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践教学的建议

实践教学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践教学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践教学的建议

实践教学的建议范文第1篇

(一)模拟法庭的实战性不强

模拟法庭教学法是按照法律规定的相关程序模仿法庭审判。在实践中一般是预先选择出相应的案例,学生了解案情后根据需要选择分工,根据不同的分工角色做不同的准备,最后按照相应程序完成案件的审理。[2]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参与性强,能动发挥空间大。但在现实中模拟法庭这一教学方式运用的也不理想。很多院校设置了模拟法庭这一场地,但大多数院校并没有将其设置为一门专门的课程,这就导致了模拟法庭成了一项课外活动,往往是在需要的时候才举行,次数非常少,即使是参与的学生也没有真正起到锻炼的效果。组织者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是看重活动的成功与否,因而在各个阶段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重复的演练,最后才登上模拟法庭进行表演的。这样的模拟失去了真实审判的复杂性和实战性,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毕业实习形同虚设毕业实习是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的一个必经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这一教学环节从效果看并不理想。学校基本上把大四最后一个学期的一段时间安排为毕业实习的时间,而且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压力下,学生在这个时间段忙着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无暇顾及毕业实习,真正到单位实习的并不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现在这种就业市场中,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在这一相对自由的时间里,往往会根据需要放弃实习去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其次毕业实习的方式不科学,它是一个必经的教学环节,不能等同于提前毕业,学校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不能放手不管,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在资金的投入、师资的配备以及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再次,毕业实习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考核基本上是要求学生填个表格即可,学生很容易过关,指导教师在思想行动上也不重视。

二、完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修订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传统法学教育的培养方案以理论课为主导,忽视实践教学,这在实践中已经暴露出了种种弊端。因而应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的研究和实施,制订一个明确而易操作的系统性的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其强制性地纳入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内容不仅应当包括庭审旁听、社会调查、专题辩论、模拟审判、法律诊所、毕业实习等,还应当包括《写作与口才训练》、《谈判技巧》、《法律职业技巧》等相关的实践课程,从制度上保障实践教学的地位。同时要规划和建设一批实用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课件,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安排,以指导和规范实践教学。[3]这样来促进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使其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法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改良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案例教学首先要厘清这里的案例,案例应包括错综复杂的素材在内,要具有典型性,不仅能反映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教育。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要得当。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掌握基本实践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模拟法庭列为一门必修的实践性课程,充分发挥模拟法庭的实战性作用。模拟法庭的教学实施,案例选取要适当,情景要真实。具体到审判,要尽可能的接近真实的审判。在开庭前的准备阶段,要和真实的审判相仿,仅确定将要审理的案件性质名称以及各方诉讼参加人员的名单,学生根据需要来查阅和搜集资料,整理出庭审材料。在开庭阶段,学生不仅根据事先的准备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诉讼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新情况,学生需要灵敏地做出应对,真正体现法庭的对抗性和随机性。庭审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予以总结和评价,以保证教学效果。规范毕业实习对教学投入有更高的要求,在经费和专项基金上要有必要的保证,政府和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政府也要给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鼓励司法机关、法律服务机构以及企业单位与地方院校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使这些单位支持和配合地方院校的毕业实习,以此作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4]毕竟办学不只是学校的事情,办学成功与否关乎社会各个主体。学校也要根据这些单位的特点和基本要求,完善自己的教学常规工作,规范管理,如在毕业实习时间的安排方面,在学生的组织管理方面等都需要规范化,既要保证教学质量又要注意保证合作单位正常工作的进行。

实践教学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 会计专业; 实践教学; 现状;建议

目前,我国有相当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没有足够地重视“职业”的意义,没有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办成“产、教、学”相结合的一体化职业教育。为了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教育部发出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培养实践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这三个关键环节主要是实训与实习。实习通常是顶岗实习,实训则是学校利用仿真、模拟的方式进行专业动手能力的训练。可见,搞好实践教学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关键所在,然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结果并不尽人意。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实践教学课时偏少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脱离了实践其理论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由于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传统的理论型教学模式还占有主导地位,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会计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不超过30%。这种格局与会计学科的特点不相适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教学计划下培养的人才,很难达到会计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

(二)实训教学项目单一

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实训时间的单一。除珠算、点钞、电脑传票等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外,主要的校内实训有《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企业综合模拟实训》,这些多数是阶段性实训。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有随堂实训安排,但实际上多数都是用来做习题,没有真正做实训。2.实训内容单一。无论手工操作还是电算化,多数只进行工业企业会计项目实训,而其他行业会计项目实训很少或没有。3.实训形式单一。虽然会计实训有手工操作、电脑操作,某些实训资料上也说要先进行手工操作,再进行电脑操作,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实训时间,往往只能两者选其一,使手工操作和电脑操作没有得到很好的结合。

(三)实践考核制度不严密

实践考核是实现实践效果的重要手段。无论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习,无论手工实训还是电脑操作,往往只注重过程考核,从而使得个别同学投机钻营,弄虚作假。以会计手工实训为例,在只注重过程考核的情况下,有的同学抄袭完成的账面反而比学生真正独立完成的账面要清晰,在成绩评定时反而成绩较高,有的教师甚至是凭感觉给学生定实训成绩。这样的实践考核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师实践经验欠缺

会计实训指导教师一般是由学校会计专业的理论课教师来担任,而绝大多数会计教师是学校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任教,缺乏实践经验,未亲身经历企业具体的业务环境,有的说是到企业锻炼也是走马观花。“双师型”教师多数是“双证型”教师,真正既有理论教学经验又有企业二至三年会计经历的教师凤毛麟角,在模拟实训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进行实训指导,以致于与实际相差甚远,致使“实训”成为纸上谈兵。

(五)校企结合机制不完善

校企结合主要解决的是校外顶岗实习。目前,多数学校是采用阶段性进行的,包括最后一学期前的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1―2周)和最后一学期的毕业实习。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使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进行1―2周实习的学生,学校的校外实习多数是在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不可能把更多的工作交给进行1―2周实习的学生去做,学生学到的东西很少,使校外实打折扣。毕业实习时间为一个学期,由于时间较长,相对好一点。

二、完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提高实践课时比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计专业有些理论知识学起来枯燥无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将更多的理论教学变成实践教学,则使学生学起来直观、易懂、有兴趣,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必须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减少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课时,增加专业实践课时。笔者建议将现在的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约为3:1的比例调整为1:1的比例。理论知识不宜过多,够用即可。实践时间要充足,避免使学生为了完成实践任务而加班加点,造成学生厌烦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这一点对于《基础会计实训》更为重要,它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以后学习专业课的基础。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丰富实训教学项目,提高实训效果

学校应根据课程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项目,在时间上做到既有随堂实训又有阶段性实训;在内容上既要以工业企业会计为主,也要兼顾其他行业会计,如流通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服务业会计及税收筹划等相关内容。实训教学项目要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多样化相适应,不能因为工业企业会计是最难的、最主要的,就忽略了其他企业会计,要避免无论手工做账还是电算化;无论《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还是《企业综合模拟实训》都只以工业企业会计为例的现象。在形式上要使手工操作和电算化操作有机结合,高职一般是三年制,前五个学期每个学期都有实训内容,至少有一次是一套资料既用手工做账,又用电脑做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电脑做账的感觉,体会到电脑的方便与快捷,真正实现手工操作和电算化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会计实训效果,同时,还能节约资料成本。

(三)完善实践考核制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使实践效果落到实处,无论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习;无论手工实训还是上机操作,既要注重过程考核又要注重结果考核,采用“过程+结果”的实践考核方法,这样做是相对完善的,是较公平的。以《基础会计实训》为例,“过程”考核占55%,“结果”考核占45%。“过程”包括建账、编制凭证、登记明细账、登记总账、编制报表、装订会计资料等情况占40%和劳动态度占15%,共55%。“结果”是教师将做账的内容整理成题目,采用抽签答辩的方式进行,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答辩,按其正确程度给予成绩,占45%。这样做的理由有四:1.账面内容是对学生书写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完整进行的考核。2.出勤是对学生参加劳动态度的考核,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敬业精神,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3.答辩或测试是对学生实践过程真实性的考核,避免只采用结果确定成绩可能带来的抄袭现象,同时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4.这种考核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试点效果明显。丽水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大一七个会计班级,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基础会计》理论考试卷面成绩两个试点班的平均成绩均高于总体的平均成绩。在试卷统一、没有复习范围、轮流阅卷的情况下,其中一个试点班级的平均成绩比平均成绩最低的班级高出8.55分。在2008年度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试点班的通过率均高于非试点班,且超过平均通过率10%以上。

(四)变“单师”为“双师”,提高实践指导水平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要用工学结合的模式培养学生,教师应先工学结合,教师实践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会计专业教师既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应具有丰富的会计实践经验,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笔者认为,要变“单师”为“双师”,提高实训教学水平,应以从学校内部挖掘潜力为主,以外聘企业兼职教师为辅。学校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提高会计老师的实践能力。1.对那些学历高、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动手能力较差、有“讲师+会计师”证的“双证”教师,鼓励他们走出校院,走出书斋,走进企业,走进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专业培训、顶岗锻炼或担任兼职会计,使他们及时了解会计实务的发展情况,在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为教学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取得讲师及以上教师职称而没有会计师等会计专业资格证书的,要鼓励他们在完成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同时,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企业实践;另一方面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资格考试,为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打下基础。2.学校可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具备会计师及以上职称的高级财会人员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外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从而拉近教学与实际的距离。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学习,选送部分学历较低、理论知识欠缺的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高等院校进修学习,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为了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应把会计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教师进修和培训纳入教师培训与管理计划,并在经费、时间上给予支持,使其制度化、规范化,最终实现变“单师”为“双师”,提高实践指导水平的目标。

(五)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再仿真的资料,也只是仿真而已。因此学生在实训操作中往往会认为资料是假的,从而将会计实训当成一般的会计作业来完成,未能达到实训的预期目标,一旦接触到实际业务,仍一筹莫展。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让会计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以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而顶岗实习也有一定的困难,一是企业无法同时提供这么多的岗位,目前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分散岗位。学校多联系几家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他们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每一个单位留出几个岗位给学生,一个班的同学同时进行实习,最少应有两个月,实习结束后下一个班同学再来替换。笔者建议,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不拿工资,有的话应是象征性的补贴。这样对于学校来说学生学到了真实的东西,对于企业来说也减少了支出,应该是双赢的策略。二是学生顶岗实习使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如学生顶岗实习中的技术指导和安全问题等。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是学校加大师资管理中的责任驱动和利益驱动双重管理力度,设计出一套完整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考核标准和操作流程,与用人单位合作,加强过程管理。目前我国尚缺乏规范工学结合行为的相关法规,学校应在熟悉已有政策法规的基础上,与用人单位加强感情联络,做到感情与法规双管齐下,要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得到相关工作经验,同时树立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

【主要参考文献】

[1] 潘云栋,王秋霞.高校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8(09):下.

实践教学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1B-0035-03

临床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活动中的作用一直不容忽视。它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融、涉及知识范围非常广泛的边缘科学,在临床实验室中应用现代化的仪器、方法、管理来分析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现状,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数据,指导诊疗活动、提高诊疗效率。随着近年来检验相关仪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诊疗对实验室检查内容与方法的要求日益增高,临床实验室的新项目、新方法不断涌现,对医学检验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检验医学教学应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发展,为临床实验室培养出能够充分适应新局面的检验人员。

一、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新要求

医学检验范畴的不断扩展、检验项目的不断增加、检验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使得检验数据在临床诊疗活动中所起的作用逐渐加重。因此,临床诊疗对检验专业的质量要求、速度要求、人员要求也不断增加。在这样的医疗环境下,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我们不能只拘泥于培养单一的、只具备操作技术的人员,而是要培养具有科学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型人才。

二、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培养高水平医生的教育应包括重复的训练、对训练结果严肃的评价以及学习者对评价的正确反馈。作为教学医院,如何能够尽快满足临床診疗对医学检验专业日益增高的需求、为医学检验科输送合格的专业人员呢?我们在实践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改革:

(一)了解实习生专业水平,开展个体化教学

1.首先,对医学检验实习生进行入科摸底考试:包括临检、生化、血库、微生物、免疫实验室以及相关生物安全的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考试。

2.其次,根据各专业考试成绩,将该专业成绩较优的实习生优先分配至相应专业实验室,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轮转。由带教教师实行一对一带教,培训操作技能与相关的理论知识,强调注意事项,接触初步的质量控制概念。

3.专业考试成绩最低的实习生,在主班岗位轮转一个月,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标本的接收、录入、查询、报告整理、报告发放、门诊采血以及相关问题的处理。由于主班工作主要集中在上午,下午主要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自学。

4.各实验室实习生在一个月后重新进行专业考试。与摸底考试相比,增加本月内实习内容,包括标本的前后处理、仪器操作技能与规范、记录填写、复查复检规则以及与临床沟通技巧、危急值报告、实验室信息系统的使用等内容。成绩最低者,下月进入主班岗位进行实习。

5.主班岗位实习生月末考试内容为检验相关基础理论、实验室Lis与His系统应用、实验室工作制度与流程、生物安全相关规定。原则上能够达到及格水平,即可进入临床实验室进行专业实习。否则继续在主班岗位轮岗。

(二)全面丰富教学实践内容

改进以往实习生只进行标本检测相关工作的实习内容,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逐步培养知识全面、流程熟悉、适应能力强的检验实习生。

1.针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相关临床诊疗知识匮乏的特点,由带教老师重点讲解实验室数据结果与相应临床疾患之间关系的内容,加强实习生临床相关知识的理论基础。

2.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拘泥于标本的检测,而是由带教老师负责讲解本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概况、检测原理、仪器保养维护以及简单故障的处理。要求实习生离开本轮实习岗位时,能够掌握本室操作规程及简单故障的处理。

3.树立临床医学实验室管理意识。熟知《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各级各类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实验室管理流程,能够树立协助管理人员开展相关工作的意识。

4.熟知医院感染相关工作的要求、内容、流程。检验科微生物室协助医院感染科开展的相关工作现已成为院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实习生需在知晓相关要求的前提下,熟悉相关流程,明确此项工作内容及要求。

5.建立循证检验医学的意识。随着临床医学实验室的不断发展,其功能不再是单一的标本检测和报告发放,而是要逐步树立循证医学的意识,学习对工作内容进行追踪和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的证据。

6.全年参加科室内、外的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实习生参加院内外感染、急救、质量控制、护理等方面的培训,以及行业内的专业培训,扩展知识面、了解医学检验前沿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动态,有助于早日进行入工作角色,提高工作质量,满足岗位要求。此外,有意识地培养实习生查阅专业文献的习惯,使其了解行业动态,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7.开展医学伦理与医德医风教育。医学伦理学为培养准医生的人文职业素养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实践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实习生进行医学伦理学与医德医风教育,能够使其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保护患者隐私、改善医患关系。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诊疗病例,良好的医学伦理素养有助于提高医疗工作质量,促进医疗活动的顺畅实施。

8.参与科研活动。医学生在校主要接受的是医学理论教育,进入工作岗位后,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因此,在实习期间参与科室科研课题的实施,能够尽早、有效地培养科研意识、熟悉科研思路、提高科研技能。

9.参与科室工作会议,树立主人翁意识。实习生参加科室工作会议,熟悉国家卫生工作及临床实验室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将对科室架构、日常工作、行政管理等产生一定的认识,并有助于了解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培养医患沟通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时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人民群众对医疗活动的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以更好地解决诊疗活动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临床教学实习,承上启下,非常重要,一定要重视学生人文科学知识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多实践,增强其沟通能力。带教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进行言传身教,教会实习生处理简单的医患沟通问题,并培养实习生的应急能力,将有助于其在工作岗位上提高医疗质量、保证诊疗过程顺畅、避免纠纷。

(三)定期进行实习效果汇报

每月最后一周由实习生在带教教师指导下制作幻灯片,汇报月实习内容与实习效果,并提出建议与意见。科室带教负责人负责记录并逐一落实实习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四)开展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因此,教学评价结果是教学效果的综合体现。

1.开展技能考核。

杨海燕等对229名临床本科毕业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出科考核、毕业考核所占总数的比例為41.9%,而过程考核和阶段考核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24.7%和18.1%。鉴于此种情况,各实验室实习生每轮转周期(约一个月)(下转128页)(上接36页)将进行本室阶段考核,轮转半年后在带教老师的全程监督下进行实验室实习内容的讲述与操作,由带教老师逐项进行打分与效果评价,并在下一轮实习生轮转中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工作。

2.开展专业竞赛。

六个月实习期后,实习生完成全部实验室及主班岗位的轮转,即进行专业竞赛。由各实验室组长负责准备理论与操作试题各一道,进行限时竞赛,记录成绩,并作出评价。

(五)开展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能够提供实时工作场景,不仅教学效率高,且效果显著。通过模拟急诊检验、急诊用血的工作场景,培训实习生对急诊检验、输血进行合理的时间配比、提高检验效率的能力。

三、结束语

医学生生产实习阶段是其专业生涯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具备基本的伦理品德、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具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都将对其职业生涯起到重要的作用。

张璟璠等通过参与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体会到在今后的临床教学中要通过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临床技能培训,把临床思维培养和临床技能训练进行紧密结合并贴近实际,实现临床医学教育质量的持续发展。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注重医学检验实习生的全方位素质培养,有助于为临床医学实验室输送合格的储备人才,为检验工作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左岩等

    参考文献: 

[1]赵志敏.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医学伦理教育——以神经内科为例[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3). 

[2]牛莉.临床教学实习中护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思考[J].大家健康,2016,(21). 

[3]杨海燕,冯慧芬,靳荣荣.临床本科医学生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2016,(6). 

[4]张璟璠,刘俊芬.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培训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8). 

[5]李艳.浅析我国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交流与合作[J].大家健康,2012,(7). 

[6]刘丽华.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1). 

实践教学的建议范文第4篇

临床医学可以说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很强的医学学科,所以务必要加强临床医学的实践教学环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实用型人才,是摆在每一位医学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1]。本人通过自己多年的医院教务工作,总结了如下实践教学方法:

1 临床医学教师应多去参加临床实践,有针对性的授课

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的人才需求逐渐增大,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医学教育改革不断加大力度,那么医学职业教育也必然要做好这一过渡和转变,积极加大力度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医疗事业输送,在这样的前提下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将被学校作为重点教学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的医疗设备快速的更新换代,尤其是大型医疗设备更是日新月异,所以,通常学校滞后的教学条件根本满足不了临床实践教学的需求,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医学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1]。为了妥善的解决这一问题,临床医学教师一定要走出校门,多去参加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实践,教师不但能够掌握现代医学的前瞻性知识技能,同时也能把这些实践得来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教学工作中,使教学内容和课堂气氛都提升上来,大大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并不是一成不本文由收集整理变的,为了实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因材施教,做好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和训练。

2.1 运用好病例讨论课 所谓病例讨论是指学生应用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概括,应用好病例讨论课能够培养出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2],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病例讨论课。教师在一个阶段理论学习结束后,教师应找一些和理论学习中相匹配的疾病为学生提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动脑分析病例并借助辅助检查,结合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病例做出初步的诊断,并且教师要指导学生为该病例拟定一个具体的处理方案,全方面的提高学生应对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运用病例讨论课时,可以让学生书写出病历发言稿,然后再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待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应提供指导意见并进行相关的补充,并做最后的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病例讨论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了解和掌握病例讨论的程序,并在实践中学会病历的书写,更值得一提的是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将逐渐掌握了临床诊断的基本程序和临床思维,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计算机模拟临床应诊分析系统的应用 计算机已经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医学领域计算机模拟临床应诊分析系统的应用为医学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所谓计算机模拟临床应诊分析系统就是把临床医生应诊工作的程序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然后制成光盘或软件存储到计算机里,形成了方便教学的多媒体课件[3]。

“模拟应诊”系统的应用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武装成为医疗事业中的应用型人才,不仅为今后进入临床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解决了见习患者资源不足的常见问题[3]。同时这也是目前临床医学等专业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方式,能够从一个侧面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2.3 学生进入医生患者角色,训练临床实践技能 学以致用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和自身的价值,所以职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多年来这种做法也让我们看到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所以,当前的职业教育应充分的认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一堂课中,教师应设计好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践操作的时间分配,这一点尤其重要。可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讲理论知识、操作要领,用其余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医学操作技能训练,并在最后留出总结的时间。在做技能训练时要让学生进行分工,扮演医生、护士和患者,进入角色解决技能训练中的各种问题,然后教师进行检查指导,同时可以有侧重的录下学生操作的片段,下课前十分钟让学生进行对比观看并讨论,最后再由老师做一次示范,纠正学生们在技能操作中容易犯的错误。需要强调的是医学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不仅不会耽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巩固相关的医学理论知识。

2.4 电化教育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医学知识的掌握有极大帮助。在众多教学手段中,电教片通常能够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为通过电教片能够直观地把体格检查的方法、典型体征展现给学生,强化了学生的视觉、听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4]。目前,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普遍应用,突破了单一知识教学模式,充分遵循了教学规律。

3 建立良好的校院关系,为做好临床实习奠定基础

3.1 院校关系良好能够使教学空间得以拓宽 由于临床医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所以学校作为理论教学基地而医院作为实践基地,二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好处之一是能够及时的做好患者的工作,好处之二是能够有效的运用特殊病例进行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5]。比如:在一个阶段性教学结束后,带教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相应的临床科室去参观和实习,让学生把近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病例有机的结合,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增加实践经验。经常去亲自观察和体验,可以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强化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教学的建议范文第5篇

急诊医学是临床危重急症诊治的第一环节,强调第一时间的诊断正确率与抢救成功率。对于各种急危重症的快速诊断,有效抢救直接决定着患者的转归与预后,这就要求急诊医学科医生具备特定的临床思维方式、知识体系和临床技能,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利用各种临床信息得出结论并正确处置。医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与各级医院间、院内各科室间、家属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必须的。

目前国内急诊从业人员普遍存在诊断思维窄、处置反应慢、动手能力差等问题,现有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其需求。急诊医学迫切需要改革:急需构建与拓展与其发展匹配的知识体系,探索与建立相应的教学手段,锻炼与提高更符合临床实际的诊断与处置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为更好的促进急诊医学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建立急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应该要满足以下要求:(1)拓展急诊医学思维,提高快速诊断的能力;(2)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3)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技巧,养成终身学习、自我学习的习惯;(4)提高满足急诊从业需求的综合人文素质;(5)以医学实践为导向,培养能独当一面的实用性急救人才。

因此需要对目前急诊医学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整合课程,改变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

1 交叉学科知识点的整合

通过横向和纵向整合,使知识点涵盖相关交叉学科,拓展临床思维急诊医学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多个科室,病种涉及到呼吸、循环、消化、血液、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疾病发生发展时心、肝、肺、肾等多个器官可同时受到累及,表现出发热、腹痛、胸痛、呕血、抽搐、昏迷、休克等多种症状,加上对急救工作“快捷、有效、安全”的要求,需要急诊医生具备全面的临床各科诊疗理论、知识和技术。因此建议对急救医学的授课课程应采取以系统为模块,以症状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改革。

1.1 纵向整合――以系统为模块,建立涉及多学科的急诊医学课程体系:以“系统为模块”是指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每一个器官系统的教学都是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将基础医学的内容与临床各种常见急诊的内容融会贯通,在急诊医学临床课程的基础上整合了相关基础医学的内容,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急诊医学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对急救医学知识全面系统的掌握,并使其对疾病有了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同时也符合人们认识疾病和学习的规律,使得急救医学这门新兴的学科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课程[1]。将急救医学的课程按照器官系统整合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急诊等多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除讲述每种具体疾病的诊断治疗外,简明扼要地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 的相关内容,并进行有机动态的融合,这就是所谓的纵向整合,重点在于对疾病的全方位的理解。

1.2 横向整合――以症状为主线,培养急诊特色的临床思维:打破原来教学过程中“内、外、妇、儿”的传统分科,以发热、心悸、呼吸困难、疼痛、出血、抽搐、昏迷、休克等常见急诊症状为主线,对课程进行整合,强调疾病诊断程序的逻辑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快速准确诊断和处理疾病的能力。在以症状为主线的课程整合教学中联合运用基于问题的(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和循证医学( 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诊断思维的训练[2]。

2 教学方式的整合

目前国内对急诊医学的教学方式大多还停留在大班授课的阶段,部分大专院校有开展零星的PBL教学及临床见习,但受急诊医学本身特点的影响,学生动手机会少实践技能差,鉴于此建议可进行了以下的尝试:(1)以症状为主线,根据急诊医学特点,构建PBL教案库;(2) 在授课方式上,使用经典案例,进行情景教学,模拟临床场景,不断训练和强化学生快速病史采集、重点体格检查的能力;(3)引入标准化病人[3],对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并同时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协调能力;(4)利用电子模型人(如高级心肺复苏模型人、气管插管模型人等),锻炼各种应急状态下的动手能力,提高抢救的正确性及有效率。

比如在讲述腹痛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先进行PBL教学。在PBL教学的过程中,设定一个老年的女性患者,突发急性上腹痛的病例。然后一步步引导学生思维发散,让其了解腹痛的疾病可能是腹部脏器炎症、穿孔、梗阻等原因导致,腹腔外疾病也可以引发腹痛。并在授课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病人,模拟临床接诊状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加强对病史采集的训练。然后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利用EBM方法搜寻目前最合适的治疗手段,并进行讨论。然后再进行理论授课,将PBL教学过程中呈现的问题,以及腹痛的相关常见疾病按病理病生发病机制治疗手段等进行讲授。最后在网络上留下一个新的病例分析,让学生自行查询相关资料,明确诊断及治疗方式,以独立报告或者小组讨论的形式上交,作为平时得分。

3 考核方式的整合

传统的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中, 教师专注于该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而以“结果为导向”的课程计划( Outcomebased curriculum) 不仅是知识的传授, 而是要紧扣毕业生应达到的培养目标来进行[4]。建议①在笔试中增加涉及基础和临床多学科的多选题、以病例为基础的分析题,培养临床思维;②增加非考试考核:如自行选定学习内容,独立完成论文;通过文档、音像和多媒体自学,按时完成规定作业和实习获得学分;③增加能力测评: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和互助完成制定学习目标;利用小组讨论表现获得学分;根据网络留言、评论给以不同程度学分奖励等;④利用网路平台及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利用QQ、微薄等网络资源或构建专业网络平台,定期教学计划、教辅资料、讲义或相关文献,组织网络讨论,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具有实践性的急诊医学人才,其特点为具备多学科交叉的临床思维,现场的快速反应,正确的诊断能力,恰当的处置手段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希望通过整合教学模式、考核模式,利用网络等新兴教学手段使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以提高 实践技能为导向,着重与实际相结合,增强边采集、边诊断、边治疗的能力,提高第一时间诊断及处置的正确率。并使学生学会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近年来,我科在进行急诊医学改革尤其是整合教学方面作了教案编撰、教学方法研究等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急诊医学教学改革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今后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改进,努力提高急诊医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魏武,王庸晋,宋晓亮,等. 以急救医学为平台的课程整合改革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34-35

[2] Savery JR. Overview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Definit ions and Distinct ions[J] . Th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2006(1): 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