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产业创新

农村产业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产业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产业创新

农村产业创新范文第1篇

方面力量,提高科教兴农的整体效益;能够进一步充实健全农村科技培训与推广网络,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随着新“三农”内涵的不断丰富,农村成人学校的培训工作在实施农科教结合的过程中,更应当顺应时代需求,衔接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的大趋势,理性反思,不断创新,努力突出农科教结合新特色,致力于农业产业化的推进。

关键词:农科教结合 农业产业化 农村成人学校 培训 创新

实践证明,实施农科教结合,能够有力地促进科技、教育更好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能够富有成效地组织各方面力量,提高科教兴农的整体效益;能够进一步充实健全农村科技培训与推广网络,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随着新“三农”内涵的不断丰富,农村成人学校的培训工作在实施农科教结合的过程中,更应当顺应时代需求,衔接新时期农业产业化的大趋势,理性反思,不断创新,努力突出农科教结合新特色,致力于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近年来龙虬镇成校在实施农科教结合助推罗氏沼虾产业化进程实验项目中,创新培训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科教结合,为该镇罗氏沼虾产业化程度的提升提优,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对如何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做了有益的探索。以下笔者就该校的实践对在农业产业化推进中如何创新农村成校的培训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业产业化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为农村成人教育提出了新任务

以市场化、社会化和集约化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社会机制从各方面与之相适应,同样也对作为主体的农民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可以说,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素质的高低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农民素质的现实状况与产业化要求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农民素质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障碍因素。农业产业化对人才的内在需求呼唤农村成人教育积极有效的参与,农村成人教育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加快改革、调整思路、培养大批懂技术、精业务、会管理、善操作、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村发展的客观需要。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为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任务。

二、创新农村成校培训工作,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高邮市龙虬镇开展了《实施农科教结合,推进罗氏沼虾产业化发展》项目实验,该镇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完善罗氏沼虾养殖教育培训体系,以普及罗氏沼虾养殖技术为基点刷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转化科技成果为目标,强化罗氏沼虾养殖技术承包体系,以示范基地和合作组织培育了农科教结合的实施载体。创新了农科教结合机制,形成市场化、民营化和社会化的农科教结合新机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罗氏沼虾养殖面积由2007年的25000亩扩展到2010年的40000亩,从事罗氏沼虾产业人数由2007年的2800余人增加到2010年的4500余人,罗氏沼虾养殖合作社由1个增加到5个,亩平效益由2007年的2870元增加到2010年的近3500元,全镇农民来自虾业经济的收入由2007年的1.6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45亿元,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3280元增加到2010年的4970元。罗氏沼虾产业已成长为该镇的特色支柱产业和农民致富产业,该镇也成为了全国罗氏沼虾无公害标准化养殖示范区的核心区,罗氏沼虾之乡名扬海内外。该镇的成人教育也因为在与农业、科技结合中,形成了特色培训专业。近三年来单办、联办与罗氏沼虾产业相关的各种培训及讲座48期,接受培训13600多人次,借助罗氏沼虾产业化这个平台实现了自身跨越式发展。

纵观龙虬镇实施农科教结合,推进罗氏沼虾产业化发展的实践,笔者认为:为促使农业产业化健康快速发展,在农科教结合中,必须加快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尤其要创新农村成校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对主体素质的要求。

(一)健全成教培训体系是保证

成校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要把参与培训的农民有序的组织起来,并扎扎实实做出成绩,显出实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单靠成校唱“独角戏”是难成气候的,必须不断增强政府、部门、学校、行政村等单位抓农民培训的凝聚力。对此,该镇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

镇党委、政府建立了由镇党群副书记任组长,农业、文卫副镇长任副组长,农技中心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和成校长为组员的镇农民培训领导小组,由成校校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培训工作,从而形成了由成校统一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农民培训工作体系。

2、建立培训联络网

为确保农民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该镇成立了农民培训联络员队伍,聘请了各行政村村主任作为村级联络员,把农民素质培训的网络延伸到各行政村。联络员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情况、提供信息、组织学员、收集资料(如培训学员的照片、身份证复印件、联系方式等)、宣传政策;为提高联络员的工作积极性,成校也组织联络员们开展业务培训、座谈交流、参观考察等活动,通过活动交流工作经验,调动她们参与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3、创新成校培训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高成人教育培训质量,该镇成校构建了五项机制加强成人教育培训:一是构建分层教育机制。镇社区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校、村成人学校分别制定培训计划和目标,各自根据实际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二是构建资源整合机制。整合农技中心和成人学校的远程开放教育、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等优势资源,分别开展各项培训活动。三是构建多方联合机制。与镇农技、科协、劳动和用工企业等单位签订协议,联合开展种养业技术培训等项目培训。四是构建免费培训机制。对农民实行学费、书费“双免”政策,提高农民培训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构建按需培训机制。通过入户调研、下发问卷等形式了解农民培训需求,根据农民所需设立相关培训项目。

(二)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是前提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努力方向应是数量适中,精干高效,专业性强。成人教育教师的劳动成果直接体现为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成人教育事业,教师专业对口是关键。该校4名专职教师,其中3人来自中学、1人来自小学,2人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1人大专在读,虽然都达到大专以上学历,但缺乏成人教育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适应新形势对农村成教工作的要求,满足广大农民的发展需求。该校除明确要求教师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管理外,还要求教师学科技、学成教理论和业务知识,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过硬,群众观点牢固,工作作风踏实,精神状态良好的农村成教教师队伍。此外还聘请市水产局、市职教中心、镇农技中心等单位35名同志做该校的兼职教师,以满足该镇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的需求,为本镇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

(三)创新培训是关键

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范围广、人员多,加上他们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强弱不一,因此,培训任务重,难度大,再加上农村环境和劳动条件的制约,既不可能把他们同时组织起来学习,也不可能按照统一模式进行教学,所以,改革培训方式和方法,既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客观需要,也是农村成教深入发展的正确选择。根据该镇的培训教学实践,该校探索出“单培与联培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和四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教学方法,做法具体如下:

1、创新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由单培向单培与联培相结合转变。联培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1)与部门联合

对于专业性强,部门特点鲜明,部门培训力量相对不足的培训项目,采取与部门联合办学,帮助他们确定培训内容、编写培训讲稿、编订教学计划,配合部门开展培训。三年来,该校先后与农技中心、水产站等部门联合培训12期。

(2)与农业企业联合

为了适应农业企业的生产需要,实行无缝对接,同时节省学校有限的培训资金,该校通过和罗氏沼虾合作社协调,实行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培训:校企共同制定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培训教材,校企共同招收学员,成校负责学员的管理和理论课的教学,企业负责实践课的教学。三年来,该校与罗氏沼虾协会、罗氏沼虾合作社合作办班24期。

(3)与兄弟学校联合

在培训工作中,该校十分注重与外乡镇兄弟学校的联合,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近年来,该校受多个成校的邀请,走出去联合举办罗氏沼虾养殖技术培训班8期。

2、创新培训方法

在培训教学中该校主要实行了以下六种培训教学方法:

(1)现场教学法

这种教学是在现场中进行,农民在现场中验证、认识自己所学的知识,易懂、易记效果较好。如:该校把罗氏沼虾池塘底部微孔增氧技术培训班放在省科技示范户吴长春的养殖池塘举行,成教教师上好罗氏沼虾池塘底部微孔增氧技术课后,由吴长春现场操作,边讲边做示范,还不断回答学员的提问,在整个示范的过程中,既能对学员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又能增强学员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专题讲座

这是一种针对性很强,效果很好的教学方式。罗氏沼虾养殖新技术和水产病害防治培训课,我们请高邮市农林局水产站高级工程师徐庆登、孙桂尧等专家来做专题讲座,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近三年来,共举行罗氏沼虾专题讲座6次,有力地促进了该镇虾农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

(3)广播电视教学

利用镇广电站自办节目,邀请有关农技人员,根据农事适时为农民上课,每年讲课5-6次,同时播放实用技术培训录像,让更多的农民接受教育。

(4)“示范户辐射型”培训模式

该校采取“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多村带全镇”的培训模式。经多年的教育与培训,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致富带头人多了,罗氏沼虾产业的示范户(科技致富带头人)就有160人,有452人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

(5)“示范基地辐射型”培训模式

该校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技术培训、生产示范、试验推广和科技辐射功能,坚持培训促提高,基地作示范,示范求带动,该镇罗氏沼虾养殖户不断增加,养殖亩产量不断提高,养殖水平越来越高,毫不夸张地说龙虬罗氏沼虾养殖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这主要靠的就是养殖技术的提高。

农村产业创新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

 

1.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界定

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区分他们的标准主要是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农村体育公共产品较之于一般公共产品,其特殊之处在于供给区域主要限定在农村,其产品类型主要是体育设施和服务等。因此,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应是指以农村为服务区域的,在消费和使用上具有一定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体育设施和服务。由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在既定的产出水平下,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这就意味着,若按边际成本定价,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必须免费供给。而且,由于其非排他性,无法排除打便车者毕业论文提纲,私人部门供给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成本无法通过市场获得补偿,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但由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可以改善亿万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应主要由政府承担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并辅之以其他供给方式。

2.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现状分析

2.1城乡二元发展战略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以农补工”、“重城轻乡”的二元发展战略,以二元社会制度下城乡一国两策的“体制内、体制外”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重点或优先把财力、社会资源用于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在“以农养工、以农哺工”制度安排下,一些“重城抑乡”、“重工轻农”的不公正政策措施名正言顺、大行其道。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渠道则是主要由农民自行解决,国家仅给适当补助。而且在特有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差别政策的作用下,国家通过工农价格的“剪刀差”等非经济手段提取农业剩余提供工业资本积累及城市建设,逐渐形成了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职能加强的同时却弱化了公共服务职能,严重阻碍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完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正是由于城乡二元发展战略的影响,使得我国农村资金流出多、补偿少,在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投资的“城市偏向”情况下,农村已形成了“城乡收入分配存在差距,农村公共产品投资不足、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资金来源、城乡收人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更加滞后”的恶性循环现状。因此,我国传统二元社会制度下农村公共政策的偏颇性和不公正性是导致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总量上供给严重失衡以及城乡极大差距的首要因素,同时也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的初级性和城乡之间发展的严重不均衡性。

2.2“举国体制”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形式的弱化

我国体育“举国体制”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初。在半个多世纪中,这一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提纲,是我国制定和实施奥运战略不可动摇的基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虽然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时期以及现在的农村税费改革后时期二个阶段的变迁,但本质上都是一种以政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单中心”供给体制。在政府内部,各级政府之间的公共责任划分不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在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单一供给体制下,我国的农村公共产品是由各级政府联合供给的。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供给,地方政府只负责地方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很清楚。然而直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县乡财政目前困难重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便失去了必要的财政支撑。由此,处于边缘状态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更是首当其中成为“弱化”的对象。

2.3责任主体角色“缺位”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挤兑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基础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必然是公共产品的责任供给主体。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责来看,全国性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负责提供,地区性的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但农村基层政府、权力部门在各项达标考核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及目前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监督制度、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的还不够完善,体育公共产品资源配必然成了他们挤兑首选的对象。其次,农村实行分税制后,因制度变更改变了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没有相应的财权作基础状态下下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承担过多的责任,本已捉襟现肘的基层政府,势必再次陷入与上级政府在税收激励和自筹边界确定问题的矛盾之中。虽然税费改革后农村的“一事一议”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一定制度空间,但广大农民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需求的非迫切性及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根本得不到多数人的统一和有效的供给。可见,在这一不公正公共财政制度和财事权不对应的裁判框架下,其必然的结果是各级政府在农村体育公共产品责任角色的长期“缺位”。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包办”单中心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在我国地广人多农业社会环境下毕业论文提纲,以及人们多样化与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与服务面前,不仅显得杯水车薪,而且“缺位”现象越来越严峻。当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观念和体育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影响中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

3.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

3.1改变传统观念,建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体制

历史地看,中国举国体制既反映了中国国情特定的发展道路和背景,也反映了人们在特定时期对于优先与兼顾、效率与公正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基本施政纲领是公民享有均等化的社会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公正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以及协调社会利益机制的立足点,从以往注重竞技体育走向两者之间的“同步化”或“相对平等度”,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和最好结合点,建立合理配置体育公共资源的新制度和公共政策体系。基于社会公正基本理念和规则,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应改变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的体育观念,以政府再分配职能的正当性,通过专门性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公共政策的出台,制定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以公共政策所特有的权威性、强制性和持续性,来确保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建设资金具有稳定的来源,以制度和法规的手段保障农村这“边缘群体”享有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权益。

3.2完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一方面,政府代表社会的公共利益,有责任也有义务提供那些市场调控失灵的体育公共产品,而地方政府主要负责提供那些与本地区的农业、农村和农民自身发展有关的体育公共产品,政府作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多元主体中的最重要一元,是由政府自身的属性和本质决定的。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该成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优先的供给者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另一方面毕业论文提纲,私人及企业可以提供一些产权归属明确、能够市场化运作和排他性收费的体育公共产品,私人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村非盈利组织在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需政府的引导、扶持和监管。还有各种非政府合作性的农村、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也是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提供主体之一,可以提供收益界限清晰、可以排他性收费的体育公共产品,主要是某一领域或生产环节所需的重要的技术和生产信息。优化供给结构,实现由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私人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村非盈利组织多元主体的转变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各供给主体的资金、知识、技术等优势,较好地使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相互协调,发挥开放系统的整体功效。

3.3实现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创新,建立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

加快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真正实现农村村民自治,首先要实行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多中心决策体制,必须坚持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政府决策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关系地区农村村体育发展大局的,如农民体育活动组织规定、农村体育场地建设方案等体育公共产品的决策中,要不断整合其决策程序,从而真正体现和维护农民的利益。其次,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深入基层了解农民需要什么,进行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增强对农民需求的反馈,做出反映农民真实需求的决策。建立关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重大决策的听证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资金的合理流向,真正体现广大农民的意愿。

3.4建立有效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评估与反馈机制

首先,要改革现行的农村干部考核制度毕业论文提纲,将农村基层干部的晋升与本地区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直接挂钩;其次,政府要加强对私人企业、非盈利组织供给体育公共产品的监管力度,保证农村公共产品有效性供给。完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绩效评估制度,制定科学的组织方法、操作规则、评估标准及指标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的评估机构,配备多学科和具备政策科学知识的评估领导队伍,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评估。此外,要加大对偏远农村和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养,采用“走下去”和“走出来”两种方式来进行培训;对投资西部偏远和贫困地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企业,除上述政策上给与优惠外,国家可对其企业的发展和运行给与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农村也可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投资,采用共用、共管模式进行有效管理。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团体以及农民朋友自身的大力合作来共同完成,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闵健,李万来,卿平,等.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5,11.

[2]赵艳芹,等.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农业经济,2006,5.

[3]闵健,李万来,卿平,等.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5,11.

[4]楚永生,丁子信.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消费水平相关性分析[J]. 农业经济,2004,7.

[5]姚轶蓉.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政府创新[J]. 理论导刊,2005,7.

农村产业创新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由于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羁绊。随着我国经济向“十二五”阶段迈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本文以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入手,提出新时期下我国“三农”对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刚性需求,进而探寻促进我国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创新理念、模式及路径。

关键词:农村现代服务业 创新发展 “十二五”规划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伴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整的过程,其中,较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服务业贡献率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据我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农村现代服务业是我国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09年年末,我国现有农村人口为53.4%。可见,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否关系到整体国民经济的运行。

农村传统服务业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主要包括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现代服务业”和为农民生活服务的“生活现代服务业”两大体系,它们共同组成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原动力。农村现代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特征,具有经济贡献率大,吸纳就业量多的特点。我国农业生产服务业通常包括通信、信息技术、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教育、医疗等行业。

在我国,由于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存在, 导致农村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我国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羁绊。随着我国经济向“十二五”阶段迈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创新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

我国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餐饮、商贸等传统农村服务业基础上,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各地区已初步构建了多成分、多形式的农村现代服务体系。然而,在发展中却存在如下较为突出矛盾。

(一)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现代的农村服务业所占比重相对偏小,拉动区域经济作用不够显著,且层次结构不尽合理,生产性与生活业发展偏缓。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大多数农村现代服务业仍处于起步状态。医疗、保障、教育等与农民生活相关的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据统计,我国2009年共271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总额为646亿元,累积受益4.9亿人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启动还难于满足我国庞大农村居民的需求。

同时,由于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相对偏低。农民缺乏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导致农村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不流通。据统计,200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0%,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3597万人。

(二)农村现代服务业仍存在较强垄断性

农村部分行业、部门仍存在着较强垄断性,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尤其是在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金融等方面长期处于垄断局面。由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能力极其有限,使得这些领域的服务业停滞在较低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不相匹配。例如在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中,虽然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取得了历史上突破。然而,农村的基本普及教育还只是处于初步的、低水平、不平衡水平,城乡教育上的差距仍然在扩大。很多农村中小学仍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不少乡村学校还在危房里上课,不少农村学生买不起必需的书本,不少农村教师得不到必要的教学资料。

(三)农村服务业滞后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农村生活业的滞后发展使得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相对偏低。农民缺乏必要的、优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最终导致农村人才流向城市。农村生产业的滞后发展使得资本等生产要素流通不畅,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在农村生活业与农村生产业都落后前提下促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据统计,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0%,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3597万人。

我国“三农”对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刚性需求

(一)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迁对现代服务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服务业结构调整的依据所在。首先,随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次,农村人口结构变化,也促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出现及城镇化政策的推进,当前农村人口结构呈现了老龄化加速、流动性增大等特点。以上因素都促成农民由简单的生存型传统服务消费转向享受型、发展型的现代服务消费转变。农民偏好和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性。实践表明,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正保持高速增长势头,这些都将促成我国现有农村服务业不断调整与升级,最终发展为现代农村服务业。

(二)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现代服务业的需求

由于土地、资金、能源、环保、产能等硬约束条件,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外部资源要素供给能力的制约,部分行业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受到质疑。而服务业的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高就业吸纳能力却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尤其在强调资源有效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下,对自然资源、环境依赖程度相对较少的服务业将更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故此,农村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不要盲目模仿城市向工业化发展,可借助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农村在物流、商贸、旅游等相关特色现代服务业。

(三)农村产业化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

农村产业化发展,会使农村生产分工更加专业化与细化,必然派生出对多种农村现代服务业的需求。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业、信息发达的电子商务业及提供融资的金融业等现代农村服务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保障。如通过农村现代物流业可以快速建立国内外的营销市场,引导农户生产符合国内外消费市场需求的标准绿色农产品,将生产市场与消费市场有效对接。再有,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必将产生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服务业由于具有分布广、易于吸纳劳动力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可以吸纳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我国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创新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说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特别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现代服务业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应用价值。

(一)发展理念的创新

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首先要进行理念的创新。借鉴美国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在美国,从事农业生产领域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左右,而从事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供应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人口却至少占到了总人口的15%以上。可见,美国农村服务业实际上就是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延伸、完善、升级的过程。因此,发展农村的现代服务业不是单纯、盲目发展,而是要以农村产业升级与优化为核心,带动农村生产性与生活业发展。当前,围绕着我国农村生产业发展较为缓慢,表现为农村物流业与金融业较为薄弱,很多农村特色产品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好的产业项目没有足够资金予以支持。显然,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应从农村自身产业需求入手,予以创新发展。

(二)发展模式的创新

在发展模式上要予以创新,应借助农村向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依托周边城市在地理位置、人才、资源、文化等区位优势,推动农村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我国浙江的义乌市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资源贫瘠、无地理位置优势的农业小县。如今,义乌市早已演变成名声远扬、活力四射的国际性商贸城市。从“鸡毛换糖”马路交易市场到今天的一个有“世界超市”之誉的小商品市场,其成功经验在于首先它借用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义乌人文环境优势,其次归功于义乌政府的创新发展模式――高瞻远瞩的“兴商建县”发展战略。

(三)发展路径的创新

1.确保体制创新。体制创新是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农村现代服务业的体制创新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要以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为切入点,积极有序地实现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以及内外资之间制度上的公平一致。通过政府来引导国有、民营、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到其中进行投资与经营管理。积极发展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经营形式的农村服务企业,为农村服务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建立农村生活性与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良性循环。在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过程中,要采用生活业与生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路径。促进农村生产与生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发展态势。在生产服务领域中,要注重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当前农村应优先发展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及时提供各项富农政策、科学技术及有效的供需信息服务。在生活服务领域中要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为宗旨,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的医疗、养老、教育等服务产业,缩小城乡差距。如日本在发展农业经济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农村生活服务业的建立与完善。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极其广泛,主要包括农村的社会福利、公共援助、儿童津贴、社会保险及农业灾难保险等,为日本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在服务业走向现代化与全球化趋势中,我国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加快我国农村服务业创新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会想等.构建和谐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J].经济论坛,2008(11)

2.黄维兵.现代服务经济理论与中国服务业发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王少东等.农村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以江西为例[J].农业考古,2008(3)

4.康文.日本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及对河南的借鉴[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

5.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6.郭建军.新时期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发展与对策[J].农业展望, 2007(11)

作者简介:

农村产业创新范文第4篇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围绕“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主线,研究部署了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具有极强的方向性和战略性。会议所明确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的“五化”(产业化、规模化、节约化、创新化、国际化)具体路径,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应审时度势、抓住重点、开拓创新。

农业现代化将加速推进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一大重点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并将具体路径进一步明确为产业化、规模化、节约化、创新化、国际化等“五化”。

依托“发展产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被列为2015年农业工作首要任务,并强调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反映出中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思路。会议提出两条路径:一是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这表明中央将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从宏观层面对农业产业化规划布局,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农业发展,深度挖掘农业区域比较优势,避免“齐步走”导致的资源低效利用。二是引入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组织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可以预计,通过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村产加销一体化,延伸经营链条,配套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将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依托“经营规模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会议提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体现为经营主体和核心要素的双重规模化。一是主体规模化。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有力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将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二是土地规模化。目前我国已确权农地3.3亿亩,按照确权颁证试点计划,预计2015年全国有四分之一的农地有望确权颁证,覆盖面将达到5亿亩。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外,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其他三项“”的步伐可能相对平稳。

依托“资源节约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来看,主要工作方向可能包括:一是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主要的推动方式是农业科技园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二是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强秸秆、禽畜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发展农林牧、粮桑榆、种养加相结合的复合生态农业系统,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三是推动水土污染综合治理。预计即将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推动一系列水土修复、生态恢复项目上马。

依托“融资创新化”推动农业现代化。预计在资金来源和投融资模式方面,可能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创新扶持资金补贴方式,确保覆盖率。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项目,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目的,探索完善发放方式,保持补贴规模和范围。二是创新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融资模式。加强财政、银行、担保、保险的联动,创新采用PPP等投融资模式,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支持农业发展,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依托“经营国际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从会议精神来看,下一阶段,国家将结合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更加重视推动农业“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全球农业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将特别体现在:一是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境外农业基地。二是着力提升我国农业企业在全球农业产业链中的地位,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跨国农业企业。

此外,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提到的“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激发农民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等重要内容也值得关注。

农村金融创新面临新挑战

会议不仅提出农业产业化区域布局理念,同时引入了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组织方式,对产业链条进行了延伸,提出了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通过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村产加销一体化,这对链式金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切实提升对产业链条的研究和整合能力,加强创新,满足不同产业链条组合式、差异化的金融需求。可以借鉴民生银行现代农业事业部、石材事业部等涉农事业部制度,力求在特定的行业领域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和协调安排能力。

适度规模经营对新型经营主体与农地金融创新提出更高要求。笔者认为,适度规模经营包括了“人”与“地”双重的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土地规模化程度不足,农地流转需求极为迫切。金融机构应因地制宜开展创新,通过有效的抵质押担保创新突破新型经营主体融资瓶颈,提升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农村产业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农业产业化;农村金融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3-0107-03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

一、农信社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国家强大的长远利益体现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积极投放信贷资金,有力地支持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就长远的目标来讲,这与国家的要求和实际的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方面的不足首先表现在对农信社助推农业产业化重要意义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差距,迫切需要增强农信社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农信社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对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指出,“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做好农业产业化工作,既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农村信用社要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农业产业化工作、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支持农业产业化工作,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农信社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够把城市工商资本更多地引向农业农村,把工业理念、市场信息和先进技术更好地输送给农民群众,进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农业发展的思路、转变农业发展的方式、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降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在进一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三)农信社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已经并将继续向我国的实体经济蔓延。国家对宏观调控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发出保增长的强有力信号,并采取十项措施,安排4万亿元资金启动内需。农村信用社抓住国家拉动内需的机遇,不断增加信贷投入,在落实“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

(四)农信社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建立高效农业体系;有利于解决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之间的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途径。

(五)农信社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消除城乡差别的需要。农业产业化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它的发展壮大,不仅可以创造出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出口,而且还可以化解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难题,比如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之间的矛盾,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等,对实现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六)农信社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发展较快。庞大的资金资源要求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有效运用。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加强与政府、财政、农业部门以及涉农科研院所的沟通协调,研究探索农业产业化资金需求与农村信用社资金供给的对接机制,探索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业务合作模式,建立农业产业化贷款基金,高起点、高标准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农村信用社扶持的农业产业化支柱项目和项目群,降低经营风险,实现资产增值,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益的多赢局面。

二、农信社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农村信用社要围绕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加强资金对主导产业、品牌建设、科技创新、市场流通的引导,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步伐。

(一)发挥资金的引导优势,培育主导产业。根据农村区域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农村的主导产业。要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优势,引导土地、资金、人才、管理等各种要素向优势区域或优势产业集聚,培育主导产业。要加大对优质专用粮的生产和粮食深加工的支持力度,推动重要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要加大对优质生猪、牛羊、家禽养殖的扶持力度,促进规模养殖和精深加工的比重提高;要加大对油料、棉花、林果、蔬菜、花卉、茶叶、中药材、食用菌、蚕桑等经济作物的支持力度,促进这些产业的转化能力提升,使资源优势变为市场和经济优势。

(二)对重点龙头企业优先发放贷款。不断提高信贷增量中用于支持涉农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比例。对于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用于基地建设,开发和推广绿色食品、名优农产品及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需求,应及时进行项目论证,符合条件的要优先安排。对部分信誉好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应与其建立主办信用社关系,或根据企业主办信用社的契约,授信授权,对其核定授信额度,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及时发放贷款,以解决合同收购、运贮和加工农产品过程中的资金困难。对重点龙头企业申请贷款,要依据企业正常生产周期、贷款用途和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合理确定利率浮动。

(三)集中信贷资金,支持农产品基地建设。在扶持“公司+基地+标准化”的订单农业模式基础上,重点支持有一定规模和区域特色的优质专用粮食、优质畜禽产品、优质林产品、优质油料及果蔬等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重点扶持,实现“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要研究制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 不断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季节性、临时性所需资金;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配建服务场所和农产品经营网点、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对生产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根据有关规定,可以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多种农贷担保机构,为专业合作组织成员的贷款提供抵押或担保贷款。

(五)扶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区域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以增强市场的集散带动能力。支持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支持农资超市和农家店建设;支持建立和完善大宗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对农村物流中心、汽车运输公司、诚信运输户等给予信贷支持,促进农产品流通。

(六)发挥信贷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自主创新的激励扶持作用。以“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创建工程”为突破口,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构建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研发中心,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支持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

(七)集中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品牌,支持农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农产品品牌是品牌农业的重要支撑,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村信用社要集中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品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基地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产地认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规范生产,扩大规模,加强技术攻关,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信誉度、美誉度和市场份额。

(八)重视支持开放型农业的发展。支持优势企业建立营销网络、商品市场、技术开发中心、生产加工基地和资源开发基地,向境外拓展。支持以畜禽产品为主的传统大宗农产品的出口,加大对名特优新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出口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带动技术、设备、劳务出口。

三、农信社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核心是提高服务水平

农业产业化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必须转变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创新产品,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是切实提高服务水平。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资金主渠道作用,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密切联系农民,维护农民利益,满足农民需要,切实把支农服务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真正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二是适时调整经营策略,促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在信贷业务经营策略上应逐步实现“三个转移”。首先是由农民贷款向农村和城乡居民贷款并重转移。随着土地流转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将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将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向小城镇和城市转移。农村信用社要在继续抓实农民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农民市民化,创新转移农民住房按揭贷款、创业贷款、兴业贷款等信贷产品;为其提供银行卡、咨询、理财、保险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不断满足转移农民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其次是由分散农户向规模化、产业化转移。充分发挥金融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先导作用,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权抵押、经济林权抵押、大宗农产品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等业务。把信贷资金优先配置在“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再次是由生产生活领域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领域转移。坚持村镇建设与人居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继续加大对小城镇开发的支持力度;支持农村交通、电力、信息、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并围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和保险、卫生部门合作,开发新农合贷款产品,提供村医疗金融服务;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开展学生金融服务,促进教育文化发展。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首先是简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手续。要针对小额贷款业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本着“精简、明确、适用”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精细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小额贷款业务操作管理规程,形成清晰的责任追踪路径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在完善农户信用记录和便利农户贷款方面狠下工夫,对农户进行全面信用等级评定,核定信用贷款限额,简化手续,随用随贷。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满足农业生产的合理需求。延伸农村信用社银行卡的功能,对在授信额度内的借款农户,允许其随时支取贷款。其次是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要多方联动,协同合作,着力探索各种形式的贷款抵押担保模式。建立健全联户联保、涉农企业联保、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担保等方式;创造“委托贷款+担保贷款”、“牛头猪尾、苗木桩头办抵押”、“量身定做反担保”、“股权质押作担保”等新模式,引导、撬动、黏合各种社会资金向现代农业和农村集聚。鼓励投资担保公司与产权流转担保公司参与农村信贷市场,使市场化配置农村资源的机制更加健全,资本向农村流动渠道更宽广。再次是探索发展基于订单与保单的金融工具,提高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分散农业信贷风险。鼓励农村信用社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以订单和保单等为标的资产,探索开发“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有效防范和分散涉农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宇星.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河南农业产业化发展[J].中国市场,2008,(18).

[2]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状、问题与对策[N].中国信息报,2007-11-26.

[3]程梁,王广伟.河南支柱产业感受冷暖[N].河南日报,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