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方案

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方案

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社会支持系统;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172-02

朋辈心理辅导即是经过一定培训的朋辈辅导员向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的心理辅导活动。作为新生事物,它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目前朋辈心理辅导已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补充力量。国内对于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只停留在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性、体系构建及具体实践等方面。但是从理论上来说,朋辈心理辅导之所以能够有效地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正是由于朋辈是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机制,并引入团体心理辅导这一近年来逐渐兴起的辅助教育形式,探究优化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方法。

一、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内涵剖析

1.社会支持的定义

所谓“社会支持”,一般是指个体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关系。当个体遇到外界环境的威胁以及困难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得以强化,进而可为个体提供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是心理社会压力与心理障碍之间的中介因素之一[1]。

社会支持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精神病学的研究。近二三十年来,社会学家、社会精神病学家及流行病学家分别从各自研究目的出发来研究社会支持,提出了对社会支持的不同定义。国内学者肖水源把社会支持分为三个方面: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2]。Cohen和Wills(1985)根据社会支持所提供资源的不同性质将社会支持分为四类: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工具性支持、归属性支持[3]。

2.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内涵

社会支持系统通常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的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共同组成的系统。根据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四级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表明,心理咨询师、心理委员、朋友或同学、家庭成员、学生辅导员处于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核心层[4]。对于处于危机中的大学生来说,核心层的成员与危机个体始终保持紧密的联系,最先发现危机个体的危机状况,对危机个体的社会支持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3.大学生社会支持来源的变化

我国学者陶沙[5]研究了大学新生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的特点,发现入学前,父母和老师提供的支持较多;入学初期,各支持源提供的支持显著降低,但父母提供的支持程度相对较高;在入学近一学期时,父母、同伴提供的支持明显上升,老师提供的支持程度继续下降。易进认为,就大学生而言,从家庭获得的支持类型多为情感支持,同伴侧重于工具性支持和陪伴支持[6]。

二、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机制

1.朋辈辅导员为当事人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

朋辈心理辅导的行为干预原理是出自社会学习理论、合理行为理论、参与教育理论等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近年,国内高校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基础上,掀起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研究的热潮,纷纷在校内成立各种学生组织开展特色活动,或培训朋辈辅导员,或建立健全班级心理委员制度。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该校已连续数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班,并在每个学生寝室设立了心理联络员。这一体系的建立,本身就旨在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寝室自上而下的四级心理危机干预反馈机制,并通过朋辈的力量,最大范围和最快速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反应,这也是对朋辈心理辅导理论的有效实践。

由于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他们面对心理危机时更愿意向熟悉的同学、亲密的朋友诉说。而朋辈辅导员正是这样一群与当事人享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的“朋友”,他们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因此,朋辈辅导员所做的主要是倾听当事人的困惑,在一定层面上给予当事人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同时,朋辈辅导员又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对同学间的心理危机有初步的判断能力。如果发现有问题的学生,他们会马上进行干预并向上级汇报,联系周围的朋友和家庭成员,根据个体需要为其提供社会支持,尽可能协助个体摆脱危机的影响。同时,马上联系心理咨询师和学生辅导员,做好信息的收集者。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又被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Benard)称为“心理干预的天然磁石”[7]。

基于这一特点,将朋辈心理辅导运用到构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中,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形成大学生稳固的危机个体社会支持的核心层,并成为心理危机的四级社会支持干预系统,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补充力量。

2.朋辈心理辅导促进朋辈辅导员自身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

朋辈心理辅导本身具有优势,表现为:易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涉及范围广,发现问题及时;在处理问题的同时又利于自身成长,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对于求助者来说,它是一种获得帮助的有效途经,是在专业心理辅导尚未完全普及,专业心理咨询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解决心理困扰的重要方式。对于助人者来说,进行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过程。蔡秀娟认为,在朋辈心理辅导中的助人者和当事人的角色通常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助人者和当事人可能随着环境和心境的改变而相互转换角色[8]。所以,“朋辈心理辅导”有相互性,可以认为是人际交往中需要互补的产物。

笔者在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对23名同学开展了朋辈辅导员的相关培训,其中大量的采用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工作人员在培训前后采用问卷法考察了23名朋辈辅导员对于自身社会支持系统的认知变化以及相应的问题。结果发现,培训前,80%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社会支持系统;培训后,60%的人领会了社会支持系统对于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并且开始意识到同伴作为解决问题的首选求助对象,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回答“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有70%的人回答找同伴,10%回答找父母,8%回答找老师,12%回答找其他对象。可见,通过参加朋辈辅导员培训,也给他们个体自身带来了一定的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

与专业心理咨询一样,在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员也会出现来自工作中的烦恼和困惑,感受到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完善,甚至面临一些心理危机。指导教师会根据每一个朋辈辅导员的情况进行督导和培训。在督导中,指导教师会帮助朋辈辅导员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特点和局限,达到自我完善[9]。

三、朋辈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优化方法

1.团体心理辅导形式的引入

20世纪70年代后,朋辈心理辅导在美国学校教育中得到大规模的推广,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到生活、学习辅导,拓展出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朋辈心理辅导活动。目前,国内多是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对以各种形式组成的学生团体进行心理干预,有治疗性的目标,也有发展性的目标,因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等特点逐渐受到重视。这种心理辅导的过程可以引入到朋辈辅导员培训中或者由朋辈辅导员带领到团体中。团体辅导的开展可以增强朋辈之间的相互信赖程度,在团体内形成良好的气氛,对于团体成员人格的改变和社会支持系统核心层的建立与优化都非常重要。团体辅导之所以能有良好的成效,是因为成员们,即朋辈间有着接近的年龄、价值观、生活方式、经验,共同的理念使得辅导者与寻求帮助者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朋辈辅导员能够更为积极地提供倾听、支持与其他帮助,因此这种心理辅导的过程能达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张传柱等人研究将朋辈心理辅导应用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中,辅导形式是在朋辈心理辅导员带领下的团体活动,方案如下:(1)破冰游戏――“棒打薄情郎;(2)魔镜;(3)抬棺游戏;(4)重要事件管理;(5)飞夺泸定桥;(6)我的情绪我做主;(7)相亲相爱一家人[10]。研究结果显示,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实施朋辈心理辅导,一方面借助朋辈辅导员自身存在的优势使得团体内的其他成员更易于打开心扉、相互交流、倾诉烦恼;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源,降低了大学新生对陌生环境的恐惧、焦虑与戒备心理,营造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获得归属性支持。

2.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与社会支持理论的有效整合

团体心理辅导利用了包括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团体动力学和个人中心治疗等多种咨询理念,通过在团体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了开启、催化、保护、支持、折中、连结、摘要、整合、示范等技术, 充分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11]。特别是在内容设计方面,要求根据辅导对象的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内容。

社会支持理论中谈道,社会支持是一种资源, 是个人处理紧张事件问题的潜在资源, 是通过社会关系、个体与他人或群体间所互换的社会资源。这种社会资源观启发了我们,在设计此类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时,要运用团体动力学及人际沟通理论,创造一种信任、民主的团体气氛和高度的凝聚力,指导团体成员的沟通、增进自我了解和他人了解、在协调人际关系中获得成长和社会资源。因为人际沟通不仅是大学生日常活动所需的基本技能之一,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资源来合理地运用。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同学间的帮助和关心对大学生来说是及其重要的。这类似于农村留守儿童[12]。大学生要学会了解彼此的需要,理解彼此的情绪和反应,学会恰当的沟通方式。比如,在团体初建阶段,选出队长、设计队歌、队徽、口号,“同舟共济”等活动,使成员从陌生到熟悉,创设互助、和谐的小组氛围,为成员倾吐心声奠定心理基础。再如,“解开千千结”,“信任之旅”,增进成员对解决心理困惑的信心,进一步增进成员的信任和团体凝聚力。

社会支持系统观告诉我们,社会支持需要深入考察, 是一个系统的心理活动, 它涉及行为、认知、情绪、精神等方方面面。尤其是主观支持,它强调主体在社会中所感受到的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领导者要引导每位团体成员在活动的同时一定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体验当下的情绪和反应上,而不是一味地沉迷在“游戏”中。因为主观支持总是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感知到的现实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中介)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 [13]。比如,在由朋辈辅导员组成的团体中,通过角色扮演、个案分析等手段,回忆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人的帮助,以及开展“求助者的训练”,体会求助者和助人者的感受,感知朋友的关心,提高获得社会支持的能力。

此外,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即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评价、期望,社会关系的认识、评价、期望,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内容[14]。因为当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时,个体的心理状态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假设该团体是由朋辈辅导员组成的,那么通过此类活动的设计即可达到使朋辈辅导员进行自我心理调整,维持和提高自尊水平的目的。比如,在由朋辈辅导员带领的团体中,设计“价值大拍卖”、“照镜子”、“我是谁”等活动,促进团体成员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综上所述,朋辈心理辅导对于优化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有显著的作用,不仅为被辅导者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也促进朋辈辅导员自身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而团体心理辅导的引入,则利用它的优势,使团体成员体验到理解与被理解,尊重与被尊重,支持与被支持,在获得社会资源的同时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周泽志.高校社会支持系统研究[J].学理论,2012(11):201-202.

[2]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4):41-45.

[3]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5):1175-1177.

[4]张亚君.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9.

[5]陶沙.大学新生社会支持的特点与变化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1-5.

[6]许芳.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7]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8):52-55.

[8]蔡秀娟,黄东,鲍金勇,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探讨[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4):64-68.

[9]姚斌,刘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9):126-127.

[10]张传柱.朋辈心理辅导在新生入学适应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3):172-173.

[11]杨珊.团体干预对提高示范性高中学生社会支持的效果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24):57-62.

[12]蒋美华.农村留守儿童领悟社会支持短程团体辅导的实验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类;心理教育;课程改革

艺术类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群体,他们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各种心理特征,比如,有朝气、有理想;感情丰富,热情洋溢;思维敏捷,富于创造力等等,同时又由于专业特点及家庭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又具有这一小群体学生的特殊性,比如情感波动大,自我意识过强,心理脆弱,完美主义倾向过重等。所以,在了解和分析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动态的基础上,对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准确的定位,对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素养,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一代艺术人才很有必要。

本文结合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试从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作实践上的初步探讨。

一、教学理念创新化

在教育理念上,形成了建设以人为本,育德为先,育心为重,为全体学生服务的 “心理、艺术、社会”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想。该体系是一个以课程建设为龙头,融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为主要目标,同时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级目标(发展性目标、预防性目标、治疗性目标)和多种工作机制(如教育机制、辅导机制、互助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外援机制、保障机制等)在内的立体型工作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是基于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现实问题需要(针对性)与未来实际工作需要(实用性)采用专题式教学,突出各种自助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专题化

在课程内容上,构建了以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为目的、针对大学生心理成长中的主要问题解决的课程理论体系,有计划、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运用发展性教学模式,开展专题性教学。主要专题内容依次为:新生心理适应、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概念与发展、人际关系心理、恋爱与性心理、人格健康与塑造、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危机干预与就业心理辅导等。课程的实施围绕专题展开,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科课程的学术性,也不要求有严密的逻辑和系统,而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分别提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艺术类学生情感丰富,自我表现欲强的特点,我们运用发展性的丰富有趣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避免单纯的知识教学和为活动而活动的教学形式,即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以心理问题为课程的切入点(案例引入),以活动课(测验、讨论互动、影音赏析等)或心理训练(团体训练)为课程支点,辅以心理知识的讲述与学生课堂实践(角色扮演)开展教学。

(1)讲授教学法:这种方法是教师通过讲述、讲解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系统的心理教育中相关的理论和概念、原理,形成学生心理教育的初步知识。如心理学理论流派、挫折理论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等都可以采用此法教学,但同时要结合其他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进行,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和理解心理知识,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2)讨论互动法:通过引入的话题或现实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得情感释放与良好的人际和谐,建立积极正确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达到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

(3)团体训练法:通过主题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各种游戏活动和拓展训练活动中获得体验与感悟,比如音乐治疗,通过放松来引导学生处理自己消极的情绪,纠正并消除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

(4)角色扮演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创设某种情境指导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用表演方式来完成特定的任务,并在扮演结束后组织大家展开讨论,以各自对某一个扮演角色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启发学生对一些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自我状况等有所认识的一种方法。

(5)案例教学法:是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生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案例导入、小组讨论交流、引导总结”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心理测评法:心理测评可以在课堂内外进行,教师向学生介绍自我测评的方法,并提供心理健康测验(SCL-90)、适应性测验、自卑或抑郁测验、职业个性与兴趣测验等,学生可以随时检测自己,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开展自我分析,了解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调整与改进。

(7)影音教学法:在运用好常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前提下,要尽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对各类心理健康教育音像资料,如心理电影、自己拍摄的教学录像、电视台所拍的教育类专题节目节选以及影视剧中相关片段,通过剪辑和使用,定期展示给学生观看,从而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甚至造成一定的震撼力,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现实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手段有别于其他课程囿于课堂之内的外在形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健康之于学生如露水之于绿叶,拥有健康的心态,大学生才能更为和谐的融入生活,艺术生命才会永葆青春,学校也才能更稳定的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谓任重道远,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是我们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会一直努力。

参考文献:

[1]汪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价值及其实现[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3).

[2]熊宝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科技信息,2007(32).

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特殊学生 心理状况 对策

一、高职特殊学生的现状

高职特殊学生群体主要是指那些由于家庭贫困或家庭特殊(如父母离异、家庭解体或父母中一方已故而只有单亲)而出现各种问题的学生。这些问题一般体现在学习不良、人际关系较差、不适当的情绪表达和社会行为、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方面,问题严重的则会发生刑事案件等。这些问题和不良现象的发生不仅对学生本人产生较大危害,对校园和谐和社会稳定来说也是很大的不安定因素。

二、高职特殊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其原因

(一)心理状况。

纵观高职特殊学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学生的心理因素息息相关,家庭贫困和家庭特殊情况给他们造成了一定心理问题。表一是课题组对本院300名特殊学生心理状况抽样调查情况。

1 自卑心理。学生如果不能正视家庭贫困或家庭特殊的现实,便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给人际交往等方面造成一定障碍,长期以往,会缺乏自信,对生活失去热爱,自暴自弃,还有的学生贪慕虚荣,盲目攀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贫困学生为了解决生计不得不四处奔波打工,学习时间无法保障,或者困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顿而学习时精力不能集中,因此学业受损而影响其长远发展,成为高职中的“多困生”,从而更加重其自卑感。自卑往往容易产生自我封闭,使他们越来越难以面对现实。因此,如何使特殊生们正确认识现实,克服自卑心理,是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首要任务。

2 焦虑心理。这是特殊学生中出现的第二大心理问题。焦虑是指因担心达不到预期目标,有可能丢失有价值的东西,致使自尊、自信受到威胁而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在课题组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中发现,99%的家庭贫困学生因压力大而产生焦虑,因为他们不能得到来自家庭的经济帮助,只有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现实,他们给自己制定了较高的目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因其期望值过高或确立的目标不切实际,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他们为了缓解经济压力,打工挣钱或努力学习期待获奖助学金,打工、学习使他们身心疲惫,久而久之,人格发生变化,容易产生焦虑心理,甚至出现精神病症状。另98%的家庭特殊学生则因担心他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而焦虑,因为他们怕别人知道他的家庭不完整后歧视他,同时焦虑也使他们变得敏感多疑,与同学关系紧张,甚至有的单亲家庭学生有明显的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会常规、准则、义务等,不能维持长久地学习,经常旷课,有违反学校规范的行为;行为冲动,经常撒谎,欺骗他人,以获得个人利益;很容易责怪他人,或对其与社会相冲突的行为进行无理辩解;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的刺激便可使他们引起冲动,甚至暴力行为;危害别人时无内疚感,不能从经验,特别是受到惩罚的经验中获益。

3 孤独心理。孤独是与他人、社会隔离的自身孤立心态。孤独感是课题组在调查研究特殊生心理问题时发现的第三大问题。实际上,大多数特殊学生本来有与他人接触交流的强烈愿望和需要,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因素,出现封闭、防御、回避等现象。如有的贫困学生为了生存和学业,依靠汗水和智慧在解困之路上艰难地奋斗着,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社交活动;另一方面,他们也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因为现在的大学校园,同学问的交往除了感情上的沟通外,还常常伴随着一些物资上的联系,贫困学生因为很少有这笔额外的开支,又担心同学会说自己自私,怕被他们看不起,从而产生歪曲认知,自我封闭,离群寡居,失去与他人交往的热情。这种消极心态不仅限制了他们的活动空间和个性发展,人际交往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从而产生其他心理问题,如社交恐惧等。

4 其他心理。在课题组的调查中,有47%的特殊学生有强烈的嫉妒心理,26%的特殊学生有仇恨心理,还有其他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报复心理等。

(二)原因。

这些心理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教育和疏导,不仅不利于特殊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必将成为社会的隐患。“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特殊生的心理问题,首先就要找到问题的根源,课题组成员通过深入调查,走访特殊学生的家庭、班主任、同学,并与特殊学生零距离交流接触,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具体如下:

1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收入的不公易形成不平衡心态:来自他人的讥笑和嘲讽易形成自卑感和焦虑感;择业竞争中存在的不公正现象,特殊学生无人可依赖,自身在气质、言谈等方面的不足加大了他们的就业压力;社会上一些善意的举措无形中加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2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年迈或失去劳动能力、下岗失业、离异或死亡等家庭意外变故、自然灾害等造成学生家庭情况特殊,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增加他们的焦虑心理。尤其是贫困学生,父母对其成就期望很大,这种期望是他们学习的巨大动力,但一旦失败,就给他们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

3 个人因素。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影响特殊学生心理的内因。通过课题组调查发现,89%的特殊学生自我评价偏低,出现认知偏差,如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认为自己达不到标准就是失败,这种思考方式会导致完美主义,害怕任何失败和缺点,如不改变这种认知,则不利于特殊生的健康发展。

4 校园环境。当前大学校园里存在一定的学生消费攀比现象,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特殊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增添了许多烦恼。

三、高职特殊学生教育管理对策及建议

做好特殊学生教育管理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工作,也是难点工作,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应全面掌握特殊学生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教方案,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同时还应与社会、学校、家庭形成教育联盟,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做好特殊生教育管理工作,笔者通过课题组深入实践。总结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多渠道、多途径帮扶特殊学生。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和各系心理辅导站的作用,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注,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研究特殊学生心理问题的共性和个性,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调适、治疗,积极干预和化解心理危机;建立特殊学生学习帮教机制。这一机制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老师为主导,采取对特殊学生以助学和督学的原则,给予学习困难的特殊学生关怀和指导,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对贫困学生建立健全帮困机制,完善对贫困特殊学生的“奖、助、贷、减、补”资助体系,加强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对困难特殊学生的帮困。通过对他们的帮困,寓思想教育于服务之中,教育他们诚实守 信、自力更生、奋发向上,最终帮助困难特殊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二)高度重视特殊学生的思想、信念和挫折教育,认真研究工作方法,积极主动做好特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特殊学生往往因特殊的成长经历思想成熟较早,对许多复杂的问题尚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因此,高职的教育工作者应加强特殊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鼓励他们自强不息,在逆境中成长,教育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和家庭情况。同时要正确认识和热爱特殊学生,尤其对问题严重的特殊学生不能只采取简单的行政手段来处理,而要深入了解,认真分析。因人施教,对症下药。特殊学生都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有了解和掌握每个特殊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先摸清特殊学生的社会、家庭、学习、生活环境、平时表现、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和他们沟通交流,及时抓住其思想和行为的根源,采用恰当的方式,因人施教,对症下药。要善于发现特殊生被掩盖的可贵之处和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能,全面正确地认识特殊学生,帮助和爱护每一个特殊学生,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学校、家庭与社会形成教育联盟,共同关爱特殊学生。

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学校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经常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学生本人和家长互相沟通交流,了解其生活、学习、思想状况。家长应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子女负责的态度,讲究教育方法,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主动和学校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有意识地和学校保持一致。另外,社会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所以,要净化社会环境,优化舆论导向,形成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舆论力量。要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促进特殊生健康发展,成人成材。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常见人格障碍特点,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新版二级),2005年8月第l版.

[2]徐静英,孙红磊.我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

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活动月;情景体验式;形式与内容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166-04

近年来,随着高职大学生群体极端事件不断报诸于新闻媒体,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动态变化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避免或杜绝极端事件的发生已成为每一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院借助于“5・25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这一平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已成为学院心理健康工作的一大特色。

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的目标定位是面向全体、兼顾个体、参与体验、重在发展。这一目标可以提高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意识,通过学习了解、活动参与、体验领悟等,学会联结心理学知识与日常行为,逐步改变不适应,优化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一般安排在每年五月份举办,每次历时约1个月,自2009年起已举办三届。

一、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的形式和内容

在开展每一届学生健康活动月时,均会根据目标定位、心理协会会员的调查、学生心理需求及心理健康工作计划,设置不同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以2012年为例,心理健康活动月主题是“我爱我:爱心灵、话成长、幸福你我他”,在5月2日至30日期间,开展的活动形式及内容有:启动“心”导航(5・25心理健康活动月启动仪式暨专家讲座)、培养“心”舵手(2011级心理委员培训)、共话“心”成长(心理手抄报比赛)、展示“心”魅力(笑脸征集)、体验“心”世界(“5・25我爱我”活动日系列活动)、常怀“心”感恩(母亲节感恩活动)、共享“心”收获(5・25心理健康活动月闭幕式)等7个活动版块,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提高学生自帮自助的心理能力和报效社会的感恩情怀。

学院近年来心理健康活动月的活动形式及内容具体表现为:

1.课外培训类。①专家讲座。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邀请省内知名专家讲授“大学生抑郁情绪的识别及调节”讲座,与全院师生共同学习抑郁情绪对个体的双重影响,掌握抑郁情绪的调控方法,尽快走出抑郁情绪沼泽地,迎接阳光灿烂的新生活;②学生培训。为充分调动学生心理委员的参与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信息联络作用,面向一年级各班心理委员开展封闭式团体心理培训,围绕“如何开展班级心理活动”、“如何提升心理工作技能”、“心理案例讨论分析”等主题展开,采用实操训练、情景模拟、心理游戏等形式,帮助心理委员尽快掌握工作方法,全面开展工作。培训过程中严格考勤并组织考核,考核通过者将在活动月闭幕式颁发结业证书;③师生讲堂。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助人助己”,由学生主讲、教师点评,分别从专业心理分析、学生自我体验等不同角度,与全院学生一一探讨如何了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成就美好未来。

2.现场活动类。①感恩母亲节。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离不开身边人的指导和帮助,母亲、父亲、师长、朋友等,对于他们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常常珍藏在心,无以言表。在母亲接到来之际,提供一个机会帮助同学表达感恩之心,“手工制作”、“信鸽传递”等环节可以帮助传递心声;②5・25活动日。5月25日,分别在两个校区同时开展心理漫画展、心理健康知识、心理手抄报部分作品、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许愿树、心理涂鸦等活动版块,宣传心理健康月,营造活动氛围。据统计,当天学生参加人数超过千余人,学生热情地参与了各活动板块,活动现场气氛热烈、紧张有序;③沙盘体验。借助于一盘细沙、一架玩具、一瓶清水,在心理咨询师的陪伴下,在轻松、安全、温馨的氛围中尽情创造自己内心世界呈现的画面,在玩中体验、感悟日常生活中忽略的信息,加深对自我的了解和分析,成为沟通内心与意识的桥梁,完成内心与现实的对话。直观形象的咨询方式吸引了近百位学生的驻足、参与,并预约下次沙盘体验;④心理电影展播及征文。精选经典心理电影,如《美丽心灵》、《心灵捕手》、《蝴蝶效应》、《春风化雨》、《我是第一名》等影片播放,并邀请相关专业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表达自己对电影所反映主题的思考。电影征文稿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相应奖励。

3.知识竞赛类。心理手抄报比赛。在5月2日至20日,围绕活动月主题,以班为单位参赛。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结构新颖,布局合理,图文并茂。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证书及奖品。

4.创意设计类。①“开心笑脸”照片征集。为引导学生微笑面对生活,保持健康的心理,征集原创单人或多人开心笑脸照片,从作品中评选出开心奖、魅力奖、感染奖、创意奖,并颁发证书及精美奖品;②心理海报创作比赛。5月6日至27日期间,以宣传活动为目的进行设计,展现健康、积极、阳光的大学校园生活、大学生心理精神追求等。原创入围作品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证书;③心理美文征集大赛。5月6日至18日期间,以活动月主题为基本思想,内容充实健康,符合主题,突出大学校园生活,如学习、人际、实践、情感等各方面的心路历程。征文活动将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并颁发证书及奖品。

二、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活动月”的调查分析

自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以来,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力求让学生在心理活动系列中能有所收获,有所触动。因此,每年的活动现场都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活动组织提供有力支持。以2012年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的现场调查为例进行分析。

1.学生对开展心理活动重要性认识的调查。

图1显示:在2012年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的活动现场,随机调查的1499名学生中,1358名学生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体验活动中的轻松,感悟心理点评带来的触动,具有重要意义,占91%;仅有31人(2%)认为是否开展活动不重要,关键在自觉。

2.学生对“我喜欢的心理活动”投票的调查。

图2显示:2012年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月系列活动中,仅就几项心理活动进行摸底,调查学生的欢迎程度。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这些轻松、简单、易投入、具有创意性和专业性的活动形式,部分学生对所喜欢的多个活动项目进行投票。心理游戏、许愿树、涂鸦等有现场指导或解答的活动更受学生欢迎。这些活动形式也是我院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的保留项目之一。

3.学生对参与心理活动后主观反馈的调查。

图3显示:在调查“学生对参与心理活动后的主观反馈(收获、意见或建议)”的主观反馈条目中,95%的学生表示“有收获”、“在活动中认识到新朋友”、“在活动中对自己有了新发现”、“存在同样的问题但处理方式不一样”等;约30%的学生表示“自己希望能接受有关心理活动的培训,便于在班级中操作”;也有14%的学生提出“希望能在平时也组织类似的心理活动内容和项目”。

三、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的成效及经验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至目前为止,尚未发生学生群体或个体的极端事件。学院的心理工作人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之进行系统的专业心理咨询与辅导,将校园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建设和谐校园做出贡献。根据近年来心理健康活动月的活动总结,可以看到:

1.“情景体验式”先进教育理念的导入。“情境体验式”的基本教育理念是:在吸收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认知”的活动模式,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充分体验,感受互动双方的尊重、理解,充分发挥自我主动性,面对活动情景需要,进行人际关系的协调,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捕捉心灵碰撞的火花,探寻及建立适应,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我院2009年心理健康活动月的实践表明,情景体验式的教育理念大受学生欢迎,在此理念指导下各种活动内容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2009年以后的各年度心理健康活动月的方案策划中,有意加重了“情景体验式”活动形式的比重,包括许愿树、心理游戏、心理涂鸦、师生讲堂、心理手抄报、心理海报、沙盘体验等活动内容。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乐在其中、感悟心中”,甚至有不少学生提议平时也要多开展类似的活动,也有学生建议进行专业的培训,学会掌握后便于班级活动的开展。

2.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0~2011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报告》数据显示:九成多的大学生饱受心理问题的困扰,其中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是造成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87%的大学生会开导身边存在心理问题的朋友。而约38%的大学生遇到烦心事或感到压抑时不向任何人诉说。这反映了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还是抱“讳疾忌医”的态度,不愿暴露自己内心深处的问题。部分学生找不到与他人沟通的契机,无法倾诉自己的烦恼,在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待提高。而心理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很快融入活动场景中,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调节压抑的情绪,感受愉悦与轻松;在多人互动中可“以人为镜”,通过他人与自己的互动进一步了解自我;在活动的互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学习他人的言行,逐步认同自己与他人,将自己的问题“常态化”,从而减轻心理负担。

3.学院高度重视、组织实施有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每年心理健康活动月的启动仪式、闭幕式、各活动现场,分管学生管理的院领导、学生处处长、副处长、系书记等领导都会亲临现场,与学生共同参与各种心理活动,体验心理活动的乐趣,倾听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所需的人力、物力也得到学生处、系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尽可能将资源进行调配、组织、并付诸于实施,才使得各年度心理健康活动月的开展越来越充满活力。

4.心理协会、学生心健骨干发挥了重要作用。心理协会是由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进行专业指导的学生社团组织。心理协会除平时开展各类心理活动外,在每年的心理健康活动月的活动中,都付出了辛苦的汗水。各年度心理健康活动月的策划方案由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制定,之后心理协会的成员就参与进来,根据活动方案,安排活动场地、借用活动仪器和设备、准备活动物品、布置活动现场、提供现场服务等。可以说,心理健康活动月的顺利启动、活动系列安排、圆满闭幕等环节都离不开心理协会的参与和支持。

学生心健骨干是学院心理健康工作队伍的重要环节,也是学院心理工作的“一线人员”,学生心健骨干队伍的培养一直是学院心理工作的重点。每年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期间,都会组织学生心健骨干(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进行专业培训,通过明确角色定位、了解工作内容、培养工作技能等方面提升学生的心理服务能力。通过专业培训,学生心健骨干能及时发现班级、宿舍同学的心理动态变化,并及时联系心理辅导中心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干预。

综上所述,我院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的开展卓有成效,值得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推广,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工作思路,逐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亮点,推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进一步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宋建军.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6).

[2]王新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