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第1篇

(一)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刺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所采用的方法都比较老套和单一,缺乏教具,从而很难培养学生具有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内驱力。大量实践证明,要想使学生有效接受教材当中的“静止”知识,教师一定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死”的教学内容变成“活”的外部活动,从而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培养的同时体验到求知的快乐。例如讲授《九寨沟》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想学生们展示我国九寨沟中神奇的湖泊、茂密的森林、壮观的瀑布等等,然后还可以为学生播放《神奇的九寨沟》,这样就会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自然风光的秀美,在这种氛围下教师讲解相应的语文知识,会为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提高教学效率。

(二)鼓励学生反复阅读,深刻品味文章意蕴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意蕴通常都是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得以体现。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课上一定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的阅读,之后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杜甫诗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中微妙的变化;感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之情;体会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壮志豪情,否则,缺乏阅历的小学生很难理解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诗文当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在语文阅读理解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即有效帮助学生产生疑问、解释疑问,保持学生们比较旺盛的精力,完全可以不用口若悬河、从头至尾的讲解。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也就是因材施教;学生阅读的时候,语文教师也可以进行范读,即示之以范。因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积极树立起以人为本及以读书为本的意识,将朗读权利归还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深刻品味文章韵味,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精心设计教学设计,加深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为一门设计性质的科学,设计的本质就是问题、决策的求解及创造。新课标要求按照学生们的年龄阶段及认知规律特点,将能力同知识的培养序列化、具体化,贯穿在每篇文章当中,要想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就必须精心做好课程设计。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明确相应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其次,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及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另两个因素,其一为新课标中的要求,尤其是相关年段目标规定,其二为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尤其是学生们已有的认识、知识及学习能力。例如讲解《草原》的时候,读完一遍学生可能都会觉得很美,但具体美在哪里,或许学生就不能准确概括表达了。这时候,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将“美”划分为自然美及人情美,让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描写自然美及人情美的句子,怎样理解蒙古草原上人们的情感?将全班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学习及讨论,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合作意识。这种教学设计不光能够摆脱以往的教师细致分析、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还能让学生们充分体验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爱上阅读。

二、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第2篇

一、“价值取向”的来源

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客观的规定性。这是因为作者创作一部作品,总有一定的大体明确的创作目的或有比较明确的价值取向,这就使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或艺术形象在诞生时就具有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属于它自身的属性,也就给读者的再创造提供了一定的规范性。另外,文学作品一经选入课本,就有其特殊的客观规定性,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再开放型的教材也会有一个或严密或松散的体系,要做好这个工作,编者自己心中对作品有一个明确或基本明确的与作者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的结论。

二、“多元理解”的产生

任何人阅读文学作品,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大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如《红楼梦》,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就是读者主观能动性造成的差异。由此可见,“多元理解”源自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三、“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价值取向”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在对话过程中得到的共识,具有共性。“多元理解”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独到感受和体验,展示个性。教学中,即要追求共性,又要张扬个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做好组织者,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得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而且作好引导者,要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文本所呈现的价值取向。

1.多元理解,切合文旨.切合文旨,是多元理解的灵魂。多元理解,应当紧扣文章主旨,利于深化对文意文旨的认识,或使人物角色的形象更丰满,或使情感的体悟更深刻,或使思维的领域更宽广……多元理解不得远离文本,个性飞扬不得随心所欲,思维驰骋不是胡思乱想。

一位老师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课末进行多元理解的拓展,“此时,你想对小鱼说些什么?”学生纷纷指责:“小鱼不应贪玩,以致被海浪冲上浅水洼;小鱼不应乱跑,要守纪律;小鱼不应离开妈妈独自乱闯;小鱼不应不听妈妈的话……”先且不说这种种“不应”是否符合自然规律,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时代精神,是否利于学生的成长。更遗憾的是,课文的主人公是小男孩而非小鱼,课文的主旨是赞赏小男孩“富有爱心,珍爱生命”的举动与精神,而非小鱼的种种“不守规矩”。这样的多元理解偏离了文旨,失去了意义。

2.多元理解,顺应文理。 顺应文理,是多元理解的命脉。人有人脉人气,文有文理文气,文理要通达,文气要通畅。多元理解必须整体把握文理文气,不悖文理文气。

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一位教师独具匠心,顺着“奚落”的线索,从角色的动作和神态入手,紧紧抓住表现陶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和表现铁罐的“谦虚、争辩”等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朗读,品味感悟角色形象。至教学第七、八自然段时,富有创意地要求学生敞开思维多元理解,补全“陶罐( )说,铁罐( )说”。

然而,关于陶罐,当学生纷纷说出“温和、温柔、亲切、针锋相对、有点伤心、心平气和、冷静、平静、苦口婆心”等词时,教师高兴地一味加以肯定。

对于铁罐步步升级蛮横无理的奚落,无论从陶罐“谦虚――争辩――不再理会”的过程看,还是从陶罐说话口气中的反问句和感叹句来看,陶罐一方面并非懦弱可欺和毫无原则,另一方面又是理性和宽容的,“温柔、温和、亲切、针锋相对”等词显然不合文理文气,不合陶罐角色基调和情感发展变化。若用上“提高声调、有些不悦、严肃、责怪、正色、据理力争、语重心长、好言相劝”等似乎更为合适。

3.多元理解,辨明主次。辨明主次,是多元理解的指针,不少作品涉及的角色形象,涉及的人物品格虽然是立体的、多维的、丰富的,但毕竟有主有次,多元理解教学应当充分把握这一点。

应该说,学生的理解均没有错,学生能细读文本,从文本中抽象如此的品格特点,反映了学生相当强的语文能力和广阔、深刻、灵活的思维。然而,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教学过程仅止于此是很不到位的。试想,善调查、兴修水利等是西门豹的主要特点吗?是文章反映的主旨吗?显然,文章主要反映的是西门豹的不信迷信、驱邪除恶和过人谋略。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即使理解再多元,也是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91-02

一、影响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

1.缺乏阅读兴趣。对于阅读来说,有些学生从小就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大量的阅读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量,更重要的是阅读帮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更多的小学生对阅读没有什么兴趣,不喜欢阅读,没有一定的文字积累,单单只是课本上的几篇文章根本不能满足他们对文字的理解。一般情况下,好的阅读氛围是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的,但是,现在教师将更多的目光转向学生的奥数和英语水平上,忽略了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2.阅读习惯的问题。现在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之所以处在一个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是不正确的阅读习惯。有的学生喜欢边读边理解,而不是边阅边理解,这种阅读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对文字的熟悉程度有待提升,当他们将注意力转向读音的时候,就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还有些同学克服不了阅读中的“拦路虎”,也就是那些不认识的字词,一定要拿出字典查明白后再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是不正确的,不仅会对学生心理有负面的影响,并且也不利于对文章主线的把握。

3.学生自身的领悟能力。学生自身的领悟能力是决定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决定条件。不同的学生会因智力、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的不同因素,而使得对知识的领悟能力有所不同。就像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一段文字在不同的学生眼中就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的理解比较有深度、有宽度,但有的同学的理解会略显片面和表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是天生的,在后天的成长中,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引导得以提升的。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和总结学生在阅读理解上的问题,以便改善教学质量。

二、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1.培养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氛围。在很多学生的认知里,阅读是一件很无趣的事情,完全对阅读没有兴趣。而且课间同学之间讨论的也是有关玩的、吃的,完全没有阅读的氛围。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从小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比如说,在教室设立图书角,鼓励学生多读书。在课余时间举办“我爱读书”等丰富有趣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家里,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多读书,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除此之外还应该监督学生,少看电视,多读有意义的书,或者和小学生一起阅读。

2.纠正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习惯是伴随人类一生的。小学生正处在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家长应该特别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正确的阅读习惯,是需要及时纠正的。针对学生“阅”而非“读”的问题,教师应该在课内安排适量的“泛读”训练的活动,帮助学生跨越“形―音―义”这个过程,直接将进行“形―意”的转化。另外,还要严格要求学生在也读的过程中保留疑问,在上下文中猜测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杜绝边阅读边查字典的情况。另外,通过“总结段落大意”的转型训练,提高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并要求学生试着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杜绝“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除此之外,要逐渐培养学生边读边画的习惯,学会用心读书,用笔记录,这样便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搭建课堂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很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高的一部分原因是对文字所描写的事物有一定的陌生感,不能充分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对阅读理解的程度产生了阻碍。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要更加的注重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例如在讲解《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时候,“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为了更好地把握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去观察真实的爬山虎,再与课文的描述进行对照,这样就能够使得较抽象的描述可以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教会学生用心观察,用心理解,其实课堂和生活之间是有一座永恒的桥梁的。

4.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资料的广泛性。当一个学生涉猎的知识面广了以后,他的阅读理解能力自然会有相应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向学生推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不同领域的书籍。例如《绿野仙踪》、《严文井童话》、《爱的教育》、《我们去看海》、《开放阅读》、《再寄小读者》、《肚皮上的塞子》、《灵性的王国》、《我要做个好孩子》等。这些书都是比较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目,它们的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是有许多切合点的,很容易的就会引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拓展课外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一直是人类传承文化、向前发展的主要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拥有较高的阅读理解技巧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因此,注重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是十分有必要的,主要体现在小学生身上的影响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兴趣、习惯和自身领悟能力。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阅读的氛围,其次是在课堂上着重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然后是建立课堂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最后要注重学生阅读的广泛性。

参考文献:

[1]汪丰生.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困境及解决措施分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12).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言思考

语感指的是阅读者对阅读的文字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小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小学阶段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能有效提高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以及能够使学生形成独特的个人写作能力。然而,很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忽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因此,加强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学习语文来说非常重要。

一、语感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文字所蕴涵的内涵非常丰富,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语感是心里上的一种感觉,加强语感的培养,能提升学生精神层面的境界,还能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方式,而语感的加强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灵敏度和感知度,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非常重要。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反复朗读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感

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比较简单,在学习中,学生非常依赖教师,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机械化对学生进行教学讲解,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不会理解教学内容。因此,学生学习时应反复朗读课文,并结合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例如:对三年级语文教材中《走进大自然》一课进行教授时,教师先播放大自然的图片,并让学生描述自己认识中的大自然;进而让学生深感体会,掌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后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文中的词汇进行思考。等学生朗读完之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什么是大自然,我们应该怎么走进大自然?”带着问题,教师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找出答案。在课堂的教学中,通过反复的朗读与思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最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告诉学生要爱护大自然的美。而学习完课本知识后,教师应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积累知识,这对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朗读和阅读是培养小学生语感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朗读和阅读的教学,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感能力

想象力是小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的能力之一,他们需要根据教师的描述,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并需要主动练习,通过学习和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想象力[2]。小学生想象力的丰富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语感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力。

例如:在进行《小摄影师》的教授r,教师可先用“你知道怎么照相吗”这样的提问引入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中,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围绕“小男孩为什么哭了”“小男孩为什么给高尔基照相”等问题,并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PPT,后由老师描述 ,让学生闭眼想象课中场景。最后通过与学生一起探讨学习,教师可以在结束课程教学后,让学生续写小摄影师的故事,发散其思维想象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感性的认知,他们自由的想象,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时的语感能力。

(三)词汇量的积累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词汇量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词汇量的积累,让学生养成好词好句积累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到《难忘的八个字》一课中,在课前,教师可播放爱的奉献歌曲,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后可以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并找出课文中运用好的词语和句子,并加以抄写,教师在学生进行寻找时要适当的指导。最后,教师针对学生找出的词语句子进行总结,如“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气恼”等等。于课中,老师让学生说出有关于爱的词语;课后可要求学生以书信的方式说出想要对老师说的话,以能积累学生词语,培养其语感。

词汇是理解语文知识的基础,而词汇量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积累,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语感的培养非常重要。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中,是树立他们良好人生价值观的最好时期,语感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成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但语感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效运用文字来提高小学生的语感能力。

参考文献:

[1]芦金肖.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学周刊,2015,(15).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第5篇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逐步转变相关的看法。1、过去认为阅读理解是非常容易的事,学生就应该轻松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考取高分。如果阅读理解的题没有做好,就归结于学生的懒、笨、马虎、不认真。“看看你多么笨,多么不认真,啊!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怎么搞的!”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认知能力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往往从成人的,教师本身的知识能力去判断,这显然是错误的。现在,老师们应当充分地认识到阅读理解是中年级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学生掌握得不全面,不牢靠是很正常的事情,正是这样,才体现出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价值。2、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过去仅仅看重成绩,强调“鱼”,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现在,应当着重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形成,强调“渔”,掌握正确的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事半功倍。3、过去,教师主抓课内阅读,一是时间有限,学生的阅读量很少,没有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阅读量。现在,在课内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面,丰富学生的知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二、传授正确的阅读理解方法,引а生学会阅读理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学生害怕阅读,不想阅读,而恰恰是学生缺少必要的阅读理解方法。例如:“一读,二想,三分析,四写认真,五检查”。因材施教,通过课堂讲解,经验座谈,个别辅导等形式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会并能够在实际的学习中运用,一步一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认为“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才有可能对阅读产生兴趣,进而爱上阅读。

三、举办各类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如何真正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并能够长期地坚持下去,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石。光在口头上喊得响亮,仅靠学生的自觉行为是远远不够的,一天、两天、三天,学生可能坚持阅读,一月、两月、三月呢?缺少必要的反馈、监督、检查,是不能长久地进行下去的,是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师们应当定期组织学生举行各类活动。活动给了学生展示、交流、提高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刺激了他们的上进心。活动是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效的监督,是对教师教育、指导成果的良好反馈。通过活动,使学生的阅读得到有效的监督,学生从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书籍中去,逐渐地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运用微信教育信息手段。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进步,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教师们应当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把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运用于阅读教学过程中去。微信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在,师生交谈、留言、视频、作业反馈等活动都可以轻松地进行,省去了许多的中间环节,大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五、做好家长工作,发挥家庭独特教育作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先人的话富有哲理。“孟母三迁”充分说明了家庭环境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1、构建学习型家庭,父母有时间在孩子学习时,读读书,看看报刊……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陶冶了情操,纯洁了心灵,而且对孩子起到了耳闻目染、润物细无声的奇妙作用,可以孩子觉得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电视里炮火连天,小情侣卿卿我我,综艺节目嘻嘻哈哈……试问我们的孩子还有心去学习吗?现在正在积极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我们更要创建学习型家庭。2、家长应当做好监督,引导作用。家长在给孩子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监督好孩子的学习,每天的课外阅读学生在家做了没?读书的方式正确吗?是专心地阅读,还是边看电视、电脑边读;是玩一会儿读一会儿,还是精心读,完整地读;中年级学生的自制力不是很强,在没有形成强烈的阅读习惯之前,家长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3、注意学生的观看品位。学生正处于认识外界事物,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间,个人的意志形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电视、电脑、手机上的内容包罗万象,形形,孩子的识别能力有限,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需要家长的监督、引导,观看积极、向上的内容,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