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居民出行方式调查报告

居民出行方式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居民出行方式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居民出行方式调查报告

居民出行方式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走到“家人”当中去,传达“家人”最真实的心声,这是海淀统计人赋予自己的新使命。面对事关民生的重大决策和突发性公共事件,他们快速出击,孜孜不倦地收集“民意”资料,他们缜密分析,加班加点地输出调查报告,为政府有关部门及时洞察民情民意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三局”走出的“调查队”

善于在改革浪潮中前行的海淀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海淀调查队(以下简称“海淀统计局队”)曾创造了“海淀模式”的辉煌,历经改革洗礼后的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清楚创新和发展之于统计部门的重要性。从2009年至2010年,海淀统计局队为了打破辉煌过后的发展瓶颈,以极其敏锐的触角开始摸索新的管理模式。经过不断地探索和论证,在2010年明确提出了“宏观经济监测情报局”、“数据质量管理执法局”和“经济社会发展信息服务局”的“三局”建设重要目标。

“当前,海淀正处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时期,区委区政府对统计工作越来越重视,要求的标准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也越来越关注。推进‘三局’建设,能够更好地为区委区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情报信息和优质服务。”海淀区统计局局长李泉如是说。

作为创新的管理改革目标,“三局”建设强调一种精细化管理,它拒绝以往被动的、静态化的工作方式,要求海淀统计人既要客观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动态,又要以统计人特有的方式关注民众内心,体味百姓需求,从而搭建起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沟通之桥。基于这种理念,海淀统计局队从日常的统计工作中跳出,将目光锁定在如何实现政府作为与社会需求的“无缝隙”对接。

于是,海淀统计局队的一支支“情报”小分队,背负着监测舆情重任,频频走出机关大楼,以“情报员”和“服务员”的身份活跃在每一次重大决策后的执行现场,奔波在每一次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前沿阵线。

屡立奇功的民意小调查

在“食用盐抢购风潮”引发公众恐慌的第一时间,他们立即启动了食用盐市场监测,连夜组织调查员,前往海淀区各大、中、小型超市、商店进行食用盐供应调查。他们将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加班加点撰写成调查报告,并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向外界传递市场情况,平复谣言、引导舆论。

在北京市对非居住区停车场白天收费标准进行调整后,他们就海淀区各类地区占道停车费、地下停车费执行情况进行了走访。在监督停车网点对政府政策执行与落实情况的同时,还对执行效果进行了深入了解。在反映价格调整对交通的引导情况及各方对此态度的同时,还积极向公众宣传绿色出行的理念。

为了解北京机动车限购令的实施对缓解北京道路交通拥堵起到的实际效果,他们自主研发设计开展了以“行”为主题的海淀区交通拥堵现状民意调查。通过分析交通拥堵的表现形式及交通拥堵的原因,为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和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为缓解北京交通拥堵献计献策……

从2010年至今,海淀统计局队自主研发并实施的社情民意调查已达26项。由于成绩突出,在去年全市统计专项调查考核中斩获第一名。一线调查员郭皇辉不无感慨地说道:“每当为热点、难点问题走访奔波调查时,心里就有一种神圣的感觉,因为我知道我所做的工作正是在真切地为民生服务。”

打造“海淀民调”的品牌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并且特别青睐于有主动性的人。

“情报局”和“服务局”的建设目标促使海淀统计人转变工作思路,将调查工作定位在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调查问题和主动将调查结果转化为情报的“一条龙式”服务。当局队一次次主动将短、平、快的调查报告“热腾腾”地呈报给区委区政府,肯定和支持的声音不断传来。区领导高度重视这些调查报告并给予重要批示,相关委办局以求贤若渴的姿态积极与局队进行联系合作。海淀局队领导班子认为,反映社会活的动态,是百姓、社会和政府的需求,也是统计部门的职责。

恰逢海淀区GDP达到2771.6亿元的关键阶段,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海淀区常住人口已达到328.1万人。利益诉求多元、意见表达多元、价值判断多元,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不断表现出来已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这些催生着与之相适应的新管理模式的到来。政府迫切要求以更快、更准地方式倾听群众呼声、了解民情民意,社情民意调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样的历史机遇和多元需求下,海淀局队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应运而生,这在基层统计系统又创了一个第一。

2011年6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刚一成立便迎来了第一项调查任务――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驻区民警群众满意度调查。这次在全区范围内对公安驻区干警考评的民调,不仅是海淀区警风警纪长远建设的新起点,也是海淀统计人摸索民意调查的新起点。

正如国家统计局海淀调查队队长林松所言:“海淀民意调查充分反映了百姓的呼声,代表了一个层面的需求和关注点。海淀统计人有责任为区委区政府倾听群众呼声、疏导民意搭建一个新平台。”海淀局队也正在举全局之力将“海淀民调”做成统计助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品牌。

跳出“制度框架”助力管理创新

“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强调了创新社会管理与民生的重要关系,也提点了统计部门不能仅满足于日常的业务工作,还要跳出制度框架,创新管理模式,在新一轮社会管理创新浪潮中打造统计智库。

居民出行方式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保障性;选址;住房;需求

国家高度重视低收入家庭的购房问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是一项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政策工程。在保障性住房工程的建设中,由于选址不当,会影直接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居民就业困难等,所以通过合理选址,对居民的生活保障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保障性住房选址的不足之处

(一)居民就业困难

被保障居民普遍存在的特点是他们的教育程度低、选择就业方向狭窄和岗前培训不足。以南京为例,南京的经济适用房在选址上地里位置过于偏僻,房屋周边没有可提供就业的单位,缺少交通配套设施,使居民出行困难、出行成本过高。

(二)缺少公共配套设施

从地理位置上看,住房周边的配套设施极其缺乏,一般的经济适用房大多位于市中心的外延,以围绕市中心呈环形布置。保障性住房相对孤立,周边没有居民可以借用的配套设施,大部分配套设施尚未完全开放,再加上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时间不长,没有带动房屋周边的经济发展,造成经济适用房的设施不完善的实际现状。保证性住房的周边均为未开发地带,由于居民的消费水平有限,导致商业设施空置。同时,由于住区自身的消费能力有限,大部分住区达不到相应银行、邮局、商店和超市等商家相应的“最低门槛”,又或是住区提供的门面规模较小,所以无法建立相应的设施,导致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所以,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上看,保障性住房在选址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被保障人们的居住、交通、配套和就业等问题。在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时候,政府应该给与政策上的支持,不能单方面根据土地价格和市场需求进行选址,必须要考虑被保居民长期居住的成本。

二、保障性住房的选址方式

(一)保障性住房的选址合理化

从当前的角度看,保障性住房应该均匀的分布在城市的新市区、老城区和近郊区。这样不但可以防止住房空间聚集而产生的不良社会问题及不良社会行为,居民还可以享受到更好的设施以及谋生方式,增进社会各阶层的交流,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保障性住房的选址范围可以分为近郊区、老城区和新市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在选址方式中存在一定的共同点,其中,近郊区与城市新区有相似性质,老城区有自己的性质。老城区土地有限、地价高,通常不会成为保障性住房选址的对象。通过加强建设新市区,可以整体居住压力,新市区的建设不但可以为保障性住房提供有价值的土地,还可以解决老城区居民居住拥挤的问题,同时可以为新市区提升人气。保障性住房必须处理好居民生活中必备的配套设施、交通设施和就业单位设施,让新市区变得越加繁华。

(二)在城市居住总体的指导下,将保障性住房的选址纳入居住社区的范围里

据相关调查报告,保障性住房周边较荒凉,缺少相应的商业配套、交通配套和教育配套,导致居民生活极其不便以及多数居民的就业困难、伤病无法及时得到救治以及出行困难。保障性住房的选址不能占用新城区和老城区的绿化带以及居住与工业之间的绿化带,因为新城区和老城区中的绿化带对城市的空气存在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绿化带中建设保障性住房,居民难以分享周边的设施和周边完善的配套。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在绿化带中建设保障性住房,不但影响了城市的绿色环境,还影响了居民的生命健康。而当前,有些建筑工程行业为了追求低价,已经出现了在绿化带上建设房屋的问题,这不但是违法的建设,还给保障性住房带来了较大的隐患。绿化带对居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释放大量氧气、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有利于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如果城市中没有绿化带,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也会随之下降。

(三)以公共交通为主导进行建设保障性住宅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多数保障性住宅都具有居民生活不便和就业困难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严重缺乏公交设施,造成居民出行困难。因此,在保障性住房选址时,应该重视公交设施。在选址时,从住房出发,在步行10-15分钟之内要有公交。最好将地铁设施加入到公共交通设施当中,在居住区周边建设地铁,可以帮助减少居民出行困难的问题,对社会发展业起着有利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任何城市房屋的建设不能只凭借城市规划管理者进行建设。本文提到的多种保障性住房选址、规划从实际上满足了居民在日常生活、交通以及就业的需求。在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过程中,需要对住区周边的设施包括超市、商店、市场、交通、单位、医院和学校同步建设,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 陈乃栋,赵蕾,郑晓华,许丹艳.保障性住房的规划选址研究――南京市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城市规划,2011(10).

[2] 潘雨红,巨选博.基于AHP方法的保障性住房选址策略分析――以重庆“民心佳园”公租房项目为例[J].建筑经济,2012(03).

[3] 史亮.北京市保障性住房规划选址模型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居住区规划与房地产)[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

居民出行方式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调查目的:对义县农村地区法律建设的现时情况及其特点,和农村人对法律的看法及当遇到法律纠纷时采取方法以及这种现象所存在的原因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对义县农村法律的教育和普及程度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

调查方式:本次调查报告主要是采用以走访为主,其它调查方式为辅的调查方式。

二、调查内容

通过在义县刘龙台镇走访及调查,我发现,农民关心的涉法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征地补偿问题。之所以征地补偿问题会成为义县农村居民首要的法律问题,我通过调查后得知,这是由于义县正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致使政府需要征地,征地必然带来补偿,而补偿当中产生法律纠纷也就不为奇怪了。产生法律纠纷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而产生法律纠纷的原因却是复杂的,涉及的当事人无非就是政府和当地村民。可能的原因,我认为有如下几点:一是赔偿价款协商不一致,政府所付的补偿款项少,致使村民无法接受,或者是村民要求的太多,导致政府无法接受;二是征收的土地面积与协商不一致,对于土地征收面积的大小,双方是有矛盾的,因此产生纠纷也就不奇怪;三是被征地的农民的安置与协商不一致,其主动权在政府,村民很少参与到规划中的,只能被动的接受政府的规划方案。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这个问题占到了本次调查的第二位,从此可以看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做的非常不如意。面对商家时,消费者毕竟属于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就其原因来说主要是商家对消费权益不够重视,没有树立诚信交易的理念,目光短浅。其次,消费者维权的途径不多,消费者协会毕竟属于民间机构,它只能起到一个调节的作用,对于解决复杂的问题和矛盾严重的问题便显得苍白无力了。再次,消费者维权的成本大,一般的成本包括,来回的路费,误工费,时间等等。如果采取仲裁和诉讼的方法则成本就更加巨大。因此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就成了义县农村居民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之一了。

(三)劳动合同纠纷问题。这个问题占到了本次调查的第三位,可见义县农民工在就业时的合法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面对就业单位时,农民工同样是弱势群体。出现劳动合同纠纷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淡薄,不尊重劳动的合法权益。而农民工的法律意识也不够,不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其维权的成本也是非常大的,政府保护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的力度还是不够大。

此外,在婚姻、邻里等方面涉及法律的问题也比较多。

三、调查结论

通过对调查得出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义县农村普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一是农村法制宣传存在死角。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收入,近年来,国家施行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广大农民自主经营性增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流动速度加快,为集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带来了困难。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村对于法制宣传仅限于村部内的一两块宣传栏,试问能有几个村民经常跑到村部来看着宣传栏学习法律知识,这样的法制宣传浮于表面,只是村里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农民群众本身根本得不到教育,形成死角。

二是个别村领导干部对法制宣传认识不到位。农村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很多是硬指标,也很多是软指标。法制宣传,对有些村干部来说,是很好糊弄的事情,因为它不像其他工作一样,看得见、摸得着。所以对组织群众,宣传党对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国家法律法规,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遇到矛盾纠纷绕道走,了解问题一般化,分析问题一般化,解决问题一般化,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纠纷,有些村干部甚至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村民很多越过村委会这一级,直接到乡镇政府上访,严重影响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

三是法制宣传物质条件欠缺。义县有些村的集体经济不是很宽裕,甚至负债不少。要进行法制宣传,不是光靠嘴上说说就行了的,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无力支撑普法经费,宣传读本的紧缺、宣传设备的落后,这些都是制约农村法制宣传的客观原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普法人员力不从心,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农村法制宣传在广度和深度上大打折扣。

四、几点建议

对于以上问题的出现,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普法宣传力度:

一是整合资源,提高宣传效果。整合科技、文化、法律三下乡,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配以文字、图片、漫画等进行趣味性、生活化的法制宣传。另外,农村居民居住地分散、人员流动性较大,组织起来进行规模性的宣传教育并不实际,但是,我们却可以利用农村学校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开展法进校园活动。学校学生来自各村各户,而且人数多,有固定的学习教育场所和丰厚的师资力量,我们可以在农村中小学中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再让学生回家向家长宣传法律,这种家长和孩子间的互动能使家长更好的学习到法律。

二是提高村干部的思想认识,加强领导。政府应加强对村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把思想统一到新农村建设目标和任务上来,充分认识法制宣传教育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制保障。村领导干部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切实做好农村法制宣传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学习法律的热情,调动农村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居民出行方式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探讨

前 言

2007年中国GDP增长11.4%,其中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分别占4.4%、4.3%、2.7%,表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正在加大。但在农村由于消费不协调,消费水平低等特点。从而使得农村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率贡献份额下降,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一、制约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总体水平偏低,二是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1990年的2.2倍、2001年的2.89倍、2003年的3.23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 255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 493元,绝对差距是7 283元,相对差距是1∶3.22,城乡差距较改革之初增长了66%。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尽管农民收入同比增长,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明显偏弱。

2.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目前,中国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体系还不完善,很多地方和企业在工业消费品的设计、生产、供应上,多是面向城市需求,而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特点的家电产品开发严重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市场的发展。况且在工业消费品生产领域,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普遍,现在市场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针对城市消费市场,而适合农村特点的家电产品不多,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3.农村家电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农村消费环境的落后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实现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着农民消费的实现,限制了农民消费的更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农村市场网点少,购物环境差,商品的品种和款式也单调,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限制了购物选择面。

其次是缺水缺电,严重制约了家用电器的普及。绝大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消费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布局、规模方面,还是在档次、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悬殊。一些地区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站等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好,家用电器等商品的普及严重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了“买回的冰箱变成了碗橱、洗衣机变成米缸”的笑话。目前,全国自来水受益村只有4 381个,普及程度仍较低。农村形容说:“电动洗衣机,人工上下水”;很多省份虽然消除了无电村,但是供电时间限制、电压不稳等问题也一直影响着电器商品进入农户;电讯基础设施因农村资金短缺、点多面广、铺设线路投资太大,一时难以满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使用费用远高于城市。据一份关于农村电价情况的调查报告:除了山西每度电在0.40元左右外,相当一部分省、市、自治区为0.60元~0.80元,高的达到2元~3元,远高于城市0.42元的平均电价水平,农民购头家电买得起用不起现象较为普遍。另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住户的调查反映:农村电话费偏高,也是制约电话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是交通不畅,制约了农村商品的流通。由于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不能及时换回货币影响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工业品不能顺利运过来,加大了工业品成本、抬高了价格,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二、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策支持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环境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价段,以“老三大件”为主要耐用消费对象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以彩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和农业作业器械、运输机械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供电、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促进农村家电需求的增长,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同消费配套的基础设施。其中关键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满足消费需求的效率和效果,是阻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最大的非制度性因素。鉴于此,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和科技的投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农村水、电、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到位。而农村地区电网、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及信息流通,更重要的是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果蔬菜的流通、水产养殖业以及非农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作用更为突出,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对电话、电视、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电价下降40%,并提高信号接收质量,每百户彩电拥有量将新增11.5台。如果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将新增22.6台。

(二)组织支持

1.政府的支持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阶段农村融资渠道有限,正规金融缺位,资金市场运作极不规范。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乃当务之急。农村要探索建立一个由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样化金融机构组成的、具有相互竞争、内部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探索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分散农民贷款风险,健全融资渠道,进而启动农民长期抑制的消费需求。比如,农民的住房消费、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教育消费等。

其次要加强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农业银行农村网点的撤并,管理权限上收;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只承担粮、棉、油收储贷款业务,不与农民个人发生信贷业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无暇顾及;农村信用社自身难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这种金融供给抑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战略应进行调整,特别是对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通过农村信用社来推行小额信贷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的特殊的信贷方式,专门为具有一定潜在偿债能力的收入较低的农民提供信贷服务,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增加收入。

居民出行方式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二、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2013年12月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范围:江阴市临港街道各个社区

样本数量:发放10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60份

三、调查统计分析:

(一)基本情况:研究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以临港街道的860名居民为对象,样本基本情况如下:

临港社区居民中,男女比例比较均衡,男性占51.6%,略高于女性。年龄以20岁至50左右为主,以青年和中青年为主。被调查居民学历大多数是高中及大专以上,学历提升的继续教育有很大发展空间,这也再度印证了临港街道成人教育中心校近年学历教育人数持续攀升的原因。

(二)目前职业:表二 居民的职业状况分布(%)

从以上居民的职业分布看,有37.4%的居民在企业上班,这个跟我们江阴比较发达的经济环境有关系;有22%的是个体工商户,进行着各种行业的自主创业;有9%的是农民,这些人大多数是在家进行蔬菜瓜果的种植以及鸡鸭鱼虾的养殖,其中女性要比男性高出4.6个百分点。在职业分配上,因性别差异而略有差异。从以上数据分布和比例来看,临港街道的城市化率相对较高,农民市民化教育仍旧是社区教育的重心内容。

(三)学习动机:表三 居民的学习需求对比

从表三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居民的学习需求绝大多数是为了工作需要和提升个人能力,比例高达80各百分点左右,说明现在的居民都想通过培训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个人能力,从而获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丰收。

(四)学习需求中居民对生产技能类培训的选择

机械加工行业是临港街道的支柱产业之一,从生产技能类培训需求统计图可以看出,超过三分之一的居民选择了机械操作。这个数据说明社区教育参与度的提高要求社区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同时我们也发现社区居民参加学习主要动机不是为了单纯的提升学历,渴望提升个人能力的需求达到了28%,这样的选择更多是出于职业发展的需要。

(五)学习需求中居民对教育类培训需求的选择

从统计图表很明显地能看出,50%的居民选择了理财培训,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理财观念越来越强。有24%的人选择了早期教育,说明大家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体现了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选择艺术培训的人也有17个百分点,主要还是希望孩子在学生时代能学一些艺术特长,提高自身修养,从而增强社会竞争力。临港街道的社区居民的生活理念和追求已经向城里人靠拢,某些教育需求甚至比城里人更加热烈。

(六)居民对培训课程时间安排的期望

从居民选择的时间来看,绝大多数都是选择的周六和周日以及晚上的时间,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是上班一族的缘故。

(七)居民对学习方式的选择

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选择电脑与网络的最多。随着网络的普及,教育信息化浪潮滚滚而来,网络包罗万象的信息量和使用便捷等特点,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网络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其中男性略多于女性。选择书报杂志的居第二,女性人数明显多于男性。同时将近一半的人重视培训的内容,他们希望所学习的内容能贴合工作实际,丰富业余生活。29.8%的人会很在乎时间的安排,他们希望培训安排的时间不要太长,也不要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教育工具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仍旧是提高居民社区教育参与度重要因素。

(八)居民对影响学习因素的选择

从上表可以上出,将近一半的人重视培训的内容,他们希望所学习的内容能贴合工作实际,能丰富业余生活。有29.8%的人会很在乎时间的安排,他们希望培训安排的时间不要太长,也不要影响到他们的工作。

四、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

从课题申报到立项一直研究至今,我们取得了一些初步研究成果,但是在课题研究进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疑难困惑,更发现了不少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媒体对社区教育的宣传展示不足。

就江苏省而言,目前社区教育活动风头正劲的是苏北地区,诸如盐城、南通等地。而相对经济较为发达、城市化程度较高的无锡则相对较为沉默,目前无锡主要有无锡新区还比较出彩。在我们对社区教育深入思考和重新定位之前,我们更需要通过各种媒体展示我们的活动、传达我们的声音,这是无锡整个大市尚缺少的一种意识或状态。

2.社区教育载体网络建设尚待完善

创建学习化社区必须把建设好社区教育的载体作为一个突出的重点。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中心的示范、指导、辐射和调研的主阵地作用,对于发展整个街道的社区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社区教育中心和市民学校,应该成为社区和小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以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村校和教学点为基础的临港街道社区教育载体网络需要得以继续完善。

3.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仍旧是临港街道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临港街道社区教育的四支队伍仍待得到建设:一是各级管理、指导队伍,二是办学干部队伍,二是专兼职教师队伍,四是讲师团队伍。同时,整合社区教育师资资源,按照“专兼职结合以兼职为主、街道内外结合以本区内为主、聘请与志愿相结合以志愿为主”的原则,落实街道、村和居委两级社区教育基地的教师队伍。

4. 社区教育保障机制尚待建设

由于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投入与产出的功利化,村校建设的形式化,其根源则是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绝对化,社区教育的投入保障体系尚待形成。社区教育是一项以公益性教育为主的全员性教育活动,但目前大多是建校时一次性投入多,经常性教育活动的经费少,使社区教育的经费渠道不固定、经费投入不到位,缺乏有力的保障机制。

5. 信息化学习平台建设尚不到位

当今社会,教育信息化浪潮扑面而来,信息化学习平台的建设已经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临港街道位于位于城市发展迅猛长三角地区,目前仍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社区教育投入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诸多因素而没有自己的信息化学习平台,这极大滞后了街道社区教育活动的全员性和参与度。

五、调查结论与对策建议

1、农村村民文化素质高低是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重视农村教育,完善和健全农村教育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通过调查发现,本地区的居民大多数的学历以高中和大专为主,今后的学历教育中,社区教育中心可以继续增大大专和本科的招生力度,全面提升本地区的文化修养。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现在的人都想通过学习,不断地提升个人素质,在自己的事业上做出一番成就。数据显示,52.3%的人参加培训学习是为了工作需要,28%的人是为了提升个人能力。因此,社区教育中心制定的培训内容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结合调查报告显示的数据,生产技能类培训可以以机械加工、工商经营和电脑操作为主,教育类培训可以多一些理财培训、早期教育和艺术培训等。

3、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对企业经营和个人发展造成了全方位的影响。从调查统计来看,现在的居民对知识的获取还是非常渴望的。但是由于日常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所以很多人希望培训安排尽量紧凑,时间最好安排在周末和晚上。

4、在不知不觉中,以互连网为主要标志的信息化已经给人类生活、学习、办公、够物、出行、就医、娱乐等带来深刻影响。网上教学、远程教育也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计算机网络为居民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知识的课堂。很多人为了工作学习两不误,他们选择了时间上更容易自主支配的电脑与网络培训形式。而这种新型的培训学习模式也是社区教育中心要着重探索和研究的。

5、由于女性和男性在生理、心理、认知、学习需求和求职需求的差异性,又因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发展中的特殊角色,可探索创办专门为提高农村女性文化素质和发展需要的农村妇女学校。

6、临港新城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在制定新农村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整合知识、科技、信息、人才等智力优势和地方农村政府在社区发展中的决策和管理优势,以培养现代化新农民的战略眼光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时代高度,探索一条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