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社保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基本情况
我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自启动后,迅速在我市两个试点区展开。从两个区的开展情况来看,基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思想认识到位。两城区被确定为全省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市(区)后,区委、区政府均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进行研究。两个区司法局均制订了严密的计划,确定了专人专职负责此项工作,并派专人随省厅和市局同志一起到兄弟单位进行了学习考察。
(二)领导机构健全。目前,两城区的33个街办(乡镇)都成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各项工作机制建立。
(三)社矫工作者队伍加强。两城区各司法所多是一人所,为适应工作需要,两城区采取聘用社区矫正辅助人员的办法,选聘具有法律经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员充实到社矫办公室,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同时,还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发动退休老干部、知识分子、有威望的同志加入到社区矫正志愿者行列,使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两城区33个街办(乡镇)司法所共有专职人员33人,社矫辅助人员39人,社矫志愿者147人。
(四)工作措施有力。两城区各司法所均能坚持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详细记载了矫正方案、监护人协议书、公益劳动记录、每月小结、谈话记录、电话汇报等方面的资料,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性台帐。在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街道(镇)、社区(村、居)两级管理网络的作用,明确各自的工作地位和工作任务,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长期发展和司法所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制度上,两个区都出台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方案)》、《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矫正对象须知》等规章制度,力求工作规范。
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矫正试点期间两个区共117人接受社区矫正,经过矫正工作人员扎实有效的矫正帮教,没有发生一起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现象。矫正对象能够较快地融入社会,部分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还走上了致富路。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看,目前我市社区矫正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主要是:
(一)、社区矫正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
立法的滞后给工作开展带来了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全面推进等方面的一定的难度。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依据是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客观上存在名义主体和实际主体分离现象,公、检、法、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衔接,省际、市际之间的衔接都存在一些困难。
一是在目前立法依据不足情况下,有关部委的现行规章中针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缺乏系统性。致使社区矫正各成员单位在工作衔接、责权划分等环节上存在困难,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难度。
二是工作主体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人民警察法》以及有关规章中涉及社区矫正的条款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例如从现实看,社区矫正按照两院两部的通知精神是由司法行政机关来实施,这无疑是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但现行的法律未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执法主体权,这不仅与公安机关既有的执法主体权产生法律冲突,而且使得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工作时责权不一,处于十分尴尬和不力的地位。矫正对象大多对司法所的考核奖惩持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矫正对象以经济、生活等种种理由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有的迁居或离开居住地根本不向司法所报告,由于司法所执法主体权,社区矫正工作者对这些现象也无计可施,严重影响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是程序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监狱办理假释、监外执行的手续繁复;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信息不能及时;对人户分离的对象,户籍地与居住地之间缺乏衔接等。目前,两城区的矫正对象基本上是由本区所在法院判决后通知各司法所接收,而对于外地法院判决到本区的社矫对象,两城区司法局至今未收到过相关的法律文书,导致这部分矫正对象漏管、缺管现象严重,矫正工作也就无从开展。目前多数街办的社矫对象人数已呈逐年萎缩的地步。常此以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可能将难以为继。四是矫正工作还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支撑。目前,在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帮教工作中,由于缺少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手段,对那些拒不接受矫正或在矫正中表现不良的矫正对象,社区矫正组织一一特别是负责具体操作的司法所往往因有责无权,不能及时予以惩戒;而对那些积极配合矫正、表现良好的矫正对象的奖励,也因程序过于繁琐、规定较原则操作性不强、社区矫正组织没有法律授权等因素,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不能很好体现出奖惩结合的矫正方针。
(二)、社区矫正工作基础建设薄弱
社区矫正是一项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的新工作,从外省先期开展社区矫正试点的地区经验看,要保证 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司法所须有3人或3人以上才能兼顾工作,须有独立的办公室实施矫正和存放档案,须有通讯、交通装备和工作经费以保障工作开展。但由于客观原因,两城区各司法所基础建设均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司法所人力相对薄弱,社矫辅助人员偏少且队伍不够稳定。司法助理员普遍存在“一人一所”的状况,且司法助理员在承担司法行政多项职能工作的同时还兼有街办(乡镇)安排的任务,人手少、任务重,使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难以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二是缺少基本装备,有的街道办公经费较为紧张。目前,两城区大多数司法所无车辆、无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工作装备,个别所连基本的独立办公用房也未解决。在办公经费上,我市社区矫正经费与兄弟省、市相比相差较大。上海市人头经费定的标准是6000元、苏州市社区矫正经费标准为3000元。我市两城区矫正对象均无人头经费可言,由于经费的紧张,导致一些工作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矫正质量。
(三)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还未到位。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公、检、法、司、人事等多个职能部门就工作衔接、经费保障、矫正对象就业等方面加强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才能形成较强的合力,确保社区矫正对象零漏管、脱管。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两城区社矫工作大多是由司法所独立承担,有的职能部门对这项全新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存在着一些配合不到位的地方,而仅仅依靠司法所单打独斗,矫正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三、对策及建议
在全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启动会上,省、市领导强调: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按照“做表率、走前列”的要求,振奋精神,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贵阳特色的社区矫正之路。为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目前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领导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来推动这项工作。建议市、区两级成立党委分管领导为主任、分管副市长(副区长)为副主任、公、检、法、司、财政、人事等部门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司法局,以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研究制定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规划,协调相关事宜,指导、督促、检查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各街办(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改造以及考核工作;同时建立经常性的工作汇报机制,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情况,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明确权责
法院应当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充分使用社区矫正措施改造罪犯。检察院依法加强监督,确保公正。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的管理和考察以及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帮助工作。乡(镇、街道)司法所承担日常管理工作。公安机关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考察,对违反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加强社区矫正的衔接工作,建议将社区矫正内容纳入公、检、法、司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政府年度考核目标。财政人事部门加大财政和人员保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重视基础
当前要做的是搭建好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这个平台。社区矫正需要一支懂法律政策、熟悉犯罪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专业知识的队伍。根据现在的条件,社区矫正依赖三类人员: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建议党委、政府根据司法所承担工作任务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加强司法所力量,配备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由懂业务的人员担任。其次,配齐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现在云岩区配备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做法是一个司法所招聘一至二名社区矫正辅助人员,经过培训后上岗,但因待遇太低(每月每人500元标准)而无法稳定队伍。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建议可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各区安排一定的事业编制,用于招聘社区矫正辅助工作人员,根据实际配备到各镇(街)司法所。编制不足的可以考虑招聘合同制的人员加以落实。此外,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尽量招募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青年学生、村(居)社干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从事社区矫正志愿工作。
(四)加大财政保障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支持是很难完成的。从两城区试点情况来看,经费显得严重匮乏。建议可以借鉴外地做法,在保证车辆、通讯、电脑等办公设备齐备、社矫辅助人员工资福利到位的基础上,按社区矫正对象人均1000元或以上的标准由区(县)财政安排工作经费,用于培训、指导、管理、奖励等,并列入财政预算。
为了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__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20__年以来,##旗兴办了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层面,主要有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收购业等。为进一步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结合当前开展的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我局成立了调研组,于4月15日-4月21日对##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调研,并就如何进一步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向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旗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之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以行业协会的形式出现,主要对合作组织的成员进行产前、产中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后,极大地推动了##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和发展。据统计,目前在##旗工商局登记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有49户,其中:种植、养殖42户、农副产品收购2户、农机服务5户,成员358人,其中:农民成员353人,出资额3057万元。
(一)##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类型
1、“龙头”支撑型。主要以企业为龙头,通过企业把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形成产业链,既解决了企业的原料问题,又解决了农产品的销路问题。例如:兴安盟草原盛业米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办的##旗东盛稻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旗洪悦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兴办的##旗惠民农副产品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旗索伦洪禾特色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旗惠民农副产品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购的大豆、芸豆、油菜籽等产品,远销古巴、南非、印尼等地。同时,为满足收购合作社的供需,组建了##旗索伦洪禾特色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准备在20__年与索伦镇联合嘎查共同投资种植试验田50亩,进行新品种试验种植,由村里免费提供土地、公司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秋末回收产品。于20__年出资50万元在索伦镇白海嘎查建成了辽宁盖县特种绒山羊养殖园区,已吸收农户10户,养殖所用饲料为收购合作社所产生的残渣。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的形成,将极大的拉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
2、基地联动型。主要是依托集中连片、设施完备、条件优越的基地,采取统一商标、统一品种、统一签订合同、统一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分级包装、统一销售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走规模发展之路。例如:##旗巴拉格歹绿雨稻米种植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旗津义农产品农民合作社及其下设的4个分社等。##旗巴拉格歹绿雨稻米种植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于20__年在中安村设立试点,种植有机小米100亩,由合作社与种植户签订产品回收合同,降低了农户种植及投入的风险,调动了种植户的积极性。20__年,产量达到5万斤,实现销售收入25万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旗津义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于20__年5月,以养殖有机林猪为主,形成了养殖基地,规模较大。采取了免费向农民提供种猪,有偿提供饲料,出栏统一收购的模式。20__年入社的20多户农民,户增加收入2万余元。
3、集体带动型。由村级领导任理事长,硬件建设、前期投入、技术培训、质量管理、对外销售等环节都由村级组织负责,农户一般只负责生产。##旗巴拉格歹新庄园脱水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成功的实例。合作社由集体和个人共同出资,由兴安村村委集体出资成立了##旗新庄园蔬菜加工厂,兴建厂房、购置相关设施。个人出资即社员以土地出资,从种植蔬菜的那一天开始即为合作社成员,按照蔬菜的供应量分红。年末,在获得订单销售收入的同时,按销售量折合成总金额享有6.5‰的红利,另外还有在蔬菜厂打工的收入,脱水蔬菜厂的投入生产安置了村内剩余劳动力120人。社员具有三重身份,年末分红是合作社成员;农闲季节进厂打工获得劳动报酬是农民工;农忙季节是农民。生产范围包括马铃薯、大葱、甘蓝、胡萝卜、圆葱等多个品种。形成了企业+农户+基地一体化生产模式,真正体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体制,起到了集体的带动作用,激发了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通过种植蔬菜,群众每亩增收20__–3000元。同时,为保证脱水蔬菜厂充足的原料,扩大产业以辐射周边地区,在巴拉格歹办事处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成立了良种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4、招商引资型。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到经济发达地区,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管理人员,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来,并由政府或村嘎查提供场地以及一些保障措施,以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例如:##旗昌盛菌业农民专业合作
社、##旗众兴香菇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旗康利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旗康利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旗政府派工作人员到浙江实地考查,引来项目、资金和技术人员。于20__年3月在##旗额尔格图镇兴牧嘎查成立合作社,由政府相关部门为入社的农民建菌棚、由村里免费提供培育场地以及房屋。为取得当地农民的认可,由合作社免费提供菌棒给农民,提供栽培技术,并回收产品,统一销售。20__年,有5户当地农民入社,实现每户增收3000元-4000元。
(二)##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1、脚踏实地型。该类合作社有一批有想法敢作为的带头人,合作社分工明确,运转规范,实实在在地带动了一部分农民实现增收,同时合作社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真正达到“双赢”目的。
2、自然消亡型。该类合作社在创办初期热情很高,也曾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但由于缺乏对市场信息捕捉的敏锐性,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日渐下滑,社员对合作社逐渐失去信心,最终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出局,合作社名存实亡。
3、投机取巧型。该类合作社的创办就是为钻政策空子,套取政府补助款项。他们花力气挂起合作社的牌子,待办社扶持资金到手后,便放手不管合作社,更无心带动农民开展生产经营,成为名副其实的挂牌合作社。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市场的信息通过合作社较为准确地传递给农户,合作社通过自身经营引导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区域和农业产业体系。从而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有效地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合作社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将当地优势产业的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加工大户等按自愿、民主原则组织起来。采取统一商标、统一品种、统一签定合同、统一种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分级包装、统一销售。拓展了销售网络,初步形成了生产、储藏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
3.有力地推动农业品牌的创立。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安全的逐步重视,全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到品牌竞争阶段。##旗农业品牌意识近几年得到了逐步的增强,尤其是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在尽力打造自己的品牌,通过发展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我局申请注册的农产品商标有5家,即##旗巴拉格歹绿雨稻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巴拉格歹”商标,##旗东盛稻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草原盛业”商标,##旗索伦镇联合嘎查润田蔬菜种植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索伦河谷”商标,##旗归流河蒙疆有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蒙疆”商标,##旗康利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康利德”商标。
4.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合作社是由产业大户或购销大户牵头组建的。这些能人利用自己市场信息灵、销售渠道稳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产品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提高了产品的销售价格,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合作社的返利、分红制度直接带动农户增收,合作社向入社农户无偿提供农技、市场信息,低价甚至免费提供优质种子、农资等社会化服务项目,直接地节约了农户的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两年的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诸如合作社队伍和规模偏小、运作模式不成熟、影响力不大、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总体上不高,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仍然是主要的生产模式。尤其是大部分合作社虽然注册登记了,但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能提供简单的技术服务,没有真正把农民组织起来等,很难有效地为农民提供服务,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农村具有合法主体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上呈现小、散、弱的特征。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对这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有关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及法规,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对相关优惠扶持政策不了解,有的只是听说如果领到合作社的营业执照及相关手续就可以贷款,或者为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增加一个硬件条件,反正办合作社执照手续简单又不收取费用,就有了办一个放着,说不定能用得上的心理。调研中发现,注册登记的收购类和农机服务类合作社大多数为这种情况;有的乡镇把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当成任务下放到各个村,完全不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盲目的大搞一气,更谈不上“民办、民管、民受益”,导致所建的合作社有名无实、形同虚设;有的农户不懂什么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合作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之甚少,加之我国的合作化运动曾走过弯路,一些农民对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心存疑意,积极性不高;有的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已经具备了合作社的规模和形式,但由于农民对国家的优惠政策认识不够,没有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这一经济实体的意识,更没有通过合作社这一合法形式规范经营、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的意识。
2、合作社内部制度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与公司组建及运作不同,农民专业合作社无论是在注册、运行过程中,还是国家在促进其发展中,都有一定的管理弹性,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以农民为主体,对建立制度无疑是一个难题。正是由于此才造成一些合作社发展不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工作的随意性较大。
3、缺少人才、技术、信息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前、产中、产后的技术、信息、生产资料购买和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等服务。这就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者必须具有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提供技术的能力。但我旗目前的情况是:农民有迫切改善现状的渴望,于是自发组织起来进行了登记,但是在登记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有的连表格的填写都有困难,我们只能帮助其填写,有的甚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根本不了解,这也就造成了在运行过程中,诸如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业知识,缺乏有实践经验和市场知识的带头人等问题的存在。二是合作社的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没有专业化的技术设备,导致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进入市场的机会也相对较低。
4、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沟通。虽然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的相关部门都陆续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只是停留在自己部门的工作操作中,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互通,结果49户合作社中就有42户是从事种植、养殖。
5、为得到国家财政补贴钻注册登记的空子。一是部分农民不明白成立合作社的真正意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确实有一些比较吸引人的优惠政策,为了能得到国家财政补贴的目的,用家庭成员的名义拼凑够法律要求的成员5人以上的规定,成立合作社。这种所谓的合作社虽具有法定形式,但其生产规模仍是下的个体农民家庭,再加上相关政策不配套,合作社登记后是否经营正常,是否名存实亡,工商部门难以掌握;二是有的组织形式明明不是合作社,只属于个人投资或者合伙,考虑到工商部门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不需要验资,出资情况只需填写一张“出资清单”,提交相对注册公司简单得多的手续就可以拿到营业执照,而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再加上工商部门对合作社有着“不收费、不年检、不处罚”的优惠政策,导致个别人带着钻法律、政策空子的心理来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
6、利益联结机制较松散。##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规模小、实力差,绝大多数没有实行二次返利,甚至大多数没有分过红,没有与成员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经济关系。目前的合作社多数是通过对农户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优惠供应生产资料、种禽种苗等形式,与成员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 有的组织尽管与农户签订了合同或契约,确定了最低保护价,但由于缺乏规范性,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双方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7、相关政策不完善导致监管困难。国家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国家惠农的大好政策,是出于对这一经济形式的鼓励和扶持而制定的。但由于既没有明确监管措施,也没有规定罚则,给工商部门的监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这次调研中发现的一些合作社组织形式不规范、长期不运行等实际问题,都由于在法律上没有相关规定而无法进行规范,甚至对于合作社的违法行为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和建议
##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官办向民办的体制转型期,官民联办,企民联办和民办的组织虽然是雏形时期,但却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从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角度看,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壮大合作社事业。围绕当地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产品因地制宜组建合作社。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把千家万户的农民联合起来,将一些经营分散、规模小的农户,按照市场化要求、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组织起来,实行产销联合,做大做强合作社事业。
2、探索合理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社搞的好不好?有没有凝聚力和竞争力?关键是看它的运行机制优不优。我们应从本地实际出发,以农民获得最大的利润为目的,引导建立适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在管理上,按照合作制原则,重大事项充分协商、以票决定,做到民主决策;在经营上,按公司制运作,实行成员大会和理事会制度;在利益分配上,采取以成员与合作社之间按交易额比例返还和股份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建立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同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基础上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发展。
3、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在旗委、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相关职能部门要坚持从农民利益出发,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责任。财政、农业、工商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信息沟通,引导农民开辟经营渠道,以促成大规模、多功能的合作社的成立,从而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同时解决好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注重打造品牌,提升合作社竞争力。产品有质量、有品牌,才有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品牌,实施品牌策略,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途径,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努力提高正在注册的“草原盛业”、“巴拉格歹”、“索伦河谷”等品牌的科技含量,做大做强这些产业;另一方面应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加工品,特别要大力开发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通过创建品牌,不断增强合作社的竞争能力。在这次调研中,对规模较大、市场认同程度较高的产品,进行了注册商标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并提出了主动上门服务的承诺。
乡镇加强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一、乡情概况
xx乡位于金寨县西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210省道、合武铁路穿境而过,距县城梅山68公里。平均海拔400多米,年平均气温15.6℃,气候温和湿润。土地平坦肥沃,交通便利。全乡总面积8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227亩,山场93036亩。总人口15XXX人,辖8个行政村,XXX个居民组。
全乡有白纸棚、姚冲2个重点贫困村,贫困户XXX户,贫困人口2XXX人,移民人口XXX户,1937
人。20**年最终确定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搬迁)XXX户,XXX人。其中移民搬迁XXX户,XXX人(移民人口XXX人)。
二、贫困情况及致贫原因
(一)贫困情况
目前全乡贫困人口2XXX人,贫困发生率为xx.89。全乡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规模持续扩大,服务业发展迅速,人均纯收入得到提高,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建立和完善了贫困信息系统,贫困人口信息不仅全部录入到国务院扶贫开发系统,还录入到了金寨县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双重动态管理。
(二)致贫原因
1、基础设施条件差。部分地区特别是高寒山区群众居住分散,生产资料匮乏,生存环境恶劣,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造成农林产品运不出去,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状况的能力不强,使得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改变自然条件难—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
2、贫困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全乡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文化层次偏低,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十分落后,小农经济意识较严重,种植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陈旧,发展商品经济、开拓市场的能力弱,发展经济空间小。
3、天灾人祸导致贫困和返贫。有的贫困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赶超贫困线就不易,若遇天灾人祸,如因家庭成员突遇伤残、重病、死亡或种植业因自然灾害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等因素的影响,就有可能造成更贫困或再次返贫。
三、扶贫工作主要做法
首先解决“扶谁”问题。做好扶贫基础工作:一是摸清贫困底数。全面核实贫困村和贫困户基本资料信息,摸清贫困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对贫困村落实产业扶贫项目;二是做好扶贫分类。根据致贫原因,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都建立一村一册、一户一簿、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因村因户施策,实行动态管理,为精准扶贫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是“扶什么”。明确扶贫工作任务:一是抓好规划实施,明确扶贫目标。根据建档立卡信息,制定贫困村贫困户精准帮扶规划,确保一村一策、一户一卡,村有发展目标,户有致富项目,全面落实帮扶措施;二是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大力推进以“两个搬迁”为主要抓手的农村宅基地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等“四项重点工作”,不断完善集镇功能和中心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发挥社会参与扶贫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有针对性的参与社会扶贫。吸引企业到贫困村投资发展,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提供有效的帮助,逐步从根本上解决群众住房、行路、吃水、上学、就医等难题,不断加快贫困群众发展致富步伐;四是是抓好光伏扶贫工作。按标准要求安装好全乡贫困户分布式光伏电站,及时全面并网发电,早安装、早受益,以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五是深入推进“雨露计划”和大学生助学贷款等政策。扩大扶贫助学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实施智力扶贫,使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通过一系列措施使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到“精细滴灌”。
四、开展精准扶贫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1、关于易地搬迁脱贫:当前各乡镇已将此作为我县十大精准扶贫举措放在第一位,但是进度不一,方法不同,贫困户隔岸观龙的多。突出的表现在规划不合理,易地搬迁只考虑到贫困户迁出原住地,没考虑将来的生存与发展。只考虑扶贫工作,没考虑到应将这些贫困户搬至乡镇中心集镇,形成规模人口集聚成市场带动城镇及贫困户可持续发展。
2、关于特色农业脱贫,百村千户旅游扶贫,生态保护脱贫举措不明显,推动不够,实际上这些恰恰是群众最盼望的举措,政府在这方面应加大力度。
××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贫寒的家境使她从小懂得了“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人生”这个道理。198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安中等师范学校。从此,“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她人生的信念和追求。参加工作后,她利用工余时间刻苦自学,很快完成了自考汉语言文学专科学业。2002年获得××大学网络学院财政学专业本科毕业证书,2004年获得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2008年获得计算机中级职称。
1997年,××进入广安市地税局,成为税务战线上的一名新兵。面对全新的环境、全新的领域、全新的专业,××说:不懂,但我可以学。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无论干啥,我都要迅速进入角色,成为业务尖兵。想要在最短的时间把税收业务学会、学透、学精谈何容易?为此,她放弃了所有节假日,挤出大量时间,从头开始,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实践学习。厚厚的税法、生涩的术语无法减缓她前进的脚步;繁忙的家务、紧张的工作未能阻滞她求知的渴望。包里揣的是业务书、床头放的是业务书、就连灶台上挂着的也是业务书。下班回家的公交车上,厨房煮饭的一点点空隙,晚上照顾孩子睡觉以后,都是她学习的大好时光。伴随着无数个不眠之夜,短短半年,××就成长为税务工作的行家里手。近年来,她在省级刊物发表文章70余篇、市级刊物发表200余篇。调研报告《关于加强地税执行力建设的初步研究》获得省委政策研究室2008年度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全市地税系统优秀论文二等奖,《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地税》被《中国优秀领导干部论坛》收录。
伴随奋斗的足迹,肯定声、赞扬声、钦佩声逐渐响起。到今天,从事税收工作已12个年头的她,先后在办税服务厅、人事教育科、办公室工作,无论在哪里,她都以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断赢得大家的赞扬和信任,为全局干部职工树立了学习和工作的良好榜样。
“干工作,就要干得最好”
××同志是个完美主义者。“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是她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她要求自己严格得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随时随地高标准、严要求,常常反省自己:“为什么不是最好的?”要干,就要干得最好!
2005年,××进入广安市地税局第一直属分局办公室工作,先后任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办公室既是领导的“参谋部”,又是机关的“后勤部”、单位的“外交部”和科室的“联络部”。办公室主任的主要工作是上传下达、沟通左右、联系内外、统筹各方。从市局人事科独当一面的“专家”到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的“杂家”,××漂亮地完成了角色转换。她说:“我的体会只有一个字:勤!”她参与政务,做到脑勤;管理事务,做到手勤;搞好服务,做到腿勤。无论是公文处理,还是质量管理;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内部控制;无论是后勤保障还是税收宣传;无论是工会活动还是组织生活,处处活跃着她的身影。
办公室的人手一直紧张,××经常是政务接待刚结束就火速赶回办公室做文字工作,材料还没写完又得勿勿忙忙去采购办公用品,风风火火马不停蹄。2008年,办公室增加了一名新招考的公务员,××没有因为忙而把工作一股脑推给他,而是逐句为他讲解公文写作,言传身教传授档案管理经验,手把手带他熟练出纳业务,让一个新到地税的小伙子树立了信心,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
2005年,一分局按照政策进行人事制度改革,17名临时聘用人员的去留问题是这次改革成败的关键,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她。为了不让临聘人员对改革产生抵触情绪,她逐一走访、交心谈心,自学《劳动法》,反复到社保局咨询,查阅历史资料。那段时间,她不是在办公室研究方案就是在临时工家里交心谈心,每每疲惫不堪地回家,眼前已是万家灯火。一个月后,改革如期推进、全局和谐安定。
“对家人,我心存愧疚”
著名散文家冰心说过:一个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谈到家庭,××感到特别幸福。但是,对家人,××心里更多的是愧疚。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范文(一)
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民革中央一直思考的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提交的37篇提案中,《关于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的提案》引起广泛关注。民革中央认为,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养老问题则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社会热点之一。健康与养老产业(以下简称康养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接民生福祉,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被打造成为我国又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这份提案源自民革中央去年的调研。去年4月和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齐续春率民革中央调研组分别赴四川攀枝花和河北秦皇岛,就健康与养老产业发展问题展开调研。
调研组发现,由于我国康养产业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目前各地尚未形成集养老、医疗、休闲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与养老服务体系,致使相关产业无法得到突破性发展。调研结束后,民革中央在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20xx年12月,由民革中央与四川省政协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在四川攀枝花召开。论坛达成了《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攀枝花共识》,并推动240亿元的21个攀枝花康养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总计签约意向高达400多亿元,为康养产业发展注入一剂强针。
找准切入点,就能推动经济发展。针对当前康养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民革中央提出,将康养产业定位为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康养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涉及医疗、社保、体育、文化、旅游、家政、信息等多方面,可以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健康与养老产业对扩内需、促就业、惠民生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健康老龄化巨大刚性需求的长久之计。民革中央参政议政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国务院已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康养产业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为此,民革中央建议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出台产业子领域专项政策,督促政策落实、落地。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指导地方结合实际进行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设立国家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为引导,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中医药服务为特色,鼓励自然环境优渥地区先行先试;以医疗资源为保障、以规范标准为基础,推进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融合,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路子、新标准。
康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如何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在民革中央看来,医养结合就是最大的突破口。建议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扶持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健全健康保险体系,发展护理保险,鼓励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将养老机构所设医疗部门提供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范围,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采取远程医疗、委托管理、健康管理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服务能力,提供多样化医疗、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有力推动建立医养结合体系。
人才是康养事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条件。民革中央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康养产业亟需的专业人才极为匮乏,直接制约了康养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此,民革中央建议国家重视康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康养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康养职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康养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保障。
此外,民革中央还建议设立国家康养产业发展实验区,赋予实验区一些先行先试的相关政策,形成以区内优势产品和服务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为实现康养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
医养结合调研报告范文(二)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养老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更关注疾病治疗、身心健康和精神生活等问题。及时有效地获得医疗保健和养老服务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35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40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xx〕39号)等文件精神,调查了解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以下简称医养结合)情况,积极探索推进养老服务新模式,20xx年7月21日-23日,以省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干部保健局局长兰青为组长的调研组深入无锡市社区、养老和医疗机构,走访考察了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江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朗高护理院、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市康复医院和同仁康复医院,并召开医养结合工作座谈会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无锡市开展医养结合基本情况
无锡市是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康复医疗服务分级医疗双向转诊试点重点联系城市。近年来,该市通过政府试点、机构探索、社会协作等方式推进医养结合,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20xx年底,全市拥有养老机构150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092家,护理院11家,康复专科医疗机构7家,其中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28家,每千老人养老床位39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以上。具体做法是: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无锡市将养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超前谋划,统筹推进。近五年,仅市、区、街道三级财政资金投入就超过20亿元。20xx年,制定《无锡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提出到20xx年市区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65%,江阴、宜兴等农村地区不低于55%,2020年护理型养老机构要大幅度提高,在社区形成融老年活动、照料、护理、老年健康的十分钟服务圈。20xx年,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更加突出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服务功能的建设。20xx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做好医养融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时间安排及工作要求。去年,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无锡市养老机构条例》,以地方法规形式,将养医融合、医疗服务、医保定点等养老服务中涉医服务的具体事项作了规定,形成了医养结合发展的法律保障。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优化服务内容。医养结合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无锡市坚持试点先行,点面结合,不断优化,逐步完善。20xx年,在市级层面上,选择滨湖区朗高养老院开展内设老年护理院及医保定点试点工作。20xx年,开放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门诊医保定点政策。20xx年,又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住院医保定点政策作了具体规定,对符合要求的,不设门槛、数量,一律纳入住院医保定点范围。这些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效应,促进了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该市不断优化医养结合服务内容,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明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开设老年病科,提倡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规范开展老年常见慢性病诊治,满足老年人医疗和康复需求,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积极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
三是落实激励措施,加强政策引导。无锡市在推进医养结合工作中,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不断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符合住院定点的机构,优先纳入门诊定点医保范围。民政部门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接收护理型老人等实施专项补贴和运作补贴。其中对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接收全护理、半护理老人,按实住老人床位数,分别给予每月180元、120元运行补贴。对收住进市失能老人托养中心的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失能老人,分别给予老人家庭每月每人1425元、1200元补贴。卫生计生部门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支持各类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合作,畅通设置审批绿色通道,推进医养融合信息化建设。其他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工作,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健康养老,更好地促进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发展。
二、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医养结合服务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服务方式。从医疗与养老服务关系看,医养结合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本质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目前全省各地医养结合类型和路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
一是医养整合模式,即由单一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包括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和具备养老功能的医疗机构。一种是养老机构自办医疗机构,另一种由医疗机构依托自身医疗资源建设护理院。该种模式打破医养封闭分割,老年患者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住院状态、在康复期和病情稳定期转为养老院休养状态,形成一体化服务。无锡朗高护理院将服务区域分为病理区、护理区和养老区3个功能区,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理疗等服务。
二是医养联盟模式,即由一个或多个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互利共赢。以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南山家园养老中心、滨湖区太湖街道养老院等为代表,这个三个养老机构都和医疗机构紧邻,他们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资源,建立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关系,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提供预约挂号、会诊等专业技术指导,并开辟转诊绿色通道,护理院提供病后的护理和康复服务,实行无缝对接。
三是医养协作模式,即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合作,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实现居家式生活照料服务与专业化的医护服务有机结合,筑起一所没有围墙的医养结合模式。我省各地还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为目标人群提供医疗和保健服务。
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各地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亟待研究解决。一是在服务政策方面。康复养老不等同于医疗,入住者多是以慢性病和老年病为多,收费相对低廉,直接经济效益低,在政府投入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社会创办热情不高。而目前,多数养老机构所属的医务室医疗水平偏低,无法取得首诊资格,也无能力与医疗机构相对接。而诊疗水平高、信誉好的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型医院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缺乏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二是在医保政策方面。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即治病的医保钱不能转为养老钱。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康复期较长的老年患者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或采取各种方式压床。无锡市具备医疗条件的28家养老机构中仅有8家实行了住院医保定点,即使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能够就医,也无法享受医保报销。三是在人才政策方面。老年人护理特别是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目前一线护理人员和专业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十分短缺,难以为老人提供专业康复保健、健康咨询等服务。同时,养老护理员工作劳动强度大、福利待遇低,就业吸引力有限,专业化护理人员不愿从事养老护理。此外,我们调研中也发现,不同部门对医养结合工作在认识上还不完全统一,存在不同程度的部门本位主义。
三、推进医养结合的思考和政策建议
推进医养结合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任务,更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必然要求。国家已经将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打造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作为发展服务业,推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优先方向。省委省政府坚持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相结合,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着力解决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需求高度叠加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通过实施医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条件显著改善,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等已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基本养老、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已具备互联互通、统筹推进的条件,这些都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医养结合工作还处于起步、爬坡阶段,推进医养结合,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优质的医疗服务,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
一是要明确医养结合的服务对象。这是难点,也是重点,涉及到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和路径的选择,也牵涉到医保政策的确定。 医养结合机构主要针对需要中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老年人,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与老年慢病和恶性疾病患者的重合部分,其服务特征是治疗时间长,医疗技术含量偏低,生活照料等劳务费用比重较大。服务的内容以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为重点。而普通老年慢病中的生活自理老人,可以通过医院门诊解决医疗康复问题。处于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期的老人,由于治疗时间短、技术含量高、药品和检查费用比重大等原因,应采取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方式解决。对于健康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中的未患病人群,由于无治疗项目,养老仍应以生活照料为主,辅之以健康管理、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建议率先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和服务需求评估工作,确定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需求类型。
二是要确定医养结合的发展路径。针对不同的养老服务形式选择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实现医疗机构和养老的有机对接。要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强化政府统筹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发展设置规划,探索建立基本医疗保险支持政策,在科学界定服务对象和服务需求前提下,以整合和利用现有养老和医疗卫生资源为重点,以发挥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健康管理、家庭病床、老年病治疗方面的作用为基础,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双向转诊、远程医疗、协议委托等多种合作,合理引导养老机构、养老居住社区建设医疗机构,以及部分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康复院、护理院。稳步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医疗机构,提升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议推进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集团化发展道路,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
三是要优化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医养融合的文件精神,统筹基本养老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多方资源,破解制度藩篱。要将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指导的重要内容,加强民政和卫生计生部门在规划和审批环节的合作,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要理清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的责任界限,在规范医保资金监督管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医保结算方式,将养老护理费用适度纳入医保范围,切实解决部分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长期患有慢性病老人经济负担较重的实际问题,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看得起病、养得起老。建议积极推广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长期护理保险与医保政策的衔接。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设计开发适应医养结合需要的商业护理保险,健全寿险、健康险、意外险等多种人身保险险种,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医养结合选择。各级政府应设立养老扶持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金融部门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人信贷支持,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给予税费优惠政策。此外,要优先保障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用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