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高职教育一直采用课堂教学和集中实训两种教学模式,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实验课的模式,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则采用集中实训的模式。就业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整个课程体系不完整。 一些专业技术课的技术特点体现不明显,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离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陈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保证学生零距离就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深入的改革,可以满足适应企业行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类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
2、我校“一体化”教学课程开发实施过程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指导思想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合理精简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为核心,集知识、技能和态度于一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基于就业导向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针对就业方向,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自动化专业的学习领域,有重点的规划了学习领域中需要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课程。
典型就业岗位和学习领域如下:①电器柜维修——《电路分析与应用》②仪器仪表维护与维修——《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③电子电路设计与应用——《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④电机维护与维修;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维护——《电机控制与应用》电气制图——《电气CAD及工程制图》变频器应用系统设计——《变频驱动装置调试与应用》PLC程序设计与操作,触摸屏安装与应用——《PLC程序设计与实践》(含触摸屏)单片机系统开发——《单片机产品设计制作与调试》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维护——《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传感器应用》11数控机床日常维护;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维护——《数控机床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12供配电线路的维护与维修——《企业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护》13DCS系统维护与维修;现场总线安装与调试——《DCS控制系统维护》14组态系统的操作与调试——《组态软件应用》15企业生产运行管理——《企业管理》
其中《电子线路分析与应用》、《电机与控制应用》、《PLC程序设计与实践》、《电气CAD及工程制图》、《变频驱动装置调试与应用》、《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单片机产品设计制作与调试》、《数控机床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组态软件应用》、《DCS控制系统维护》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
完善的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大纲保证教学有章可循。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是执行专业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文件,是组织教学,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制定与一体化教学培养方案相配套的课程教学大纲是规范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各科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中,均编制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教材教辅资料,一体化教室规范要求等内容。使得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有章可循。
自编一体化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合理、实用的教材教辅和实验指导书是完成一体化教学的基本资料。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为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并配合理论知识和教学设备统一性,该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教材必须选择自编教材,实验指导书也均由校内实验指导经验丰富的老师编制。一体化教材以项目、任务单元的形式编制,在保证内容科学性的同时,也体现了有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教材和实验指导书的合理选配为一体化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了必要条件。
教室设为工作间。一体化教室就是将教室与工作间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学习理论知识,并获得操作技能。做到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提高职业素质。各门一体化课程的教室配备教学必须品,同时也装配了实操设备。教学场所既可以听课,做笔记,多媒体演示,黑板讲解,更重要的是一体化教室也是实验室、工作室、甚至车间。为老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学边操作提供了平台。
“双角色”教师。教师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为了体现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对一体化课程的教师选配尤为严格。一体化课程都安排两个老师教学,一个主讲一个辅导。两个老师均要获得高校教师资格和技师资格证,且有多年教学经验,至少有一个要有企业工作经验。我校对一体化教学教师进行多次培训,提升教学水平,掌握新的教学工具盒手段,改善教学方法。并定期深入企业实践,学习新的技术,避免知识陈旧落伍。因此,良好的一体化教师队伍为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
3、“一体化”教学实践效果
注重职业发展和专业定位。使学生获得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注重任务驱动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注重教学做一体化。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企业车间管理制度作为课堂制度,顺应了工学结合的发展;注重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一体化”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5、结合企业需求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对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数字化/复合型出版人才/产业链/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F23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481-01
一、引言
数字化是指将繁芜丛杂的信息转化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将这些数字、数据分类归入适当的数字模型,并将其转化为一系列能为计算机识别的二进制代码,通过计算机进行统一编译、处理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新闻出版业态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以报纸、期刊等纸媒为典型传播载体的方式,逐渐形成一种新型的、多元化、数字化的出版形态。相对于传统出版而言,数字出版具有高速、便捷、低定价、低成本、无需仓储、无需运输、无需纸张、无需油墨等诸多优点。也正因为数字出版具有上列明显的优势,其发展速度极快,短短十几年就已经具有了较大规模,并且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被公认为未来出版业的发展趋势。2010年1月1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新闻出版业将重点发展五大产业,其中之一就是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出版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出版,顾名思义,即是以数字化的手段进行的出版活动,它既包括直接利用网络编辑出版的行为,也包括将传统印刷版的内容进行数字化的活动,是一种依托传统和现代资源并用数字化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的新型出版方式。数字出版按照其传播载体可分为网络出版、电子出版和移动出版等多种模式。数字出版给新闻出版业带来了全新的技术、生产方式以及出版理念的革新,为新闻出版的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技术支持,也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不可否认,数字化技术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同时,也给传统新闻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数字化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数字时代传统出版业所面临的危机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传统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有调查资料显示,近五年来,我国图书销售总量一直呈低位徘徊状态,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均缺乏增长活力,传统新闻出版业利润急剧下滑,甚至一些老牌新闻出版业者转型从事其他行业。对比我国港台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出版业现状,传统出版业包括报纸、书刊、杂志等纸媒出版物亦呈整体下滑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即在于新兴数字出版业瓜分了传统出版物很大一部分的市场份额,从而有效刺激了数字出版物消费得以释放,使传统出版物市场遭遇“寒潮”。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释放和瓜分了传统出版业垄断下的消费潜力和市场份额,还对传统出版业在传播方式、生产流程、营销模式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冲击。
(一)传播方式的转变打破了传统出版业的垄断地位
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出版业原有的市场垄断地位,基于数字技术的交互性和网络传媒的信息双向互动传播机制,传统的新闻出版社已不再享有唯一的“特权”,而是与众多的网络出版商一并参与市场竞争,传统出版社的出版主体地位被虚弱化和边缘化。数字化媒体所独具的交互式传播模式蕴含了天然的民主亲和力和自由召唤力,也对传统出版业形成了致命的冲击。
(二)生产流程的转变革新了传统出版工艺
数字化技术在新闻出版业界的广泛应用,引发了新闻出版流程革命性的变化,使流程更为简便和高效,尤其在新闻出版“选题”、“组稿”、“编辑”、“印刷”等环节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借助数字技术传输手段,出版内容单纯由文字、静态图片等扩展为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于一体的立体化表现模式,从而使“编辑”不仅仅局限于审读和校对,还包括了软件的测试和评价等,这无疑增加了编辑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也对技术性要求更加全面。数字出版使出版载体实现了“有形”到“无形”,甚至“印刷”流程也一并取消了。
(三)营销模式的转变颠覆了传统发行模式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出版单位销售的产品从“物化的”图书变成了以数字介质存储的“虚拟化”图书,这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传统出版社的库存与退换货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引导了出版业营销模式的巨大转变,即从传统的“先复制后发行”经营模式变革为“先销售后复制”的经营模式。同时,取消了二级批发商和零售商,相应的发行流程也大大缩减,提高了出版物制品的发行效率,降低了发行成本。
(四)数字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对相关人才素质的要求
数字技术是新兴技术,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丰硕成果,数字化出版对从业者技术要求颇高,亟需一种既懂数字技术又熟悉出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而传统出版业中极度缺乏这种人才,这无疑构成了现阶段该行业“人才危机”的主因。因此,面对数字技术带给出版业的全面革新,加快对复合型出版人才的培养,成为数字出版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数字时代新闻出版业的“自我革命”
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新闻出版业来讲,既充满了危机和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和方法。如何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现代新闻出版中,实现传统新闻出版产业的勃兴,既享受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实惠,亦在这一历史性变革中发展和壮大自己,完成新闻出版业的自我突围和提升,应为当前新闻出版业者所应积极探索和解决的重要命题。
(一)整合人力资本资源,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
2012年2月,新闻出版总署制定《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要科学整合内部资源,深化数字出版产业结构发展,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建设。一方面,要积极调整和优化数字出版产业结构,狠抓数字出版主业,统筹和扩充辅助产业的有效推进,构建主业突出、辅业匹配,具有品牌优势和服务优势的专业性综合性数字出版媒体。另一方面,要合理布局产业链、产品链,即在数字出版产业内部的不同主体,合理承担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完善分工与协作机制,并在产业上下游协同向终端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产业链的形成和优化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要在优化产业结构,做强做大数字出版主业,合理优化和布局产业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产业链条的延伸,围绕核心主业,积极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实现产业发展的兼容并包、优势互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投资渠道,发掘边缘产业的价值潜力,形成整体竞争合力,全面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向纵深发展。
(二)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复合型出版人才
数字时代新闻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以新闻出版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把单纯从事符号编辑加工向多媒体编辑制作全面延伸,培养外向型、应用型、创新型的复合人才。
(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立法
在数字出版领域,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只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等硬件设施,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剪切、复制、粘贴等媒体信息,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出版发行模式,在拓展了新闻出版业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得对知识产权尤其是著作权的保护问题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统出版社;网络出版;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048-03
网络出版携音频、视频多媒体数字技术的巨大优势,以互联网在线阅读下载、电子书(手持阅读器)和手机出版等多种产品形式,在我国迅猛发展起来,超越了传统图书的发展速度,开启了全民数字阅读的新时代。传统出版社采用数字出版新技术走网络出版之路是必然的趋势。但是,面对网络出版这座巨大的金矿,传统出版社却止步不前、动力不足,不知如何挖掘。本文试图分析其中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传统出版社发展网络出版动力机制不足的主要表现
1.传统图书的收入稳定增长规模,已经落后网络出版收入的快速增长规模
近些年来,虽然有中国出版集团、安徽出版集团和辽宁出版集团等大型出版集团或者设置网络出版部门或者不断拓展网络出版业务,但是,就传统出版社整体而言,传统出版的增长速度还是赶不上网络出版的增长速度。2010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以下简称《分析报告》)指出[1]:“ 2009年,中国新闻出版业全行业总产出为10 668.9亿元,突破一万亿元大关;营业收入10 341.2亿元;利润(结余)总额893.3亿元。”《分析报告》还指出[2]: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出占全行业总产出的7.5%,为800.2亿元;营业收入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7.7%,为796.3亿元;利润(结余)总额占全行业利润(结余)总额的7.2%,为64.3亿元;图书出版总产出和营业收入在全行业所占比重均为4.5%,为480亿元和465.4亿元。从数据看出,网络出版(注:数字出版本质上就是网络出版,论者另有专述)的总体经济规模从总产出和总营业收入上都远远超过了传统图书的发展水平,说明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有着巨大的后发优势和发展潜力。
2.传统出版社的网络出版赢利模式单一,以网络图书(电子书)为主,其他模式还在探索之中
随着网络出版业的收益增加,传统出版社和相关人士也在探索网络出版的赢利模式。李舸认为出版社从事网络出版概括起来可有7种模式[3]:(1)电子书;(2)检索咨询;(3)网络平台直接;(4)读者交友社区;(5)多媒体数字平台;(6)线下增值服务;(7)为移动终端(手机)提供内容。
这7种赢利模式中,(2)至(7)还只是刚刚起步或者是设想,只有赢利模式很清晰的电子书是出版社通常采用的方式,发展速度也很快。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传统出版社在发展网络出版过程中,赢利模式单一是突出的问题。
电子书是指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内容数字化的出版物,植入或下载数字化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内容的集存储介质和显示终端于一体的手持阅读器。《2007―2008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指出[4]: 2007年,国内电子图书市场规模为2亿元,同比2006年的1.5亿元增长幅度达33.3%;全国共有578家出版社,其中与北大方正(方正阿帕比)合作进行电子图书出版和发行的出版社近500家,主要是借助技术公司提供的技术将传统图书的内容制作成电子图书,并通过出版社自身的网络平台或是技术公司提供的发行平台与发行渠道,进行电子图书的发行。
3.在网络出版产业收入结构中,电子书收入所占比重不高
网络出版业态有网络学术文献、网络游戏、网络杂志、网络图书(电子书)、网络文学出版(网络文学网站)、手机出版、其他网络出版服务(网络报纸、网络地图)。《2008年中国网络出版发展情况》统计[5]:2008年在网络出版419亿元总销售收入中,网络图书(电子书)销售收入3亿元,占总销售收入的0.72%。按照《年度报告》统计[4]:2007年在网络出版的362.42亿元总收入中,电子书为2亿元,占总收入的0.55%,比例更低。这些数据说明,在网络出版的各业态中,电子书所占比重不高,电子书还不是网络出版的主要业态。
4.传统出版社在网站建设中反映出网络出版能力弱化的问题
网络出版的形式虽然多种,传统出版社的网络出版的赢利模式也可以作很多的发展设想,但是,无论采用何种出版形式,无论设想何种赢利模式,出版社建设网站是要走的第一步,是第一位重要因素,不可或缺。《全国出版社网站现状调查主报告》(以下简称《网站调查报告》)[6]反映出了传统出版社网络出版能力弱化的问题。报告调查了具有独立域名的331家出版社(二级域名或者挂靠在别的网站下的网站不在调查之列),调查量占出版社总量(578家)的57.3%。《网站调查报告》指出:出版社网站的功能中,只有5.7%的网站既是宣传性网站,又是电子商务网站和网络出版网站。网站赢利情况中,能够赢利的出版社只有5%。其中赢利在10万元以下的有4%,赢利10―50万的有0.6%,赢利50―100万的有0.8%,赢利超过100万元的没有。这些数据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具有网络出版功能的网站比例很低,且是兼营功能;二是能够赢利的网站收入规模也很低,多数赢利的规模在10万元以下。
在网站主要赢利渠道调查中,图书网上销售占46.3%,付费下载或阅读占4.9%,广告占4.3%,其他占3.1%,活动占2.6%。这一结果反映出网站赢利模式单一,主要在传统图书销售上,以网络出版的赢利方式收入所占比例就更低了。
二、传统出版社发展网络出版动力机制不足的原因探析
1.在网络出版的新产业链中,传统出版社不能居于主导地位
在“作者――出版社――读者”的传统出版产业链中,产业链分工明确,出版社居于产业链的中心位置 。出版社不但在这一产业链中是组织者,负责与其他各方联系,而且也是各环节的监管者(特别是掌控书号资源)。因此,出版社居于主导地位。
在“作者――内容提供商(出版社)――数字技术提供商(数字发行平台)――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支付系统)――终端商(计算机、手机、电子阅读器、电视)――读者”,这一长长的、非线性的网络出版新产业链中,传统出版社居于从属地位。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传统出版社在网络出版业态中,不处于中心环节。先进的数字技术的应用,表现的是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传输快速、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新型的网络出版特点。这些新的出版特点的展现是网络出版采用了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不但内容生产数字化,而且管理过程、产品形态均数字化,传播渠道也网络化。在“四化”的过程中,数字化的技术贯穿于新的出版链条的全过程,数字技术提供商、运营商处在产品开发和销售中心环节,而出版社(内容提供商)只能居于从属的位置。
二是出版社为主导的传统出版格局已经被打破,新产业链中形成了出版、网络、电子、电信、传媒等产业相互依存的格局。在新的产业链中,产业相互融合。在内容与技术的融合过程中,技术为主导,出版社只能是新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例如:很多出版社只能给技术开发商提供内容资源,换取微薄的内容版权收入,而自己无法面对网络产品的消费群体。正如陈超英指出[7]:“技术提供商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强大的网络平台,掌握了绝大部分数字出版物的消费群体,有些技术提供商从出版社低价购进版权,然后以低廉的价格甚至免费供使用者浏览、下载,他们只需从广告中获得收益;更有甚者,许多网站提供的数字出版物都是非法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传统出版社处在极大的困惑中,在传统和网络出版之间犹豫着、挣扎着、徘徊不前。这一深层原因导致传统出版社的发展速度赶不上网络出版的发展速度。
2.网络出版新业态出现了出版主体多元化的局面
网络出版新产业链的形成过程中,除了传统出版社由于掌握内容资源和版权还占据网络出版主置外,数字技术提供商、运营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实体和个人),都成为了网络出版主体。
正如沈晓纯指出[8]:出版业集团与报业集团、广电集团之间的融合与重组将使规制范围出现新的格局。在融合的环境中,技术创新降低了出版业的进入门槛,数字出版技术的出现使任何一个知识生产者在理论上都可以成为出版者,这无疑使传统出版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越来越多的非出版者可以获得逐步进入出版业的机会。
网络出版主体多元化的局面使传统出版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使得他们在向网络出版发展中必然放慢脚步。这使得传统出版社只能固守自己的优势,在内容价值链上,把传统图书的内容让数字技术提供商来加工成电子书,使得自己在网络出版产业中,主要在电子书出版方面发挥作用,而对网络出版没有更强的意愿的原因。
3.网络出版产品的传播权不掌握在传统出版社手中
我们分析网络出版产业链的构成、网络产品的赢利模式,最终都会理出这样一个规律,网络出版业的发展是一内容和技术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初期,赢利的大头要被技术开发商、运营商拿走,所以很多业内人士在说“渠道为王”。这种说法有道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渠道不仅掌握在技术商和运营商的手中,不仅网络出版产品的消费者与技术商和运营商紧密相连,最重要的一点是网络产品的传播权掌握在技术商和运营商的手中。网络出版的产品传播权不掌握在传统出版社手中,这也是他们不能积极发展网络出版业的重要原因。网络技术开发平台和运营技术平台的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撑和管理人才,尽管网络出版产品具有复制无数次而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的优势,但是面对高额的、一次性的巨大投资和网络技术人才匮乏的局面,传统出版社无力无法承担和难以因应,只能心向往之,而无力前行。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促进传统出版社发展网络出版业,需要有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个条件是政府给予传统出版社以政策支持,创造一个能激发传统出版社有很强的意愿发展网络出版的良好的外部环境,一个条件是激发传统出版社自身发展网络出版业的动力。
1.国家应出台深化和细化支持传统出版社转型的政策措施
2010年1月,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出政发〔2010〕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9]:“当前,我国新闻出版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基础较差,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突出表现在:传统业态向新兴业态转型迟缓,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说明政府对我国传统出版企业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政府支持传统出版社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网络出版新业态应该依靠三项重要的内容: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资金投入支持。
《指导意见》在政策支持上:(1)版权方面,“依据新闻出版产业发展需要,综合配置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及手机出版等出版资源,解决因出版权分割所带来的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2)市场体系建设上,加快建立和发展中小新闻出版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允许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新闻出版企业,为产业发展争取良好的融资环境。
《指导意见》在科技支持上:支持出版企业积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方式。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产品向多种介质出版产品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这一项产业政策很重要,中小传统出版社特别需要国家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更细致的、更实在的和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
《指导意见》在资金投入保障支持上:(1)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2)实施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等。这两项资金投入只有大型出版集团才能享有和被惠及。在资金投入保障上如何向传统中小出版社倾斜,这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文件中并没有提及。我们的几百家传统出版社如果按照《指导意见》去做,采纳国家的政策建议,没有资金支持很难实施。
2.传统出版社在整合自身资源上作文章
从长远看,新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总要饱和,总还是要回到“内容为王”的主题上来。传统出版社要利用自己在内容资源上占有的优势,更加强化自己的优势,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实在的价值。
传统出版社整合、深化和完善内容资源,让内容资源增值。第一,抓作者队伍建设。在我国的网络传播权法规没有颁布前,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与作者签订“网络传播权”协议。第二,对有签协定的作品开展多种深层次的加工,按照数字技术提供商和运营商的要求,将深加工的作品提供给他们,以增加内容资源的附加价值。这样,传统出版社就可以在网络出版的产业链条中增加自己的份额。第三,建立具有自己出版特色的数据资源库,开发网络出版产品的数据资源。
3.传统出版社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迈克尔・波特认为[10]:差异化发展战略就是:(1)要有一个独特的价值诉求,就是你做的事情和其他竞争者相比有很大差异。(2)要有一个不同的、为客户精心设计的价值链。(3)要做清晰的取舍,并且确定哪些事不去做。(4)在价值链上的各项活动,必须是相互匹配并彼此促进的。(5)战略要有连续性。这一差异化发展战略对于传统出版社而言,就是自己在寻找网络出版的发展路径时,不能走大型出版集团所走的网络产业发展道路,而应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寻找自己的产业链条。对于传统的、专业的、中小型出版社来说,自己的独特诉求就是把自己的专业资源的潜质充分发挥出来,这一资源优势其他大型出版集团不能取代,其他中小型出版社也不能模仿。比如:发展按需出版的网络出版业态,充分利用网络出版不需要纸张,没有印刷、装订、晾干、运输等中间环节,不用发行商提取发行费用,对于有专业需求的客户,采取按需印刷的方式,满足读者的要求,特别是海外市场的需求。对于学术专著的出版要求,也可以采用按需出版和印刷的方式。这样使网络出版物的制作成本和流通成本比传统纸质图书更加低廉。这一出版方式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传统出版社就能创出自己的品牌和优势产品。
4.加强出版社网站建设
传统出版社特别要重视网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人员和技术支持的投入力度。采取各种措施,尽快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内部信息管理的电子化,提高和完善出版社信息化建设水平。对出版社而言,一是把网站建设为一个多功能的网络出版平台,切实利用网站和互联网平台,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把出版社的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深层次开发利用。二是把网站建设为一个高效运转的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活动不仅限于在网上和收集信息,随着国家政策的完善,安全技术的深入开发和运用,还要开发电子交易、物流、支付等功能。
参考文献:
[1] 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摘登(上)[EB/OL].
[7] 陈超英.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跨越的三条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0,(7).
[8] 沈晓纯.论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出版的前景与对策[D]. 广州: 暨南大学,2009.
世界各国都在医改,而健康档案是重点,面对如此大跨度、多学科、多载体的海量信息,采用过去的人工纸质方式、分散保管已无法满足人们利用的要求。去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经济刺激方案中就有53页描述“健康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而《经济复苏法》则支持先期投资200亿美元发展电子健康档案。英国卫生部把卫生信息化作为医改主要内容,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并准备花26亿英镑,用10年时间培养社区全科医生,患者可以在网上自行选医院、选医生。并准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家庭医生间的病例转诊,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电子邮件网络系统。
结合我国国情来说,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可为全科医生提供病人全面的基础资料,它是全科医生全面了解患者身体及其家庭健康问题、做出正确临床决策的重要基础。传统的病历档案是以各器官系统为单元、以疾病为中心,而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全科医疗服务是连续性的,是以现代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进行临床思维,以健康问题为中心收集资料并进行诊疗的,因此,其健康档案记录的形式和内容与以往病历有所不同。完整和系统化的健康档案记录是医生本身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料。全科医疗式的健康档案记录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克服以往门诊病历过于简单、不规范、医疗及法律效力差等缺点,成为基层全科医疗服务领域内重要的医疗法律文书。健康档案记录为预防医学的实施提供资料,是评价全科医生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工具之一。通过建立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档案,能够详细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社区家庭问题和卫生资源。
数字化健康档案的特点
1 信息保存更完整。通过建立个人身份、户籍资料或医保系统相关联的ID身份识别系统,构建完整保存的健康档案。
2 健康资料更详细。传统的健康档案仅包含疾病、体检等信息,而与健康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生活环境、职业环境等,必须通过数字化健康档案多渠道采集信息才能得以完整保存。
3 通过数字化健康档案与远程会诊相结合的方式,足不出户便可得到异地专家给予的健康指导。异地专家通过网络数字化健康档案,及时了解健康信息,并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意见或会诊意见。
4 提供方便快捷的就医诊疗服务。一旦患病,患者可以授权医生通过调阅健康档案,及时了解本人的患病历程,为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提供了依据。
5 合理保护个人隐私。个人健康档案,可以自由设置对外公开的信息,档案内容只有被授权的人员才能查看,且本人可以隐藏其真实身份,仅提供健康资料,保护了个人的隐私权。
数字化健康档案的拓展性应用
建立健康数据中心,把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个人的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甚至手机移动方式联系起来,使病人能够找得到医生,医生也能够及时关注病人的健康,其基础就是要建立全面、完整、海量的健康档案数据库,有了健康信息才能提供健康服务。
数字化健康档案拓展性应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档案采集、档案管理和档案利用3个核心问题。档案采集的主要任务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馆藏历史档案进行数字化扫描或翻拍、转换,建立索引和目录,完成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二是针对现行和将来的档案,实行数字化加结构化管理,逐步实现电子病历及其他辅助系统全数字化,并遵循HL7标准(《医疗健康信息传输与交换标准》Health Level 7),以便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进行协同调用,共享结果。档案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建立海量存储备份、灾难恢复系统和系统安全解决方案,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以保障档案资源的真实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
1 实现网络化,进行信息共享
实现以“四无”(无纸、无胶片、无线网络和无线射频识别)为特征的医院信息数字化,具体体现为:数字化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加工和存储的计算机化、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解决传统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人为错误、重复劳动、共享度低和不能被自动处理等问题,带来的利益是准确、及时、高度共享和自动化的信息处理。无线网络延展了信息获取范围,使提供“高度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成为现实。建立在数字化信息基础上的病人电子医疗记录给医疗服务提供者提供准确、及时和可靠的关于病人基本情况、检查情况、治疗情况、病程记录等全面的综合信息,使医疗服务提供者能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得到正确的信息。数字化的病人医疗记录能有效地改善医疗质量,为跨学科治疗小组以及跨医疗机构的医师协作工作组的合作提供有力的工具。
2 健全数据库,实现海量信息储备,逐步形成数据仓库
Papi酱直播带来的是2000万峰值用户,8000万累计播放次数,1.2亿次赞,火爆的背后考验的是端到端的资源实时调度能力,高并发下的视频体验保障;
AR游戏Pokemon Go一举获得Android和iOS市场免费榜和收入榜冠军,用户活跃度超过Facebook,让全世界疯狂的背后,考验的是面相新业务的体验建模和实时大数据处理能力;
To C业务突发的不确定性,给运营商带来新的挑战。
再来看看To B端,以政务云为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建好内网、扩展外网、整合专网”,安全可靠、平滑迁移,以及网络能力的开放对电信网络提出了新的需求。
华为全球技术服务部总裁鲁勇表示,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数字商业时代,电信网络从IP化走向‘全面云化’,这意味着,未来的网络将是构建在以数据中心为基础的网络上。”
运营商云化的演进过程,将主要面临着多厂商的集成、从现网向目标网络演进、实现敏捷运营等挑战。
“对于个人开发者、厂商和服务提供商来说,他们迫切需要一个跨厂商、跨解决方案和开放的平台来进行互联互通测试和概念验证,确保开源软件能够满足最终用户的体验和驱动未来网络的需求。”Linux基金会执行董事Jim Zemlin表示。
近日,华为正式云开放实验室――Cloud Open Labs。“华为云开放实验室是生态链建设、预集成预验证、联合创新的平台,有效支撑全面云化。”华为全球技术服务部副总裁荀速表示。
目前,云开放实验室已经与超过40家合作伙伴合作进行解决方案集成及验证,完成550多个项目的预验证,并与Wind River、VMware、Red Hat、Accenture等开展联合创新。
在咨询与系统集成领域,华为先后于2012年了位于北京的首个全球网络演进和体验中心GNEEC,后来又在深圳建成同样的GNEEC;2015年,位于西安的网络功能虚拟化开放实验室NFV open lab;2016年上半年,建成位于廊坊的云数据中心开放实验室Cloud DC Open Lab,再加上位于北京的SDN Open Lab。四个开放实验室互联互通,构成华为云开放实验室,也承载着华为数字化转型的决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