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文化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重视空间生态环境,不搞怪异建筑形体
无论是城市大的空间环境,还是建筑群的中等空间环境,或是个体建筑小的空间环境设计,都要首先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和持续发展的角度去综合考虑分析,要充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节省资源、节约土地,但又不能多搞建筑超过环境容量,降低环境质量,给城市带来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压力;同时还要扭转追求怪异建筑形体的不正确认识。
2005年7月竞选2012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城市的活动落下帷幕,参加竞选的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纽约、俄国莫斯科、西班牙马德里五个城市的比赛场馆和奥运村建设的规划方案基本上都符合生态环境的要求,这五处都没有设计怪异的建筑形体,比赛条件和人气更好一些的是伦敦和巴黎。伦敦方案将主场馆和奥运村建设同公园、牧草地结合起来,生态环境好;巴黎方案同样重视整体的生态环境,场馆建设和谐并富有变化,有超大圆顶的大型体操馆,还有对称稳定曲面形体的水上中心;纽约方案是超大长方型主场馆配以环境优美的奥运村;莫斯科、马德里方案亦重视主场馆奥运村的整体生态环境和会后的持续使用。
正在建设中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场馆区,位于北京南北中轴线上的北端,以3公里多长的绿化带连接500多公顷面积的森林公园,将奥林匹克国家体育场馆、国家游泳中心和奥运村以及会展中心、商业服务文化设施等组织在其中,创造出一个具有优美生态环境的体育运动、会议展览、商业服务、文化休闲的活动区。对于主要建筑国家体育场(俗称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主方)等的建筑设计存在不同看法,我们认为所采用的空间钢框架体,外敷聚四氟乙烯(ETFE)超稳定有机物薄膜是先进的,又提高了建筑的空间生态环境水平,是同世界建筑发展同步的,建筑的造型并不属于怪异的范畴;有人提出,鸟巢方案用钢量太多,结构不成熟,浪费等等,不如采用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设计方案,我们的观点是,选用北京市院的方案也无不可,造价省些,从大众投票来看,这两个方案的票数相差不多,各有千秋,从创新出发,我们倾向鸟巢设计方案。对于这组的中轴线建筑群设计,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彭培根先生主张在这此中轴线末端上应建一幢有分量的建筑,但评选委员会的最后意见是,在此不摆重要建筑,一直虚过去,留有余地,现采纳了这个意见。对于奥林匹克公园中标方案同样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中标方案同其他6个参赛方案一样,都是从生态环境与文化艺术相结合规划设计的,只是它更综合、更全面、更完美些。我们认为,这许许多多的不同观点,都属于第二位的问题。现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向北延长原有旧城纵向中轴线,过土城绿化带建起中轴线绿化宽带与公园创造出走向自然、建筑与自然共生的生态空间环境,它不仅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精神,它还标志着北京市总体规划中轴线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这是从有利于生态发展大格局方面给予肯定的,这是第一位问题,所以说,其他局部的争论都是第二位问题。
二、构建人行街道系统,适应大众生活需求
在一个城市的中心区或其他重要生活文化区,特别是旧城市中心区,都要逐步构建起人行街道系统,使这些为广大市民生活服务的街道空间环境不受汽车交通的干扰,人身安全,人气旺盛,真正成为符合城市市民生活需要的繁华街道。这是城市繁荣和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消费增长、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它体现着城市现代化的水平和城市兴旺与对城市居民关怀的程度。随着城市汽车交通的发展,特别是私人小汽车的快速增加,使城市街道被小汽车所主宰,道路交通拥塞,现发达国家的城市已扭转这种混乱的局面变成控制城市中心区汽车,构建起人性化的步行道路系统。1O多年前我们介绍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多伦多城市中心区人行道路交通系统和美国费城中心区的人行交通系统都是优秀的实例,目前欧洲的大量城市亦都构建起中心区的步行道路系统。我们应借鉴这些经验,少走弯路,缩短过程,及早转变观念,迅速发展人行道路系统,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随着城市的发展,应扩大范围逐步构建起人行街道系统,同公共汽车交通网站或地下铁路交通网站连成一体,并丰富这一地区活动内容和提高其整体的空间面貌文化艺术水平,方便并吸引更多的居民到此活动,提升这一地区的人气。如北京中轴线上的前门外大街和鼓楼南地安门北大街,是历史上两处为大众服务的繁华商业街道,未来的改建规划建设,除保持原有风貌外,一定要构建好人行道路系统,同汽车行驶路线分流,前门外大街可同大栅栏、鲜鱼口、廊房头条、二条等道路连成一个系统,鼓楼南地安门北大街可与烟袋斜街等连成一体,使这两个著名的地区,人气更旺,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再如英国伦敦中心区特拉法尔加(Trafalgar)广场,它于2003年完成了改造工程,将此广场的中心建筑国家画廊前的行车道路封闭,建筑前的下沉式广场的高差大台阶改造变成画廊入口的大台阶,把画廊建筑同广场连成一个整体,并于广场两侧与前面组成一个人行道路系统,与车流分行,通过这样的改造,前来广场活动的人流比以前多了13倍。
三、建筑适应城市整体,丰富生活增加生气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同城市的联系,要适应城市整体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加发挥新建筑的作用,使城市不断充实完整,丰富城市的生活,增加城市的活力,这是建筑师应具有的一个重要理念。
去年,在参加国家博物馆的改扩建工程设计竞赛的方案中,有许多方案都强调该馆同城市整体的联系,如清华大学设计研究院方案,在原老馆东面布置一条南北向绿带,成为从长安街去前门的一条绿色通道,方便群众;又如瑞士Her鄄zog&DeMeuron建筑设计公司方案,亦布置有南北向通道,还可到顶层餐厅俯瞰天安门广场景观,这些地方有单独出入口,使不前往博物馆参观的群众都可使用,这就是建筑从城市整体考虑,丰富并方便了城市大众的生活。
最近竣工的位于纽约中心区两条街中间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改造扩建工程,设计人考虑了城市整体的需求,利用门厅的空间将两条街联系起来,底部开辟了一个雕塑绿化露天花园,改善了街道空间环境,围绕中庭的各层展室增加了许多有代表价值的绘画或其他现代艺术品,还单独设置了艺术研究室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艺术生活,使这里的人流量不断增多,人气提升。又如,新建起的美国洛杉矶中心区的一个caltransBuilding综合楼,下面布置有陈列展室、会议交流厅、餐室等,侧面有多层的商场,上部为写字楼,前面围合有一广场空间,这一布局及其项目内容都是根据城市的需要综合考虑的,因而建成后使这一地区丰富了居民生活,增加了生气。这一理念与做法,同样是为了促进城市的繁荣和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四、发展地域文化特点,符合民族生活方式
地域文化可以说是地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或生活道理,包括这里的一切人造制品、知识、信仰、价值和规范等,它综合反映了其社会、经济、观念、生态、习俗以及自然的特点,它就是该地域民族情感的根基,因而在进行城市与建筑空间环境规划设计时,除尊重地域的各种自然条件外,还特别要全面了解其地域文化的情况,在空间环境的大小和组合中,在空间环境的装饰文化艺术里,包括绘画、雕塑、图案、文学书法以及家具、花木、色彩和地方建筑材料与构造作法等等,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吸取传统的地域文化的精华,并加进新内容,发展地域文化的特点,以符合各地域民族习俗新的生活需求。当前,我们特别要重视克服盲目崇拜西方的生活方式和西方的文化艺术,将城市与建筑空间的环境按照西方现代的生活方式去规划设计,搞什么德国小镇,在新区中修建高档的具有室内游泳池、健身房、酒吧等设施的会所和法式、意大利式花园,在各区里修建高尔夫球场,搬来国外原版的shoppingMall,在住宅内加大厨房面积布置中、西厨两套灶具,突出特大客厅和小卧室……等,我们应根据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情况,规划建设符合我们自己生活方式需要的既实用又经济、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城市与建筑空间环境,我国建筑师、规划师应担负起发展这一主流的职业责任,让我们的城市与建筑具有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魂。
2003年建成的新疆国际大巴扎建筑是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典型实例。它坐落在乌鲁木齐市的民族风情一条街上,设计人根据穆斯林经商生活方式的大巴扎空间组合特征,其空间有大有小,自由而灵活,不拘泥于形式要求对称,进行总体的功能空间布置;采用地域的伊斯兰空间构成的独特手法,如拱、圆顶、廊、简洁的墙面几何体的巧妙转换来形成地域文化特点;并结合现代材料钢、玻璃解决构造和通风采光问题,同时体现出时代精神。该建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王小东设计的,在完工之前彭培根先生就向我推荐在《建筑学报》上宣传这个富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新建筑,后来张钦楠先生亦找我商量向国际建筑组织介绍这一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建筑,现王小东获“国际建筑师协会2005年罗伯特。马修奖”。另一个刘谞等中青年建筑师新近设计的新疆南疆要塞泽普县城的泽普影剧院,该设计打破传统影剧院设计理念,把后场演出区调整为前端,在其前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公共广场,大片墙面采用地域特色的拱券装饰,创造一个具有新疆文化特点的空间环境,满足地方群众集会活动的需求,符合维吾尔族生活的方式。
中国地域的商业文化特点是“街道的形式,综合的内容,穿插的布局,”而不是国际现代的shoppingMall集中的样式;王府井东安市场的改建未保留街道式,取消了书摊,淡化了吉祥大戏院,王府井南端的美琪电影院,青年艺术剧院、邮局等亦被高档的东方广场建筑群所替代,削弱了原有地域文化特点;北京前门外大街大栅栏地区原有的广和剧场、华乐戏院、三庆、中和、庆乐戏园等和其他的老字号饭庄、餐馆以及金银首饰楼等,应恢复一部分,加上保留的大观楼电影院等,使其符合中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体现出前门外大街地区传统的梨园戏曲文化、中华美食文化、绸缎鞋帽文化、茶叶陶瓷文化、同仁国药文化等特色,发展北京地域文化的特点。
五、建筑技术结合艺术,创新丰富形体环境
新技术的建筑构造组合,可以结合艺术规则,创造出表达某种意境的形体环境。随着建筑物理声光热技术的发展,其设施材料在建筑空间中改变着形体环境。建筑中基础设施的管网、设备亦可同结构构件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艺术美感的空间形体环境。还可以继承传统的作法将建筑中的柱、梁、顶、墙等构件同艺术雕刻、图案、绘画合为一体,但要注意简化,重点装饰,丰富空间环境的文化艺术内容。我们认为,建筑技术结合艺术,是发展地域建筑文化的一种手段。所以说,这一理念与作法十分重要,不容忽视。
介绍两个2004年6月、7月建成的美国建筑实例。一个是盖里设计的芝加哥露天音乐厅,它建在公园内,设计人根据声学效果器新技术设备发展的情况,将演奏舞台做成拱型,其墙面为木质,以保持音乐音质,增强歌唱、说话人的声音量,舞台两侧布置成八字墙面,帮助自然声的传播,为了向后传声,在中心场地上空做成空格网架,在架上悬挂电线与扬声器,使全场都能听到高质量的音乐声;另一个是加州好莱坞露天音乐厅,为了达到世界级音乐人的音响效果,同样把演奏舞台做成拱状,其舞台顶部上空要创造出反射声音的效果,成为音阻空间,作成球状物组合,在其飞檐新结构上部悬挂着15万磅重的灯光和剧场设备,这两个露天音乐剧场的空间形体环境,就是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将新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的新作品,富有新意。
英国伦敦斯坦斯特德机场的屋面支撑结构,是把树状结构和设备箱组合在一起,丰富了空间形体环境;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大屋顶的屋面支撑柱,是将屋面排水管和组合柱以及室内水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景观。最近西安完成的人民大厦整体改扩建工程,按照原有建筑的作法,在餐饮会议中心、礼堂室内,将梁、柱、天花藻井、墙面通风孔与图案、浮雕结合起来,取得了重点装饰简洁又富有中国地方文化艺术的效果,是一个成功的优秀的实例。
六、利用自然光热风水,节能环保生态艺术
充分利用自然光热风水是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人们过于依赖空调、水电设施的作用,不仅增加能源和资源的耗费,而且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关于利用太阳能,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已发展比较成熟,应用于城市住宅的数量逐渐增加,现改进的楼房一根管技术有待推广。利用太阳能光电板获得电能源的技术,由于成本高,尚处于起始阶段,极需改进降低成本,并需同电力部门合作解决并网问题,还要有政府的优惠倾斜政策,才能逐步发展。利用地热,夏季制冷冬季送暖,在一些城市中开始采用,由于国内设备不规范,有待改进提高符合标准,但它是很有发展前景的取代空调机的好作法,既节能、环保、生态,又不影响建筑外观。现空调机在城镇中的使用发展极快,这不仅极大地增加城镇的用电量,给城镇建筑外观带来了混乱,还将室内的热气、水汽排到室外,污染了市区外部的空间环境。
关于利用雨水,现许多城市开始重视。储存留住雨水,作浇灌花木冲洗汽车等使用,更可以同城市和社区的河湖系统联系起来,发挥广泛的作用。
关于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问题,近几年北京一些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为了避免热损耗,采用封闭窗、人工通风换气设施;现正拟进行的南极科学考察站建筑的改建工程,因当地温度低,一些专家建议设计成封闭式,不开窗,选用电动通风换气设备,前不久,几位德国科学家前来我国南极科考站访问,他们称赞这里的自然通风好,感到空气清新舒服,比他们全封闭的建筑好。现在,我们要改变看法,不要把住宅、办公楼和其他公共建筑搞成全封闭式,以人工来调节温度、通风和采光,要以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为主,使人更接近自然,增加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有益身体健康。
利用自然的光热风水,给建筑的屋面、墙体全身外貌带来新的变化,一方面可节能环保生态;另一方面还可创造出新的艺术面貌。
七、控制尺度体量容积,保护历史文化艺术
在历史文化名城的旧城中心区一定要控制建筑的容积率、建筑体量,以保证建筑群尺度的和谐,尺度的和谐是最关键的理念,掌握住空间环境的比例尺度就不会在旧城区里修建高容积率的建筑群、高大体量的建筑和宽阔的大马路,破坏原有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空间艺术面貌。尺度是最基本的,如果色彩、形式同历史文化建筑保持一致,但体量高大、容积率过高,也绝对作不到和谐。具有东方传统历史文化典型代表意义的北京城存在的保护问题,就是没有控制好尺度、体量、容积;保留明代完整城墙的西安也有这个问题,历史文化名城苏州、长沙、绍兴、上海旧城的保护,还是存在这个问题。因而,对于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一定要树立起控制尺度体量容积的理念,对已建起的高层要适当采用减法,使城市与建筑的历史文化艺术确实得到整体保护。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文化;作用
随着现代城市的繁荣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公共艺术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城市建设中,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在现代生活中,公共艺术担负着传播文化艺术精神、塑造城市公共环境、改变市民生活状态的重要职责。由此可见,公共艺术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
1 公共艺术概述
公共艺术(Public Art),又被称为社会艺术,是一个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词。这个概念起源于德国,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所谓公共艺术,就是设计者为特定的公共空间所设计的艺术作品。对于“公共”二字,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公开的、公众的,我们也可以将公共艺术理解为在市民活动的公共场所内供群众共同享有的公共资源。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公共艺术是存在于公共空间的,是社会群众所有的。那么,体现公共精神,以及能够与社会群众产生互动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特征。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被逐渐应用于城市建设中,不断丰富着城市文化的内容,为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城市文化伴随着公共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公共艺术体现着社会公众的思想形态,展示城市文化的精神内涵。
目前,公共艺术已经逐渐与城市建筑、道路交通、城市绿化等相融合,深入到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从多角度展示城市文化内涵。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它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为城市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缓解处于快节奏中的社会公众的生活压力;它丰富了城市文化内涵,塑造了城市的性格特征,充分体现了城市文化的价值观念;它逐渐被市民接受与认同,成为艺术设计与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改变了城市的生活环境,影响着公众的精神状态。公共艺术赋予城市以思想,让公众在享有公共资源的同时感受城市文化的底蕴。
2 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
公共艺术兴起于欧洲,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及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公共艺术开始走上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舞台。作为我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开始成立公共艺术建设管理机构,随即又颁布了有关公共艺术管理的规定,这些措施为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市化建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公共艺术也随之成为建设环节中的重要内容,逐渐以塑造城市环境、增加文化气息为目的,成为展现城市文化的亮丽风景。进入21世纪,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很多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青岛、大连、长春等,都大力发展公共艺术,将公共艺术带进社区、广场、商业中心等公共场所中,为公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公共艺术带来的文化氛围,并以此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展现城市独特的个性。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我国的城市文化已经开始出现衰退现象。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在经历了20世纪的严重破坏和风雨洗礼之后,象征城市历史与文化气息的重要标志已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建筑和现代化的设施。当我们游走于城市之间时,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建筑群中再也无从发现这座城市的历史痕迹,无从考察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如今,我们正处在即刻挽救城市文化的关键时期,在保留城市发展痕迹的同时,重点加强公共艺术的发展,使每个城市都能真正展现出独特的个性,而不是千城一面。
3 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受到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所展现的文化特色也各不相同。而在城市文化中,同时还蕴含着社会公众的各种传奇故事、市民风情、风俗文化等等,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城市文化。公共艺术则通过自身独特的鲜明形象将城市文化内涵彰显出来,充分表现出城市的个性特征和历史文脉。
中国各个城市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独特的公共艺术,一些城市因自己的公共艺术而使其成为重要的城市标志,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共艺术彰显了城市历史文化传统。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公共艺术象征,通过这些公共艺术品,我们就可以感知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感受城市的人文气息。例如,我国广州的《五羊群雕》,这是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创作的,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羊城”便是由此而得名,这座雕塑也成为广州的标志性雕塑。
第二,公共艺术反映了城市发展中的时代精神。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总会体现在一些公共艺术作品中,彰显这座城市富于拼搏、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例如,深圳的《开荒牛》,这座雕塑充分表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作为我国向世界开放的窗口和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不断拼搏进取的精神,生动地再现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开放、奋斗、勤勉、自信的精神气质。
第三,公共艺术象征着人类的精神文明。很多优秀的公共艺术都集中体现了人类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明。例如,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标志性雕塑《第一公民——小于连》,这座雕像位于布鲁塞尔中心广场,一个活泼可爱的“尿童”赤身,正在不停地撒“尿”。这座雕像背后流传着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传说布鲁塞尔遭到入侵,侵略者想用炸药将城市炸毁,正在这个紧要时刻,小于连急中生智,用尿液浇灭了导火索,布鲁塞尔获得了重生。人民为了纪念和感激小于连,就塑造了这座雕像,小于连也因此成为勇敢、光荣、爱国、胜利的象征,而这座雕像则记录了布鲁塞尔由小镇向名城迈进的过程。
第四,公共艺术为城市增添了文化气息。城市文化依赖于公共艺术的烘托,公共艺术以其开放性、娱乐性、审美性为社会公众带来更多美好的享受,公共艺术和城市建筑、道路景观等公共设施的结合,不断地深入到公众生活的各个角落,为城市塑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市民增添丰富的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公共艺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为城市文化注入更多的内涵,增添城市的文化气息。
总结: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正在不断应用于城市文化建设,它是社会公众生活理念的集中表现,是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外公共艺术的发展,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公共艺术在表现城市历史文脉的同时,也彰显着每个城市与众不同的个性,成为集文化、历史、环境、审美的综合体,也成为城市独特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王宏. 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9).
[2] 杨松. 现代城市建设与公共空间艺术的特性[J]. 河北学刊,2010(01).
[3] 叶志强. 公共艺术的城市功能[J]. 国土绿化,2009(06).
【关键词】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城市主题文化
一、发展城市主题文化的重要意义
当前,在全球的经济一体化和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发展共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千城一面”。如何从这种城市建设的困境中走出来,成为每个城市的当务之急。放眼世界,无论音乐之都维也纳、时装之都巴黎、水上之城威尼斯还是啤酒之都慕尼黑,那些世界公认的名牌城市无一不是主题文化的至高地。
城市主题文化――政府软科学技术设计系统的概念在西方上个世纪60年代就提出来了,我们国家“863”计划就提出了此系统,并把它列入知识经济第概念。为什么没有开发出来?因为它是由高层次复合型知识人才设计的,这种高层次复合型知识人才必须具备经济、文化、艺术、城市规划等几十门复合型知识。现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正在着手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目前,中国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文化作为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把文化放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高度上。学者们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易中天教授是最早关注城市文化的,一部《读城记》开启了城市文化研究的先河。近年来,南京大学的张鸿雁教授、浙江省委党校的陈立旭教授都是关注城市文化的学者,并且都出了系列的研究成果。许多城市在实践中已摸出了一定的路子,奠定了成功的基础,西安率先提出了打造“东方神韵”的城市主题文化,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杭州提出了打造“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 的城市主题文化,并摘取了“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桂冠。现在城市主题文化的发展,各方面条件都在日趋成熟,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都给我们提供了鲜活的实例。
二、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的曾经和现在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2004年施工,2007年底开园。是一个具有滨江特色的开放型休闲公园。政府方表示投资这个项目是为了创造一种文化,赋予城市一种新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能促动市民思维上的变化 。金华也因为建筑艺术公园的存在,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德国、瑞士等国家国家电视台、纽约《时代》周刊和国内的《时代建筑》、《南方周末》、《t望》等国内外媒体都作了大量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曾对该项目作了专题报道。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学生和业内人士前来考察写生的络绎不绝。建筑艺术公园成了金华的一张国际名片,成了金华的特色主题文化空间。
艾未未也是了解公园现状的,他说,建筑艺术公园应该被使用。公园中的这些建筑本身都是可以被人们使用的,如茶室、书吧、咖啡厅、儿童游戏空间、博物馆、报亭、阅读室、多媒体室,甚至还有厕所。“作为一个建筑公园,它可以让人用半天或一天的时间体验很多很多的可能性。尤其是对年轻人,对生活在周边的儿童和学生,他们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对世界的看法会产生很大的变化。”
三、改变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现状的途径
面对占地近15公顷,投资上千万元,凝聚着众多艺术智慧,如今十分荒凉的建筑艺术公园,我们必须反思:
1、探索出一条城市主题公园市场化运作的道路: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项目,必须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不可能拿出几千万建设了一个项目,而维护投入又要几千万,所以必须以市场经济规则来办事,要把它的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都考虑进去,规划公园的发展。具体的运作方法可以是:
(1)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的基础设施投资,即金华市、金东区来投,因为这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建设,这些钱由财政投资合法合理。(2)金华建筑艺术公园中的单体建筑政府可以以贷款方式贷给文化传播、投资公司或个人,由他们按照市场化来运营。(3)委托专业文化机构来服务,策划引进各种活动,文化艺术研究机构本着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来投资兴建。(4)和旅游联姻,构建金华的“文化旅游”,开发建筑模型为旅游纪念品。(5)成立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管理委员会来服务。
2、探索出一条以城市主题公园为契机的文化创意街区建设道路:著名创意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宣称,到2020年全球的核心创意产业将达到8万亿美元,而中国的发展方向会引起世界的关注。霍金斯先生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以成本为主要竞争力的产品制造向以创新为主要竞争优势的创意经济转型。霍金斯说,从2000到 2015年这个时间段,有8500万中国人从大学毕业,而他们想干什么,是否也想从事有创意性的工作这个问题很有趣。在美国和英国服务业已经占到GDP的三分之二,制造业对年轻人来说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他们更愿意利用个人创造性的想象力来工作。
这启发我们,可以抓住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发展当代艺术,建设文化艺术产业街区。
3、探索城市主题文化的综合规划,系统构建的问题: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特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城市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特色建筑,特色景观,特色精神的总和。城市主题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城市独特的气质、独特的禀赋、独特的资源、独特的形态的一种塑造过程,它作为城市认识和改造城市的内在尺度,用城市主题文化框限出城市发展建设的思想蓝图。它是城市发展战略和特色城市建设的依据,是一个城市最深层次的思想战略追求标准,它是特色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方略。一个城市的品位高低取决于城市主题文化的塑造过程。
四、结语
城市主题文化的概念简析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基调,是它的灵魂。包括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宏观分类,也包括文学、艺术、绘画、音乐和建筑设计等微观分类,也有东、西文化的分类。而城市主题文化则是有机结合这三种类型的文化,实现为城市发展服务的目的。城市主题文化主要是根据特有的文化特征构建城市空间的形态,围绕这个空间进行设计和发展。由于是这种主题文化是基于城市独特的资源,所以尤其能体现城市的特征,打造城市的主题文化和品牌文化,使城市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经济形态,以及文化艺术都能够彰显其中。城市主题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可以突出城市的特质,且贯穿所有城市资源,形成一种城市的文化符号。
公共装饰艺术的基本特征
1.公共装饰艺术与空间环境的融合
在建设城市的公共环境中,利用公共装饰艺术可以对环境起到很好的美化作用。当然,实用性是公共装饰艺术的基本原则,也是基本要求。所以,在进行公共装饰艺术设计时,要做到与周围环境的相融合,使艺术依附于空间环境。根据不同的场景特征,分别体现在环境装饰、建筑装饰和街景装饰中。同时,根据艺术依附的不同环境,要适当对装饰艺术做出调整和改变。只有综合、协调考虑各个因素,才能使公共装饰艺术在空间环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之达到更完美的状态。
2.公共装饰艺术与人文环境的融合
在城市环境构造中,人文环境的建设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发展公共装饰艺术时,也要使之达到与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在构建城市主题文化中,公共装饰艺术所承载的是文化的职能,所以在进行装饰时一定要基于文化,设计符合人的体验的艺术。例如,西安市的公共装饰艺术设计,就是遵循盛唐时期的文化特征进行的设计,将盛唐文化体现在了每一城市雕塑中,包括所有的环境陈设也无不包含着盛唐的元素。比如有名的亚洲最大矩阵喷泉广场一大雁塔北广场,在对其进行装饰艺术中,可以看到像大唐精英人物雕塑、大唐盛世书卷铜雕、丝绸之路浮雕等等。广场的整体装饰理念设计都与唐朝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打造了一个唐文化的公共广场。
公共装饰艺术在城市主题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1.艺术造型中人为形态的设计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以往只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件或者材料,在公共装饰艺术的设计下,转而变成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也形成了环境装饰的一种理念。常见的如桌、椅、钳、麻将、篮球等,在经过艺术放大和变形处理后,将其安置在特定的场所,使之体现出耐热寻味的艺术特性。例如,著名的装饰雕塑――大衣夹,座落在美国费城的城市中央。设计者通过对衣夹的放大化处理,将其置身在群楼之中,俨然成为了受人瞩目的焦点。衣夹是日常生活用品,当人们看见这种东西被人艺术化之后,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觉亲切的新鲜。因此,这种人为形态的造型能够使作品更贴近人的生活,不仅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增加了城市的亲和力,美化了人们的心灵空间。
2.不同材料塑造艺术形体
装饰材料是构成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根据不同的材质应用,可以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在装饰艺术中,工艺材料对加工者的技术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也制约了装饰手法与表现的风格。在加工装饰艺术中,所用的材料非常多,且材质的形状、纹理、质感等都有区别,不同的材质可以营造不一样的效果。
3.色彩装饰的效果
色彩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的色彩代表了不同的心情与情感,也能带给人不同的心灵感受。由于人天生对色彩的敏感特征,所以利用色彩进行装饰艺术的美化,可以渲染出更丰富的意境。在装饰艺术中,色彩装饰是一种审美意象主观性的表达,能更直观地表现设计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但是,也要合理运用色彩装饰,不同色彩的效果都有差别,根据不同的空间环境,选择符合环境韵昧的色彩。在现代装饰艺术设计中,零星的色彩点缀能够创造更和谐融洽的空间关系和氛围。例如,在《火烈乌》这一钢雕装饰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强烈的大红色,将作品空灵的形体与周围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造成了极大的视觉冲击,营造出种富有生气的城市环境。
结束语
装饰艺术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促进城市的发展,更好地利用该手段,对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建设人文城市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从不同的方向加强城市主题文化建设,是提升城市综合能力素质的关键。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 大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开发 意义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主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和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五方面的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既是一种主观能动行为,也是一种社会共体行为,其是人类群体基于自身发展过程深刻反思后而产生的,其关注的是文化传统,强调的是文化的地方性和多元性,唤醒的是人们对于那些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再认识。
一、大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
大庆是中国北方的一座新兴城市,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稀缺。然而,近年来大庆围绕着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做了大量扎实而稳健的社会工作,采取了诸多新的举措。其中包括在固本中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原貌,在使用中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价值,在研习中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精髓,以及在活动中保护塑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品牌等,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大庆拥有的国家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数十项之多,如杨小班鼓吹乐棚、蒙古四胡音乐、古驿道站丁习俗、东北芦苇画手工技艺、古建筑彩绘等,无论数量或种类在黑龙江省都位居前列。成绩固然是值得骄傲与肯定的,但如果单从城市设计层面上来看,大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结合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特别是要从根本上进一步明确大庆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大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大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其原本就是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和意义。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与创新者,人的活动自始至终都与非物质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伴而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演绎着人类文明的华彩乐章。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诉求是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文化的地方性和多元性遭到前所未有的颠覆,传统的文化载体语言、表演艺术、风俗、礼仪、节庆以及手工技能等逐渐走向消亡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内心世界“本真”的一种回归与释放。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观念、意识的深刻变化,现代人对设计的要求已不是简单地局限于设计对象基本功能的实现,也不再是纯粹的审美满足,而更多的是要迎合人们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强调对人的关注,把人放在第一位,追求更符合人类思考方式的传达形式,不断加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从本质上给人以人文关怀。而在城市设计层面上,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公众的艺术强调的正是开放与包容,注重的就是人文关怀,可以恰如其分地与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意志相融合,在设计实践活动中巧妙地结合特定的主题。运用多元的形式和内容来塑造更具内涵的城市公共艺术空间,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内容的宣传和普及,引发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共鸣,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感。
(二)公众参与的社会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深厚积淀,是全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必定是一种社会共体行为,其需要有稳固、强大的社会民众基础,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和投入,决不能只是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少数传承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有这样的表述:“各社区,尤其是原住民、各群体,有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做出贡献。”“在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时,应努力确保创造、延续和传承这种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最大限度的参与,并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如何能够唤醒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行为的参与意识,激发、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在设计层面上寻找适合的落脚点和切入点,另辟蹊径,是当代艺术设计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重大社会课题。而在城市设计层面上,城市公共艺术是面向广大公众的艺术,只有当其和公众发生关系、产生交流时,才能构成公共艺术的空间。这也就必然在根本上决定了城市公共艺术必须最大程度地接纳公众参与其中,在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中发挥其更大的社会价值,体现其更大的社会意义。城市公共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不谋而合,借助城市公共艺术,我们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更好地融入全体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公众在聆听、触摸、欣赏城市公共艺术的同时,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更有效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社会工作的深入推进。
(三)继承创新的历史意义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一段持续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保护行为与开发行为是同等重要的,且相辅相成,恰如其分地体现着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做好保护,我们就要对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目的性的、必要的确认、归纳、整理、立档与研究,力争能够还原其“真身”,保留其“原汁原味”,这是基础和条件。做好开发,我们就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以及需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序的、科学合理的再加工、再包装和适度的再创造,并加以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使其焕发新的生机,这是目的,更是发展的趋向。而在城市设计层面上,城市公共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重要载体,也是不断发展变化、推陈出新的,其既要通过自身的艺术语言让公众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厚重传统,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又要通过自身的艺术革新让公众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时代气息,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可行性。使公众由内而发地体会到他们作为社会共体成员身上所肩负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进而不断自发地去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体中蕴藏的无限正能量,造福当代,从更深的层面上体现出城市公共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历史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点在于城市公共艺术可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表现对象和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以城市公共艺术为表现载体和形式,且两者都是公众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离我们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它们共同打造公众的城市精神家园,倾情诉说着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变迁。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社会工作的不断深入,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意义必将愈发重大,其既包括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也包括公众参与的社会意义,更包括继承创新的历史意义,这些都将在未来大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给予我们更为明确的行动方向指引,使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更为科学、合理地介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制定、保护举措的实施以及开发利用的推进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价值和作用,让非物质文化真切地在大庆这块肥沃的黑土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注:本文为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大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设计层面上的开发与保护》,项目编号:DSGB2013063)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何小青.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构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卢白蕊.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D].武汉理工大学,2007.
[4]李丽丹.自组织理论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耿村故事的传承与保护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