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环境教育;环保意识
一、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环境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将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中,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把环境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让小学生知道环境保护的意义,让他们体会到社会责任感。我们要开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保护环境的活动,教师制作活动课件以方法、步骤、目的为活动提纲,让环境教学开展得有实效。比如,我们要在平常生活中分类垃圾、不用的旧电池应该回收,在日常生活中不开车,骑自行车绿色出行等作为每次活动的题材。制订环保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学习积极性快速提高。多开展类似的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深入了解现在的环境问题比较恶劣。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把环境教育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二、引用语文教学材料内容,学习好环境教育
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关于环境教学的题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材料,更好地了解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课本中有很多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能够体现出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老师教学生学习与环境相关的课文时,引导学生对环境的美好联想,也能对大自然了解,从而能使学生看到大自然的美丽,对大自然的欣赏,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既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爱护环境。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生产劳动有着密切联系。如果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污染,给我们的身心和生活就会带来不幸和灾难。课本中还有是叙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如何治理的,可以让学生充分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环境知识。让学生知道目前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已经不多了,不允许再一味浪费和破坏,养成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到保护我们的环境。老师在教小学语文的同时,要根据学科所学内容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行为。课本中还有一些古诗词和散文,表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和谐共处的需求。文章中作者表达了一种博大的爱国情怀,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此类文章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作者的意境,对学习语文更有帮助,更好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老师应该从平时学到的古诗词、描写大自然的课文中让学生熟读并运用到写作中,把自己对环境的热爱、保护之情表达在自己的作品中。还有一些文章是写有一些人只顾眼前利益去破坏环境的不好行为,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出自己的一份力,努力学好文化知识,用知识来改变社会问题。从而有了学习的动力,更好地实现现代化教育,使现代化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完善。
三、以环境教学为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能力。多看书提高阅读水平,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把环境教育运用到平时的写作练习中,作文题目以环境问题来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养成留心观察发现事物不同点的好习惯。关心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四、通过阅读让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
在课余时间多阅读关于环境保护的书籍,从而提高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判断能力。在学习语文课堂知识的同时,更能多阅读、多思考。让学生多接触大自然,在一草一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更好地珍惜和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植树造林,是它们默默付出,为我们净化空气,让我们可以自由呼吸。可阅读关于环境保护的书,如《寂静的春天》《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从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悟,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努力。改变从我做起,感染身边的人一起爱护环境。
总之,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有每个公民都有环保意识,才能让我们的环境更美丽,做到可持续发展。要让人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就要依靠教育的力量从小学生抓起,把环境教育作为小学生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的良好品德,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为改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积极动员每个社会公民,为了社会为了我们自己把环境保护这项事业做到最好。我们的责任就是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让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环保意识,靠大家的力量保护环境,让地球环境更美好。
参考文献:
广东一考生
小的时候,你带我看草长莺飞,细雨朦胧。
我长大后,我教你去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仍记得小时候,父母外出,我住在乡下,外婆你总是带着我忙农活。正当夏季,天气炎热,忽然一场大雨,你放下农活,笑眯眯地翻过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说:“囡囡,热了吧?走,外婆带你凉快去。”一个激灵,我鱼跃而起。你打着把破旧的伞,肩上骑着小小的我便出了门。你所说的“纳凉好去处”竟是村里的一片莲藕地。那里有一小方的浅池塘,有一间破木屋,我们进去时已湿了身,外婆顺手摘了片荷叶搭在我的头上,仿佛我正是荷花欲开时刚醒来的花仙子,我离荷塘是多么地近啊!大雨冲刷了盛夏的暑气,连人身上的毛孔都是清凉的,溢着花香的。
荷花淡淡开,在风雨中舒展身姿,绿色的裙摆随风扬起。我偎依在你怀里,用糯糯的声音问道:“外婆,为什么下雨了就会凉快?为什么荷花夏天开?为什么……”“哎哟,可问怕外婆了!外婆哪里知道啊,外婆只晓得看看天,就知道明天下不下雨。”“那后天呢,大后天呢?”我追着问,你捏了捏我的小脸,说:“那要等囡囡长大后才能教外婆了。”我心中略有惆怅,这片荷塘已离我有些远了。
是啊,长大了,我会了。我会牵着你去散步,瞧见路边开得正烂漫的小野花,我可以指着它,告诉你:“外婆,那是忍冬藤,有清热解毒之用……那是金钱草,因为它的叶子圆圆的像铜钱……”你笑而不语,脸上尽是自豪。你突然看看天,我知道你想看明白天上的云是怎样的状况。但你眯着眼,总是看不清,觉得天更高更远了,你自嘲地说道:“哎!老了,眼睛不中用了。”我拍拍你的手背,翻了翻手机里近几天的天气预报,说:“外婆,明天又是晴天呢,这个星期都不会下雨,我们去看荷花吧,我可以告诉你荷花有哪些药用价值哦。”我扬了扬手机,天空就在这里,自然也在这里,不远。我们可以离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谢你,带我去看荷赏雨,让我亲近自然,获得感性认识;现在,我带你去看荷花成片,给你讲讲荷花的药效,让我们理性认识自然,不留遗憾。
我们,去看花海成片,细数花名。
1.简单自然,返璞归真。本文从命题、结构到选材都突出一个简单朴素。文字淡雅,叙述自然亲切,由景入情,由情至理,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娓娓道来,凸显主旨。文章前半部分写外婆带“我”看草长莺飞,自然之美,后半部分写“我”教外婆细数花名,最后明确了要“亲近自然”同时要“理性认识自然”的主旨。全文结构严谨,主旨鲜明。
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广东一考生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知生物之属,却难闻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性体验,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全面地去感知自然吧。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他们与天地为伴,与日月同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以造福于人类。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获知大自然的信息。既可亲近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深层信息,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然而现在,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就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难道一张张图片就能尽显花木之美?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就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信息,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就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用最原始的方式去体验自然之魅力。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1.立意深刻,论证充分。文章主张将直接体验自然和运用科技间接感受自然相结合,围绕这一观点,运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说明了要“远近结合”的主旨。全文思路清晰,富有思辨性,体现出了作者较高的思想水平。
2.层次分明,表达流畅。文章从古今对比入手进行分析,然后将二者综合起来,阐述自己的看法,逻辑清晰,表达流畅。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广东一考生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都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无须划分出孰“近”孰“远”。
对于自然,人类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只有这样,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科学与自然从不曾分离。从古代各种水利工具的发明应用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的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能力亲自去一一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远。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类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需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以此增长自然知识,弥补人类自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对人类形成科学的思想也大有裨益。很多生物学家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对他们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可见,利用科学感知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一心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懈的追求。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观云飘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也不可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1.思维辩证,内容深刻。文章提出采用科学认知与亲身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感知自然,具有思辨性,内容深刻,议论鞭辟入里。
2.思路清晰,结构明了。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构架行文,层次分明,论证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3.旁征博引,文采斐然。文章多处引用名言、谚语、诗文,起到画龙点睛、启人心智的作用,极富表现力和说服力。
走进香山之中
广东一考生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尤其到了秋天,满山红叶,美不胜收。
走在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地散落下来,带着自然的清新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满泥土的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火红的小径,待秋天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们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看着它带着自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我不禁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鸟儿带我更加走近了香山。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树叶,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直蔓延,透露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叫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看着这火红的树叶飘散,你是否会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看着这美丽的景象你是否也会“停车坐爱枫林晚”呢?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中为你驻足!
天气不似预期,忽然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堆叠。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美。当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山下的树林时,看到雨模糊了香山,却为香山奏起了一首动听的交响乐,也给香山绘制出了一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在电视与电脑中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音。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时间给予我领略自然的机会太少了,我只能匆匆忙忙踩着混合着树叶与雨水气味的土地,带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但是自然的清香早已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尊敬的冰心奶奶您好,我读了您的作品深深地感动了。
我从您写的《别踩了这朵花》这篇让我感受到了您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小生命仁慈。我从“你们头抬得高,脚下的重,小心在你不知不觉中,把小黄花的生机断送”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地球。尊敬的冰心奶奶您放心我们一定会爱护大自然,保护地球的。冰心奶奶您知道吗?我从您的作品《再寄小读者》中明白了您不仅爱护花草树木,还喜欢孩子。因为我从网上查了您的作品,知道了您的作品大多数是关于我们小孩子的。冰心奶奶我从《只拣儿童多处行》这课看到了春天和孩子的欢乐的笑声。
尊敬的冰心奶奶我从您的文章中知道了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地球,尽管只是小事。
关键词:自然色彩;艺术
1 自然韵律的美为设计开辟新途径
1.1 艺术将进入与自然的联盟时代
古代人看来大自然是智慧的源泉,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中国古代便有天人合一的说法。但到了近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社会成了一个把世界拆零了的时代,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该是结束这种局面的时候了,则进入了一个把拆零了的世界重新组装的时代,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盟以及艺术与自然的联盟时代。
美国匹兹堡艺术学院安吉洛·西奥堤教授的作品正是这一时代的体现,他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史前的原始风格,他认为这是最接近自然本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他的作品中,常看到大小参差不一的金字塔般长满植被的土堆,还有原始洞穴般的建筑物。通过他的设计,原先杂乱无章的废墟,变成了别出心裁,具有艺术情调的绿郁葱葱的休息胜地。其目的就是让人和自然融合在一起,追求人类和大自然最初的那种感情。
安吉洛·西奥堤教授说,画家是用笔来绘画,而他是用植被表达自己的艺术思维,达到所追求的艺术效果。这些植被是大自然赋于人类最美最丰富的色彩。他的艺术行为给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带来了清洁、带来了美丽、带来了艺术,同时也给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艺术创作领域。
1.2 自然韵律的美为包装设计开辟了新途径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现代包装设计的观念和理论已日趋完善,但各国的设计家对新形态、新技术是使用材质和处理手法的发展,自然韵律也就是从材质和处理手法上更直接地运用大自然本身的美。
时下,“返璞归真”已成为人们的新追求,时装、饮食都已成为先例,自然韵律的美为包装设计也同样开辟途径。四川美术学院装璜环艺系的一组包装设计就是很好的实例,他们用竹筒包装了调料,用木盒包装了山货,竹皮编成小篓包装了大枣,给人一种亲切的自然美。
2 肌理美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肌理,书面语言原指生物体表面,皮肤羽毛纹理而言。飞禽走兽斑斓美丽的皮毛,花草树木的花纹、年轮等天然纹理。
2.1 肌理美是大自然的杰作
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纹理美是早在人文之实已被人类发现,并运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及民间艺术出现拍打泥坯成型规整的拍打纹、绳索纹等条状、点状肌理,这种无意的制作,却流露出大自然的美,至于古老丝绸、民间的编织物、玉器、金银器皿等实用品色彩纷呈的人工肌理美,无处不在美化人类生活。到了近代,随着艺术观念更新,石木纹理、刀法凿痕、水印油渍、喷滴熏灸等艺术肌理早已突破了“笔是唯一的绘画工具”的传统,这些形式各异的工艺技法,令人耳目一新。
2.2 肌理的包装设计运用的基本规律及其独特意义
肌理美作为一种形式美,运用于包装设计中,如:即产品形象、商品特色、销售地区、消费对象、设计定位为出发点,或选取自然肌理,或设计人工肌理,这都应由设计者对产品研究调查后来决定。
包装肌理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就产生不同的意境、不同的趣味,它的运用正好与千奇百怪的商品相匹配,相得益彰。
(1)肌理美,肌理效果在包装中巧妙运用,是删繁就简、快捷精练地传达信息的促销手段,其中以群体出现的展示商标(或标志或文字)的肌理美,强烈的装饰效果,深刻的记忆力、冲击力,为创名牌创造了条件。如今充满各个大小商店的悬挂pop广告,整体上看重复出现的文字,商标产生一种肌理,使人们增强了对产品的印象,从而促进了产品的销售。
(2)肌理美与肌理效果不是单纯附于造型表面的饰物。明快质朴的肌理有利于突出牌号、名称,肌理本身有耐人寻味的意境,远观、色调和谐统一。对主题:有红花靠绿叶扶持之功;近观,肌理之美溢于言表。使得一件貌似敦朴,简练明快平常的包装产生“有东西,耐端详”的艺术效果。
被誉为日本现代玻璃工艺先驱者的藤田乔平,设计的一个首饰盒《海之彩》正是一件“有东西,耐端详”的艺术品。从一个小小的盒面,让人看到了大海那容纳百川的气势,更感到浮动藻类形成的那种自然肌理的美。
(3)借助于肌理的包装画面上的空间作用,可十分容易地调整形象、主次空间层次、色彩关系,一扫过去盲目地在画面上堆砌形象干扰视觉的弊病。
(4)肌理美与肌理效果本身蕴藏的秩序,匀称、韵律、节奏反映了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和谐与大自然的奇险之美。“对伟大的艺术家来说,自然界的一切都蕴藏着独特的性格”(罗丹)。人工肌理、设计肌理反映出的音乐美、几何学的比例美有助于包装设计的现代感。诸如亚里斯多德指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恰当而巧妙地设计肌理,运用肌理美与肌理效果,会净化包装画面摈除其形象上的堆砌、琐碎与零乱,获得包装物体形象的一次开花。
3 自然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色彩是作为人类的一种共同语言而存在着,在大自然的色彩中,有很多的经验直接影响着人对色彩的感觉,如橙色在自然界的包装代表有橘子,多用于食品类的包装上;紫色在自然界的包装代表是茄子,神秘、高贵的印象使其常用于女性化妆品上;灵感来自于蓝天、大海、蓝色宁静、清爽、冰凉的印象使其都用于药品及冷冻食品上。
4 自然韵律的运用
4.1 品牌上自然气息的流露
关于饰品的包装,包括头饰、胸饰、钮扣等,取名“氏族”,一来代表其品种多,二来让人感到一种最原始的自然气息。
4.2 肌理上自然韵律的运用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饰品多数都被搁置在小塑料袋中,简单的放在一起,与其价值很不相符,于是选用了盒饰,提高了其自身价值。盒子用纯天然木质结构,用其木纹的自然肌理,传达饰品的自然美效果;有采用木盒结构,用人工木纹肌理做其装饰纹样,配以深褐色底盖,再加上银色装饰,使得沉稳、大方。完成后加上精致小巧的标志,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突出了主题。虽然没有过多的文字说明,但那份精巧,会让人对产品产生无尽的联想,你一定挡不住它的诱惑!
4.3 色彩上自然韵律的运用
黄色在自然界中包装代表是香蕉。它有一种光感,给人留下光明、辉煌、灿烂、轻快、柔和、纯洁和充满希望的印象。皇室的运用加强了崇高、智慧、神秘、华贵、威严和慈祥的感觉。在设计中为了达到一种朴实、丰厚、自然的效果,也为了配合那种纯天然的木质肌理便采用了黄色做基调,再加上具有高级感的黑色(文字和标志)以及优雅的银色做点缀,增强了其表达效果。
4.4 材质上
时下正流行粗粮细做,受其启发,选用纯天然产物——高粱杆制作了一组中高档装饰品包装。用大针将其固定在镂空的泡沫板上,外表包装自然,内在饰品典雅,体现了自然韵律的独特之美。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⑧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感悟自然的远与近
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初二 刘政博
自然是非常美妙的。住在城里的我们总以为自然非常遥远,却不知道自然就在身边。
自然在美好的早晨,每当我们起床时、迷迷糊糊地睁开眼时,自然就悄悄地来了。当我们走出家门,望着天空,自然就会像恋人般与你面对面。太阳缓缓地从地平线爬上来,白云早已飘荡在高远的天空中;为出生不久的鸟儿觅食,鸟爸爸早已在枝头飞来飞去寻找着美味的早餐……这就是自然,竟然离我们如此近。
而那些宅在家里、成天面对着电脑、拿着手机的人们,却离自然太远了。“宅族”眼中的自然是虚假的,如果你与他们聊天,聊到自然,你发过去一张你在野外游玩的照片,他们会不屑一顾地说,这有什么呀,网上的图片不是有的是嘛!他们感受不到真正的生命,闻不到花香,听不到蜜蜂嗡嗡的声音,感受不到阳光晒在身上的温热。
其实,自然离我们很近。下雨时,自然就向我走来,乌云告诉我:“我们来了,好久不见,过得怎么样?”闪电告诉我:“嗨,兄弟,我们又见面了,上次我从电线里溜过来发现你还在补作业呢,现在你写完作业了吗?”雨点跟我说:“朋友,最近天气很热啊,我来给你降降温吧!”风儿也过来说:“我来带给你凉爽……”
这就是自然,奇妙而美丽的,如果你细心聆听它的语言,你会发现它离你多么近!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美得有点儿像童话了,它把我们日常看到的景物和天气变化写得极其生动。是呀,如果我们保持这种美好的心态,自然就会离我们很近,也会变得很可爱。
(黄琬雅)
感悟自然
深圳市翠园中学初中部初二学生刘政博的妈妈
宏伟壮观的三峡大坝,沙漠中崛起的迪拜世界第一高楼,从不同方向徒手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挑战者……无不彰显着人类征服自然的丰功佳绩。可是在人类征服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在征服人类:昔日繁华的古楼兰,现在留给我们的,只剩下残垣断壁。草原、耕地不断沙漠化,使得北京等多个城市遭受沙尘暴的袭击。尾气、废气大量排放,使得空气质量恶化,许多城市笼罩在灰霾之中。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水源污染,水中生物大量死亡……
当人们都戴着口罩,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喝不到洁净的水,吃不到安全食物时,我们该反思什么?该为自然做点什么?自然养育了我们,可我们却离它越来越远。
大自然就是这样:尊重它,它就造福人类,给予我们生存的空间,离我们很近;践踏它,它就会毁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远离我们。美国的龙卷风,所到之处顷刻间变成人间地狱;连续不断的暴雨,可使山体滑坡,河流暴涨,冲毁良田房屋,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俗语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好好利用自然,自然就能造福人类;随意破坏它,它就会威胁甚至报复我们。自然如此,一个政权亦如此。纵观历史,百姓犹如自然,执政者尊重百姓、关注民生,百姓丰衣足食,过上好日子,百姓自然拥护它,他们的心离得很近。如果执政者只顾自己享受,无所顾忌,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那百姓同样可以抛弃它,这时百姓的心就离执政者很远。
尊重自然,就是尊重我们自己;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让我们共同努力,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地球真正的主人,自然终将离我们很近很近。
教师点评
成人的思考角度就是比较宽阔,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从对自然界的认识拓展到对社会的认知,这种写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黄琬雅)
自然的远和近
凌君柔
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
从不同的角度或途径感知自然,自然似乎离我们很“远”,似乎又离我们很“近”。
自古以来,人类感知自然的途径是丰富的,或行万里路或读万卷书,还可以在网络上搜寻……
一路上或荆棘丛生,或繁花似锦。内心澎湃着对新事物的好奇,激发我们不断探索。行走在路上,可以体验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穿过溪流与丛林,留下的是探索的脚印,可见,自然因此离我们很“近”。读万卷书,遨游于知识的海洋,用最短的时间打捞自然界的前世今生,获得很多关于自然的认知,知识量很丰富,却很难让我们真正了解自然,因此,自然就离我们很“远”。
有的人喜欢行走在路上,从一座城市走向另一座城市,从一个乡村走向另一个乡村,从一个国家走向另一个国家。永远在路上行走,他们可以感受到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世界,可以欣赏到无数美景。而有的人,喜欢待在实验室里,依靠一条条数据获取对大自然的认知,从中发现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
夏天迈着急促的脚步到来时,满池塘都是婀娜多姿的荷花,几乎看不到池水。晶莹透亮的水珠在荷叶上打滚,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彩夺目;美丽的荷花像亭亭玉立的少女。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时而跃出水面,划过一道银色的弧线;时而围着荷花打转,似乎在说:“我愿永远留在你的身边。”可是骄阳如火,多少人有心情欣赏它们?当秋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临时,落叶纷飞,它们像歌唱家又像舞蹈家,唱出秋天里哀婉的曲子,跳着悲伤的舞蹈……枯黄的叶子纹理纵横交错,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欣赏落叶构成的画卷呢……沉迷于数据的人,往往缺少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很难真正意识到自然之美。
如果想真正认识自然,只有把两种感知自然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验这种“远”和“近”,才能既欣赏大自然的千山万水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自然,似乎很“远”,又似乎很“近”。
教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