资源。当系统进入设定的备播时间后,系统会自动启动备播流程,将审核后的节目素材迁移到备播区进行锁定,一旦进入播出备播时间,系统将把备播区的内容迁移至播出系统完成备播流程。如果媒资系统出故障,则要有容灾能力,保障紧急节目在播出线上的播出。
五、媒资系统的组成
1.节目收录子系统。节目收录系统负责对各种信号、数据、文件资源进行采集录入,以数字媒体文件形式进入系统保存处理。此系统的节目素材一般无法用于直接播出,因此该系统要能与编辑系统共享,保证节目在收录后能直接在编辑系统中调用,还应具有自动收录能力,支持自动化实现无人值守。
2.节目资源编辑子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完成节目资源的编辑加工,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完成从简单编辑到复杂包装制作等工作。电视台多个部门对同一素材的编辑往往会使用多种格式,建立一个统一的文件,可以避免多次转码带来的质量损耗。
3.节目资源处理子系统。节目处理系统主要负责对节目进行详细的编目处理,便于节目播出时准确、快速进行检索查询,编目后的元数据信息时也可随节目一起提供给平台。系统还应能提供编目模版、简化编目流程。
4.节目资源子系统。此系统主要完成于播出系统平台的信息交互工作,向播出平台提供节目内容和元数据信息。设计提供多种检索方式方便查找,如:全文检索、多条件联合检索、分类检索等,还应支持多种应用系统。
5.存储管理。这是数据归档保存和迁移调度的核心,主要实现为海量数据存储和管理。包括对各数据的特点,按最优化策略管理存储空间,满足不同业务需求。
6.系统管理。即提供管理手段,为系统高效稳定运行做保障。功能如下:统一的用户认证、管理工作流、管理网络、管理编目、管理设备、管理日志。
六、存储技术的选择
采用直接存储(DAS)虽然存取速度快,但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存储区域网络(SAN)采用光纤连接服务器和存储阵列,建立起的存储区域网络。网络接入存储(NAS)采用TCP∕IP,FDDI等技术,通过网络交换机连接主机和服务器,传输时将会占用大量带宽。考虑到我台业务量比较适中,播出线中的存储结构采用IP_SAN结构,所以结和存储技术的各自特点,我们采用IP_SAN﹢NAS的网络结构,即高低码流数据组合的模式。
关键词:地市电视媒体 人力资源管理 薪酬激励 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223-02
当前,如何利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采提高媒体的经营绩效已成为媒体经营管理人员普遍关注的热点。尤其对传统的电视媒体,其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在新媒介环境中的一个发展瓶颈。由于新旧体制的转型、媒介市场身份的模糊以及原有相关政策的制约,中国地市电视媒体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在当前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要摆脱体制困境、迎接网络媒体挑战,实现新的发展飞跃,必须在人员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我国地市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地市广电资源的有效整合、数字电视的逐渐推广,地市电视传媒产业迎来了新的一个发展机遇期。但由于机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尤其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地市电视传媒业最薄弱的环节。由此导致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和传统发展模式的制约,我国地市电视媒体的正式职工队伍一方面存在近亲繁殖、学历层次偏低、职称比例失衡、专业结构不合理等弊端,另一方面由于电视台作为事业单位,用人需要上级人事主管部门的审批,电视台人事管理部门没有引进人才的权力。随着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原先核定的人事编制已远远不能满足电视节目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需要,而且高素质人才引进渠道单一,由于没有合理的保障机制以致优秀的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播音员、主持人等特色人才引进难,当前的现状是:电视台急需的名主持太少,普通主持人太多;电视台缺乏一种让播音员、主持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发展环境,导致从各种大赛中或基层电视台千方百计“挖”过来的主持人一调到台里马上黯然失色。
2、薪酬评价体系尚不科学。地市电视台人事管理存在着一种“通病”:人浮于事,工作职责不清,对员工没有进行淘汰流动的机制;没有建立科学的员工考核、晋升、培训等机制。由于我国电视媒体多元化用工机制的现状,导致了在编人员职位工资在总收入中占据了很大比重,而与绩效联系的收入所占比重则相对过小,收入刚性强、弹性弱。对于非在编人员来说,虽然工资收入能够部分与绩效挂钩,但身份的限制,缺少与职位对应的职位工资和保障权益,收入不稳定,激发不出他们的工作热情。由于身份差异,造成工薪上存在着各种待遇的不同:非在编人员在付出同等、甚至更多劳动的情况下,并不能获得与在编人员同等的待遇,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相反,在编人员由于取得了正式身份,与身份挂钩的既得利益可以旱涝保收,容易滋长消极情绪,人事部门也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激励。
3、人力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对于人力资源的配置,是因岗设人还是因人设岗,我国地市电视台在认识上呈现出模糊的状态。无论人事管理还是人力资源管理,核心问题是人和事相匹配的问题。过去地市电视台的进人主要由毕业分配、部队退伍、机关调动等几种渠道,人员配备不是按照市场规律,人和事不相匹配问题非常严重,造成当前电视台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地市电视台的发展与广告经营挂钩紧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很大程度牵制了地市电视台的发展,更无法延伸到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
二、地市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用人机制不够完善。当下,各地市电视台没有建立健全人才聘用制度,大多数地市现有实行的聘用制只是解决了电视台一时用人之急;但是,诸如聘用人员的经济收入如何能真正做到与正式职工同工同酬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有,聘用人员尤其是主创岗位的聘用人员如何能与正式职工一样享受同等的政治待遇,如人事任免,职位评聘等。此外,由于新旧体制并存,真正意义上的制片人制度在多数地市电视台仍难以推行,人、财、物支配权及配套机制不能及时到位。
2、机构改革相对滞后。相对政府机构改革而言,目前大多地市电视传媒机构改革比较滞后,不少电视媒体既有政府机关性质又是事业单位,同时还按照企业规则运作。这种混淆不清的多重身份使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同时遵从多种游戏规则;职业准入、退出机制不合理、不完善。在一些地市电视媒体单位中,一些已经过时岗位上的“老人”,因为是事业编制而无法裁减成为冗员,而新兴专业岗位上的人员以聘用的合同工居多,要载要减都由此下手。在这种只论“出身”、不问实力的制度下,冗员没有危机感,人员超编也加大了电视媒体的经费压力;另一方面,真正的实干者没有安全感,一些重要新兴岗住上还常缺工作能手。
3、激励机制尚未健全。员工流动率高。员工工作不积极,这是国有单位最大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组织激励水平越高,员工积极性越高,组织生产力也就越高,这是常识。美国哈佛大学威廉・詹姆士的一项研究表明,员工在充分激励时,可发挥能力的80%至90%,而在仅保住饭碗不被开除的低水平激励状态,员工仅发挥其能力的20%至30%。因此改革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又一关键,也是电视媒体走出困境的当务之急。
三、加强地市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创新
地市电视媒体要实施人才开发战略,让人才真正成为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必须走制度创新之路。以用人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为核心内容,推行岗位管理和绩效工资制,全方位开拓激发人才活力的新途径,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效能。
1、改革用人制度,全面推行聘用制。长期以来,我国地市电视台作为事业单位,进人、用人须经上级人事主管部门的审批,既难以解决电视台的用人之急,又不利于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实践表明,用人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推行聘用制,对聘用人员实行岗位管理,实现人力资源从单位人――社会人――岗位人的转变。全面推行聘用制度,以聘用合同确立电视媒体与员工的人事关系,以员工与岗位的双向需求关系为基础,以履行岗位职责业绩考核结果为依据,所有员工都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实行因岗设人,因岗定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
2、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积极性。众所周知,人才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
励。电视媒体应当探索建立以岗位、任务、业绩为薪酬评定标准,薪随岗变,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分配方法。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建立相应岗位工资及管理办法。收入分配要向优秀人才、重要岗位和艰苦岗位倾斜,对播音员、主持人等特殊人才要采用特殊岗位年薪制聘用的方式。
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地市电视媒体发展的推动器,我们可以建立和完善以缋效评估为依据的薪酬分配机制。可尝试以岗位为基础的年薪制度与基于绩效的激励式薪酬制度相结合,对领导班子实行年薪制;对一线业务人员采用佣金制,收入与业绩直接挂钩;对二线人员采用岗位工资,以岗定薪,同岗同酬。逐步建立以量化考核为基础的激励机制。要根据员工的不同层次需求,灵活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形式,使得外激励与内激励互相促进,激发员工的工作效率。
3、建立完善的电视传媒职业经理人制度。从我国传媒市场环境的发展来看,电视媒体要得到生存和充分的发展。在与国际传媒集团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大规模涉足以信息数字技术为特征的新型传媒领域和市场潜力巨大的公众娱乐领域,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运用资本运营手段来筹措资本、加速扩张。这也就对经营管理人员提出了新要求:电视媒体的发展需要既懂电视新闻业务知识,又有经营管理理念及技能,熟悉中国国情和电视媒体实践的媒体职业经理人。电视媒体应当首先从观念上对传媒职业经理人产生认同,并要从体制上保证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成长壮大。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作为最高层次的人才资源,传媒职业经理人将决定着电视媒体的经营状况与发展方向。
4、切实推行制片人制度。电视节目特别在电视台内部栏目推行制片人制已成为各地市电视台栏目管理的基本模式。制片人制确立了栏目作为单独的制作单位,使节目生产决策环节大大减少,对市场反应更加快捷,同时制片人还被赋予很大的人事权和财权。在栏目内。制片人享有人员的录用、进出、岗位分配、待遇设定等权利。这有利于制片人合理配置栏目内部资源,调动有限的人力、财力来做好节目。在栏目内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这种动态化的管理,使每个工作人员形成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
参考文献:
1.黄鸣刚.电视媒体人事管理改革的困惑与思考[J].电视研究,2005(2)
2.徐春英.媒介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声屏世界,2007(12)
3.汤阳,梁娟娟.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及对策[J].广电视听,2007(7)
【关键词】媒体资源管理;媒资作用;建设原则;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2―0069―03
引言
随着院校多媒体教学和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学习系统及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教学相关的媒体资源成为院校教育技术规划的重中之重。教学类媒体资源,随着院校办学层次不断抬升,规模不断扩大而日积月累。建立一个容量充足、功能匹配的媒体资源库及与之一体化的“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巨量媒体资源的有序管理和高效利用,成了院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媒体资源建设与管理,被吸纳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媒体资源管理的产生背景及系统组成
媒体资源(以下简称媒资)最早来源于广播电视行业,随着广电、网络、电信科技手段的发展,纸媒、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样式递次出现、并行不悖,不但开拓、创造了新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也使“三网”融合最终成为现实,并为国内的媒体集团化、集约化提供了实验场,以应对日益开放的世界范围的媒体竞争。
1 媒资管理的定义
媒资管理概念有两层含义,从狭义上讲,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数字媒体资产所做的存储、管理、挖掘和再利用;从广义上讲,是指通过技术的、行政的、市场的、资本的等各种运作和手段,实现媒体资产价值的优化。[1]
媒体资产管理MAM(Media Assets Management)就是对各种类型的视频资料、音频资料、文字、图表等媒体资料的数字化存储、编目管理、检索查询、非编素材转码、信息,以及设备和固定资产等进行全面管理的系统。建立MAM的目的就是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系统,保存和管理好这些宝贵的资料,并使之得到最大利用,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
2 媒资管理的产生背景
媒资管理的产生源于其面临的几个现实问题:一是原有的磁带寿命有限,保存在磁带上的大量有价值的音、视频资料需要抢救。院校教育技术部门保存的声像资料也多是各种类型的录像带及VCD、CD 、DVD盘片,磁带陈旧、画面残损、质量下降,有些磁带甚至连播放的机型也已退出市场,进行数字化采集十分困难。一些光碟由于借用、观看、拷贝次数太多,盘面磨损严重,有的已经无法读取;二是多种介质和多种格式并存,视、音频素材进行再利用时,不同的存储介质对应不同的采集、制作系统,通用性差,校园内外、各教研室、图书馆、广大师生之间进行媒体资料交换十分不便。三是随着IT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磁带储存、传输方式已无法适应计算机存储和网络视频点播要求。
3 院校媒资管理的具体内容
参照广电行业标准,院校的媒资管理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利用信息手段,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课程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众多优秀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组成的,并可以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3]包括“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等基本样式”。主要解决教学多媒体数据资料的存储、编目、检索管理、资料查询等问题。
由于院校媒资管理尚属新生事物,属于媒资管理的范畴尚未明晰,尤其是国家推进“三网融合”后,版本不同、功能各异的“媒资管理系统”更是在业界风生水起,为院校量身定做的“校园媒资管理”更是一片尚待开发的新领域。确立校园媒资管理理念,建立媒资管理系统,及早对院校媒体资源进行保护和再利用,有着较强的现实紧迫性和良好的建设机遇。
二 院校媒体资源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院校媒资建设与管理,因不同的院校规模、办学历史、学科专业设置和校园文化而异。必须抓住“存储是核心、检索是关键”的思想去完成。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1 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受早期媒体资源不足和传统思维影响,许多院校以追求媒资的数量为目标,而如果仔细检查一下,就会发现拷贝的、下载的、用以充数的比比皆是,有价值的不多。可见媒体资源的建设不是量越多越好,而是有一套好的管理系统与运行流程和机制,让适合本院师生使用的资源越来越多。
媒资库需要充足的存储空间。过去,教育技术人员经常为了本单位日积月累的媒体资料与较小的存储空间(以M为单位)而不得不经常压缩、精减声像资料,并不得不损失图片、音、视频特别是视频的质量,以求较小的空间保存尽量多的资源。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硬盘存储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中等规模的学校,架设一台1-10T容量的硬盘存储并不是一件难事。高速磁盘阵技术的进步,巨量的存储空间与相对经济的建设成本,使媒资库容量不再是一个经常令管理人员头痛的问题。空间有了,数量填充便成为一件需要经常添砖加瓦的工程,籍由媒资管理系统的制作、上传功能,将过去保存在各种介质上的媒体资料抓紧进行数字化,不间断地完成影音资料的制作上传、编目管理、共享。然而,在实践中,为了充实媒体资料库,不少单位从互联网上下载大量电影、电视等娱乐性声像节目,不加分类地填充到资源库中,这些娱乐性资源与教学媒体资源基本无关,也不属于媒资建设的内容。只有与学院学科体系相关,按照学科建设标准购买、引进或自制的电子文档、图片、音视频资料、课件、网络课程资源,才是我们应当加以积累、保存并系统管理的内容。所以,媒体资源建设,量的积累固然重要,但只有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真正有益于教学科研的,才称得上优质资源。而与教学无关的资料,即使运用了高技术制作手段,技术、艺术性俱佳,也不堪一用。只有量与质兼备,才能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也才是院校建立媒资管理系统的初衷。
2 应有统一的技术指标并实现高度共享
过去,文字、图片资料多以纸媒、胶片存储,音、视频资料以音频磁带与录像带保存,幻灯片以胶片或玻璃保存,所谓技术指标的统一性,实际上指的是存储的介质统一性。不同厂家、不同品牌的幻灯机、录音、录像机,各依自己的设备性能、技术规格、垄断需要制定媒体标准,技术指标的统一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理想。只有随着AV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才为数字资料提供了技术指标统一的可能。目前,易为媒资管理系统使用的视频格式,借鉴广电通用模式,一般采集、存储为两种格式,一为高质量、高码流的素材如:如MPEG-2格式和DV格式,条件许可时,可以考虑HDTV(高清)格式;一为低码流的素材:如MPEG-4、RM、WMV等格式。前者用于编辑制作教学类节目,后者主要用于检索、网络在线观看、学习使用。音频以MP3、WAV等具有较低码率与较高保真效果成为常用格式,并为多种教学制作软件和电视非线性编辑工作站所识别、共享。
除此以外,共享性还体现在教员备课、开展教学和学生们自助、自主性学习的高效便捷上。拟建设的教学媒资管理系统,必须能够满足以下几点基本需求。一是教员备课时,能够方便快捷地检索、下载相关教学媒体资料,如文字教材、供参考的相关课件、网络课程和视、音频节目或片断。下载的资料要和教员备课用的电脑兼容,与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兼容,与多媒体教室投影设备兼容。供学员在线学习的媒体资源,要播放流畅、观看清晰,有友好的网络课程界面并易于操作。只有实现共享,才能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3 确保系统开放性与军队特殊性相结合
媒资管理系统的产生,是伴随IT技术的发展而来的,媒体资产管理首先是着眼于视音频素材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院校的媒资管理,需以校园网为支撑平台,实现资源在最大范围内的共享。共享性的资源,一定是开放性的。第一,要面向校园内广大师生,其内嵌的图文资料及视频格式必须适宜于网络传输与交流,老师和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实时与非实时教学,可以开展讨论、答疑和交流,强调的是最大的受益面或受众面;第二,媒体资源的制作、编码、传输、存储技术日新月异,从长远建设需要来看,学院媒资管理系统的建设必须预留升级空间,以避免三、五年淘汰一批设备,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的媒资制作、管理设备成为过时产品而不敷使用;第三,开放性不仅是向高科技、新方法、新产品开放,同时也须向传统技术、传统方式开放。由于数字产品的稳定性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再稳定的存储器也会遇到特殊情况而损坏,造成资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对于教学类媒体资源,要对存储数据库采用多份备份,这样任何一地数据丢失也不会影响数据库记录的丢失。特别重要的声像图文资源,可以考虑以数字磁带拷贝、备份,以防媒资管理系统崩溃后重要资料丢失。
作为军事院校,尤其是国防高科技及其他重要的类教材,其制作、存储必须确保万无一失,不能一味开放,谁都可以查阅、调用、下载。为此,一是要严控可进入媒资管理系统的人员;二是要安装过硬的安全保密软件;三是设立严格的检索、查阅、下载权限;四是严格落实军队校园网安全保密规定,加强管理人员的保密和安全意识。媒资,尽量不联网,仍以单设存储器物理隔离或者其他不易泄密的方式保存。
4 坚持适度有效和以学生为重
目前,在媒资建设方面存在着许多误区:一是重技术手段而轻视或疏于内容积累、更新,把文字教材简单声像化,直录课堂实况,制作出界面单一、内容重复、缺乏交互性的网络课程等等,成为被学生们戏称为“电灌、网灌、幻灯灌”的沉闷无趣的教学辅助手段。相对于和教员直接面对,进行互动、启发式的课堂教学而言,因为经过了声像二度制作,洗涮了课堂现场气氛,缺少了教与学之间的心智交流、“气场”激发,使得本该成为教学利器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变得无度且多余;二是简单片面看待媒资管理。以为媒资管理系统就是一个存储器,媒资本身就是课件或者网络课程。因此,在建设上不进行综合论证和系统集成,往往是需要什么就添置什么,看到别的院校有了新设备就考虑自己添建,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也不从师生需要出发,弄了一个大摊子,却什么也干不了。
鉴于此,建设资源、选用媒体时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表现的形式越多越好,不能过分夸大计算机网络或某一种媒体的作用,要切实研究、掌握各种媒体特点和功能,注意发挥所选媒体的优势,强调媒体使用的合理性、适用性和有效性。还要注意资源的经济性,尽可能降低资源建设和使用的成本,保证师生用得上、用得起、喜欢用。[4]适度有效,适度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媒体的关系,教员授课,应充分发挥自主性,适度使用媒资辅助教学,不可贪多求全,不分课程、不择时机地使用媒体资源,以至于课堂教学被媒资充满,失去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深入思考与心智沟通。适度,还指建设规模与办学规模相匹配。依据现有条件,适度超前,是媒资建设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学院在进行媒资建设时,要首先考虑学生的自学需要。方便自学、辅助教学是学院媒资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因此,把学员的需求放在首位,充分考虑学员接受心理,多参考学员的意见,建设交互性、共享性好,方便快捷,面貌常新的教学媒资系统,才是媒资建设的出路所在。
三 学院媒体资源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初探
1 网络扩容、展宽、高速传输所带来的新变革
当前,网络传输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一次次打破媒资管理领域的技术瓶颈。从以太网到异步传输网ATM、光纤网FC(Fiber Channel)、存储区域网SAN(Storage Area- Network),以Gb带宽实现计算机和存储器之间通讯的新型网络结构、高速存储和强存储正在成为现实,使它在大型数据库应用、大型CAD设计、在线事务处理以及对图形图像的多媒体处理等应用中得心应手。对视音频海量数据的存取具有优异的性能,远远超越传统网络。[7]更大的存储空间,更快的网络传输速度,更强的交互性,成为未来网络的发展方向。军队信息化建设同样要与时俱进,跃上新技术的快车道。教学媒体资源管理系统,也应超前考虑到这个发展驱势。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对传统媒资进行数字化的时候,应适当备份一些码率更大、清晰度更高的格式。将来,当硬盘容量与传输带宽不再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的时候,面对着因为迁就过时的技术条件和标准,而降低质量存储的视音频画面,再行补救为时已晚。这当然也是笔者认为要适当保留传统介质媒资的原因。
2 广电技术新发展不断为媒资管理增添新手段与新方法
以非线性编辑、数字媒体为标志的采编播技术革新为媒资建设与管理安上了腾飞的翅膀。当前,电视采编设备已经过渡到全数字高清时代,今后,录、编、存、用一体化的媒资管理系统,将不断进行升级换代。以大洋、索贝、新奥特、苹果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为代表的媒资管理系统,也将不断实现更新换代。这些厂家为校园定制的媒资管理系统必将迎来成本降低、规模扩大、功能跃升的新时期。
3 新的技术手段摧生新的媒资艺术样式
实践证明,技术进步与艺术提升并不是一对必然正相关的概念。媒资建设与广电节目制作和IT技术相随,同样需以艺术手段来打造形象性,增强吸引力。教学CAI课件、网络课程、录播课程等以图文、声像元素呈现的媒体资源,技术手段高超,艺术手法不凡,是助益教、学互涨的两只翅膀。艺术性贯穿于媒资素材的拍摄、录制与编辑、后期包装等方面。这对媒资管理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媒资管理大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媒资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本是建设高端媒资管理系统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媒体资产管理[OL].
[2] 郑翔宇,高福安.我国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现状分析与改革[J].北方传媒研究,2007,(1).
[3] 安然,杨征,陈媛媛.校园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9, (18):201.
[4] 任为民.关于网络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建设的再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4):1-5.
Elections on Colleges Media Assets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WANGNing-she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Category Command Academy of CAPF, Beijing 10220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background and components of media assets management; initially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assets management; praise some essential principles that can adapt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military college and academy; and explor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edia assets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