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教师教学经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更应该热爱读书、认真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以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英语教师不但要对文科知识有所深入了解,对理科知识也应有所涉猎。同时,英语教师对社会环境、自然现象及世界形势等领域的动态都应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只有通过较广泛的阅读和学习,涉猎许多学科,特别是邻近学科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引领下,实践先进教学经验,学习成功做法,在读书中理解、感悟、反思、研究、交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教育教学知识专业化发展策略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理论修养。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尽可能多读一些有关教学法的书刊,了解一些教学教改的动向,不断实践教学理论,才能不断创新,不断丰富自己对理论的认识,不断充实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开阔自己的眼界和思路,充分利用前人的经验,在前人己有的基础上争取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认真学习英语课堂标准,提高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是编好教材的依据,教材是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表现形式。只有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才能够较全面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把握其体系的精髓。只有准确地把握住英语教材的主线和整个教材的重点,了解每一单元每一章节的重难点,才能在英语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并采用恰当高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
3.积极进行教学过程和教学后的反思,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师专业素养。肖恩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跟一个教师是否重视反思和研究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优秀教师都会不断地借助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不断地反思自我对学科、学生学习规律、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以及经验的认识,以发展自我专业水平。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一种审视和思考,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师有意识地、审慎地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前提、过程、结果进行批判性考察,是促成教师在每一个教育活动中实现教育意义的重要基础。一个反思型的老师会在长期的经验总结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获得教学技巧,改进教学实践,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额自主性,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只有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才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自己的教学,才有可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思考问题,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激发理论与实际创造性结合的灵感,进而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思考和总结。
4.积极参与各种教育科研,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推动自身专业发展。首先,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教师自身的底蕴,有利于教师掌握应用最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成果,能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具先进性、独特性、新颖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其次,教师参与课题的研究,也能够促进自己素质的提高,确保教学质量,逐步实现由“教书匠”向“专家型、学者型”转化,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找到内在规律。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实现有效教学为旨向,把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问题作为课题,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联片研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19-01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愿望日趋强烈。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体育课程要充分发挥它特有的教育价值,要促进学生体质快速增长,提升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是当前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据统计我县66.3%的小学分布在农村及偏远山区,因此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提高我县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专业发展意识。
长期以来,农村体育教师都与“清苦、清贫”相联系,而且体育学科在社会上受尊重和关注度并不高,因此,许多农村体育教师对专业发展本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对个人的成长漠不关心,处于无规划状态。所以。巩固和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有助于教师专业动机的产生,从而推动教师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的内部动力。
2、学校发展环境。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地往城镇迁移,造成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偏小,由于学校班级数减少,体育教师的编制也受到了限制,大多数的农村小学只配备了一个体育教师,再则由于农村小学地域分散,进一步限制了同学科教师之间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这种既缺乏研究对象,又缺少合作伙伴的情况下,很难营造良好的专业化发展氛围,因此直接影响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和动力。
3、骨干引领力量。
由于客观原因,骨干教师相对集中在城区学校,大部分的农村薄弱学校连县一级的骨干力量都很少,农村小学很难从自己的教师队伍中选出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造成了教科研工作同水平重复的恶性循环,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教科研水平,严重的阻碍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4、校本教研开展。
虽说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能按部就班的进行,但对开展教科研活动目标定位的不够准确,实施不够深入,组织形式一成不变,难于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研讨、主动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热情,进一步影响了教师的教科研成果。
5、教师继续教育。
高质量、高效益的培训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本县属于贫困县,财政困难,下拨的教育经费相当有限,无疑给没有任何创收机会的农村小学的办学带来一定的资金上的压力,在勤俭办公的指挥棒下,无奈得牺牲许多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高质量、高层次专业培训更是一种奢侈。既不能走出去取经,也没条件请专家进校指导,这就使得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和动态无法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偏远薄弱的农村学校,造成信息闭塞,再加上课程资源的严重匮乏,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不得不成为无米之吹的“巧妇”。
6、保障制度构建。
绝大多数的农村小学在教科研的督导和管理上做了较完善的规定,而在教科研的激励制度方面却很少涉及,这种“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的”教科研保障制度,严重影响了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热情。
二、发展对策
1、树立专业发展意识,自觉促进专业成长。
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主动力。作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要做到三点:(1)提高认识,改变被动局面,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2)对专业发展过程反思经常化、制度化,根据短板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3)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
2、构建联片研训平台,打造城乡专业发展共同体。
确立一所强校为龙头,地域相近的几所学校组合形成以强带弱、以强促弱的“联片研训”团体,使区域内的学校之间形成教育资源共享,实现优质教研资源增值放大,使校际之间形成和达到优质教学、资源共生、互动合作、学校、教师共同成长的研训机制。在强校和弱校所构成的专业发展共同体中,以强校输出为主,通过输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及优秀的科研成果,帮助农村薄弱学校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3、师生结对,加强专业发展的引领力量。
城乡小学之间要有计划地开展体育名师送教活动和名师带徒活动,让农村体育教师在家门口便可以学到先进的课改经验;要注重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经常性开展区域性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针对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研究和指导,促进城乡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实施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教师导师制,制定培养目标,履行培养职责,注重过程监督,加强过程管理,做到四定:(1)定期听课、评课;(2)定期进行教育理论交流、研讨;(3)定期互访交流,进行教学检查;(4)定期经验总结交流。
[关键词] 农村 体育教师 专业化
一、存在的问题
当代农村中学都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实施名校膨胀工程,全面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品位,倾力打造教育品牌,努力实施跨越式发展,向农村教育城市化目标迈出坚实步伐,使我校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学校对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不断发展的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师也逐渐暴露出了诸多方面的不足。特别是体育教师,相当比例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其自身素质存在诸多缺陷,教师专业素质难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青年教师多、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缺乏教育教学经验、专业不对口等,这些普遍存在的教师专业素质问题,已成为我校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很多学校特别是小学体育器材缺乏,迟迟不能步入正常轨道
社会和学校不重视,如投入少,场地器材不足,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未被开发(包括教师因素)等诸多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面对学校现状不思进取,90%的学校的体育教学,疲于应付,测什么就练什么,“应试”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课”或“放羊”式教学,有的甚至于随意追求课堂教学成绩或者编造成绩应付检查;轻视体育教学,平日业余训练,自身松松垮垮,对学生管理疲疲塌塌,训练效益可想而知;由于平时不出力,比赛时临时抱佛脚,搞突击训练,也只能是“不快也光”的“临阵磨枪”了。一个教师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便没有了工作的原动力,其本身在学校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丧失了应有的地位。
2.缺乏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进取心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不少教师往往不注重学习新的教育思想,不了解新课程改革方向和改革成果,因循守旧,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方法,体育课不是统得太死的“老三段”。就是无目的、任务的“放羊式”;忽视其重要性,不愿下力气求取新知,不想改换更新、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3.缺乏创新精神
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有创新精神,现实工作中,部分体育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即使学习别人一点,也是死搬硬套,东施效颦。缺乏求实创新精神,只能使体育工作停留在原有水平上。
三、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1.“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应对各种继续教育的对象、内容、形式、目的以及管理措施做具体规划。
2.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创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的环境
(1)要制定有效的名师带动走。制订了《教师青蓝工程培养实施计划》,让校骨干教师结对子的形式培养青年体育教师,用制度来规范、激励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名师的热情带动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关键的“助推器”。
(2)专家引领走。教师培训机构名师、教科研部门专家等通过不同形式的研讨会、座谈会和各种形式的研讨课、示范课,及时传达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引导体育教师步入专业发展的快车道,给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专家的引领、激励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难得的“催化剂”。
(3)领导激励走。作为学校领导,应及时给体育教师“外部刺激”,给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以积极的行政支援,有意识地增强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努力提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4)同侪互助走。学校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和校本培训为体育教师间信息交流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同行间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方法的借鉴等充实了体育教师生活的空间;通过同行互动,进一步坚定实现自身价值的信心和决心,并体验到自己成长和发展过程的快乐。
(5)师生并肩走。现在,随着学生的思想、知识、信息的多样化,体育教师更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审视自己,以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态度促进自身的发展成长。师生并肩前行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后视镜”。
(6)社会监督走。不断加强自身改造,不断创新奋进,努力使自己成为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型体育教师,做人民满意的体育教师,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永立于不败之地。社会的监督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监视器”。
(7)自我驱动走。体育教师自我驱动是教师专业成长永葆青春活力的“发动机”提高教师素质的措施,加大培养、培训工作的投入,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基本功比赛,采取各种途径,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以适应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和需求。
3.练本领、强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多读书、善学习。教师要成长,就要学习,不学习就跟不上教育改革的形势,不学习就适应不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不学习就驾驭不了生成性的课堂。要向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爱,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要向书本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理学知识;向周围的同事学习,学习他们的探索精神,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向实践学习,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成功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失败了,“吃一堑,长一智”。
(2)勇实践。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结底要靠实践。事业是干出来的。有了成长为优秀教师的目标,有了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就要勇于实践,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改之路。
(3)常反思。反思可以让我们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反思可以让我们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反思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快乐的源泉,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会使我们感到温馨,对学生富有感情,使自己品尝幸福。反思可以使我们摆脱匠气,增长悟性,使我们的教学常教常新。
(4)勤动笔。写一些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随笔,如有精力,每学期写一两篇经验总结、教研论文,持之以恒,几年以后,会大受其益。
四、结论和建议
以上表明,组织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措施和途径。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建立必要的培训考试制度,组织多形式的基本功比赛,组织课题组实地观摩学习等,让教师接受教学新思想,掌握新知识、新理念。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以活动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培训促进教师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滕子敬.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2]李秀丽.走进新课程.
[3]黄正森.新课改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养策略.
[4]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关键词】教育技术;专业实习;困境;利益相关者
作为一个强调“技术”的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因此,在该专业的教学体系中设有许多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结合具体课程内容开展的基础实验、强调综合技能的创新型项目实践和面向实际工作的教育实习。在实践中,教育实习又可以分为教学实习和专业实习两个部分:教学实习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因此在实习方式上与其他学科比较相似,一般围绕“听课”、“评课”、“写教案”、“班会组织”、“学生管理”等工作展开,强调教学技能的培养;而专业实习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媒体设计开发人员,主要包括视频制作、课件开发、网络建设维护等操作性活动,强调动手能力的提高。近年来,教育技术学整体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基础型、创新型实验等方面都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在专业实习方面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梳理其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对于改善专业实习,提高学习者实践能力进而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一、教育技术学专业实习的困境及分析
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实习是指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进入到相关的工作场域(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工作人员指导下以实习生的身份直接参与实际工作,它对于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有重大的意义:在专业实习中,实习学生能够应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真实体会工作中的组织纪律和专业要求,提升专业信念和专业道德:锻炼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因此,专业实习是教育技术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一些高校在专业实习安排上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1 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难
实习基地是专业实习的主阵地,也是专业实习成功的基础,一个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对于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提高专业素质,把课堂上学习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实践知识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一个合适的实习基地往往要符合一些特殊的要求,有研究者把这些要求概括为:质量性、代表性、就近性和自愿性等四条原则。具体到教育技术的专业实习基地上来看,一个好的实习基地要满足如下要求:首先要有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专业实习中实习学生需要综合运用课上所学的各种技能,需要摄录编、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教育技术设备;其次,实习基地类型要多样,这样实习学生可以根据就业意向和个人兴趣选择企业、学校、电视台等各种类型的实习单位,从而更好地与其将来的工作契合;第三,实习基地最好要在实习学生所在学校的附近,这样可以在增加学生实习时间的同时,降低实习成本;最后,实习基地还要有条件并愿意接受实习学生,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要乐于对实习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然而,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实习基地相对较少,为数不多的合适的实习基地往往也只是接待教育技术发展比较强的学校,很多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技术专业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实习基地。
2 专业实习质量保障难
由于缺乏实习基地的支持,专业实习的质量往往难以得到保证。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之间应该是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在长期合作的默契下,实习基地的老师指导实习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同时支持实习生的总结和反思,是一种类似“师徒制”的实践教学过程。但由于没有合适的实习基地,缺乏长期的实习合作,临时接受实习学生的单位往往缺乏能力和动机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在实践中,许多实习基地的指导者往往不愿给实习生安排具体实践任务,有些技术性的工作宁可自己动手,也不愿花费时间指导实习生。因此实习学生常常反应,安排到实习单位后就是打扫打扫卫生、干点儿杂活,连机器都没摸一下就盖了个公章结束实习了。
由于难以找到实习基地,强拉来的实习基地也无法保证实习质量,所以在实践中很多学校被迫取消了这种专业实习。在校内用创新实验、开放实验等实验课的创新,通过课程体系中增设职业技能训练模块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外则多用便于组织的教学实习取代了专业实习。于是,教育技术的专业实习完全成了围绕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系列活动,在一些关于教育技术专业实习的文章中,涉及的多是关于听课、教案、评课等方面的思考而较少实践技能提高方面的研究。
3 专业实习困境突破难
教育技术专业实习难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技术专业的快速发展有关。信息化的推动使得教育技术成为教育学科群中最热门的专业之一,据统计,到2008年我国已经有教育技术学专科专业点44个、本科专业点224个、硕士点83个,学科点的增加带来了学生数量快速增加,但专业点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学科专业的成熟,各学校开设的教育技术专业口径普遍较狭窄、专业相似度高、缺乏方向上的分化,这使得快速增加的学生不得不在同样的领域实习、就业,造成了就业和实习的困难。
而实习基地单位的不合作是专业实习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实习学校接收实习生往往是作为一项指令性、行政性的工作来完成的,各师范院校是实习中的“全能管理者”,处于管理体系的中心,它布置安排教育实习的目标、内容、评价等一切环节,实习学校只需按要求配合管理实习生就可以了。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各单位组织逐渐由“管理型单位”向“利益型单位”转化,单位逐渐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单位组织之间的联系也开始明显减少,行政机关对各相关单位的控制权开始下放,以往由实习基地单位承担的一些社会公共服务退居这些部门管理的边缘,传统的教育实习的单边管理模式也因此难以奏效,这才是当前教育技术专业实习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
实习人数多,实习基地单位不合作,这是传统实习模式很难突破的问题。要想真正破解这个困境,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一个问题分析框架
其实,专业实习难并非教育技术专业所独有,在其他师范专业中也存在类似的困难,为应对实习基地建设问题,人们采取了单独实习、校内实习等许多做法,而最成功的当属“顶岗实习”的尝试。所谓“顶岗实习”是指安排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顶替当地老师教学实习,“顶岗”的同时往往伴随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置换培训”,就是让实习基地的老师到师范院校进修学习。这种实习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实习基地教师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实习难的问题,虽然教育技术的专业实习很难完全“顶岗”也不容易进行“置换培训”,但“顶岗实习”实践的成功背后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教育技术专业实习却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1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最初是由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公司治理时提出来的,是公司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之一,近年来,这种理论逐渐渗透到公共管理领域。按照弗里曼(Freeman)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受这种实现影响的团体或个人,与传统单纯考虑股东利益相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组织在决策时倾听利益相关者的声音,考虑与组织有密切关系的所有人的利益诉求,这样的组织行为才可能遇到最少的阻力,最容易获得成功。事实上,大学也是一类社会组织,虽然与一般企业在结构、目标、运作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但它的非营利性、公共性等特征使它更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顶岗实习”的成功就在于其将大学视为这样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并按照利益相关者的理论架构设计组织实习行为。在“顶岗实习”的实践模式中学生得到了实习,农村教师得到了培训,农村学校得到了新教育理念,真正实现了各利益相关者的多赢:在实习学生的管理上也不再是师范院校的单极的管理——顶岗的学生必须按照实习基地的要求备课、上课并担负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实习基地拥有了更多的控制权。
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顶岗实习”通过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实习管理和决策,满足了实习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摆脱了传统教育实习单边管理的模式。因此提高了教育实习的有效性。虽然,教育技术的专业实习很难做到顶岗,但这种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问题的思路同样值得教育技术专业实习去借鉴参考。为此,我们试图简单勾勒出教育技术专业实习中可能的利益相关者。
2 教育技术专业实习中的利益相关者
根据美国学者米切尔(Mitchell)的分类,可以根据三个属性对一个组织可能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划分。它们分别是:(1)合法性,即某一群体是否被赋予法律和道义上的对于组织行为的控制权;(2)权力性,即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组织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3)紧迫性,即某一群体的要求能否立即引起组织管理层的关注。根据在各属性上所得分值的高低来我们可以判断某一个人或群体是不是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并确定是哪一类利益相关者。据此,我们可以将教育技术专业实习这一组织行为中可能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大致分为以下三类:(见表1)
在专业实习中,学生所在学校是专业实习的传统管理者、学校行政部门和实习带队教师,实习基地的领导和指导教师兼具组织行为的合法性、权力性和紧迫性,属于确定型的利益相关者,因此专业实习上要继续关注他们的需要,这就是要继承以往专业实习的合理做法,确保专业实习中的教学标准。而实习基地的一般虽然不从事实习中的教学工作,但同样具备实习的合法性和权力性,因此属于优势型的预期利益相关者,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利益诉求得到支持,也会要求参与到专业实习的管理决策中,实践中应逐步满足他们的要求。此外是参与专业实习的学生和预期接受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用人单位,他们虽然不具备直接影响实习决策的地位,但也有实习管理的合法性和紧迫性,他们属于依赖型的预期利益相关者,实习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满足他们的需要:例如,如果有学生需要在就业单位单独实习,那么就应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允许他们单独实习,学生希望学校安排实习就尽量不要强迫他们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单独实习。此外还有一些只具备合法性、权力性和紧迫性三者中的一种的潜在型利益相关者,如学生家长、实习单位所在地的行政管理部门等,在教育实习组织时也要考虑他们的要求。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教育技术专业实习模式创新思考
利益相关者理论不仅仅给了我们一个静态状况描述的视角,还给了我们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教育技术专业实习至少可以在以下三方面有所突破:
1 确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实习目标
任何系统工作或活动都需要目标的指引,教育技术的专业实习也是如此。专业实习目标是实习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的结果,它是实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有导向和控制的作用。由于教育技术的专业实习可能涉及视频制作、课件开发、网络课程建设等多种技术内容,涵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维的价值追求,我们很难罗列出一个完整具体的目标,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我们还是可以从利益相关主体角度对教育技术的专业实习的宏观目标进行一般性的阐述。
首先,教育技术专业实习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专业实习本质上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延伸,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实践性知识获得为基本取向是教师教育学校等确定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也是专业实习的传统目标,在拟定专业实习目标时中仍应关注这个确定的利益相关者的目标要求。
其次,专业实习应充分考虑实习基地各利益相关者的专业发展和实习基地学校的进步。在目标拟定上要考虑实习基地年轻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要重视实习基地优秀的老教师教学经验总结与表达的需求:要关照实习基地管理者对学校发展进行的规划和设计,关注实习基地的发展。在目标表述上应该包含有关实习基地学校这一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内容。
此外,还要关照学生和学生家长以及潜在的用人单位的利益表达。实习目标中应该包括学生的健康安全、学生个性的发展的内容;一定情况下专业实习的目标要特殊考虑潜在用人单位的实习需求。
实习的背后不仅是教师和学生,还蕴含着多个主体,每个主体在实习目标上都有其价值追求,违背了任何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的实习就会受到这个利益相关者的抵制,就可能遇到困难。在继续关注实习的教学维度之外,要确立多元的专业实习目标,把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容纳在专业实习目标上,进而使实习在服务社会、推动实习学校发展、推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中产生积极效应。
2 探索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实习内容和实习管理策略
多元的实习目标必然要求丰富实习内容,变革实习管理策略。在实习内容的选择上,要突破以往仅关注教学目标内容的弊端,丰富专业实习的内容,满足各主体多赢的需要。在一般教育实习的顶岗实践中,通过“置换培训”满足了实习基地普通教师基本发展需求,调动了实习基地普通教师的积极性。在教育技术专业实习中也应考虑类似的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策略。在实习基地方面,一方面可以考虑对实习基地的年轻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帮助实习基地的优秀教师总结经验并实现理论提升;甚至可以聘请有经验的老教师担任兼职的本科生甚至硕士生的校外导师等方式加强与实习基地教师的合作,此外实习过程要尽量配合实习基地的要求,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帮助完成实习基地的项目、规划等。在用人单位方面,可以考虑通过订单培养、定向实习等方式,满足潜在的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学生方面,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化就业需求,组织安排学生的单独实习;对集中实习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实习单位沟通,对学生给予必要的生活补贴和劳动保障,提供必要的人身保险等。这些内容虽然与实习学生并不直接相关,却是有效实习的必要组成部分,都应在实习设计中统筹安排。
在专业实习的管理上,要转换传统的单边管理模式,寻求一种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管理决策机制。要建立并完善一个包括各利益相关者的教育实习管理机构,实现教育实习的共同治理。这个管理机构成员应包括师范院校老师、实习基地领导老师、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代表等,由这个利益相关者群体共同实现对实习的管理,在实习目标决策、实习内容安排、实习日程安排等各项事务中统一由该实习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决策。在发展成熟的实习基地进一步培育建设教师教育合作的实验区,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促进师范院校与实验区各学校合作研究、促进多方的发展。
3 完善专业实习的评价模式,构建积极的反馈机制
评价和反馈是保证专业实习顺利开展和实习目标达成的一个必要环节。实习目标的多元,实习内容的丰富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对专业实习的评价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的过程上就都应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