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创项目教师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昆明五华区;专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1-0016-03
组织体系健全 心育成果丰硕
记者(以下简称记):李局长您好!2012年,五华区被教育部评选为首批20个“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之一,请您大致介绍一下五华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李劲局长(以下简称李):我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如下。
1.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程度较高
五华辖区内小学35所,初中及普通高中11所,共计46所,其中农村学校9所,均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了心理辅导室。辖区内专职心理健康教师19人,兼职146人,覆盖所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与学生总数之比(师生比)为1.65:1000。
2.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基本健全
五华区成立了由区教育科研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有专职心理健康教研员;各中小学基本建立了由校长或分管校长牵头、有关职能处室密切配合、学校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在五华区青少年宫建立青少年校外心理辅导中心。
3.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及评价体系
2006年五华区教育局制定并颁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五教发〔2006〕34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予以明确规定。又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的指导意见》(五教发〔2010〕74号),要求各校派专兼职心理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颁发《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五教发〔2010〕151号),对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予以指导和规范,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档案也统一了标准;在《五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考核指标及其要求。
4.投入了一定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经费
建立五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购置相关设备及《五华区师生心理档案系统》;划拨了93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经费及心理健康教师师训经费;划拨了10个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建设经费。
5.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较为丰硕
与省内其他县区相比,五华区心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竞赛及评比活动的获奖率高。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昆明市学科带头人全部在五华区,五华区有8人次获“健康杯”十佳心理健康教师、十佳心理健康教育校长、十佳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五华区的心理教师群体中有7位骨干教师已成为云南省较为知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昆八中、昆二中、昆二十八中、龙翔小学被认定为“云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示范学校”。以五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专家团队为主的骨干教师团队与云南省教科院、昆明市教科院共同开发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材》《生命、生存、生活》《教师心理健康成长读本》;与其他机构共同编写了青少年课外读本《七彩心桥》、教师培训教材《搭建农村青少年通向现代社会的桥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书《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活动课操作指南》;开发了远程教育课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编制了《中小学生心理资本问卷》量表,完成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2012年五华区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
行动计划领航 积极应对困难
记:在这些年的实践探索中,五华区心理健康教育是否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李:我区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机构和专业师资队伍亟待强化
由区教育科研中心、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心理实验室”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领导机构,只有一位兼职心理健康教研员,难以引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深化成果。心理教师中专职比例低,师生比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低。根据2010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的指导意见》,我区选拔了93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但由于考试难度较大,仅有20人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部分原有的专职心理教师由于多种原因不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职业资格的教师在学校也未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故心理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任务依然艰巨。全区教师缺员严重(全区4000余名教师,缺员近400名,近10%),心理学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难以以专职心理教师身份进入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2.工作制度有待完善和创新
2006年颁发的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执行力度不够,且文件依据是教育部2002版《纲要》,需修订完善方能适应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实际。《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强制性不够,《五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考核指标权重较轻,五华区青少年校外心理辅导中心的运行也缺乏有效制度。
3.心理辅导室建设和规范管理有待加强
各中小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心理辅导室建设情况离《五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个别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徒有虚名。目前还缺乏相关管理规定对各中小学已建立的心理咨询室进行规范管理。
4.经费保障长效机制亟待建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均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如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补助经费、心理教师持续培训经费、心理教育研究经费、校外心理辅导中心运行维持经费等都需要建立经费长效保障机制,才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5.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亟需构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属于系统工程,不可单靠学校一方之力,还需家庭、社区全力支持配合,只有构建了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才能更好地支持帮助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
6.横向纵向交流合作和示范引领作用还需保持和扩大
从目前五华区心理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竞赛及评比活动的获奖率看,玉溪、红河等州市,盘龙、西山、安宁等昆明市其他县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迅速崛起,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优势正在不断缩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研究拟定了《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报请政府发文,举全区之力共同克服目前的困难,推动我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不断向前。
推进六大项目 突出心育重点
记:今年6月25日,五华区教育局就《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讨论稿)召开了听证会,请您谈谈这份行动计划方案的主要设想。
李:本行动计划拟经过三年行动,建成1个区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48个校级心理辅导站、11个校外心理辅导站,形成五华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资源配置,建设一支专家引领、顾问支持、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辅导员)相结合的、能胜任新时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开展各类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育青少年的自我调适能力和健康行为方式;加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构建三级危机干预体系;加强以家庭教育方法为主的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培训,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家庭辅助支持系统;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研究;开展社区青少年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辅导,探索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开创适合五华区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新局面,发挥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全省、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
今后三年,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将以项目为载体,突出重点,推进六大项目来实现本计划的各项目标。这六大项目是:“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项目;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项目;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建设项目。
“三位一体”工程 编织心育网络
记:这份方案中提到要进行“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请问“三位一体”是指哪三个方面?这项工程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李:“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是指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面“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更好地支持帮助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本项目建设目标为:建立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发挥其在规划制定、标准研发、研究、培训、督导等方面的作用;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内实现100%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标验收,已成为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的三所中小学保持省内示范领先,20%的中小学校成为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通过示范辐射和引领,推动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所有学校完善校内心理健康辅导站,青少年宫及街道办建立并不断完善校外心理健康辅导站,三年内实现100%的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达标、80%的心理健康辅导站工作达标。
提高师资水平 完善队伍建设
记:目前社会、政府、学校包括学生自己都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专职心理教师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提高师资水平、留住高层次的心理专业人才方面,五华区有什么新的举措?
李:《五华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方案》中将提高师资水平、留住高层次的心理专业人才方面的工作作为一个专门项目提出来,我们称之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项目”。该项目建设目标是:优化配备与准入,强化培养与管理,基本完成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业水平的认证工作,逐步建立教师考核激励和分层培训机制,建设一支专家引领、顾问支持、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和校外心理健康辅导队伍。项目建设内容如下。
1.优化心理教师的配备
提高专职心理教师的比例,优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形成以专职心理教师为主、兼职心理教师为辅的教师结构。三年内全区学校心理教师与在校生师生比不高于1:1000,心理教师中专职率力争达到50%以上。
中学(含一职中专和新萌学校):在校生1000人以上的学校每校配备不少于2名专职心理教师,少于1000人的学校配备不少于1名专职心理教师。
小学:在校生1000人以上的学校每校配备不少于1名专职心理教师,在校生少于1000人的学校可以兼职心理教师为主,但城区示范学校必须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城区普通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比例要力争达到50%以上,城郊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比例也要力争达到20%以上,农村学校专职心理教师比例要力争达到10%以上。
2.强化心理教师的准入
进入中小学从事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心理教师应具备全日制大学本科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专业的学历。
专职心理教师:须具备全日制大学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注:不含自考、函授、夜校),并取得相关学位,同时要取得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国家三级及以上);非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毕业教师要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具备三年以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经历,取得心理学相关专业硕士(含教育硕士)及以上学位,并具有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国家三级及以上)。
兼职心理教师:有班主任、德育教师、校医的相关工作经验两年,取得省市区任一级岗位技能培训证书,逐步实现持证上岗。
3.规范心理教师工作量与待遇
学校要根据上级文件规定安排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工作量。活动课与其他学科课程课时量等同,开设讲座按10课时/天计算工作量,团体辅导以及个别咨询按时间长短以45分钟/课时进行工作量核算。心理教师工作要有记录,根据记录折算为课时计入心理教师工作量。迎检备查、相关宣传活动(宣传栏、网站建设、广播、宣讲等)、心理健康活动周(月)也可根据投入的时间计入心理教师工作量。心理教师的待遇标准不低于班主任教师。对心理教师的工作情况要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绩效奖励、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获奖心理教师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优秀的学校及相关工作人员要予以加分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4.改进职称及业务荣誉评定机制
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可以按有关规定评定职称,评审资格要求参照学校学科教师评审要求,教学能力考核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能力,鉴定论文限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研究内容。兼职心理教师在评定职称时,按有关规定评定职称,评审资格要求参照学校学科教师评审要求,其参与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历及成效可作为重要参评依据和条件之一。专兼职心理教师均可申报参评“五华区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三年内拟评出10%的专职心理教师和5%的兼职心理教师为“五华区学科带头人”,10%的专职心理教师和5%的兼职心理教师为“五华区骨干教师”。
[关键词]创新创业;民办本科院校;机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07-03
一、引言
截至2015年5月,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53所(含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47所,独立学院275所,中外合作办学7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河北省本科院校55所,其中民办本科高校23所(含独立学院18所),占全省本科院校的41.8%,民办高校已经由我省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部分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创新创业。2015年3月以来,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热点。2015年10月,由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长春举行,国务院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引发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5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对于起步晚、底子薄、自我积淀不多,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强、师资队伍总体力量不强的民办本科院校而言,这无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本文将基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视角,在文献梳理基础上,分析民办本科高校面临的挑战,对于民办本科高校如何抓住机遇提出若干建议。
二、文献综述
从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创业课程至今,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外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趋势。在国外,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两个既相互联系但又有明确区分的概念。我国则将创新看作创业的基础和核心,把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创业教育创始人之一彼得・德鲁克指出:“创业不是魔法,也不神秘,它与基因没有任何关系。创业是一种训练,而就像任何一种训练一样,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它。”另一位创业教育专家布罗克豪斯在《企业家精神与家族企业的比较研究》一文中也指出:“教一个人成为创业者,就如同教一个人成为艺术家一样。我们不能使他成为另一个梵高,但是我们却可以教给他色彩、构图等成为艺术家必备的技能。同样,我们不能使他成为另一个布朗森,但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必需的技能、创造力等却能通过创业教育而得到提升。”他们认为,高超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亦应如是,目的不是使每个学生都去创业,更重要的是育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比较迅速,正在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趋势,怎样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
钱颖一(2015)认为,高校创业教育中心是育人非育项目。“高校是教育机构,责任是育人,创业教育要以育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育项目为中心,并不是大学孕育出越多项目越好。“我更关注项目中间团队是怎么形成的,团队是怎么和企业家、投资人交流的,组建团队一年中很多环节让学生成长。”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院长温涛教授(2015)建议,高校要把产业和行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具、新应用融入和更新到高校的教学内容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在每一门课、每一个训练项目、每一个专题、每一个活动中,让所有的学生受益。
刘宝存(2015)认为,把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还应探索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浙江30多所本科高校的书记、校长(2015)在宁波大学参加高校创新创业现场交流会后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专业学习为基础,通过创新性学习带动创新和创业,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限于笔者目力所及和本文篇幅所限,仅从以上中外学者关于创新创业的论述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创新创业的目的和任务是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更大价值;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是育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三、创新创业教育:民办本科院校面临的挑战
创新创业教育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大学生创新创业对所有的高校都是挑战,对依靠市场生存的民办本科院校来说更是如此。挑战在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引领经济社会并适应市场的需求。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张玉利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必然带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和研究,使他们关注社会需求,深入社会实践,并完成科研成果转化。大学教师不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中介,需要在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训练、价值观塑造等方面提供帮助。跨院系、跨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瞄准学科前沿和社会重大需求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它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高校联合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鼓励各种科技创新资源向在校学生开放,鼓励教师与产业界技术人才双向流动,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和大学生自主创业。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原因在于我国目前高校创业教育还极少有创业投资基金的植入。严格地说,没有创业企业孵化的创业教育不能称为真正的创业教育,而没有创业投资基金的植入,绝大多数创业企业无法进入孵化环节,因此可以说,没有创业投资基金植入的创业教育不能称为真正的创业教育。
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从形式上看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大学生创业竞赛;二是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三是建设运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四是一些大学陆续设立集中开设创业课程的创业学院。民办本科高校普遍比较注重办学特色,注重错位发展,具有生机和活力。发挥灵活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快捷高效的经费投入机制、定位清晰的学校发展机制,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创新创业教育:民办本科院校战略转型的机遇
就像美国上世纪70年代,因成功转型,开展创业教育、建设大学科技园而为硅谷兴起作出巨大贡献,短短十几年时间迅速跃升为美国一流创业型大学的斯坦福大学那样。创业教育国际格局的特征表明,正在转型发展的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将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跨越式发展机遇。2015年11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建设需求为导向。河北省有两所民办本科院校列入本省转型试点院校。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改革室主任王烽说: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战略一脉相承,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深度调整的开端,是后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多样化的里程碑。对所有民办本科高校来讲,转型发展是在新形势、新条件下重获发展活力的重大机遇。
民办本科院校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实际,尊重教育规律、深化综合改革,以学科、专业建设为中心,以深化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为重点,坚定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大力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建议在以下七个方面实现战略转型,开创创新发展的经典模式。
(一)专业及专业方向设置的转型。转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一味追求“高精尖”,不行;强行转型,还会把已有优势失掉。有句行话:“只有夕阳学校,没有夕阳专业”。转型要盯住市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更优”。切实面向行业与区域需求构建和调整专业设置及专业方向,摒弃基于学科体系及专业目录来设置专业的传统,扭转专业方向、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企业需求相脱节的状况。一要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设置应用型专业方向,使所培养的人才适应行业企业岗位群要求;二要加强专业群建设,尤其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按行业需求组建跨学科专业群。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型。转变培养方案过度追求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的传统,切实面向行业需要和岗位群需求设置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一要按行业需要和岗位群需求以及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定位,重构课程体系。二要强化能力培养,明确专业核心能力,构建“能力矩阵”。三要确立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机制。四要强化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增加行业实践。五要加强课外创新实践学分要求,把第二课堂的有关专业实践活动纳入培养方案。
(三)培养模式的转型。摒弃以教室、书本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摒弃封闭式办学的传统,走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道路。每个专业群都实行合作教育,根据专业特点开展实质性校企、校地合作。每个专业群都组建有校外行业或用人单位专家参加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型。摒弃传统教学的灌输式、应试型教学,强化教学改革。一要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二要强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师用心设计问题情境,组织讨论课,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布置问题式作业,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开展课后讨论,实现任务驱动式学习;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线,以综合为导向,以分析、质疑、多路径求解、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等方法指导学生开展主动性学习。
(五)教师队伍建设的转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单纯追求高学历、高学位而轻视实践经历和能力的传统,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达到50%以上。原则上,专任教师在每五年的聘用期内到企业或行业集中锻炼半年以上,或分散锻炼一年以上;青年教师入职后先到实验室集中实践半年,熟悉本专业的实验内容和设备使用情况。专任教师要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性技能竞赛,承担企业的科研课题,考取有关专业资格证书。此外,要引进行业企业具有教师素质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六)实践教学条件和组织方式的转型。转变单纯面向验证式、分散式实验的传统实验室装备与实验组织方式,加大设计型、综合性实验。重点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训中心,积极打造实体性大学生模拟创业平台。要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支持符合专业特点的“一类一赛”活动,以赛带创,以创促赛。
(七)学生管理的转型。学生管理要由传统管理向创新创业管理转变。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建立创新创业社团,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要让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至少一次创新创业实训,把创新创业的精神融入到学生的血液里。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民办本科院校的关键契机和重要方式,对于民办本科院校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客文化;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社会的到来,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创新模式正在向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模式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创客运动不断兴起,创客运动是一群酷爱科技、热衷实践、以分享技术、交流思想为乐的人们将自己的创意放在开放平台上以获得来自相关领域人士的支持,最终完成从创意到设计再到生产以实现商业利益的过程,创客运动是创新和创业活动的全新模式。今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在公共服务、财政支持、投资融资机制等方面予以支持。大学生作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大众创业的生力军。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良好的专业实践技能、拥有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具备了成为“创客”的有利条件,因此以创客文化为导向,自主创新为驱动来推进大学生创业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创客空间以及政府、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创客空间作为创客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资金、场地等方面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苏州市的创客空间的运营主体绝大部分是企业,高校创客文化和创客空间的发展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本部分对当前苏州市创客空间的发展现状、政府及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的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苏州市“创客空间”的发展现状
截止2015年初,苏州目前在全市范围内认定的孵化器有180多家,拥有国家及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达82家,占全省的16.2%,总数为江苏省第一;其中国家级32家,省级50家。孵化器较为集中的区域有工业园区金鸡湖创业长廊、高新区苏州创客峰会、昆山两岸青年创业园及苏州自主创新广场苏创空间等。苏州创业孵化器拥有较为成熟的孵化机制,培育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的科技企业家和科技管理人才,已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当前苏州的各类孵化器在企业背景,盈利模式,孵化项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会整合和利用企业的各类资源,包括创业导师、技术外包、投融资及企业咨询等,为创客们提供完善的创业服务,帮助创客们实现创业的梦想。
(二)苏州政府助推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苏州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出台了系列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以创业促产业发展。2015年4月苏州市政府颁布制定了《关于实施姑苏科技创业天使计划的意见的通知》,《意见》指出,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先支持青年科技创业团队。2015年5月苏州市政府又颁布实施了《关于实施创客天堂行动发展众创空间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通知中明确鼓励和支持青年及大学生在苏州创新创业,要求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支持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技师学院等高校创办“创客学院”。今年8月底,苏州园区还成立“苏州独墅湖创业大学”,面向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各院校及本部在读全日制专科以上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课程、资金、资源、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持。
(三)苏州高校推进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苏州各高校由于资源的不均衡,在大学生创业培训和创业平台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很多高校是将创业教育纳入到了大学生课程体系当中,学生通过创业课考试后可获得一定的学分。作为创业教育课程的其他补充,高校也会不定期的邀请企业领导、风司管理人员、专业人士等到学校开展讲座,举办沙龙等,讲座内容涉及创业理念、创业经验、法律法规、经营管理知识等。除此之外SIYB培训以及与创业模拟培训也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形式多样的创业培训与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共同构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苏州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大学生创业园(基地)是推进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平台,满足条件的在校或毕业的创业大学生可以入驻校内的大学生创业园(基地),并获得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比如享受水、电、网络费全免,或者免房租、物业费等,大学生创业园对入驻的创业大学生实施统一、标准化的管理,包括场地布置、办公用品摆放等。目前苏州不少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园只是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减免房租的办公空间,解决大学生创业的场地问题,而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创业服务等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求。
二、创客文化视角下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推进工作存在的问题
“创新、技术、实践、共享、实现”是创客文化的重要内核,本部分基于创客文化的视角对高校的创业文化氛围、大学生创业瓶颈以及政府、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缺乏创新性,创业成功率不高
创客文化强调创新和实践,然而据2013年苏州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服务业,零售批发业,两类相加占到60%以上,技术含量低,创新程度并不高,拿快递,送外卖等微创业项目比较普遍。目前苏州市创客空间入驻的创客绝大部分是社会人员,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所带来的创业项目不少还只停留在想法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计划,并且由于实践经验不足,使得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比率偏低,孵化成功率不高。据苏州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苏州地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2%,与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生10-20%的创业成功率相比,差距较大。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专业性和实践性
尽管目前苏州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并将创业教育纳入到了大学生课程体系当中,但绝大部分创业教育还只是停留在对一般性创业知识的理论讲授阶段,缺乏与专业的融合,创业教育没能够跟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深度融合,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脱节;另一方面,创业培训的师资不专业。创业教育的培训师资大部分是高校辅导员,缺乏对具体专业的了解,导致创业教育的“专业性”不强,创业大学生无法获得老师的专业性指导。虽然有的学校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街、创业实训基地等形式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但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创业大赛项目也很少能转化为创业实际。
(三)大学生创业资源缺乏共享性与合作性
创客文化强调信息的共享以及不同专业创客的合作,然而目前苏州大学生的创业资源还缺乏共享性和合作性,具体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高校内部的创业资源缺乏共享和合作。大学生创业往往采用个人独资或者合伙的形式,合伙经营的也多以同班、同专业的学生组建,很少有跨学科、跨专业学生组成的创新创业团队。二是高校之间的创业资源缺乏分享与合作,各学校都是自己关起门来搞建设,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学校之间虽偶有交流,但是缺少深入的合作,缺少师资、场地等教育资源的共享。最后,高校、政府、企业在推动大学生创业方面还缺少合力。学校与企业在创业方面的合作还不够深入,毕竟学校的创业资源有限,需要政府、企业、行业等资源的投入,需要在资金、项目、市场等方面展开合作。
(四)高校“创客空间”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创业服务功能不完善
目前苏州不少高校包括苏州大学、苏州职业大学、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园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已经建立起了大学生创业园(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大部分创业园目前还只是解决了大学生创业场所的问题。另外高校往往比较偏重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注重创业平台的实体建设,但是对大学生的创业服务却重视不够,与社会上的创客空间相比,在服务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大学生创业初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困难,光靠创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有关部门提供必要的辅导,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创业服务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一般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服务由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处负责,该部门的老师数量极少,力量单薄,工作量又极大,要担负起全校学生创业的指导和后续服务工作,可谓杯水车薪,成为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发展的瓶颈。
三、创客文化推进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对策
推进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包括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与创业融合、创业实践、创业项目指导与孵化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工程,因此,本部分主要针对目前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推进工作中存在问题,从创客文化的视角提出推进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基于创客文化的创业教育培训体系
基于创客文化打造高校的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就需要从提高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性、增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方面着手:首先要求将创业培训与具体的专业相结合,每个专业都应从各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出发,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开拓出符合自身专业特色、更好服务于专业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创业培训与专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高大学生创业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其次,是构建创业理论学习+创业模拟实训+创业实践的“三位一体”的创业培训体系。创业理论学习主要面向在校的全体学生,由高校负责培训。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们了解创业的一般知识和过程,可以为大学生今后的创业埋下伏笔,奠定创业的基础,创业理论学习可以激发在校大学生产生创业的想法。创业模拟实训则是上升到创业的操作层面,通过起草商业计划书,开办虚拟企业,让大学生对创业的过程有着更加直接、更为准确地把握,在模拟实训中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创业模拟实训目的是让大学生产生创业项目,创业模拟实训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但更应该面向有创业想法,想去创业的大学生倾斜,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创业计划。创业实践可以由企业运营的创客空间负责,可以安排学生去创业园或者进入创客空间进行实践。创业实践环节主要针对有创业项目的大学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想法,实施自己的创业项目,在创业过程中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创业辅导。
(二)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推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对师资具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培训师既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也需要拥有一定的业经历与实践。因此需要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对高校专业课老师进行SIYB师资培训,增强专业课教师的对创业理论知识的了解,有利于专业课教师在自己的专业课讲授中穿插创业的内容。同样定期安排教师下企业,以提高专业课老师的实践水平,加深对市场的认识,另外还可以安排企业高管或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带着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去学校上课,与学生在课上交流互动,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战性。最后,需要改革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如果能增加对大学生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作为评定职称或年终上档的条件,那么必然能够调动广大专业教师的工作热情,能够真正将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对学生的创业培训和指导中来,当然政府及学校也需要加强审核和监督,建立考核标准,以防创业培训和指导流于形式。
(三)完善创业服务功能,推进校园创客空间建设
与企业运营的的创客空间相比,高校所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创业资源十分有限,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创业园只是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场地支持,并不能起到创业孵化器的作用。因此在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之外,还需要以创客空间为载体,扶持苏州高校的创客空间建设,鼓励高校拓展大学生创业服务内容,为大学生提供信息分享与交流、项目评审和推荐、资金服务、创业指导等服务,全面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推进校园创客空间建设,打通创业教育、创客空间与创业园(基地)的通道,建立一体化的大学生创业培育孵化体系。创业教育是为了普及创业知识,激发大学生创业想法和创业激情,初步形成创业的项目;创客空间的主要功能是孵化功能,对于好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完善的创业指导和服务,将大学生的创业想法转化为实际,帮助大学生成功创办出企业。当项目孵化成熟后,可以推荐进入大学生创业园或者政府主办的科技园,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摘 要:随着社会总体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较不理想。国务院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基于部分大学生成功创业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可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校企联合、向重点专业倾斜、鼓励教学人员先行创业、构建相关课程体系或进行社会兼职等多种措施,不断拓展大学生创业渠道,全面推进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5-0068-02
随着全国高校的持续扩招,近几年来应届大学毕业生早已突破700万人,2016年已经达到765万人。虽然官方披露的大学生就业率在45%左右,但根据社会独立调查公司的跟踪调查,全国大学生毕业生签约率在33%以下,江浙及一线城市要高于全国平均数的7―8个百分点。这些统计数据表明伴随着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大学生就业压力已经从家庭转移到社会,成为社会的重要压力和突出矛盾。近几年,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适时提出了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大学生大约有5%的比例会选择创业,而创业的成功率却较低,即使是人们公认的创业成功率比较高的浙江地区也只占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总数的4%,广东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不过是选择创业总数的1%。人们可以接受的全国大学生创业平均成功率应占选择创业学生总数的3%,据此测算,也就是占大学生总数据的1.5‰[1]。客观的数据,严酷的现实表明,为急于解Q大学生就业问题而将众多的学生直接推向创业之路,初衷很好,但成效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对比较保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游离于正统教育之外,多以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的形式存在。学校在基地建设、课程设置方面多表现为表面化、程序化,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原因多是高校对其认识不深、定位过低、措施不力,从而导致教学模糊、学生缺乏动力,结果自然难令人满意。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需具备的条件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实现双创的国家战略中,既有其参与的必要性,也有其参与的重要性和优势,根据成功者的经验和失败人员的总结,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需具备以下三点能力。
(一)充足的实践知识储备能力
从小学到大学,大学生在校园里生活了十几年。由于长时间被“禁锢”在相对封闭的校园里,他们对社会的感知和了解非常少,特别是生产、商业、市场的开拓、企事业运营的经验接近于“零”。眼高手低、纸上谈兵是大学生们的一个“通病”。所以,大学生创业前要有充分的实践知识储备,加强该项知识储备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渠道:一是通过在企业实习或打工来积累相关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经验;二是参加相关的培训或比赛,培养创业意识并积累实践创业知识,增强创业信心[2]。
(二)必要的资金筹措与运营能力
参与过创新、创业的师生普遍认为“资金是创新和创业中的最大瓶颈”,没有足够和及时的资金,再好的创意也难以实现。这里的资金包括房屋、实验设备、生产设施、信息平台等基本资金。如果这些资源不能事先提供并实现配套,必然使得大学生进行双创一开始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3]。同时,大学生要获得这些基本资源以及开始初始的双创活动,也必须要有初始的资金支持,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对大学生来说,双创活动就成为了“无米之炊”。所以,一个合格的创新、创业者应当明确自己真实需要多少资金,谁能提供资金;融资手段除了政策性扶持外,还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资金的取得对企业的掌控影响有多少;如何规避资金的运营风险等等。这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也是创新与创业者无法回避的。
(三)特有的技术和专长
用“智力”换资本,已经成为了众多大学生创业成功者的捷径。风险投资者多是因为看中大学生所掌握的专利或先进技术而进行投资[4]。所以,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有意识地跟踪前沿科技,并在高科技领域内有所建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特有新技术、新材料,来吸引投资者口袋里的资金,助力自己完成创新和创业的梦想。
二、新时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现实问题,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5〕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2016〕7号)文件精神,高校应当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旧有思路和方式进行系统的调整,建议如下。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就如同人的血液,必不可缺。2016年11月,黑龙江省首届“守望梦想,奋斗青春”大学生创业之星评选活动揭晓,前10名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占前两席,这个结果与年初有关机构预测出来的2016年中国高校产学研能力排名相吻合。从2016年中国高校产学研能力排名来分析,产学研最好的高校不是大家心目中所认同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不是浙江大学、吉林大学,而是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因为该校2014年在产学研方面的经费投入高达14.03亿元,这个数据远远高于其他高校,在产学研能力预期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成功,说明了经费投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重视校企联合
资金投入方面,单靠国家及校友赞助,其来源数量较少且来源不稳定,很难得以持续。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把高校产学研的成果尽快变为现成资金,即能够以资金来充实高校的产学研经费,校企联合是最佳途径[5]。通过企业的市场经营行为,实现高校产学研的成果,并实现资金的回流和补充。
校企联合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学生能够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现有的高校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指导多采用实验室模拟培训的方式,很少有到企业真正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当校企联合成功后,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进入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和岗位,持续学习和实践。这种持续的学习和实践可以从大一入学至毕业离校后的相当长时间,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储备知识和经验的同时,还解决了学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顽疾。
(三)教学和工作重点向重点产业倾斜
高校在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课程时,应根据本校(院)的特点,结合国家的发展众创空间的要求,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卫生、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能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6]。同时还要根据本校(院)的教学和工作重点,有倾向性地选择校企联合的对象和项目,从而可以避免“到处栽花,处处无果”的尴尬局面。
(四)支持并鼓励教学人员先行创业或兼职
学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主要根源还是教师的“眼高手低和纸上谈兵”的讲授方法,即教师缺少实践(战)经历和经验。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讲,单纯的书本知识讲授加“突击强化”,最多是让他们“懂”经商,但不可能让他们“会”经商。而带训教师也多不“会”经商。在实训强化时,发现不了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因无法解决(释)而放弃或回避,使实训和培训多流于形式。所以,高校应当支持和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可以去企事业兼职,亲身与雇主、雇工、政府、银行、中介、顾客等打交道,从而获得理财、营销、沟通、管理等阅历和经验,进而熟悉市场“游戏规则”,通晓产品定位、商业市场、公司运营、人事管理、上游供货(采购)、下游购买(销售),成本核算、赋税缴纳等知识,如此才可以更好地教授和培养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有真实的榜样而更加自信,并获得真正的创新、创业知识和理念。另外,可在日常课程设置时有意识地增设素质拓展训练、艺术、礼仪等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强健学生体魄,增强学生的总体素质。
(五)构建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高校应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且宜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创新创业教育不但体现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层面,更重要的是还有必要根据不同专业性质开设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形成有科学性、针对性、先进性的全套课程体系[7]。把学生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充分结合起来,设立系列化创新创业培养课程讲座,可以邀请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大学生创业代表定期开展讲座,讲座内容要有连续、渐进的特点,慢慢让此类讲座形成系列化、品牌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课程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了国家层面关注的问题,是国务院提倡的发展众创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依托高校来培养大批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专业教育为本,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来进行,高校应从根本上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对学生和社会的重要性,应与时俱进,调整教学培养方式,坚持市场导向,联合企业,创新教学模式,赋予大学生创新创业以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王方国.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5,(3).
[2]陈国华,刘春梅,贝金兰.基于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
[3]招建贞.基于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11).
[4]刘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2).
[5]李克非.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大学生创业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6(4).
[6]陈炳,王培林.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大学生人才培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22).
[7]刘红喜.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2).
收稿日期:2016-12-20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1 引言
互联网+在2015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已经上升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互联网+对教育理念、模式和未来产生革命性影响。互联网+与大学英语的深度融合,能够让先进信息技术服务于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 互联网对于大学英语学习的影响
2.1 教学资源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育资源集中在校园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教学资源相对封闭。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能够跨越校园、地区和国家,覆盖到世界各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其核心是“构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互联网使优质教育资源开放,最大化利用和共享资源。同时,教学资源已经不局限于纸质教材,各种电子资源如视频、网络平台、网络试题库等实现教育资源立体化,为学生创造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环境。
2.2 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
“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模式都发生巨大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学模式是黑板加粉笔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被动接受知识。互联网时代,教学变为网络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而学生的学习变为教师、学生、网络三位一体模式。同时,信息技术突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学习空间漫延到网络覆盖的任何场所。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层出不穷。时下高校里“移动互联网+课堂”已是大势所趋,通过幕,微助教等软件,教师能方便有效地管理学生,并且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课下,通过在线课程,学生能有效控制学习进度,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2.3 教师角色的重构
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角色被定义为知识的传授者,并且被认为具有“话语权威”。中国几千年文化,尊师重教的传统悠久,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资源获取便捷,渠道多元,教师角色发生变化。教师的主要角色从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学生由于学习兴趣、能力、动机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教师应根据学习者不同学习情况为学习者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形成性评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完成既定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和瓶颈,教师应分析原因并提供帮助。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堂上应创设情境,⒂虢萄Щ疃;课下通过信息技术拓宽沟通渠道,加强联系,当好学生的搭档和朋友。“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转换角色,有时甚至同时扮演多重角色,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学生英语能力。
3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
3.1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
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出现真正带来了教育的变革。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认为: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1]微课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是慕课和翻转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指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大规模是指学生规模大;在线意味着教学环节通过网络完成;开放指课程资源向所有人开放。慕课打破教育时空的壁垒,学习者可以共享世界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翻转课堂是“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这个概念是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教师在上课之前提供教学视屏、课件等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完成学习,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答疑、解惑,并且引导学生协作、探究、创新。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知识获得发生在课下;而知识内化在课堂上由师生协作完成。师生,生生得到有效交流和沟通,教师有针对性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因材施教,使学生真正成为中心,实现个性化教学。
陈坚林(2015):“大数据的发展却引发了更深层次的信息化,信息化催动了慕课的诞生和发展,而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全面地整合,使其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得这三大概念 (大数据、慕课、外语)似乎又有了富有内涵的逻辑联系。”互联网+教育催生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改变了大学英语传统的教学模式,减少教师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课外学习时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学习,全方位、立体化接触英语语料,输入与输出紧密结合,全面提升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3.2移动学习
教育部在2007 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同时课程教学要求还特别强调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英语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2]
采用移动技术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贴合教育部大纲要求,是在互联网+教育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移动学习指的是用移动终端设备帮助下突破时空限制学习,它是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教育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移动终端设备主要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等。移动学习属于课堂之外的非正式学习,其优势明显:如泛在性,只要打开终端设备,英语学习随时随地都能发生,方便对学习内容的查看、浏览和复习;灵活性,根据建构主义观点,英语学习是根据经验对语境选择、加工、处理并且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通过移动学习,学习者能够利用零碎时间及时复习和内化英语知识;情境性,移动学习工具能够搭建虚拟语言学习环境,创造语言学习条件,为学习者实际应用语言提供便利;交互性,学习者不仅可以和移动资源进行人机交互,同时学习者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能够分享学习体验,实现良好人际互动,满足社会交往心理需求。移动学习作为非正式课堂教学,辅助和扩展传统课堂教学,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师延伸课堂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化因素以及语言技巧等,有效弥补传统课堂缺陷。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有针对性进行英语学习,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3.3 创客教学
“创客”源于英文单词Maker,原意为“制造者”。创客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克里斯・安德森在《创客:新工业革命》一文把创客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标,利用3D打印技术以及各种开源硬件,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3]。而广义的创客是指那些能把创意付诸实践并且创新的人。随着互联网和3D打印技术的成熟,创客教育掀起全球教育变革的热潮。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任务,为我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开展奠定了政策基础。中国的创客教育不仅有来自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更是适应我国教育变革的需求,同时对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有着指导意义。首先,创客教育融合了多种成熟的教育理念,如体验教学、项目式教学、DIY教育等。它强调体验教学的深度参与,实践教学;重视项目教学法特定任务为中心,培养学生解决能力的问题;继承DIY教育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理念。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创客教育的理念促使学生把英语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其次,信息技术是创客教育的重要引擎。信息技术为创客教育提供资源搜索条件,为创客小组成员交流创造有利l件,并且提供社会化评估的平台。通过创客教育,大学英语课堂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发展多元智能。最后,创客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人”。创客教育不仅是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的革新,还涉及到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能等全方位能力的发展。创客教育是一个“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
4 结语
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为大学英语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教学资源从封闭到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突破时空概念,教师角色发生重大转变。这些转变促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英语学习,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的出现变革教育形态,学习者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私人订制学习方案,实现个性化教学。创客教育的出现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把理论运用到实践。
互联网+教育使教育方式变得灵活便捷,学习环境舒适自由,然而由于网络环境时间和地点的不确定性,如何监控和指导学生学习,进行行程性评价,如何在海量学习资源中甄选适合学生英语个性化学习的教学资源值得大学英语教师思考。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陈坚林.大数据时代的慕课与外语教学研究――挑战与机遇[J]. 外语电化教学,2015(1):3-8.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