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旅游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旅游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已初步形成黄河牛场及小白河一带的垂钓渔家乐、土右旗和固阳县及市区近郊的“农家乐”、达茂旗的牧家乐等形式的休闲农业,但从农业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休闲农业旅游模式研究来看,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

2包头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资源分析

2.1地区“农家乐”休闲游已具雏形

包头人有着深厚的“农家乐”情结。“农家乐”历经20多年的发展,形成在餐饮、文化上特色明显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游形式,现已成为包头市民小假日出游的主要内容。黄河沿岸的渔家乐,将春季踏青、吃开河鱼、垂钓、购黄河鲤鱼、乘渔家小渔船观光等项目融入休闲游;达茂旗利用草原蓝天、白云、牧场、草原日出、暮色、夜景等自然风光,草原敬酒仪式、敬敖包、蒙古族摔跤、骑马、蒙古族歌舞、服饰等草原风情,吃蒙餐、品奶茶、购纯正的牧人传统食品、住蒙古包体验牧民生活等项目形成特色草原“牧家乐”休闲游模式;土右旗以二人台戏曲、漫瀚调为主要文化内容的“农家乐”为包头地区观光农业游和“农家乐”休闲游向休闲农业旅游转型奠定了基础。

2.2旅游资源丰富

包头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美,山河景观壮丽,文化古迹别具特色。人文古迹包括寺庙道观:五当召、美岱召、百灵庙、梅力更召、席力图如、哈布图哈萨祭奠堂、吕祖高、昆都仑召,乃春庙;文明遗址有中国最古老的战国赵长城和秦长城遗址、汉代麻池古城遗址、“阿善”遗址、汉长城遗址、阴山岩画、赵国人墓葬、匈奴人墓葬、秦直道、西汉古城、涸阳道、怀朔镇遗址、燕家梁元瓷窑遗址、元代阿伦索木古城(赵王城)、金堑壕、突厥石人墓等,都具较高的文物考古价值。自然风光有:希拉穆仁草原、赛罕塔拉城中草原;包头黄河渡口、南海湖泊、昭君岛屿、南海湿地、九峰山自然保护区;周边旅游地有响沙湾、恩格贝、神光等沙漠景观;伊盟的成吉思汗陵园等各具特色。包头市深居内陆,气候处于中温带,夏季气温不高,蚊蝇少,不潮湿,非常适宜外地游客消暑避夏。包头市旅游资源内容多、分布面广,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自然和农业景观,同时还有反映农村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休闲娱乐等人文景观,这为包头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优越条件。

2.3农业资源区域分布特色明显

土默特右旗是包头蔬菜、果品、葵花产区,具备形成大规模自然景区的农业旅游资源,可发展特色规模景区,如杏林、桃园、葵花园、葡萄园等,开发观景、赏花、踏青等欣赏田园风光等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固阳县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具有开发季节性油菜园、胡麻、荞麦、莜麦、马铃薯特色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的基础。在黄河沿岸依托黄河旅游风景区,结合现有的渔家乐,开发黄河鲤鱼养殖、垂钓、烧烤、鱼宴、购买黄河鲤鱼等活动的休闲渔业游。达茂旗依托天然草原牧场,发展草原骑马、射箭、摔跤、赛车、滑草、篝火晚会等旅游项目;打造典型草原民族的“牧家乐”,开发住蒙古包,吃风味餐饮,购牧人奶食,体会独特浓郁的蒙古民族文化风情的休闲农业旅游。鲜明的地域特色对开发特色的主题休闲农业旅游活动极其有利。

2.4经济环境优势明显

包头是内蒙古最大的工业城市,是国务院第一批确定的13个较大城市之一,获得了许多值得自豪的荣誉,如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等,现已跃居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排名第34位,中国投资环境五十优城市。美誉度的提升增强了包头旅游的吸引力。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交通、通讯业发展迅速,优势明显的经济环境,成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配套资源。

2.5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包头市位于的西部,距北京、天津、西安、太原、银川、兰州等中心城市较近,是呼、包、鄂金三角的重要支撑点,具有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京包、包兰铁路和包白、包神铁路在包头交汇,东行可达北京,西行可达兰州,南行可达太原、西安、上海、宁波等地;110、210国道穿越市区,呼包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7条公路干线通向全国各地,形成了以北京—包头、包头—银川为东西轴线和包头—西安、包头—白云为南北轴线,连接和临近省、市、自治区的公路网络;可起降波音737、767飞机,至北京、广州、武汉、西安等沿海城市。便利的交通为进出包头旅游提供了方便、迅捷的服务,为休闲农业旅游客源的开发提供可能。

2.6旅游观念转变

短时间、近距离的休闲度假出游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都市郊区、旗县区及乡村以“农家乐”为主体的多种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满足了游客对特色和多样化生活的需求。这种需求也为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包头市为例,其总人口为260万,城镇人口180余万,城市人口超过69%,渴望抛开紧张的工作压力、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回归自然、尽情放松的城市人不在少数,潜在客源市场较大。

3包头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主要的模式

3.1大规模景区模式

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项目、内容组织各种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目标市场为城镇居民、大中小学生。

3.1.1田园农业游

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可在土右旗各大蔬菜、果品产区发展特色规模景区,形成大片自然景区,如杏林、桃园、葵花园、油菜园、葡萄园等,开发观景、赏花、踏青等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学习农业技术知识、采摘、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在固阳县主要发展季节性胡麻、荞麦、莜麦、马铃薯特色规模景区休闲农业观光旅游。

3.1.2湿地渔业游

黄河沿岸依托黄河旅游风景区,开发黄河鲤鱼养殖、垂钓、烧烤、鱼宴、购买黄河鲤鱼等旅游活动的渔业游。

3.1.3草原牧业游

达茂旗依托天然草原牧场,发展草原骑马、射箭、摔跤、赛车、滑草、篝火晚会等旅游项目;打造典型草原民族的“牧家乐”,住蒙古包,吃风味餐饮,购牧人奶食,体会独特浓郁的蒙古民族文化风情的休闲农业旅游。

3.2景区依托模式

依托梅力更、九峰山等自然风景旅游区的客源来开发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在景点周围开发集吃、住、娱、购一体的综合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与景区的登山观光、游憩、休闲度假、森林探险、地貌欣赏等项目形成互补,加强吸引力,协同发展。

3.3观光采摘游模式

针对温室和时令的各种名特优果品、特色蔬菜、新鲜品种,开展传统名果、蔬菜及其他农作物采摘的观光采摘旅游活动,如土右旗的杏、李、果、葡萄、向日葵;城市郊区的草莓、蔬菜、糯玉米、甜瓜、西瓜;固阳县的土豆等,让游客体验采摘和丰收的喜悦。

3.4农事体验模式

以农业生产活动的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等和农业工艺技术、田园风光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通过农事参与,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挖掘和利用民间特色的作坊,如荞面作坊、豆腐作坊、榨油作坊等,进行参观、学习、操作,体会亲身体验的乐趣。

3.5“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民俗游模式挖掘各民族、各地区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民风、民谣民歌、农家菜肴、民族服饰等,形成在餐饮、文化上特色明显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休闲游。如开发春节的转九曲、十五的闹元宵、盏花灯、踩高跷、扭秧歌,结合传统农家菜肴,住农家热炕头,丰富市民春节休闲游的内容;端午节利用包粽子、做凉糕,插艾草驱邪、消毒和避疫的习俗为市民提供艾草休闲游。土右旗可将二人台戏曲、漫瀚调等纳入“农家乐”;黄河沿岸发展渔家乐,将春季踏青、吃开河鱼、垂钓、购黄河鲤鱼、乘渔家小渔船观光等项目纳入休闲游;达茂旗充分发挥草原文化,利用草原蓝天、白云、牧场、日出、暮色、夜景等自然风光,以及草原敬酒仪式、敬敖包、蒙古族摔跤、骑马、蒙古族歌舞、服饰等草原风情,吃蒙餐,品奶茶,购纯正的牧人传统食品,住蒙古包体验牧民生活等项目发展特色草原“农家乐”休闲游模式。

3.6农业科技游模式

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既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又可以形成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高新技术、新优品种研发、示范、推广的基地,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包头市主要粮食产区、蔬菜产区的科技示范区,展示异地特色花草、蔬菜、水果和新开发的农业产品,展示当前已开始应用的滴灌、喷灌、温室等高效设施农业技术,节水、节地、节能等农业资源节约型技术,沼气池等应用的环境治理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让市民充分了解当前中国农业化的进程及发展前景。

3.7畜牧业科技游模式

充分利用畜牧业优势,开展畜牧业科技游。伊利、蒙牛是全国乳业龙头,建设在包头的蒙牛、伊利工业园区,参观其世界水平的生产流程和设备,学习其先进技术,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现代牧场是其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开发工业园区旅游与采用现代化技术的养殖小区和家庭牧场旅游相结合模式,以产品生产、绿色养殖参观、购无污染的鲜奶、手工奶食品来吸引游客。借助小肥羊、小尾羊餐饮全国连锁的知名度,开发肉羊现代化屠宰、等级分割、成品肉分装等加工车间参观,火锅调料生产加工车间参观旅游,以品尝、购买优质小肥羊、小尾羊涮肉,购买正牌的小肥羊、小尾羊火锅调料吸引游客,形成以畜产品生产、加工、餐饮为特色的畜牧业科技旅游模式。

4结语

农业旅游论文范文第2篇

各地区在发展旅游农业时应展现旅游农业特色,突出表现当地旅游农业的文化内涵,充分开发农民的聪明才智,引导农民献计献策,实现旅游农业价值的最大化。但是通过近年来旅游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

1.1停滞于初级经济效益,缺乏二次生产旅游农业在近年来的发展突飞猛进,得到了旅游消费者的普遍青睐,但是单一的运作模式使得旅游农业只停留在初级消费阶段。农民没有过多的销售手段使得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这也致使旅游农业的区分度较低,不能满足不同阶层消费者的需求。例如果蔬采摘:每年只有在作物成熟的几天才有机会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即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更多果实,没有有效的保鲜或恰当的保存手段,也无法吸引消费者再次消费。

1.2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旅游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交叉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它涉及农业、旅游已经规划等众多部门,但目前各部门之间缺少相互的联系和协调,导致观光农业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很多地区的观光农业规划不合理甚至没有规划。[1]结果很容易导致没有地域特色的农业项目,自然得不到游客的认同。

1.3行业范围内没有可依靠的信息服务在国外农业领域,信息服务是相当活跃的。在英国的信息概念中,凡是涉农部门、组织、机构都可以称作信息机构,他们既使用信息也加工和产生信息,因此他们都是农业信息源[2],他们会通过多种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情况来看,想要达到国外先进水平还远远不够,农民往往通过代代相传和相互交流获取农业信息,这就提高了信息的错误率也会造成信息的延后。

1.4相同地域不能形成产业链条式发展旅游农业,除了可以直接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外,还可以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交通、运输、饮食、住宿等其他商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多数旅游农业场所不均匀的散布在城市周边的郊外农村中,无法提供相应的配套生活设施及农副产品加工机器。这就导致旅游农业无力从单纯的生产向附加值更高的二、三产业发展和渗透,也就阻碍了扩大旅游农业的经营和规模,使得产业链条被禁锢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当中。没有更多的第三产业服务岗位需求,农民也不会从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1.5缺乏相应的广告宣传就目前旅游农业发展情况来看,大多数旅游农业都是以消费者居住地为中心向周边小范围扩散,地域分布较不平衡,往往都是通过亲友、同事之间口口相传才得知旅游信息。而且,目前的旅游农业景点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或非旅游企业投资兴建和管理的,客源的组织关系以当地散客和中小学生为主,与旅游组织主体——旅行社关系不密切。这对依靠旅游农业维持收入的农民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损失。

2旅游农业在农业信息化推广中的发展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把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促进农业全面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增加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2.1充分发挥信息服务的优势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打造多层次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成为当前的主要内容。要想使旅游农业的信息成果普及到每个农村,每位农民身上,仅仅靠技术手段是不行的。尤其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分散经营的特点,以及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的现状,决定了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互联网指导农业生产活动。[3]要形成一个综合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组织服务队伍,实施有效的信息服务。

2.2实行信息化宏观调控,合理规划通过政府、民间甚至外资等多种投资渠道,建立并完善从省级到村级的宏观农业信息调控系统,合理规划旅游农业分配问题。让信息资源位众多分散经营的旅游农业者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信息含量以及旅游农业经营水平,减少盲目性给农民们带来的损失。

2.3加强宣传,引导旅游农业产业化普及千家万户旅游农业之所以一直小众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宣传。要加大宣传特色旅游农业的力度,通过各种媒体的大力宣传,提高消费者对旅游农业的认识及兴趣。通过对旅游农业的特色宣传,潜意识里引导人们首选旅游农业作为娱乐活动。

农业旅游论文范文第3篇

海林农场作为黑龙江省重点打造的12个“旅游名镇”之一,在农场旅游资源的发展上相对靠前,是旅游资源丰富的中小型农场,直属于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其地理位置优越,向南靠近美丽的镜泊湖,向北临近“中国雪乡”—双峰林场,一直有“林海雪原”之美誉。基于自身优势,海林农场修建了新海林公园、创新广场、三岛湖和绿色长廊和一系列集发展、科研和旅游一体化的景点设施,如糖甙厂、圣澳牛场、农业科技园、畜牧观光园、种子试验园、林海植物园和山水园林式度假山庄、新型的“北欧”园林式小城镇等景观。经过海林人的不断努力,海林农场的旅游资源不断丰富,成为游客眼中的“世外桃源”。如今,海林农场已经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但是海林农场并未因此而止步,为了迈向更高的台阶,其依托天然美丽的田园风光不断进行合理的科学规划设计,开创了特色的园林式建筑;加强基础设施及绿化建设,绿化覆盖率达42%;建设绿源沼气站,创造了低碳生活方式,提升宜居城镇内在品位。被国家旅游景区评审委员会评为“AAA级北大荒度假村”,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被建设部等单位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近年来,海林农场的接待能力在不断提升,来访游客也在不断增多,2009年游客数量便增长到近3万人次。与此同时,海林农场正在开发新的农业旅游景观,计划到2018年,海林农场将建成国际会议中心,与海南博鳌齐名,并建成美丽的北欧园林城镇,实现跨越发展,跻身于国际化行列。2011年8月25日~26日,中央党校关于“创新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暨‘海林模式’高层研讨会”就是在海林农场召开的。

通过对600人进行调查,总结其几大优势包括:一是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由于地处北方,季节变化大,气候类型多种多样,观光景观类型各异,加之地处双峰林场,原始森林广泛分布。海林农场还拥有独特的现代化大型农业机械、高科技农产品栽培等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农业生产规模较大,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市场极其广阔。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海林农场在扩大农业生态旅游规模的同时,不断完善农业生态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已建成多栋别墅及别墅级旅馆、15栋农家住宅楼和10户家庭式宾馆。同时,山上还在修建宾馆以及多条通向各景区的公路。这些基础设施为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三是优先发展低碳产业,循环经济突出。海林农场在经济发展上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循环经济的发展处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农场率先打响了开发寒地沼气的第一枪,勇于尝试将牛场的牛粪尿和工厂污水用于生产沼气和有机肥,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央视新闻曾对海林农场在低碳经济和循环发展中取得的良好的生态效益和效果进行报道,为其他农场或企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四是创建自有品牌,明确景区分类,提升接待能力。海林农场自2007年起就将旅游产业作为其今后的主导产业来发展,并且把“北大荒北欧度假村”作为主打品牌。作为黑龙江省单体最大的进口奶牛生产繁育基地的圣澳合作牛场,仅奶牛存栏的数量就有3500余头,不仅生产能力有余,其作为旅游观光的潜在能力也是圣澳一笔不小的资产。因此,农场的景区发展划分应该在注重规模的基础上设立以“观赏奶牛”为主题的现代畜牧业观光区、在有机作物多种化的基础上设立以“感受有机农业”为主题的有机作物采摘区、在保存自然景物适当人工雕琢的基础上设立以“领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双峰山庄休闲和会议区、在倡导绿色循环经济的目的下设立以“鉴赏绿色环保”为主题的循环经济展示区、在体验风俗风情发展旅游的基础上设立以“体验北欧风情”为主题的欧式新农村度假区、利用电影电视的呼应效应设立以“参观《闯关东(2)》主场景”为主题的影视观赏区六大景区。

二、海林农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所面临的问题

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对农场资源的开况而言,海林农场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仍然起步较晚,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并没有充分得到开发。农场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季节差异变化大,旅游开发难度增加

海林农场地处北纬44°15′~44°25′之间,为中高纬度,季节差异变化较为明显,旅游开发的难度增加。冬春季节冷而干燥,夏秋季节暖而湿润。多数游客都喜爱在气候相对怡人的夏秋季节旅游,冬春季节游客较少,这就使得许多旅游资源会闲置,得不到很好地开发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二)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的知名度主要局限在牡丹江及其周围地区,是由于没有做好相关的宣传,导致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与游客数量不成比例。

(三)对外交通不便,不利于游客前来旅游参观

铁路是目前我国游客外出旅游大众化的交通方式,而黑龙江省的铁路主要以哈大齐工业走廊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其他城市以哈尔滨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其车程根据距离的远近从1小时到10几个小时不等。对于黑龙江省众多的农场而言,前往还需进行转车,而海林农场即是如此。虽然海林农场内部经过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已经有所改善,但只是局限在内部的公路上,铁路的运输状况还是不容乐观,依然远远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面对海林农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主要的对策和建议包括以下几点:

(一)多元开发,发展四季旅游

由于四季分明,季节变化明显,海林农场应根据季节变化适时开发。如利用春季温和的特点增加对林木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等观赏项目的开发;根据夏季高温炎热的特点,大力开发冲凉、河流漂流、浴场洗浴、休闲垂钓等项目;利用秋季温凉收获的特点,主营有机采摘、农家收割体验、古树名木等项目;利用冬季严寒、气温低等特点,大力开发滑雪、树挂、冰雕等具有北国风光的项目,最大限度合理配置现有资源,建设“四季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二)重视宣传,提高海林农场知名度

海林农场应重视广告和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尤其是海林农场的网站及其宣传画册来加大宣传,大力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培育新的旅游看点,更好地吸引游客。同时,增加与周边其他旅游城镇交流合作,整体规划并整合旅游资源,增加旅游线路的开通,不断提高海林知名度,向东三省甚至全国推介和展示海林农业生态旅游的整体形象。

(三)加大品牌的开发建设

海林农场应该在大力发展“北大荒北欧度假村”作为主打品牌的基础上,打破品牌单一化的不足,加大品牌多元化建设,而且还有避免旅游产品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地城镇风情,如铜管乐队、老年民族乐队、秧歌队、门球队和每逢七一、十一、元旦等重大节日而举办的专场文艺演出以及每年冬季举行的冰雪文化展、冰上运动会、大型焰火晚会和秧歌表演等来提升文化品牌建设。通过开发现代化机械农业观光景观等来加大特色农业品牌建设,将现代农牧业与特色加工业和休闲娱乐业等有机结合,增加品牌项目的开发建设。

(四)克服铁路限制,发展快速公路

农业旅游论文范文第4篇

根据国家旅游局2002年颁发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所谓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和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关农业政策的出台,农业生产也出现了新的特征,农业旅游的范畴和内涵亦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笔者认为,以农业的现代化生产和传统生产、新型社区与古村落为本底形成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人们进行农业景观观赏、农事活动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生态休闲保健等活动的特殊旅游形式。

二、现代农业旅游现状

(一)经营和开发主体特征

1、个体经营

从最初的农家乐到现在的现代农业旅游,在自家的地块或承包邻居的土地所进行的个体经营始终占据着一定的地位。但是由于个体经营的主体直接由农民转变为农业旅游服务者,形成了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长期存在;又由于农民个体投资的资金限制,形成了短视和硬件设施高低不一的现象长期存在;再由于农民生活习惯与城市居民的差异客观存在,造成了饮食安全隐患现象长期存在。

2、涉农企业

由那些以种植、养殖、农业科技、农业服务等经营范围的涉农企业,借助生产设施、科技展示等开展农业旅游活动,以丰富企业经营门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塑造企业的新形象而开展的现代农业活动。企业具备一定的资金,依托农业大景观、农业科技开展的现代农业旅游活动体现出经营规模大、接待能力相对个体经营有显著提高;注重基础设施的投入与项目更新,满足人们对现代农业旅游的需要;经营管理企业化、标准化运作;近些年涉农企业开发的农业旅游景区发展势头迅猛。

3、非农企业

非农企业是指那些原本从事其他行业的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企业的转型,或作为企业科技与生产的转化基地;或为企业相对安全的食品和畜禽产品;或作为企业内部培训和接待的基地等。目前来看涉足的企业有,能源类企业、房地产企业、旅游企业、矿产行业等,这些企业的投资一般都比较大,注重现代农业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品味塑造。

(二)现状

1、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都市人群的工作压力持续增加、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引发了人们对于原生态农业环境的向往,促使人们将旅游目的地转向农村以实现与大自然良性生态的互动目标,同时伴随新型社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民生活方式、生活品味的提高也同样向往现代的农业旅游形式,实现在家门口即可旅游的模式,农业旅游的全面发展市场需求旺盛。

2、市场定位模糊

农业旅游由最初的农家乐、渔家乐在长三角地区出现,蜕变到融入现代农业科技、现代生态休闲、乡村文化景观等多元一体的旅游形式。由于发展历史的限制及原有发展经验的制约,农业旅游的定位还局限于都市区人群,未把农业旅游提升到区域旅游的发展潮流中,未能在区域旅游发展的潮流中获得明确的市场份额;加之投资主体的差异,形成了区域间相互模仿、恶性竞争的局面,缺乏明确的观光休娱乐型、科普教育型、休闲度假型等形式的农业旅游定位。

3、景观同质性严重

农业旅游的发展基础由原本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大景观、乡村文化为基础,区域内的景观本底差异较小,不同经营主体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景观的同质性,加之早期的农业旅游发展缺失统一系统的规划和规范,造成了区域景观的同质性严重。4、项目单一与文化深挖不够。现代农业旅游是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结合的时尚产物,其实质是具有农业生态休闲、传统与现代娱乐和求知功能的生态、文化科普旅游。应该展现乡村文化休闲的体验项目;开发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娱乐项目;符合都市人群保健养生的生态项目;建设满足都市人群生活习惯的基础设施,从设施建设到项目设计上既体现农味又不失品味。

三、发展对策制约

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土地的权属问题、投资资金来源、从业人员的来源、专业的规划设计、相关政策的支撑等方面。

(一)引导个体经营为主的家庭特色农场建设

个体经营是农业旅游发展的最初形式,在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不少的弊端,比如,由于经营者的局限性,早期的农业旅游呈现出相互模仿,恶性竞争,开发档次不高、欺客宰客的现象严重。建立统一的监管体制,合理规划布局,引导个体经营者按照规范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通资金投入渠道,采取银行优惠贷款政策与民间合法融资渠道,丰富现代农业旅游的投资、融资模式,推动差异明显,精致化的家庭农场建设,推进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

(二)推进涉农企业农业生产与特色产业园建设

涉农企业是推进现代农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涉农企业有资金的积累,并在种植养殖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思路开阔,引入高科技进行农业生产的意愿强烈,并以独立法人的优势投入到现代农业旅游体现的建设中。通过建立农业机农业旅游的专项扶持资金及项目支持,引导涉农企业依托已有的生产规模和格局进行现代农业旅游项目的更新和升级,形成既实现高科技农业的生产效益,又能在现代农业旅游体系中得到进一步的效益扩大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产业园,拉长纯农业生产的经济链条。

(三)打造非农企业农业生态文化主题园建设

农业旅游论文范文第5篇

1.1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经济发展水平低,交通不便利,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本地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因环境不佳而遭遇瓶颈。

1.2观光农业开发水平低

旅游业开发侧重于高山峡谷、湿地、黑颈鹤等景观观光摄影、户外运动项目和极限体验等,农业发展以农作物生产和农特产品粗加工为主,观光农业在老百姓心里未形成意识,开发力度不够,未形成规模化农业旅游产业,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品牌化农特产品匮乏。

1.3管理模式粗放,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传统农业种植方式严重影响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农民经营管理意识淡薄,对耕作细节把握不足,田间管理力度不够,未实现精耕细作。

1.4农作物种类单一,农业产业结构不甚合理

受特殊地理与气候环境影响,大山包农业以马铃薯、苦荞、燕麦等作为主要农作物。虽然近年来尝试种植玛卡、油菜、大蒜、反季节水果豌豆等,但未形成规模,所创收益不高。总的说来,大山包农业种植种类单一,经济效益低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农业发展与开发巨大潜力可待挖掘。

2大山包镇农业旅游开发与发展策略探讨

目前,大山包镇发展农业旅游应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旅游资源开发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以提升其附加值,生产极具高原特色的农特产品,实现农业精细化转型,打造具备品牌效应的精品农业旅游产业。

2.1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大力开发生态农业旅游

依靠地区优势适度开发农业旅游资源,注重生态农业发展,着力改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根据党和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良好契机,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努力争取上级政府政策支持与社会资助,做好基础调研,科学预测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完善交通系统建设,发展具备特色的农家乐式餐饮、住宿配套设施,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大力宣传,以科技带动品牌效应发挥。

2.2深层次开发集观光休闲、农特产品开发与精细加工于一体的农业旅游产业链

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园,利用已有资源建立可供游客采摘观光、休闲娱乐的多功能园区,完善服务设施,让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能获得高层次精神文化体验。对马铃薯、苦荞、燕麦等农作物既可依靠传统工艺进行粗加工,将其作为游客体验活动环节之一,使其参与到荞疙瘩、燕麦饭等生态食品制作过程中,还可引进先进食品加工技术,将农作物进行精细加工,生产苦荞茶、高山洋芋粉等农特产品,供游客购买。

2.3转变管理模式,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

打破农民传统观念,转变农业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资源,从播种、施肥、收获等方面考虑精耕细作,选择适合高寒山区种植的特色高产作物,引进先进种植技术,促使农业实现精细化转型;进一步加强对本地家禽、牲畜改良工作,引进适合大山包养殖的畜牧品种,形成具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的畜牧产业,为农业旅游开发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2.4依靠现代科技逐步丰富农作物种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以教育和科技带动农业转型。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改良品种,大胆尝试反季蔬菜与观赏植物种植,充分考量游客心理与种植效益,确定种植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本地高山黑山羊养殖,加大牦牛和藏香猪养殖规模,着力改变本地单一的畜牧养殖品种,丰富肉质品种类,为游客提高更多购买选择和丰富体验,进一步促进大山包农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