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经济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不协调。
在以理工科为主导的高校,影视多媒体专业课程设置与理工课程相提并论,没有考虑其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时比例不协调。如,摄影摄像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安排中,理论课时占了总课时的1/2,剩下的1/2课时虽然是安排实践时间,但由于其他的客观原因(如学生多、机器少),学生在教学时间内只能掌握如何操作机器,对于创作创意性的艺术作品就谈不上了,因此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投入小,设备少,实践受到限制。
影视多媒体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很多课程的学习依赖于机器设备,而数码单反、专业摄像机等设备价格不菲,建设摄影摄像实验室、音视频编辑等都需要极大的资金投入。虽然实验室建设投入资金逐年增加,但器材设备数量仍然有限。另外,由于设备种类有限,能够开设的实验项目数较少,实践项目受到限制,难以按时按质完成,不能很好地满足实践课程和各类影视竞赛的需要。
3.教学手段单一,实践环节不足。
目前,常见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灌输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或教师在机房制作案例,学生依样画瓢,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将知识与实际的问题相结合,缺乏实践环节的互动,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性思维能力严重缺乏,更谈不上创造性创作了。
4.双师型教师缺乏。
目前高校影视多媒体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较少,任课老师的专业有很多,如传播学、文艺学等专业。多数任课老师没有影视从业经历,教学常常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缺乏实战的教师很难根据实践的需要来组织教学活动,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欠缺或无法有效运用理论。
5.专业教育与业界实践缺乏交流平台。
影视多媒体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特征,专业教学需要紧随业界的步伐。同时,学生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目前的影视多媒体专业学生实训实践的条件相对有限,主要为理论课程结束后的2周实习实训,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内完成,假期的实践多数以短期的观摩和打工为主,没有规律和固定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以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二、影视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从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可以实施建设“一个目标,两相结合,三大途径,四级实践体系”的人才培养体系来培养应用型影视人才。一个目标,即培养具有摄影、摄像、视频编辑、后期合成、影视广告设计制作等岗位职业技术能力、较强学习和创新能力,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影视多媒体制作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两相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个途径,即“请进来,走出去”,开办校内工作室,并打造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参加竞赛—与公司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四级实践体系”。
1.创新实践教学理念。
理清影视多媒体专业理论与实践关系,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案,形成运行良好的、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检测体系。从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角度来建设“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既展现了本专业的理论性,更突出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引入了数字化和网络化大传播的理念,既突出影视多媒体专业的技术属性,也兼顾影视多媒体专业的时代性,从而把领悟文化、把握市场、熟练技术三者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2.创新实践教学手段。
实施“项目驱动、赛事推进”的实践教学模式,打造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参加竞赛—与公司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四级实践体系”。在实践教学中要做到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并重、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并重、理论能力和动手能力并重。克服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和低水平的重复实验的弊端,使影视多媒体实践教学真正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符合数字时代要求的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够持续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三、影视多媒体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1.优化课程,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修订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从而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形成既有稳定性又具动态性的课程体系,使教学活动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到如下几个统一:应用性与学术性相统一,突出应用性;操作性和理论性相统一,注重操作性。扎实的基础之上与特色的专业方向相统一,注重个性创造发展;专业普适性原则与市场取向原则相统一,适时灵活调整。
2.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
依托本专业已有的实验设备,整合现有的办学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在本系建立一个校内实践基地,下设摄影摄像实验室、影视制作中心。购买实验设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联合建设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拥有充足的锻炼平台和实训机会。
3.拓展师资,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实践。同时,积极开拓校外资源,邀请专家及业界权威人士来校讲学指导。引进实验室专业人员,组织现有专业教师暑期参加专业学习和培训。
4.打造实践体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字体温计 报警 泵电源 HT7500
在医院和家庭中普遍使用酒精(或水银)温度计来测量体温,不仅测量时间长,而且读数也不方便。市场上销售的数字体温计不仅精度较低、体积大、耗电多,而且功能单一,难于推广应用。HOLTEK公司推出的HT7500型医用数字体温计集成电路,可满足医院及家庭的急需,特别适合构成高精度(±0.1℃)、多功能、微型化的临床体温计,可满足医院及家庭的急需。
1 HT7500的性能特点
HT7500是一种单片低电压CMOS电路,可配合503ET型高精度热敏电阻构成体温计。 503ET在+25℃时的标称值为50.00Ω,热敏指数B为4.055K(江苏兴顺电子有限公司生产),它的外围电路非常简单,仅需3只电阻、4只电容、1只压电陶瓷蜂鸣器和3 位半液晶(LCD)显示器即可。
HT7500的测量精度很高,它既可测量摄氏温度,又可测量华氏温度范围为+32.0℃~+42.0℃(或+90.0 °F~+108.0 °F)。在+35℃~+39℃(或+95 °F~+102 °F)范围内,其测温精度高达±0.1℃(或±0.2 °F),这是其它数字温度计所难以达到的技术指标。此外,HT7500还具有多种温度报警及自动关机功能。当体温超过+37.5℃时,蜂鸣器会发出持续时间为4s的报警声,而当体温低于+32℃或超过+42℃时,该体温计将分别显示出下限温度、上限温度。若等待时间超过8分钟40秒,它将自动关机以节省电能。下次通电后能自动显示断电前最后一次测量的体温值。
由HT7500设计的这种数字体温计具有最大读数保持功能,能测量人体最高温度。同时还具有LCD显示器自检及电池低电压指示功能。
HT7500采用+1.5V单电源供电,电源电压允许范围是+1.3V~+1.65V,工作电流为60μA,备用状态下的电源电流可降至1.0μA以下,因而可采用1.5V钮扣电池供电。其环境温度范围为-2~+75℃。
2 HT7500的工作原理
2.1 引脚功能
HT7500采用33脚微型化表贴式封装,芯片尺寸仅为3.28(mm)×3.05(mm)。其引脚排列如图1所示。各引脚的功能如下:
UDD、USS:分别接+1.5V电池和地。
UEE:负电源端,可利用倍压器和外部充电泵电容(以下简称泵电容)产生-1.5V电源,以供驱动LCD用。
LOWC:电池电压检测端,不用时悬空。
SC:参考电阻与热敏电阻的公共端。
RF、RS:分别接参考电阻和热敏电阻。
PSW:接电源开关,以控制体温计的通、断电。
TEST2:用户测试端,此端接UDD时,LCD显示全部笔段, 据此可判定LCD有无笔段残缺现象。
CLFH:摄氏温度/华氏温度选择端,此端开路时,仪表显示摄氏温度,该脚接UDD时,显示华氏温度。
OSCI、OSCO:分别为系统振荡器的输入、输出端,外接820kΩ的振荡电阻。
BZ1和BZ2:接蜂鸣器(buzzer,英文缩写为BZ)。
COM1~COM3:接LCD背面的3个公共电极(简称背电极)。
SA1~SA3、SB1~SB3、SC1~SC3、SD1:LCD的笔段及标志符驱动端。
CAP、C512:泵电容连接端。其余引脚为厂家测试芯片用引脚。
2.2 工作原理
HT7500的内部框图如图2所示。该芯片内部主要包括系统振荡器、传感器振荡电路、控制电路、计数器和比较器、定时器、倍压器、脉冲参数表及脉冲发生器、计数、比较及锁存器以及LCD驱动器等电路。当温度发生变化引起热敏电阻值改变时,该值将通过传感器振荡电路转换成频率信号。脉冲发生器用于根据预先存储好的脉冲参数表来设定闸门的通断。计数器用于对该频率信号进行计数以得到被测温度数据。通过LCD驱动器可使液晶屏上显示出被测体温值。
当温度越限(含超出正常体温范围、超上限、超下限)时,利用芯片中的比较器可使LCD显示出相应的标志符,并使蜂鸣器发出超温报警声。
LCD的驱动电压为3V。利用倍压器可将+1.5V电源变换成-1.5V电源,二者串联即可得到3V电压。倍压器的原理等效于极性反转式DC/DC电源变换器,其特点是利用振荡器和开关式控制器使两组模拟开关交替地通、断以完成电路切换。正半周时,+1.5V电池对泵电容充电,负半周时将泵电容上的电荷转移到UEE端的外部电容上以形成-1.5V电压。这种电源称之为“泵电源”,由于其开关频率很高,因此电能损耗极低。
HT7500所配的3位半LCD显示器的右边有标识符“° E”和“”。其中,“° E”可分别构成单位符号“℃”和“ °F”,依次代表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用作电池低电压指示。HT7500采用1/3偏置法来动态驱动LCD显示器。
3 数字体温计的电路设计
由HT7500构成的数字式摄氏体温计的电路如图3所示。该仪表采用1.5V钮扣电池供电。R1用来调节电池电压检测端的阈值电压,以便在电池电压E小于+1.3V时使LCD显示符号“”,从而提醒用户及时更换电池。REF为基准电阻,503ET为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SB为带自锁功能的电源键。
S1和S2为拨动开关。闭合S1时可检查LCD的全部笔段,测量体温时应将S1断开。为了显示摄氏温度,必须断开S2。R2为系统振荡器的振荡电阻,R2为820kΩ(典型值)时,时钟频率为32kHz。BZ为压电陶瓷蜂鸣器,其发声频率为5.3kHz。C2和C3为倍压器的外部电容。LCD显示器的正常显示范围是+32.0℃~+42.0℃,人的体温就在此范围内。为了降低成本,还可简化电路。可去掉S1、S2,并将R1改成固定电阻。该数字体温计的测量过程如下:
接通电源时,蜂鸣器发出“嘟,嘟”声,持续时间为0.125s。此后的整个测量过程如下:
(1) 显示全部笔段,持续时间为2s;
(2) 显示上次关机前的最后一次测量值,显示时间为2s;
摘要:文章针对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特点来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自建数据库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同时提出了基于法律、政策、执行和技术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路径。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3-0136-03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全面应用,书籍、文献等信息的传播从传统的静态化逐渐发展为动态化的传播,为文化、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强力的支持[1]。但是,随之而来的知识产权问题也出现了。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检索、归集、整理和传播有着自动化、动态化、智能化的表现,这也造成了在很多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侵害了组织和个人的知识产权,令其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导致了很多纠纷,不利于知识产权的明晰和权属的明确,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2]。
1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特点
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自建数据库具备更多特点,体现在信息资源数量大、更新快、涉及面广、专利库不完善等方面,根据这些特点能够发现现阶段存在的不足,进而为后续研究提供分析要素。
1.1信息资源数量大、更新快
图书馆自建数据库凭借大数据技术,能够迅速实现资源的归集和整理,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专著、文献等内容的全方位覆盖,直接增加了资源库的规模和体量[3]。同时,图书馆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数据的动态监控和更新,不受时间、领域和地域影响,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共享机制也保证了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功能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1.2涉及面从机构到个人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资源包罗万象,而其中不但涉及机构科研方面的内容,也将个人隐私信息纳入资源库之中,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缺乏更为明确的细分。随着通信手段的增加和新媒体的开拓,更多的机构、个人信息数据都会归集到图书馆自建数据库之中,而其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4]。
1.3专利数据库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技术环境的不断成熟,图书馆专利数据库已经由概念转为具体的实际操作阶段,能够针对知识产权进行分析和处理[5]。具体来看,在一定规模的图书馆自建数据库中,会单独设置专利数据库的模块,对于专利内容的检索、信息的传播、知识产权的分析和预警均能够有效给予报告,避免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侵犯到机构和个人的知识产权。
2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自建数据库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
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自建数据库与知识产权之间存在着依存和制约的关系。现阶段,二者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自建数据库在客观上漠视了知识产权的保护,而细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和法规则能够发现其对于图书馆自建数据库有着很大程度的制约,使其发展受限[6]。因此,图书馆需要客观分析二者的关系,进而寻求平衡点来保证二者发展的协同性和可持续性。
2.1图书馆自建数据库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同发展
图书馆自建数据库中归集整理的资源和作品有既定的原创性原则,在这些原则的约束下,保证数据库资源有其独创性,其中包含资料的编排、选择、分类和处理等,满足了上述条件才能够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例如:最为常见的元数据库包含海量数据单元的整合、分类和编排,其依托于知识产权保护来为数据库建立发展的环境,进而实现自身的有效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知识本身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整合与深化,知识的传播和保护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不断磨合的过程中总能够有效地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7]。而图书馆自建数据库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也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可以说二者之间存在平衡点,可以谋求共同发展。
2.2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制约
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发展。在法律层面上,为了能够有效促进科研、技术、文艺等方面的发展,保证人们智力劳动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成果能够产生更多的价值,《民法通则》《合同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若干法律法规都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了规定,一旦图书馆自建数据库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那么势必会较大程度地破坏信息流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此类问题亟待解决。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自建数据库所归集、整理的多数信息都会涉及知识产权的相关问题,对于这类信息的传播会直接侵害产权人的切身利益,这直接造成了权益双方对于产权主体的争执,阻碍了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进步[8]。图书馆在现有技术、资源等供给条件下,很难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这直接制约了图书馆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同时图书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来进行“知识价值”的辨别,难以形成知识信息传播的良性循环。长此以往,对于图书馆、读者、使用机构乃至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建设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3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知识产权问题分析
图书馆自建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书籍、文献等资源的归集、整合、处理和,整个流程中并没有对知识产权进行模块架构和分析,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权限设置,这就造成了诸多知识产权问题的产生。
3.1信息资源归集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图书馆自建数据库需要对外部信息资源进行采集、整理、归类并使之能够准确无误地形成数字化资源,整个过程所涉及的资源渠道种类十分繁多,在大数据环境下尽管能够实现有效的整合,但是使用过程中往往会造成著作权人各方面权益的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制约了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功能性和适用性。
3.2数据资源交互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在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和计算机大数据技术的背景下,资源整合交互的过程中难免将一些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进行网络传播,图书馆作为信息者并非是主观故意进行信息流通,但是这同样侵害了著作权人的权益,在这个问题上尽管国家相关法律条文进行了解释,但是无法确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品不会出现在数据库中。面对庞大的信息流,很难界定数据库在编排和内容选择上是否满足独创原则,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3.3数据库外购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从2014年图书馆专项资金审批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图书馆数据库自建过程中的专项资金使用多数都包含了数据库外购,数据库外购能够有效解决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问题。在正常情况下,数据库作为汇编作品,其信息资源本身会经由销售主体进行产权问题明晰,但是在大数据环境下会不断地加入、整理、分类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避免新老信息资源的交互使用,容易造成数据库出现侵权问题。
4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路径
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自建数据库需要明确自身的管理要素,在制度和执行层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在政策、法律的约束框架下将工作重心放在知识产权的梳理上,以技术手段来保证数据库资源的内容明晰和具体,进而推动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知识产权保护的全面完善(见图2)。
4.1基于法律层面的强制性保护
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自建数据库所涉及的信息量十分庞大,在资源整合、分析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因此,图书馆需要结合自建数据库的具体情况,推动相关法规的修订和制定,如:《著作权法》《合同法》需要明确图书馆自建资源库中信息资源的原创性,对于一些自身汇编的材料要根据其性质、时间、产权人权责来进行明晰,保证图书馆数据库处于良性发展的状态;在法律层面上,应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自建数据库的版权归属问题,同时规范其信息传播的渠道和路径,从终端截断盗版的源头;认同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产权独立性,对于独创汇编权应当加以细分,同时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来明确版权保护的具体内容,为自建数据库版权保护提供法律层面的支撑,也保障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
4.2基于制度层面的管理性保护
在制度层面要加强科学化管理,利用管理素质来保证制度的良好运行。具体来看,图书馆需要从制度和人员两方面来进行管控。一方面,对于数据库采用著作权专管制度进行管理,将各方面权益进行有效的平衡和分配,对自身汇编原创类作品的产权保护更为明确,对于涉及的其他相关著作权作品在转载、复印、下载和网络传播时加以控制。另一方面,产权保护的相关工作更要强调专业化、制度化、效率化和人性化,因此,图书馆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如精通法律的法务人员、精通技术的IT人员、精通管理的商务人员等,这就需要图书馆引入优胜劣汰和强效的激励及管理政策,将人才嵌入制度中,使二者互相匹配并协同发展。
4.3基于执行层面的交互性保护
图书馆自建数据库本身的信息资源来自多种渠道,这就为产权保护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再加上长期以来图书馆公益性的特质,造成了版权理念无法和大数据背景相匹配。因此,图书馆在管理执行过程中需要强化版权理念,提高产权保护意识,进一步学习国内外数字化图书馆的成功经验,建立交流、协作的管理机制,保证在工作中能够兼具公益和商业性质,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图书馆自建数据库在执行层面更需要注重对外交流,自建资源库应该与个人和组织机构建立一种长效的合作机制,实现共同发展。
4.4基于技术层面的科技性保护
一方面,图书馆应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引入数据库管理中,避免一些恶意的访问、复制、转载和盗版,如目前较为流行的IP地址设置、口令进入和防火墙等级分类等途径。另一方面,为了能够明晰产权保护,资源库的使用需要在内容上设置一些水印、签名等,为作品的盗版设置门槛,也可以通过加密和认证避免资源泛滥或被恶意使用。此外,图书馆也可以参照发达国家对于知识产权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于一些书籍类作品禁止打印和下载,同时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整体及章节式付费资源共享,@种方式能够进一步明晰知识产权的权益,同时也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有效传播。
5结语
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信息资源涉及面广、体量巨大、专利库不完善,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一定的不足。图书馆自建数据库与知识产权保护二者之间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关系,但现阶段二者之间的平衡度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因此需要从法律、制度、执行和技术层面进一步明晰二者的关系,进而通过上述方式和手段实现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倩.浅谈大数据时代的知识产权[J].科研,2016(8):180.
[2]彭敏.“大数据”时代的知识产权法保护[J].传播与版权,2016(6):178-180.
[3]朱华顺.大数据下的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思考[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6(1):10-14.
[4]鲍甬婵,高峰.图书馆试用数据库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探析[J].现代情报,2016(3):97-100.
[5]曹志梅.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合理规避侵权风险策略[J].情报探索,2016(3):59-61.
[6]金胜勇,李琳.高校图书馆对所购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的立场和作为[J].河北科技图苑,2016(4):13-17.
[7]潘林武.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监管模式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6(6):167-168.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平面媒体;途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89-01
21世纪以来,我们已进入了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和个人计算机走进了千家万户,深刻的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之前可能家家户户都会订一两份的报纸,来获取重要的新闻信息,但是现在人们更习惯于坐在桌前,打开电脑,浏览门户网站上的最新信息,方便并且免费。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2009年4月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媒介阅读已开始普及。成年人各类数字媒介阅读率为24.5%①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开始占据人们阅读的较大份额。不仅仅改变了用户的阅读习惯,对报纸、杂志等以提供新闻信息为目标的平面媒体形成了巨大的的冲击。
一、数字化时代平面媒体发展面临的问题
从传统的电脑门户网站到手机新闻客户端。再到各类形形的电子新闻杂志,平面媒体面临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而且都具备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人们也更习惯与通过网络获取新闻信息。因此很多的平面媒体在数字化潮流的冲击下节节的败退,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一)新闻的时效性削弱
在传统的纸质媒体时代,报纸是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而衡量一家报纸名气和质量的重要指标就是新闻的更新速度,时间是新闻的生命线,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独家新闻,往往是报社的最高追求。但是进入数字化时代以来,面对通过光纤以光速传播的数字内容,报纸的时效性受到了极大地挑战,很多的新闻往往记者还没赶到现场,就已经在网络上沸沸扬扬了。如911事件,新浪网在恐怖袭击10分钟后通过前方记者发回了报道,而报纸则要等到第二天,两者的时间竞争不在一个等级上。
(二)平面媒体的成本较高、价格无优势
现在网络上绝大多数的新闻都是免费浏览的,需要看哪一类型的新闻,在收索引擎上一搜索就可以找到,但是如果你要看报纸和杂志,就需要花费金钱去购买,对于已经习惯于阅读不收费的读者来说,是一个艰难地选择;另一方面,即使读者愿意付费去阅读,那么传统的平面杂志报纸需要印刷排版运输等繁杂的工序其成本远高于依附于网络的新闻信息。
(三)平面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手段单一
随着网络速度的不断提高,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在网络上日益的增多,人们浏览一个新闻事件时,不仅可以看到相关的文字报道,也能够观看各种音频视频,从而更丰富、更生动的获取各项新闻信息。与其相比,报纸杂志的信息传播方式就十分的单一了,好停留在文字和图画的阶段,面对人们日益娱乐化、视觉化、快餐化的阅读习惯,平面媒体显得更加力不从心。
(四)广告等重要的经济来源被抢占
面对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市场的不断萎缩,大部分的报纸杂志都开始降低了自己的价格,单纯通过出售杂志来赚钱已经成为越来越艰难的任务,广告则是维持报纸、杂志正常运转的重要财源,不少的报纸价格已经接近成本,他们所来赖以维持的资金正是刊登广告。但是随着数字化新闻抢占了人们的眼球,很多的厂商把广告资金投入到了网络上,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进行精确的客户定位,把广告定点投放到有需要的客户面前,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广告更加的生动活泼,更有感染力。
二、数字化时代平面媒体发展转型的途径
数字化是指依托传统的报纸、杂志内容资源,用数字化工具进行立体传播。②数字化是新闻媒体传播的潮流,平面媒体人必须正视和承认这一趋势,积极地更新传统观念,投身到数字化热潮中去,发挥自身的优势,汲取数字化媒体的优点进行结合,寻找新的收费模式等,实现平面媒体在数字化潮流下的转型突围。
(一)依托自身优势,以网络为载体进行媒介融合
平面媒体和网络信息传播在很多领域是可以吸取优点,互为补充的,至少在现阶段他们之间并没有绝对的互为替代关系,面对网络新闻,平面媒体的信息更加的权威,深度更广,有着工作需要的人士还会倾向于平面媒介,这样平面的媒介也可以网络的版本进行贩售,在时效性和价格方面取得优势,平面媒介在网络化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适应新形式,进行适当的改良,不能简单的把纸质版的内容放入网页中,造成效果打折扣。
(二)探索新的盈利收费模式
很多的平面媒体之所以迟迟没有勇气数字化,就是因为目前互联网的内容以免费为主,数字化后没有合适的收费模式。这需要媒体人不断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如亚马逊的kindle电纸书,通过提供近乎免费的阅读终端,吸引用户订阅收费内容,进行营利。
三、结语
传统的平面媒体在数字化时代劣势尽显,数字化是新闻媒体不可抗拒的热潮,平面媒体必须尽快的接受挑战,进入到数字化转型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传播和收费模式,从而不断发展壮大。
注释: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瓶颈;问题;解决策略
作者简介:李亚民(1983-),男,湖南常德人,贵州送变电工程公司调试所,工程师。(贵州 贵阳 550002)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207-02
尽管在当前智能电网发展潮流中,数字化变电站已成为电力企业的首选,然而数字化变电站在技术上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相关的技术瓶颈得不到突破,将会使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优势大打折扣,其应用推广也将受到制约,对当前智能化电网的发展势必也会带来重大影响。
一、数字化变电站的基本结构和技术特点
1.数字化变电站的基本结构
数字化变电站体系结构趋向于分层分布式,主要由设备层(站控层)、间隔层和变电站层(过程层)三层组成。
(1)设备层。设备层主要由电子式互感器和智能开关设备等组成。该层用来采集电力系统实时电气量,检测断路器、变压器、母线等运行设备的状态以及执行上层控制指令等。
(2)间隔层。间隔层主要由保护装置、故障录波器、测控装置、安全自动装置以及电能计量装置等设备组成。该层用来汇总本间隔过程层实时数据信息,对一次设备进行保护控制,快速高效完成与设备层及变电站层的网络通信。
(3)变电站层。变电站层主要由主机、操作员站、五防工作站、远动装置等设备组成。该层用来汇总全站的实时数据,向调度中心传送数据或接收调度中心传送到间隔层和过程层的命令。另外,该层还能够对另外两层的设备进行在线维护以及实现变电站自身故障的自动分析诊断功能。
2.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特点
与传统意义上的变电站相比,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一次设备的智能化。数字化变电站采用智能化的电子式互感器以及智能开关等一次设备,实现了电器自动控制、自动检测自身故障、自动调节与远方控制中心的通信等。二是二次设备的网络化。通过合并单元采集非常规互感器的输出信息,通过光纤传输,并在二次设备间利用通信网络交换信息的方式将采集的信息发送给保护测控设备。三是IEC61850的标准化。数字化变电站全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实现均采用IEC61850标准,数字化变电站站内设备可基于IEC61850标准的系统性和开放性有效进行互操作。四是运行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化变电站在设备智能化、站内设备的互操作性以及网络通信平台的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技术特点,使其具备了较大程度的运行管理自动化的特点。
二、数字化变电站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
当前数字化变电站虽然广泛应用了电子式互感器等一次智能设备,但其可靠性问题还有待完善。同样数字化变电站虽然实现了设备间的信息交互,但在网络交互信息的采集与共享方面却未有实质性进展。另外,网络系统选型问题以及IED的互操作性问题依然是制约当前数字化变电站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
1.电子式互感器的可靠性问题
电子式互感器作为设备层中的关键设备可靠性至关重要。由于电子式互感器中采用了一些比较容易损耗的光学器件和电子器件等元件,其可靠性很容易受系统热稳定性、电磁兼容以及电子元件自身的可靠性等因素的影响,电子式互感器的可靠性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在工程实际应用中进行检验。
2.网络交互信息采集与共享问题
数字化变电站用光纤传输数字量,而在现场运行维护中,对光纤传输通道的误码率和传输时延等的测试和维护难度较大。另外,合并单元的输出量通过以太网发送给变电站二次保护设备,被传输的采样值报文流经多个节点,可能会出现数据包丢包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系统中各个设备对网络交互信息的有效采集与共享。
3.网络通信系统的选型问题
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实现完全依赖于网络通信系统,网络通信系统的可靠性与网络信息传送的高效性就决定了整个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可用性,因此,解决好网络通信系统的选型问题,意义重大。虽然当前的数字化变电站内的信息交互全部通过以太网实现,而且保证了通信的确定性,但由于数字化变电站网络系统中信息的采样以及控制命令的形成是由网络上多个CPU协同完成的,如何控制好信息采样的同步以及命令的快速输出是网络系统选型要解决的一个复杂问题。
4.IED的互操作性问题
由于IEC61850标准比较复杂,每个厂家对于IEC61850标准的理解不尽一致,它们在产品研发上会有差异,从而影响装置的统一配置,这就容易出现单独产品能通过一致性测试,但将这些单独的产品构成一个整体的应用系统时却不能通过应用测试的情况。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IED的互操作性问题至关重要。
三、解决数字化变电站发展瓶颈问题的策略
1.电子式互感器的可靠性问题解决策略
影响电子式互感器测量精度的误差主要来自于一次传感器。其测量误差主要由一次传感器中传感材料电阻或电容自身易随温度变化、与其周围低电位物体间存在固有电场所产生的分布电容等因素引起。为解决这一问题,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应采用带等电位梯度屏蔽结构的小容量传感器,有效降低传感器的电容量,提高主绝缘的可靠性,从而确保整个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可靠性。
2.网络交互信息采集与共享问题解决策略
当前大量的数字化变电站改造工程实践证明,在网络交互的过程中,通过光纤以同步多路采集的方式实现合并单元对电子式互感器输出的数字信号的分层控制及分层数据传输,不仅可以保证数据信号源统一,而且采集的信号精度高、可靠性强,从而可有效提高网络交互数据信息采集、传输和应用的效率,是有效解决当前数字化变电站中网络交互信息采集与共享问题的先进技术。
3.网络系统的选型问题解决策略
为了解决网络系统选型中如何控制好信息采样的同步以及命令的快速输出问题,当前不少数字化变电站改造工程采用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数字化一次设备,就是用可编程控制器取代变电站二次回路中常规的继电器,同时采用光电技术和微处理器对一次设备被检测和控制的操作驱动回路和信号回路进行设计;二是减少二次控制和信号电缆,就是减少户外和控制室的信号电缆和二次控制电缆,尽量用光电数字信号和光纤进行通信;三是实现变电站站内的光纤网络化,即实现变电站内一、二次设备之间全数字化光纤网络通信;四是统一的标准化平台,即通过采用标准统一的数据模型、功能模型、信息模块以及通信协议,确保系统各设备间通信时可以实现数据的无缝交换以及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4.IED的互操作性问题解决策略
IEC61850标准是整个数字化变电站的通信体系进行有效通信的重要基石。该标准提供了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数据模型、功能模型、通信协议以及通信系统的项目管理等一系列标准。按照该标准来规范变数字化变电站电站的网络通信系统,是解决数字化变电站IED的互操作性问题的有效途径。
按照IEC61850标准及数字化变电站的三层(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基本结构,整个数字化变电站网络通信系统的通信接口包括如下六类:实现变电站层(站控层)各设备之间相互通信的接口;实现变电站层(站控层)设备与间隔层设备之间相互通信的接口;实现间隔层保护设备和控制设备之间相互通信的接口;实现间隔层与设备层(站控层)各设备之间相互通信的接口;实现远方控制中心与变电站层(站控层)各设备之间相互通信的接口;实现远方保护与间隔层保护设备和控制设备之间相互通信的接口。
为了有效解决IED的互操作性问题,很多数字化变电站改造工程做了如下规定,通过这些规定使变电站内IED设备能够共享统一信息,具有互操作性,从而有效解决IED的互操作性问题。其中,具体规定如下:一是图2中所示的通信接口③根据情况在图中所示的②和④的通信接口上实现,变电站层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和变电站层与间隔层设备的通信接口在小规模的变电站可共用一个物理通信网络;二是其他通信接口应按照IEC61850标准的相关规定实现;三是变电站层设备与远方控制中心的通信接口仍采用IEC60870.5.101标准实现,但要确保远动通信接口设备应有能升级到IEC61850的能力;四是远方保护与间隔层各设备之间相互通信的接口主要用于远跳装置等,由设备制造厂定义,确保能在变电站间的通信系统上能够统一配置。
四、结语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字化变电站还处于起步的发展阶段,技术上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数字化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环节,有效解决当前数字化变电站发展中面临的重要瓶颈问题,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对促进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文书.数字化变电站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J].继电器,2011,(l).
[2]李海星.数字化变电站的网络通信模式[J].电力系统保护与测试,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