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语文教学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村 初中语文 新课标 现状
虽然新课标已经被应用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当中,但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实施还不太适应,无力将新课标的要求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有效结合起来。现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一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新课标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新课标的现状
1.教师在理解语文性质上存在误区
(1)大多数农村教师对语文的理解仍停留在工具性上,认为语文就是单纯学语言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字词文章等知识与技能,将鲜活的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语文压制成了枯燥的甚至是纯粹的升学工具,以致学生厌烦之至。
(2)部分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空谈“人文”,片面理解“人文”的含义。认为人文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没有关注到人文的丰富内涵;或者架空文本,脱离语言,没有认识到人文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2.教师在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上存在误区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由于受到农村本地尊卑之分风俗的影响,一直存在着“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教师说的话、表达的观点如圣旨,具有莫大的“真理性”;而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狭窄,见识不广,生性单纯,亦唯教师为尊。这种情况表现在课堂上,学生成了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当新课标颁布后,由于片面理解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为防“乱”、“闹”,为防“丢教师面子”,而不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仍然将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
3.教学方式仍然没有改变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际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然而当前许多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仍然采用灌注式教学模式,还是照搬教参,将知识硬生生地塞给学生,不给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
4.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仍然局限在课内
新课标要求教师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为学生打开一扇语文学习的大门。然而,许多农村语文教师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一本教材包打天下的局面依然严重存在。语文学习局限于课内,依靠大量训练加强练习依然是众多教师的“法宝”。“练习即是语文”,语文学习渠道仅限于此。
二、建议
1.教师应因地制宜,从农村教学实际出发
虽然新课标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的差别,使得新课标中提出的许多想法无法在农村实际教学中实现。且新课标是站在发展的角度而制定的,是对当今教学将要达到目标要求的展望,因而富有前瞻性与时代性。因此,要想将新课标精神应用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在了解和把握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认识到新课标精神与农村初中语文现实教学之间的落差,认识到农村与城市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能够做到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尽量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向新课标靠拢,充分利用农村的特点,使新课标精神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大放异彩。
2.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素质水平
实践表明,要在农村实施新课标,必须以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为根本。而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的渠道很多,但我认为,从现在农村初中教育的实际出发,首推校本培训。通过校本培训,可以把专业人员的引领、教师集体的互助以及教师个人的反思有效地结合,进而转化提升为教师自觉自主的活动,真正起到更新观念、指导实践、内化素养的目的。而在校本培训的具体方式上应充分重视案例教学观摩与演练,这样更容易让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理解新课标的内涵,更能真正从内心深处激荡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因循守旧的灵魂,更能触发教师自主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致力提升自身素养。总之,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素质水平,以确保新课标在农村教学的实施效果。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新课标的现状不容乐观,影响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分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新课标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措施加以解决是至关重要的。不过,不能将应用在城市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方法生硬地套在农村教学当中。应当根据农村教学实际情况,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充分利用农村教学的有效资源和优势,这样才有可能使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未来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外活动;语文教学;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3-0100-01
语文教学承担着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职责。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与道德品质。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不高,甚至有部分学生出现抵触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课外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一、课外活动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1. 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课外活动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因为课外活动从本质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不仅仅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够接触丰富精彩的世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将会更加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会主动地去理解课堂知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因此,在精彩有趣的课外活动中,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将得到充分开发与提升。
2.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当前,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信息数据的传递变得更加简单,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报刊、计算机、课外书等途径来学习新知识,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获得信息,还能够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来了解更多的信息与资讯。
3. 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组织语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要适当加强引导,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独立或小组合作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思考与探索来发散思维,提升独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课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1. 加强课外阅读
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年龄,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只要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求知心理加以引导,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最喜爱的课外读物带到课堂上,与自己的同学交换,让同学也能够感受到自己喜爱的课外读物的魅力。另外,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给学生安排阅读材料,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让学生能够巩固书本上的知识。
2. 增加课外写生活动
学生的活泼好动的性格,决定了其更加容易产生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自主探索创造。组织学生课外写生就是有效的方式之一。比如教学《蒲公英》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郊外对蒲公英进行写生,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蒲公英,记录其花瓣掉落,在花托上长出洁白的绒球,一阵阵风吹过的时候,绒球随风飞逝的景象。又如,教师在完成《春联》一课的教学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搜集春联比赛,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家家户户门口贴的春联,找到展现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歌颂劳动人民的等等不同内容的春联。开展这种与教材紧密连接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能够让学生自觉地熟悉课外生活,更好地了解课文,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展开竞赛活动
竞赛类型的课外互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且在竞赛中清楚地认识自己,进而提高自己。教师在组织竞赛时,应该充分起到良性引导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短文写作竞赛,让学生自由发挥,写自己最擅长的、最喜爱的、最感兴趣的短文。然后再进行竞赛比拼,让学生自由匿名投票评选。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演讲等各类型竞赛,竞赛的内容紧密结合教材。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还能够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让学生的能力有更大程度的提升。
三、结束语
语文课外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印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散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外活动是一种优势十分明显的教学辅助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组织课外活动时,要着重注意将其与教材联系,使之能够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语文课外活动对实现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发挥着相应的价值,能够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于洪波.语文课外拓展活动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意义[J].新课程,2014(02).
[2]黄文炉.课外活动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与意义探析[J].考试周刊,2014(77).
[3]刘施娇.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小学语文差异性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3(33).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建议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中心就是考试和升学,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进行中学语文教育必然会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应试教育中存在教育思想的桎梏、课堂教学定式化、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问题。在语文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该怎样实施语文教学呢?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以前我国中学语文的教育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宰者,掌控着知识学习的大部分过程,学生只是消极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根本没有积极性可言。这种教育方式不但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会极大的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了更好的进行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就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根据学生的差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之于学习,就犹如催化剂之于化学反应,它能加速化学反应的过程,甚至能使原本不发生反应的物质之间发生反应。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的源泉,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2]。只要培养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能从以前消极被动的老师“让我学”,变成自己积极热情的“我要学”,从而在语文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统计资料表明,中国的中学生大部分不知道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学习语文时基本还是被动的听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学生照搬不动的记笔记、还有死记硬背等等,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老师[3]。这种传统的语文教育和学习方式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改变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新时期提高中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法。
而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总是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学生学习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进入中学语文学习阶段,教师就应当充分的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再将学生当做简单的知识传授对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会学”,将原本单向讲授的课堂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过程[4]。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学语文教育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总的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好好复习,做到集中精力和时间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教师的讲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学习中的问题,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生活化语文学习,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5]。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语文时对母语的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着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生活中满眼皆是汉字,满耳皆是汉语,语文课程还与现实有着天然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大事件,都可以是语文课程的学习资源,生活化语文学习的同时也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将语文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生活化语文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与仅仅面对枯燥干瘪的课本来说,将生活和冲中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更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生活化语文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将中学语文教育根植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能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并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生活语文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学到在社会生活中生存的本领和技能,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可以让他们将自己在语文课中学到的知识用于现实生活,学以致用,也扩大了语文学习的范围和空间。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促使中学语文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将中学语文教育推向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提出了以上建议。通过本文的叙述我们了解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活化中学语文学习对于教师教好中学语文,学生学好中学语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好这几点,争取使中学语文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姚柏生.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自主性学习初探. 当代教育论坛[J]. 2010(27)
[3]程德强.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9)
一、衡阳渔鼓传承面临的现状
衡阳渔鼓历史悠久,别具一格,曾经在湖南全省乃至全国都流传甚广,它的有些曲目至今仍经久流传。但令人痛心的是,这一独特的艺术种类如今却一步步地陷入了沉寂和没落,濒临失传,它的发展与传承是非常艰难的。衡阳渔鼓这一曲艺形式濒临灭绝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传承队伍严重老化。目前掌握这一艺术形式的艺人多是老艺人,而现代的年轻人对这一曲艺并不感兴趣;底本丢失,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优秀传统曲目,因缺乏整理、挖掘、提炼和舞台展示而濒于失传;传承方式单一,衡阳渔鼓的传承主要依靠古老的师徒相授式的口口相传,大大影响了它的传承和发展;人们对传统民族艺术的轻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人们的休闲娱乐以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茶余饭后人们多是出入电影院、卡拉ok歌厅等,很难去欣赏渔鼓的表演,使得传统的渔鼓表演市场越来越小。除此之外,渔鼓演员的收入微薄,社会地位也不是很高,以至于从事渔鼓表演的演员逐步减少。因此,针对这些现状,对衡阳渔鼓文化的发掘、保护和研究就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音乐教育传承民间曲艺的具体措施
民族音乐课程设置的内容应包括民族音乐理论、民族和声曲式、民族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民族曲艺等。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有效地融入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元素,对所使用的课标教材,原则上要保持原音乐教材70%以上的内容,应逐渐在各年级各册教材中适当增加本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突出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特色和地区民族音乐教学特色。这些内容既可编成校本教材分散植入到国家课程中,也可采用专题课的形式进行教学,还可将其放入课外音乐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衡阳渔鼓的传承和保护可以在音乐课程中选择一个点适当地进行,让年轻的学生逐步了解渔鼓,学会演唱并分析其理论研究。民族音乐教学方法的创建。在民族音乐课上应摆脱“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建立“交互主体”的教学关系。这样将极大地促进和激发学生对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和兴趣,引导他们对本土的民族音乐资源进行整理、挖掘和创新,使教学内容不单单局限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本身。比如在衡阳渔鼓曲调不变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由填词,课下也可以组织渔鼓队让学生表演节目。让民间艺人进课堂。掌握衡阳渔鼓艺术的先辈多来自于民间,人们从民间的生产生活中汲取养分,演出也更具有原汁原味的特色。如何将这些本土化的东西让学生更好更精地吸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渔鼓艺人请到课堂,让学生亲身感受渔鼓的魅力。民间艺人进入课堂,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纯朴的民间艺术。发展和创新渔鼓的的内容和题材。任何一门艺术都要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去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和人们的审美需要,衡阳渔鼓也是如此。在作品的创作和演出中,为适应年轻一代大学生的理解和需要,在保持原有音乐精华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把唱段的唱词重新填写,可围绕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展开,就他们的价值观、恋爱观、就业问题、中外风俗、明星、时事、逸闻趣事等来进行创作。长此以往年轻人就会慢慢地喜欢上渔鼓这一传统的民族音乐和曲艺精华。建立曲艺信息资料数据库。我们可将包括衡阳渔鼓在内的民族曲艺的文字、音像资料和老艺人采访资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以存储,利用数字化采集、管理系统,制成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数据库,使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为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剧团说唱团、学校和科研单位演出和研究提供数据信息帮助。综上所述,通过高校的音乐教育来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的地方曲艺文化,是新时期一个十分必要且富有成效的方法和途径了。在构建文化强国的今天,构建文化强省与文化强市也成为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地方曲艺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保护和弘扬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已成为构建“文化强市”或“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代表的曲艺文化,突出地体现了丰富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而高校一般都设在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就为高校进行本土的地方曲艺文化遗产普查、研究以及音乐教学实施提供了优势。此外高校还有较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和研究地方文化的优秀学者,可以让不同专业、学科的高校科研人才都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工作中,相互交流与配合,依靠较强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知识结构,来不断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张天慧 李巧伟
关键词:教学衔接;中小学英语;学习障碍
一、中小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1.小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基本技能薄弱
小学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够理想,比如书写不规范、发音不标准、基本语法结构不清楚等。除了会唱几首英文歌曲,会说一些简单语句外,几乎没有什么语言能力。
2.中小学教学方法严重脱轨
由于小学一直以直观形象教学为主,通常都是通过听听、说说、唱唱等活动来感性地学习英语。学习内容比较单一,一两个句型、三四个单词就结束了整个英语教学。但在初中由于教学量的增加,课堂知识点的增多,初一学生明显不适应初中的教学方法。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1.采取循序渐进、连贯性的原则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有目的、有步骤地增加教学内容,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观学习的欲望,确保他们掌握现有知识的同时进行下一步的活动。例如,我们在一节课将要结束时,归纳本节的学习要点,在整体上强调所学知识的概念,布置作业作为课内向课外过渡的内容,为下一节课的自然衔接提供必要的条件。
2.注重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衔接
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的英语教师都要通读对方的教材,以便融会贯通,达到知识的自然过渡。教师可以经常去听取彼此的课程,相互交流英语教学经验,掌握对方的英语教学规律,明确中小学英语的异同点。
3.完善学生的发音,多进行听说练习
由于初中小学的“断层教学”,使学生在发音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南腔北调”不一而足;加上升入初中后单词的大量增加,使学生感到学习英语吃力。这时候老师应该在明确自己的发音标准状态下,积极纠正学生的发音;在课堂上应播放一些英语原声视频,锻炼学生的听力;进行英语对话练习,对发音不标准的学生应该及时耐心的纠正,为他们今后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是新课改任务的重点之一。科学有效地处理这个问题有助于推动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最终也将提高中小学英语的综合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的英语交流人才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