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策略范文第1篇

1. 情景策略

情景是指运用目的语的环境。学习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对其正确理解和运用.教师应利用真实的环境或创设模拟的情景进行语法教学,其中包括利用实物、真实的语境、体态语言、非体态语言以及多媒体等手段,使语法教学更具有形象化、直观化、真实化和趣味化. 现举两例说明如下:

(1)真实情景法。

在情景活动中,语法知识由抽象变为具体,从而使语法学习降低了难度,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快,记得牢,用的活。

(2)实验观察法。

-ing分词与-ed 分词是高中英语语法的重点与难点,许多学生对其之间的差异分不清.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演示手段让学生观察其差异.课堂上,教师演示水被烧开的过程,当水沸腾时,教师介绍短语boiling water;待水降温不沸腾时,呈现短语boiled water,并作喝水状.在这种生动有趣的氛围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区别: 现在分词一般表示主动进行的动作,而过去分词一般表示被动完成的动作。

2. 认知策略

认知是信息加工、问题解决和记忆的过程,是一系列心理活动. 认知策略是个人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上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 技能,包括各种有意识的学习方法。

2.1归纳法。

归纳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归纳和总结已学过的和某些未学过的知识,使之成为知识链,顾及学生的心理特点,便于理解和扩大知识面,让单调的课本知识变成积极充实的内容,继而成为学生努力追求的对象。

2.2对比法。

教师应组织学生将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引导学生对类似的语法现象进行观察、对比和分析,启发学生找出关键点,最终发现其差异点.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两个语法项目后,对that引导的从句究竟是定语从句还是同位语从句深感迷惑.此时,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以下两个例句:

(1)The news that he passed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de his parents very happy.

(2)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made me very surprised.

让学生分析that在两个从句中的语法成分,很快学生发现that在例句1)从句中不担任成分,而在例句2)从句中作动词told的宾语.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that在同位语从句不作语法成分,在定语从句中作语法成分.经过对比,看似复杂的语法知识很快 “化难为易”,学生轻松掌握了语法规则。

3. 活动策略

学习要配以活动,活动中必有交际.教师应把语法规则化为活动,把教学过程化为交际活动,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主体意识都动起来.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教师游戏活化规则.在高二学习if引导的虚拟语气时,教师可设计“接龙有戏”,即一个学生说完一句由if引导的表示虚拟语气的主从复合句,下一个学生造句时需将前一个学生所说的主句内容作为自己从句的内容。

4. 任务策略

语法教学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中进行,这种任务以创设的情景或真实世界为背景.例如, 教学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任务:What has changed in the classroom? 全班学生闭上眼睛, 六个学生按教师所给的字条上的要求行动, 如 “clean the blackboard , turn on the light, open the front door” 等; 然后全班学生睁开眼睛,观察教室内的变化,让学生运用诸如 “The blackboard has been cleaned .” 等完成时的被动句子进行表达。

以上教学情境, 有效地调动和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结构、情景和交际的有机结合,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的用法。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策略范文第2篇

        一、《技术与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中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不足,交互性差。

如今《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师单向性地向学生传授概念性的知识,在课堂中教师处于主体性的地位,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方式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并不是教师判断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尺子。在课堂上师生间缺乏交流互动,教师没有留足够的课堂时间解答学生的疑问,而在课后由于学生的课业繁重,学生也不会主动找教师解答自己的疑问,这样就导致学生的疑点越来越多,不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师改革其教学。

        2、学校的技术环境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制约教学。

        《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在高中阶段开设的时间并不长,而且由于学校的技术环境、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家庭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都有差异。例如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就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可以熟练地利用电脑搜索信息、与朋友聊天、写博客等,而有些学生却对电脑和互联网一无所知,还有的学生虽然对电脑知识有所了解,但是却不能利用电脑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信息加工,如world的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安排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3、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的抽象性和乏味性,学生对于教师的理论教学往往都缺乏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不注意听,甚至是做其他课程的作业。另外一面由于如今我国高中都是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在实践步骤的时候,一个授课教师不可能照顾到班上的每一位学生,这就导致有很多学生的疑问得不到教师的及时解惑,这样时间一长,致使大部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越来越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4、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

        改革应试教育的方式之一就是改革教学评价制度。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对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评价、诊断、反馈的过程。 

《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作为一门改革高中课程设置的实验性的课程之一,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学生在实践操作的步骤中所表现出来的动手能力在传统的测试中表现不出来,因此其评价方式也要相应的改革,不能再像是传统教学一样使用单一的评价方式。但是如今很多学校仍是采用单一的考试和分数来的评价方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不利于增强学生多方位发现、考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技术与设计》的教学策略

1、开拓课程教学资源。

        为了解决每个学校的技术环境的差异性,教师可以开拓课程的教学资源。因为《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资源不单单来源于学校,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生活实际中常见的一些小物品盘活现有的课程资源。例如教师可以选择手表、电灯、自行车、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等生活实物,还可以选择电脑、手机、飞机等常见的学生感兴趣高科技实例,甚至还可以利用如使用电饭煲做饭、打电话、上学等一些日常活动来进行讲解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

        例如,在教学《制作模型》的时候,我就独立设计提线小鼠的图样,引导学生制作提线小鼠模型,所用的材料成本不到五角。在市面上随时都可以买到。此外,我们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我校教师独自设计的课件就有近二十个,从网络下载的课件也有二十多个,从而构建了本校通用技术课程网站的基本框架。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协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发现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要远远大于大班授课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大班教学的时候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都指导到位,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更全面地照顾到学生,让学生的疑问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但是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到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都有学习实践的机会,同时要注意鼓励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例如,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开辟无线电兴趣小组或是电脑信息技术小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每个学年还可以在校内甚至是校间进行相应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3、采用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策略。

高中《技术与设计》是一门通识性的课程,向学生传授的是一些基础的具体技术,从而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所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寻能适应不同学习环境、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策略。

例如,针对大班教学的不足,教师可以建立一些简单的网络教学交流平台,制作网络教学课件,让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信箱提交作业或在线答疑,建立班级讨论的bbs。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位学生都得到教师的辅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或是在课堂教学中混合多媒体教学的组合方式,让实际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资源等方面建立一个可以相互支撑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策略范文第3篇

    一、教学设计的定义

    关于教学设计,国内外学者有很精辟的定义。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学科(赖格卢特,1983);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一门技术(梅里尔,1996);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方法(肯普,1998);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的计划(史密斯和雷根,2001);有的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过程(加涅,1988)。着名学者何克抗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1]

    综观国内外学者精辟的教学设计定义,其共同观点是:教学设计是以系统化、理论性、学习分析为前提,以优化教学效果为最终目的。这些定义对所有学科的教学设计极具策略层面的指导意义,但对具体指导某一学科(比如,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设计的实际操作还是太笼统,操作性不够强,教师驾驭起来有相当的困难。

    从教师实践的角度,我们认为教学设计既要体现系统性、理论性、规范性,更要体现操作性和创新性。这五个性必须在教学设计的定义内涵上予以体现,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提出学科教学设计的操作性定义为: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依据学与教的规律,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撰写教学设计方案,并通过教学实施和形成性测试对设计方案进行反思修改的整体性过程。

    二、教学设计与备课

    备课的实质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和计划,即对上课的内容、方法、组织、教具等所采取的准备性的筹划过程。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创造性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设计,是方法论性质的综合性应用。从根源上说,教师的备课行为在教学设计这门学科诞生之前就有了;备课程序并不来自于教育技术领域的教学设计,而是来自于教师个人及集体的经验积累,是一种经验性的行为。但观察目前教师的备课现状,人为割裂教学设计与备课的关系并无现实意义。无论是教学设计的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环境设计、教学目标撰写等与备课的教材分析、学生分析、备组织策略、备教具、备重难点等还是有相当大的相关性,就是说,通过教师培训、教师的继续教育等途径,目前相当部分教师已对教学设计有一定的了解,也在有意无意地将教学设计的理念用于日常备课。但大部分教师对这种应用是不自觉的,缺乏规范,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为了让教学设计技术能被教师掌握,我们倡导教师用教学设计来备课。理由如下。

    1.变传统备课为整体教学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入,传统备课已不适应教学手段的优化更新组合、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系统化达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需要优化学习环境才能达到;反馈评价要贯穿教学设计的整过程,这一切高效课堂的要素组合需要整体性的教学设计才能实现,所以变传统备课为整体教学设计是时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

    2.教学设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备课是教师工作的核心任务,倡导教师用教学设计来备课,有利于新教师的快速成长。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教学的成功归结于优秀的教师和优质的生源。教学设计主张将教学的成功归结于备课的科学化、规范化、技术性、灵活性和艺术性,教学设计把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统一起来了,“使以前天才才能达到的水平,一般人也能达到。”[2]这是教学设计的实践性意义之一。

    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内容就有教学设计一条。具体见表1。

    可见,教学设计也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所以倡议用教学设计替代备课,或者说教学设计是专业层面的备课。从教师操作层面,可以认为:专业备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方案撰写的一般规范

    教学设计要解决三个问题:教和学什么?如何教与学?教和学得怎样?所以教学设计有其自身的一般规范。

    从一线教师提供的案例样本不难看出,教师对教学设计方案包含的内容一般有如下几项:教学基本信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前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环境创设、教学过程设计、主板书设计、课堂形成性测试及评价反馈、作业布置、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流程等。从平时常规教学的教学设计来讲,可以不面面俱到,体现一定的生成性。但有几项是必不可少的。这几项的是否缺失决定了教学设计的规范与否,当然就会影响到学术交流和教学效果。这几项内容如下。

    1.教学基本信息

    包括课题(教材版本名称、章、节)(不可省略)和作者及工作单位(平时可省略)。

    2.前期分析

    前期分析(Front-End Analysis)是美国学者哈里斯(J. Harless)于1968年提出的一项技术,旨在教学设计过程的开端就分析清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避免后续工作无的放矢。

    可着重分析课标要求,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的逻辑关系、内容的功能、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认知障碍等。

    案例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前期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物理·必修1》第三章的第1节,它开拓了运动与力关系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且提出了惯性、力、惯性质量、惯性系的概念。它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教材地位和主要学习内容交待);课标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牛顿第一定律”有6条基本要求和2条发展要求(可具体罗列课标及教学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展现了历史上围绕力与运动关系问题探究的思维历程,展现了对原始问题进行探究的艰难历程,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均是一种很好的熏陶(分析学习任务类型或特点)。

    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在初中已熟悉,但对惯性的概念存在着严重的前概念错误,比如,速度越大,惯性越大等,不清楚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科学家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具体贡献,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初中学生的学习风格偏向于记忆和表面化。对理想斜面实验的研究方法初中没有涉及,但在初中做过在相同的斜面且同一高度下滑到摩擦因数越小的水平面上滑行距离越远的演示实验。从学习风格、学习基础、认知障碍分析等方面考虑,所以确定以下的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客观评价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牛顿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贡献以及理想斜面实验的思想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克服惯性的前概念错误是教学难点。

    教学系统作为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系统,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依赖性。为此,要想设计弹性灵活的教学过程,科学的前期分析是关键。我们应以复杂性视角看待和分析前期的各部分内容。但实际操作却必须简易,这就需要教师智慧地参与。

    3.三维教学目标的阐明

    教学目标阐明,是指根据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将期望学习者达到的结果性或过程性目标加以明确化和具体化的过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借鉴国外各种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理论,并划分为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表现性目标两大类。其中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明确阐明学生的学习结果,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体验性/表现性目标是描述学习者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习者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

    教学目标的阐明依据是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即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主要的认知障碍以及课程标准及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基础上,对本节课提出的可操作、可测量的学生预期变化,其要点如下:

    (1)主体是学生

    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阐明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能达到的标准。

    (2)尽可能用明确的可操作可测量的行为动词

    一般建议新教师用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要尽量用可测量的明确行为动词来描述,过程性目标的阐述尽可能写出学生体验的途径和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阐述可以用描述性。

    案例二:“向心力”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策略范文第4篇

1.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阐述

教育是通过教学实现的,为学生们得到种种信息与知识,提升和锻炼自我的良好平台,此外,也是提升和强化学生们学习思维的关键所在。而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课堂教学又是其中的基础所在,为教师将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学生们的过程,涉及到教学时所要应用的教学器具、课堂讲解及整个教学活动等。所以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指的是利用课堂教学,确保有更多的知识能够被学生们所得到,进而保证提升学生们的英语交际水平。同时,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是在实处落实教学目标,对课堂这个重要的教学阵地进行利用,令学生们不断的获取知识,并且,将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升。相关理论认为,有两个方面会影响和决定着课堂的有效性,主要是: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大量实践表明,教学对象,也就是学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学生们主动性和积极性所决定的。

2. 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2.1 完善教学结构

众所周知,在优化教学结构的过程种,主要从加强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三个方面入手。就教学设计而言,即为设计和制定教学活动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认真、细致的进行研究、分析和调查,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掌握,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的优化和设计教学活动,从而将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打造出来。然而,很多教师还是将理解教材内容放在了重点设计来对待,对于调动学生们学习英语的需要和兴趣等方面就会忽视。因此,知识量少的问题就会出现在学生课堂教学中,这样,一定要从对教学结构的优化出发,推动课堂教学的互动和有效性,将学生们的学习激情不断地调动起来,进而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设计水平提升。

2.2 促进学生们行为与学习过程的统一

使学生们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联系到一起,也是提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重要对策。心理学相关观点指出,学生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过程,为学生们进行正确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其实,行为和学习过程中统一的过程即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他们的学习有效程度怎样,学生习行为和学习过程的统一联系很大。在进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时候,不仅要引导学生们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让他们明确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确保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互相一致的效果能够被学生们所掌握,确保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2.3 将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提升

将学生们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提升,是提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的行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被动地去接受,已经成为高中学生的一大特征,尤其是在应试教学的制约下,教师虽然非常全面地讲解了考试中可能所涉及到的一些内容,但是,学生们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和记忆,因此,他们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学习。因此,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非常缺乏。所以,对于正确的引导学生们去学习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积极引导他们应用合理的方式去学习英语知识,将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行为培养起来,使他们能够更综合地提升自我。例如这样的教学案例,在某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他为学生们设计了一个专门的教学场景,然后,引导学生们自己去探索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在学生们自学之后,他在对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对于学生们表现优异的地方给予鼓励。这样,不但提升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使学生们更加牢固地掌握自己所学习的知识。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高中教学与学习中,英语长期以来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高中阶段是学生们学习英语的一个关键阶段,能够为后期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有关内容,我们必须要高度地重视起来。其中课堂教学是提升高中英语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本文通过上文,首先阐述了有关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内容,然后又阐述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为有关教学人员在实际教学中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为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叶晓燕. 试析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海外英语, 2011(02).

[2] 秦培元.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策略浅谈[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3(04).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策略范文第5篇

开展小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使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开展小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学细节的设计,突出精品化、个性化的特点。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设计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小班教学对自己学习和成长的帮助。

一、小班教学的优势探析

小班教学的“小”在于规模小,即班级人数少,一个教师只需应对一小部分学生。教师的教学压力明显减小,学生的学习精度有了明显提升。小班教学的“小”也暗含着“精”的意味,即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更加关注细节的设计,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小班教学的“教学”,指的不仅仅是课上教学活动,从广义上看,小班教学的“教学”包含了所有关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培养能力、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活动。这便突出了小班教学全方位、多层次、精品化的特点。

二、小班教学方式中教学细节的设计策略

(一)合理分配学生小组

小班教学一般需要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但小班教学所组成的小组与大班教学的小组有所不同。小班教学的小组分工更加精细化,由于人数较少,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都是不同的。且小班教学下的小组活动更注重成员个性的发挥和能力的提升,教师更加注重小组成员行为的记录。为提升小班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小组的构建。

小班教学下的学生活动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大班教学由于人数较多,同一职位可能由不同学生担任,即使有一名学生做不好,另一名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同伴能力方面的不足。但在小班教学的小组中,由于本身人数较少,一旦担任某一职位的学生能力不足,小组整体功能的发挥便会受阻。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教师必须精确化了解学生的特长,准确评估每个学生的优势所在,然后分配每个小组的小组成员。教师还要用动态化的观念看待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不同方面能力的增长。如果一开始的安排出现不合理之处,教师要及时调整,促进小组总体功能的发挥。

(二)及时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小班教学的优势便是教师可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使教学计划的调整有据可依,教师可以形成学生管理纸质档案,细化档案中各项标准,形成全方位评估学生能力的评价体系。如果学校教学资源充足,教师可以使用电子化档案,然后整合电子档案,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例如,教师可以将档案分为“学校表现记录”与“家庭生活状况记录”两个模块。“学校表现记录”主要登记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个性发展、身心状况等。为防止定性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教师可以将学生较为敏感的评分制改为等级制,以“A、B、C、D”或“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价学生的在校表现。针对“家庭生活状况记录”这一模块,教师可以结合现代化信息设备,家校联合对学生进行评价。如教师可以组建本班的微信群,让学生家长在群内及时反馈学生在家的学习状况。教师还可以定期进行“微信家访”“QQ家访”等活动,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状态。通过对学生在校、在家的情况进行评估,教师可以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富有层次性、个性化的教学活动。

(三)重视课堂内容的反馈

课堂反馈是检测课堂质量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大班教学由于人数众多,教师无法回应每个学生的反馈。在小班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将有限的经历分配在少数学生身上,达到提升对学生的关注度,及时反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