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社会责任的优缺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F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4-0075-05
一、引言
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国际问题,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不强。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如环境深度污染、资源过度消耗、食品卫生安全、生产安全隐患、商业道德缺失、员工权益保护等社会问题。近年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等一系列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事件,更是令人担忧。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由于担心承担社会责任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导致部分企业失责行为时常发生。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目前主要是从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两方面来进行研究。国内文献不多,而实证定量检验的文献就更少。本文通过具体数据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检验,得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形象,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结论,以消除企业的疑虑,提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文献回顾
目前,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的难点在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衡量方法的不同会对研究的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国外研究
Kenneth et al.[1]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来研究企业社会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关系,结果发现企业主动承担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企业的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都会有所提高,即两者相关关系为正。Brammer et al.[2]用股票报酬率作为衡量标准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进行检验发现,两者相关关系为负,研究还发现行业因素对二者的关系有很大的影响。Makni et al.[3]从加拿大社会投资数据库中选取179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员工、公司治理和环境等方面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Yuhei Inou et al.[4]采用KLD指数法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选取托宾Q值和ROA为指标来衡量财务绩效,对娱乐、航空、宾馆和饮食四大行业检验发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
(二)国内研究
沈洪涛[5]以企业的财务报表为基础,运用内容分析法赋予利益相关者一定的权重,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进行检验发现:两者互为因果且成正相关关系。陈玉清和马丽丽[6]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设计企业社会责任贡献评价指标,选取数据完整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并无联系。李正[7]通过对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实证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价值两者呈负相关关系。温素彬和方苑[8]通过对46家上市公司检验发现:从当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损企业财务绩效,但是从长期来看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表现为正相关的关系。贺星星[9]分别以2009年和2010年相关数据实证研究表明,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李双辰等[10]以电力企业为例对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研究表明,电力企业当期财务绩效水平与社会责任表现显著正相关,但跨期影响不如当期显著。
综上可知,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都尚无定论,究其缘由主要是:首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不同,会对研究的结论产生影响。其次,采用不同的衡量方法对检验结果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虽然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方法有很多种,并且在研究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每种方法各有利弊,没有一种方法能够非常准确地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衡量。选用不同的衡量方法,研究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最后,控制变量会对两者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选取的样本企业受到自身和外界各方面的影响,选取的控制变量不同,研究的结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偏差。本文通过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范围进行界定,并通过财务指标或者赋值的方法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予以量化,有效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的量化问题;在控制变量的选取方面,为克服行业因素的影响,选取造纸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使研究对象更具可比性,以期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三、假设提出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前提之一是保证股东的利益。企业积极承担对股东的社会责任,可以增强股东的信心,吸引更多的投资,也有助于扩大业务规模,增强企业的盈利水平。由此提出假设1。
假设1:对股东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
企业履行对债权人的责任不仅能够解决资金短缺和周转不灵的问题,还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进一步筹集资金提供便利。由此提出假设2。
假设2:对债权人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
企业通过承担对顾客的责任,能够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及企业的知名度,从而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由此提出假设3。
假设3:对顾客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
积极履行责任,及时归还供应商货款,可以保持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保证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储存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由此提出假设4。
假设4:对供应商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会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由此提出假设5。
假设5: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
政府对各方面的投入直接或间接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通过履行对政府的责任,有助于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由此提出假设6。
假设6:对政府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
环境恶化会威胁到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忽视对环境承担的责任会遭到社会各界的谴责和环境的惩罚,承担对环境的责任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由此提出假设7。
假设7:对环境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
四、实证设计与分析
(一)样本及数据来源
重污染行业作为环境污染大户,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义不容辞,造纸行业作为重污染行业之一,履行社会责任更是责无旁贷。本文选取造纸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克服了行业因素的影响,使数据更具可比性。同时使用面板数据,减少共线性的影响,避免了以往研究中单纯使用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造成结果的偏差[10]。根据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标准,选取造纸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排除数据不完整的上市公司,最后得到21家公司2009―2014年的面板数据,共计126个样本。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财经网的相关信息,采用的统计分析软件为SPSS 17.0。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企业财务绩效的衡量方法有两大类:市场收益指标(Tobin'Q值)和会计指标(总资产报酬率),综合考虑两者的优缺点,本文选用这两类指标共同衡量企业的财务绩效。
2.解释变量
本文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象分为股东、债权人、顾客、供应商、员工、政府和环境七个方面。
3.控制变量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受到企业自身、市场因素和外部环境等各方面影响,以期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由于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造纸业上市公司,不存在行业因素的影响,因此仅选取企业规模(Size)和企业性质(GY)这两个因素为控制变量。
(三)模型构建
根据上文中企业社会责任以及财务绩效的衡量指标,结合表1中各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Yi=α0+α1X1+α2X2+α3X3+α4X4+α5X5+α6X6+α7X7+α8Size+α9GY (i=1,2)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可以看出,在126个样本中,Tobin'Q值(Y1)的极小值是0.6608,极大值是3.5831,均值为1.4283;总资产报酬率(Y2)的极小值为-122.52%,极大值为19.65%,均值为3.14%,说明各公司之间财务绩效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2.相关性分析
(1)Tobin'Q值(Y1)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9年,Tobin'Q值(Y1)与营业成本率(X3)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各变量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2)表4是总资产报酬率(Y2)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综合表4中各年数据来看,总资产报酬率与每股收益(X1)每年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股东权益比率(X2)呈正相关关系且多数都比较显著;与营业成本率(X3)和企业性质(GY)多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资产报酬率与应付账款周转率(X4)呈正相关关系,与员工获利水平(X5)呈负相关关系,但是相关性多数都不显著;与营业税金率(X6)、ISO14000(X7)和企业规模(SIZE)的相关性也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变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相关性分析只是初步对变量的关系进行检验,下面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考察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3.回归分析
(1)企业社会责任对Tobin'Q值(Y1)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2)表6是企业社会责任对总资产报酬率(Y2)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
回归结果表明:采用总资产报酬率(Y2)比采用TobinQ值(Y1)来衡量企业财务绩效的回归效果好。采用Tobin'Q值(Y1)衡量企业财务绩效时,方程的总体回归效果仅在2011、2013和2014年时非常显著,2012年的显著性水平不高,2009和2010年不显著,可能是由于Tobin'Q值受市场影响较大,使实证结果有一定的偏差。具体而言,2011年验证了假设2、假设6和假设7;2013年只有假设4没有得到验证,其他假设均成立;2014年假设1和假设3得以验证。采用总资产报酬率(Y2)衡量企业财务时,回归结果在各个年度都非常显著。其中,假设1在每个年份都得到了验证,并且回归结果都非常显著;假设2、假设4、假设6和假设7在大部分年份都到了验证;假设3在2010和2014年得到了验证;假设5仅在2014年得到了验证。回归分析的结果基本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7个假设,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即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好,企业的财务绩效就越好。
五、结论及建议
研究表明:企业积极履行对股东、债权人、供应商等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企业主动承担对利益各方的社会责任,能够给企业带来稳定的客户群,加强与供货商的合作关系,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忠诚度,赢得政府的政策支持,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既然履行社会责任确实能够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那么为什么仍有相当多企业不愿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呢?这主要反映了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担心承担社会责任会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消除企业疑虑,使企业认识到对各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非但不会影响企业的财务业绩,反而会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我国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是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部障碍;缺乏健全的法律规范和有效的社会监督体系是企业失责的外部因素。因此,只有通过企业层面自律、政府层面推动和社会层面监督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全面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KENNETH A,et al.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ofita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28(2):446-463.
[2] BRAMMER S,BROOKS C,PAVELIN S.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stock Returns UK Evidence from Disaggregate Measure[J]. Financial Management,2006,35(3):97-116.
[3] MAKNI R, et al. Causality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anadian Firm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89(3):409-422.
[4] YUHEI I,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tourism-related industries[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4):790-804.
[5] 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关系研究――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分析[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 陈玉清,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5(11):78-81.
[7] 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J].中国工业经济,2006(2):53-77.
[8] 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150-160.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CSR标准有关于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ISO9000、关于环境保护体系的ISO14000、关于职工劳动安全和人权保障体系的ISA8000、以及正在酝酿中的ISO26000等。由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推出的“第三代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已经成为被广大企业认可的标准信息披露形式,根据联合国2006年4月份推出的报告显示,全球已有几千家大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并采用了GRI的框架指南,而且其规模和声势还在迅速扩大之中。随着企业不断采用这些标准,将这些标准综合起来的方法也不断出现,其目的是综合和均衡各个标准的优势和劣势。
CSR报告的审计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为了保证报告的质量和有效性,帮助企业不断地改进CSR工作。AA1000是利用比较广泛的审计标准,它的应用原则包括实质性、完整性和回应性,这些原则虽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审计的质量,但是任何标准都不是完美的,是不断发展的,除了标准本身,审计师的素质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审计的质量。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组织、撰写与“十问”
《WTO经济导刊》副社长殷格非认为从社会责任报告的撰写到一共三个阶段:准备和组织、撰写、设计与。在这个过程中,以下十个问题是现在中国企业撰写社会责任报告都要遇到的,特别是第一次报告的企业。
第一问:报告的名称如何选。究竟叫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责任报告,还是叫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公民报告,众说不一。关键看公司的是综合报告还是单一报告,根据公司的文化和公司在报告中融入了哪些内容来决定。如果公司报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容,都是社会责任的内容,那就用社会责任的名称。
第二问:如何确定撰写方式。根据国内公司撰写报告的方式,我们归为三种:公司自己撰写、委托外部撰写、内外部联合撰写。从目前情况来看,以公司自己写为主,也有个别委托外部撰写的。现在有一种趋势,很多公司跟一些专业机构联合起来,借用他们的经验写。这三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公司自己写需要花很多时间研究,但是理念可能跟公司结合比较紧。委托外部撰写,比较省心,但是沟通成本和经济成本很高,同时不能保证公司理念的贯彻执行。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倾向采用内外联合方式,这样比较快,第一次编写以后,能迅速学习到一些专业知识,以后就可以自己撰写。
第三问:如何建立工作小组。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综合性报告,涉及到公司各个方面,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小组来完成这项任务。小组成员一般来说至少有一个高管,一个专家,有核心部门,比如战略发展部、可持续发展部、办公厅或者公共关系等等。
第四问:如何收集资料。应该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准备提纲之前要收集材料,而且材料收集要尽可能详尽。有了提纲之后可能会发现,以前收集的材料很多没有价值,需要针对写作提纲继续收集一部分材料。
第五问:如何确定主题和结构。首先,要确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并对其进行排序。其次,分析公司履行责任、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进程。第三,根据公司的社会责任观以及报告期间的社会责任表现确定主题,根据主题和对利益相关者的分析,确定报告框架。比如说国家电网公司2006年报告确定12个方面的责任,中石油确定6个利益相关者,报告4个方面的责任。
第六问:如何区分两种报告的经济业绩。虽然CSR报告和年度报告中都有经济业绩指标,但是两者的对象、内容和时限都不一样。
第七问:如何确定报告篇幅。德国一个咨询公司做过调查,喜欢50页以上报告的人只有30%,大部分的人希望50页以下,所以我们觉得一般在60页左右可能比较合适。
第八问:如何提高报告的可信度。可以通过内外部审验提高报告的可信度。内部的验证和评价包括内部各个部门和领导对报告的审阅。外部的验证和评价包括外部利益相关者代表、第三方中介机构、社会责任专家、财务审计人员等。
第九问:如何设计。报告写完了还要注重设计,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则:整体设计思想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方便阅读原则、跟主题相关原则、思想一致性原则等。
第十问:如何。通过调查发现,低调报告所起到的作用很小,一个悄悄的报告是没有意义的。需要公司新闻部门做一些工作,有针对性地分发报告,也可以组织专家讨论,制造一些新闻点,引起媒体关注。
如何编制最佳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美国商业社会责任组织(BSR)咨询服务总监Dunstan Hope结合绩效、议题、深度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编制一份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他认为报告最终是为利益相关者所使用,最高质量的报告要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必须提供利益相关者需要的讯息,否则撰写报告等于浪费时间。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不一样,所以要了解利益相关者不同信息需求。在帮助公司审阅报告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报告的内容和质量。
报告内容
第一个问题是说哪些议题最重要。公司应该告诉我们四到五个关注的问题,有的时候打开一个报告看到很多问题,所有议题都是同样重要。飞利浦公司做得非常好,它说医疗保健和能源效率是公司所关注的。
第二个问题,报告当中应该列出为什么这些问题非常重要。比如可以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反馈,因为利益相关者告诉你这很重要;企业战略觉得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因为这些问题对于公司增长非常关键,能够帮助你找到新的客户;可能因为你要进入新的市场,所以这些问题非常重要;或者是可持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等。
第三个问题,有没有重要的问题被遗漏了。在做报告的时候,如果遗漏一些问题而其他人对这些问题非常感兴趣,这是最糟糕的,因为人们会注意到这一点。如果是石油天然气公司,没有报告气候变化内容,利益相关者会对此不满,因为他们会关注这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公司如何去管理这些问题和风险。他们的战略和风险是什么,他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个公司进入什么样新的市场,他们是否有潜在收入来源,他们在公司内部有什么样的流程能够利用这些机会,他们如何解决风险和降低风险,他们有什么样的流程和制度能够降低风险,这是我们在报告内容方面所关注的一些问题。
报告质量
第一个问题,在绩效、议题和深度的三角最高层,公司的业绩数据是否在报告当中有清晰陈述,我们是否能够知道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业绩表现如何。绩效数据是否有文字解释,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我们想知道是为什么,是因为公司业务量增长还是买了另外一个公司。
第二个问题,公司报告所提供的数字,是否和关切的问题相匹配。气候变化对公司非常重要,如果公司没有提供二氧化碳排放量数字,废弃物管理非常重要,但是在数字当中没有提供,人们就会遗漏。
第三个问题,公司报告是否包含了长、中、短期目标,包括定量目标和定性指标。首先应该有前瞻性信息,这是报告当中最难的一部分,因为投资者更多的会关注公司的前景而不仅仅是关注过去。
第四个问题,报告基调必须是平衡的,能够诚实正确地描述结果,包括正面和负面结果,要告诉大家为什么结果是正面的或者是负面的,必须在报告当中列出公司所面临的挑战。只有把不好的信息披露出来,好的信息才更令人信服。
第五个问题,报告是否包括独立意见和利益相关者提供的看法。在这方面美国公司和欧洲公司比较重视。
第六个问题,报告应该在每年同一时期,它的周期和财务报告周期最好一样,有的公司二月报告,第二年变成五月,最后一年变成十月,人们很难预料到他们什么时候这样的报告。如果年度财务报告是四月,可持续性报告或者社会报告应该在五月,日程的安排时间应该很接近。
GRI指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指南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Sean Gilbert简明扼要地介绍了GRI及其发展,就GRI报告框架的原则、内容等进行了详细说明。
GRI组织
为了提高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可比性和可信度,1997年,美国一个非政府组织“对环境负责的经济体联盟(CERES)”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发起成立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它在全球设立一个办公室,在荷兰以外也设有常设组织和人员,是一个网络型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制定、推广和传播全球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为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一个共同框架”,目的是使这种对经济、环境和社会三重业绩的报告成为象财务报告一样的惯例。
GRI指南
GRI指南包括报告原则、报告指引、标准披露三个方面。企业在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时应该遵守一些原则,并全面披露编制报告的程序和采用的有关假设。这些原则包括:高透明度、包容性、可审核性、完整性、相关性、准确性、中立性、可比较性、清晰性和具有时效性,这些原则很大程度上和财务报告的原则相同,目的在于保证报告可以真实和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业绩,并使报告使用者可以就报告的内容,作跨时间和跨企业的比较。GRI指南就三方面的标准披露指出哪些信息对大部分机构至关重要,并为大部分利益相关者所关注,应当汇报。一是战略及概况:披露的信息应展现机构的整体背景,有助了解机构的绩效;二是管理方针:披露的信息应显示机构如何处理一些特定项目,以提供有关资料,有助于用者了解机构在特定范围的绩效;三是绩效指标:各类指标应就机构的经济、环境、社会绩效披露可供比较的信息。
GRI 指南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一套共同的框架必须扎根于稳固的信念,但同时亦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满足现今多元化机构的不同需要,包括工业及服务行业的大小企业、教育机构、政府机构、非盈利机构等等。为满足个别公司的需要,GRI 现正与不同行业倡议组织合作,构筑属于特定行业的指南补充。GRI 收集了不同公司使用这套指南后的意见,然后修订这套指南,使其对初次报告者及中、小型企业来说更具弹性。首次报告者可以选择“循序渐进”的汇报形式,例如先完成环境责任报告,或企业总部所在国家报告,而同时说明哪些资料暂时省略,以及未来是否覆盖更多在指南中所指定的元素。一开始报告不完美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
GRI指南并非一套行为守则或绩效标准。事实上,这套指南加上相连的技术准则及行业补充,便是一个报告框架或工具,用作量度及汇报企业机构能否推动可持续发展。
AA1000保证标准――世界上第一个可持续保证标准
英国社会与道德责任研究院标准部主任Alan Knight从审计、审核、验证几个概念入手,深入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报告审计的目的、审计的服务对象、审计的标准和原则、审计的未来和发展趋势等问题。他尤其强调了AA1000AS作为最基本的保证标准,它和其他标准是相互融合的,它提供了一个共享的保证平台基础,允许吸收其他特别的标准,例如SA8000和ISAE3000等。
审计目的
CSR报告审计有很多驱动因素,首先是必须遵守法规的要求,比如财务报告制度和环境报告制度的要求;其次,审计是为了赢得利益相关方的信心或者信赖,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得到利益相关方的支持;第三,希望利用审计信息得到确认的过程,来促进管理层或者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做出更好的决策,如果他们相信得到的信息是可信的,他们能够做出一个更好的决策;第四,审计能够帮助机构进行学习,通过应用持续改进的标准和程序,提高管理体系,帮助机构对CSR报告进行改善。这一系列活动都使得公司能够进行有效学习和积累。
审计服务对象
CSR报告审计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所以首先必须明确理解利益相关方是谁。我们把利益相关方分为三大类:内部利益相关方,涉及到公司的管理层、董事会,要确定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后台的利益相关方,比如投资者和监管者,他们要了解机构风险和违法情况等;前方利益相关者,比如媒体、非政府组织、消费者,这些人想对机构的产品和信息进行了解,想知道这个机构会为他们带来什么影响和问题。
审计的标准和原则
AA1000是审计的基本标准和原则。2003年3月,社会责任协会出台了AA1000保证标准 (AA1000AS),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可持续保证标准。它的制定是为了确保组织向公众提供的社会、环境和财务业绩报告的置信度和质量,并应社会活动家及公众,特别是投资者和执法组织要求而产生的。
AA1000保证标准适用于工商业、非赢利机构和政府部门。它可与其它保证和报告标准一起使用,如国际报告行动委员会的报告指南及国际会计联合会的ISAE 3000。
有关AA1000AS的实质性、完整性和回应性原则的指南注释已于2006年7月,旨在提供进一步信息并具体说明AA1000AS原则。
指南注释的制定是在世界范围内向各个相关方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可持续报告和保证的一致性和置信度。它将提高并明确人们对于保证提供机构和报告组织原则的理解。并有助于确保保证报告能全面介绍组织的理解并在物质可持续性出现问题时作出响应。为此,该指南注释将在有多种报告供选择或报告实物与内容不符时,帮助企业识别并澄清相关内容。
Alan Knight认为从发展趋势来看,审计的多元化提供非常重要,这能够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因为审计需要各种各样的专业知识,需要各种各样的能力,仅仅依靠单个审计提供者不能保证一个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他也认为,未来要基于多样化的审计流程,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同时审计应该有一个基本框架,这样我们在框架之内进行操作,不同工具可以在这个框架当中发挥作用。AA1000就是非常好的框架,在AA1000框架当中,我们应该了解其他组织所做的活动,关注各种各样的标准,各种各样的验证和核实的过程。这样才能够把整个审计做得更好,使得我们审计公司可持续报告质量和内容得到完善。
DNV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审计原则
挪威船级社(DNV)的徐帅军从CSR报告审计的价值和他们审计的实践经验出发,分析了如何保证AA1000审计标准的关键性、完整性和响应度等要求。
会计财务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在本质上有很大不同。财务报告偏重机械化、数字型,可持续发展报告看的是未来,有数字有系统。它给的数字也是根据很多假设而来的。所以,财务报告审计跟可持续发展报告审计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目前,可持续发展报告审计应用最普遍的标准是AA1000标准,AA1000讲关键性、完整性和响应度,响应度指各利益相关方的响应度。所以从我们的立场来看,关键性、完整性、响应度是编写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最基本要求。在我们做可持续发展报告审计的时候,我们应该看报告的关键性、完整性、利益相关方的反映程度如何,应该把我们依据这些原则评审的结果跟利益相关方沟通。
在对报告进行审计的过程中,DNV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报告的完整性,是否报告已经把所有实质性结果都跟利益相关者进行了沟通。另外我们会考虑整个报告的可靠性,可靠性包括数字跟资料的准确性、中立性和对比性,还有数字的可比较性,即上一年报告跟下一年报告的数字有没有可以比较的情形,该公司数字跟同行业有没有对比性。我们基本上会按照这几个原则来对报告进行评估。根据DNV在国内做审计的经验,因为很多企业刚刚开始作报告,数据收集系统过去并不存在,所以一般国内企业报告的完整性方面,跟有着丰富经验的西方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报告的中立性和平衡度的要求,对国内企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很多企业做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真正动机是为公司做宣传。这样的想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关键性、中立性原则。所以假如企业希望得到一个比较好的报告审计结果,就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其实能够很诚实地告诉利益相关者他们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然后制定一个有效机制去改进它,这样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反而会得到更多利益相关方的支持,大家会觉得这是更好的报告。
报告的完整性要求,在GRI里面定义为应该报告哪些方面的内容,完整性另外一个判断准则是企业跟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假如跟利益相关方沟通以后,相关方认为是重要的议题,企业就应该把它报告出来,即使GRI指标里面没有这样的要求,企业也应该披露。所以完整性和响应程度有一定关系。
准确性评估其实有两种指标,一种是量化指标,一种是非量化指标,量化指标评估比较容易,非量化指标准确性评估比较困难,主要靠一些定义去进行非量化指标准确性的评估。
一、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不足
我国传统业绩评价指标主要是从企业的经济价值实现角度出发,以杜邦分析体系为理论基础,通过财务指标从企业偿债、盈利、营运等方面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反映。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原有的评价体系已不适用,其主要存在的不足包括:过分重视财务指标而忽视非财务指标;没有显示指标间的因果关系;只注重从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的角度评价;对企业科技投入和创新能力反映不足;没有反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显然,在以科学、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主体的今天,这些不足已制约了传统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对现代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已不再适用。
针对传统指标体系过分重视财务指标而忽视非财务指标等诸多问题,国内的许多学者都在想方设法寻找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取代原有的体系。其中,比较受关注的有EVA(经济增加值)和BSC(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这里我们主要探讨BSC评价指标体系。
二、BSC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改进观点
(一)BSC评价指标体系及其优缺点。20世纪九十年代,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其能否取得战略性竞争优势,而战略性竞争优势最终会在企业的战略经营业绩上体现出来。为了综合反映企业的业绩,1992年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罗伯特・卡普兰和复兴方案国际咨询企业总裁戴维・诺顿在总结了12家大型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管理业绩评价工具BSC,即平衡计分卡。
BSC是以企业的战略为导向,基本框架由财务、顾客、企业内部经营过程、企业的学习与成长紧密联系的四个方面组成的。之所以称之为平衡计分卡,是由于要平衡兼顾企业战略与战术、长期与短期目标、财务与非财务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以及外部和内部的业绩的诸多因素给予量化的评价体系。相对于传统杜邦模式的评价体系,BSC有针对性地做出了弥补。然而,伴随着这些优势,BSC体系也存在着一些应用上的不足:首先,在指标的创建和量化方面,要求企业必须能准确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由于有些信息难以收集,比如员工激励程度等,对企业信息和反馈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次,指标的不集中,BSC四个方面,24个指标,为了体现其整体性,切忌单打独斗,而要想合理整合,权重问题却难以解决;第三,该指标要考核多层面,所需数据也是多方面的,成本相对也高;第四,各种财务指标可能在评价时发生冲突,非财务指标的确定也有很大的主观性,而且这么复杂的体系也存在操作的难度;第五,BSC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外部相关者和人力资源等问题,但是却仅仅将外部相关者范围局限在员工和客户上,其主流思想仍然是评价企业实体单纯的自我经济价值实现能力,而忽视了其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实现能力。
(二)BSC的改进观点综述。不可否认,BSC体系相对于我国现行的评价体系具有相当的优越性,但是无论是理论合理性还是现实可行性,其本身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对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众多观点中或者以EVA为核心构建BSC指标体系,利用前者的单一指标计算的便易性与价值动因的较高的追踪能力同后者的战略全局性与非财务指标的相关性相互结合并互补,完成BSC体系的改进;或者是结合AHP(层次分析法)或KPI(关键绩效指标)的理论以达到在提高BSC体系价值动因追踪能力的同时,一定程度地解决了BSC体系中的指标权重问题。无疑,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对BSC战略指标体系做出了弥补和修正,都起到了一定的改进作用,然而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些改进方法都没有根本上解决BSC指标体系“经济价值偏向性”问题,即他们只是在BSC体系对企业经济绩效的评价方面做了改进,并没有考虑到拓展BSC体系内容和评价范围的问题。他们仍然将BSC指标体系作为对企业自身经济价值实现能力的衡量工具,而忽视了对企业作为市场参与者和社会活动参与者的效用和意义的评价作用。
三、基于“三重绩效”平衡模式下BSC评价体系的改进
(一)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三重绩效”平衡模式。企业“三重绩效”的平衡模式,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观企业价值取向的,考虑经济、生态、社会三重绩效,考虑跨时空利益相关者价值实现的新型业绩评价模式。在该种评价模式下,企业是一个使用多重资本、追求多重价值的“社会经济生态人”,因此企业绩效评价应坚持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当代利益相关者,还包括后代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人类利益相关者,还包括非人类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要求企业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而且追求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尤其是后代利益相关者和非人类利益相关者更加注重企业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所以,实现企业的整体综合价值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应以“三重底线”为基础,追求经济绩效、生态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为全体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其中,经济绩效是指企业在经济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具体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企业为利益相关者创造的经济财富,主要通过经济增加值(EVA)、净利润等经济指标来反映。生态绩效主要考察企业在生态平衡方面的贡献和影响,表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了维护和增强生态平衡而创造的生态财富,主要通过各项生态技术指标来反映。社会绩效是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效果,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社会责任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主要通过社会评价指标来反映。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重绩效”平衡模式是一种全面考虑了企业综合绩效的业绩评价模式,它更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三重绩效”平衡模式下的BSC体系改进。在“三重绩效”平衡模式下对BSC模式进行改进,就是在构建BSC评价体系时,不仅注重对企业经济价值创造能力的评价,还要注重对企业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考核,将“三重绩效”平衡模式的内容和理念与BSC评价体系有机整合,再通过对EVA和AHP的借鉴,以形成一套宏观上和微观上均较为完善的、适应我国经济现状的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所以,本文关于BSC评价体系的改进建议就是:将“三重绩效”理念融入BSC体系,实现两者交叉整合。
不可否认,BSC指标评价体系在部分角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企业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的评价要求,如客户角度的客户满意度、内部经营角度的顾客投诉率、学习与创新角度的员工满意度等。但由于其主要评价标准是对企业的经济绩效(即经济价值实现)的度量,因此其指标设计主要基于企业的经济价值链内绩效相关因素,相对的BSC体系中的生态绩效指标与社会绩效指标只是作为绩效评价体系的辅助指标和卫星组成部分。而将“三重绩效”平衡模式的理念引入BSC体系,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则可以很好地对BSC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整体上,“三重绩效”平衡模式从战略全局上考虑了企业的社会绩效与生态绩效,结合BSC对企业经济绩效的科学评价,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企业综合业绩的度量与考核;具体组成上,“三重绩效”平衡模式对经济绩效的评价指标以EVA和增加值为主,在企业经济绩效评价方面实现了EVA与BSC的结合与互补。
在整合过程中,可以将企业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战略因素,分别融入BSC体系的四个标准战略角度上的核心元素或者业绩动因,制定各个滞后和超前指标、目标和措施。通过自上而下的推演,在四个常规战略角度框架内辨识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战略相关因素和业绩影响因素。最终使生态、社会方面的战略相关因素(或企业综合业绩动因)变成常规BSC指标评价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自动地进入其因果关系链,通过层次递进的架构向财务因素、企业战略成功转化并整合。首先,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和“三重绩效”平衡模式理念,企业在客户方面的战略安排不仅会影响其经济绩效,还会通过客户和部分对外行为对其生态和社会绩效产生影响。因此,改进后的BSC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后面简称为新体系)在客户方面除了保留BSC体系已经具备的市场占有率、新顾客增加率、客户满意度等指标以评价其经济绩效,还另外引入了与环境相关的ISO14000体系认证和“绿色营销”比例等反映企业生态绩效的指标,以及企业诚信等级、企业与客户纠纷次数、广告的社会效应等反映企业在客户方面的战略安排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指标用以衡量企业的社会绩效;其次,在“三重绩效”平衡模式的理念下,企业的学习与成长已不仅仅是基于提高企业经济业绩的目标,而是基于企业经济、生态、社会三重绩效全面提高的更高要求,是兼顾了企业与其相关利益主体的全面成长。因此,在学习与成长(创新)方面,新体系引入了环保节能技术研发经费比重与节能设备引入成本等生态绩效评价指标,同时还引入了员工人均收入增长率、大专以上学历员工比率、培训费和保健费与营业收入之比等指标,以通过对员工利益与成长的评价而达到衡量企业社会绩效的目的;再次,对于传统BSC体系的内部经营流程,新体系不仅引入了资源利用率与废品处理率等相关指标,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源耗用和“三废”处理情况的度量,反映企业生态绩效的实现能力,还可以运用生产者责任制度设计水平、顾客投诉率等指标反馈企业在内部经营流程中以员工和顾客为媒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程度;最后,在“三重绩效”平衡模式理念下,企业的财务运作不再是以满足股东利益为唯一目标,还要满足代内员工利益与代间后代人利益,满足环境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新体系中将原有BSC体系的财务方面指标结合EVA等价值评价指标后用以度量企业的经济绩效,而对于财务方面战略安排的生态绩效和社会绩效,则是通过环保绿化费用比率与税金、公益捐资支出率等指标进行评价。这样,无论是战略整体上还是具体指标上,都实现了生态绩效与社会绩效影响因素向BSC指标评价体系的成功融入,完成了“三重绩效”平衡模式与BSC体系的有机结合。(表1)
根据“三重绩效”平衡模式改进BSC指标体系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在BSC已有的四个战略角度外增设一个“经济价值链外战略因素”角度。
生态绩效与社会绩效指标的稀缺性及其无法通过传统价值链或市场价格体系反映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生态绩效与社会绩效是企业作为生态环境的分享者和社会环境的参与者而应对环境的反作用力,而非起源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经济价值链体系,超脱于市场体系之外。因此,许多生态和社会方面的战略影响因素仍然没有进入市场调节机制,而是经常代表了外部性。但希尔“社会经济合理性模型”表明,企业经营不可能独自在商业经济领域中进行,作为准公共机构,企业同时也如同社会文化、司法等领域相互作用在这样的前提下,想要单纯依靠以往对于企业业绩和价值的理解,用经济绩效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生态和社会绩效,实际操作存在较大的难度。通过对“三重绩效”平衡模式与生态及社会绩效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得出:常规的BSC体系仅仅反映了企业经济价值链条上的相关战略因素,而要想使BSC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具备对企业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绩效的全面评价能力,则应在BSC体系四个标准战略角度之外另增加一个“经济价值链外战略因素”角度,该角度中包含的生态和社会方面的因素,必须清晰地在企业战略的核心因素中得到体现。很明显,来自经济价值体系外部的战略相关生态或社会因素在常规BSC体系所有的四个战略角度上影响企业业绩,即它们不仅仅直接相关(针对财务角度),而且存在间接影响(关于其他方面)。因此,新增加的“经济价值链外战略因素”角度,同样与四个常规战略角度相互影响,并按层次递进方式的因果链与财务战略角度紧密相连,从而将战略相关的经济价值链外的因素,通过战略互联管理体系来保证企业整体战略的实现。对于新增角度中的评价指标,在设计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经济价值链外战略因素”角度中所包含的指标主要是用以反映企业的生态和社会绩效,体现其“非经济价值”的创造能力,因此要注意指标的设计目的和方向;其次,“经济价值链外战略因素”角度其他四个角度一样是战略相关的,生态、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必须是战略相关,即它们或者是战略核心因素,或者是业绩动因。
四、结论
由于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均寿命延长,中国人的养老成本在不断攀升。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7亿,占总人口的12.5%,且一线城市的老龄人口比例更大。另据《世界人口展望》预测,到2050年中国仅60~65岁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就将达到8%。
根据某专业机构的计算,据现在的消费水平,在北京地区,夫妇二人60岁退休后到90岁保持体面的正常生活的食品衣物及日常消费支出就超过150万元(按照年平均5万元计算),其中还不包括京外旅游、住房、住院医疗、护理等大额支出和物价上涨及生活质量改善的因素。即使考虑到退休后支出适当减少,而且有退休金可适当减轻压力,到退休前我们也至少准备300万元。
作为从事了20多年保险事业的老兵来说,关于这个话题,我有些想法。在统计学的数字层面来说,老龄化是经济发达国家的“专利”,但为什么到了中国,老龄化就成为了危机?因为中国大陆的社会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属于未富先老。在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个人补充养老严重匮乏的环境下,长寿风险将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和家庭和谐的主要问题。
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基本上在1万美元,目前平均达到2万美元左右。2011年中国人均GDP也突破了5400美元,似乎差距不是很大,但真正的差距在于,中国的工资总量只占GDP的10%左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这中间还必须注意到贫富差距日渐拉大的趋势,接受超低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老龄化到来的时候,个人养老能力可想而知。
靠国家政府发放养老金是一种方法,“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也是一种方法。以新光海航人寿为例,总部员工的平均年龄在32岁,大多为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的80后独生子女,这意味着从他们组建家庭开始,就要共同赡养4位老人。可令人倍感压力的是,除了老人需要赡养,还有房子、车子要供养,更有孩子要抚养。身为父母,从心底里来说一定是不愿向儿女伸手的。
现在很多人有这样的困惑。一方面,参保国家统一养老金只能保持基本生活,部分收入水平低的甚至维持基本生活都很勉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建议老年退休后收入应达到退休前70%的所得替代率,中国台湾也只不过50%,中国大陆还不到30%,基本上是老了以后将过上没有尊严的生活。另一方面,新一代承受的负担过重。在两者影响下,我们将陷入社会养老不可靠,家庭养老不能靠的困境。
有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让我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过上夕阳无限好的美好生活?有,那就是商业保险。它无疑是补充养老的最佳途径。一般而言,高收入者可主要依靠商业养老保险保障养老,社会养老保险及其他投资收益作为补充;中低收入家庭,可主要依靠社会养老保险养老,商业养老保险作为补充。
应对老龄化危机,从保险公司服务于大众的角度,首先要尽力去提高民众进行退休规划的意愿。透过市调及媒体广宣提醒提早退休规划的重要,提供对退休准备的试算,协助国人了解退休金的缺口。同时,要尽可能地提供满足客户退休生活需求的各种保险商品,包括安稳的退休准备金、健康保险和高龄伤害保险等。养老险产品的选择很多,各类养老保险各有优缺点,购买时可考虑相互组合,取长补短。如果家族有长寿史,可考虑领取时间比较长的终身养老险;如果家族无长寿史,无法生存至该养老险精算所依据的寿命,可能会“亏本”,就选择定期养老险或保证领取型养老险。如果考虑通胀因素,则应选择有增值功能的养老险。
中国大陆的商业保险市场存在着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中国台湾做对比就容易看出:中国台湾2011年的人均GDP已经超过2万美元,近十几年人均工资虽然没有大幅增长,但人均月收入在7000元人民币左右,并且有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除此之外,大众对商业保险的认知和接纳也比较早,平均每人就有3.5份商业保险,而在大陆这个数字仅为0.1。
关键词:公司金融理论;公司管理;作用;分析
一、公司金融理论分类
1.金融契约理论。金融契约的理论可以被视为企业融资活动完成之后,以何种方式,融资者的资金能够被最大化的利用。在对融资过程进行了解之后,需要根据具体的规定,来确定相应的契约形式。由此可见,契约理论主要在企业和融资者双方共同作用下所产生。对于公司的管理手段,公司内部的控制权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分配,都是公司管理中的重点内容。
2.战略公司金融。在公司组织金融理论刚刚出现的时候,很多专业认为企业的金融管理只需要对金融市场结构进行分析,并且确定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就可以实现公司管理。在此环节中,忽视了融资政策之间的影响,同时也没有对上市公司中的竞争手段进行考虑。基于此,在上市公司的管理中,为了防止公司竞争遭受资金等方面的不利因素的干扰,因而出现了战略公司金融。
3.行为公司金融。行为金融学是多个学科相互结合的综合体,其中包含了心理学、经典经济学、金融学以及决策理论学等。行为金融学研究对象是金融市场中反常的问题,对投资者在决策产生时的系统性偏差进行研究。
二、公司金融理论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
1.排解上市公司融资难的问题。对于上市公司的公司管理来说,保障企业能够实现长足的发展,具有充足的资金是根本。在经济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很多上市公司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选择合理的公司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减少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经营决策的约束,才能够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公司金融理论在公司管理中应用做大的作用就是有效的排解的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基于公司金融理论的公司融资环节中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类型:
1.1股权融资。股权融资的方式效率最高,对于企业的财务所带来的风险比较小,但是融资成本却比较高。那么在企业股权融资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将会造成企业股权控制方面的变动。当股权变动趋势良好的条件下,能够提升公司的知名度,促进公司成长。以长城汽车为例,在2003年长期汽车首次发行H股并且上市,在2011年,长城汽车A股上市,长城顺利的成为了我国第四家A+H股上市公司,公司的融资净额大幅度提升,使得公司从一个民营企业发展为了一个上市大公司,挺近行业前十。
1.2债务融资。债务融资为企业财务所带来的风险比较大,融资的成本比较低,但能够促使投资者在债务融资环节中利用杠杆利益,保持对于公司的控股权。
1.3公司内部筹资。在公司内部进行筹资,需要对各种的融资方式的优缺点、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进行分析,从初期的资本结构理论中的净收入理论、净经营收入理论、折中理论以及弥勒模型等,都是对资本结构的分析,对于这些理论的深入研究能够对资本结构的实现优化。
2.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深入剖析。公司金融理论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还能够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深入的剖析。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主要分为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
2.1偿债能力分析。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共同比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研究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的流动资金对流动负债的一种保障机制。以XX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在2012年的财务报表为例进行分析,2012年该公司的流动资产为218,404,323港元,流动负债为222,362,767港元,流动比率为0.982;在2013年的流动资产为289,569,147港元,流动负债为287,696,977港元,流动比率为0.973;公司在2014年的流动资产为225,742,304港元,流动负债为233,155,528港元,流动比率为0.958;公司在2015年的流动资产为232,274,703港元,流动负债为233,724,976港元,流动比率为0.995。当企业的流动资金足够多时,能够在短期内填补企业的短期负债,就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比较强。反之,企业的流动资金不能填补短期债务,则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比较弱。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就是流动比率,该比值越高,则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强。
2.2盈利能力。企业净利润增长率是指企业在本年度的利润增长额与上一年的净利润的比值,企业的净利润能够真实反映出企业的经济发展基础,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企业发展实力的强弱。例如某企业在2013年的净利润为25万元,在2014年的净利润为40万元,在2015年的净例如为30万元,企业的净例如从总体上是持续上升的,但是在2014年的净利润达到最高,由于企业在2014年的大客户资源增加,企业营业收入大幅上升,企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在2015年企业经济发展形式失去增长能力。企业净利润是企业经济增长中关注的焦点,因此企业要想通过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的核算工作发现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不足,需要通过详细的数据对比分析制定企业发展的合理对策。
3.衡量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在上市公司在制定公司投资决策时,尤其是在金额比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环节中,需要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公司金融理论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公司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在公司固定资产投资环节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现金流,现金流量决定着投资方案的顺利与否。应用公司金融理论能够对货币的时间价值、资金的流动性等进行综合化的分析。
三、基于行为公司金融理论下公司并购投融资行为
1.投资者非理性+公司管理者理性。当上市公司进行投资时,其投资本身需要综合考虑证券市场中的股票价格,而由于投资者对于股票走势的错误判断,使得上市公司在投资时选择参照值是错误。投资者在股票进行分析环节中,有可能高估了公司投资价值,也有可能低估了公司投资价值。其一,当投资者高估了投资价值时,将会为很多融资公司带来阻碍。而低估了投资价值时,使得那么融资一直受到限制的公司失去了投资机会;其二,当管理者是完全理性的时候,需要在股票价格被高估时,发行更多的股票,而不应该开展新的投资。而股价被低估时,理性的管理者需要在合理的股价下,将股票回购。虽然管理者是理性的,能够针对股价变换情况做出判断,但是在非理性投资者的决策影响下,依然不能扭转局面。
2.投资者理性+公司管理者非理性。“投资者理性+公司管理者非理性”模式在投资决策中,有如下表现:非理性的公司管理者是指,对公司发展现状不能理性分析,而只是将预期效用进行最大化分析的行为。非理性的公司管理者大部分过度自信、且对于项目发展盲目乐观,对项目投资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认识不到位。事实上,由管理者非理性的行为而造成的成本损失较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竞争异常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公司管理决定着公司的竞争力。公司融资理论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排解的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公司内部筹资等方式促进公司融资。公司金融理论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还能够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深入的剖析。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主要分为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此外,公司金融理论还能够衡量投资项目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任佳宁.公司金融理论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金融经济,2012,04:35-37.
[2]刘红.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期货公司风险管理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