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就业创业工作现状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职业院校;就业;问题研究
职业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同时他们也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几年来,职业院校的学生也以超过90%的就业率,备受社会关注。同时职业院校就业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同样值得我们反思。
一、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一)优势分析
1.职业院校学生对岗位要求不高
职业院校学生能够清楚的看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所以他们对于岗位的要求,较之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要低很多。他们肯吃苦、能耐劳,一些一线岗位本科生不屑一顾的,他们也能够并愿意胜任。加之他们在薪金、待遇等方面的要求也没有本科生那么高,所以他们在竞争中占到了先机。
2、职业院校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
职业院校的教育针对的是学生在未来可能要从事的岗位或者岗位群,针对性很强。实际操作能力强也是职业院校学生在岗位竞争中的最大优势,所以,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非常注重对于学生实际动手的培养,他们在学生就业前,就以就已经让学生有了很强的实践能力,他们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也为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增色不少。
3、职业院校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好,耐挫能力强
职业院校学生,少了本科院校学生的优越感,加之在学校期间,他们大都经历了失败的洗礼,所以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普遍都很强。在工作中,苦点儿、累点儿他们都能坚持,在工作中他们遇到困难时,他们善于沟通,能够主动解决问题,耐挫能力很强,不轻言放弃,有很强的韧性。
(二)劣势分析
1、职业院校学生受重视程度不高
在社会重视学历和文凭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因其学历低,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往往在工作之初,干的比本科生多,拿的却比本科生少。加之社会普遍观念的影响,导致职业院校学生没有本科生、研究生的社会认知度高。另外由于他们从事的工作也多为一线操作岗位,地位也没有那些坐办公室的高。
2、职业院校学生往往后劲不足
由于缺乏文化底蕴,许多职业院校学生往往在工作中表现出严重的后劲不足,他们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的能力不强,主要原因是他们缺少相关知识,或者是理论。在单位技术革新或者是推陈出新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学生往往是实际操作者,而不是发动者,这就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
3、职业院校学生自律性差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常常是父母宠着,亲戚让着,这就养成了他们自以为是的性格,由于缺乏自律性,往往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总是犯错误,不注重细节,不服从管理,这无形之中影响了职业院校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发挥。加之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做起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和尚,从而让用人单位存在一定的担忧。
二、解决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学生自身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仅要求职业院校毕业生要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而且对毕业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社科知识也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竞争意识,还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合作的精神、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作为职业院校学生,要树立服从、诚信、肯干、明礼的思想意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全方位培养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如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合作的精神,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再次,给自己增加多方面的就业途径,进人企业并不是唯一途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专业教育
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时候,要结合企业对职工的要求进行。要把企业需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能够用得上,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做好毕业生跟踪反馈工作,将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用企业的标准要求学生,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用企业文化约束学生,这样让学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接触企业,认识企业,融入企业。
2、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要与用人企业建立全方位的联系,可以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顾问委员会等多种方式,与企业人员合作。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或者高工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操作经验和技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的相关知识。或者把学生推向企业进行认知实习,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到企业生产一线,适应机器和工作环境,为以后工作打基础;与企业联合开展相关培训工作,为合作单位进行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通过定向奖学金解决急需人才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的联合开发。
3、创业教育
鼓励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便利条件,利用就业指导课等载体,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创业知识,通过案例、情景等多种手段,树立创业意识,寻找创业项目。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特长,增强自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让学生先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再了解自己的个性,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介绍社会现状和就业形势,增强学生对就业意识和能力。
(三)社会宣传
在社会倡导高学历的今天,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我们在被宣传的时候,总是处在一个低端的位置。加之人们的观念上的差异,导致职业院校学生自己也不敢期望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现在在社会注重技术和应用的今天,我们要加大对于技术能手和高级技工的宣传,更要打破传统的观念,从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角度宣传,树立典型,鼓励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学生成人成才。
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机遇对于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平等的,职业院校学生将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变成了面向人人的教育,希望职业院校毕业生又一个好的归宿。
参考文献:
[1]曹威麟,张丛林,袁国富;论中国创业文化的振兴与繁荣[J];江淮论坛;2002年05期
[2]朱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3]方志勇;肖龙海;;创业教育在高职生道德修养课中的渗透[J];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关键词】广西高校 体育教育专业 毕业生 就业
1 前言
体育教育专业是广西师范大学开设较早的专业之一,而广西师范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在广西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之中是成立最早的,经过40年的努力和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体育教育人才。近些年来,随着广西高等院校的连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广西高等院校的毕业生,特别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在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研究分析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并寻求对策,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2、2013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无结构访谈法、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对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调查中获取了2013―2014届毕业生实际就业的基本统计数据。2012届毕业生109人,实际就业率95%;2013届毕业生79人,实际就业率98%。从近两年的就业情况来看,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率逐年递增,这一情况表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仍有较大的挖掘空间。体育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体育方面的教育人才,因此,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渠道。
就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看,就业成多元化趋势发展,这是因为随着我国体育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大众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较多企事业单位接收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这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这两届毕业生进入中学任教共有58人,2012届有37人,占年级总人数的34.0%,2013届有21人,占年级总人数的26.6%。2012届考取研究生7人、占年级总人数的6.4%,2013届考取研究生6人,占年级总人数的7.6%,考研比列较少。在考取公务员方面,2012年考取了3人、占年级总人数的2.8%,2013年考取了5人,占年级总人数的6.3%,考取公务员的毕业生大幅度的上升。值得注意的是毕业生进入事企业工作的人数较多,2012届有35人进入事企业工作、占年级总人数的32.1%,2013届有27人进入事企业工作、占年级总人数的34.2%。这说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俱乐部发展良好,这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此外,还有部分毕业生走入社会后自主创业,2012届有14人,占年级总人数的12.8%,2013届有11人,占年级总人数的14.0%。总的来说,调查发现在校从事教育工作、进入部队公安、考取党政机关等这些传统的岗位仍然是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主渠道,同时,体教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正逐渐多元化,可供毕业生选择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多。
3.2 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一,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水平和英语能力这方面能力较差,综合能力有所欠缺。第二,用人单位注重学历、追求名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片面追求名校从而忽略了教育能力的强弱,致使绝大多数毕业生失去了与他人公平竞争的机会。第三,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现大多数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未从根本上认识就业指导在毕业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就业指导课程开设不到位。第四,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导致了人才培养的统一性突出,但是其灵活性较差,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不利于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 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4.1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力度,积极推荐毕业生
就业指导要早期化、全程化,高等院校应把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中,从入学开始就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实施指导。学校也要加强宣传本校和毕业生的信息,扩大影响,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合适的毕业生。
4.2鼓励多渠道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增加社会实践,发展“一专多能”,毕业生在掌握一项或多项特长的同时,也要了解和熟悉其他运动项目。同时,在文字应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应用以及外能等方面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
4.3 鼓励自主创业
实现自我就业. 自主创业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重要的择业渠道, 学校应提供及时信息和外部资源, 做好个性化服务。同时,毕业生应当依据自身知识优势积极创办科技性、服务性企业, 努力实现自我就业的同时还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4.4 优化课程设置
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和课程设置在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同时,必须考虑相近职业岗位群能力培养的需要,更要注意加强学生对岗位及其内涵变化的适应性和职业范围的弹性选择,注重对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与基础的充实和培养。
【参考文献】
[1]贺敏,高晖.体育人才的供求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01,156.
[2]陈志军.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华章,2012,31,253.
[3]沈雁华,张铎, 陈颖.体育院校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0, 82 (3) :87- 89.
[4]赵冰.我国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内容和实施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 (4): 79-81.
【关键词】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234-01
一、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创业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音乐专业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多数父母觉得只要能为孩子寻找一个好出路,就不惜重金对孩子进行各种艺考培训,所以对孩子的未来就业回报期待值也较高,希望孩子能在音乐方面成为颇有造诣的音乐才子,然而,并不是所有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在离开学校后都能进入大型的音乐制作公司,多数毕业生还是从最基础的音乐工作室创作开始的,甚至有的音乐专业的学生直接放弃了本专业,转入其他行业的工作[1]。另外,有的学生出于好面子的原因,觉得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对自主创业产生了排斥的心理。
(二)毕业生无法承担创业成本。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毕业生来说,四年的大学专业学习已经消耗家里的大部分资金,毕业后不但无法立刻就业回报家庭,还要再次向家里要自主创业的基金,这对很多毕业生来说,已经难以负担。虽然国家相应扶持一部分创业资金,但是对整个创业过程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创业资金的不足,也使一部分音乐专业毕业生对自主创业望而却步。
(三)高校课程设置缺乏相应的创业锻炼。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只是进行理论声乐课和乐器练习的学习,并没有受到相关的创业培训。
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但是针对性不强,一方面,就业指导课程与学生自主创业的关系不接近,没能与实际创业过程相结合,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专业的创业指导教师进行创业指导,会影响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和理解,无法对创业实践有深刻体验。
(四)社会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关注不够。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仅需要学校与家长的正确配合和对待,还需要社会给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不断关注支持毕业生的创业。目前,国家也在鼓励并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有的地方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并不重视,认为这是学校的责任,在国家相关政策的督促下,也只是进行形式上的关注,并没有真实调查,深入实际状况[2]。
二、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树立自主创业观念。学校在就业教育方面要积极做到树立学生的自主创业观念,要让毕业生明白,就业形势的严峻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呼吁大学生正确面对就业问题,抓住机会,勇敢尝试,特别是针对音乐专业的毕业生,要用实际的创业成功典型,不断影响学生的创业意识并积极付诸实践。
(二)设置创业实践活动。学校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仅可以吸引学生积极进行校园活动,努力展现自己,也可以让他们在活动中学到不一样的知识。比如创设新型的创业实践小组,号召大家一起进行创业,汇聚多数人的智慧,共同分享劳动成果[3]。地方政府可以联合当地的一些知名企业创造一些实践基地,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资金运转,引导和鼓励音乐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将自己的音乐才华展示出来,在小规模的创业基地真实体验自主创业的艰辛和乐趣。
(三)构建创业知识体系。创业过程是一个需要综合知识历练的过程,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设置应该趋于多样化和应用化,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将多层次的音乐领域统筹到一个具有应用型的专业体系中,结合创业教育与音乐专业课程的学习,搭建艺术实践平台,完善音乐专业的就业指导体系。
三、结语
加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合理解决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树立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增加创业实践的锻炼以及社会、国家、学校全力的配合和支持,可以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就业优势,扩大学校教育的影响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优质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舒畅.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分析及教育问题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28-30.
[2]周邦春,石瑾.地方高校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大众文艺,2014,(17):245-247.
[3]陈仲华.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作者简介: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们党总结国内外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所提出来的战略口号,大学生就业难、创业艰已然成为了新世纪新阶段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不仅是个人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依托,更牵动着每个家庭,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不仅能够维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
1.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笔者结合就业创业方面的工作经验,对成都市内几所高校内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这些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心态、创业愿景和就业期待进行了综合分析,归纳梳理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
1.1面对巨大就业压力,大学生能够理性认识
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巨大,主要来自四方面:一是城镇新增劳动力增加,二是农村富裕劳动力过剩,三是下岗失业人员问题严重,四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几何增长,待就业人数存量大。不同院校、专业、学历和地域的大学生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呈现出高校间、学历、学科、地域之间的不平衡。
调查中发现,未就业学生中50.3%的学生对就业持乐观态度,认为能够在毕业前顺利找到工作,40.9%认为在毕业前就业难度大,心里十分着急,仅8.8%的学生感到悲观,对毕业前就业不抱希望;在“新时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你对就业做好准备了吗”的选择中,69.8%的同学选择了有一些准备;在“假如你在毕业时为找到工作,你会怎么办?”,33.4%的学生选择到沿海经济较发达城市继续寻找就业机会,43.7%的学生选择考研,22.9%的学生选择回家寻找就业机会。由此说明,在就业压力面前,大学生能理性地去对待。
1.2就业渠道单一,就业状况差异较大
通过调查发现,当今大学生就业渠道主要以参加各类选拔考试和各种招聘会作为就业的主要渠道,就业渠道单一。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就业方向日趋多元化,考研族、创业族、出国族、校漂族纷纷出现。学生中的就业状况差异较大,不同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存在差异,抽样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理工类学生签约率为42.7%,远远超出其他专业毕业生,同一专业学生由于学校和个体差异,在薪酬等方面也呈现出较大差异。
1.3就业观念没有转变,对就业收入预期较高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偏高,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当被问及“当你没有被你想去的企业录用,而被另外一家你不是很想去的企业录用时,你会怎么办?”,有53.3%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了“拒绝这家企业,放弃这份工作”,有29.4%选择了“先去这家企业,适当的时候再跳槽”,有17.3%选择了“继续深造,研究生毕业后再去”;有近一半的学生的收入预期在每月5000元以上。学生们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还没有真正形成。
1.4大学生创业热情不够高,对创业政策了解不够,创业行业范围狭窄
创业是一种高水平就业,是促进大学生就业、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根据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创业热情目前还不高,仅有34.7%的大学生有意愿创业,在这些有意愿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当中有59.7%的大学生选择IT行业,有27.8%的大学生选择创意产业和零售业,12.5%的大学生选择其他行业。目前,多数大学生对创业困难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超过90%的大学生认为缺乏社会关系、资金匮乏、缺少专业技能、存在风险、没有合适创业项目是阻碍他们创业的困难,这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学生们已经认识到创业的门槛在逐渐提高;由于对创业的困难有相对的的了解和认识,许多大学生希望政府和学校在资金、创业培训和开业指导、市场需求方面的服务和信息对他们创业提供帮助。另外,对于政府和学校鼓励和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在校大学生也了解不多,据调查,对学校和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很了解的占5%左右,只是知道有这么回事的占到60%,其他的表示没有合适的信息渠道去了解这些。
1.5创业教育呼声高效果差,创业型人才严重缺乏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逐步开始重视创业教育,一些创业课堂、创业竞赛、创业导师、创业孵化器等纷纷走进学生中间。但目前的创业教育模式依然没有走出传统应试教育的框架,往往呼声高、效果差。很多高校尤其是省属及以下高校并没有将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进行有机结合,缺乏专业的、系统化的设计和引导,远没有上升到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创业空间有局限,学生综合竞争力较低,缺乏实战经验,缺乏创业的基本素质,加之高校产业化水平有限,产学研机制欠缺,创业型师生人才都极为匮乏。
2.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对策
通过以上调查资料分析,可以发现在校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有以下问题:第一,大学生普遍对自己工作预期偏高,就业渠道比较单一,就业状况差异较大;其次,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就业定位不准确;第三,当前大学生缺乏创业热情,对创业政策缺乏了解,缺乏创业条件。
根据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应当从大学生自身出发,自由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提升自身就业创业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借助各方资源,尽最大努力为大学生搭建就业创业平台,与此同时,高校应当加大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的教育。
一、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提高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水平
帮助学生就业、创业,提升其就业创业素质和能力是关键,提高服务能力水平是重点。高校首先应高度重视并健全组织网络,其次要结合自身学科优势抓住主线和重点,搭建能力培养平台,另外要有一支专业的服务和引导的教师队伍,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档、不缺位。
一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择业观。要深入开展调查摸底,了解掌握大学生的就业愿望和需求,通过开展就业指导与咨询、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会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摒弃高低贵贱、铁饭碗的传统观念,正确引导他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临时就业再择机,阶段性就业再学习,弹性就业再摸高的新理念,引导他们到中小企业等人才稀缺行业就业,合理避开热门行业,切忌眼高手低,正确引导同学们返乡创业,自主创业,灵活创业。
二要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和能力。当期大学生要么有业不就,要么无业可就。他们往往是就业观念的偏差和自我就业能力素质有限,因此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除了正确的择业观,能力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高校应加大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引导,强化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引导,科学组织实施素质训练,设计素质培训内容,建立分类指导、计划性指导、考核性指导培训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要重视加强学生就业创业的信息服务。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就业单位用人挑、选人难,而大学生却很难找到自己设想的理想岗位,这很大的原因是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渠道不畅。高校应通过高校联盟、新媒体、调查问卷等多重形式为学生创造就业创业空间。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服务甚至发动学生不断分享工作和创业机会,让学生和就业单位都能做到心里有数,有的放矢,真正实现双向选择、灵活选择。
二、创业精神与就业能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首先,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有想法的大学生向优秀企业家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拼搏精神。其次,创造机会、构筑平台,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例如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各级的创业大赛,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到就业基地实习,为大学生以后创业积累实地经验。最后,强化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水平。要在思想道德、专业技能、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经验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强化,鼓励大学生学有余力的时候,多参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社团活动,积极担任学生干部,积极投身志愿者活动等,切实提升自己就业能力。
三、科学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就业引导,让大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
引导大学生科学设计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模拟招聘、创业大赛等活动,通过活动载体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潜力。将学生的生产实践及社会实践等环节进行优化升级,让学生强化实践环节的效果认识,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同时通过讲授、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们自己分享成功案例。加强对学生的社会性引导,让同学们做好充分的职业心理准备,鼓励同学们树立正确客观的职业理念,重视学生科研团队的产业化指导,加大对学生专利等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从职业生涯规划到职业能力培养再到职业心理激励,逐步引导大学生正确找准定位。
四、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做好整合资源、广开渠道、沟通信息等就业工作
学校应当在稳固之前已经建立的就业渠道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学生就业、创业新模式。根据学校自身的地理优势、学科优势、政策优势等,建立和固化长期就业单位的合作机制,例如,与相关单位在相同领域开展多方科研合作,加强与相关单位的相互了解。提前派在校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各种形式的校园招聘会等。学校的各项就业、创业政策应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学校要重视大学生科技@、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机构的引导和平台建设,充分整合社会和学校资源,提高学校的产业化水平和能力,搭建学生就业创业的“绿色通道”。
五、建立大学生创业就业激励机制,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引导
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工作,是当前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应充分发挥平台搭建、铺路搭桥的作用,主动争取、挖掘、利用、共享各种社会资源,使一切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场所、培训、资金和其他方面的信息都能向大学生开放,都能被大学生利用,形成大学生就业帮扶的合力。高校应当满怀对大学生的深情,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以百分百的努力和强烈的责任感,奋发进取,迎难而上,切实把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抓紧抓好,力争使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取得一个实实在在的成效。高校要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引导毕业生树立创业意识。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当前创业的绝佳环境,充分理解政策、吃透政策、用好政策,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转变就业创业观念,让他们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一展风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梁海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求实,2009(6),276―277.
[2]叶松庆.大学生就业创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9):18―19.
[3]肖红伟,李林荣,张朝晖。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其培养策略[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29(1):40―4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原因
一是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只看重国家企事业单位,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二是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最终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二)高校原因
一是高校就业指导滞后,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一,有的只在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高校在就业规划指导方面成就较为薄弱,当代大学生不能够正确对待就业问题,没有形成成熟的就业观。
二是大学学习注重理论,缺乏实践。当前的大学课程偏重理论知识,缺少实践,这与现代企业普遍要求的经验丰富相脱节。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多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也不够强,很难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上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另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目前高校还停留在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的粗线条阶段,就业指导工作远远适应不了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
(三)社会原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的发展,国家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各个单位的的用人也处于成熟稳定期,吸纳的人才有限。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不科学、不合理,盲目的追求高学历,这种盲目的用人标准,不仅是对人才的浪费,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刚进公司的大学生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重视实践经验,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这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就业。
(四)政府原因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人才市场的管理是由人社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还未真正消除。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自身的对策
第一,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第二,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是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第四,积极创业。当前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于大学生创业问题非常支持,大学生应当把握时机,充分\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寻找搭档,积极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把握市场发展的整体趋势,判断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行业的市场需求是趋于饱和状态还是处于空白状态,找准自己的方向。要时刻注意观察自己所选行业的发展动态,做好跟踪。只有充分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才能够正确地判断创业的发展方向,才能够正确地确定创业的目标、战略以及具体选择实施方案,才能够驾驭市场。
(二)高校的对策
第一,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教学水平。高等院校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师资水平、办学规模、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设置专业,避免热门专业在同一学校的重复设置。改革教学体制,在教学安排中引入学生评分机制和教学竞争机制,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第二,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要逐步把毕业生就业纳入高校考核的重要指标,突出强调毕业生就业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并严格要求高校的对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负总责,将工作层层落实。大学中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培养和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第三,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第四,完善和开拓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应该在维护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为毕业生开拓和提供更广阔的择业舞台。加强高校与“关系单位”的联系,密切合作,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创出自己的牌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用人单位的对策
第一,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第二,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
(四)政府的对策
第一,依据方针政策促进就业。围绕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各级地方政府应依据一系列方政策,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就业的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第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规范高校招生规模。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涉及人事、劳动、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受制约的因素很多。第三,培育和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强化校园招聘市场的主体地位,鼓励各省市建立常设市场,推进建设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并不断完善人才市场机制。第四,建立完善的就业网络信息平台,拓宽就业渠道。
总之,大学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给予学生更多的就业锻炼,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选人用人标准,政府在就业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倾斜和关注,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侯鹏.就业理论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7年4期,90+92.
[2]唐瑞.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识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培训,2017年02期,227.
[3]杜璐.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分析及对策初探[J].人力资源管理,2017年02期,187-188.
[4]阚甜.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7期,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