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思政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167 ― 02
大学生属于国家高素质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均能够反映出其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而且对构建和谐主义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国内各高校应当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培养工作,积极地探索出符合当代大学生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而在满足大学生身心需求的同时科学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1.大学思政课实效性和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关系探讨
1.1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般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会由于不同时代、不同教学地点、不同学生群体而被赋予着不同的实质性质与涵义,而目前能够符合时代潮流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则是当代高校教育工作者按照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科学有效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落实一系列教育诉求解决工作,从而让教育对象逐渐形成教学规划中预期既定的思想品德树立效果,不断让教育对象养成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行为模式的一个过程。换而言之,所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是指在特定的空间与时间内,利用教育所特有的影响力量,采用潜移默化的教学形式对当代教育对象进行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体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素养水平,逐渐使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逐渐符合、贴近当代社会一定阶层所需要的品质标准。
1.2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分析
事实上社会大众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定义也存在着不同类型,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则认为所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即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通过科学、合理、可用的教学方法对教育对象进行长期性的教学项目,并且使其能够产生较佳的、可靠的教学成果。而笔者则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主要是指社会对大学生所要求的道德品质要求逐渐转变为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中的具体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的实际程度,也由此可见教育对象把社会对其的道德品质要求转化成自身道德素质所涵盖的思想认知是全面提升当代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是科学有效地增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关键前提,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程度。
2.目前大学思政课实效性落实效果欠佳的根本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得出,现阶段国内不少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基础性知识与理念存在着了解不深入、认识不清晰的问题,甚至存在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发展特点、性质特质一无所知,而且大部分学生对现阶段各高校积极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给予了较低的综合性评价,认为其仅仅是传播思想理念的一种形式,实质上并不存在一定的时代意义与社会价值。之所以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本性原因是当代高校在开展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前并没有基于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教学项目的,比如部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参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征,仍然沿用着传统化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形式上呈现出单向传输知识形势,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教育对象深入理解与探索思想政治知识的积极性与热情,使他们难以认识与感悟思政课程的实质含义,甚至会使他们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形成厌恶的学习心理,也因此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效性偏低的局面。很多情况下,一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能够让课程通过率有所保证,在教学方式选择层面上没有有效地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仅仅通过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手段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知道、记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而学生为了处理应试化教学项目,普遍会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将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知识记入脑中,可是他们仅仅记住了理论知识,并没有从自身发展角度感受与体会思想政治理念,因此导致他们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应用理论知识。为此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应当立足于教育对象的实际发展需求之上,结合目前的时代特征与社会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而逐步增强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
3.有效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效性的措施研究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深入地了解与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结合学生需求、时代特点与社会要求,有效地选择合理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并且在这过程中要实时地对大学生所提出的不合理需求给予正确的指导工作。有效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效性的措施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3.1根据当代大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始终坚持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大学思政课开展原则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当代教育事业开展一系列教学项目都务必要遵循的落实原则,其能够直接关系到教学项目能否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性,能够影响着教学工作的落实质量与效果。众所周知,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国家发展的主体,是提升与维护自身根本利益的重要力量,而我们深化改革教育事业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广大群众的实质利益,不断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从而有效地推进当代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必要始终坚持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落实原则,将学生当作为全面提升思想政治领悟过程的主体,在最大限度上尊重学生表现出的个体差异性与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自主能力等综合性素质,而且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视为长期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项目,唯有如此方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的落实队伍当中,有效增强当代大学思政课的实效性。
3.2根据大学生需求层次的差异性,科学合理地落实大学思政教育课程
通过马斯洛需求理论得出,人的需求层次按照由低至高的顺序能够划分为生存需求、发展需求以及享用需求,而所谓的生存需求是指人们对能够满足基本生活要求的物质性追求,为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这一生存需求着手,灵活运用推动物质文明进步、提升生活质量与水平、增强人的基本生活标准等一系列措施来激发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的积极性,但是人的进步与发展并不能仅仅停留于纯粹的物质追求层面,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给大学生提供适当地指导意见,让他们逐步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所谓的发展需求是指能够有效促进人道德品质与行为模式发展的需求,为此大学思政教育应当通过为当代学生提供强而有力的政治方向指导、有效限制学生的行为举止、激发学生创造性精神能力、培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等一系列方式与渠道来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而所谓的享用需求其实是指个体获取一定需要或者某种愿望,且能够从其中感受快乐、体会满足、领略充实,最终使得自身的精神层次得到满足的一种需求。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当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尽可能地发展与培养学生个体的品质德行,且要科学有效地满足每一学生主体的层次需求,持续性地激发起学生参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与热情,从而逐步增强当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3.3充分利用时代特征与发展产物,与时俱进地推动大学思政课的有效落实
众所周知,世间万物均处于时刻变化的状态,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应当以发展眼光面对世界、以变化角度观察问题、以进步理念处理问题。而且随着经济不断地蓬勃发展,人的成长与发展需求也处于时刻变化发展的状态,所以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充分地了解与掌握人需求的变化规律与特点,并结合时展特点与产物,行之有效地落实特具当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代的日新月异促使着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与发展,由目前大学生主要需求而言,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将网络要素逐渐渗透至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并且在学生所能够接触的互联网模块融入适当的思想政治知识,进而让学生在运用网络期间潜移默化地感受、领略到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影响,且逐渐改善自身的行为举止与语言对话,从而有效地增强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4有针对性、目的性地为大学生不合理需求提供恰当、有效的指导意见
大学生实际的成长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积极恰当的的特征,然而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伴随着信息化与全球化不断蓬勃发展的步伐,且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与市场经济恶性竞争局面的影响作用,一些不良、消极、不合理的需求就逐渐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滋生。例如不劳而获、学习散漫、生活挥霍、偷窃隐私、行为造假等一系列消极不良行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必要对以上不良行为与发展需求进行适当地评论,并为广大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恰当的指导意见,从而让他们逐渐关注与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且逐步使其发展成为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合理需求。
总而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最大限度上展现自身功能与性质,就务必从当代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需求着手,不仅要制定出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性特征与发展需求的大学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而且还要逐步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需求层次,让自身能够在竞争愈演愈烈的经济社会中同时满足个体成长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从而更为有效提高当代大学思政课的实效性。除此以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始终坚持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工作原则,深入地分析与研究时代特征与发展产物,且将其有效地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合起来,进而在最大限度上展现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与个体差异性,不断实现创新教学、增加人文关怀,从而逐步提升当代大学思政课的实效性,不断实现其所蕴含的时代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李伟. 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12,(06).
〔2〕 林琳. 人文关怀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1).
〔3〕 王欢,刘天宇. 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路径选择〔J〕. 新西部:下旬,2011,(08).
〔4〕 尹倩. 《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的教学体会〔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
〔5〕 齐晓安. 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题教学体系的探讨〔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
会议透露,今年,天津将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继续促进优质均衡发展;此外从今年秋季入学的新高一开始,将实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与之相适应,将进行高中课程改革;此外,还要抓紧研究制定我市中考改革实施方案。
对于大家关系的天津2017年“幼升小”“小升初”政策,此前,从市教委获悉,今年天津“幼升小”“小升初”政策不变。
招生政策
幼升小、小升初招生政策
在前不久的天津市教委召开媒体通气会,天津市教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徐广宇介绍2017年天津教育有关工作时表示:2017年,天津“幼升小”、“小升初”政策不变!坚定不移地推行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政策。
小学入学,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本市户籍年满六周岁的适龄儿童上小学,家长们可以拿着居民户口簿(包括蓝印户口)、合法固定居所的证明、儿童预防接种证,到所属学区片学校登记入学。
二是非本市户籍的居住证持有人随迁子女上小学,要按照本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由家长向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提交居住证、户口簿、在津合法居所的证明、在津务工就业证明还有孩子的儿童预防接种证,在区里进行登记申请入学,由区教育行政部门将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
三是轻度残疾的适龄儿童可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中重度残疾适龄儿童,可以到相应的特殊教育学校登记入学;确实不能进校就读的重度残疾适龄儿童,根据残疾类别和教育需求,由特殊教育学校或普通学校提供送教上门服务。
初中入学,也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公办初中实行划片入学。各区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初中学生招生人数和小学毕业生人数基本相当,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均衡,中小学地理位置相对就近等原则,合理划定学区片。划片方式分为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
单校划片是将一所初中和多所小学,规划成初中招生学区片。实行“单校划片”的初中,采取对口直升的方式招生,也就是小学毕业生以校为单位,全部升入对口的初中学校。
多校划片是将多所初中和多所小学,规划成初中招生学区片。市内六区全部使用多校划片的方式。实行“多校划片”的初中,采取学生填报志愿和随机派位相结合的方式招生。小学毕业生可以在学区片内选择1—2所初中学校,对报名人数少于招生人数的初中,学生直接入学。当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时候,采取随机派位的方式确定学生入学。
二是民办初中实行网上报名、面谈录取等招生办法。即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兼顾面谈表现进行招生,一律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
三是居住证持有人随迁子女上初中,要按照我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有关规定,由各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到公办初中学校入学。
研究制定中考改革方案
今天召开的2017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 王璟表示,今年还要抓紧研究制定我市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启动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切实做好居住证持有人随迁子女教育工作。
2016年9月20日,教育部当天召开新闻会,披露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具体细节。根据教育部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要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简称中考改革)。
中考改革改什么?
这次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一个“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
推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 以后将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考试 “两考合一”,合并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多次备考负担。
改变考试科目构成
语文、数学、外语为基础学科,统一作为录取计分科目。将体育也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第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同时,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由试点地区确定其他纳入“录取计分科目”,防止群体性偏科。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但并不要求将所有科目纳入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这次改革也提出,在每门课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学生适当的选择权,发展学生优势特长。所以,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将可以选择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之外的其它“录取计分科目”。但是,不能只选文科类科目,也不能只选理科类科目,要文理兼顾。没有选择的科目,不仅“要学”、“要考”,还要达到“合格”。
改变考试内容
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素质。
改变成绩表达
可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重申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等级”呈现的要求,避免学生分分必争、过度竞争。
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明确要求试点地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让以往处在从属、参考地位的“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主角,在高中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
评价内容上,要求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
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评价程序上,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在结果使用上,实行谁使用、谁评价,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破解唯分数。
改革招生录取办法 :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招生录取时作为参考。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鼓励发展学生兴趣特长。
中考改革什么时候改?
由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一般由地市组织实施,要求地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具体的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并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统一要求;选择有条件的地市进一步扩大综合改革试点,制订中考改革实施意见,2017年8月底前报教育部备案。
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现在的初中在校生、非试点地市仍执行原来的考试招生办法不变。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一个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基础教育
学前教育:2020年全市学前教育学位缺口将达到23万个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大量增加,以及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学前教育资源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初步测算,到2020年,全市学前教育学位缺口将达到23万个。今年要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五年发展计划,着力加强学前教育资源建设。
一是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每新增一个教学班,市财政给予40万元的经费补助。今年,要新建改扩建、提升改造和接收配套幼儿园100所。
二是规范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大清查、大整治工作,7月份要完成整改任务。对在城区接收或利用小区配套幼儿园用房,开办教育行政部门所属幼儿园或者举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根据办园规模,市财政一次性给予100万-200万元的奖补资金。
三是加强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采取“一园一案”的措施,对偏远农村幼儿园进行重点帮扶。全面落实174所乡镇幼儿园的机构编制、师资、经费等。
四是扶持规范民办园发展: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民办幼儿园用电、用水、用气优惠政策。对年检考核评为优秀的民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给予专项奖励,
五是加强学前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幼儿教师补充机制,采取多种形式补足配齐幼儿教师。实施学前师资培训项目。建立公办园灵活用人机制,依法保障非在编教师工资福利待遇。
六是提升保教质量:制定实施幼儿园办园标准、安全管理标准,出台保教质量规范,制定幼小衔接指导意见,探索学前教育质量指导责任区制度,坚决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义务教育:2020年全市学前教育学位缺口将达到23万个
一是扎实推进第三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今年要力争200所学校通过达标验收。
二是要加大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力度。去年,全市中小学交流教师达到2900余人,其中骨干教师达到1400余人。今年,要进一步扩大交流规模,特别是提高骨干教师交流比例。
三是继续推进学区化办学,今年,要制定实施学区化办学指导意见,深化学区化办学改革试点,在学区内统筹教学管理、教师研训、学生活动、课堂教学、质量考核。
四是要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委托管理,充分发挥名校的辐射带动作用,让名校的优势和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落地生根。
五是用好“三通两平台”。继续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不断充实教育教学资源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高中教育:2017年新高一要进行课程改革
从今年秋季入学的新高一开始,将实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与之相适应,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抓紧完善和出台高中课程设置、选课走班、学生发展、学校课程开发指导意见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确保高中课程改革稳步实施。
二是推出一批高中学科特色课程建设项目基地学校,进一步优化必修课程,发展选修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和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选择。
三是学习借鉴上海、浙江首批高考改革试点省市的高中课改经验,引导学校统筹课程开设和教学安排,防止出现“强制分类”、抢赶进度、组织“考试会战”等偏离高考改革方向的现象。
四是抓紧编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手册,建设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管理平台,为高考改革夯实基础。
五是对第二批12所特色高中进行评估验收,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品牌高中”。
教材改革:今年制定教材建设实施意见
去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第一次明确了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必须严格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其他国家课程教材必须在国家教材目录中选用。高校必须统一使用国家统编的思政课教材,统一使用“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学科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优先在国家公布的目录中选用。
按照国家部署要求,今年,要制定我市教材建设实施意见,成立市、区两级教材委员会,严格选用国家统编教材,严格管理引进教材,对区本、校本教材加强统筹指导和政治把关,坚决防止教材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
高等教育
支持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力争1-2所市属本科高校进入一流学科国家层面重点建设高校行列;支持8所市属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所共建学校(民航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
力争进入全国百强或达到国内同类院校水平;遴选50个左右实力较强的优势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力争30个左右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重点建设50个左右与我市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紧密对接、服务能力强的特色学科(群);建设一流现代职教体系,主要是支持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
从我市18所高职示范校、骨干校和市级示范校中,遴选12所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力争达到一流水平。
同时,整合全市高职教育资源,重点建设与我市十大重点产业群对接紧密的30个优质专业群。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是要落实好京津冀教育合作协议,我市与教育部、北京市、河北省签署了10余项教育合作交流协议,今年,要力争取得实质性的重大突破,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二是加快推进国家大学创新园区建设。去年,我市与教育部签署了《共建国家大学创新园区(天津)合作备忘录》,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是加快推进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分校建设,今年,要制定发展规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师资培训,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2018年建成招生。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社交网络;互联网档案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主要教育类型之一,其目的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为了规范职业教育,同时提高职业学校(学院)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教育部门推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和应用条例。在这些文件中,不但要求思政工作者采用一些传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同时需要利用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合理的监督和辅导。
互联网技术和应用是近些年兴起的高新技术,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互联网技术不但对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人生目标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从事思想教育的政工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有很大的影响[1]。了解和掌握互联网时代职业学院中开展思政工作的新特点,有助于政工教师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能够达到较高要求。
二、互联网的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在职业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中负责思政工作的主要是学校政工人员,而思政工作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研究互联网时代下对思政工作的影响,主要从新应用技术的出现和工作方法的改进两方面探讨互联网时代思政工作的特点。
1、互联网新应用技术出现对思政工作的影响
高职学院的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这一点和互联网中新技术和新应用不断涌现正好切合,使得在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会使用互联网出现的新应用。从早期的网络聊天室、网络论坛和网络即时通讯软件,到近期的社交网络平台(如人人网、微博)或社交聊天工具(微信等),大学生们都会在最早时间内积极的参与到这些应用中[2]。同时网络教育、网络购物、网络求职和网络营销也成为大学生生活学生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许多学生在使用这些互联网应用时对这些所涉及的技术和理论产生浓厚兴趣,愿意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计算机知识和网络应用的学习中。
互联网新技术和新应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了学生对先进技术的感知和认识,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也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高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具有文化基础差,对所修专业课程学习兴趣缺失及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特点,互联网新应用的出现往往会成为他们消耗精力和时间的途径,大大影响了对专业课程的时间投入;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言论,也会通过互联网对学生的思想、态度以及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合理的利用和参与互联网成为高职学院思政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近期发生在校园中的极端事件和中,部分当事人都会在微博、个人空间和论坛等互联网信息平台中事先消极或极端言论或态度。如果能够在学生极端思想形成前期就能发现预兆,尽早进行思想教育和干预,就会很大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互联网新应用对思政工作方式的影响
传统思政工作方式比较简单,通过会议的方式进行集体教育,或者利用谈心方式进行个体教育。这些传统方式大多数是单项的信息传递,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信息,而不利于接收学生自己的想法,而且这种方式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需要师生在共同时间和空间中组织这些活动。
学生对这些传统的工作方式也有抵触情绪,采用消极对待教师的工作,往往不愿意将真实思想反馈给教师,但是会利用互联网方式向自己社交圈子或社会公众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多数班级都会利用腾讯的聊天工具QQ建立自己的班级群,利用微信建立班级群,或者利用微博建立粉丝团等等互联网组织;还有一些爱好相同的学生会在利用百度贴吧建立兴趣群等社交团体。
尽管互联网应用广泛用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但很少有政工老师参与其中,原因主要有两种。首先是高职学院的许多政工教师缺乏相应的互联网知识,无法掌握相应的软件;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学生在互联网社交中比较排斥政工老师,不愿意与老师进行真实的交流。
互联网交流方式克服了传统思政工作方式的单向信息传递和时空限制的缺陷,可以有效的提高对学生实际思想动态的掌握程度以及更好的展开工作,因此政工工作者应该将这些新沟通方法作为思政工作的必要方式。
三、利用互联网思维改善思政工作
思政工作者不光需要适应互联网对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而且需要从思维方式上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互联网思维在思政工作中的体现是以学生的思想需求为中心,利用互联网工具,充分发挥政工工作者在思想教育中的主动性,实现学生思想言行的及时发现和有效干预。为了有效的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教育,政工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能够熟悉使用互联网社交工具
使用互联网工具有利于教师及时与学生进行的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言论行为。当前许多互联网社交工具具有即时性,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了解和干预,不但增加了开展思政工作的形式,同时也可以提高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也会减少师生之间思想交流的障碍。
2.建立学生互联网档案
由于互联网现在还没有全面实现实名制,许多学生可以使用匿名在论坛或聊天室发表言论,要全面准确的了解学生动态,必须建立学生的互联网档案。利用校园网管理技术[3]和网络行为识别技术[4]对用户的身份进行识别,并通过的数据库技术对用户身份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学生真实身份和网络中的所有身份的映射关系,并且建立学生网络行为档案。
3.利用互联网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
学生在互联网上的行为和言论都可以通过数据来表示,但这些数据与传统的文章或汇报不同,表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只要合理的使用互联网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才能有效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5]。通过微博等网络平台数据分析软件可以对特定对象的行为、言论和情绪进行统计和预测,提高政工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敏感度,增加对极端思想或行为的预警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增勇.网络的挑战与思政工作的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05 (3).
[2]刘慧瀛,程相喜.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3).
[3]代晓红.高校校园网管理若干问题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关键词:一流课程建设;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路径
一流课程建设是当下高校教学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重大战略契机。2017年8月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决策,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2019年4月为进一步推动“双一流”建设,教育部正式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即建设1万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一流课程建设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其中,教学内容改革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根本与核心,是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改革的基石。以下从立德树人、沟通古今、融汇中西、体用结合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路径创新。
一.强化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与教授专业知识相结合
在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多侧重文学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学生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究其原因,主要与古代文学课程内容特别多、教学课时比较少有关。古代文学包括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辽宋金元文学、明清文学,部分高校还会将近代文学纳入其中,可见,古代文学包含了自上古至近代两千多年的历史,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就文学本身而言,囊括了众多的文学作家、文学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文化思潮等。显而易见,古代文学的课程内容具有历时悠长、涉猎广泛、内容繁多、文义多元等特点。因此,教师为赶教学进度,往往以知识讲授为主,而减少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评析,从而忽视了古代文学作品蕴含的文化精神,以及对学生人格精神的熏陶与培育。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仅就《论语》而论,即蕴含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入则孝,出则弟”的孝道规范,“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坚毅果敢,以及“学而优则仕”的兼济情怀等文化精神,另有君子品格、学习方法等不必赘述。更遑论先秦诸子、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瀚如烟海的文学经典。这些文化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格精神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是立德树人的第一手材料,也是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第一把钥匙。因此,在一流课程建设的战略契机下,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优化教学内容,强化课程思政。具体来说,既要饱满地完成专业知识的讲授,又要深刻挖掘古代文学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时刻以树立学生美好品德、健全学生人格精神为教育目标,并体现在教学实践之中,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终极教学目的。
二.注重古为今用,将古代经典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
中国古代文学距今时日久远,与当今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化社会环境存在较大差异,譬如就语言的读法来说,古代汉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四声,而如今普通话中已无入声字,而且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与古代汉语中的平声、上声、去声并不完全相同,这就造成了古今语言文字理解上的障碍。再如,古代文学中的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玄言诗、盛唐气象、古文运动等文学风格或文学现象,都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文化思潮等密不可分,解读古代文学需要知人论世,文化语境的不同又加深了对古代文学理解的难度。又如,律诗和词的创作有严格的规范要求,讲究平仄格律和对仗押韵,这在今天已经很少被创作。另外,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普及,更加剧了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脱离。因而,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古代文学是故纸堆里的“死”学问,不具有时效性和实用价值,从而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古代文学经典也成为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案头作品。鉴于此,在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中,亟需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具体来说,应增强现代教学意识,第一,吸收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及时补充教学内容、更新教案与课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用新方法、新材料来解读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常学常新的学习态度和用现代意识、现代材料解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方法。第二,强化实践教学,挖掘古代文学与当下社会生活的契合点,用现代方式解读和演绎古代文学,使古代文学“活起来”,以最终达到古为今用、沟通古今的教学目的。第三,在讲授古代文学经典时,除了传统的阅读欣赏、评论鉴赏之外,还可以强化视听体验、经典再创作体验。比如,观看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剧,进行比较研究。再如,化用诗词进行现代广告语的编写,对古代戏剧作品进行改编、续写等剧本创作,拍摄抖音等微视频演绎古代文学经典等。总之,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力求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结合,赋予古代文学新的视野与功能,使学生置身古代文学的情境之中,感受古代文学的时代魅力与现代价值。
三.推进中西融汇,将传统文学与西方先进理论相结合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烙印,因此,在传统的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一贯采用本民族的传统思维和理论,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亦以彰显民族特色为主。这是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必要手段,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忽略了古代文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不利于学生国际视野的养成。实际上,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无论当时还是今日在国际上都有着比较广泛的传播和影响。《三国演义》早在明代隆庆三年(1569)已传播到朝鲜,英国牛津大学收藏了一本崇祯八年(1569)的明代刊本《三国志传》,目前朝鲜、日本、越南、英国、法国、俄国等多国都有《三国演义》的译本,同时也有许多研究论文和专著,《三国演义》的国际影响与地位可见一斑。再如元杂剧《赵氏孤儿》曾被国外多位著名作家改编并且搬上舞台,法国伏尔泰就据此编写了《中国孤儿》,并于1755年出版。《三国演义》《赵氏孤儿》受到国外读者的欢迎并不是个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许多经典作品,乃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国外都有着广泛的受众,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必然结果。另外,由于历史的遗留问题,中国许多原始文献曾大量流失到国外,比如敦煌学发源于国内,其第一手文献材料却在国外。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中,不能忽视其在国外的现状。另外,西方学术研究中的先进理论也是打开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钥匙。比如,西方的传播学理论、美学理论、语言学理论、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等,与国内教学研究与改革有许多共通之处,我们可以择其善者应用到本学科的建设与改革之中,以拓展研究视野。因此,在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不能故步自封、画地为牢,而应该具备国际眼光,主动探索古代文学在国外的研究现状和最新成果,以及国外相关学科的先进研究理论,并存其精华、化为已用,将最新的、客观的文学知识、文学理论传授给学生,以开拓学生视野、培育学生中西结合的先进理念。
四.提倡体用并重,将文学本位与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
中国古代文学以文学研究为本位,以历史学和文化学研究为双翼,古代文学的教学同样遵守这一原则。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往往以文学创作为核心,辅以文学传播和文学评论。其中,文学创作又注重分析作者的身世生平,创作的政治、经济环境,文学作品的鉴赏等。这是古代文学常用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却不利于课程特色与学科品牌的建设。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具有地域特色、校园特色的地方高校并不少见,比如郑州西亚斯学院地处中原腹地新郑,而新郑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有“炎黄故里”之称。从1992年至今,新郑市每年3月都会举行祭祖大典的活动,该校则承办“黄帝文化国际论坛”,撒贝宁、马东、郦波、康震等文化名人都曾云集于此。此外,新郑市的文物名胜众多,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八处,包括郑韩故城、欧阳修陵墓、始祖山风景区、郑风苑景区与郑王陵博物馆等。可见,郑州西亚斯学院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该校的古代文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就地取材,增加课外参观文物遗存、观摩国际论坛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文学在历史长河中流过的痕迹。再如,“中华第一古都”安阳市,曾出土了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也曾发掘出甲骨文在内的殷墟遗址。安阳师范学院则利用这种特殊的地域文化,成立了“殷商文化研究所”,同时创办了《殷商学刊》。郑州西亚斯学院和安阳师范学院在特色学科建设方面无疑取得了成功。因此,为打造特色学科品牌,建设一流课程,古代文学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需体用结合,将文学本位与地域文化、学校特色结合起来,使古代文学的教学融入地方特色,将历史拉进现实,将文学融入人生,从而使古代文学的教学生动鲜活起来。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0引言
2017年1月19日,由国家卫计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各领域各行业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促进工作[1]。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再次强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文化群体中最活跃、最健康的较高层次群体之一[2]。然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心理障碍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学生也不例外。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在学习心理、网络心理、人生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近年来,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等文件,从政策层面进行规定与指导。许多学者开展了专题研究[3-6],从理论、学科及视角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效果不是非常好。究其原因,除了存在“纸上谈兵”外,更重要的是未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实践性研究,未建构符合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本文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尝试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期为后续研究及实际工作提供借鉴。
1统筹规划心理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前提
成立领导小组是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机电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担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及各系党总支负责人担任组员,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院整体规划。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并分别配备专职工作人员2名。学校领导通过专题会议,如学生管理工作例会、学生工作论坛等听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汇报,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制订相应制度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机电学院颁发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方案》,进一步明确“1+4+7+X”工作网络,其中“1+4+7+X”分别代表心理中心、专职工作人员、二级心理辅导站以及心理委员,责任到人,层层包干,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另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还制订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章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守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值班制度》《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伦理规范》等制度,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进一步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提升师资水平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保障
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由专职工作人员(心理中心工作人员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教师)、兼职心理咨询师、系部二级心理辅导站负责人组成,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如机电学院拥有一支由13名教师组成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职教师与在校学生比例为1∶2462,专兼职教师与在校学生比例为1∶757.54。专兼职教师全部具有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硕士或心理咨询师证书,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性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专业培训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专业培训分为校外培训与校本培训。根据安徽省有关要求,机电学院专职工作人员每年接受专业培训不少于72学时,兼职工作人员每年接受专业培训不少于20学时。其中专职人员以校外培训为主,兼职人员以校本培训为主。另外,每年利用辅导员论坛以及新生入学教育等时期,至少对辅导员进行2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让他们懂得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方法。由于培训措施到位,加上教师自身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以及履行职责的意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评价较高。
3改善工作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
硬件设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机电学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建设,按照生均10元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建有近350平方米的拓训基地,软硬件设施完备。拥有预约等候室、心理测试室、心理阅览室、心理督导室、心理宣泄室、音乐放松室以及心理沙盘室各1个,个体咨询室与团体辅导室各2个。各功能室配备有完备的个体和团体咨询设施。在拓训基地,学生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由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学习效率倍增。另外,实践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有助于拓训基地的进一步完善,两者相辅相成。
4打造四大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
4.1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是根本
通识教育是根本,有助于让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懂得基本的调适技巧。机电学院针对大一所有新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计32学时、2个学分。课程教学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严格按照《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管理办法》等文件有关规定,采用集体备课、同行听课评课等活动,逐步实行小班教学,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每学年组织教师集体备课8次以上,每学期平均组织听课12次。自开设以来,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成绩均在90分以上,成为学校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4.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是支撑
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一直以来,机电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建设。在两个大学生心理领导小组的积极指导下,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系部二级心理辅导站为平台,班级心理委员为核心,宿舍心灵使者为支点,心理健康协会为补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另外,开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开通腾讯、新浪心理微博以及微信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实现网络化、全天候。每学期网站点击数生均超过1次以上,微博浏览量达到10万余人次。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心理普测、心理咨询网络预约、心理自测、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动态随时看等功能,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学校始终坚持常态化与阶段化相结合、全体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筹划并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年在组织开展“5.25心理活动月”“11.25心理活动周”等传统主题活动的基础上,依托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在世界精神卫生日、新生军训与入学教育等特殊时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4.3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是补充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机电学院采用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为不同群体学生提供心理服务。在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基础上,通过电话预约、网络预约、当面预约等形式,每天向全校师生提供电话咨询、在线咨询以及面询等个体咨询服务,且咨询记录完整。每年接受个体心理咨询的师生300余人次。另外,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制订详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指导开展团体辅导服务10余次。为了提供更好的心理咨询服务,提升心理咨询教师专业素养,积极开展案例研讨与督导活动。每学期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接受校外案例研讨与督导7~8次,专兼职教师接受校内案例研讨与督导5~6次。
4.4推进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是底线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后防线。每年10月份,机电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依托二级心理辅导站,对当年入学的所有新生进行心理普查,为新生建立心理档案。根据普测结果,将重点关注学生名单上报并下发至有关系部学生管理负责人,对其进行关注。另外,通过预约访谈,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面询,进行进一步排查,为系部提供决策依据。除了心理普查,还建立了周汇报制度,开展定期排查工作。每学期开展定期心理排查18~20次,并及时将有关情况上报,为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打下扎实基础。当出现心理危机事件时,立即启动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预警与干预机制,相关人员各司其职,将心理危机事件对当事人及其身边人的影响降至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