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划生育政策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政府投资;民间投资;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24;F830.59
一、引言
2010年以来,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内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北京市经济也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进行转变。从最能体现经济运行的GDP指标看,三季度增长率下滑至7.7%,比一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接近政府调控底线;并且内生动力不足,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看,投资增速虽然在下半年企稳,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9月,同比增长10.2%、12.1%、9.2%、7.3%、7.4%、7.8%、7.8%、8.2%);消费增长虽然在下半年止跌趋稳,但相比去年,增幅下降明显(3~9月,同比增长7.8%、11.9%、5.6%、7.4%、9.7%、7.1%、8.0%,比去年同期平均水平下降2.4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呈重心下移的态势(2~9月,出口同比增长11.90%、1.40%、9.90%、9.88%、2.90%、6.39%、7.50%、5.77%)。在此情况下,为确保社会稳定,需要出台一系列政策实现稳增长。从北京市经济特点看,消费对GDP贡献率最大,平均超过70%,但其主体是市民,刺激政策见效慢,作用不显著,投资就成为见效最快的手段。但当前我们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投资政策的制定就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从经济增长模型入手,考虑技术进步的因素,优化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历年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到北京经济增长的基本模型,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比较少,主要集中在某一特定领域或行业,并且研究成果也不尽相同。如阿肖尔 (Aschauer;1994)以西方7国的数据为基础,认为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民间投资[1];Khan等学者 (1990)以24个发展中国家为样本,发现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大于政府投资[2];Fisher和Turnovsky(1998)发现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入效应,能促进经济的增长[3]; Nader和Migue(1997)通过研究墨西哥的历史投资数据,发现私人投资和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具有挤出效应[4]。
国内对此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通过定性的方法,从民间投资的特点出发,定性分析促使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提出政策建议,如田剑英 (2002)[5]、孟耀(2004)[6]、丁松林(2003)[7]等。二是利用历史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政府投资、民间投资、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模型,如梁毅华(2011)[8]、郭卫东(2011)[9]、陈真玲(2010)[10]、韩学广(2012)[11]等。三是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利用历史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相关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钞小静(2008)[12]、方俊智(2011)[13]等。
从结果看,钞小静 (2008)等学者认为,长期来看,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起负作用,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短期来看,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都具有促进作用。陈真玲(2010)等学者认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都将促进经济增长,但政府投资的效果小于民间投资。陈献(2009)[14]、曹建海(2006)[15]等认为政府投资的效果大于民间投资。
三、模型的建立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口和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基本模型为:
其中Y为经济增长,Q为索洛余值,用以解释技术进步的作用,L为人口,I为资本。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该理论一方面将技术进步看作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又假定技术进步是外生变量而排除在外,存在缺陷。20世纪80年代后,新增长理论逐渐发展,将不同因素从索洛余值中分离出来,并将其内生进经济增长模型,其中一部分学者强调发展研究是经济刺激的产物,也就是意识的发展研究所取得的知识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将其引入经济增长模型,基本模型为:
其中Y为经济增长,L为人口,I为资本,A为发展研究。
考虑到投资分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则模型变形为:
其中Y为经济增长,L为人口,Ig为政府资本,Is为社会资本,A为发展研究。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经济学中使用最广泛的生产函数,被用来描述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本文假定政府资本、民间资本、人口和发展研究的生产函数符合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要求,表现形式为:
其中Yt为第t年的GDP, At为第t年的发展研究, Igt为第t年的政府投资,Ist为第t年的社会投资,Lt为第t年投入的劳动力, εt为第t年的随机误差项, Ct、τ、α、β、γ为待估参数,用以衡量发展研究、政府资本、社会资本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对公式(1)两边取自然对数,即可得到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政府资本、民间资本、人口等因素的优化模型:
四、数据分析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本部分分以下几个方面。
1.原始数据选择(见表1)
现有北京市统计年鉴中,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注册类型划分为国有、集体、股份制、港澳台商、外商、私营个体经济、其他经济共7类,没有按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进行划分。各学者通常用相关数据进行替代,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郭卫东(2011)、钞小静(2008)等用国有投资代替政府投资,其余集体、股份制等6类非国有投资代替民间投资;
(2)郭栋(2004)[16]等学者用国有投资代替政府投资,集体、私营个体、股份制投资代替民间投资,其余定义为外商投资;
(3)部分学者用国有投资和国有控股的混合经济代替政府投资,集体、私营个体、非国有控股经济、外商、港澳台商及其控股经济代替外商投资。
考虑到北京市为配合国务院的新36条,出台 《引进社会资本推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其本质针对的是社会资本,所以本文接受第一种划分方法,即用国有投资代替政府投资,其余集体、股份制等6类非国有投资代替民间投资。
技术进步难以用统计数据直接反映,有的学者利用科研投入数据反映发展研究,有的利用专利审批量或申请量反映,鉴于北京市统计年鉴中缺少该两项的长期历史数据,本文采用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近似代替。
2.数据处理
在统计年鉴中,可得到GDP、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就业人口和受教育人数,其中GDP、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为按当年实际价格计算的数值,考虑到价格因素,为增加可比性,需要处理。其中GDP数值按GDP平减指数折算为以1981年为基数的时间序列;由于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从1990年开始编制,1990年以前指数借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7],据此,将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折算为以1981年为基数的时间序列。
3.资本存量的处理
(1)基本公式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中投入因素为资本,而统计年鉴中为投资,无法直接利用,需要将投资额度转化为各年资本存量。目前测算物质资本存量最常用的方法是永续盘存法,基本公式为:
其中, Kt为第t年的资本存量, Kt-1为第t-1年的资本存量, It为t年的投资量, δt为资本折旧率。
(2)资本折旧率的确定
目前不同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折旧率,本文接受马栓友(2003)[18]等人的研究成果,设定综合折旧率为5%。
(3)基年资本存量的估算
根据国际常用方法,利用以下公式计算基年资本存量:
其中, I0为基年投资,α为样本期投资平均增长率,δ为平均折旧率。
由此计算得到基年政府资本和民间资本存量为:
(4)最终数据
最终的数据,如表2所示。
(二)模型检验
本部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ADF单位根检验
进行回归分析时,所采用的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否则有可能出现伪回归现象,影响分析结果。本文采用单位根检验,判断各时间序列是否为平稳序列。检验时,为便于得到平稳序列和消除异方差问题,分别对各个数据取自然对数,同时以AIC或SC最小为原则确定滞后阶数。利用Eview5.0软件进行计算,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
从结果可以看出,各时间序列的水平值均大于临界值,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序列不平稳;一阶差分均小于10%的临界值,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假设,序列平稳,因此他们均是一阶平稳数据I(1)。
2.协整检验
根据协整原理,进行检验的序列,单整阶数必须相同,经检验证明选取的5个时间序列数据均为一阶平稳,可以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采用Johansen多变量系统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协整检验,其中滞后阶数按AIC和SC准则确定。检验结果见表4。
从检验结果看,在5%的检验水平上,迹统计或最大特征根的统计量均存在小于临界值的情况,说明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他们之间通过某种线性组合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线性组合为:
InGDP=0.0449+0.1644InGOV+0.4044InPOPU+0.4223InSOC+0.1416InEDU
为验证协整关系是否正确,将线性组合改写为:
θ=InGDP-0.0449-0.1644InGOV-0.4044InPOPU-0.4223InSOC-0.1416InEDU
对该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5),发现其水平数据为平稳序列,验证协整关系是正确的。
因此,长期来看,lnGDP、lnGOV、lnPOPU、lnSOC和lnEDU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
InGDP=0.0449+0.1644InGOV+0.4044InPOPU+0.4223InSOC+0.1416InEDU
3.验证结果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北京市的历史数据分析表明,政府资本与民间资本对经济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但政府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要小于民间资本。
第二,由于资本与投资具有简单的线性关系,可认为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对经济的作用与政府资本和民间资本作用一致。
第三,除资本外,发展研究对经济也具有拉动作用。
五、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对当前形势下北京市投资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充分肯定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政府投资是拉动经济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手段,可以避免经济大幅波动,确保充分就业,是保障市场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同时也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在当前面临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不能谈政府投资就色变,应充分肯定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第二,选择政府投资最适合的方向。政府投资应避免在现有经济结构上简单的增加产能,加剧当前的过剩程度,应该充分发挥“四两拨千金”和“筑巢引凤”的作用。一是加强交通、电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文明和生态文明水平,为民间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降低投资和运营成本;二是强化重点功能区建设,提升承载水平,为“功能特色化、产业集群化”方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条件;三是完善医院、学校、养老等民生设施,让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更契合百姓生活;四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建立各种建设基金,广泛吸引民间投资投入城市建设,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第三,深刻认识民间投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从分析看出,民间投资不但对经济发展起直接推动作用,效果强于政府投资,而且根据相关研究,民营经济的劳动生产率、资本回报率、吸纳就业数指标均高于国有经济,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和抗冲击能力,能有效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利于改变原先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且与国有投资相互配合,形成多元主体和适度竞争的格局,保障公共产品供给。因此,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民间投资的重要作用。
第四,创造条件扩大民间投资作用。利用一系列政策组合,解决民间投资“有钱难投”和“有钱不敢投”的问题。一是在国务院新36条基础上,制定鼓励和吸引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措施,将其固化为现有投资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民间投资意愿与信心;二是实施广泛的行业准入,促进民间投资进入电信、铁路等垄断行业和基础产业,创造投资机会;三是制度创新,推动金融体系改革,扩大融资渠道,同时制定贷款担保、贴息、贷款优惠等政策,解决民间投资融资难问题;四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水平,降低民间投资成本,同时灵活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提高民间投资盈利水平。
第五,努力提高发展研究水平。从实证分析看,发展研究同样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且是改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建议:一是增加科研投入,改变长期以来科研投入占GDP比重过低的局面;二是加强监管,提高科研投入的使用效率,避免虚支冒领、经费多用于会议差旅、设备重复购置等现象;三是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学研衔接,加快科研向生产力的转变。
参考文献:
[1]Aschauer,D. The Investment Output Ratio in Growth Regression[J].Applied Economic Letters,1994(5):74-76.
[2]Khan,Mohsin S., Reinhart,Carmen M. Private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World Development,1990(18): 19-27.
[3]Walter H. Fisher, Stephen J. Turnovsky,Public Investment, Congestion, and Private Capital Accumulation[J].The Economic Journal,1998(18):399–413.
[4]Nader Nazmi,Ramirez Miguel D.Public and Private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Mexico[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1997(15):65-75.
[5]田剑英.拓展民间投资促进经济增长[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5):61-65.
[6]孟耀.我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发展演变[J].财经问题研究,2004(2):28-31.
[7]丁松林.我国民间投资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4.
[8]梁毅华,陈文静.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深圳市数据实证[J].北方经济,2011(6):16-17.
[9]郭卫东,穆月英.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相互影响分析—以山西为例[J].经济问题,2011(1):56-59.
[10]陈真玲.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11]韩学广.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
[12]钞小静,任保平.经济转型、民间投资成长与政府投资转向-投资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8(2):5-15.
[13]方俊智,伏润民.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兼论云南省基础设施投资的最优规模[J].商情,2011(8):41-42.
[14]陈献.温州政府、民间、外商直接投资的效率及关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
[15]曹建海,朱波,赵锦辉.公共投资、私人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一个向量误差修正模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26):1-7.
[16]郭栋.民间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
[关键词]计划生育;家庭救助;机制探讨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260-01
0 引言
在迈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也不断趋于繁荣、稳定。在这个背景下人口问题成为了我国整体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一直以来我国的人口基数都处于较大的状态,一方面人力资源确实较为丰富,而另一方面则给社会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计划生育制度的有效实施给国家的繁荣稳定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相对而言农村的超生现象较城市而言还是较为严重,因此从2004年起国家在农村逐渐开展并实施了计划生育奖励机制,2007年我国正式出台了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来保证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的生活质量。在制度中明确规定对于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在贷款、扶贫项目以及社会救济方面应该优先照顾,且地方政府应该给予帮助。通过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机制的有效实施能够更好地推动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这对于农村发展乃至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建立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机制的重要性
建立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机制并落实是当前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社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需求。通过建立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机制可以对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进行有利的导向,并让农村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化,在此基础上也可以缓解农村贫困人口的压力,让农村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在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机制的积极推广下事实上也是保证了广大农民的实际利益,并促进了农村生育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农村的建设。
2 目前建立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机制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从大环境来看当前农村养老的形势极为严峻,而当前的养老政策以及扶持政策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倡导的同时,事实上也加速了农村老龄化现象,特别是养老问题变得十分突出。另外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到城市当中,从客观角度上来看这确实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农村却留下了大量的老龄农民,使得农村老龄化问题更为凸显。这种现象给建立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机制带来了严重的阻碍。虽然目前农村计生户奖励扶助措施形式较多,但是奖励扶助和养老保障制度依然不够完善,特别是基层T作不能得到落实。对于独生子女奖励扶助政策还存在着一定的缺失。
3 建立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机制的有效对策
3.1 树立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意识
对于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而言,相关的救助对于他们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他们生活的重要支持。从上个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开展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及比率正在不断提升。这也造成了我国社会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在
医疗、养老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困难,急需扶持、救助。从宏观上来看建立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机制是整个社会稳定繁荣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党委政府必须承担并落实的重要责任。从国家的发展方向来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虽然已经构建出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不够健全,而建立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机制能够让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更为充实,也促进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了让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机制能够以有效的展开,政府方面首先应该树立起相关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彻于实际工作当中,特别是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应该在工作中找到切合点,将计划生育工作与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融合起来,让计划生育工作得以深入展开。
3.2 充分调动政府职能,对构建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机制进行统筹
为了让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机制构建得到落实,政府方面应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政府对相关政策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优化以此来带动整个社会以及非政府组织加入到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机制推动的队伍当中。与此同时还应该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充分落实好深入调查工作,采取分段协助的方式在政策以及科技扶持的共同作用下来提升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让其自身获取持续发展的能力。另外计生委也应该与政府以及其他机构如劳动局、民政局等部门共同执行合作机制,让困难户的基本需求得以实现,并能够向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救助。在上述情况下也可以更好地对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进行管理。为了让救助机制发挥出实际的效用,相关部门在前期应该充分做好准备丁作并对救助资金进行统筹测算,构建好通畅的资金渠道,让救助工作能够持续性的开展。
为了让计划生育贫困救助工作更为规范政府方面特别是计生委应该加强监控工作,并采取严格的审批手段来控制救助资金的流动,将相关批准材料进行备案并有计生委汇总,让救助金额能够足额到达困难户的手中。
3.3 将惠民政策与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机制衔接好
对当前的惠民政策要进行妥善的分析,在某些情况下部分惠民政策必然会与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机制产生冲突,此时就需要构建出良好的协调机制,让计划生育为惠民政策的上位政策得到保证,让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得到优先性的优惠。对合法生育子女以及非法生育子女进行差异性的对待。落实好联动以及信息共享机制,让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的到优先的实惠。
4 结语
建立完善的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机制对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构建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机制的过程中,政府方面应该从充分发挥职能同时还要将惠民政策与计划生育贫困家庭救助机制衔接好,让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的生活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家人口计生委政策法规司.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工作手册.中国人口出版社; 第1版,2008年11月.
关键词:育龄妇女;计划生育指导;知识掌握;
计划生育是制定一定计划以达到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目的,是减轻人口压力、提高人口质量,调整人口组成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基本国策之一,也是保证人口质量、维系生殖健康的重要途径,是育龄群众应履行的基本义务。由于该项政策落实主体是育龄人群,其能否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计划生育,并以正确的方式做好计划生育直接关乎该项国策的执行结果[2]。因此,如何提高群众觉悟,让其主动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本研究通过对育龄妇女进行计划生育宣传,为其提供相应节育知识,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计划生育办公室接受计划生育指导的120例育龄妇女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2-40岁之间,平均为(28.5±4.8)岁,62例为农村育龄妇女,58例为城镇育龄妇女;18例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65例为中学文化程度,37例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以上全部育龄妇女均为合并有严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构建多种渠道宣传平台:采取多方式对基层村级育龄妇女进行宣传教育,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优生优育的宣传教育,减少计划外怀孕出生。比如每对新婚夫妻结婚登记后,对其进行随访,上门送宣传手册,准备妊娠产妇及时建议其进行优生四项检测婚检,孕前和孕后三个月补充叶酸,安排怀孕妇女定期随访活动,一般为2个月一次,了解其身体状况,有无出现不良反应等;生产之后及时提后相关知识,了解产妇身体恢复程度,同时讲解避孕措施,发放,并建议其采取长期避孕措施,如人工放环等,将计划生育政策贯穿于整个育龄期,保证政策正确落实。
1.2.2 注重避孕政策落实。向育龄妇女讲解主要的避孕措施,主要包括安全套、避孕药、放环,结扎等,并告知每种避孕措施利弊和注意事项,帮助育龄妇女正确有效的实施避孕措施。进行人流、放环、取环、引产手术的育龄妇女,可以到计生办办公室领取人流卡,放环卡、取环卡和引产卡等四项手术卡并登记相关信息,持卡到医院做手术,可减免部分的费用。手术后,根据其填写信息进行随访,了解有无出现术后不良反应,并给予相应建议促进身体恢复。
1.2.3 加强外来人员计划生育管理。根据外地人信息统计结果,对外地人员进行有计划的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多上门走访,分发宣传资料,告知其少生优生的重要性。在管理时,注意做公平、尊重,使其共享医疗资源,如外来人员进行人流手术时给其发放人流卡,帮其享受优惠,定期给其发放等避孕物品等。
1.2.4 指导技巧的应用:因计划生育内容大多涉及避孕等内容,育龄期妇女由于文化、背景、观念影响,许多问题自觉难以启齿,不愿意和施教者进行开放式沟通,这势必影响沟通效果。因此,在进行宣传时,应注意结合育龄妇女的言行、面目表情、动作等对其心理活动进行评估,对于其自认为难以启齿的话题可以采取单独交谈、提问时沟通等方式,针对性的帮助其解决相关问题[5]。
1.3 效果评价指标
1.3.1 根据其对计划生育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效果评价。计划生育知识主要包括:计划生育定义、优生优育知识、避孕知识、生殖健康知识,内个条目对应一定分值(满分依次是20分、30分、30分、20分),根据研究对象的答题结果给予评分,并相加计算总分,总分为100,得分越高,知识掌握程度越好。
1.3.2 根据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指导的满意度进行效果评价。满意度根据计划生育中心制定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分,根据得分将其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非常满意。其中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参评人数。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将数据录入Epidata数据库并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用x2检验进行数据比较,以t检验进行数据计量。当P
2 结果
2.1 指导后研究对象对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指导前,P
表一:指导前后育龄妇女对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组别 例数 计划生育定义 优生优育 避孕知识 生殖健康知识 总分
指导后 120 18.5±2.4 28.2±1.8 27.1±2.2 17.9±1.6 96.8±2.6
指导前 120 11.6±1.9 19.4±2.1 16.6±2.4 12.8±2.7 78.9±2.3
2.2 计划生育指导后,对以上研究对象进行满意度调查,28例为基本满意,87例为非常满意,满意度为95.84%。
3 讨论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改善人口数量多、比例失衡格局的重要途径,其能否顺利实施主要依靠群众自觉能力。群众自觉能力主要和其对计划生育内容了解程度、认识深度直接相关。若其不能不能意识该项措施的必要性或者对该项国策认识存有偏差,这势必不利政策拥护和支持,也就不会做到主动寻求和支持。从计划生育实施宽度而言,该项政策的服务对象为中国全体育龄妇女,不单纯针对城镇或者农村,这就对宣传方式提出了要求[6]。我国文化程度差异较大,尤其是农村育龄妇女,文化程度较低,虽然对计划生育这个名词并非陌生,但对其核心内容了解甚少,又加之观念相对保守,因此,其宣传需要程度较城镇或文化程度较高妇女更为迫切,其指导方式更需大众化、通俗化,因此指导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其应结合被指导者和指导内容进行调整[7]。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其进行相应宣传教育,其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这不但对其知识掌握有一定扩充作用,也有利于其支持计划生育政策落实,通过对其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其满意率高达95.84%,这说明计划生育指导符合育龄妇女需求,该项措施进行符合当前形势需要,这也保证了其有效性和时效性。
综上:对育龄妇女进行计划生育指导可有效提高其计划生育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促进生殖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廷芳.避孕药具发放融入村民自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16(6):378―379.
[2] 朱雪梅,吴秀仙.基层计划生育指导工作中的护理问题及建议[J].天津护理,2009,17(6):348.
[3]陈晓芳.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指导满意度情况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7):65-67.
[4] 王艳红.育龄妇女对计划生育指导满意度的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2010,8(13):2006-2007.
[5] 龚永胜.浅析加强计划生育宣传与生殖健康[J].医学信息,2011,24(2):27-28.
一、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工作,首先要掌握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和生育状况。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流动人口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根据1990年“四普”数据估算,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仅为2135万人,2000年“五普”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已经达到1.02亿,2010年“六普”时达到2.21亿人,《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4年末我国流动人口达到2.53亿人,年均增长800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39%[1]。
(2)流动人口中高龄孕产妇的数量增多
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之前,流动人口中部分从业人员受到独生子女政策的限制而未能生育二孩;“全面二孩”政策之后以往不能生育二孩的流动夫妇获得了生育机会,这就导致受前期政策影响的一孩夫妇的生育势能得到释放,高龄孕产妇在数量上将大为增加,给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流动人口的婚育年龄推迟
2014年的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流动人口的婚育年龄在推迟。2012年流动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为23.7岁,平均初育年龄为25.5岁,与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1.3岁和1.6岁。这与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受教育年限变化有很大关系。
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问题
流动人口呈现出的新特点,侧面反映出了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面临的新问题,突出表现在计生服务供给与实际需求不一致的矛盾上。
(1)计生服务供给能力难以满足流动人口不断扩大的服务需求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加剧了短期内对妇幼健康、孕期保健、托幼等计生公共服务的需求。随着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多,计生服务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不足上。
尽管近年来流动人口专项经费连续增长,但是大多用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对免费技术服务的经费投入反而有所下降[2]。“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还仅仅停留在文件上面,流动人口还难以享受到充足的、内容更加丰富的计生公共服务。资金投入的不足,造成了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实际需求,严重影响到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2)计生公共服务保障程度难以满足流动人口最基本的服务需求
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结婚、生育的现象已然成为一种“常态”,但所需的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却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我国对于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服务观念的缺失则是造成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难以得到保障的重要原因。
(3)计生服务运作机制难以满足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一盘棋的需求
尽管国家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出了有益尝试,但在推进落实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的运作机制和统一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模式,“一盘棋”式服务机制建设尚未形成,现居住地与户籍地之间常态化、动态化的长效合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部门协作机制的不健全是造成基本公共服务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各职能部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战,责任分工不明确,缺少必要的沟通,统筹协调能力弱[3]。当前,地方政府较少有单独的管理部门来统一协调、负责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工作。
三、促进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均等化的建议
针对我国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供需状况及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实现我国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财政投入,扩大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
以中央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各级地方政府分级负担;同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制度。
加强对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支持力度,要以社区为依托,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纳入社区服务之中,为流动人口实行“一站式”管理,提供“一条龙”服务,让流动人口能够获得平等、便捷、实惠的计划生育服务。
刚才,许市长就《扎实推进“和谐家园”工程,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创造良好人口环境》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过会儿,省人口计生委张肖作和市委缪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就“和谐家园”工程,谈几点意见。
一、实施“和谐家园”工程的背景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刚刚闭幕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实行‘统筹发展、兼顾利益、重在建设’的方针,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文明素质”。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沟划了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宏伟蓝图。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适度的人口数量、较高的人口素质、平衡的人口结构、合理的人口分布以及安全的人口态势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人是社会和谐的主体,人口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将进一步推动人口问题的统筹解决。
当前,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对“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和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任务,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情况更加复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目前,全市共有161万农业人口,由于种种原因,仍有5000多户计划生育特困家庭,独生子女死亡、伤残、重病351人;独生子女父母死亡、伤残、重病4136人;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千余例;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陷入“三难四缺”(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缺信息、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手)的窘境;许多农民工外出打工、经商等,“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大量出现,老人的赡养及孩子的抚养问题突出,随着独生子女的婚嫁,独生子女父母,特别是独生女父母的养老困难加剧;出生缺陷发生率高达10‰,等等。这些情况表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还存在诸多不和谐的因素。
组织实施“和谐家园”工程,是主动适应人口计生工作由单一的人口数量控制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型,由以行政控制为主向综合治理人口问题转型的重大举措;是做好我市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对和谐农村建设工作的拓展和深化。实施“和谐家园”工程,就是要把满足育龄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计划生育家庭解决现实困难,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在社会上得到尊重,生活上得到关心,经济上得到实惠,生产上得到扶持。实施“和谐家园”工程,有利于树立“计划生育家庭为国家发展做贡献,政府帮助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理念,使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塑造诚信政府的新形象,
实现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增强全市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要求,以家庭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人口计生委及相关部门,针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求富、健康、育儿和保障四大需求,以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生育方式,引导农民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走向富裕、迈向文明为重点,组织实施“和谐家园”工程。
二、“和谐家园”工程的目标
实施“和谐家园”工程,旨在从解决独生子女和计划生育家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使农村计划生育家庭逐步走上富裕、文明、健康、幸福之路。
到2010年,实现以下主要指标:
1、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要求,健全和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人口计生工作机制,运用法律、教育、经济、行政等手段,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全市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计划生育率达98%以上。
2、按照“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要求,树立“法治政府”、“阳光政府”和“诚信政府”的理念,在关系到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出实招、办实事,把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确保年均奖励政策兑现率达90%以上。
3、按照“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尊重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保健权,构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服务者与被服务者、政策实施者与政策承受者的良好、互动、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农村育龄群众提供良好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确保年均优质服务率达90%以上,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
三、“和谐家园”工程的主要任务
以“手拉手,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以“婚育文明传播行动”、“计生家庭奖扶行动”、“特困家庭救助行动”、“生殖健康服务行动”、“独女家庭关爱行动”为载体,将人口计生工作全面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和谐社会建设之中。
1、婚育文明传播行动。每年建设50个村人口文化学校(含生育文化图书角);建设50个环境宣传阵地(含人口文化广告牌、人口文化长廊、人口文化园等)。
2、计生家庭奖扶行动。每年向6500名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发放奖励扶助金(600-800元/年·人)。
3、特困家庭救助行动。每年协助解决1000个困难计划生育家庭生产、生活及就业困难;扶助1000名计划生育农民工留守困难家庭的儿童和老人;对300户特困计划生育家庭进行一次性公益金救助。
4、生殖健康服务行动。每年完善100个计划生育服务室或与卫生服务中心合建的服务机构;免费为100名困难计划生育家庭的病残儿作医学鉴定;结合“月服务”免费为10000名困难计划生育家庭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一次生殖健康检查。
5、独女家庭关爱行动。每年帮助1000名贫困计划生育家庭女孩就学。
四、“和谐家园”工程的实施步骤
农村人口计生“和谐家园”工程的实施,对于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出生人口素质,优化农村人口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将产生重大意义。
“和谐家园”工程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年10月至20*年12月)
调查研究,确定总体方案;向党委、政府汇报,与相关部门沟通,拟定实施意见;协调工程经费,召开工程启动会。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年1月至2010年12月)
分解任务,细化方案;全面推进,跟踪检查;加强调研,调控措施。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1月)
总结经验,交流做法;评估表彰,推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