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校园学风建设方案

大学校园学风建设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校园学风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校园学风建设方案

大学校园学风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校园;建筑;城市规划;校园文化;跨学科研究

随着大学校园建设量成倍增长,有关大学校园的研究也日益升温。因为大学校园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建筑性和教育性。所以,对它的研究也多局限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高等教育三个学科领域。

一、建筑及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

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开始是以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校园规划理论为指导原则的。建国以后,根据经验,结合国情,确立了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准则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指导了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然而,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都是建筑、规划界的学者站在自己学科视野中的阶段性经验总结,是相当不成熟的,至今,这些欠成熟的校园规划理论仍是我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根本依据。在理论欠缺的情况下,建筑、城市规划领域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只能是实践走在理论前面。

随着近几年高教改革的深入,校园建设工程量比过去翻了几翻,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开始频繁关注大学校园建设的理论建构。2001和2002年在北京和台北分别举办了“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研讨会”,在大陆和台湾的建筑规划界掀起了大学校园的学术热。与以往相比,两次会议的论文开始重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校园建设的历程,不再局限于校园工程的阶段性总结。

一些建筑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思想对校园建设的影响,只是他们的观点阐述不太系统,只能说是一种“散见”。如:《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一文认为“大学校园形态与大学当时的办学理念、教学制度和内容是一致的”。如中世纪的大学主要职责是培养神职人员和为王室服务的人才,大学校园必须是封闭的,能够使学院排除外界各种影响,完全服从教会,校园生活充满清规戒律。因此,校园多附属于教堂或修道院,或者以宗教建筑为样本进行设计建设。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高校将学术自由理想和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相结合,创立了独特的高等教育模式,也创立了影响全世界的开放式校园形态。20世纪后期,教育体制走向多元化,校园形态也越来越多元。这种对教育思想和校园建设关系的描述,虽然稍稍打破了一点建筑界习惯性思维的限制,但依然停留在对高等教育理论浅层次的理解上,并没有阐明在大学校园形态演变中表现出的教育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一些建筑学者除了对校园形态的“过去时”进行归纳总结外,对于校园的当下形态和未来趋势也作了一定分析探讨。一部分人认为,大学城将是我国大学校园在新时期的某种发展趋势。“大学城”是国内近年来新兴的概念之一,至今并无确切定义。一些文献资料认为,“大学城”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化方式,其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传统学术型”、“商业创新型”,或介于两者之间。前者多起源于历史悠久、具有强大学术号召力的一所或多所大学,经过漫长历史时期,逐步形成了校城交融的自然环境,如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城,德国的洪堡大学等。“商业创新型”大学城起源于新兴的理工科院校,以科技创新与市场紧密结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如美国“硅谷”和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关村则兼有二者的特征。

虽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大学校园建设起重要作用,教育界每一次大的运动都在校园形态上留有痕迹。但是多数情况下,建筑界与高教界的对话局限在建筑工作者面对高教体制改革所作出的单方面呼应。在现代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现代大学不断构建着新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对校园建设有一定影响;可这种影响对建筑界来说是被动的,因为建筑界还没有系统地探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与大学校园建设的关系。凭着对教育思想一知半解的领悟,喊几句时髦的教育口号,校园建设只能停留在肤浅的、“闻风而动”的层次,不可能有深度。

总之,当前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实际问题提出的,研究思路也是围绕这些实际问题展开的。他们本着务实精神对教育界的热点理论进行可行性探讨,从建筑和规划的视角提出方案、进行实践,为新时期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也为下一步更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创造了氛围。

二、高等教育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

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一直是高等教育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学科领域对大学的研究多集中在理念、制度、机构等非物质层面,很少关注大学的物质实体——校园,即使有所触及也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同大学校园形态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园文化”的研究领域。

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它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全体师生员工的观念和行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内生活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它的主体是包括学生以及教师、行政人员在内的大学校园文化群体;它的内容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层面: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及校风和校训、学风和教风、学校的传统习惯、校内文体活动等,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特色、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校园绿化美化、学校的信息传媒等。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价值观”。从这段表述中可以看到教育学者们倾向于把校园形态划分到校园物质文化领域。

过去,大学校园形态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被忽略着,被忽略的主要原因大概是大多数人认为:建筑与教育没有多大关系。是的,建筑没有以“知识”的身份、“课程(狭义)”的姿态进入人们的“学习”视野,但它对人的教化作用是“知识”和“课程”所不能给予的。这一点,中国古人深有体会:《三字经》的头几句,“昔盂母,择邻处”可谓家喻户晓。正是孟夫子本人,亲身体验到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作出了“居移气,养移体”(《孟子•尽心》)的总结。中国古人早就懂得环境对人的“模范”作用,环境就是“模”,就是“范”;使用什么样的模范,就可能塑造出什么样的人物。英国首相邱吉尔也讲过“先是人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创造人”,非常准确地表述了建筑与人的关系,暗示了建筑的“育人性”。

当前,教育界在反思现代教育中的弊病时,把环境的教化作用提到了哲学的高度。金生在《理解与教育》一书中谈到“在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的冲击下,现代教育本身也被工业化和技术化,学生被纳入教育生产的流水线,与日常的生活世界相隔绝”。面对这个现实问题,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呼吁到:“人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教育的研究都来源于并且归根于实践生活世界的需要”,“对教育的认识并不是一种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也不是把人和教育作为孤立的客观对象去解剖,而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理解和解释,也是‘同情’与‘参与’”。狄尔泰指出“理解和解释是贯穿人文科学的方法”。人文学的对象是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而生命总是具有意义并且要不断需求意义的,所以它就需要不断地理解和解释。这种方法把研究活动、研究过程看作是解释者和被解释者之间不断进行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使研究者直观地体验和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与周围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大学校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意义形式”,学生生活在其中,通过理解和解释与之“对话”、“交往”,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教育不知不觉进入学生的精神整体。大学校园形态就是一种教育表达式。

对于大学校园具有的“教化”作用,教育课程理论也有所触及。在课程理论中,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绿化设施、文化生活、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环境氛围等都属于“隐性课程”,与其对应的“显性课程”是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同显性课程的明确性、强制性相对照,隐性课程的特点是:(1)潜在的规范性。无论是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或校风、学风都潜在地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境界,使生活于其中的受教育者感受到应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2)非强制性。不通过强行灌输、纪律约束,而是通过陶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净化人的心灵。(3)作用的持久性。即使生活环境变化或迁移,已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仍能长期保持。我认为“隐性课程”也包括“隐性”和“显性”两个状态。校园形态属于“隐性课程”的物质方面即显性形态,而校园形态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所凝聚的价值观念,所包容的文化生活则属于“隐性课程”的精神方面即隐性形态。对于隐性课程的规范系统的描述和研究以前在我国教育领域不多见。

最近几年,教育界的学者开始用跨学科的方法和视角研究“隐性课程”中的“隐性形态”,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刘云彬博士进行的学校生活的社会学研究等。但是对“显性形态”——大学校园的系统研究一直被忽略着。

三、大学校园研究的紧迫性

就全球普遍的时代背景而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改变了以往作为社会产品和最终用户之间的中介身份,不仅承担着教学科研的基本任务,更成为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环节。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功能也越来越复杂,大学校园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我国大学校园的现状在数量、质量、规模上都相对滞后,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能力,大学校园建设(改建、扩建、新建)工作迫在眉睫。

时代在变,大学的功能、职责、理念在变,校园建设的理论指导当然也要“与时俱进”。我认为,当务之急是高等教育界、建筑和城市规划界的专家学者打破学科壁垒,站在跨学科的视角对大学校园进行系统研究。因为理论的苍白将导致实践的浮躁,校园建设的失败必然会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希望高教界对大学校园的理论探索中多一点对物质形态的关注,改变一下教育研究者在校园建设中的“失语”状态;希望建筑界对大学校园的理论研究多几个视角,改变一下建筑人在校园建设中的“自语”状态。

参考文献

[1]姜耀明,王晓丹.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J],新建筑,2002,(4).

[2]王吴.弹性与共享:大学城规划[J].规划师,2002,(5).

[3]胡智丹.关于有效控制校园文化整合方向的几点思考[J].江南学院学报,2001,(9).

大学校园学风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基础文明;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61-01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体现着高校的层次和品味,在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发挥着导向、凝聚、熏陶、协调等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已经深入人心的背景下,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因应当前的文明教育形势。

在高校中系统开展基础文明教育,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明确主题,要从行政上明确认识基础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将基础文明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提出考核标准,明确落实办法,清晰高校相关部门、院系、教职工在高校基础文明教育体系建设中的职责作用。

一、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涵义

研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二者间的互动关系,须对双方有透彻的了解,然后方能从本质上透析关系的各种机理。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涵义。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品的总和。作为一种亚文化,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员工尤其是学生为主体,以各种校园活动为主要运作方式,以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交流及特有的交往――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结果为基本形态,以积淀、凝聚、内控为优化机制的具有各学校特色的一种组织文化。

在界定“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初步地界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含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指校园文化载体、文化方向、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文化管理等的总体规划、设置和兴建。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以校风、学风为核心的校园整治,舆论导向,学习氛围,道德风尚,文化娱乐的品位、艺术、科技、体育活动的组织,师生关系以及必要的阵地、设施、物质条件的支持和保障等等。依据上文提及的校园文化的四种类型,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相对应地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

(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涵义。基础文明建设是公民文明素质建设的最基本要素,是践行杜会主义荣辱观最直接体现。作为社会进步中坚力量的高校大学生,应当是基础文明建设的建设者、传播者和推动者。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变革和教育自身(尤其是义务教育)尚待完善等因素制约,目前部分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状况令人堪忧,传统的打架斗殴、课桌文化、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依旧存在,新兴的言行怪异、诚信危机、攀比消费等不文明现象又时有发生。因此,创新工作方法,拓宽工作思路,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教育离不开校园文明建设,要在一系列校园文明建设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方方面面的思想教育,更要善于开展理论知识的宣传教育,这样才会使学生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实质。建设文明校园环境,就是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地。让学生在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人的一切观念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教育方式是以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势和政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的变化、思想文化的不断更新,使现代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和思想观以及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现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高校中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能够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接受教育,从而在教育中体会到快乐,这样就能使校园文化更为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二)校园文化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大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需要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自身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政治观点。高校的文化建设是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沿阵地,我国先进的文化性质和方向都需要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体现。通过现实生活可以证明,校园文化建设始终都能起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导向的作用,保证了校园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顺利的发展。

(三)校园文化建设促使学生形成负荷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在校园文化中,通常强调的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反映,同时也是学校师生和员工共同形成的、具有办学特色的、全局性的精神力量和行为作风,也是学生道德品质的直接反映。一个学校的校风,是学校文化环境中的无形教育因素,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生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优良的校风是学校能够进行全面发展的有效精神环境。

三、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

校园文明建设要始终以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为中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做到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使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养成文明的个人品质和行为规范,使学生把文明修身活动与热爱国家、人民和学校的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是学校自身精神面貌的体现,同时与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具有密切的关系。高校想要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就要让校园文化成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做好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思通,王春艳,杨锋杰.论新时期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中国地质教育,2000:3_7.

【2】雷芸芸.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3】张再兴.深入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思想教育研究,2004(12):11~12.

项目名称:大学生基础文明状况调查分析与教育方案构建。

大学校园学风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疆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16-01-07

当今社会,文化日益成为民族团结和创新的来源。[1]校园担负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教育和培育国家人才两项重任,其中精神文明建设特别要紧。[2]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展示,也是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汇聚了大学的校训和宗旨,提高了大学的精神素养和水平,同时也引领着广大青年发愤图强,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1.样本基本情况

这次的调研抽查是在非随机配额抽样方法和高校随机访问方法的配合下进行的。调研的目标包括新疆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等五所大学的学生。一共发放调研问卷5000份,最终收回4700份。调研中分为四个层次:大专学生、本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参与人数分别占总调研人数的2.8%,91.2%,5.5%和0.5%;男性占三成多,女性占近七成;汉族占一半以上,维吾尔族占近三成,哈萨克族、回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各占一成不到;城市学生占近六成,农村学生占四成左右;在新疆出生的学生占七成以上,不到三成的学生是其他地区的。

2.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近60%的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持肯定态度。校园文化是个空洞的定义,必须使用具象化事物才能被表达;但是校园文化的表达又非常多,比如谈论专业知识的环境、校园管理的规范、学校风气和教学风格、建筑物的风格和文化氛围,比例分别是55.9%,48.3%,68.7%,33.7%和49.3%。此外,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氛围和教学风格是校园文化的内在需求,而探讨专业知识的学术氛围是外部体现。

学校精神、学生风气和教学风格在漫长的教学进程中逐渐形成,它能潜在地对师生起到深远作用。对于校园中的风气营造,人们觉得效果非常理想的占23.6%,效果稍有欠缺的占35.7%,效果平平的为31%,效果不甚理想的为7%,效果极差的占2.7%。其结果显示,有近六成的学生对提升校园文化表现出支持和好感。但需要正视的是,依旧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他们学校对于校园文化的改善工作普通平常;此外还有接近十分之一的学生反对,这需要我们加以关注。

(2)校园广播和网络是校园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校园任务要成功地完成,就必须要求全校师生努力合作,要求尽早把校园消息传递给师生。对于学生来说,愿意校方使用宣传栏来传达消息的人数占到四成以上,使用校园广播的占近六成,使用校园网络的占近五成,使用校方出版的读物的占到近三成,经由班级通知的占到三成以上,另外还有一成左右的学生愿意通过其他手段来获得信息。以上数据表明,传播校园文化的最有效方法是使用校园广播和校园网络。

(3)校园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为学生。校园文化就如精神合力,概念中包括教师、学生和员工的共同价值观、梦想、行为准则等,可以使人产生强烈共鸣,相互团结。这种力量来自校园精神,它是全校教师和学生一起创造和达成共识的价值理念,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精髓。针对“校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谁”这一问题,觉得是学校领导的人有近三成,觉得是教师的有四成以上,觉得是赞助商的有两成以上。简单来说,校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先是学生,其次是教师,与学校教学部门的关系不大。

(4)学术讲座和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有助于文化观念和文化环境的营造,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精神。调查显示,校园文化以“科学技术、文化交流”来展现的,有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到学校进行参观、举办学术讲座、开展社区活动、组织大学生交流学习等,学生认同度的比例分别为39.1%、69.4%、53.2%和40.8%。此外,18.9%的学生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式。针对“学生在业余时间如何进行安排”这一问题,26.6%的受访者表示主要用于学习,32.4%表示参与社会实践和29.5%表示参加娱乐休闲,11.6%的人参与其他活动。所以说,新疆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主要参加社会实践和娱乐休闲,其他文化活动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展。

二、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意义

(1)提高新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高校的校园文化占据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很大部分,它能直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它是改造和调节活动及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校园文化能够引领和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构建,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建设和谐社会培育高素质人才;并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科学知识和实践做人统一合并,以达到既有能力又有道德人格的大学生。

(2)增强新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需要。以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党的教育政策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对过去的理论进行了整改。本文通过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制造优质的学习环境,潜在地引领学生进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作为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利手段。

2. 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

(1)建设新疆、稳定边疆的需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是新疆现代化建设和稳定边防的要求。就现在而言,新疆的28所积极构建校园文化的各类高校,使学生能够树立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可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宗教观和文化观,是为新疆将来的经济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建设,提供有效的精神文化保障。

(2)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高校校园是否和谐健康,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因此,要加强文化水平,坚持完成教育和科学事业,培养和发扬民族时代精神,这些都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坚实后盾。只有让整个学校都构成核心价值观,营造相对应的道德水准和舆论环境,才能顺利领导和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形成社会主义下的和谐校园。

三、加强新疆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途径

1.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的实效性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新闻媒体在影响社会、引导舆论、传递正能量、团结民众等作用中起到越来越大的效用。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效宣传,就要坚持认定正确的舆论方向,增强掌控舆论的能力。坚持宣传团结安定,积极传递正能量。继承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内在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创造革新为内在的时代要求,推动集体观念和社会观念的意识形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带动成为当代社会的美好风气。

2.科学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学校规章制度

构建校园文化是一项繁杂而重要的系统任务,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领导,它是各种原因相互产生关系并且进行作用的一种具体活动过程,只有构建出平稳的运作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可以起到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主导作用。

保证在每一个阶段都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况进行分析,认知他们的心理想法,要求实行人性化制度,确定和实施的系统应根据真实情况进行持续调整,通过建设管理系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内容有计划的,通过设想和实施到校园文化的工作中。

3.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努力形成开拓创新的学风

学生风气是组成校园精神文明的重点部分,在构建校园文化中也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努力才能营造革新创造的新学习氛围,才能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的目的和需求中。大致的校园学术氛围主要指的就是学生风气,这是大学的精神和宗旨,是校园能够称之为高等学府的关键。学风是一种典雅的气氛,是一种看不见的能量,它使人越来越受到共鸣和同感。坚持增强学风建设,尊重教师和爱好学习应成为学校学生的共同要求和自我约束,培养自强不息、自律自戒的理念,提升认识自我的能力,增强自我监督和控制的能力,努力强化创新意识,养成创造思维,扩展新的理想,形成好的习惯,坚持全面健康的发展。

此外,应该加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比例,制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时,要正确处理好娱乐文化与创新文化的关系,加强娱乐性文化的同时要着重突出创新的表现。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坚持确立培育创造型人才的目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不是娱乐,而是在娱乐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学习认知意识的建立。积极组织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相关的活动,活动方式和活动要素上积极创新,使学生从知识的营养中学到知识和思维的形成。

4.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项目化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

重视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有效地参与活动主题,发现文化活动中的错误观念和心态要马上让学生改正,有效利用自身优点,正面主动地为学生活动的主题提供词汇和思路。另外,作为和学生有着紧密联系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作为一个优秀领导组织和监管活动。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有创造性地引导和设计学生活动的主题、方法和程序,开展某一项活动的愿望和激情,是校园文化长远发展的要务,激励和鼓动学生自主制订活动的计划、目标和方案,引领学生从想法到实施,对校园文化的发展制定了良好轨道。当学生遭受到困惑时给他们正面的引导,保证学生在受到阻碍时不会产生害怕的情绪,为大学生确定新的方向,开拓新的思路,树立新的目标,把学校文化活动的主题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动有趣。

研究新疆高等学府在新的社会状况下,建设的校园文化软实力,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对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做深入探讨,找出解决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办法。一要始终坚持以为指导思想,二要坚持拥护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三要继承发扬民族和时代精神,四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行动纲要,全面渗入到建立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新疆大学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大学校园学风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雷锋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368-02

从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的那一刻起,雷锋,这个普通的名字,就与我们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在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中,雷锋精神在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所发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数字都无法计量的。雷锋精神已经融化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成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一、解读雷锋精神

在当今社会,“雷锋”二字,已不仅仅是一个人名,也不仅仅是一种精神,而是大家心中“善待他人、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热心公益、奉献社会”的统一标识。

雷锋精神的内涵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其一,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其二,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刻苦学习,孜孜不倦;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其三,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其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二、当今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国家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但社会上存在的以牺牲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为代价,强调个人利益;只谈索取,不讲付出;只讲权利,不谈义务等也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有:第一,自私自利,罔顾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第二,只求索取,不愿奉献;第三,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第四,铺张浪费,没有节约意识;第五,现在高校中的学雷锋活动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一般就是每年3月一次的学雷锋活动,主要就是在学校做些打扫校园和整理办公室的义务劳动或是到福利院、孤儿院等机构做些帮扶活动等。

由于以上所述的诸多原因,再加上本人近10年的学生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在高校弘扬雷锋精神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所以,我们开展学雷锋活动,要结合本校、本院、本系的具体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学习和实践活动,建立切实可行的学习雷锋活动常态化实现模式和保障体系,使学习雷锋活动成为大学校园中学生的自发行为。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弘扬雷锋精神的具体方案

(一)建设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专业化水平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1.加强师德信念和师德修养培训,学习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2.掌握业内学雷锋活动的动态和研究走向,在日常的工作中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以提高学习雷锋活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艺术。

(二)通过经常性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1.雷锋精神进课堂、进班级。各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我们身边发生的事、社会上大众关注的热点等实例进行分析讨论,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引领他们明辨是非,使他们能够准确把握雷锋精神的实质,深刻认识雷锋精神的内涵。

在大学校园内,召开主题班会、主题团会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雷锋精神教育的重要方式,教师在主题班会、主题团会上介绍雷锋的生平事迹和当今社会中的“雷锋式”人物、“雷锋式”集体,并通过开展雷锋精神座谈会、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等活动,引领青年学生把自己个人的成长和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富强、社会安康、人民幸福联系起来,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宣传活动诠释雷锋精神。我院在学生中广泛开展雷锋精神以及雷锋式模范人物宣传活动,营造了“学雷锋、做好事”的良好舆论氛围,使雷锋精神进一步深入人心。我院不仅在网站和报纸进行学雷锋活动的专题报道,还于2013年3月31日晚隆重举行了“学雷锋、爱矿业、讲奉献、求团结”的主题宣讲和歌唱晚会,以歌曲、相声、情景剧、小品、舞蹈等大家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生动诠释雷锋精神的真谛,使大家充分感受到了雷锋精神的推动和鼓舞。

3.在社会实践中感悟雷锋精神。各高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个教育阵地,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雷锋纪念馆,引导学生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各高校要积极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我校葫芦岛校区党委组织部成立了红星学会,各学院也成立了志愿服务社团,把雷锋精神融入到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我院安全和采矿专业2010级的16名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在学院志愿者社团的帮助下,和兴城的2名贫困小学生结成对子,不仅已捐助现金2000余元,还经常购买学习用具和食品去探望。2013年3月31日,由我院自动化2011级4班班委组织的“雷锋精神永不朽,关爱涌向福利院”的活动在兴城市社会福利院开展。

4.在学生养成教育中弘扬雷锋精神。结合高校中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在青年学生中开展以“奉献”为主题的宣讲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各高校要组织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学生干部主动向学业困难和生活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结成“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帮扶对子,使他们能够体会到学校的温暖,帮助他们共同进步。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像雷锋那样,讲奉献,顾大局,处处以国家、民族和集体的利益为重,把个人的成长和利益同祖国的进步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我们帮助青年学生认识到只有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他们自己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

我们要在青年学生中弘扬“钉子”精神。各高校要把学雷锋活动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教育青年学生“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学问”。我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风教育活动,制定促进学风建设的措施,选树学风建设工作卓有成效的典型――校级优良学风标兵班和院级优良学风寝室,评选各专业、各学科的学习标兵。结合各种考试,在学生中开展学习诚信活动,组织学生签订《考试诚信承诺书》,建设优良考风。

我们要在青年学生中弘扬“螺丝钉”精神。各高校要教育青年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踏踏实实做人。我院在青年学生中广泛开展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题的“雷锋在我们身边”活动,号召全体团员青年每月至少为学校、为学院、为他人做一件好事,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德氛围。

我们要在青年学生中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我们现在所说的“艰苦”,更多的是一种压力的存在,一种过程的艰辛;我们今天所说的“奋斗”,更多的是强调一种精神,是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执着追求的精神,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在高校建立弘扬雷锋精神的长效机制

弘扬雷锋精神不仅仅只是在学校里喊喊口号或是到社会上去做点好事,而是要学习雷锋同志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要在大学校园里建立长期的有效的完善的机制。

1.既要注重广度,又要注重深度。目前学习雷锋活动在大学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认同,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以此为基础,我们要引导教育学生把握雷锋精神实质,既要学习雷锋做事,又要学习雷锋做人,在学习雷锋精神的过程中自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既要注重结果,又要注重过程。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在每学期初各个院系就应着手制定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方案和明细,并有组织、有计划地落实。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广大学生的参与和投入,因为实施的过程往往就是雷锋精神不断内化的过程,就是变成自觉的道德行为规范的过程。

3.既要注重集中活动,又要注重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社会上学雷锋往往集中在学雷锋纪念日、活动日,开展的也较多是打扫卫生、公益活动和捐献财物等,这当然是应当给予肯定的,但我们高校不能仅仅如此。我们要把学雷锋作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各院系都应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落实组织领导,形成一定的制度和规范,把集中活动与日常化、规范化的活动相结合,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相结合,让雷锋精神体现在具体的平凡事务之中。

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于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玉洁,赵淑芳.论雷锋精神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4,(3):12-14.

大学校园学风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大学文化是可以感知和体会的,贯穿于人才培养全程。我们走进一座优秀的大学校园,就能够感受到大学的那种特殊氛围。在校园中,我们能听到书声琅琅,看到干净整洁的教室,欣赏美丽迷人的风景。比如,国内著名高等学府武汉大学,被誉为“世界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当我们走进武汉大学,能够俯瞰珞珈山、东湖水,欣赏到一百多年前的建筑,走在樱花大道上,看到无数的学子抱着书本,在花树下安静的阅读,中外学子在此进行友好的交流。看到此情此景,难道我们还能够不为所动吗?这难道不是一所大学文化的体现吗?高品质的大学文化具有熏陶和感召作用,能够为校园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创新发展很有帮助。

二、大学文化育人的困境与缘由

(一)功利化办学趋向现如今,有部分大学院校片面的追求各种荣誉和奖项,功利主义盛行,学风浮躁。当前综合性大学要求大学院校有很大的规模,开办多个科系和专业,有一些大学为了赶上这种时代大潮流,片面的追求规模大而学科全,注重大楼建设,以彰显学校的政绩,关注科研项目和论文数量,这些做法是与我们的大学之道相违背的。因为学校的政绩不是做出来的,学校的影响力也不是靠宣传出来的,而是通过学校自身的发展,去影响和感染社会,并不是靠自己去夸大事实和做无所谓的口头宣传。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多样化、分层次办学是合理的选择,各大学应科学定位,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择,并不是一味的跟风和趋同。比如,有些学校是专业性的学校,如师范院校、艺术学院、财经学院等,专业性的学校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抓住自己的办学特色,创建起具有学院特色的高等学府。一味的“趋同”只会让大学文化迷失,不仅浪费资源,还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实用化办学趋向大学的学术文化品味是绝不同于商业文化的。大学文化不追求利益,不奉承。在国家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有些大学院校便失去了文化理性,为了迎合市场,选择实用性教学。事实上,追求实用性是没有错的,但是这种追求是要有限度的,如果过度的追求实用就会使大学深陷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迷失方向。当前的很多大学就像商业机构一样,片面强调大学为经济服务的职能,学术成为了谋利的手段。一些大学生竞选班干部,积极要求入党,并不是为了提升自己,为同学服务,而是为了让自己的档案上多一些耀眼的光芒,成为以后就业的砝码;还有些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也不考虑自己的兴趣,完全为了能够实现就业而选择那些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这样的大学教育已经违背了办学的初衷,也背离了大学教育的宗旨。

(三)行政化管理严重大学里的主要资源往往由行政人员主导,行政官僚文化在大学流行,无形之中会渗入学生头脑,容易被学生模仿复制。现在大学里的学生会组织还有各个社团组织,就是众多学生的争夺之地,许多学生干部的一言一行就像社会中的官僚,竞选干部时的“为学生服务”的承诺成了口号,不再坚守这项承诺,出口官腔,言不由衷。

三、大学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育人为本,倡导素质教育大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坚持把育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使命。衡量一所大学的好坏,最主要的就是看这所大学所培养出的学生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如何,大学的好坏不是以名气和排名为主,应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准绳。基于此,大学院校应该把育人作为头等大事,大学教育的核心就是育人教育,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所以大学院校应该狠抓教风学风。在实际教育中,教师应该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原则,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的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能够在大学生涯中,真正学到受益终生的东西。

(二)重塑大学精神,克服功利主义重塑大学精神需要真正把大学作为一个学术文化组织来看待,而不是别的什么机构。作为大学本身而言,要明确本校的办学理念、教学宗旨,要按照这些来实行教学方案,要自觉地抵制大学功利化、实用化和行政化的办学倾向,重塑大学精神,强调大学精神,要用正确的精神来指导行动,把求真务实的品质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育中去。

(三)倡导文化自觉,建设制度文化大学院校在建设校园规章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家教育制度的变革情况,具体来说,要考虑到如下三个问题:第一,目前的校园规章制度是否合理,与社会发展的步伐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那就必须要马上进行调整和修改,有些太过老旧的制度,需要进行废弃的就必须进行废弃,我们的规章制度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第二,在建设文化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度,要让学生参与进来,我们的制度是用来约束学生的,如果学生不配合,那么我们的制度也毫无作用,所以我们应该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制定和调整制度文化;第三,要实施阶段性建设工作,实现文化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校园文化,创新育人载体大学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教育。校园文化所包含的三个部分不是相对独立的,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大学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注重整体建设,做到三者平衡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