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辅导建议及做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社会心理学;高职院校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产生背景
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日显突出,20世纪60年代,为弥补学校内专业心理咨询人士不足带来的工作被动,美国一些精神心理健康学者探索高校内非专业心理咨询的改革,在校内设立朋辈辅导机构,选拔部分学生,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充实到心理咨询队伍中,并通过他们向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帮助。在我国,因为受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二十一世纪初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心理健康教育和朋辈辅导在我国高校内开始受到重视。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数及在校生数均占全日制普通高校的50%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承担着不可低估的历史重担。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是普通高考本科线以下的学生和“三校生”(中专生,职高生,技校生),相对普通高校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个性突出,桀骜不训;自我中心,责任缺失等特点。
我国高职院校虽也有按照一定比例(5000:1)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要求,但从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尤其是随着“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发展性心理辅导理念日益成为共识,这样的人员配备远远不能满足各高职院校的日常教育和辅导工作的需要。为弥补这一不足,在借鉴国外高校的一些成熟做法基础上,国内各高校普遍开始推行“朋辈心理辅导”的做法
即选拔一批具有一定兴趣爱好和责任心的学生,通过专业教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理论和技能培训和考核,以协助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及作用
高职院校的朋辈心理辅导是区别于专业心理辅导的一种方式,指的是受过一定培训和考核的非专业人员,义务从事类似于心理辅导的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等活动,又称“准心理咨询”或者“非专业心理咨询”。在这一心理辅导方式中,辅导者与被辅导者关系较为亲密,年龄或层次相当,因而具有义务提供帮助、过程互动较好、帮助充满友谊、辅导简便有效等特点。
朋辈辅导中的“朋辈”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朋”即“朋友”,是指有参与辅导双方是曾经有过交往的,或者比较熟悉,甚至可以使知心朋友,是值得信赖的;“辈”即“同辈”,是指参与辅导双方年龄或者层次相当,他们相互之间的生活方式和阅历相近、人生观和价值观类似、关注的问题或兴趣爱好相同,容易做到同感和移情。
朋辈心理辅导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适度延伸和有益补充,具有覆盖面广,发现问题及时,能防患于未然,易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等特殊作用。它让受帮助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心理安抚和解脱,让辅导者在帮助他人的活动中得到价值认同并促进自身成长,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三、朋辈心理辅导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人的社会化是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化进程中,人们发展了自身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及行为方式。从个体视角来看,社会化是一个个体与其他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客观因素中的“同辈群体”亦称“同龄群体”,指年龄与社会地位相似的人结合形成的群体,如同学、朋友、同伴等。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同辈群体之间的人际沟通属于非正式沟通,相对于正式沟通具有形式灵活随意、传播速度快、容易接受和采纳等显著特点。他们成长于相同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有相似的价值观,趣味相同,感情融洽,情绪易相互感染,行为易相互模仿,他们强调参与者的平等和一致,同心协力,相互容忍。这种同辈群体的影响力常常高于家庭、学校和教师、父母,影响着个体社会化的各个方面,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
四、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探索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2004年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同时成立学生社团――心理交流社:2006年开始在实施朋辈心理辅导计划,各班级中设立朋辈辅导员(亦称“心理委员”);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以朋辈心理辅导为主的“三级五层”心理防御体系,经过近十年的摸索,在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实施明辈心理辅导应做好以下工作;建立辅导员工作网络;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建立朋辈心理互助组织;设立团体互动或一对一的个体活动项目;营造心理与行为的示范氛围。
(一)“三级五层”心理防御体系简述
第一级:分朋辈辅导员(含新生班级班主任助理)、心理健康信息员(学生公寓)两个层面
在各班级设立朋辈辅导员一至两名,主要负责将本班学生中存在的各类心理异常现象、人员及时报告各班主任以及分院,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及时处置。
在各学生公寓设立心理健康信息员(建议选拔优秀的学生公寓楼层长兼任),将各学生公寓中存在的各类心理异常现象、人员,及时报告各学生公寓思政辅导员以及学生处,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及时处置
第二级:分各分院、学生公寓两个层面
在各分院、学生公寓设立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辅导站,由各分院学工负责人、学生处分管学生公寓负责人任站长,并指定一名专职辅导员老师负责(兼任),辅导站成员为各班级朋辈辅导员、各学生公寓心理健康信息员。
第三级:学院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中心
学院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中心(原学生心理辅导室)下设心理素质拓展辅导总站,由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中心从有关学生社团(心理交流社)中选拔10名左右同学加入(按照各分院2名左右配备),并归入学院学生会劳卫部干部管理。
(二)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培训和评价
1.选拔各级各类朋辈辅导员
这是开展朋辈辅导的重要环节。按照社会心理学的人际喜欢和吸引理论,影响人际喜欢和吸引的因素有三类――情景、个人特质、相似与互补。因此,我们在朋辈辅导员的选拔考核过程中,着重考察申请者是否具备相对适合担任朋辈辅导员的人格特征,比如:对心理辅导具有一定的兴趣,强烈的责任心,人际交往和活动组织能力较强,热心于公益服务等。
2.对选拔的朋辈辅导员进行培训
朋辈辅导虽然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但是要最大程度发挥朋辈辅导的真正作用,在他们真正参与辅导前,首先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心理辅导或咨询职业道德和原则、基本知识、常见心理问题应对、咨询示范、咨询实践、团体辅导的理论及实践等,使朋辈辅导员在开展工作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光凭热心办事,甚至是好心办坏事。
3.相关学生社团――心理交流社,作为校级社团纳入学院团委学生社团管理中心,其成员招纳按照学生社团有关规定执行,具体业务及常规工作开展由学院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中心负责监督和指导,指派学院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指导老师。
4.建立完善的朋辈辅导员评价体系。为了全面掌控、监督和评价各级各类朋辈辅导员的工作开展情况,我们还设立了从工作计划、工作开展情况报表、到工作总结及评优的一整套量化考核评价体系。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
1.设计朋辈心理辅导活动项目
除了面对面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有针对性地选取或设计项目,并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也是朋辈辅导的主要载体。其中比较有特色的做法是在新生班级中设立班主任助理。每学年结束前,各分院就组织开展新生班级班主任助理的选拔工作,除了满足朋辈辅导员的一般素质要求外,特别要求这些学生应当品学兼优,原则上要求为建党积极分子。在新生刚入学的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这些学长除了完成日常学习、配合班主任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外,重点发挥同辈群体的优势,深入到新生的学习、生活中,宣传学校的各项制度、新生适应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全面广泛地与新生交流沟通,解答新生中存在的各类困惑。
2.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正如消防安全中所强调的“安全重在防范”,心理辅导只是一种应急的补救措施,而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融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中,引导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和相互合作获取正确的心理认识,教会学生如何合理宣泄和自我安抚,最终达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目的,才能在根本上解决学生个体存在的心理困惑。
(四)建立朋辈心理互助组织
“心理互助”组织设立的依据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根据有关调查研究结果,青年学生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这个问题时,有超过70%的调查对象回答的是“寻找同伴”,回答“寻找老师”、“寻找父母”的只占8%和10%。这一结果表明,青年学生更加愿意找与自己情况相似的同伴倾述,而非那些所谓“见多识广”的家长或者老师,主动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也非他们的选择。我们在总院及分院两个层面开通心理帮扶QQ、电话热线,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中心和辅导站也分别设立了朋辈心理辅导室,并安排各级朋辈辅导员轮流值班。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或困惑时,通过QQ聊天、打电话或直接找朋辈辅导员寻求帮助、倾诉。在经过朋辈心理互助后,绝大多数求助者都能敞开心扉,理顺自己的心态,重新以积极振作的姿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五)设立团体或个体互动活动项目
团体辅导具有教育、发展、预防与治疗四大功能。对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来说,团体辅导有助于他们深化对自己的认识,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提高适应能力,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对人格欠缺的学生而言,团体辅导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问题,通过与团体成员的互动,减轻症状,培养适应能力,增进心理健康。而以一对一为主要方式的个体辅导则以解决当前存在的心理困惑,引导其摆正心态,疏导心情为主要目的。
(六)营造心理与行为的示范氛围
[关键词]会计专业 实践教学 “2+1”模式 再优化
[作者简介]李丹(1981- ),女,湖北武汉人,武昌职业学院会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会计教育。(湖北 武汉 430202)齐励(1983- ),女,福建福州人,江西工程职业学院管理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会计教育。(江西 南昌 33002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63-02
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我国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选择“2+1”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强调高校与社会合作培养人才,在培养时间安排上为在校学习培养2年,社会顶岗培养1年。该模式最早运用于理工类院校,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率先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成功,随后其他院校纷纷效仿并在各专业开始改革。高职会计专业是突出的应用型专业,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胜任企业的各种会计工作,专业实践性强。因此,许多高职院校达成共识,认为将“2+1”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会计专业是非常必要的。笔者所在的武昌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从2009年开始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采用“2+1”模式,几年来取得了不少成果,毕业生就业率显著提高,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一、会计专业实践教学“2+1”模式改革中呈现的若干问题
根据我院改革经历以及对周边院校的调研情况发现,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2+1”模式改革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学生在“1”阶段顶岗实训中难以迅速投入岗位工作,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掌握实训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这引起了企业的不满。其次,在“2+1”模式下,虽然毕业生就业率实现大幅提高,但就业的单位及岗位受到了很大的局限,许多学生只愿意或只能够从事与顶岗实训相同的岗位。最后,在顶岗实训中,学生的角色由单纯的学生转变为需要处理同事或上下级关系的公司员工,角色的突然转变使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多数同学难以迅速适应,个别同学甚至无法适应,并申请退出顶岗实训,严重打击了企业的积极性。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2+1”模式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1.“2”阶段教学内容的整合不够合理。根据笔者对省内高职院校的调查情况并结合本学院的教改经历发现,多数学校对“2”阶段的教学内容整合过于仓促,缺乏深思熟虑。将原先三年的教学课程合理地整合到两年时间内确实是对学校的挑战。许多学校选择简单地删减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而对专业理论课程却没有相应的调整。以我院为例,西方经济学等财经类学生应该学习的基础理论课程都不安排在教学计划中,部分专业实践课程也因在校学习时间缩短而没有安排。这种做法不仅降低了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宏观认识,缩小了他们的财经专业视野,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实践教学的任务转移给了“1”阶段的顶岗实训,加大了企业导师的教学责任,缺乏一定实践技能的实习生很容易引起企业的不满。
2.“1”阶段实训单位及其提供的实训岗位较为单一。据笔者了解,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选择会计师事务所作为顶岗实训单位。这主要是考虑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一次性提供较多的实习岗位,方便学校对学生进行规模化管理。银行等金融机构虽然也需要大量财经人才,但他们的要求较高,至少本科层次才能进入实习,而其他单位的财会人员数量有限,无法同时安排大量学生实习。但从我院近几年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只选择单一类型的实训单位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实习协议,实习单位必须推荐学生就业机会,由于实习单位自身条件的限制,多数学生被推荐就业于省内的会计师事务所或一些中小企业,较少能到大企业或北上广等较发达地区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可提供的实训岗位也较为单一,目前学生主要被安排在审计助理岗位进行顶岗实训,虽然这种安排满足了事务所的需要,但不利于学生职业领域的拓展。少数未接受实习单位工作推荐的同学,由于实习期间工作岗位较为单一,专业能力未得到全方面锻炼,最终还是选择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较为单一的实训单位及实训岗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领域。
3.顶岗实训期间学生缺乏有效的心理辅导。在“1”阶段顶岗实训期间,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实行的是“三导师制”,即每位同学都有对应的三位导师,分别是企业导师、职业导师和专业导师。其中,企业导师由实训单位派出资深专业人士担任,负责日常工作指导;职业导师由学生班主任兼任,负责维持实习纪律、保证学生与学校的沟通;专业导师由长期负责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的专职教师担任,负责解答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和毕业设计。这样的教师队伍安排忽略了学生心理辅导这一重要环节。在一年顶岗实训期间,学生要完成从学生到社会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在工作、人际交往上会面临诸多困难,这时需要学校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其渡过难关。但目前顶岗实训的安排中,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学生难以迅速适应人生角色的改变,甚至少数同学申请退出顶岗实训。
三、针对目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2+1”模式的再优化建议
1.建议“2”阶段实践课程多层次化,增加顶岗实训前的过渡期。笔者认为,在“2”阶段专业实践课程的安排上,不仅不能删减,反而应该建立多层次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后顺利进入“1”阶段顶岗实训。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笔者建议将“2”阶段的校内教学进一步细分为“1.5”阶段的专项实践教学与“0.5”阶段的综合实践教学。“1.5”阶段:从第一至第三学期,主要安排专项实践教学。会计专业课程中均安排不少于40%课时的课内实践教学,学生在理论学习后动手填写仿真资料,增强感性认识、锻炼动手能力。同时,对“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等核心技能课程安排独立的实践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会计实验室中引入实训教学平台,进行计算机仿真实验,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会计从业人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提供点钞、珠算、装订凭证及账簿等财务基本技能培训,并经常组织技能大赛,激励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锻炼会计技能。“0.5”阶段:在第四学期,安排以会计模拟实验为主的综合实践教学。通过模拟企业环境,要求学生能够采用手工和电算化两种手段综合处理包括编写凭证、记录账簿、编写各项报表等全套的企业日常财会业务。该阶段是顶岗实训前的过渡,为顺利完成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对接而专门设置。
2.提出“1”阶段选择性轮岗实训制,大力拓展实训基地。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就业领域,在实习岗位安排上,学校应努力与实习单位沟通,争取多种类型的岗位锻炼机会。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例,除审计助理岗位外,学校应尽量向事务所争取税务咨询、记账等其他岗位的实习机会,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在实习单位可以提供多种类型财经岗位的前提下,笔者提出“选择性轮岗实习制”。根据财务工作的规律,在一个岗位至少停留3个月才能经历本岗位大多数日常业务。如果全年实习在一个岗位会局限学生的发展,但所有岗位都实习一遍又无法精通所学岗位。笔者建议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凭兴趣选择2~3个岗位进行轮岗实习,既在多岗位得到了锻炼,也不会因为单个岗位实习时间过短而无法深入。学校也要大力拓展实训基地。一方面,考虑到会计师事务所的优势,高职院校可以加强与本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联系,争取选择更多更大规模的事务所作为实训基地;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其他类型实习单位,尤其是大型企业,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3.积极给予学生必要的心理辅导。笔者建议,为帮助学生迅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顺利开展顶岗实训工作,学校应积极提供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首先,在第四学期的教学计划中可适当安排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在顶岗实训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其次,在“1”阶段顶岗实训中,学校应在“三导师”外增派专业的心理教师,通过定期与实习学生座谈、网络联系、电话联系等沟通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最后,对于适应能力较差已经产生心理障碍的个别同学,学校应聘请专业心理医生帮助其克服障碍,渡过难关。
“2+1”模式是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是提高学生就业率与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有效地利用它,结合实际优化它,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改革过程中,必然会涌现出各种问题,只要坚定信心、善于思考,总能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齐励,康乐.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进行“2+1”实践教学改革的前期调研报告[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首先我们明确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思想,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学校德育工作之中。学校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领导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是时代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需要,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的需要,是为学生终生不断进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的需要。在组织落实上,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严密非常。校长挂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管德育的副校长直接负责,政教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组织上的保证。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规划中,不论是学年还是学期工作计划都将心理健康教育例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学期要制定单独计划,进行总结。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
1、在高一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学校一直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课的基本内容是:学习辅导、健康情感辅导、人际交往辅导、适应性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和自信心辅导等。每节心理课都要围绕一个中心,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指导,并运用故事法、情境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设想法等方法,在老师精心设置的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完成认识矫正、人格重塑、心理调适等。例如,在讲如何有树立自信时我们告诉学生:一个人要想成功,自信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如何树立自信呢?我们将自信比喻成三条腿小凳(即自信的三个条件)小凳无论哪条腿出了毛病,小凳都不会站稳,这三条腿就是:A:认识自己的能力。B:自己的能力得到别人的承认与欣赏。C:运用能力承担一定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树立自信,不断成功。一个人树立自信,不但与自己有关与别人态度也有关系,我们要学会欣赏、承认别人的能力,帮助别人树立自信。
在讲如何帮助自己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时心理告诉学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对于外界环境影响接受较快,但遇事想一想,进行一下辩证性思维就会找出正确答案,人不论做什么事总是要冒一定的风险,决定是否冒这个风险要分析一下,利用批判性思维做出聪明决策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学生在学习了心理课之后,学生反映用心理课讲到的观点,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较为顺利。学生反映通过心理课对于少年期的心理变化有了充分的准备,在困难面前能树立自信。上课时能用合格听众的标准要求自己。处理同学之间关系上能退一步,让一步,同学之间的小矛盾不用老师,自己就可以解决了。同学之间如何建立友谊,要讲原则、方法;现在做事常常问一问为什么,做一做分析再去行动……。
2、在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针对高二、高三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学习阶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开展专题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针对高二年龄段学生性心理出现的一些心理偏差,进行心理健康、性心理等讲座。针对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高考,择业等问题,开展心理讲座:《高考前的心理调节》、《考场快乐行》、《如何战胜考试焦虑现象》等。《考场快乐行》的讲座主要内容是学法指导,着重在对学生考试心理与考试技巧方面进行指导,包括考试动机的激发与考试技巧的应用,帮助学生较好地在考场上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如何战胜考试焦虑现象》的讲座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考试焦虑,和同学们一起分析造成考试焦虑的原因,介绍排除考试焦虑的方法。在现场,主讲老师还教授学生系统的放松训练方法。经过辅导和训练,绝大多数学生消除了考试焦虑现象,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升学考试。我校历年高考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把心理教育同家庭教育、学科教育相结合。
我们利用家长向家长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对家长宣传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常识,考前心理常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压力来源,并与他们及时交流学生心理状况,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我校还在教师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全体教师提高了心理教育的理论,提高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并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加以应用,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4、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上水平,我校心理咨询室一直坚持开展团体、个别心理辅导、开设心理信箱、进行心理训练等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三、反思与建议:
1、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进行,而且要纳入高中学生必修课中,可分年级制定不同的课时、教材及要求。
2、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有专家指导。建议建立心理教育网,实现资源共享。
3、坚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以科研带动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更高一层的台阶。
4、继续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方面的探索研究,力争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方面创出一片新的天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增添新的内容。
关键词 大学生 失恋 心理状态 调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ate
after the Lovelorn and Adjustment Strategies
DING Cunxia
(Yingd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Guangdong 512005)
Abstract The lovelorn is common emotional crisis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o induc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disease. It is necessary to discuss how to adjust all college students when that love in the heart of abnormal behavior,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lovelorn; Secondly, the abnormal behavior in heartbroken after lovelorn;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debug these abnormal behavior in heart.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lovelorn; psychological state; adjustment strategy
当前的高校校园,大学生恋爱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且呈现出低龄化和公开化的特点。相对于恋爱的普遍性,失恋也成为大学生中常见的现象。失恋是青年期最严重的心理挫折之一。大学生的失恋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如追求不同、经验缺乏、判断失误、沉湎幻想、要求过高、轻率随便等。大学生失恋后引发的心理危机,往往使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严重的破坏,并容易产生极端的破坏。那么如何对失恋后的心里行为进行调试,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1 失恋的主要原因
1.1 感情破裂是分手的主要原因
经过调查发现,恋人因彼此之间的感情破裂而分手的占总体分手数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恋爱是以男女双方彼此之间的感情为基础的,所以感情没有了,恋爱自然也就走到了尽头。那么,导致恋人之间感情破裂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喜新厌旧、缺乏包容、了解不透彻和恋爱动机不明确等。在恋人交往的过程中,思想一旦出现大的差异便很难相处下去,这也是导致大学恋人分手比较频繁的主要因素之一。
1.2 恋人身边环境的影响
在大学过程中,多数家长都会支持恋爱,然而他们却会或多或少地干预孩子恋人的选择,制定这样或那样的标准,所以家庭环境对大学恋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恋人在面对家长的反对时,不敢于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的话,或者盲目听从家长的意见,只能含泪离别,一些人会因此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然而,恋人与父母意见相悖时往往会产生孝顺与爱情进行斗争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恋爱进程。
1.3 现实原因
大学期间,男女双方都是单纯的恋爱,根本没有考虑到毕业之后该怎样,所以等到毕业的季节,恋人分手较多。这是因为男女双方对工作的态度不同、工作地域和现实原因等的影响。目前因为恋人在大学毕业之后工作不在同一个城市甚至不在一个省,双方又缺乏为爱坚持的决心,那么分手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另外还有因家庭困难而不得不放弃纯真的爱情而去做一些不符合自己内心的事,这也会造成恋人的分手。
2 恋人失恋后的常有心理
(1)自卑。一些失恋的人往往在初期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自卑心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才会被堆放抛弃。这时的人可能会感到异常羞愧,陷入自卑、甚至觉得自己无地自容。失恋者自卑心理的严重与否和其自尊心强弱形成正比关系,失恋的人如果还有多疑的特点,那么其必将长期沮丧,严重者会导致精神分裂,甚至精神失常。
(2)悲伤、失落。恋人在分手之后,被抛弃的一方或者是被迫分手的人往往会出现一定时期的悲伤、失落情绪,这种情绪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超过了限度便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3)报复心理。现实生活当中,时不时地会出现一些因失恋情绪得不到正确释放或引导的人而做出一些愚蠢的事,这也就是报复行为,甚至出现无可挽回的局面。尤其是单方被强迫分手,而其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又很差的情况下,便会出现种种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
3 失恋后的心理调试对策
目前,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实施,独生子女的数量已经占据了主流,许多孩子都是在家人的百般呵护下成长的,经不起一点点的失败和挫折。突然经历失恋的打击,便可能出现排斥外界的心理,导致其心理扭曲。这时就需要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引导和干预,也就是针对失恋者的心理调试对策,总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条:
(1)合理的释放。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宣泄。学生的心理辅导教师或家长在得知其失恋后要引导和支持其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内心的释放和宣泄,从而促进其心理逐渐地恢复平静和正常。如果大学生在失恋后没有把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怨气适当地发泄出来而是一味地压抑,很可能影响其今后心理和身体的健康成长。具体的做法有:尽情地哭,把内心的委屈和苦闷用眼泪来化解,这样便会缓解其内心的压力和抑郁;找亲近的人倾诉,并且得到善意的安慰。当然,宣泄也必须讲究方式方法,过度地释放会影响自己或周围人的正常生活秩序。
(2)与人分享。这里说的分享主要是指心理辅导教师或者家长的恋爱经历,或者对恋爱的看法和观点。心理辅导教师或家长可以有意无意地与学生进行谈话,并且把自己亲身经历或者听过的有关恋爱的故事讲出来与学生分享,这样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学生信任的同时也能够使其在谈话中获得启示和教育,从而保证学生在失恋后能够正确对待,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3)转移法。转移法是让失恋的学生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心理辅导教师或家长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在失恋后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事物上,避免其钻死角。失恋对于任何人来讲必然是痛苦的,所以在大学生失恋之后让其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例如:繁忙的学习当中、家庭事物当中等等都可以很好地使其从失恋的情绪当中很快地走出来,这也就验证了转移注意力能够使人从不良的情绪中走出来这一科学道理。
4 结语
大学生失恋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为了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成长,以及学生的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等向较好的方向发展,学校教师和家长必须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必须借助科学手段合理引导大学生摆脱失恋的阴影。
参考文献
[1] 贺志军.大学生失恋行为分析及心理调节[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2):128.
南京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7
[摘要]大学生朋辈支持与组织支持、家庭支持、自我支持都属于社会支持体系的范畴。由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独特性,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朋辈支持的应用和完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朋辈支持;大学生;心理危机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社会转型和不同文化的相互撞击下,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逐年上升。樊福珉等人在清华大学的调查显示,在校生活期间,个人前途和就业(80.7%)、学业问题(78.3%)、人际关系问题(53.8%)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面对心理问题,部分学生不能及时、主动地寻求帮助,导致心理问题发展为心理危机,有的甚至选择轻生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凭借高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力量已经无法及时并且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心理咨询需求量大的难题。
朋辈支持,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对需要心理帮助的年龄相当的朋辈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心理辅导。它的实质是一种“准心理辅导”。由于“朋辈”含有“同伴”和“同辈”的意思,通常具有年龄相近、所关注的问题相似、享有共同的经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特点,也具有自然性的共通性大、鸿沟小、防御性低、互动性高的先天优势。因此,朋辈支持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中有着重大作用。
一、大学生朋辈支持的现状
朋辈支持最早源于美国,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我国大陆,所以我国的朋辈支持具有起步晚、起点低的不足。高校扩招后,这种不足更加明显,具体表现为我国高校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数量严重不足,据调查,2006年我国高校专业心理咨询师与学生的平均比例是1:10986,这显然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选择首先向朋友倾诉的占了79.8%,然后依次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3.2%。
为了弥补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不足,同时考虑到大学生的偏好选择,朋辈支持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为我国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接受和推广。我国沿岸地区,如浙江、广东地区的部分高校最先开始这方面的实践尝试,之后全国许多高校都开始逐渐更新和转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与方式,朋辈支持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国的朋辈支持实施时间虽然较短,但目前却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成果。
二、大学生朋辈支持的方法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用表演的方式来启发团体成员对心理问题及自我情况有所认识的一种方法。角色扮演法适用于群体式的朋辈支持活动,它对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角色扮演中,学生既是训练者,又是被训练者,学生通过扮演特定的角色,模仿现实定的生活情景,有利于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排除心理困扰和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而且也能取得教育其他同学的效果。
2、匿名互动法
匿名互动法是学生采用匿名的手段与朋辈进行互动,从而对朋辈的心理和行为施加积极影响的一种方法。匿名的意义不是取消身份,而是在于建立身份。同时,匿名的隔离功能可以跨越时空障碍与生理上的限制,从而实现面对面交谈中一般不能达到的功效。当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由于自尊心较强,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当面干涉和控制,所以从效果上看,匿名互动法要优于直接的建议和命令式的要求。
3、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法是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又可以分为环境暗示法、语言暗示法、肢体暗示法、榜样暗示法等。由于大学生之间通常具有默契多、模仿多、从众多、强迫少、要求少、命令少的特点,所以朋辈之间采用心理暗示法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采用心理暗示法要注意把握积极暗示,克服消极暗示。
4、换位思考法
换位思考法就是平常说的“将心比心”,是通过“设身处地”的角色换位来了解、分析和处理对方心理问题的方法。运用换位思考法,朋辈支持的辅导员能够对支持对象的具体情况与各自特点进行了解与掌握,进而认识到支持对象的实际需求。同时,换位思考法的运用要坚持不违背道德的原则,因为如果无原则地使用换位思考法,可能会导致过于偏袒对方或者角色混乱的后果,使心理问题更加复杂,不利于朋辈支持的开展。
三、大学生朋辈支持的问题
1、朋辈支持缺乏专业的督导
由于朋辈支持的辅导员都是由学生担任,虽然他们本身足够优秀,并且他们之前也或多或少经过了专门的培训,但是由于都是同龄人且专业能力有限、本身人生阅历有限等因素,他们更偏向于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比如一些生活问题、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当遇到一些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时,作为朋辈支持的辅导员不但无法解决,自己反而容易产生新的心理困扰,需要向更高一级的心理咨询老师求助。因此为了提升朋辈支持辅导员的素质,提升其辅导能力,提高其工作效率,作为朋辈支持的辅导员必须接受定期的专业督导。督导的根本意义在于为朋辈支持的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及时的、具体的、恰当的帮助与指导。然而我国很多高校由于没有开设心理学专业,专业心理学咨询老师数量很少,这就使得参与朋辈支持的辅导员的辅导能力缺乏专业的督导。
2、朋辈支持缺乏较好的载体
现阶段,朋辈支持的载体很多并且深入到了大学生活的很多方面,如海报宣传、拓展活动、个别帮扶、群体讲座等,但是由于其连续性较差和缺乏经费支撑等因素,这些载体并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大多数高校开展朋辈支持基本利用心理嘉年华、“5.25”心理健康日作为载体,这也只是蜻蜓点水,往往热闹一时,没有真正将朋辈支持做到普及到全校、落实到个人。身为校级组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作为校园中活跃的组织形式,尚未充分的发挥它的重要作用,而网络平台,作为大学生活动最密集、最频繁的空间,尚且还没有在朋辈支持中作为极佳的载体充分发挥作用。
3、朋辈支持缺乏校际的合作
我国的朋辈支持是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准心理辅导”。如果我们的借鉴只是模仿或者是简单的尝试,而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后发优势的话,我们必定将是永远落后的。以美国的朋辈教育联合会为例,它由美国500多个致力于朋辈心理辅导推广的组织构成,其中大多数组织就是学校,并它制定了一个朋辈心理辅导的统一标准。然而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朋辈支持的开展都是各自为纲,每个学校都有其自己的工作流程、工作机构、培训机制和考评方法,同时,各个高校间沟通和合作很少,这也导致了学校之间的差异很大,总体水平很难得到统一的提高。
四、大学生朋辈支持的完善和提高
1、注重朋辈支持的质量督导与效果评估
朋辈支持是在学生之间进行的互助活动,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所以无法和专业的心理辅导那样进行科学的督导,但是可以进行一些类似的工作。其做法是相互督导,即在督导的过程中,朋辈支持的辅导员相互交流心得体会,互议互评,从“同行”的经验中反思、提高,形成一种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局面。此外,对朋辈支持的辅导员进行效果评估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它包括过程性评估、总结性评估和追踪性评估。而它的目的在于了解朋辈支持的每个环节是否科学、其效果能否持续以及成员对朋辈支持是否满意。
2、探索灵活多样的朋辈支持新载体
为了使朋辈支持的意义广泛深入人心,各高校要依托各种载体展开朋辈支持。如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心理知识竞赛、讲座、广告栏等形式开展朋辈支持,大力宣传朋辈支持的优势,传播朋辈支持的理念,扩大朋辈支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作为一个校级的组织,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可以借助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这一载体扩大朋辈支持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的影响,更好的发挥朋辈支持的积极作用;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建立大学生朋辈支持网,开辟网上答疑栏目,增强朋辈支持的深度和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