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煤矿智能化发展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本安维修;专业化;智能化;绿色维修
机电设备是煤炭生产企业的重要生产力,它在生产经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煤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与检修成本,决定着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益,因此煤炭企业必须依据网络科技的发展,实现对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的创新改进,保证煤矿设备达到长期安全运行的良好状态要求。
1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现状
随着煤炭企业的发展,其矿山机电设备的维修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前进,企业对员工的技能需求也越来越高。自动化技术也从以往的单台设备,发展到了系统化的应用。网络技术促进了在线监测、在线故障诊断等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机电设备的故障率和维修时间,先进的设备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对我们维修人员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煤炭企业在设备维修上,大多是采用自主维修模式,设备在质保期内的由制造厂家提供无偿技术支持,超出质保期的为有偿技术服务,而设备核心技术的垄断,造成企业没有技术力量雄厚的专业化维修队伍,使煤炭企业对设备的维修,仅限于简单的零部件更换,较为复杂的零部件修复需外委厂家修复,既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又提高了检修成本。在煤炭企业中现行的维修管理模式,采用的是定期维修与计划检修的制度,定期维修只是根据设备的运行时间进行维护保养,设备的检修是依据设备的理论老化及磨损程度而定。由于煤矿井下工作环境的恶劣,以及设备运行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使设备在运行中的异常情况未被及时发现,而导致设备故障扩大,不但增加检修成本,甚至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再则,煤矿设备在生产运行中,由于环境的安全因素和生产进度的要求,在设备发生故障时多采用“更换法”来提高检修效率,这既增加了设备的检修成本,又限制了检修人员技术的学习和提高。在这种检修模式下,造成煤矿设备维修人员的维修技术不高,部分先进的检修技术只掌握在很少一部分人手里,企业的整体检修水平不高。随着高智能采矿设备的应用,很多维修人员在对设备进行检测时,不会使用先进的仪器或计算机系统,只采取传统的看、闻、听及简单的测量器具等手段进行检测,从而造成工作效率低、误判率大、反复性工作量增加,直接造成检修材料成本增加。现在,大多数的煤矿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引进了能实现在线监测设备运行状态的智能生产系统,系统内设置了大量的传感器,通过对设备内部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测,实现设备的运行控制,并通过人机界面系统向检修人员提供检修依据,提高机电设备故障处理的效率。目前使用的煤矿智能生产系统,只具有对设备工作状态的显示,以及故障查看和指示功能,还不具备设备在不停机状态下,实现对设备进行检修的功能,同时由于制造厂家的技术限制,很多高级的设备检修技术没有被煤矿维修人员掌握。
2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的未来发展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煤矿新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加快了煤矿机电设备新技术的发展,从而对煤矿企业的维修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炭企业的运营要求与其设备维修技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煤炭企业提出的本质安全生产概念,明确了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的发展方向。
2.1全面发展本安维修技术
煤矿机电设备故障的产生,除极少数故障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大多数故障是在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因此,在对设备进行维护、检修时,应该对设备的内部自身状态,及外部关联设备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检测。这就要求企业要有一个专业性极强的维修队伍,由专业维修人员对出现故障的设备进行专业化检测维修,这样既可以做到安全快速的准确修复设备,还能对设备的使用者提出专业性的指导意见和防范措施,保证设备后继的良好运行。专业化的检修队伍建设可以减少重复性维修设备的投入,并提高维修设备的使用率。同时专业化服务便于集中管理,通过对维修人员的合理调度,不但提高了应对生产事故的反应速度,还提高了处理重大机电事故的应变能力。其次,专业化的维修服务还可以对设备的使用者进行专业培训,使设备使用者掌握标准的作业流程,熟知设备的结构参数、性能特点,使其在设备使用的过程中做到正确分析运行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停机,使他们能在设备初期的检修工作中准确判断故障,做到简单的故障能排除,复杂的故障能准确汇报。随着数字化矿山的建设,专业化维修技术也真正进入了本质安全维修。嵌入式计算机系统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煤矿机电设备步入智能化时代,极大提高了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和故障自诊断能力。但是,因矿山企业性质和人员技能等方面的限制,智能化的煤矿生产系统发展缓慢。目前智能化采矿系统主要用于煤矿的安全生产,其运用遥感技术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和实现故障诊断,通过系统平台使监测者实时了解设备运行的状态。在线监测技术又能在设备出现异常后,在系统人机界面上直接给出故障分析结果,代替了维修人员分析故障的工作,从而提高了维修质量和效率。无人开采工作面的建设,促进了智能化采掘设备的技术提高,使机电设备的自诊、自查、自修能力也日臻完善。但这也对专业化的维修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炭企业的维修队伍必须打破设备厂商的技术垄断,要求设备厂商能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并将煤矿企业的维修人员,培训出可独立完成设备所有故障处理的能力。煤矿井下地质条件复杂,生产环境极其恶劣,造成设备运行状态不稳,因环境因素而造成的过度使用增加了设备的疲劳损伤,使设备的使用年限降低,对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极大影响。这就要求煤炭企业必须要提升关键设备的自主维修能力,以“工业4.0”的思维模式,引进先进的3D打印技术,通过“互联网+”功能,实现小件能自制,大件易采购,所有设备的零部件实现自修、自购,不依赖外委厂家的维修模式。从而避免因关键设备损坏出现长时间停机,造成生产效率低下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2加强智能网络维修技术开发,实现绿色维修理念
“无人则安”是本质安全型煤矿的建设目标,加快智能网络维修技术的开发,使运行中的设备真正做到“不损坏、不用修”。数字化矿山的建设必然以智能网络维修系统为主,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不受时间、地点及人员等方面限制的设备维修。远程诊断技术实现对智能设备软性故障的直接排除,而对硬件方面,通过各种传感器实现实时监测,数据更新分析,在系统平台上直接给出结果做到超前维护检修,最大限度的发挥设备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方便整合企业的维修人员,促进煤炭企业向专业化自主维修和绿色维修的方向发展,最终确保煤矿设备始终处于安全、高效的运行状态。
3结束语
煤矿设备维修技术的发展,是煤矿企业正常生产的根本保证。煤矿企业要把以往的依赖外部维修模式,向内部的自主维修模式转变,引进新的维修理念,创新思维,不断提高维修技术,加强培训力度学习最新的维修技术,保证煤矿企业设备维修能力的快速提升,为煤矿企业实现绿色环保的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松雨.煤炭机电设备自动化发展现状及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3).
[2]于志刚.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5).
【关键词】 煤层开发 煤矿瓦斯治理 跟踪控制 节点控制
瓦斯灾害是煤矿井工矿的主要灾害,今年来,经过治理,瓦斯灾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形势依然严峻,其仍然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大敌。治理瓦斯灾害,防范瓦斯事故,始终是煤矿安全和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依靠传统的加大通风量、优化巷道布置体系的方法,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瓦斯灾害问题。怎样才能够经济有效的治理瓦斯灾害,成为煤矿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1 煤矿瓦斯治理过程中控制方面出现的问题
尽管各种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日渐成熟,但是煤炭资源在我国的能源架构中仍然处于主置。尽管我国的煤炭资源位列世界第三,但我国负载的地形地貌给煤炭的开采带来了不少的难度。相当数量的煤矿地质松软,不够稳定,易发生地形灾害。一些煤体甚至产生了的大范围的破碎现象,加上煤层的透气性差。这些都给瓦斯治理的过程控制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直接抽采瓦斯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易留下安全隐患。尤其是某些埋藏较深的煤矿,需要建构很深的开采矿井,瓦斯治理更加困难。瓦斯压力、应力和含量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具有相对更低的渗透性。仅仅采用普通的瓦斯抽采处理,效果差,抽采率不高,远远达不到煤矿安全生产的标准要求。这也是煤矿出现瓦斯灾害的重要原因。另外,井下煤矿的开采与瓦斯的抽取工序必须保持一致。既要保证煤矿开采的工作效率,又要保证瓦斯抽采的效果,二者相互协调,做到煤矿生产效率和生产安全的和谐统一。受到煤矿生产技术手段和瓦斯治理控制方法的限制,煤矿开采和瓦斯抽采不够协调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许多瓦斯事故的重要诱因。
2 煤矿瓦斯治理过程的实践控制方法
2.1 跟踪控制方法
瓦斯治理过程系统包括若干过程环节和若干节点,跟踪控制的过程可分为施工参数跟踪控制、瓦斯抽采和排放参数跟踪控制、采掘工作面跟踪控制3类。穿层钻孔结合顺层钻孔预抽煤层瓦斯技术所需要的跟踪控制过程依次包括如下6个方面:1)穿层钻孔预抽煤巷条带瓦斯工程施工过程。需要跟踪控制底板岩巷、钻场和穿层钻孔的施工参数,与设计参数比较,确保施工状态稳定,发现异常及时预警。2)穿层钻孔抽采煤巷条带瓦斯过程。需要跟踪控制瓦斯抽采和排放参数,维持其稳定状态,发现异常波动时进行预警。3)煤巷掘进过程。需要跟踪瓦斯抽采和排放参数,以及煤巷掘进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或效果检验指标参数,维持其稳定状态,发现异常波动时进行预警。4)顺层钻孔施工过程。需要跟踪顺层钻孔的施工参数,与设计参数比较,确保施工状态稳定,发现异常及时预警。5)顺层钻孔抽采回采区域瓦斯过程。同穿层钻孔抽采煤巷条带瓦斯过程。6)工作面回采过程。需要跟踪瓦斯抽采和排放参数,以及回采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或效果检验指标参数,维持其稳定状态,发现异常波动时进行预警。
2.2 节点控制方法
节点在过程系统中是一个时间点概念,同时也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它连接着若干过程环节,是它们之间过渡的纽带。通过对节点的控制,人们可以将过程系统的总目标分解并分配到具体的过程环节上,实现对每一个过程的阶段性评价,进而达到过程系统的总目标。一个较大的工程过程系统通常包含很多个节点,每一个节点控制都分析和评价上一过程环节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只有达到预期目标才能通过,否则必须补充一定的措施,直至通过。节点控制的内容和控制方法十分广泛,过程系统不同或过程系统的控制目标不同时,它们都不相同。煤矿瓦斯治理过程系统控制的最终目标是消除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避免瓦斯灾害的发生,其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瓦斯治理工程涉及方案审核、瓦斯治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区域瓦斯治理效果检验和安全采掘条件审核。煤矿瓦斯治理过程中,节点包括五种类型:(1)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2)瓦斯治理工程设计方案审核;(3)瓦斯治理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4)区域瓦斯治理措施的效果检验;(5)安全采掘条件审核。
在瓦斯治理过程系统中,五种类型的节点按如上顺序依次进行,每一个节点控制都是对其前一个过程环节的阶段性评价。其中,瓦斯治理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节点由于施工时间跨度长,一般不在所有工程施工完毕后再进行,例如,底板岩巷穿层钻孔的质量验收可以在每一个钻场的钻孔施工完毕后进行,同时不影响其它钻场和钻孔的施工作业;其余四类节点则再上一个过程环节结束后进行,其节点控制的结论直接决定是否能继续下一个过程环节。从这一点来看,节点又可以分为如下两种:(1)非关键节点:该节点控制的结论不影响过程的继续运行;(2)关键节点:该节点控制的结论直接决定过程能否继续运行。
因此,瓦斯治理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节点为非关键节点,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节点、瓦斯治理工程设计方案审核节点、区域瓦斯治理的效果检验节点和安全采掘条件审核节点为关键节点。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非关键节点还是关键节点,都是瓦斯治理过程所必须经历的,不能因非关键节点不影响过程继续进行省略,它的严格控制同样是消除瓦斯事故隐患的必要手段。
3 结语
煤矿瓦斯治理必须坚持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为进一步提高煤矿瓦斯治理水平,加强煤矿瓦斯治理的过程管理,本文在区域防突措施的基础上,结合瓦斯治理过程控制理论,以煤矿瓦斯治理过程智能化支撑系统为手段,通过对瓦斯治理过程的跟踪控制与节点控制,确保瓦斯治理过程规范、质量合格、措施有效、管理到位,以消除煤层的突出危险性及安全生产隐患,最终实现瓦斯治理过程的规范化和程序化。
参考文献:
[1]程远平,付建华,俞启香.中国煤矿瓦斯抽采技术的发展[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9(02).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是我区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描绘出了内蒙古未来5年发展的壮丽画卷。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条战线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学习贯彻落实好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真正把报告精神转化为发展规划、具体举措和实践效果,推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在全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自治区经信委把学习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同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推动我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和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得到了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的肯定。我刊特编发经信委党组贯彻党代会精神,推动我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文章,供各地区各部门参考,并希望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出符合自身实际的贯彻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的具体思路和有效做法,为把祖国北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献计献策。
自治区经信委把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同当前工作结合起来、同完成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结合起来,立足我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实际,制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举措,形成了推动我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初步思路。
一、围绕建设“五大基地”、发展“十三大产业”,推动转型升级,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推动我区工业发展,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做大工业总量不动摇;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贯穿工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必须坚持转型升级主攻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重要抓手,重点发展“六大传统优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Y构更优、后劲更足、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到2020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8%左右,工业产值达到3.4万亿元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8%左右,5年累计完成投资 3.8 万亿元;企业利润、税收与工业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累计下降19%。
(一)持之以恒做优做强工业“四大基地”,加快发展六大传统优势产业。2020年,力争工业“四大基地”、六大产业产值达到2.95万亿元。一是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重点是推动我区12条特高压通道及配套电源点、煤矿尽快投产,到2020年,能源产业产值力争达到9000亿元。二是建设新型化工基地。加快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尿素等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新型化工产业产值力争达到5000亿元。三是建设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积极构建“探采选冶加”、“煤电冶加”一体化有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到2020年有色金属生产加工业产值力争达到4900亿元。四是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挥自治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资源和品牌优势,推进乳业、肉类加工、羊绒、粮油糖加工、马铃薯(果蔬)加工、饲(草)料和特色加工等产业集群发展。到2020年,绿色农畜产品产业产值力争达到6000亿元。五是加快发展现代装备、绿色建材产业。重点发展乘用汽车、专用车辆、节能环保设备、发供电设备、煤化工设备、农牧业机械等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500亿元;发挥资源优势,抓住我区被列为京津冀建材基地、广东等陶瓷产业转移机遇,加快发展水泥制品系列、陶瓷系列、粉煤灰系列产品,到2020年绿色建材业产值力争达到2000亿元。
(二)大力推动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材料,推进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强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技术装备升级换代、延伸产业链条,迈向中高端。到2020年煤炭、有色金属、农畜产品、化工初级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分别达到60%、70%、65%、90%以上,分别提高28、10、5、10个百分点,特别是电解铝、铜、电石、甲醇力争全部就地加工转化。煤、电、冶、化、建材等高载能行业100%达到国家限额能耗标准。
(三)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统筹部署、集中力量,重点培育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动汽车、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医药、蒙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其成为支撑我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形成在全国具有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2017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增速保持在9%。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占比力争达到15%以上,比“十二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二、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工业经济持续增长
2017年,力争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00亿元、增长7.7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用水量较去年分别降低5.5%、5%,工业园区总产值占工业的比重达到70%左右,中小企业数量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信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0%左右。主要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落实惠企政策,完善帮扶措施,稳定工业增长。落实好自治区降成本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抓住煤炭供应趋紧机遇,释放先进煤矿产能,增加供给、稳定市场。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完善电力多边交易,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新建电解铝项目价格联动、火电厂招商优先发电、特色工业园区直供电试点等政策,推动公用火电企业与用电企业重组,通过多边交易机制实现煤电价格联动,平衡煤电用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持电价洼地优势和产业链竞争优势。研究振兴东部地区工业的方案,重点研究扩大直供电、自备电厂、微网改革具体措施,降低东部地区工业用电价格,吸引产业集聚。通过企业重组、债转股等多种措施,化解企业债务,防止资金链断裂。把稳运行作为保增长的基础和前提,加快建立工业运行在线监测及大数据平台,切实加强对全区工业经济运行的分析调度、指导和帮扶。
(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环境,精准招商,促进工业投资增长。在全区范围开展优化工业投资环境创建活动,营造招商、亲商、安商、富商的工业发展环境,吸引工业投资。推动自治区重点产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大数据产业基金实质性运作,完善基金投资目录,引导带动社会资本跟进。制定自治区鼓励民间投资意见的操作细则,给企业兑现优惠政策。落实部区协议,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研究出台支持鼓励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调动企业加大技改积极性。加强规划引导,五大基地、十三大产业规划,对大数据、石墨、稀土、多(单)晶硅、电动汽车等产业研究实施路径。加大项目储备,完善项目库制度和数据体系,及时补充符合市场需求、产业政策的新项目,支撑工业投资增长。建立与金融部门的协作机制,实现项目对接的信息化、高效化。加大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法,千万百计增加工业有效投资,扭转投资下降局面。强化工业重点项目督导调度制、项目责任制和重点建设项目领导包联制,重点抓好新开工和拟竣工投产的亿元以上项目,全力推动21个未核准的国家给路条重大项目的核准,解决400万吨电解铝产能指标置换、支撑性文件等难点,保开工、保投产。力争新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1000个、投产亿元以上项目310个,新增产值 1500亿元,工业技改投资比重达到1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重达到 30 %以上。
(三)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全力推进煤炭、钢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引导退出60万吨以下的煤矿、退出过剩产能钢55万吨、煤120万吨,严格执行国家新的准入标准、政策,严格控制煤炭、电力、单纯电石、甲醇等新增产能。加大煤电、煤电化、煤电冶金企业重组力度,巩固产业链竞争优势,做大产业规模。借煤炭、电解铝产能指标置换的机遇,利用富余机组、低电价等特殊优势,吸引区外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我区转移,将富余产能变为新的经济优势,形成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集聚区、创新区。加强产需对接,扩展“互联网+”大宗产品新型营销体系。积极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加快推动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走出去”。开展重点行业限额能耗对标达标行动,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计划,扩展自治区节能、供电需求侧数据平台的功能,全面推广节能在线监测、用电需求侧在线监测。围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管理责任这个中心,建立明责知责、履责尽责、追责问责体系,严肃事故责任处理,促使责任主体、管理主体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
(四)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围绕2020年大数据产业实现1000亿元的目标,健全领导体系、推进机制。制定大数据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自治区促进大数据发展政策的操作办法。编制大数据基金支持目录,建立大数据产业重点项目推进制度,重点推动呼和浩特、乌兰察布、鄂尔多斯、赤峰、通辽等地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规划和建设。推动各级政府带头运用大数据,建立智慧政府。推动政府部门大数据统一建设、管理、运维、开发、共享。推进“两化融合”企业贯标,实现430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信息化。加快推进“互联网1+7”工作体系。抓好自治区工业云平台与航天云网、沃特玛电动汽车制造云网的融合,引导我区原材料加工企业在平台上实现协同创新、协同制造。研究出台建设自治区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实施方案,构建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建成国家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争取呼包鄂三市列为“中国制造2025”区域试点示范城市,探索区域创新的新机制、引领全区创新发展。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产业素质
(一)传统产业新型化。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集约高效利用资源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做大增量,引导企业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高传统产业先进产能比重,积极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煤炭工业围绕绿色、安全、高效发展的目标,规划建设和改造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化矿井,继续推动煤炭资源整合,加快实施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优化煤炭企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合于薄煤层、急倾斜煤层机械化开采的新工艺、新技术,进一步提升煤矿技术装备水平。建立煤矿生产建设管理规范体系,强化煤炭行业基础管理。按照煤炭生产与市场需求、运力供给相协调的原则,有效调控煤种生产结构,实现煤炭生产与行业效益提升相统一。电力工业加快推进以采用大容量、高参数的超临界机组为主的大型电站建设,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和微网建设,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钢铁工业重点发展高强度机械用钢、高档精密不锈钢板带、不锈钢中厚板等优质高效的新产品,促进产品创新。农畜产品加工业继续巩固和持续扩大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小肥羊等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全面加强诚信和安全体系建设,加快新产品开发,全面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业综合竞争能力。
(二)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发展与煤炭紧密相关的煤机械、煤物流、煤环保、煤安全、煤科研、煤信息等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工程机械、矿山机械、输变电设备、农牧业机械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建设一批光伏并网电站和风光互补电站,加快稀土、光伏、特种合金和非金属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推动生物医药企业生产终端产品,推广污水和垃圾处理、脱硫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积极推动软件服务业、光伏产业、新型电子元器件业和消费类电子整机业快速发展。围绕二、三产业融合,鼓励工业企业发展产品研发、工业设计、服务营销、包装储运等生产业,引导工业企业向价值链两端拓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三)支柱产业多元化。尽快把成长性好的有色金属工业和化学工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有色金属工业坚持大型、高端、循环发展方向,加快“探-采-选-冶-加”一体化产业链建设步伐,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力争全年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化学工业重点推进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产业化进程,对已示范成功的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甲烷气项目,积极促进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加快推进氯碱化工、氟化工、有机硅化工产业发展。力争全年化学工业增加值增长21%以上。依托已形成的煤化工、氯碱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基础,开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提高加工深度,降低初级产品比重,大力发展延伸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
(四)两化融合深度化。发挥国家“呼-包-鄂-乌(海)”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的引领作用,加大财政投入,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两化融合项目建设,扩大两化融合领域,促进两化深度融合进程。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抓好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
二、积极推进“双百亿工程”,进一步提升工业发展支撑能力
(一)加强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坚持向水资源富集地区集中、向交通沿线集中、向城镇周边集中和向落后地区倾斜的原则,遵循工业化、城镇化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内在规律,依托城镇布局园区,借力城镇发展园区,充分利用好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生活服务设施和金融、物流、科技等生产设施,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开发区布局调整、整合升级、管理创新等工作,加强统计监测和运行调度,做好工业集中区和百亿元园区考核评价工作。继续推进一批自治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扩大工业园区信息化建设试点范围。再创建一批自治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组织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争取年内新增2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区数目达到7个。
(二)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围绕产业链条重构进行联合重组,鼓励源头企业与深加工企业就地配套、就地协作,促进企业规模化发展。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按照“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模式,促进基础较好的加工制造企业并购重组矿山开采企业,组建自治区矿业集团。对列入今年重点培育的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给予优先考虑,在项目建设上优先保障土地、环保、水源、电力等生产要素供应,加快企业成长步伐。
三、强化自主创新和节能降耗工作,增强工业发展活力
(一)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进国家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构建科技创新的技术研发、实验检测、信息情报、成果转化的平台体系,打造开放式的科技合作模式。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组建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享研发平台。重点支持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以自主创新促品牌建设,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二)推进工业节能节水。继续将节能评估作为项目核准、备案的前置条件,从源头上控制工业用能合理增长。继续组织实施一批自治区“以奖代补”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和节能示范项目。全面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严格落实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加快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平台,落实国家万家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对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信息进行核查。建立健全自治区、盟市、旗县(区)三级节能监察管理体系,全面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执法监察,逐步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扩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范围,并在现有自治区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中择优培养部分园区和企业申报国家试点。继续做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点企业创建工作。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对已经列入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的单位和已经获得国家、自治区两级财政节能环保项目支持的企业,以及年耗能1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自治区重点用能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落实国家“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十二五”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规划,以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为核心,实施重点工程,推进示范试点工作。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提升。
四、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以深入开展“创新驱动成长,转型促进发展”为主题的中小企业创新年活动为主线,以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中小企业工作思路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更高的层次上推动中小企业实现创新发展和集群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实力。
(一)大力实施“三项示范工程”。一是加快实施千户创新型工业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重点培育和扶持1000户创新型工业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引领与带动全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 大幅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加速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扶持创办2万户微型企业,带动就业10万人。充分发挥好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的重要作用,扶持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促进小微企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三是继续实施生产业领域中小企业发展工程。重点支持500户中小企业在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生产业领域发展,培育一批服务型中小企业。
(二)重点建设“四大支撑体系”。一是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自治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枢纽”平台建设步伐,推进12个盟市、2个计划单列市“窗口”平台和10个产业集聚区共享平台建设,尽快建成全区统一的“信息畅通、功能完善、服务协同、资源共享、供需对接便捷”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二是建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支持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和检测平台,健全完善研发、检测、孵化等创业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对接服务平台、网上技术市场建设,培育壮大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三是建立中小微型企业分类统计与监测分析体系。按照新的划型标准,建立和完善中小微企业分类统计、监测分析和信息管理制度,科学、准确、及时地掌握全区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基本运行状况,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分类指导,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四是完善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扩大对中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综合运用免费培训、减免税收、奖励补助和资金注入等多种扶持方式,探索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推进银行和担保机构的平等互利合作,加快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资产管理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各种金融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增信等服务。推进和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继续开展送金融服务进旗县、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实现对所有旗县和园区的全覆盖。
(三)重点培育建设10个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在全区评定的自治区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中,选择10个基础设施较完备、综合服务功能较强、产业特色明显、发展层次较高、孵化功能较好的创业基地,加大财政扶持、融资服务、用地指标优先、标准厂房租金补贴等扶持力度,作为全区重点培育建设的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引领和带动全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和集群化发展。
(四)积极开展“六项联手行动”。一是联手广电部门和各新闻媒体,开展走进“创新型中小企业”宣传行动。创新内蒙古中小企业“一频一刊两网”服务形式和内容,促进形成崇尚创新、敢为人先、大胆创造、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二是联手劳动就业、工商、税务、教育等部门,开展“圆梦内蒙古”创业行动。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以创业带动就业和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培育创业主体,强化创业培训,深化创业服务。三是联手发改委、各电信网络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以及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中小企业“翔计划”行动。提升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四是联手劳动人事、教育等部门以及相关职业学院,把创业培训与岗位资格培训、企业招工与学院招生结合起来,开展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行动。五是联手工商部门,开展中小企业品牌建设行动。加强中小企业品牌创建指导和服务,为中小企业提升品牌价值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撑,对中小企业获得自治区和国家知名品牌给予奖励。六是联手统计部门,抓住国家开展第三次经济普查的契机,按照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开展全区中小企业普查行动,摸清全区中小企业底数。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一)大力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加快实施“宽带内蒙古”工程,以光纤宽带和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为重点,加快信息网络升级,推进城镇光纤到户和行政村宽带服务,提高网络速率和宽带普及率。加快我区数据中心建设和云计算产业发展,力争将我区列入国家数据中心规划布局,成为国家云计算产业和大数据中心的重要基地。扎实做好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电信、广电双向业务进入,推动数字电视宽带上网、手机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及云视听等新业务、新应用的发展,培育壮大三网融合相关产业和市场。
(二)提升电子政务应用和城乡社会信息化水平。按照“完善网络、突出应用、推动共享、保障安全”的原则,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建立一批基础信息资源库和应用系统,推动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深化应用。进一步做好自治区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对数字城市建设的指导。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利用信息和网络资源服务民生。积极扶持农牧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继续实施设施农业工程,推进农牧区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电子商务与我区特色产业结合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