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学业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指导政策
一、当前就业形势和相关政策
1.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有630多万,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大学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激增、经济增长放缓,使得今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
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供大于求是历史遗留性问题。1999年~2005年,高校扩招速度平均每年增长20%,最高时曾超过40%,而同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大体在10%左右,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超出了社会对人才吸纳能力的增长速度;传统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社会需求。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相关指导政策
为了促进广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大中专院校必须开设实践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其中顶岗实习累计总学时约为一学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也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抓紧实施3年1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从2009年到2011年,组织100万离校但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现状
1.“奔奔族”和“啃老族”现象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在2006年已经迈入大众化阶段,但基础教育仍在强调“升学”和“应试”。虽然国家一再倡导素质教育理念,但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少,基础教育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以升学为导向,初中生被告知“考上重点高中就好了”,高中生被告知“进了大学就好了”,这样给学生造成的印象是“上大学就是出路”“考上大学等于找到了好工作”。如此,考上大学的“骄子”对“出路”和“收入”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可是真正等到毕业时他们才发现,就业竞争的压力是如此巨大,花费巨资上了十几年学后要想通过工资“收回成本”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于是,大学毕业生要么加入“奔奔族”,要么因为“高不成、低不就”宁愿“啃老”也不愿意接受待遇差的岗位。
2.给自己制造障碍,专业对口情结严重
据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目前有近八成的学生找工作的重要标准是专业对口,专业对口情结在专科生和研究生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持该观点的毕业生表示,找专业对口的工作适应期短、发展潜力大,工作后很快就能得心应手,且所学的专业知识不会丢。尽管现实中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十分不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在接受“专业只不过是找工作的敲门砖,第一份工作肯定不会是最满意的”这种观念,但仍有近半已经从事非专业对口工作的受访者表示:一旦有机会就会跳槽到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岗位。对于这种现象,一些教育专家认为,这是大学生自己给自己的求职之路设置障碍,因此建议他们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对此,笔者并不完全赞同。虽然学生在报考大学选择专业时有一定的盲目性,但就业难的主要问题出在高等教育机构自身,高校争相开设热门专业,因为热门专业生源好,这就极易造成相关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高校专业教育和专业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只注重传授知识,而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处不大,这就必将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学生对所学专业忠诚度的下降。
3.求职成本太高
求职成本主要集中在简历制作、形象包装、各种职业培训证书和交通、通信费用等方面。华中人才市场通过对2009年上半年参加招聘会的数千名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毕业生求职成本在大幅上升,每生平均花费达2000元。
4.求职时机把握不准
据调查,春节前是各大企业的用人高峰期,但各大院校特别是专科院校的毕业生还要在学校上一学期课,因此他们无法抓住这个机会。春节后则是各大企业的用人低谷期,却是各大院校毕业生的求职高峰期。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高校应该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延长学生实习期,并对实习时间进行调整,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周期。
三、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建议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近几年,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增强信心,促使他们实现设定的目标。实际上,有近一半的学生并没有制定过职业生涯规划,即使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其内容也多泛泛而谈。原因很简单,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设计5年、10年甚至几十年以后的事情,这对人生阅历浅、社会经验少的学生而言,困难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笔者认为,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制订上大学期间的成才计划是关键,因为只有使大学生先成才,才能好就业。因此,建议大学生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定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往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切身体会;围绕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社会实践锻炼等制订学习成才计划,并做到一学年一总结一修订,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切实转变观念,切忌好高骛远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在观念的转变。我国高等教育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实现了向大众化阶段的跨越式发展,但观念的转变却需要很长的时间。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要注重因材施教和培养目标多样化,使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减少结构性失业;家长也要改变传统观念,以减轻学生因家庭期望值过高所形成的压力;大学生更应转变就业观念,从“天之骄子”的光环中走出来,将自己定位于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建设者,自愿从一般性的工作做起,从基层做起,从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起。有人说,只听说过大学生失业,没有听说过农民工失业。此话虽不严谨,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就业观念差异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3.树立“在实践中成长”的理念
2009年教师节前夕,总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看望师生时指出:“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为此,高校应以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实习实训课,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成长”的理念。一些高校的实践表明,就业指导仅靠说教达不到理想效果,组织毕业生到基层那些求贤若渴的用人单位去看一看、听一听,或是组织校友中的成功人士来校讲述自己在基层就业的经历和成就,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大学生在基层实践中要做到:认真敬业,勇承重担,提高交际技能,善于发现变化并且适应变化,摒弃各种错误观念,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开发新技能。这些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想与实践的碰撞和不断成长的过程。
4.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样本显示,已就业的大学生对工作的总体满意率为38%,对现有工作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工作性质及内容、薪金待遇、人际关系等方面。对人际关系的不满意反映了大学生初入职场时对社会的不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因此,大学生实习期间要强化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与社会接触,经历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过渡,他们会发现社会比想象的要复杂,有些事情是很残酷、很现实的,但也能从中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也再次论证了大学教育不仅仅是要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认知社会。
参考文献:
[1]戴尔・卡耐基.卡耐基成功学教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网络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210-02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异常巨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在于社会就业岗位紧缺,还与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以及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因缺乏生涯规划的指导,对自我没有认知,在择业竞争时就会遇到很多尴尬的局面,甚至失去自信心与参与竞争的勇气。因此,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网络化学习共同体,是当今高校推进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改革的一个值得深刻探讨的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高校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转变教育理念,把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依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影响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表现在:
(一)教育理念较落后,对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视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旧采取以“注入式”授课方式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然而课堂内容陈旧枯燥,授课形式单调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程缺乏实用性,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不到提升,达不到用人单位的基本需要。此外,大多数学校关注较多的是就业率,这份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就业愿景,能否充分施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方面却无人关注和统计。由于没能真正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业规划目标的方向性不明、学业规划内容的操作性欠缺。
(二)管理体制不规范,缺乏专业教师和个性化辅导
由于大学生对社会了解甚少、缺乏经验,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还是模糊的,这便需要学校加强专业的咨询辅导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目前较多高校没有专业的职业规划师,一般都是由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老师或辅导员来进行指导,对他们没有任何科研要求和职称评聘的要求,在教学上只注重量,不注重质。并且学校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兼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培训提高机制,从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对专业的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指导,很难帮助大学生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自身的性格、兴趣、特点和不同的学习阶段来制定个性化的生涯规划,使得他们在择业竞争中出现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缺乏自信心、失去参与竞争的勇气等问题。
(三)实践交流平台欠缺,无法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
目前,很多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重要考察依据,则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高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式各样的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然而很多学生因缺乏科学的指导,为了增加工作经验,盲目跟风,不分主次,缺乏职业方向性,找了很多份兼职工作,却没有哪一份是对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实质性的帮助和提高的。因此学校应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团体组织,进行有专业性的职业训练。只有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积极搭建实践交流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创业,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
二、构建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网络化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传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我们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室这样固定的场合,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难以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因此,网络学习共同体解决了师资不均、缺乏互动平台、学习时空局限以及个性化需求多样性的难题,构建网络化学习共同体势在必行。
(一)网络化学习共同体有着共生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认知水平可能不在同一层次,看待问题的方式与态度也不尽相同。学习共同体中成员的多样性可以产生不同思想的碰撞与汇聚,使学习共同体成为了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系统。在学习共同体内部,共同的学习目标、研究方向成为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为了促使学习共同体的不断进步,大家在追求个人愿景的同时,也为达成团体目标而努力,从而为参与者提供一个相互支持、相互督促和共同进步的平台,实现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二)网络化学习共同体有着共享和高效等功能
通过参与公告板或论坛上各种话题的讨论,成员能够将更多的知识、经验、资源等汇聚起来,进行融合、加工,从而激发创新思维,最终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达到资源共享、教学相长的目的。在传统教学中,学习成员需要依靠书面记录或口传的方式进行学习,而通过网络平台学习的话,只需要将知识成果以音频、视频、动画的形式传递给学习者,这样不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还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助学者在网络学习中起到监控、调节、引导等作用,针对学习者的表现和共同体的进展情况,做出合理评价,并鼓励成员之间进行自评和互评。
(三)网络化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手机运营商的竞争,很多校园建立了校园无线网络,网络资费不断下调,带宽不断加大,移动学习环境逐渐成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网络教育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应用前景。以人人网、微博、豆瓣和知乎为代表的社交网站都在不断地探索在线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模式。将微博、QQ、朋友圈等社交网络,应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打破传统教育方式下时间、空间的局限,有针对性地获取知识,使学习者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体,丰富个人的知识技能。
三、网络化学习共同体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构建网络化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师生无障碍地沟通与交流。学生为了共同的愿景,在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与快捷的学习方式中,将知识、经验、资源等共享、融合、重塑,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教学相长的目的。一些高校在构建职业生涯规划网络共同体时,注重专业特色、兴趣特长以及根据学习阶段的不同,尽可能满足大部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充分体现网络化学习共同体的优势。
(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构建专业鲜明的网络化学习共同体
学生所在学院和专业不同,学院制定的培养方案也不同,再加上个人的兴趣、特长,因此每名学生的就业愿景是各不相同的。另外,经过四年专业课的学习,仅有一些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和相关的专业技能。因而,在构建网络化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学院,以及不同专业,搭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共同体。在这种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学习共同体中,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具体、明确的就业指导,同时也方便了同专业而不同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形成阶段分明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大学生生涯规划,应当针对不同的年级,分步骤实施教学计划,关注教育的阶段性,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例如,大一阶段的生涯教育可以以网络心理调查问卷或网上职业性格测试的形式,让新生完成自我认知,初步确定生涯发展方向。大二阶段的生涯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分析自身优势与缺陷,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培养。大三阶段的主要任务,则是进行自身职业定位,不断完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四的时候,则是学校生活向职业世界转变的过渡时期,此时科学引导和有针对性的辅导尤为重要,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理论和就业技巧,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毕业实习机会,积累更多实战能力。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利用“互联网+”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互联网+”的出现,为当今学生提供了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教学呈现出多元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如慕课、翻转课堂等等,很好地将国内和国外资源相融合,校园与社会资源相结合,这些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新型网络化学习共同体,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通过“互联网+”得到了更多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理论说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开发网上模拟系统,可以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创新与创业实践,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体验创新创业的成功与失败,增加成功创业的可能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结语
总之,网络化学习共同体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采用了“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充分发挥了社交网络优势,成员通过自主选择,实现个性化定制,在这样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通过打破传统教育方式下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构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如何构建良好的网络化学习共同体,并将其应用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SJB856)阶段性成果;江苏科技大学2014年度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大学生生涯规划视角下‘网络化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曹虹.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 楚立娜.网络学习共同体平台的构建策略研究及实现[D].西安交通大学,2012
[3] 马英.分段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2
[4] 宋修静,牛志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J].劳动保障世界,2015
[5] 刘璐,宋欣等.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现状及问题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2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这也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应对新的就业形势,搞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本文结合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的初步阶段.大学生就业制度也从“统包统分”步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实质性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囊括了大学生本人的理想追求,而且承载了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更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它关系到整个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增加工作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讲解就业政策、分折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等确实能帮助毕业生更快更好地被社会所接受和承认,但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要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就要不断增加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一)注重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经过四年大学生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会发生一些转变,个人发展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注重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艰苦奋斗、创业成才的观念.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愿望之间的关系,把实现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勇于到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基层第一线去发展成才,到艰苦的地方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择业心态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择业成功,就必须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排除心理干扰,克服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依赖等待等心理障碍。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这些挫折和冲突常常会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和咨询工作.引导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准确定位,既有自信。又能正确估计自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心理和职业观念;既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又使其做好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指导他们正视现实、适应社会,增强自主择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并努力寻找自己和社会的最佳结合点。
(三)指导大学生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是一种对学生以职业和社会要求为目标责任制的目标管理.通过让每一位学生明确其预期的目标和台阶,不断学习、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使他们在入校之后就置于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阶段的学习中。这不仅对高校毕业生初次求职,而且对于其生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视程度,注意加强教育和引导。职业生涯设计不能是短期行为,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因此,在指导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注意职业需求变化对职业生涯的影响.规划要有弹性.收集、分析社会需求信息.并根据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职业生涯的规划。
(四)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程序与技巧指导。
求职择业实际上是一门艺术.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是择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大学生只注重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一些基本的、必要的求职的方法和技巧,即使有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不能把自己推销出去,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竞争激烈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虽然自身实力是关键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必要的技巧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应该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程序与技巧方面的指导,主要包括:自荐技巧的指导、面试技巧的指导和求职礼仪的指导。
1.自荐技巧的指导。在招聘过程中,自荐是首要的环节。针对很多毕业生面对人才市场存在盲目应聘.缺乏自我推销艺术,不能从容面对用人单位面试.不了解就业程序等情况,应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就业咨询、模拟人才市场等方式,让毕业生掌握求职技巧,培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2.面试技巧的指导。一般情况下,面试是招聘录用中
必过的环节,用人单位能通过面试直接考虑求职者的情况。在面试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成功面试的策略。毕业生需要接受面试技巧的指导,才能在面试时有充分的准备,有针对性地辩答和应对。指导大学生面试技巧.不仅对帮助大学生就业有利,而且能使大学生学到更多的人际交往的知识。
3.求职礼仪的指导。培根曾经说过:“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礼仪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求职时的礼仪不仅仅是礼节、技巧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基本素养。求职礼仪的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充分体现出自身应有的文明、礼貌和修养。
二、转变理念
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进入了“大众化”的初步阶段.大学生就业制度也从“统包统分”步入“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实质性阶段,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细化。这就要求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探究自我、开发自我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观念转变。
就业指导应从职业生涯、人生规划这一更高层面去认识和把握就业行为,促使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把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以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学生就业。换言之,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式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就是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开发、建设与发展,使其潜在的职业潜能得以发挥,职业技能得以改进.合理的人力资源得以配置的指导方式。
(二)从关注群体就业向关注个性化就业转变。
就业指导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应对有心理问题、所学专业社会需求不大、就业弱势群体的学生(如女大学生、残疾学生等)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加强交流,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情况,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热情,寻找适合他们的职业和工作岗位,真正体现人文的关怀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样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创新模式
人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长期的、连续的发展过程.因而把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时间安排在临近毕业阶段,对象局限于毕业生是不够的,就业指导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就业准备不应仅仅是在毕业阶段,而应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即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涵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部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思想指导、应聘指导、创业指导等内容。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将大学生四年的就业教育紧密衔接。形成系统的、全程性的教育指导。对于大一学生.主要侧重于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系统地介绍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帮助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树立健康、向上的职业观。对于大二学生,主要侧重于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开展职场模拟训练活动,让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职场模拟中得到提高。对于大三学生.主要侧重于如何根据学生特点,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主性和对自己的将来做出决策的能力。引导其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同时加强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大四学生,主要帮助他们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就业法规、就业流程、就业信息及就业形势,提高其就业竞争意识与依法维权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授求职面试的技巧.通过配套的心理咨询和择业指导,帮助其树立就业信心,正确面对挫折,为最后的成功就业奠定基石。
四、完善网络系统
1.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对学生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或具有倾向性的思想问题,在积极、慎重处理的同时,及时向所在院(系)反映。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设计科学的学习进程、安排合理的修读计划和选课计划;对有考研意向的同学进行适当的辅导。
3.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加强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时向所在院(系)反映学生的困难和合理要求,努力为学生排忧解难。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为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指导意见;当好学生的参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结合专业发展前景,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
5.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和各级各类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6.其他可能提供的帮助。
二、学业导师制实施现状
根据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实施的学业导师制现状,有学者做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1.大学生自我学业规划情况
大部分学生入学后有比较清晰的学业规划,但不是长远规划,而是短期计划,且不是十分具体,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规划,还停留在60分万岁阶段;大部分学生的规划依据是“就业前景”和“个人兴趣”,导师在大学生学业规划中影响力比较低。
2.大学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情况
大部分同学能够选择专任教师做自己的学业导师,但在调查中也发现1名导师一般要指导20名学生,在一个学期或更长时间才能指导学生一次,不仅不能保障指导效果,而且也很难顾及到每名学生。此外,在部分高校学业导师制虽然体制健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导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甚至有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导师不太了解,学业导师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3.大学生对学业导师制的认知程度
应该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和学业导师制的不断深入,大部分学生对学业导师制的实行持肯定态度,并且希望从导师那里得到关注和帮助。专业教师是大部分学生选择学业导师的重要群体,专业教师可以为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有更加清楚的认识。还有的学生认为,为保证指导效果,学业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应该在10名以下,而且应该主动接触学生,最好每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一次。但现实情况是学业导师由于指导的学生数量多,保证不了指导次数和形式。
三、完善学业导师制的几点建议
学业导师制是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学业导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从思想、生活、心理、就业、科研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学业导师制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经验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1.学业导师的工作方式
(1)采取以个别指导为主,集体指导为辅的方式开展工作。集体指导主要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座谈讨论、问卷调查、讲座、报告的形式进行;个别指导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谈心、聊天的方式进行单独辅导。(2)学业导师与学生均应积极主动地与对方保持联系。联系方式以面对面交流为主,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电话、短信、QQ聊天、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指导和交流。(3)学业导师每两周要与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个别指导或集体辅导,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布置学习任务、了解学习情况、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4)学业导师要主动与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5)学业导师要有工作计划和总结,日常工作要有记录,并认真填写《导师工作日志》;日志内容包括指导时间、地点、方式、主要内容、学生签名和导师签名,保证工作落到实处。(6)学业导师在各院(系)统一安排部署下开展工作,各院(系)每学期要组织召开2次以上导师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学生在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2.学业导师的配备与选聘
(1)学业导师的遴选与配备由各院(系)负责,报人事处和学生处备案。(2)学业导师制采取聘任制,每5-15名学生配备一名学业导师。(3)学业导师原则上由学生本专业的教师担任,若本专业教师不足可在本学院其他专任教师中聘任;符合条件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4)学业导师制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可根据导师的学识背景、本人的兴趣意愿选择导师,导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学生;选择完毕后各学院要做必要的调整平衡,统筹安排,并由各院(系)正式聘任,颁发聘书。
3.学业导师的管理与考核
江苏省镇江市是全国最早实行职工统帐结合医疗保险的试点城市,2009年江苏省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知道意见》(国发[2007]2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2008]119号精神,同意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范畴。2009年8月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正式的启动了大学生的参保工作。江苏大学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是参加居民保险的其中一所高校,该校每年在籍大学生35000人左右,由学校统一代办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该保险属于一种基本社会医疗保险,参保所需费用由学生和政府共同分担,参保的年度参照学年,起止时间从当年的9月1日至次年的8月31日。学生每人每年缴费从最初的50元增至目前的80元,财政补贴从最初的70元提高到140元,总筹资从120元增高到220元。学生在定点社区医院发生的符合规定的门急诊费用可以报销40%;在镇江市各大医保定点医院住院的符合规定的费用可以报销,具体的是起付线以上的分段按比例报销,最低可报70%,最高比例达到90%;另设定8八种特殊病种以及校内发生的意外伤害转上级医院的门诊费用可报50%,这8种特病为癌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衰所需的血透和腹透、慢性肝炎、精神病、器官移植抗排斥反应用药、先天性心脏病。同一参保年度累计医保报销补偿金额的上限从2009年规定的15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万元。
2江苏大学学生医疗保险的运行情况
2.1发生的相关费用情况
笔者统计了2011年9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这3年的本校大学生在定点社区发生的门诊费用和特病及住院费用的情况(表1)。学生参加的居民保险缴费低,政府补贴多,覆盖面广,一人一卡,在定点社区医院直接刷卡结算,方便快捷。在镇江市区各大医院住院也是直接刷卡结算,寒暑假在原籍发生的住院费用现金垫付,回校后到定点社区医院报销,报销比例不变。学生保险报销的各种项目范围和镇江市职工统账结合保险的范围基本一致。一些自费项目扣除之后,报销的比例远远达不到70%。
2.2住院报销的前
10种疾病笔者统计了2011年至2014年的3个参保年度内住院报销的疾病种类,共计63种,前10种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意外伤害导致的骨折在住院疾病中的名列第1,这个和我国大学生伤害状况相符,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实验、生活中发生的意外创伤导致骨折的比例是相当的高[1,2],尽管得到了医保基金的部分补偿,学生自己还是要承担一笔很可观的医疗费用,这个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上的负担,由于骨折,导致的病休,严重的影响了学业。所以学校必须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校内道路环境的建设,加强大肾功能衰竭3例,骨肉瘤2例,子宫内膜癌1例,卵巢癌1例,生殖细胞瘤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精神病9例,慢性肝炎21例。该白血病患者年补偿达到最高限额20万元,其余的均未达到补偿的最高限额。像白血病这样的重大疾病患者,实际1年的医药费高达近百万。慢性肝炎的发病率在8种特病中发病最高,需长期服药和健康指导。
3对运行情况的分析和思考
3.1大学生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了解少保险意识差
大学生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大学生是一个相对健康的一个群体,不少人存在侥幸心理,觉得每年交80元的医保费就是打水漂,没有必要;学校统一代办参保,有学生认为是“被参保”。这样的认知存在很大的误区,大学生多为外省市人员,在校4年期间难保不会有意外或者发生疾病,一旦发生疾病住院,如果不参保,学校和个人都难以承担高额的医疗费[3]。曾经有一家长不同意给孩子参保,不幸的是孩子当年患上了白血病,医药费高昂,因小失大,家长后悔莫及。另外在医疗费报销范围上了解少[4],有人认为既然参保了,只要是医疗费都可以报销,不然这个保险没有任何意义。近3年本院通过分发相关政策的传单、张贴海报、在学校网站上相关的政策介绍、和老师、学生一对一的进行医保政策的宣传教育,了解关心居民保险政策的明显增多,甚至刚入校的新生就来咨询相关的政策。
3.2重大疾病补偿额度不够
应适当以商业保险为补充对于一些发生率低医疗费用高的重大疾病,最高限额20万元是不够的,像本校1名白血病患者1年的医药费达到80多万,医保补偿了20万,这对于患者的家庭来说是杯水车薪。对于这样的一些疾病,应该适当的引导大学生参与商业保险加以补充,分散风险,保障健康。社保部门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或向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团购商业医疗保险服务,以优惠的价格高质量的服务鼓励学生参保,另外高校很有必要建立面向社会多元化资金来源的社会医疗救助机制,建立大病救助基金解决大学生贫困和重大疾病的医疗需求[5,6]。3.3特病种类应增加社区医院药品要全面笔者调查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在大学生中发病率较高,需长期服药,另外像血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笔者所在高校均有发生,社区医院无相关药品,需到上级医院配药,因不属于特病范畴,不能报销。社区医院的药品目录是由社保部门监督管理,社保部门应该定期进行调查统计,与时俱进,增加特病种类,特殊情况应该特殊对待,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科学管理,增加一些药品目录范围,让学生在定点的社区就可以买药治病,减轻学生医疗费上的压力。
3.4加强就诊行为的监督管理
实行学生医保以来,本校为减轻学生普通门诊的负担,另出资金负担在定点社区医院就诊费用的50%,医保补偿40%,患者仅自费10%,如此一来,出现了少数学生无病来开药、不是本校学生冒名用他人的社保卡开药、私自要求医生多开药开大处方等不良的现象,这是对大学生医保基金和学校资金的严重浪费,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对于这些不当的行为,医保、学校、社区医院应加强监督管理,从而确保学生医保基金使用的合理性,保障学生的切身利益。
3.5重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