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经济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设公共服务体系
根据《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三年建设指导意见》,2012-2014年,北京旅游将重点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即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惠民便民志愿者服务体系、旅游知识普及与旅游责任教育体系、旅游环境保护和旅游好客环境体系、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的监管与评价指数体系、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建设规范及标准体系。
其实,北京旅游重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与北京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密不可分。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来京游客选择自助游。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表示,建设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是旅游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据了解,目前北京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不足和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需要完善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
开发自助旅游环境
记者了解到,未来三年北京A级景区将实现无线宽带覆盖。业内人士表示,北京已于去年开通“智慧旅游”服务,包括智能手机定位导游、蓝牙下载导游词、实时查看景区天气和人流等服务,极大方便自助游游客。不过,这要求北京的景区和公共场所能够提供无线网络,尤其是重点景区。
除了无线宽带,北京A级景区还将完善五种文字景区全景牌。其中,北京重点旅游景区将配装中、英、日、韩、俄五种文字全景牌和其他各类标识牌632面、旅游区交通标志牌436面。此外,市旅游委鼓励景区配置自助导游机,开发旅游景区自助导游软件系统,完善自助旅游环境与服务。
数字化提高旅游便捷性
据了解,北京旅游三年内将推进四个数字化建设,即数字景区、数字酒店、数字旅行社、数字乡村。业内人士表示,数字化旅游可让游客感到最直接的便利性。以数字景区为例,游客省去了排队买票的麻烦,可直接通过网络支付买票;购票成功后,手机将收到一条二维码彩信或数字验证码短信,即电子门票;游客经过安装在景区的识读设备,对电子门票进行扫描验证即可进入景区。截至去年,北京已有40余家景区列入电子门票预订系统。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同样,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化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文化产业的救助。
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与升级。在国际上,以微软和谷歌为代表的科技主义的奇迹日益发展乏力,而以苹果公司为标志的科技美学与内容服务逐渐显示出神奇的经济魔力。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使得内容原创显得弥足珍贵。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是世界性的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支持力量。
继国务院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及时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之后,文化、金融相关的九大国家主管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的利好,同时也是我国金融资本市场走向健康与成熟的利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化,随着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受到质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国家战略,我国文化产业巨大的发展成就以及它不可限量的前景潜力,将给金融资本带来超额收益和崭新希望。
从好莱坞电影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电影艺术家需要借助资本的力量来实现其艺术理想和商业价值,同时,金融资本也需要凭借艺术创意来实现超额利益回报。比如好莱坞早期的杰出导演格里菲斯,因为获得金融资本家哈里・艾特肯(芝加哥联邦人寿保险公司的创立者)11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完成了史诗性的巨制《国家的诞生》,同时也创造了早期好莱坞电影的商业奇迹,仅1916年纽约市场的票房收入就达到120万美元,而该片的总收入更是高达5000万美元之多。格里菲斯因此声名鹊起,金融资本家因此在短期内大获收益。在如今,像《阿凡达》这样的大投资电影的巨大成功所带来的,一方面是电影产业越来越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另一方面是金融资本对于电影市场信心倍增,不断探索新的电影金融模式,比如类似“电影期货”这样的新兴金融衍生品也在蓄势待发。
在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动漫、游戏,文化产业的每一个成功案例几乎都有金融资本的身影,越是发展势头好的文化产业领域越是渴望资本,各路金融资本也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中对于文化产业跃跃欲试。《指导意见》的出台,不仅是救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之急,也是应我国金融资本发展之需。
根据投资中国的分析报告,2008-2009年我国风险投资和私募资金对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的投资数量达到总量的41%。TMT又称为数字新媒体,并非传统的单一性产业,它是基于互联网、电信网络、移动网络等网络技术发展起来融合文化内容实现增值的各类产品性、服务性的产业群。随着三网融合的进程,作为TMT产业的一个支柱,传媒娱乐业尤其成为投资机构的重点关注领域。根据投资中国的统计,近三年(2007-2009)来,资本市场对于我国传媒娱乐行业的投资总额达到8.2亿美元,占披露投资总量的10.85%,排名IT和互联网之后第三名。
以《指导意见》为契机,我国开始进入了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互利的时代。深入认识和理解《指导意见》的精神实质,更好地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内容,实现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的互惠共赢,这一思路在《指导意见》中得到鲜明体现。
金融资本创新举措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力量。我国文化产业由自我累积性的发展进入到资源聚合性的快速发展轨道,急需金融资本的支持。
由于我国文化领域长期实行事业化管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很弱。即使是在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的今天,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化的体制机制也很不完善,其相关的资产属性、经营自主性、法规制度等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鉴于特殊的国情和特定的产业属性,金融资本进入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时候,可以借鉴的经验比较缺乏,因此需要进行积极的创新和不断的尝试。鼓励和敦促金融行业通过创新来有针对性地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这正是《指导意见》的核心关键。
《指导意见》共有七个部分,系统性地提出了金融创新支持文化产业的总体原则和一些具体意见,每一部分都有值得说的亮点。比如产业链融资,对中国的文化产业来说,能否以产业链的方式推动资源的整合,进而做大做强很关键。再比如联保联贷,对于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非常关键。因为文化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即使经过评估也很难达到信贷的基本要求,所以联保联贷这种机制非常重要。此外,比如文化消费信贷产品、资产证券化等提法都是比较新的,具有开创性。
保险市场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可以说是这个文件中最受关注的一个金融创新了。《指导意见》提出了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思路和意见,把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侵权险、文化产品完工险、损失险等提上了议事日程。
社会资本正大举进军文化产业领域,除了政策引导、文化产业的未来潜力等因素之外,资本实际进入文化产业所考虑的最现实问题就是如何最大程度降低投资风险。如果能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保险市场,金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就会有更大的信心。保险是其他资本愿意进入文化产业的重要中间环节。
从文化产业自身健康发展来看,文化产业自身一大特点就是初始成本非常高,因此它的预算风险及其制作风险、完成风险等一系列问题都会比较突出。以制作一部电影为例,比如预算1亿元,这个初始投入已经非常高了,但后续拍摄制作过程中,很有可能1亿元根本完成不了,需要1.3亿元,而超出部分的钱很难再筹集到。这样就导致作品完成不了,已投入的1亿元得不到任何回报,其实只需再续一点钱,这1亿元就盘活了,如果有保险市场,就会大大降低预算风险。
除预算风险外,文化产品在制作完成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比如主要创作人员能否坚持完成拍摄、政策因素、突发事件等问题。如果有比较完善的保险市场,就可以将这些不确定性最大程度地避免。
而保险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本身就有很大的风险,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不确定性还很大,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也不够规范,加之我国保险市场在文化产业领域的经验也很少,担保及保险行业在这方面的谨慎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要想使好的政策落实,要想让保险市场在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繁荣中发挥好中介杠杆的作用,就需要在落实上下功夫,需要在借鉴国际
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在文化产业金融方面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比如如何利用政府政策的信用以及公共资金的示范,让保险市场等金融担保中介树立信心,通过不断的尝试建立起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的担保与保险体系。
北京依托每年5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2009年出台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开始对担保、再担保公司的风险进行一定的补偿,如果这种补贴激励措施能再进一步扩大到文化产业的其他保险市场领域的话,相信会给我国文化产业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完善起到更大更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以改革创新促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市场互利发展
《指导意见》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了的情况下出台的,这既是我国文化产业寻求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动探索,也是我国金融领域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有潜力的增长点的积极响应。
当前社会各界对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的讨论,往往集中在弱小的文化产业如何得到金融资本的扶持和帮助以做大做强的问题上,金融资本在其中似乎只是一个外在的必要力量。而“金融支持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一个单向度的施惠,同时也应该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一方面,金融行业要进行积极的创新和探索,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文化行业也需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信用体系建设,激发金融资本更大的投资积极性和盈利信心。也只有如此,“金融支持”才能够真正实行并产生更大的价值。
文化产业是我国金融资本寻求利益增长和健康发展的新兴领域,金融资本已经逐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行动还较为谨慎,除了金融资本对于文化产业的运作还不够熟悉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文化产业相关领域与金融市场的对接机制还很不完善。这其实也是《指导意见》贯彻落实的关键问题。目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诸如文化产业的资产评估、文化产业资产交易平台建设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上。这些问题当然很关键,对于它们的探讨分析也已经很多,本文在此不做进一步阐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实施,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其实是在文化领域,金融资本方面的市场化规范已经比较成熟了,而文化领域的市场化问题很复杂,必须理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性环节,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对接才会顺利,才会真正实现多赢互利的格局。
鉴于此,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本文认为文化领域还需要在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
1、解放思想,创新文化发展思路,积极吸引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这一点,其实是总理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到的。把这个思路落实到《指导意见》上,应当首先解决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在某些环节上所面临的壁垒问题。这对于《指导意见》能否落到实处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越是市场化、越是社会力量介入之后,做出的文化内容才越有吸引力、才能真正让民众接受。另一方面,商业化以后,政府的管理反而更容易了。
2、加大文化产业核心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保障创新性的投资利益。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问题,从去年到今年。网络视频正版内容价格飞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把BT这种下载模式禁止了,因此内容资源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投资者的利益有保障了,投资的积极性也显著提升。
来自工信部及各省市的政府主管、企业家和研究机构、行业协会负责人等200多位代表,在总结2016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业绩、深入分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的基础上,明确我国电子信息产业2017年的发展方针,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加快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支持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以产业新动能带动经济社会新发展。
“一个中心”,即“以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为中心”;“两条主线”分别为“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融合创新发展,全面支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保障国家信息安全”。重点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突破核心技术瓶颈,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瞄准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需求,集中突破产业核心环节和技术瓶颈,强化协同创新,打造创新体系。重点要布局建设集成电路、传感器国家创新中心,建设一批创新企业、产业联盟等,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强化顶层设计,编制光电子、电力电子器件等重点领域技术发展路线图,启动实施网络信息核心技术和设备攻坚工程,重点突破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等具有全局影响力、带动性强的核心关键环节。加快落实《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推动CPU、FPGA等重大破局性战略部署,优化集成电路重大生产力布局,组织实施“芯火”创新计划。继续实施强基工程,强化核心基础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电子材料和专用设备等支撑保障能力。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选择新型计算、人工智能、智能传感等前沿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突破高端存储设备、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与系统、智能传感、虚拟现实、新型显示等新技术,强化基础软硬件协调发展,实现群体式创新突破。
实体书店是重要的文化设施和文明载体,在促进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繁荣、巩固先进文化传播阵地、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提高全民族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实体书店发展势头良好,总体销售规模扩大。但是仍然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创新发展动力和能力不足,市场秩序不规范,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数字阅读、网络购书等对实体书店经营也带来较大冲击。对此,11部委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和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乡镇网点为延伸、贯通城乡的实体书店建设体系,形成大型书城、连锁书店、中小特色书店及社区便民书店、农村书店、校园书店等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良性格局。
《意见》要求,完善规划和土地政策,将实体书店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校园考核评价体系;在城镇新建社区为实体书店预留经营场所,鼓励房地产企业、综合性商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为实体书店提供减免租金的经营场所;加大对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的支持力度,实现全国所有乡镇的有效覆盖,解决城乡不均衡问题等。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蔡赴朝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实体书店发展推进会上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薄弱环节在农村、在乡镇。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出版物发行网点约22万个,其中乡镇网点仅4.7万个,全国4.1万个乡镇大约1.3万个乡镇没有网点。为此,他强调要补齐短板,抓好薄弱环节,把建设好乡镇实体书店作为重中之重,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加以推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如何解读“融合”的概念,如何梳理“融合”的历史发展脉络,如何寻找到新一轮“融合”的具体路径,成为出版业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
一、全面理解出版的基本概念
在探寻出版业的未来之前,有必要先行梳理出版的基本概念。透过各种表象看清出版业如何从过去走到现在,从本质的、基础的概念出发,去寻找更远的未来。
(一)出版=思想的(表达+表现+传播)
这主要是从文化的属性来理解出版的概念。以印刷技术为基础的传统出版业形态下,出版业务流程通常被概括为“编、印、发”,可以表现为以下流程:
思想是主观的,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感悟后形成的。经历“对思想的表达”以及“对表达的表现”的过程,最终的表现结果会形成宏观概念的文化。表达的结果是内容,表现的结果是内容产品,传播的结果是内容服务。表达、表现、传播,都需要按一定的标准与规范,需要借助有形或无形、物质或非物质的介质(载体)来承载。
(二)出版= 信息的(描述+记录+传播)=信息+数据+服务
这是从信息属性来理解出版的概念。完成对世界的描述与记录是人类的历史使命。在现代信息技术出现之前,人类用笨拙的方式进行描述和记录。直到印刷技术普及,出版业成为履行该使命的重要参与部门。
出版业借助各种技术手段,按一定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式方法,对信息进行描述与复制,并以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方式将信息重组,记录为数据。描述的结果是数据,记录的结果是数据产品。描述、记录的过程中会形成标准与规则,即描述规则与记录规则。
(三)出版=内容(生产+传播+服务)
这个公式是对出版本质概念的高度概括,也说明出版文化属性与信息属性的高度统一。
在文化属性角度,内容的概念被强调为思想的表达,这里的思想表达既可以是人对具象的客观事物的认知,也可以是对抽象的主观世界的感悟;在信息属性角度,内容的概念被强调为客观的数据,客观数据既可以是非人力所控的客观世界的数据,也可以是人的活动带来的客观性结果数据。无论从哪个视角考察,出版活动的核心都将落到“内容”上。
(四)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内容产业(含出版业)
出版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实际上是文化产业(包含了出版业)与信息产业的关系。包含了出版业的文化产业是体,包含了信息技术业的信息产业是用。“体”与“用”的紧密关系靠着“内容”来维系。由此,基于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产业可以划分为信息技术产业与信息内容产业,而出版业正是信息内容产业的组成部分。
出版业不只是简单的对人类存量知识的传承、对人类增量知识的不断积累,更是要起到解放人类智力,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出版业最终要推动建立并不断完善“人类社会的知识累进模式”。
二、从四个维度理解出版业融合
融合,是不同领域的要素之间互相渗透、形成一种全新形态。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的融合,必定是传统的要走到新兴(未来)去,传统业态发展为新兴业态。
融合绝不是简单的传统产业主体与新兴产业主体的融合,而是有多层级、各方面的角色参与。融合是新兴业态对传统业态的继承、扬弃。比如技术公司、网络公司与出版企业之间的融合,就不仅仅是浅层的资本联姻,而是要在产业要素层面实现融合,实现进化。
融合最底层、最基础的维度是出版与科技的融合。在信息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从产业内与产业外两种视角、四个维度来理解融合。
产业链各环节的要素融合
这是基于出版业的产业链将发生变化的判断。传统出版业的生产方式是线性的,产业内部的要素也是线性地分布在产业链上。编辑、印刷、发行,不是循环的闭环,而是产业要素单一方向的流动。但是互联网发展以后,打破了这个线性,用户(阅读者)借助网络技术可能成为一次生产活动的主动发起者,而不再是被动的、只能在产业链终端等待接收(接受)内容的消费者。于是,所有的产业要素,在技术的支持下,同一时间展现在终端阅读者面前,并根据受众需求重新进行产业链的临时组合。
例如,图书馆用户基于对数字资源的重新整合的需求,提炼相关素材,形成一个新的个性化内容产品,具体表现为一本“书”,利用馆内POD印刷线,当场打印装订成书,这就打破原有的出版业产业链。用户站到生产活动的启动环节,用户自主性得到体现,是用户端发起的自出版行为。
再例如,作者进入线上社区(web时代社交网络),或是建立线上社群(移动时代社交网络),用生活化的日常交流、靠用户口碑与口味圈定相对稳定的社群对象,通过不断推送中短篇幅文章,对用户标签化,进而寻找用户其他需求、构建模式,形成线下活动。这是生产端发起的自出版行为。
产业分类层面的要素融合
这是基于资源层面的深度管理能力提升趋势做出的判断。通过政府、行业机构、出版企业与技术企业几年的努力,出版界的数字化生产技术装备配备水平正在不断提高。2013年央企转型升级项目实施后,一多半的中央文化企业配置了相关工具与系统,其中就包括数字化资源管理软件。2014年央企转型升级项目继续推进,在2013年基础上开始支持部分出版社先行开展资源库建设。出版企业的资源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对这些出版企业而言,在传统时代,资源的概念就是把单本书入库,现在则是能够实现把一本一本书的介质去掉,从内容层面做分解,通过一定的标引规则实现资源的分类、分层级管理,还要实现知识分类体系,进行知识角度的资源管理。这样一来,就具备了可以将内容分解,还原到数据、信息层面,进而不再区分大众、教育、专业的分类。
当要基于资源整合出素材、再重新组装成产品的时候,终端接收的内容产品会根据用户的消费需求进行主题投送,从主题的角度不再区分大众、教育、专业,从内容生产的角度看,同一主题的内容在资源层面出自同一个资源库。在最终的内容产品出口的地方,改为根据用户身份进行投送,而不再从生产者角度将内容分类。
内容产品实现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内外有别”,向“服务为重”转型。“内”是从生产环节内部(出版社内部),做好内容资源库,按内容的主题,做好不同主题内容的知识分类体系,对资源库进行结构处理,聚集过程中要对内容资源分出层次与层级;“外”是从消费环节(阅读行为)的用户角度,根据用户身份不同、同一用户的不同需求,划分层次与层级,设定产品最终呈现的内容范围,根据需求在生产端调取资源组装成不同的教育、专业、大众类的内容产品,但在同一端口投送;同时,设定好用户消费场景与付费模式。
出版业与其他内容产业的融合
从内容产品形态的发展趋势看,出版业与其他内容产业的融合是必然趋势。这是基于对新的信息技术时代商业模式发展趋势的判断,也是更深层次的对人类自身发展的判断。
信息技术使得不同种类的内容产业之间打破了原有的边界,可以被直观理解的最简单的现象是,纸张、光盘这些外在的物理介质是出版业、音乐业、电影业所依赖的底层载体,但恰恰是因为这些载体的存在,只能形成一定范围内的载体流动,带动内容流动,如果内容要跨界,会受到载体的束缚。当新的信息技术出现后,出版业、音乐业、电影业的核心内容被抽象出来,回归到《著作权法》文字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电影作品等“作品”的概念上,不再受限于载体,在互联网环境下成为可以交融的元素。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技术将改变人类社会。如果从科学的角度看,人脑在发生变化,人与外界信息的互动方式在发生变化,人体内部相关信息接收、分析、转化、消化、再生产、产出、传递、交流的器官也发生着变化。人对信息与知识获取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出现全新的需求。人眼需要同时查阅一个屏幕范围内的所有信息,需要不断跳转、链接,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同时,“兴趣点转化为知识需求点”,对内容产品形态的需求在发生变化。
近年来,众多网络作品版权拍售,成为下游电影、游戏市场的源动力。这是生产端主动发起的衍生形态,以同一主题为核心,形成立体的内容产品形态。国内作家出版社等部分出版社、盛大文学等网络企业已经开始实践此类项目。但是,目前仍然有一定的限制,包括政策上的、资本层面的、市场运作机制上的。
可以被即时吐槽的电影、电视剧,满屏幕滚动的是观众的吐槽。这些评论(吐槽)活动是什么?如前所述,同样是思想的表达,借助一定技术,表现出来并在用户面前呈现,这是大概念之下的出版活动,是消费端发起的新的内容产品衍生形态。传统出版机构应该得到的启发是,内容产品可以直接做到下游的其他衍生产品形态中,从而融为一体。
出版业与国民经济外部产业的跨界融合
这是出版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必经之路,也是出版史上已经确定的角色定位。出版业靠内容产品、内容服务融入其他产业的具体生产、营销环节,进而对其他产业的产品及服务带来“内容转换成价值――价值不断提升――内容消费数据转换为生产需求――支撑文化产品及其他产品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与外部产业的真正融合。
互联网是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品。互联网具有颠覆性,可以将信息传递效率最大化,从而使很多产业原有的产业环节被取消,减少大量的中间环节,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变为信息透明。但传统产业部门一定存在互联网企业无法颠覆的环节,出版业就是要找到这一门槛。
同时,由于出版业与信息技术产业同属于信息产业的范畴,所以出版业和信息技术之间并不是冲突关系,信息技术的出现与进化本来就是为信息的传递提供支撑的。所以,当互联网对其他产业领域造成颠覆的时候,出版业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得以破茧重生,更好地融入其他外部产业。
三、政策关键词解读:从转型升级到融合发展
在深入理解出版的基本概念、出版领域融合的概念之后,我们回顾一下2014年从中央到部委的相关文件,提炼出其中的关键词,来解读出版业发展的政策导向。
关键词:转型升级
2014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是、财政部、总局基于出版业当前面临的形势,审时度势共同提出总体方向,在深入沟通基础上形成的一份文件,虽然并未作为发文单位,但相关部门对转型升级工作的认识与具体的指导与推动,是文件最终出台的原动力,文件内容的编写也有领导和同志们的参与。
1.文件指明了转型升级对新闻出版业的作用
文件提出,数字化转型升级是进一步巩固新闻出版业作为文化主阵地主力军地位的客观需要,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途径。
2.文件提出宏观方向与目标
在宏观方向上,文件指出,要提高新闻出版业在数字时代的生产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为人民群众的知识学习、信息消费提供服务,为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产业发展提供知识支撑,更好更多地提供生活与生产,推动新闻出版业成为文化产业的中坚和骨干。文件最终提出,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总体目标上,文件提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盘活出版资源、再造数字出版流程、丰富产品表现形式、提高资产管理能力、实现行业信息数据共享、促进新闻出版业建立全新服务模式。
3.文件明确了实施原则与工作步骤
文件归纳了实施原则:改革先行、扶优助强、鼓励创新、示范推广;分步启动、并行实施、迭加推进、市场调节。在实践中,财政部与总局依据该文件,采取中央企业先行探索转型升级路线,再推广至全行业的工作方式。
4.文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式与重点任务
文件表明,财政部、总局作为政府部门,将在未来三年内,采取“补需方”的方式对新闻出版业提供经费扶持,鼓励、支持出版业通过标准应用、技术升级、模式升级、人才升级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关键词:融合发展
8月,中央深改小组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文件强调,要通过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增强信息生产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信息需求;文件指出,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文件提出,要从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根据这一文件,总局目前正在酝酿推动传统出版业态与新兴出版业态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体制改革
10月,《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是对深改小组指导意见精神的延续和贯彻。
文件提出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完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二是增强新闻出版单位发展活力,其中提到“鼓励和支持传统出版传媒与新兴出版传媒融合发展”;三是建立健全多层次出版产品和要素市场,其中提到“建立全国统一的出版产品信息交换平台”,还提到“促进出版与科技深度融合”;四是推进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五是提高新闻出版开放水平,提出“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社会化、本土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