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标准化管理指导意见

标准化管理指导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标准化管理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标准化管理指导意见

标准化管理指导意见范文第1篇

近年来,浙江省地质勘查的地域、领域不断扩大,作业环境越来越复杂,安全生产风险进一步加大。为此,浙江省地质勘查局(以下简称“省地勘局”)通过深入开展地质勘查事故防范体系创新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机制完善、制度健全、监管有效、从业人员安全素质较高、安全防护设施完好、应急体系健全、总体风险可控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推动了全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确保了地质勘查的安全生产。2012-2013年,该局连续两年未发生任何生产安全事故。

高度重视 精心谋划

根据浙江省安委会事故防范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2012年,浙江省地勘局研究布置了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明确了试点单位和总体工作框架,具体的工作要求和工作目标,在重点确保地质勘查安全防范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要求各单位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存在的难点,开展创新工作,每年解决1~2个长期困扰安全生产工作的具体问题。

为了促进事故防范体系建设,省地勘局还专门印发了《浙江省地质勘查局生产安全事故防范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省试点工作,督促、指导、检查其他单位的体系创新工作。

2012年初,省地勘局对局系统所有地质勘查项目进行了摸底,建立了地质勘查项目清单,并对部分项目进行了调研,编写了《地质勘查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调研报告。同时,组织有关人员到试点单位——浙江省有色地质勘查局进行了专题调研,共同研究如何开展地质勘探安全防范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经过调研讨论,进一步明确了试点的工作内容、步骤和各阶段的要求和目标,并印发了《地质勘查安全防范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2013年,省地勘局在对2012年度试点工作总结、评估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浙江省安委办《深化事故防范创新体系试点工作推进方案》下发后,省地勘局对地质勘探事故防范创新体系进行再次研究,明确了2013年地质勘探事故防范创新体系的工作思想、目标和要求。

此外,该局还制定了2013年度《浙江省地质勘查局深化事故防范创新体系试点工作推进方案》及《关于深化地质勘查事故防范创新体系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并下发相关单位。方案和意见明确了目标,并固化为简明实用的事故防范手册,明确了工作步骤和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同时,对试点单位进行了调整,在明确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作为试点主体的同时,将坑探项目的试点工作交由省第七地质大队承担,强调局属其他地勘单位的配合责任。

试点先行 扎实推进

作为试点单位,浙江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根据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的要求,制订了《浙江省有色地质勘查局2012年度地质勘探安全防范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目标、重点、组织机构、工作步骤,要求省有色地质勘查局按计划开展项目安全标准化、加强野外作业安全管理、完善管理台账及个体防护措施等工作。

2013年各试点单位都制定了详细工作计划,分解工作内容,明确了相关项目和责任人。上虞横塘项目部体现地勘特色,加强矿区安全管理,按照质量、安全、职业健康“三合一”管理要求,建立组织管理网络,明确职责并上墙明示,实行安全标准化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省地勘局也多次到试点单位对进行督导,并在横塘项目部召开了项目安全标准观摩会,推广项目安全标准化经验。试点单位于2013年6月底,完成事故防范手册初稿编写工作后,向各地勘单位和一些长期从事地质安全管理工作的老专家征求意见,并及时汇总意见,督促试点单位完成修改。

2013年8月底,在衢州开化召开了第一次专家评审会,并观摩试点单位项目安全管理及作业现场。根据评审意见,省地勘局指导两个试点单位对运行手册进行了修改,印发了《地质勘查事故防范体系手册》(试运行版),要求局属地勘单位试运行,并及时报告运行中发现的问题。2013年11月19日,召开了第二次评审会,根据评审意见,局组织有关单位对《地质勘查事故防范体系手册》进行了全面修改,并于2013年12月12日印发各单位正式实施。

着眼长效 成效初显

随着地质事业的发展,地质勘查事故防范工作任务将更加艰巨。省地质勘查局以地质勘查事故防范体系建设为契机,探索各种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该局针对地质勘查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参照建设工程等行业的先进经验,对地质勘查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与整合,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地质勘查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为地质勘查安全生产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建立了一套规范的台账。该局参照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和建筑业安全管理的样本,结合地质勘探项目的特点和工作内容,制订了8类28个台账,全面系统地规范了地质勘探项目的安全管理。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岗位责任体系。地质勘探作业的特点是高度流动分散作业,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自主管理优为重要,为了明确“一岗双职”的有关要求,该局进一步明确了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标准化管理指导意见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质量标准化管理;质量监管;效能

质量标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为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标准化管理来达到质量监管的目的。在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中主要是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通过监督、检查、处理等方式对生产标准进行控制。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质量监管的效能,带动质量监管的发展。

1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和方法

安全生产管理是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所以一定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系统安全的观点,在生产过程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并且把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纳入企业发展系统过程中,从而保证安全生产管理思维方式、认知观念、管理方法能进行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虽然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系统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到2016年上半年,已经产生出超过数十种的管理方法,根据每种方法的侧重点不容,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1 安全生产过程管理方法

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想要实现质量标准化生产就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详细的划分,通过对阶段进行精细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使质量监管功能可以更有效的展开。其中在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中PDCA循环模式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PDCA循环内容契合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需求。

1.2 安全生产对象管理的方法

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要尽量详细列出安全生产管理的对象和内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提出科学合理的要求,包括生产企业的制度、生产设备、生产人员、生产的材料、生产的环境等等,从而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纵向内容全覆盖。在安全生产对象管理中经常用的方法有目标管理法、安全评价体系、OHSMS管理体系等等。

1.3 安全生产关键点管理方法

安全生产关键点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国的特定的阶段和特点内容,对保证安全生产的质量起到至关作用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关键点管理方法是安全生产过程管理和内容管理的辅助方法,经常用到的方法有,抽样技术、风险分析方法、危险点控制方法等等。

2 目前生产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生产企业质量标准化的内容虽然很早就被提出,但是正式开始是在2011年国家质监局对企业的要求下实行的,企业需要与当地政府配合,全力开展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实现企业内部质量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从而达到提升质量监管效能的目的。但是由于我国质量标准化建设开展时间尚短,因此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企业进行标准化管理的主要依据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与《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建设的指导意见》,根据其中对质量标准化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标准化建设。目前,无论是国家政策和评定标准对质量标准化的规定或是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对质量标准化管理进行改进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健全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质量标准化在企业中实行的效果,不利于企业之间统一标准化模式,影响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建设。

2.2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

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是企业实现质量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是在现今的企业中并没有完善的、统一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由于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处于探索阶段,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一直没有明确的方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原有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没有合适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使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在发展中遇到一定的阻碍。

2.3 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工具

在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中需要涉及到多个方面,其中包括生产工作人员、机器设备、材料、环境等,由此可见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因此在管理中为了保证管理效果,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企业内各个部门配合管理部门的工作,这也使管理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资料。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并不全面,在生产管理工作中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质量标准化管理的难度,在没有完善的信息化技术支持的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都会有一定的增加,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建设工作的效率下降,影响企业质量监管向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3 优化质量标准化管理提升质量监管效能的措施

3.1 优化政府监管机制

在我国质监局提出质量标准化管理后企业安全生产质量管理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质量标准化管理,需要政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从而使质量监管效能可以有效提高。其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首先,虽然现有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对质量标准化管理内容有了一定的规范,但是其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部分,通过政府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保证质量标准化管理可以持续的发展;其次,利用相应的政策对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进行引导,从根本上调动企业对建立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的积极性,使国家政策可以在企业中落到实处;最后,提高质量标准化管理的水平,其主要内容是加强标准化管理中的科技内容,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与优化高科技设备,提高标准化管理现代化程度,保证其可以在企业中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3.2 建立完善的行业指导评审机制

在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中,需要有完善的行业指导评审机制对标准化管理内容进行审核评价。在质量监管工作中,可以利用监管分治的方法对监督部门与管理部门进行分别的指导评审工作,这样可以有效提升评审工作的有效性与准确性,通过将这二者分管的方法对企业质量监管进行合理控制,使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

3.3 建立完善的自律实施机制

目前在我国《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中对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有着明确的规定,而PDCA循环方式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企业在进行质量标准化管理时通过利用PDCA循环方式开展各项工作,利用PDCA循环所具有的科学原理解决在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PDCA循环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不嗟亩约喙芄ぷ鹘行完善,因此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实际需求对PDCA循环的周期进行确定,从而逐渐形成自我约束的良好机制,促进企业质量标准化管理完善。

综上所述,质量标准化管理作为现代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其对企业的产品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提高质量标准化管理水平可以满足企业在生产中对效率与质量的需要,从而提升质量监管的效能。目前在生产企业中质量标准化管理还存有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找出问题的根本,从源头上优化质量标准管理工作,使其在质量监管体系中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满足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一份助力。

参考文献

标准化管理指导意见范文第3篇

1.1 促进标准化管理

工程设计的标准化可以保证工程项目的持续化健康发展,在矿山工程中一些工程设计标准实际上就是对管理的标准化体现,即在工程中按照标准进行设计,就可以引导施工的标准化、成本管理的标准化、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同时在设计标准化实现的过程中,一些先进的技术措施和保证措施也可引入到项目中,从而促进了技术、安全、质量、管理的全面先进化和标准化。

1.2 有效控制施工质量

施工质量是矿山工程的重要管理对象,在质量管理和安全控制中必须利用合理的标准对其进行检查,才能有效的起到监督作用,并提高其效果。如果没有标准,检查的手段将是一纸空文,不能起到约束和提高的作用。因此,设计标准化是施工阶段对图纸审查、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的重要依据,实现设计标准化可以保证全面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检查的效率。

1.3 对技术的影响

设计的标准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技术的提高。因为设计的标准化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有所改进和发展的。标准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因此有利于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在项目中进行创新和新技术引入,这当然有利于新技术的采用和标准提高。

1.4 提高施工效率

设计标准化就意味着施工的标准化,此种标准化的施工模式设定将有利于施工企业按部就班的进行施工组织,当然就容易形成一个模式化的施工流程,在施工中体现出来的当然就是效率的提高。

2矿山工程设计标准管理现状

2.1 矿山工程设计标准涉及的法律法规

矿山工程设计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较多且复杂。我国现行有效的矿山安全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劳动法》、《矿产资源法》、《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等法律;国务院的《矿产资源法实施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矿山安全监查条例》等条例;《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山西省煤炭管理条例》、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办法、《重庆市经济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煤矿建设管理的通知》等地方性安全生产法规;《劳动部令》、《国家经贸委令》、《安全监管总局令》等安全生产部门规章;《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GB50399-2006)等国家标准、《煤矿瓦斯等级鉴定规范》(AQ1025-2006)、《矿山救护规程》(AQ1008-2007)等行业标准;最新出台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小型煤矿机械化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行[2010]178号)等;还包括各企业制定的企业标准。这些法规但涉及的范围广泛,而且更新较快,对于设计人员来说造成了较大的设计压力。

2.2 矿山设计标准管理存在问题

矿山工程设计标准涉及到的法律和法规以及国家标准外,还涉及到行业的相关标准。在实际的应用中,这些标准实际上从某个角度看有着一定的问题存在,主要表现在:各种标准的内容有交叉和重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界定不够清晰和明显;行业标准的额定存在重复和雷同之处;设计标准修订和出版的周期过长,导致技术标准滞后;标准到具体实施的时限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缺乏放宽限期,没有保留适应的过程;设计手册是设计的参谋,却迟迟未上升到标准的层面上;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规范缺乏,标准制定中对“四新”的规范明显滞后,不能与技术更新同步。

3加快标准的适用性、有针对性

3.1 统一标准

针对目前标准重复和混乱的状况,应当从国际化的角度出发,将现行的国标和行业标准统一到国际化的标准上,即借鉴国际经验和标准将矿山工程设计标准统一起来,以此完善现有标准的不足之处,提高矿山工程的建设标准。

3.2 实现快速修订

针对标准中技术标准滞后的情况,应对国际主流技术措施快速采纳并调整设计标准,提高与国际接轨的速度,保证新技术可以快速应用,同时也有相应的标准进行检查和规范。

3.3 建立标准网络

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建立其国家标准的检索平台,即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让各种标准在统一的数据库中汇总和更新,设计人员只需从对应的数据库中进行查询和调用即可,这样提高了更新速度也降低的查询和应用耗时。

4矿山工程设计与企业标准管理探讨

4.1 计划

在工程设计管理中,应注重对计划的制定和审核,即在项目实施前应当按照相关的设计标准对项目进行评估,以此设计完善的项目规划。利用计划的前瞻性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进行模拟和推演。并完善计划,以此实行对设计的规范化管理。帮助设计标准化得到实施,并取得相应的效果。

4.2 实施

这个阶段主要是设计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应当按照计划进行按部就班的实施。即按照设计计划将工作分配和执行,通过设定目标的方式对每个设计步骤进行分解和目标确立,并更加目标的达成对每个阶段的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

4.3 检查

在此阶段,就是利用结果与计划的比对完成对设计实施工作的检查。检查的目的就是针对计划执行的效果进行检查,从设计标准的角度看,就是检查设计是否符合标准,如果出现问题则进行信息的搜集和反馈。

4.4 整改

此阶段就是针对检查阶段所总结的问题进行修正,此过程是设计标准化管理中的重点,通过此过程可以对计划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正,从设计标准化管理的角度看,就是对设计中产生的不良结果进行改正,以此提高设计标准的实施效果。

5结语

全面实现设计标准化管理是提纲挈领的工程管理模式,需要多方的努力,在实施过程中采用PDCA的管理流程更可以增加其管理的灵活性,形成柔性的标准化管理。这对矿山工程保证质量,提高生产的安全性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未来矿山工程构建科学管理模式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 亢新华.对工程建设标准管理的应用分析[J].铁道技术监督,2010(6).

[2] 裴在柱.关于贯彻《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加强矿山工程管理的研究[J].中外建筑,2009(6).

标准化管理指导意见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科学管理  延伸服务  体会

        1  统一思想,增强意识

        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是保证安全输血提高供血服务的需要。工作人员必须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加强供血库建设和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供血库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还要深刻认识输血工作的责任和目的,输血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受血者的生命安危,提高工作人员质量意识,科学化、规范化供血库管理,才能保障输血安全。

        2  强化制度,落实责任

        2.1 供血库的制度和职责  制度和职责是规范输血行为和强化标准运作的重要部分。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能有效保障供血库工作质量,保障输血安全,避免差错的发生,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河南省医疗机构血库(供血库)基本标准》,我市供血库制定了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包括血液出入库交叉配血,值班交班临床用血,实验室管理和安全,感染控制设备管理,人员培训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共28项为供血库标准化管理提供了充分保障。

        2.2 中心血站的督导  建立中心血站与各供血库密切的业务督导关系。中心血站抽调业务骨干,实行一对一帮扶。在进行业务指导的同时,促进供血库严格按照规范化建设标准进行设置布局和技术操作,加快供血库规范化建设和发展步伐。 

        2.3 卫生局的检查和验收  市卫生局每年组织省内外输血管理专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河南省医疗机构血库(供血库)基本标准》要求,对供血库人员配备、制度职责、设备设施、业务技术、工作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检查,对不足提出整改措施,监督落实。并做好迎接全省质量管理督导检查。

        3  建全体系,规范操作

        3.1 质量管理体系  首先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标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做好血液质量检查记录。贮存血液冰箱温控记录等标准化操作程序和各项质量规范。通过制度,明确责任和职责。并制定出全市统一供血库质量体系文件,使每个工作人员不仅要做好发血工作,又要做好血液质量管理和监督职能工作,实现从质量检查向质量保证到质量管理的工作方式转变。

3.1.1 质量程序  建立科学严谨的质量程序,确保各项工作的标准化操作。汇集所有相关质量工作,制定科学、标准的工作程序,以规范供血库各项与受血者和供血者相关的质量活动,确保结论的准确和规范。

        3.1.2 作业指导书  针对每一项技术操作,制定标准的操作程序。包括设备、环境、保管、存放、试验、记录等。

        3.1.3 记录  建立全面覆盖供血库质量活动的质量记录,清晰而详细的记录各项质量活动。

        3.2 计算机管理网络体系  计算机网络管理已被广泛用于输血管理,更多便利、快捷、准确而详尽的管理被融入网络。如我市供血库通过计算机管理网络增加血液发放的“二级交付、三级管理”,即中心血站通过指纹识别系统将血液发放给供血库,供血库通过指纹识别系统将血液发放给使用科室或辖区其他具有输血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从而加强了输血管理的力度。

标准化管理指导意见范文第5篇

截至2016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1.94亿辆,汽车驾驶人超过3.1亿人,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为汽车售后市场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汽车售后领域各类专业标准、管理规范缺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汽车售后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

“无规矩不成方圆”,标准体系作为指导产品设计和生产、引导和规范市场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汽车售后市场当中起到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作用。分析我国汽车售后市场标准体系现状,厘清现有标准体系的问题和不足,有助于指明我国汽车售后市场标准体系的发展方向,实现从无到有的重要突破,引导我国汽车售后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国汽车售后标准体系的作用与意义

汽车售后服务市场作为技术和服务的集合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根据汽车售后市场的特殊性,可将我国汽车售后市场标准体系分为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我国汽车售后市场标准体系的作用与意义体现在如下2个方面。

第一方面:可以指导产品设计和生产。

售后市场标准是市场需求向生产端的直接反映。可以在界定产品的技术和功能,指导产品设计和生产、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提高产品通用型、互换性,提高产品质量,以及督促企业提高生产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有望提高配件产品在独立售后市场上的价格优势。

第二方面:可以引导和规范市场。

建立售后市场标准体系,完善汽车售后市场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才能保证售后市隽闩浼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同时通过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和管理规范,形成市场进入门槛,淘汰落后、鼓励先进,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保障。

我国汽车售后市场标准体系现状和问题

我国汽车售后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服务项目和数量上有了高速增长,但是我国汽车售后标准体系在技术标准、管理规范、认证认可制度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相关认证机构、行业协会等正在积极推动建立相关标准,但是尚未形成行业权威的技术标准品牌。主要面临3方面的瓶颈。

第一方面:配件产品技术标准不统一。

目前我国汽车标准体系主要由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QC)和企业标准组成,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是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和组织制定,其标准主要涉及安全、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急需和行业关注热点,企业标准由于涉及企业知识产权和产品技术机密,很难得到直接应用。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汽车售后市场零配件产品检测领域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

第二方面:管理规范不健全。

汽车后市场涉及汽车美容、装饰、维修、保养、租赁、金融、保险、改装、道路救援、报废回收以及赛事活动、文化传播等诸多领域,汽车后市场服务细分行业和新的服务方式、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原有的汽车维修与配件流通相关管理规范难以涵盖上述领域,也很难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第三方面:认证体系缺失。

目前我国售后市场没有完善的产品认证和市场监督制度,配件质量参差不齐,广大车主也很难辨别优劣,继而导致车主对独立售后服务体系的不信任。以欧美发达国家经验,授权维修体系的汽车售后服务与销售功能相分离,同时独立售后体系也将快速发展,如连锁快修、综合维修等。市场对售后配件需求潜力巨大,我国也急需像国外独立认证机构一样建立自己的认证制度,培育有影响力的售后市场认证品牌,为售后市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我国汽车售后市场标准体系发展趋势

为规范汽车售后市场行为,建立产品技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服务质量,保护消费者利益,加强技术管理,提高技术水平,2014年9月,交通运输部等十部委了《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交运发〔2014〕186号)提出发展同质配件的大方向,汽车售后市场迎来新的发展变革机遇。因此,我国汽车售后市场标准体系发展趋势会有以下3个特点。

1、 汽车售后市场团体标准将快速发展。

目前国家标准管理机制正在变革,标准编制的组织与均由政府主管部门承担,标准化工作广泛存在立项难、更新周期长、标准化活动社会参与程度不够等问题,并由此压缩了标准的社会供给,然而发展团体标准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随着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以及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汽车行业各行业组织需抓住机会,发挥特长,编制一批行业需要、科学规范的汽车售后市场团体标准。

2、 汽车售后市场急需标准将优先建立及完善。

现行的汽车行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能完全满足汽车售后市场标准的需要,对于售后市场急需的技术标准,如制动盘、碰撞类金属件、易损塑料件、橡胶密封件、燃料系统清洗剂、系列车用油品等将优先发展;同时与售后市场相关的管理规范,如汽车维修、汽车救援、汽车物流、汽车用品、汽车电子商务、平行进口售后服务规范等也将逐步建立和完善。

3、具有汽车售后市场特色的第三方配件认证制度将逐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