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规划分析

教育规划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规划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规划分析

教育规划分析范文第1篇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专业,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并且给予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有着极高的期望,所以对于相关学校而言,理应加强学前教育相关方面的改革,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幼儿教师。

 

一、学前教育专业现如今的社会现状

 

由于我国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家同时对于教育方面的改革投入了相当大的关注,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也有了更加新颖完善的发展要求,相关专家提出,幼儿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同时也要提高综合素质方面,这就使得各大院校对于本校实际教育情况做出了不同的改革与提升。

 

作为一门非常热门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在新时期的要求下对于教师的质量、社会对于幼儿教师需求量等都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每个教师需要分析自己所在区域的学前教育实际发展状况,然后提出相对应的改革方法,作出符合该地区的教育转变,确保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满足当地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加强对于幼儿专业教师的相关培训和审核,确保每一个教师都尽心尽力的完成他要完成的责任和义务,严格监管教师工作;顺利发展幼儿教师行业也需要在课程设置上、教材选取上寻求一个明确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教育的同时还有对其进行更深一层次的讨论与研究,日常的教育工作要做到严谨对待,全面发展,向着教育事业同一个目标共同发展进步,加强改善自身水平的同时时刻关注国家相应的政策变化,响应国家号召,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繁荣昌盛发展。

 

二、学前教育课程规划改革与设置

 

社会对于学前教育相关专业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因此学前教育体制的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首先改革的项目就是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现阶段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基本上采取的都是模块化方式,但是某些专家指出,在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时候可以突出这个专业的特色,增加学生就业率,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多关注教师中和素质的提升;当前学前教育课程中有许多教学内容重复,必读说相关题目的重复,不同学时相同学习内容的重复;还有一些学校虽然对学前教育专业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改革力度太小,变化不明显,仍然重视理论知识讲解,忽视实际实践,取得的效果很小,最终毕业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市场需求。

 

三、学前教育课程规划的具体措施

 

1.教学理念的创新以及新的道路的开拓发展

 

从教学本质来分析,学前教育是面向幼儿的启蒙教育,在这个方面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把握幼儿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认知的能力,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和辅导开发学生智力,对于幼儿后期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整个学前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好核心理念,拒绝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而是要关注于幼儿自身成长等方面,提升幼儿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幼儿在以后的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减轻后期学习压力。

 

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管理角度,不实行强制性的管理,尊重学生,对于犯错的学生耐心教导,明确培养学生发展成长能力,将新型的教学管理做好,做棒。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在幼儿时期所受到的某些影响可能影响其一生,并将有而近期的表现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例如在幼儿哭闹不止的情况下,首先确认其是否身体不适,在对其进行仔细询问,发现问题所在后,不能一味的进行指责或惩罚,而是不断地给他讲道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对于实践环节的有效加强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如果仅仅是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熟练运用知识的同时还要有实际工作的经验,所以说相关学校还要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价钱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真实的实践检验处自身的不足之处,然后加以改正,不断充实自己。实践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有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其中内涵,监理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到相关的学校进行实际了解和学习,分析幼儿心理发展特征,甚至包括学习教室布置等。可以安排相关的幼儿园实习岗位给即将毕业的学生,提高他们的能力。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的就业思想,给予正确的引导,降低学生失业率,鼓励一部分学生到幼儿园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做一些具体实际的教学工作。

 

3.改变教学方法,引入游戏教学法,开展亲子活动

 

游戏教学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到应接受的知识。适当的开展一些亲子活动,例如定期举行亲子运动会,开展例如亲子接力赛、亲子两人三足等一系列亲子活动,积极的对亲子运动会进行宣传,使更多的家长和学生参与到其中,增添亲子间的默契与感情,也增加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情。

 

4.适当的改变管理模式来促进教学发展

 

目前学前教育的管理模式仍然有所欠缺,问题层出不穷,难以得到合理的解决,大多数教师对幼儿实行强制性的约束管理,甚至是约束幼儿思想,对于学生发展没有一点好处。因此学前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需要从管理理念方面改革做起,完善传统管理方法,结合新型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最大程度上给予幼儿更为有利的生活学习环境,从根本上改变管理模式,促进教学发展。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是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教学方式和理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要想从根本上完全解决这些难题,就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努力,完整的体现出学前教育应该有的教学特色。面对当下的教学现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教学理念,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技能的培训,为未来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特色打下坚实的基础,开辟出更为长远广阔的道路。

教育规划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园规划;场地利用;鲤鱼跃龙门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中国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内,项目用地南临永泰大街、北接永康大街、东衔望都路、西邻肥子路,项目用地内有10m左右高差的台地,斜向近乎45°分割用地。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119621m2(约180亩),容积率为0.445,建筑密度为12.21。

2设计理念———打造孤竹文化、校园文化和设计创意相结合地方独有的文化学校,创建“一心、两面、三区、四轴”美丽的校园

2.1“鲤鱼跃龙门”设计理念创造校园中心(一心)

以“鲤鱼跃龙门”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过程,聚焦于校园中心(一心)———“龙门跃化”广场,赋予学生奋发努力、“鱼化成龙”的励志意义。生活区设在用地的低面,教学区、实训区设在用地的高面,通过学校食堂、孤竹文化长廊和“龙门跃化”广场自然地层次过渡联络,组成科学合理的学校功能序列;同时也和卢龙县的龙相映成趣,更加突出卢龙学子的地域特征。

2.2充分利用地形创造校园两个地面标高变化(两面)和三区的特色

方案基本保持了原有地貌,充分地利用地形的3~10m高差和自然地形特点,紧凑地结合了教学区、生活区和活动区之间的使用功能、交通联系和整个校园景观序列,最大可能地减少了土方工程量,形成了学校独有的校园场地“两面”和有机的“三区”特色。

2.3功能的高效组合(三区)

本方案以“教”和“学”的本质需求做为出发点,将办公区、教学区、生活区的独立空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各部分既联系便捷,又功能独立;使各功能空间既好管理(封闭),又能摆脱传统式封闭的教育空间模式。在校园创造出许多开敞空间,供学习交流之用。

2.4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打造校园四个景观轴线(四轴)

利用场地的高低错落布置了丰富精彩的四条景观轴(四轴),通过深刻提炼卢龙县的地域文化,并将其融入校园广场、室外连廊、景观小品、历史文化墙等方式,赋予了充满浓厚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在享受不同的视觉景观盛宴的同时,让师生们深刻了解卢龙县历史文化,致力打造了卢龙县专属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

3总平面设计

3.1主入口分析

项目用地南侧的永泰大街已经形成,相比于还未形成的东、西、北侧道路,道路红线最宽,更便利联系城区主干道。东南侧地势较高,形成眺望景观的优势,诸多的先决条件下校园主入口设在东南侧最合理,同时应和了中国传统的“坎宅巽门”的设计原理,还在地势上形成鸟瞰校园景色形态。

3.2功能分析

建筑布局成相互半围合的建筑群落,即便捷联系又分区明确,布局分为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和中心景观广场。建筑群落之间形成开合空间、渗透空间,创造了交流空间,使校园空间层次丰富多彩。综合办公楼和一栋主教学楼通过门楼形象的展厅联系成沿永泰大街的一栋主体建筑,并后退建筑红线50m,形成广场和停车场,成为用地东南角的标志性建筑。门楼形象的展厅中心开广口圆形洞口,即解决展厅间接采光问题,又形成进入教学区的天人对话场。其前面摆设两组四列卢龙出土的父丁簋的复制品做引导,显著突出门楼洞口的建筑群主入口,在主入口下即形成强烈的南北主轴线,还引导人对“天问”的好奇。从南到北布置教学楼、阶梯教室、实训楼等教学区用房,其中阶梯教室做为公共的教学空间与对面的中心景观区做了空间对话。由学生公寓、食堂综合楼组成的生活区设在用地的北侧,并在永康大街设置用地的次入口。食堂综合楼设在对教学环境影响最小的东北角———校园的下风向位置,是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的功能上下交通纽带,同时也是用地东北角的标志性建筑。活动区设在用地西侧,从南到北分别设风雨操场、篮球场、排球场以及400m南北向标准运动场。活动区、教学区和生活区围合形成了中心景观广场,使校园形成最大范围的景观绿化。另外在用地的西南角和北侧各预留了建设用地,供将来扩建和教育配套设施使用。

3.3交通分析

校园采用人车分流,车行在用地设成环路跟校园内人行道路分离,保障了校园空间的宁静、安全和景观。教学区和生活区、活动区之间的垂直交通采用了三种方式:一是中心景观广场通过间歇式的台阶和平台的方式逐级缓缓而动,上下行进中享受时间、空间和景观的变化;二是通过食堂内外部楼梯和台阶解决;三是通过沿地形高差设计的孤竹文化长廊内部楼梯解决。为了食堂、超市等的货流交通通畅,在食堂综合楼北侧单独设置了货流集散空间。

3.4景观分析

———孤竹文化、校园文化和设计创意结合打造四条景观轴校园景观沿着四条景观轴展开,教学区南北景观轴以入口处“簋列迎宾”开始,进入教学区是励志学塔,形象自卢龙县陀罗尼经幢塔造型,西侧是“书院闻声”广场,取意卢龙县内的书院山,经过东西两侧的建筑和柱廊,抵达组织上下交通的食堂部位,对景是“首阳列屏”,取意卢龙八景阳山列屏和卢龙境内的首阳山;接着转向东西向生活区景观轴,进入学生公寓围合空间,以“花径观鱼”和锦鲤雕塑为核心的园林绿化成为学生们的生活乐园;向西来到校园南北景观轴,其北是取景框式校园次门,向南映入眼帘的是雄伟庄严的国旗。在这里景观轴线45度向东南指向中心景观广场和孤竹文化长廊,间歇式的台阶和平台缓缓而上,神圣的“龙门跃化”广场和鱼化龙雕塑展现卢龙学子化龙成才的美好前景,也是校园核心的景观主题。孤竹文化长廊成为校园上下联系的交通枢纽,又为师生提供了交流、休憩的空间,成为校园因地制宜的特点,其挡土墙以文化墙的形式成为孤竹文化、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以鱼化龙雕塑为中心还形成一条东西景观轴,向东可以仰视阶梯教室和斜屋顶上的比喻光阴如梭的时钟,向西是以卢龙县传说飞将军李广射石为题材的“金石为开”文化石。

3.5雨水排水设计

用地基本保持了原貌,整个场地自然排水。西北侧低处用地采用雨水回收技术,把雨水回收集中于中心景观广场周边并作为水景景观,东侧和南侧地块在保持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做平整和修补。

4建筑平面设计

建筑平面把交通空间、卫生间和附属用房等辅助空间布置于北侧,日照较好的南侧全部留给了功能房间和教室,空间尺度适宜。多处设计的交流休憩空间,使“教”与“学”空间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因为学校更倾向于职业技术专业,需要的技术操作空间较多,宿舍和教学楼的屋顶做上人和种植屋面,提供了更多的休息、交流和学习实践空间。

5建筑风格及立面设计

建筑采用简洁的现代风格,简单的建筑体块组合形成了丰富的内外空间。教学楼和学生公寓采用校园红建筑主色彩(红砖)加部分白色涂料点缀,强调了建筑群的文化感和历史感,体育建筑采用活波的曲线和浅色铝板与白色为主暗红为辅的食堂相呼应,丰富校园色彩的变化。另外,为了便于识别,在立面增加了1、2、3等数字形象造型,增加了建筑趣味。

6技术措施

教育规划分析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依据对小城镇现状布局与交通问题的调研,分析小城镇的建设和交通布局现状的成因及利弊效应,对小城镇交通问题特征、交通方式特征作出初步研究,并分析了小城镇布局以及交通发展趋势,提出了小城镇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对策。

1 小城镇的交通现状和特征

1.1 小城镇的交通现状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建制镇90%以上是过境公路穿城的布局,这种小城镇穿心式过境公路布局在一定时期对城镇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城镇经济和公路运输机动化的发展,城镇用地和交通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沿路布局造成外部成本大大上升,对城镇进一步发展带来的制约作用超过促进作用,其弊端和矛盾越来越凸现出来。

1.2 小城镇交通特征

1.2.1城镇交通车辆构成复杂,交通方式多,交通流量呈加速增长趋势。货物运输以卡车、农用车、拖拉机、兽力车为主,同时还有三轮车、板车、手推车及肩挑人背。居良出行,镇区内以摩托车、自行车、步行为主;镇外以客运公交为主,私车较少。不同类型、不同速度的车辆以及行人之间的相互干扰,是造成交通混乱的重要因素。

1.2.2道路设施差,技术标准低。小城镇道路大多是自然形成的,或曾规划过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完全按规划实施,以致道路缺乏系统性,功能不分、性质不清;甚至过境道路穿越中心区,与城镇干道合二为一。

1.2.3交通流量和流向多变。在小城镇人口构成中“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有固定工作的人和学生的出行比较有规律。同时还有很多无固定工作的人,加上赶集、购物,使得城镇行人和车辆的流量大小在各个季节甚至一周、一天中均有较大的变化,各类车辆的流向、流量及其比例均不固定,一般常在上下班及上学放学、集市时形成流量的高峰时刻。

1.2.4交通流缺少组织、交通设施不健全。道路照明、交通标志、交通指挥信号灯等设施缺乏,对道路交通的使用者也非常的不利,致使交通混乱,在交通高峰造成拥堵。

1.2.5交通量增长速度快,交通设施不配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道路与停车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增长的机动车交通量。特别是有些经济落后的小城镇,往往只有一两条路况较好的门面性道路,整个道路不成系统,成为车辆出行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同时,静态交通设施匮乏,停车场地少,路边停车的弊端越来越不容忽视。

1.2.6道路布局不够合理。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没有规划的指导,城镇生长轴和城镇形态的发展一般都依赖于过境公路,沿线两侧展开,过境公路相当于城镇的主干道,穿镇而过,其他道路相对狭窄,在发展过程中,支路间距不均匀,造成道路系统的先天失调。

1.2.7路产路权缺乏管理,道路资源被侵占现象严重。城镇的原始积累和发展源自过境公路的带动作用,而这种作用又具体表现为兴办市场、沿路开店。城镇因为过境公路穿城、过往人员杂、管理力度小等原因,因而给管理整治带来难度。摊贩一般占用人行道,导致行人通行的不便,甚至被挤到车行道上去,严重阻碍了交通,并且引发交通事故。

1.2.8城镇公用集聚场地少,把过境公路作为临时广场使用。在小城镇受地方风俗的影响,在民间每年还保持着开庙会、赶集市等传统民俗,沿路设雉,搭台唱戏,造成越境车辆的通行困难。

2 对小城镇交通问题的成因思考

2.1 重生产轻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指导思路下,小城镇管理层往往把生产放在第一位,对基础设施建设与生产发展之间的关系缺乏长远的考虑和正确的认识,导致了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2.2 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由于历史原因,小城镇布局大多比较自由,不利于道路的建设,特别是在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拆迁改造难度很大。小城镇又大多依托过境道路形成,城镇的主要功能沿过境道路分布,若重新建设城镇中心,资金仍是关键。

2.3 缺乏管理和技术人才小城镇在人才和技术方面都比较欠缺,难以制定出有远见有实效的城镇建设策略。规划编制固然可以通过外援得到技术支持,但请来的专家大多仅提供规划方案,缺少具体的操作指导以及后期的建设跟进,规划的落实势必大打折扣。

3 对小城镇交通问题的对策探讨

3.1 资金是关键使有限的资金价值最大化、取得最好的效果,需要科学预算、合理布局,以及运用专业的分析,因地制宜,降低成本,提高道路的使用率,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3.2 科学规划是保证作为城市发展过渡时期的小城镇,有着当前的交通特征、交通需求,同时也面临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交通方式的变革,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策略指导城镇规划。城镇功能布局和道路系统的规划需要有远近结合的思想,留有余地,保证城镇功能转型和交通弹性发展的需求,真正地做到可持续发展。

3.3 对城镇交通现状深入调查,引入交通影响分析科学地规划城镇用地布局和路网结构,使功能布局、人口分布、出行需求、物流走向与路网系统相一致,达到道路利用的最大化和交通需求源分布的最优化配置。均衡土地利用开发的强度,缓解因规划功能不合理造成的出行距离总量增大、局部道路负荷过重问题,保证城镇发展、路网系统与交通体系的有机协调。

3.4 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城镇的对外交通,不仅仅是城镇内部交通的依托,更是联结城乡乃至区域的纽带。在处理过境交通的问题上要从区域的角度,综合考虑城乡发展,理性而科学地处理城镇和过境道路的关系。

3.5 加强城镇的对外交通设施建设城镇交通直接影响到城镇在区域中的地位、投资环境。同时,对外交通设施.如站场、码头、铁路等在城镇内的位置、布置,对城镇本身的空间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不能正确地利用对外交通设施,则会阻碍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3.6 在用地规划布局上要尽量避免沿过境干道两侧均衡发展小城镇功能结构较紧凑,镇区人流车流较大,应尽量减少对过境干道的穿越,使其沿过境干道一侧发展,过境干道与城镇内部交通宜分离。

3.7 建立科学的交通管理体制规范道路交通秩序,提高道路交通设施的利用率,增强市民的交通意识。从而提高小城镇交通的效率,建立良好的城镇交通秩序。具体措施如完善交通标志、信号灯控制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制定相应的地方交通法规;进行交通知识的普及;对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进行综合调控。

教育规划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 区域分析与规划 模块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241-02

1 引言

伴随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区域规划出现了蓬勃发展新景象。其中之一是区域规划类型多样化:(1)地方政府或由发改委组织编制的“功能区划”、发展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发展战略规划;(2)建设部门组织编制的区域规划、城市群规划;(3)国土部门组织编制的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另一种景象就是区域规划目的性、实践性性越来越强。区域规划已由过去求全求齐、面面俱到变成为设立有限的规划目标、着重解决主要矛盾的规划。

在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课程中,如何使《区域分析与规划》这一门课程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能满足各类型区域规划工作人才培养的需要,切实提高城规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本文对模块式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2 模块式教学的内涵

“模块课程”的概念最早于上一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英国出现,近几年它在俄罗斯的教育研究中得到较大的反响。[1] 所谓教学内容模块化,就是以教材为基础,按照模块的形式,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也就是将整个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模块”进行教学。每个“模块”有鲜明的主题,有突出的重点,同时有相关的基础知识、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可以延伸的内容。[2]

经验表明,模块教学方式,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师的合作交流和科研能力的成长,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3]

3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模块式教学的可行性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国内工科、理科、农林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经济地理专业、自然地理专业等许多专业都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为教材。该书共15章56节,字数达63万字。[4] 各高等院校该课程教学时数普遍三、五十个课时。在如此短的教学时间内,要系统讲授这么多的专业内容,而且该课程涉及规划空间尺度较大,让学生短时间内融会贯通,有一定难度,效果也不一定好。如果将课程内容模块化,精心设计,突出课程重点,效果将更加理想。《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进行模块式教学的可行性理由如下:

(1)模块式设置,有机整合课程内容。

模块教学的提出是基于系统的整体观念。《区域分析与规划》教材虽然每个章节有一定独立性,但是区域规划是个有机的系统工程。各章节上下内容联系颇多,易于拆分,易于合并,也易于将课程内容模块化。各院校各专业的教师可以按照自己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设置教学模块,充分体现理科、工科、农林学科不同背景的专业教学特色。

(2)模块式教学适合与规划实践结合。

该课程应用性强,本科教学应该和区域规划实践相结合。模块设置可以根据区域规划工作阶段或主题,设置相应教学模块。针对不同模块主题,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现场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将实际的问题融入课程,加强教学与规划实践的联系。因此,本科教育不但能承担起培养行业高端研究型人才的需求,而且还能承担起培养大量高水平基层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责任。[5]

(3)本科高年级适合进行模块式教学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有四年制和五年制两种学制,一般到高年级才开设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如同济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安排在第7学期,中南林业大学安排在第8学期,中山大学安排在四年级学习。对于高年级的本科生来说,有能力进行教材自学和查阅课外文献,可以适应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组织,能够适应模块式的教学要求。

4 教学模块的构建

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要求,对该课程划分不同的主题模块组织教学。例如,教材内容为区域分析知识的,划分为“区域定位”主题,可以相应延伸教学内容为区位分析、功能定位、产业定位等不同内容;教材为空间结构知识的,划分为“区域开发模式”主题,结合国家五个统筹政策,延伸教学内容为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等;教材内容为土地利用知识的,划分为“功能区划”主题,延伸教学内容为区域管治、主题功能区等。需要说明的是,课程模块的设置可塑性很大。模块主题的设置和延伸的内容都是灵活的、可变的,每个模块的授课时间和教学实践时间也是可调整的。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有鲜明的主题,教学活动紧密围绕主题展开,师生可以有很好的教学互动。讲师可以结合各自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考虑目前形势和专业热点,灵活设计每个主题模块,实际上突出了课程的多样性和实践性,体现了具有特色的差异性教学,本专业学生普通反映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模块式教学对师生的要求

模块式教学要求师生互动和良好的协作关系。模块式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于模块设置,而教师在模块设置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本人需要精心钻研教材,还要有良好的区域规划知识积累、理论修养和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去设置教学模块,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智力和思维的训练,有效组织教学。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自然对学生的学习就提出了新的要求。模块教育要求学生由过去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要求学生围绕模块主题,自主预习和查阅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互动,不断培养自主学习的技能。

6 结语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性强,与规划工作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课程内容前后相关,易于划分为若干模块,适合进行模块式教学。模块式教学是课程教育方式的重大改变,改革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变为开放的、灵活的师生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升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丹. 模块教学 ―― 二十一世纪适合社会及人发展的教学形式[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111-115.

[2]周宝娟. 园林专业城市规划概论课程教学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11):101-103.

[3]高明海、王宝乾、靖晓英. 高等数学模块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102-104.

[4]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6.

教育规划分析范文第5篇

引言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正处于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紧束和生态侵蚀的压力。

在用地总量上,全市现状建设用地已接近《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年的规划目标,若按照以往的新增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将提前突破建设用地“天花板”;从土地利用大结构看,城乡建设用地占比已接近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5%;从建设用地内部的小结构看,上海工业用地规模占比较高[1]。另一方面,新编制的《上海绿地系统实施远期方案》要求,直至2020年,上海绿地面积从10万hm2增加到28万hm2,目前在中心城区内大量、大规模地增加绿地难度很大,城市绿化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从上海居民生活品质来看,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急速膨胀,带来了社会人群对生存环境条件、文化精神的强烈要求,休闲时代的到来给上海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今年调整后的最新法定假日放假办法,市民长途旅游的选择意愿有所下降,受到“周末游”、“家庭游”等近距离出行活动规律的影响,市郊空间层次的游憩活动比例正大大增加[2]。

在上述背景下,需寻求有效手段来维护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城市绿地空间,并满足上海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因此,2013年上海市开创性地提出“郊野单元规划”概念,在国内首先编制了《上海郊野公园总体规划》,共规划了21个郊野公园,面积400km2,其中5个公园总规划拟在“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上海市郊野公园已成为满足市民游憩需求、保障城市发展生态需求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

一、国内外郊野公园研究综述

“郊野公园”的概念最早由英国提出,旨在满足游人休闲渴望,以缓解国家公园的旅游压力,因此,当时郊野公园的定义仅强调宁静的乡村环境、最少的人工设施和机动车的可达等[3~5]。内地郊野公园的概念和模式主要来自香港,目前,国内对郊野公园尚无权威公认的确切定义,根据学术界丛艳国(2005)、林楚燕(2006)、高玉平(2007)等人的研究[6~8],结合上海市郊野公园的特殊意义与相关政策,本文将上海市郊野公园定义概括为:位于城市中心以外近郊或远郊,具有较好的可达性,有良好的自然景观、郊野植被及田园风貌,并以休闲娱乐、满足市民活动需求为目的的大型游憩空间。郊野单元规划则是根据所在街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对集中建设区外郊野地区的用地规模和结构布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9]。

国外对郊野公园研究的文献数量不多,且多为郊野公园选址或土壤方面的研究。布朗斯顿研究了郊野公园在自然保护和满足游憩者需求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并探讨了如何防止现存的美丽景观恶化的问题[10]。兰伯特总结了郊野公园在英国的发展历史概况,认为经过兴起、发展、衰败后,郊野公园如今处于复兴阶段[11]。吉姆(C.Y.Jim)对香港郊野公园做了大量研究,他说明了香港郊野公园的缘起,并将公园分为高密度游憩区、低密度游憩区与保护区三类,并讨论了公园建设带来的各种问题及对长期管理方面的建议,吉姆还分析了香港郊野公园游憩模式的转变,认为游憩活动选址的创新设计与建设能增加公园的环境容量[12~14]。

从中国知网搜索以“郊野公园”为篇名,结果有306条,为主题的有836条,为关键词的有1 129条。可见国内对郊野公园的研究之多。屠玉麟(1994)最早引进香港郊野公园的概念,介绍了香港郊野公园及其自然环境的管理与保护,总结出法治、环境教育和全民参与三个方面的经验[15]。李信仕(2011)等比较了香港与深圳两地郊野公园的选址、规模、景观、管理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性[16]。张骁鸣(2004)介绍了香港郊野公园的发展概况,指出其日常管理主要有管理科与护理科两个机构完成[17]。罗秋萍(2007)分析了香港郊野公园法律、生态、康乐、教育、景观方面的特点,并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个方面评价公园的发展绩效[18]。高玉平(2007)在分析郊野公园特点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郊野公园的建设目标、功能定位以及规划设计技术要点,期望对郊野公园的建设和研究起到一定作用[19]。张婷(2009)等探讨了中国城郊森林型、生态林型、环城游憩带型、乡村田园型四种郊野公园模式的建设对策[20]。刘晓惠(2009)从开放空间和公共资源保护的角度探讨了郊野公园的土地获得模式,提出郊野公园选址与规划策略方面的建议,认为应协调好国家、集体和个体三方的利益关系,以充分发挥郊野公园连接城市与郊区一体化发展的作用[21]。尚凤忠(2009)以游憩者需求为切入点,明确了郊野公园的开发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郊野公园开发体系的六个要素,包括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规划先行的开发原则,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制度保障,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开发形态,人性化的服务观念,以及多元化的开发模式[22]。

二、上海市郊野公园相关政策分析

依据前文所述郊野公园的特征,结合《上海郊野公园总体规划》的建设情况,现今上海市共可筛选出13个郊野公园。其中,8个为现状大型郊野公园,包括东平森林公园、东滩湿地公园、滨江森林公园、共青森林公园、顾村公园、佘山森林公园、滨海森林公园、海湾森林公园;5个为上海市近期计划于2015年初步建成一期规划范围并开园的郊野公园,包括青西郊野公园、松南郊野公园、浦江郊野公园、长兴岛郊野公园、嘉北郊野公园。另外,尚有16座郊野公园最为远期计划建设,已完成初步选址,将根据近期5个试点郊野公园的规划与实施情况确定进一步方案。

针对郊野公园的特殊性与新兴性,上海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指导郊野公园的规划与建设,如《郊野单元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若干意见(试行)》(沪规土资综[2013]406号)、《郊野单元(含郊野公园)实施推进政策要点(一)》(沪规土资综[2013]416号)和《郊野单元规划编制导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的《上海市郊野公园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

政策指出,郊野公园建设不同于城市公园,要多自然、少人工,应避免大拆大建和对现状地类进行大的调整,切实做到建设用地减量化,耕地面积有增加。为有序建设实施公园内各类项目,规划方案主要包括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专项规划整合三大部分。

农用地整治通过对田、水、路、林等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开展综合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农用地布局,提升农用地在生产、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建设用地整治旨在实施减量化工作,原则上将规划范围内的低效工业用地全部搬迁,并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本土自然和历史文化风貌的前提下,对布局零散、整体面貌差的宅基地实施搬迁;减量化工作主要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和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完成,实施后可获得减量化建设用地面积1/3以内的奖励空间(类集建区),类集建区建设以满足公园安全和配套的基本服务功能为主,可适当安排与公园相融的功能。按需编制的相关专项规划应遵循集约节约用地原则,结合公园特点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引入“低碳生态”理念,示范性运用节能、节水、节地的技术和模式,并使相关建设与公园整体风貌和景观特色协调、统一。

三、郊野公园发展概况

上海市是中国超大型都市的先锋代表,创新性地探索郊野公园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经验显示,以生态保育、自然保护、休闲游乐、健身康体为主导功能的郊野公园,是提升城市生态和游憩功能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已日益成为满足市民活动需求、优化大都市空间结构的重要资源。

(一)郊野公园建设现状与意义

目前,上海市对郊野公园的初步选址优先选择毗邻新城和大型居住社区、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聚焦自然资源较好、对生态功能有重要影响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郊野公园的建设对上海市的生态环境、耕地保护、休闲旅游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益处良多。首先,郊野公园对低效工业用地与零星宅基地实施减量化,并充分挖掘基地现状特色,保持湿地林网、河湖水系、自然村落的自然肌理,一方面减少了企业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宅基地内居住人口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形成了较大面积、成片的呈自然或近自然状态的绿色景观,修复原生态基底,保护绿地、生物与地下水资源,改善城市大气环境与小气候,为城市的扩张提供自然屏障。其次,土地整治作为规划建设的实施平台,是对郊野地区“田、水、路、林、村”等基本要素的统筹安排,完成新增耕地面积任务,建设形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在推进公园建设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并以开展休闲、观光农业等方法,为农民的就业提供途径。其三,郊野公园与其他所有公园一样具有景观价值与旅游价值,并因其保留了传统村庄风貌及当地人文、农业特色,郊野公园充满野趣,对上海这类大都市的居民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各公园结合自身自然、人文特点,形成自然科普径、人文游览径、水上休闲径、森林徒步径、滨江漫步径、田园体验径等多元化的景观游憩组织线路,满足市民多样的游憩与活动需求。其四,对村集体而言,通过实施郊野公园规划,落实低效高耗工业企业及农民宅基地搬迁工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并通过建立“造血机制”,提高村集体及农民收益。

(二)郊野公园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

近期试点的五座郊野公园正在紧密地建设中,一些在规划设计中可能忽视的问题也在实施过程中陆续反映出来,值得设计者与实施者的关注。其一,由于自然条件和城市化程度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街镇都适合郊野公园规划中的所有规划内容,例如一些街镇的城镇生活区非常大,拥有许多工业园区,因而其郊野区域非常有限,或是有一定的郊野区域,但并不适合发展农业、林业,使得郊野公园的建设受到阻碍。其二,为将郊野公园建设成为体现郊野特色又保障生态环境的区域空间,低效高耗的工业企业与零星宅基地减量化工作是重中之重,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工人权益,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实施减量化工作,而作为正式开建郊野公园的前期工作,实施过程中的补偿、安置等问题可能会延缓郊野公园的建设进度。其三,郊野公园的建设可能带来营地的过度使用、垃圾、植被破坏等问题,未来游客的增多也可能导致景观的退化,这些都需要全面的长期管理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