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

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

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54-01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性要求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性要求。大学生选择职业它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因而在选择的过程中必须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它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制约,抛开社会实际需要将会很难被社会所接受。而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目的正在于此,它是要结合大学生个体特点,对社会对人才上的需要进行分析把握,最终的目的是将自身的特点充分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制定出个体的人生规划。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出发点以及归宿都应该是围绕社会需要,而不应是规划出适合个体需要,是针对个体特征规划出适合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需要与整个社会的需要联系结合起来,必须经得起社会实践的检验。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性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既然是针对个体大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的一种前瞻性的计划,那么就必须以个体大学生实际专业为基础,而在这些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的要求下,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时,就必须以专业要求为基础,考虑不同的大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具有专业性质的规划。而这种专业性质的要求也正是一种实践性的要求,它需要结合不同个体专业情况进行实际的规划。

二、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性的要素

(一)主观因素部分。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主观因素部分,无疑指的就是大学生这个客体的主观情况。它包括了了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和心里状况是否符合相应的职业特点。身体的健康程度对于职业的规划和选择来说,无疑是一个基本的必要条件,良好的适应工作的身体条件无疑会使得自身的主观因素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降到最低,它能够适合大部分对于身体条件有着硬性要求的工作。而心理状况这个主观因素部分,它可说是几乎所有工作所必须要求的一个条件,良好的心里承压能力、抗压能力几乎是当今社会上所有工作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故,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性上大学生个体的主观因素部分难以忽略,必须要考虑这些个体主观因素。

(二)客观因素部分。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客观因素部分是多方面,它包括了家庭因素部分、社会环境部分等方面。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种长远性的规划,现实中存在的一些因素难以回避,必须加以考虑。像家庭因素这个部分,有些大学生的家庭条件好些,因而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这部分群体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更多可以考虑向着接近于理想职业的方向发展。相反,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一些大学生,首先要考虑的必须要是毕业之后的现实生存问题,只有生存才能够发展,因此这部分群体的职业规划相对来说“更加长远”,因为他们首先要考虑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来之后,待到机会成熟的时候在有物质条件进行选择;而对社会环境这样的客观存在因素上,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时候是务必进行考量的,它涉及到的阶段性社会政治、经济体制、职业社会评价及人才市场管理体制等都是直接与职业挂钩的,在考虑职业生涯规划之时必须要充分的考虑进去。

三、以实践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般来说分为几个步骤,一是首先大学生要树立起生涯志向、二是进行自我剖析与定位、三是评估职业生涯,通过这三个初始步骤的评估分析做出个人的职业生涯目标,进而确定出职业生涯路线,最终制定并实施职业生涯策略。之后还需要在制定策略之后还需要对这些设计出的策略进行再次评估,对评估中反馈出的一些问题进行修正。

(一)生涯志向确立需以实际自身情况作为基础指导。志向的树立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前提基础,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来说,在树立起职业生涯目标之前需有一个生涯志向作为引导。而这个生涯志向基于上文所述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社会性要求,必须也是要与社会中实际需要向适应,它不应该是异想天开、信手拈来的,它必须要以现实为基础指导的。如某个大学生在考虑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志向前,应该考虑自身家庭因素、自己所学专业特点及未来就业前景,将类似这些方面做为基础条件,然后在予以生涯志向的树立。

(二)自我剖析与定位采用科学的认知手段。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剖析与定位部分是决定职业生涯目标正确确立的一个重要的步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它首先是一个自我正确认知的过程,也只有正确认识到了自己,才能够给自己一个更加客观的未来规划。因此,采用何种方法来实现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就十分有必要进行探讨。

目前自我剖析的方法有很多,但通常有的自我测试法、橱窗分析法以及计算机测试法等。对于这三种方法中比较适合大学生群体采用的是由心理学家们设计的相对简单自我测试法。这种测试方法是采用较为复杂的内容和量表形式,通过如性格测试、智力测试、应变测试、人际关系测试等,来实现对个人全面剖析的。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用,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就是欠缺精准度。相较而言,计算机测试法,更为科学准确,但这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成本及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些就需要有关部门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来处理这个问题了。

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实践性的方法论指导,他应是以个体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职业上的方法论指导,它是个体的,也是具体的,不应该脱离实践及应用,脱离开来也就偏离了它本身存在意义。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这也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应对新的就业形势,搞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本文结合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的初步阶段.大学生就业制度也从“统包统分”步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实质性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囊括了大学生本人的理想追求,而且承载了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更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它关系到整个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增加工作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讲解就业政策、分折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等确实能帮助毕业生更快更好地被社会所接受和承认,但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要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就要不断增加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一)注重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经过四年大学生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会发生一些转变,个人发展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注重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艰苦奋斗、创业成才的观念.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愿望之间的关系,把实现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勇于到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基层第一线去发展成才,到艰苦的地方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择业心态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择业成功,就必须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排除心理干扰,克服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依赖等待等心理障碍。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这些挫折和冲突常常会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和咨询工作.引导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准确定位,既有自信。又能正确估计自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心理和职业观念;既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又使其做好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指导他们正视现实、适应社会,增强自主择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并努力寻找自己和社会的最佳结合点。

(三)指导大学生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是一种对学生以职业和社会要求为目标责任制的目标管理.通过让每一位学生明确其预期的目标和台阶,不断学习、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使他们在入校之后就置于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阶段的学习中。这不仅对高校毕业生初次求职,而且对于其生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视程度,注意加强教育和引导。职业生涯设计不能是短期行为,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因此,在指导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注意职业需求变化对职业生涯的影响.规划要有弹性.收集、分析社会需求信息.并根据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职业生涯的规划。

(四)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程序与技巧指导。

求职择业实际上是一门艺术.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是择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大学生只注重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一些基本的、必要的求职的方法和技巧,即使有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不能把自己推销出去,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竞争激烈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虽然自身实力是关键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必要的技巧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应该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程序与技巧方面的指导,主要包括:自荐技巧的指导、面试技巧的指导和求职礼仪的指导。

1.自荐技巧的指导。在招聘过程中,自荐是首要的环节。针对很多毕业生面对人才市场存在盲目应聘.缺乏自我推销艺术,不能从容面对用人单位面试.不了解就业程序等情况,应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就业咨询、模拟人才市场等方式,让毕业生掌握求职技巧,培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2.面试技巧的指导。一般情况下,面试是招聘录用中

必过的环节,用人单位能通过面试直接考虑求职者的情况。在面试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成功面试的策略。毕业生需要接受面试技巧的指导,才能在面试时有充分的准备,有针对性地辩答和应对。指导大学生面试技巧.不仅对帮助大学生就业有利,而且能使大学生学到更多的人际交往的知识。

3.求职礼仪的指导。培根曾经说过:“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礼仪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求职时的礼仪不仅仅是礼节、技巧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基本素养。求职礼仪的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充分体现出自身应有的文明、礼貌和修养。

二、转变理念

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进入了“大众化”的初步阶段.大学生就业制度也从“统包统分”步入“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实质性阶段,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细化。这就要求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探究自我、开发自我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观念转变。

就业指导应从职业生涯、人生规划这一更高层面去认识和把握就业行为,促使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把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以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学生就业。换言之,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式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就是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开发、建设与发展,使其潜在的职业潜能得以发挥,职业技能得以改进.合理的人力资源得以配置的指导方式。

(二)从关注群体就业向关注个性化就业转变。

就业指导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应对有心理问题、所学专业社会需求不大、就业弱势群体的学生(如女大学生、残疾学生等)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加强交流,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情况,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热情,寻找适合他们的职业和工作岗位,真正体现人文的关怀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样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创新模式

人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长期的、连续的发展过程.因而把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时间安排在临近毕业阶段,对象局限于毕业生是不够的,就业指导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就业准备不应仅仅是在毕业阶段,而应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即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涵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部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思想指导、应聘指导、创业指导等内容。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将大学生四年的就业教育紧密衔接。形成系统的、全程性的教育指导。对于大一学生.主要侧重于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系统地介绍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帮助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树立健康、向上的职业观。对于大二学生,主要侧重于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开展职场模拟训练活动,让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职场模拟中得到提高。对于大三学生.主要侧重于如何根据学生特点,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主性和对自己的将来做出决策的能力。引导其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同时加强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大四学生,主要帮助他们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就业法规、就业流程、就业信息及就业形势,提高其就业竞争意识与依法维权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授求职面试的技巧.通过配套的心理咨询和择业指导,帮助其树立就业信心,正确面对挫折,为最后的成功就业奠定基石。

四、完善网络系统

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就业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840万人。比去年增加4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截至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3.3%,同比增长4.2个百分点;实现就业人数,156.7万人,同比增长余百万人。高校辅导员担负着教育和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高校辅导员应在就业思想教育工作中全面考虑当前形势,充分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思想、心理等问题,并结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提高就业辅导的针对性,在工作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

一、帮助学生走出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误区

调查显示,大学生择业首先考虑的主要方面是经济收入(54.6%),其次是出国深(28%)。可以看出,他们在就业时是把物质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考虑专业或个人发展。这种就业心态显然功利性色彩严重,其结果只能让他们失去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时学生在临近毕业时面对找工作易产焦虑自负心理、面对激励竞争的就业市场产生的自卑恐惧的心理,缺少个人发展目标的浮躁盲从的心理,以及缺少艰苦奋斗的求闲怕苦心理,都给我们就业指导工作提出特殊挑战。辅导员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朋友,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发腱的咨询者;与学生保持零距离接触,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树立平等互助的导师形象,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成为大学生求职时心理减压者和思想困惑的疏导者。

二、积极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自从大学教育从“精英式”走向大众化以来。为了应对竞争激励的就业市场。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划,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班辅导员思想政冶工作的重要内容。从新生刚入学开始,就应针对学生特点迅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所有目标的具体措施[3]。辅导员可从日常教育服务管理的工作过程中,根据每位同学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职业梦想,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并因人而异地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笔者所带的一位学生刚入学时情绪低落,对未来没有信心。通过与其促膝谈心,鼓励参加他所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发现他的闪光点加以充分的肯定,大大激发了他对未来的憧憬。在此基础上引导他充分的了解自己,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三、积极引导学生调整严峻就业形势下的就业心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保障下,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身于西部大开发。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教育时应将这两种思想相互渗透,争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学生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首先,应将国家有关此方面的方针政策向学生作系统、客观、认真的讲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懂得应把自己的职业理想植根于社会理想的土壤之中,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相结合,同社会的需要和利益相一致,而不只是过分看重物质利益。其次,应与有到基层工作想法的学生进行交流,鼓励他们到基层,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从基层干起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对他们自身的发展大有裨益[4]。对于想创业的学生,则要切实培养其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帮助他们做好充分的准备,以灵活应对日后的挑战。辅导员应与学生积极配合,将学生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结合起来,创造出所期望的价值,最终将他们的想法转变为现实。

四、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有利条件

首先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了解学生情况、易于与学生沟通。高校辅导员大多由年轻教师担任,双方在年龄,阅历等方面较接近,容易产生共鸣,此外,辅导员工作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帮助其克服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就业指导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更有助于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发挥[5]。现如今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大学生密切关注的话题,若辅导员将就业指导工作融人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之中,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工作落脚点,将就业指导与就业工作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在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的同时促进就业指导预期目标的实现,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五、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高校辅导员必须加强就业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学生职业定位、自我认知理解、择业决策、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职业道德培训等的研究,在不同时期对大学生开展不同职业指导活动,引导刚入学的大学生结合自己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特长及所学专业,正确评价自己,树立积极而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确定合理的职业生涯目标;了解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提高分辨就业信息的能力,提高就业技能,培养就业竞争意识,从而减少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必要的纠纷和违约现象;从而为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发挥个人的社会价值做出正确的导航。

参考文献:

[l]安云芳.进一步挖掘辅导员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巾的优势[J].经营管理者,2011,(04).

[2]项桂芬,崔燕娟,罗晶.高等教育转型期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创新探讨.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2):193—197.

[3]团廖字.浅谈高校辅导员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时代教育,2010.(04).

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范文第4篇

摘要:在新时期高校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事情,本文通过对农科院校中的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探讨和解读,分析制约其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找到合适的方法予以解决。

关键词:新时期;农科院校;文科专业;就业

从九十年代末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逐年增长,办学的层次和水平也由单一型向着综合型方向发展。在众多的高校中,尤其是以农业院校中的文科专业的设置逐年增加,各种文科专业的学科、招生人数不断提高。众所周知,农业院校的学科以农、林、电为主导性的学科,优势比较突出,办学特色明显,办学时间长,形成了具有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的专业,而农科院校中的文科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其办学时间短,缺少一定的专业优势和社会影响力,所以这些文科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会出现诸多的压力和问题,所以本文就农科院校中的文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到可行性的措施和方案,促进其顺利就业,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我们的研究团队对保定市部分农科院校文科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观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你的择业态度”中,有46%的同学选择了自主择业,在“你的就业途径”中,有66%的同学选择了主动参与择业竞争,也有75%的同学选择了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推荐来获取工作,在“你的就业信心”中,有55%的同学感到有就业压力和紧迫感,有35%的同学对其就业期望值过高,缺少准确的定位,40%的同学认为学校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缺少针对性,需要继续加大力气,在“你认为最重要的就业指导内容”选择中,有33%的同学认为目前亟需就业咨询和指导,特别是就业求职的方法技巧。根据以上的调查情况,反映出农科院校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他们亟需学校的就业职能部门在其就业咨询、信息获取、求职指导等方面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意见。但是,由于目前农科院校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尚不成熟和完善,缺少就业的实际性,特别是在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选择的取向和择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修养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一、目前农科院校文科专业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科院校文科专业的培养方案需要改进和加强。

在农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中,有时自身的角色缺位,特别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处于一个半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重视理论学习,缺少实践创新的培养,产生了人才的市场适应力不足的问题,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不能挂钩。特别是在经济大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间。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学科的理论建设存在着差异,高校的专业培养模式不能很好的满足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步伐,文科专业划分过多过细,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过大,形成了部分专业就业形式走俏,部分专业人才市场不理不睬,造成了一部分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而高校过多的关注于大学生的外语、计算机的等级考核,忽略了专业课程特别是实践操作技能性很强的课程的培养力度,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2.就业指导部门的职业规划和服务工作需要继续加强。

在四年的大学学习阶段,大学生的个体意识和能力提升很快,职业兴趣由复杂化向简单化转变。所以,在大学学习期间,就业指导部门就承担了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和科学规划的实施者。目前农科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还缺乏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往往通过增设就业指导课来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教育,课程往往理论性很强,讲课方法枯燥单一,缺少完善的课程服务体系,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的教育、心理健康辅导、政策宣讲等内容。由于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人手少,日常的事务性工作量大等问题,往往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经历来开展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系统性的辅导,同时由于就业指导人员信息占有量、知识储备量的局限性,缺乏对就业指导学科的理论和实际操作中的研究和探索,没有形成一整套适合于农科院校文科专业的发展就业工作指导理论体系的建立,所以在制定就业政策和市场人才需求的选择上存在着片面性。

3.农科院校文科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技巧亟待提高。

相对于农科院校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而言,文科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显得比较保守和传统,在调查结果中,还有近一半的比例选择按照自己的本专业去就业的想法,对于非相关性的工作和在专业上与自己的专业有差别的工作上,不能够用主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尝试,对于所从事的本专业联系不多的工作,在就业心理上还有抵触和为难的情绪。有些文科毕业生对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往往举棋不定,对自己的初次就业的想法要求过高。另外,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定位还不明确,缺少自我的客观评价意识和系统、科学的理性认识,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把工作待遇的薪水水平、住房条件、交通便利、工作环境作为其重要的衡量标准,有些毕业生不愿意到经济欠发达的二三线城市或者基层工作,不愿意从事艰苦、边远地区的工作。我们的团队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毕业生就业时会首先选择北上广和省会一线城市,三分之一以上的毕业生会考虑到月薪薪酬在2500-3000以上,盲目从众的心态很明显。

二、农科院校文科专业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建议和方法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体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逐步深入,面对这一现实情况,高校人才培养体制就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如果缺少这一环节,就会使农科院校的文科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承认度降低,造成招生生源不足,专业发展滞后,影响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开展。所以,在农科院校的文科专业设置中,必须做到一方面提高专业办学特色和质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改革的质量,改变学科的单一性、滞后性、封闭性等缺点,着力加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的建立,培养适应市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通用型、实践型的新世纪人才,这是农科院校文科专业将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比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以及各种社团文化活动等。

2.建立健全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完善相关体系内容和标准。

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正确选择就业方式的前提条件之一,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通过对毕业生收集信息的原则、方法、范围、途径等方面加强有效的指导,帮助大学生开阔就业视野,学会正确处理就业信息,了解并掌握各个用人单位和市场对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预测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动态化,真正对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及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和导向作用,拓展其就业渠道,减少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其顺利就业。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已经体现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中,而不是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范围。对大学生择业观的正确培养,特别是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培养,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短期、长期职业目标的制定,以及对未来个人职业的合理定位,帮助学生对行业内部环境和当前市场用人环境等状况进行深入而充分的了解,并进行客观的分析。同时,农科院校的文科大学生要找到自己的学科优势,立足于本学科的社会职业发展情况以及市场对本专业的实际需求情况进行梳理,通过自我的评价和社会的需求进行比较,找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所在,并且按照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自我职业设计,弥补自身缺点,确立好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4.完善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建立切实可行的人事制度。

政府部门要继续建立并完善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毕业生报考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同时,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住房医疗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制定优惠的措施方案。同时建立开放的就业市场,用市场经济的杠杆调节作用,鼓励毕业生到各类用人部门就业。特别是在全国各地的自主择业,从而加快人才流动性,加快人才分布的合理化进程。再次,对农科院校的文科专业适时采取保护措施,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扩大毕业生的选拔和任用力度。选取更多、更优秀的农科院校文科毕业生到基层部门任职,增强并改善基层部门的人员结构和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基层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三、总结

农科院校中的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其重要性慢慢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虽然我省的农科院校文科专业的就业指导其兴起还不足十年的时间,高校在这些方面的工作或许不完善,或未有涉及,也正因如此,高校在这一领域还有相当大的发展和上升的空间。作为培养社会合格接班人和优秀建设者的高校,其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要引导学生客观的评价自己,帮助大学生获取社会发展的信息,而且高校更应提供全面而完善的科学系统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姜玉梅.西部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以河西学院的调查与分析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16)。

[2]赵明家,潘玉环,宋艳,于寒,郭磊.农业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长效机制探析[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16)。

[3]穆杨,赵晓民,丛日华.扩招后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浅议[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16)。

[4]邵华,钟咏.大众化条件下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对策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5]王吉庆,赵月平.提高农科毕业生就业率途径的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12)。

[6]吴伟.高等农业院校“非农”专业扩展趋势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02)。

[7]姚天行.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问题及对策[D].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作者简介:

1.张丽敏(1983-),女,讲师,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

2.王晓朴(1982-),男,讲师,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意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女性权益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107-02

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2000~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0万、495万、559万、611万,2010年,毕业生达630余万人。再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2010年等待就业的毕业生总数超过700万。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而由于自身生理等方面的原因,加上受到用人单位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受社会观念影响,使得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一、当前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统计资料表明,1998年,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9.75%;2000年,占到41.07%;到2005年,女大学生的比例已达到学生总数的44%。而与此不对称的是,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对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占90.8%。江苏省的一份调查表明,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大学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近日,国内大学生就业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完成了一项针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专项调查,该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2010届女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为21%,明显低于男大学生的29.5%。当前,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2010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9年又增加了19万,农村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峻的形势。

二、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一)自身的生理特点

男女两性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大多数女性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性。传统的社会分工机制决定体力工作一般由男性承担,造成了女性在选择职业时处于这种性别分工的边缘地带。此外,男女两性生命周期的显著差异就是女性承担着生育孩子的任务,由此必然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中断,单位还得根据国家福利制度担负补偿费用较高的成本,加上女性比男性提前5~10年退休,女性职工比男性领取更多的退休金。这种生理上的差异及由此导致的生命周期的不同,与传统的家庭角色观念相结合,就造成了女生在就业中的不利地位。

(二)个人综合素质不高

虽然农村女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般学习都比较刻苦,成绩也较为突出,但过于着重学习成绩,不愿参加更多的第二课堂活动,忽略了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了女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逊于男生,与男生相比往往知识面窄,心理素质较差。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与市场对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更注重毕业生的事业心、实际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更加青睐复合型人才。另外,有的女大学生过于注重对自己外表的包装,期望以青春和外貌做筹码,忽略了自身修养和内在素质的提高,这种不良意识同样影响了其就业。

(三)就业观念转变滞后

农村女大学生常有不同程度的自卑,自信心不足,表现为畏首畏尾、缺乏自我表现的勇气,做决定时优柔寡断,难以让用人单位信任。还有的农村女大学生择业期望值过高,一心向往大城市和高薪水,好高骛远。多数女生普遍存有跳出农门改变身份的想法,毕业后宁愿漂泊于城市也不愿意回到自己落后的家乡,从人为上缩小了就业空间。而有的女生求职择业缺少主动性,对家庭、学校及社会依赖心理强,存在等、靠、要等消极心理,就业准备不充分,从而耽误了如期就业;还有部分女生则认为“学的好不如嫁的好”,把人生未来寄托在婚姻而非事业上,同样影响了其正常就业。

(四)就业渠道缺乏、选择面单一

多数农村女大学生由于缺乏相关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人际交往也较简单,工作时获取就业渠道比起城市女大学生自然处于劣势。此外,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大多数农村女大学生都选择毕业后立即择业、就业,而选择继续深造、出国和自主创业的女生少之又少,这些都导致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峻。

三、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一)社会方面

1.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尖锐

目前,我国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量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不对称增长态势,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供求矛盾尖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2006年为413万,到2010年总数为630万,每年增加约60万,总计约2700多万大学毕业生(比“十五”期间净增1500多万人)将融入到全国的就业大军之中。而按照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8%推算,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800~1000万之间,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尤为艰难,更不用说农村女大学生。

2.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针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规章制度来切实保障和维护女大学生的利益和用人单位的利益。尽管我国《宪法》、《妇女法》和《劳动法》等法律都规定了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法律条文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和具体的法律责任和对性别歧视内涵和范围进行明确界定,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62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歧视,或规定女性在聘期不得怀孕生育。

(二)用人单位方面

1.追求利益最大化

由于生理、婚姻以及生育保险费用等原因,使得女性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性劳动力,用人单位或多或少存在性别歧视,这也是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用人观念不科学

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期望过高,希望新招的员工能够独挡一面,要求要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但多数农村女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没有太多的实际工作经验,甚至连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也不多,这也是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障碍。

(三)学校方面

1.专业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不能与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接轨,导致培养学生的整体就业情况不太理想,农村女生就业更加困难;另一方面,有些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操作课程所占比例较少,部分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得原本动手能力不强的女大学生就业就更为困难。

2.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到位

针对目前就业难的现实,为了保证学校就业率,许多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在大学生就业中确实发挥了许多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配置人员数量少、平时工作量大等原因,使得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通常只为女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而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技巧、心理素质等方面培养不够,没有及时帮助农村女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四)家庭方面

家庭对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许多农村家庭为了供孩子上大学,使其以后能有一个好的发展前途,投入了大量的教育成本,多数家长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能够找到体面的工作,期望较高。同时,受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女孩子应该从事文秘、教师、公务员等相对稳定的工作,会对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意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女大学生的就业。

总之,了解当前我国农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成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解决好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使高层次人力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利用,这对于维护农村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益、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与进步、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谐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2]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EB/OL].,2006-4-3.

[3]何刚.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对策探讨[J].科技广场,2007,(2).

[4]敬海波.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透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