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情况汇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辖6镇7街道,市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本地户籍人口68万,外来暂住人口70余万,日均流动人口20万。义乌历史悠久,建县已有2226年历史,1988年撤县建市。先后涌现了“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宋朝抗金名将宗泽、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及现代教育家陈望道、文艺理论家、历史学家等历史名人。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从传统农业小县跃升为市场大市、经济强市。年,义乌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7位;综合竞争力居浙江省22个县级市首位。年,全市预计实现实现生产总值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按去年同径统计,预计完成财政总收入29.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3%和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比上年增长20%;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90亿元,比年初增长23.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3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8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7%。
一、义乌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纵观我市民营经济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萌芽起步阶段(1978-1987年)。改革开放之初,在我市稠城和廿三里两地自发形成了小商品市场,这是义乌民营经济起步的标志。当时的义乌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于1982年率先开放了小商品市场,并确立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二是稳步发展阶段(1988-1991年)。全国经济过热,通胀问题突出,为此,国家实行财政、金融双紧政策。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我市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时期。三是全面拓展阶段(1992年-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五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定位,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至此,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逐渐成为全市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四是接轨国际阶段(年至今)。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市民营经济加速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致力在更大的空间、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提升和发展。当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规模总量倍增,主导地位日益凸现。到年11月底止,全市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69780户,民营企业8831万家。浪莎、梦娜、新光、能达利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在短短六、七年时间迅速成长,成为行业龙头企业。目前,占民营企业总数5%的龙头企业,实现了全市1/3以上的工业总产值。民营经济已成为义乌经济的主体和支柱,全市gdp、工业总产值、市场成交额、财政总收入的90%以上均来自民营经济。
(二)块状经济崛起,产业集群日益明显。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贸工联动”战略,依托市场发展小商品制造业,“小商品、义乌造”的块状经济迅速崛起。全市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服装、工艺品、拉链、化妆品、文化用品、玩具等十四大优势行业,其中饰品产量占全国的65%以上、袜业占35%以上、拉链占30%以上,呈现出“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小规模,大辐射”的发展态势。
(三)创新能力提升,品牌意识日益增强。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科技型民营企业69家,建立各类研发机构52家,其中省级研发中心2家。民营企业资本投入结构逐步优化,去年投入技改资金24亿元。全市累计引进意大利、韩国等先进袜机3万台(套);伊美公司投入技改资金2亿元,引进德国布鲁克那bopp薄膜生产线;百思得公司和威龙公司共同投资3.5亿元开发氨纶新产品。创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共注册商标5000多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件、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30件(只)。
(四)主动接轨国际,发展空间日益扩大。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去年我市经济外向度为33.8%,比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全市拥有自营出口权的民营企业264家,实现自营出口7.3亿美元。市场外向度达50%以上,年出口标准集装箱货柜20万只,有50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从事小商品采购,市场商品已辐射到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市已有1500多人在国外设窗口、办市场、建基地,形成了市场、商品、商人“三位一体”的对外输出格局。
(五)主体构成优化,整体素质日益提高。许多家族制民营企业已由“前摊(店)后厂”向公司制企业过渡。全市现有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民营企业53家,年纳税超100万元的民营企业155家,年出口超500万美元的民营企业20家,形成了规模企业、中小企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此外,经营者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去年我市组织外语、电脑等各类实用培训10多万人次。在民营企业家中有全国
人大代表一名,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分别占35%、36%,外来务工人员当选市人大代表有11名。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市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促进了综合实力快速跃升。我市经济之所以在近年来国内市场不够景气的情况下,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民营经济的先发和活跃。二是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分工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推动了块状经济崛起。去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4.2:52.1:43.7。三是促进了城市化快速推进。近年来,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民间资本成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在去年100亿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资本占到70%以上,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1995年的15.8平方公里,迅速拓展到45平方公里。四是促进了社会就业。68万户籍人口的义乌,为社会提供了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吸纳了60余万中西部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为统筹区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加快义乌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我市民营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关键在于抓住了两个机遇,一是在计划经济日用品严重短缺的特殊环境下,凭借改革的“先发效应”形成的区域间、城乡间一系列落差优势的发展机遇;二是中央确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我市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中,致力优化“四个环境”。
(一)提供积极的政策环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放宽”(即放宽个体户工商登记),“两个发动”(即发动千家万户发展种养业,发动千家万户发展工商业),“四个允许”(即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五项扶持”(即政治上鼓励、资金上照顾、技术上指导、法律上保护),到九十年代的“以商促工、工商联动”、“强化产业支撑”、“经济发展六项奖励政策”等,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市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在降门槛方面,在原有的宽松政策基础上,再实行“四个放宽”,即:放宽股东资格条件,放宽企业经营范围限制(法律法规限制除外),放宽注册资本到位时间、数额、出资方式的要求,放宽工业区新设企业和市外投资企业注册登记条件。在筑平台方面,大力实施“贸工联动”策略,加速义东北和义西南两大产业带开发,鼓励民营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在促提升方面,积极实施“名牌带动”策略,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推动产品品牌化、品牌名牌化。对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建立国家级研发中心,政府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和20万元。在强服务方面,我市着力在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审批方式上下功夫,开辟了外商投资专窗,推行网上并联审批,受到了广大民营企业的欢迎。
(二)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一方面,精心做好“市场硬件”文章。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市已形成以中国小商品城为龙头,以各专业市场、专业街相支撑,以要素市场相配套,以国内外分市场相呼应的多层次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目前,我市正加快32.4平方公里的国际商贸城建设,其中一期市场已投入运行,建筑面积达88万平方米的二期市场已结顶,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精心做好“市场软件”文章。深入开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活动,健全市场准入和重点商品监管制度,对市场商品实行划行归市,促进商品营销专业化;坚持打防结合,依法强化商品质量管理,今年以来,累计检查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2.9万余户(次),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362起;强化税收依法征管,大力推行建帐建证,全面推行银行网点申报纳税。广泛开展“打造信用市场、创建信用商位”活动,进一步完善信用登记查询、评价、监督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
(三)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在产权制度方面,不搞唯成份论,积极对公有制经济进行民营化改造,在竞争性领域确立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目前,义乌基本完成国有、城镇企业改制工作,除电信、供电、金融等国家专营领域外,公有制经济基本上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在土地使用制度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自1991年以来,共出让各类用地2.3万亩,筹集建设资金130亿元。在投资体制方面,建立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市场化的新格局,在市场建设、旧城改造、社会事业等基础产业领域,确立了民间资本的投资主体地位。在金融服务体系方面,义乌金融部门破除“贷公不贷私”观念,早于1982年率先在全国开办了个体信贷业务,允许个体工商户开立结算帐户,“成份”障碍基本扫清。目前全市60%以上贷款流向民营企业。同时,积极筹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收购股权、控股上市公司等,争取“借壳”上市,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四)健全有序的就业环境。我市从建立“三张网”着手,进一步完善就业环境。首先是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网。制定出台《义乌市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实施意见》,打破城乡就业壁垒,构筑起以“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城乡一体劳动就业制度。其次是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网。全方位开展劳动保障年检,重点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及时发放工资、参加社会保险,规范劳动用工行为;对“欠薪大户”由专人负责,实行实时监控;在劳动监察大队、镇(街道)劳动社会保障服务所建立投诉举报“绿色通道”,快速处理劳动纠纷;定期召开劳动纠纷处理联席会议,协调处理重大劳动纠纷;同常山等劳务输出县市建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互动机制”,提高劳动者的法制意识和维权观念。再次是建立了公正司法保护网。积极推行人民调解与
民事诉讼相衔接试点,构筑“大调解”格局。一季度,全市排查调处矛盾纠纷515起,调解成功率达99%。坚决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对民营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给予平等的司法保护。三、推动义乌民营经济新飞跃的基本思路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民营经济的集聚化、科技化、国际化、规模化、股份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与此同时,我市民营经济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缺乏等问题进一步凸现。这些矛盾和问题,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同时显现,标志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提升发展水平,再创新优势、实现新飞跃的历史性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市民营经济新飞跃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确保市场长盛不衰为核心,以国际化和工业化为重点,强化三大意识,构建三大平台,不断增强我市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体要着力抓好以下三个重点:
(一)强化规划意识,构建大发展平台。以建设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为目标,加快国际商贸城建设,大力推进市场现代化和经营国际化。围绕制造业产业链、市场消费产业链,加快培育新兴行业,完善商品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境外专业馆和国内精品馆,吸引知名小商品制造企业到义乌直销。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提升市场信息化水平。以建设国际性小商品制造中心为目标,建设先进小商品制造业基地。大力实施“贸工联动”和“名牌带动”,加快义东北、义西南两大产业带开发建设,做大做强优势行业和企业,努力造就具有“小商品、义乌造”鲜明特色的块状经济。
(二)强化国际意识,构建大接轨平台。一是要完善“大通关”体系建设。加快国际物流中心二期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运用现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加快通关速度,提高通关效率。二是要提升义博会外向度。筛选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出口优势明显的日用消费品为参展产品,完善企业参展资格标准,提高境外企业参展比例,优化参展企业地区结构。三是要积极引进国外知名采购主体。积极引进国际采购商、连锁超市、外贸机构来义乌采购商品,扩大义乌市场份额。四是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引导经营主体到境外设立贸易机构和商品专业市场,建立国际营销体系,增强跨国销售和经营能力。
(三)强化创新意识,构建大提升平台。致力科技创新,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加强与大院名校的科技对接,支持规模企业建设研发中心,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国际一流生产装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际性小商品研发中心。致力制度创新,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实施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做强做大,加快企业上市步伐。致力管理创新,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健全高级人才培训体系,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
四、当前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建议
当前,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和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应该看到,实现民营经济转型,现阶段面临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对民营经济的社会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经济创造了更加宽松的政治环境。但目前社会上对民营经济的歧视仍未彻底消除。与公有制经济相比,与外资形成的经济成分相比,民营经济得到的仍是“次国民待遇”,对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税收等方面的两个标准、两套政策、两种待遇现象仍然存在。二是促进规范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建设滞后。一些法规的某些条款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如《民法通则》中对民营企业法人解散或破产时“进行清算”规定比较抽象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同时,随着新型服务业不断拓展,如汽车陪驾业等一些新的服务领域层出不穷。但因缺乏法律依据,有关部门在审批、办证时难以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三是政府对民营经济的管理有待改进。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计划经济管理手段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审批手续繁、环节多、效率低、周期长,企业负担较重;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大,政府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原则。对民营经济实行国民待遇,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应允许民营经济进入;凡是公有制经济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民营经济也可以享受。进一步开放电信、能源、交通、文化等投资领域。改进企业登记管理,放宽民营企业审批条件,降低民营经济市场准入门槛。
根据市委、市政府新一轮改革精神,组建市商务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一)主要工作职责。促进全市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和国内外贸易、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负责全市商贸流通和特殊行业(成品油、废旧回收、典当、融资租赁、药品流通、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社会养老、二手车市场)管理与协调,推进流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批发市场规划、商业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负责全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管理,监测分析市场运行、商品供求状况;牵头协调全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负责商务综合执法工作;指导协调全市进出口业务、外商投资企业审批、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推动服务外包平台建设;为企业、项目建设提供“直通车”服务。
(二)内设机构及编制情况。市商务局机关设办公室、综合科、外经外贸管理科、商贸流通管理科、市场秩序科5个内设机构。核定机关行政编制12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机关工勤编制2名。
同年7月27日,市编委发文成立“市商务执法大队”,为局所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5名,其中领导职数1正1副。
市编委发文成立“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第三产业调查分队”,增加4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增编后市商务执法大队编制人数为9名。
(三)人员构成情况。我局现有在编在岗人员21名(男性10名,女性11名),其中局机关13名(行政编制12人,工勤人员1名),所属事业单位8名。退休人员6名。另有公益性岗位1人(司机),聘请合同工1人(网络管理和文字处理),临时工(劳务派遣)3人,其中门房1人,炊事员2人。
二、商务经济发展情况
(一)商贸流通迅猛发展。近几年来,积极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全市商贸物流业迅猛发展。到2015年末,全市商贸个体经营户发展到22271家(其中住餐业1823家),商贸企业4875家(其中住餐企业388家)。限上企业总数达到212家,国家、省级重点服务业企业达到248家,与我局成立之初的2010年相比(下同),分别净增249家和133家。2015年,预计全市可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亿元,增长13%,年均增长15.6%;三产占GDP比重达到32%,提高5个百分点。
(二)外经外贸高位增长。全市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63家,有自营出口业绩的25家,其中年出口额过亿美元的2家、过千万美元的有3家。预计2015年外贸出口额3亿美元,增长41%,年均增长24%;出口产品由18个增加到100多个,出口地域从港台日韩发展到欧美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我市现有11家外资企业,其中独资企业3家,合资企业8家。2015年全市利用外资总额4800万美元,增长52.4%,年均增长25.4%。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两项指标一直走在全省和市同类县市前列,连续3年被市政府表彰为先进单位,成为我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新亮点。
(三)经营业态多元发展。通过破产、兼并、重组、买断产权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全面完成了市属国有集体商业企业改革任务,为商贸流通业提速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全市商贸流通业呈现独资、合资和股份合作等多种经济成份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随着工贸家电、苏宁电器、国美电器、肯德基、国贸等一批知名流通企业进驻,以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快速推进,我市流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已由过去传统型柜面销售为主要特征的百货店单一业态,转变为多种业态并存的新格局。到2015年底,全市新型零售业态中,超市发展到142家,连锁店181家,专卖店270家,厂家直销店5家。条码技术、销售网点管理系统等电子网络信息技术也得到广泛运用,较大商贸企业基本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现代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镇级配送店3家、村级农家店142家、农资农家店22家。
(四)项目建设成效明显。积极承担全市商贸物流项目招商职能,结合我市交通区位优势,高起点规划商贸物流业发展布局,着力构建“一核,两心,七节点”的大商贸流通体系。妙尚购物广场、七星购物广场、汇海名流汽车城、城东汽摩城、城西市场、中央山水建材商贸城等一批商贸项目建成营运,全市已建成较大型批发零售市场营业面积31.4万平方米,年交易额20多亿元,市场的辐射力、影响力逐步加大。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易购五金机电大市场项目、龙鑫农资大市场项目、国药配送中心项目、亚娃水产品市场项目、天汇机动车检测线项目完成一期工程建设;马半路菜市场综合开发项目、百里洲农贸市场、仙女农贸市场等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项目全面启动;丹阳五星级酒店全面开工。坚持招大商、引名商,重点招引战略投资商和产业配套商,紧密跟踪联系了上海普洛斯冷链物流项目、山东高速集团临港物流项目、华西农产品交易市场项目、马半路市场综合开展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中铁物流园项目、天汇机动车检测线、天汇农机大市场项目成功签约。
(五)物流规模快速增长。全市物流业市场主体发展到8354家,其中物流企业228家,物流个体户8126家,从业人数近4万人。第三方物流加速发展,一大批特种专用运输车辆、冻库、油罐等现代化物流装备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工业产品运输难题。城市配送物流体系不断丰富,并加速向农村延伸,加快了农产品流通,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5年全市物流总量2800万吨,物流业营业收入110亿元,增长14%,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六)电子商务异军突起。大力引进淘宝、京东等国内知名电商企业,京东服务中心和馆基本建成,淘宝馆开工建设,邮乐园、裕农网等电商平台建成投运。大力培育电商经营主体,全市新注册电商企业20多家,电子商务网点1800多家,网络零售额已突破3亿元。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工程”,组织龙鑫、宇隆、易购等企业负责人外出学习考察6批次,组织大规模培训4批次,已集中培训电商从业人员近800人。加强政策引导和建站支持,已建成问安镇覃家山村、张家桥村、万水桥村、仙女周场村、董市平湖村等村级电商级服务中心(站)10个,农村电商网店100多家。我市被省商务厅确定为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省级综合示范试点县市,并争取补助资金600万元。
(七)安全生产得到加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在商贸企业普遍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数字化建设,不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实现了五年安全无事故的目标。大力开展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物品专项整治、夏季消防检查等执法活动,每年开展一次安全应急演练,全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加强对人员密集的商场、超市、宾馆、加油站等经营场所检查,共出动执法车112台次、执法380余人次、现场检查笔录250份、下达整改通知书100余份,共查出隐患79起,整改79起,整改到位76起。对全市18个重点商贸企业和56座加油站的安全隐患、安全消防设施、人员进行拉网式的检查,分别建立档案资料,督促企业认真研究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制定切实可行的预报、预警、预防和应急救援预案,明确职责和事故处理流程,确保事故发现最早、处置最好、损失最低、人员伤亡最小。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先后被推荐到市政府表彰。
(八)商务执法日益规范。市商务执法大队成立以来,我们坚持抓队伍、抓宣传、抓执法,以开通“12312”商务执法举报投诉服务热线为契机,以争创全省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试点县市为抓手,加大了对成品油经营资格、再生资源利用、二手车市场、药品流通、典当等特殊行业的行政执法力度,共出动执法人员200余人次,执法车辆100余次,对全市58个加油站点进行隐患排查。今年以来,根据职能调整,我局重点开展了黄标车市场整顿、加油站油气回收、家电维修管理及“双打”工作。目前,黄标车市场整顿正有序展开,31座社会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设施12月底前已改造到位,13家家电维修经营户已全部进行了备案登记,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顺利通过验收,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三、2016年工作安排
(一)总体思路:认真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发展大商务、大物流、大市场为重点,突破性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型业态,争当全市转型发展排头兵。
(二)预期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1亿元,同比增长12%;限上企业家数达到222家,新增10家;外贸出口总额达到3.3亿美元,同比增长10%;利用外资总额达到5096万美元,同比增长10%。
(三)工作重点及措施:
一是突破性发展物流业。立足区位交通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仓储、配送加工、多式联运、商品批发和信息服务“五位一体”的现代物流业。优化物流业发展区域布局,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集群,加快规划建设以城北新区为中心,姚家港化工物流园、城东农产品物流园、东湖大道商贸物流园、城北工业物流园等四大商贸物流园为重点的大物流体系。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有影响、有规模、有实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入驻物流园区。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市内外物流资源整合。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长江码头、铁路场站和公路枢纽,建设公路物流通道,形成水路、公路、铁路互通联运。
二是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完善城乡商业网点布局,构建“一核、两心、七节点”的大商贸流通体系。以民主大道为主轴,向两厢拓展,打造充满现代活力和具有较强辐射力的核心商业聚集圈。在城西新区集中规划引进金融、商业、贸易、信息等服务机构,完善商务办公、酒店、公寓、会展、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形成商务金融中心。在城北新区重点招引仓储物流企业,建设大型交易市场,形成仓储物流中心。完善配套七个镇级商贸物流节点,集中规划建设一批集超市、农贸市场、物流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商贸物流镇级中心。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关于加快私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立足实际,把加快发展私有制经济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私有制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明显加快、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贡献更加突出的良好态势。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1、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截止年月底,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9319户,从业人员9716人,注册资金17489万元;私营企业从年的72户发展到183户,从业人员2886人,注册资金年的4846万元增加到23369万元。目前,全县非公企业注册资金达1000万元—1亿元的有6户;500—1000万元的有8户;100—500万元的有38户;年生产总值达39097.7万元,实现利润总额达2010.65万元,2004年,仅非公企业在全县工业、商业、运输业等领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20万元。
2、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由于稳定的政策和不断发展的经济形势,促进了经营者由简单、单一的经营行业,向各行各业多样化发展趋势,基本形成了以商品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加工工业为主,遍及采掘业、制造、建筑业、修理等各个行业,适应县情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产业格局。据统计,全县仅从交事通运输的个体户达2838户,从业人员达2866人,注册资金达5996万元;制造业43户,从业人员661人,注册资金4282万元;批发零售业34户,从业人员400人,注册资金3763万元;房地产业5户,从业人员51人,注册资金2839万元;农林牧渔业17户,从业人员212人,注册资金1774万元;采矿业43户,从业人员1070人,注册资金1193万元;商业超市6户,分店28户,连锁店6户。8*范$y文&%$目录d#网@3
3、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一是相关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共组织行政机关相关指导和服务非公企业人员、部分私营企业主参加省州及县内各类培训达1400多人次。大中专毕业生、有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不断充实到非公经济中,并涌现出一批善经营、懂管理的致富能人。目前,全县有2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于非公企业,取得各类职称人数达100多人。二是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全县已注册商标的农副产品有10种,有6户企业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证书,有2户企业取得菌类、香料油、脱水蔬菜等农产品自营出口权。三是非公经济发展中介组织日趋健全。全县共有经批准成立的各类行业协会67个、会员户3424户。
4、经济效益和对社会的贡献明显提高。非公经济的增加值从年的14305万元增加到年的75747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年的9.7%提高到2004年的36.9%。今年月,全县个体私营工业总产值完成3897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1.79%;个私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859万元,占全县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5.16%。非公经济正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同时,非公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就业空间,全县共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非农就业41517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2.34%;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1801人。8*范$y文&%$目录d#网@3
(二)发展非公经济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是在全县党员干部中深入持久地开展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坚决扫除一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使全县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非公经济是富民强县的主要途径,是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形式,是解决社会就业矛盾的有效方法,从而自觉地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县委、政府保持一致,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州、县有关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的举措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二是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和分管副县长、县级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加快私有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组,下设领导组办公室在县经济局,负责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并督查、检查非公经济发展政策和措施的落实。三是结合我县实际及时出台了《县关于大力发展私有制经济的意见》等有关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
2、创新载体,壮大份额。一是与国企改革相结合。坚持走“存量资产优化重组、新增资产优向投入”的路子,支持民企通过兼并、收购、承包、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参与国企改革。年完成了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年以来完成了国有工商企业以国有股退出和股权集中为主的二次深化改革。二是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相结合。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参与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三是与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广泛吸纳民间投入医疗、卫生、教育、旅游等社会事业。四是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年,县城中心街建设,政府只投入少量启动资金,吸引民间资金5000余万元建成了集商业、休闲、娱乐、住宿为一体的文化广场。
3、完善政策,大力扶持。一是落实财政扶持政策。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加快发展非公经济的政策措施,明确私有制经济投资准入、金融支持、税费征收、土地使用、技术改造等方面具体措施。同时,降低非公经济设立成本,不能一次注入的允许分期注入,首期注入资本金可放宽到注册资本金的10%。对新建项目,凡固定资产投资达500万元、250万元,年生产能力达1万吨、0.5万吨,年上缴税金100万元、50万元以上的,项目验收后,分别给予企业以奖代补资金50万元、20万元。把非公企业的职工养老、工伤、失业、医疗、女工生育等社会保障业务纳入全县社会保障体系。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贷款扶持、部份银行贷款贴息扶持。二是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地方权限范围内的税费该减的减,可收可不收的一律不收,必须收取的按下限收取。对非公经济实行收费公示制和“收费卡”制。对新办企业,从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3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今年月,共减免非公企业税费186万元。三是落实人才保障政策。在政府奖励、职称评定、项目审批和培训等方面,对非公企业一视同仁。鼓励和支持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向非公企业流动。允许机关事业单位专业人才、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受聘到非公企业工作,受聘期间可参加原单位考核,享受单位同类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4、多管齐下,搞好服务。一是创建高效有序的政务环境。建立了领导挂钩、挂牌保护、企业评议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等制度。对投资在500万元以上,年纳税50万元以上的企业,列为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全面清理完善涉及非公经济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等。实行“服务承诺制、办事制”,为非公企业开展“一站式”服务,凡企业在立项、征地、办理工商和税务等方面的手续,都由机构统一代办。对私有制企业投资国家和省产业政策鼓励发展项目的,除国家有特别规定外,一律实行项目登记备案制。二是创建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坚决整治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的“四乱”行为,强化社会治安,积极为非公经济组织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努力形成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对实行挂牌保护重点企业,行政部门和执法部门对其检查必须经县监察部门同意。三是创建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加大了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行为,保护合法经营,倡导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维护公平竞争。
5、积极引导,做大做强。以技术创新为方向,重点在培育非公经济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上下功夫;以提高竞争力为方向,重点培植上规模企业;以外向型发展为方向,重点鼓励发展出口加工企业。县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100万元扶持资金,扶持上规模的非公企业。每年对纳税50万元以上的非公企业和纳税在10万元以上的个体工商户进行奖励。在创品牌方面给予扶持,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奖2万元,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的奖1万元,取得商标注册的奖0.5万元,取得出口认证的奖3万元。积极为非公企业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千方百计做大做强非公经济。
6、招商引资,增强发展活力。把发展非公经济的着力点放在招商引资上,按照“依托资源优势,主动招商,引进强势企业入驻,推动主导产业升级”的思路,完善奖励机制、创新招商方式、健全招商网络等措施和办法,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共签约项目15项,签约资金达51349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0141万元,为私有制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7、加速工业小区建设,构筑发展平台。通过采取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等具体措施,积极发展工业小区,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发展平台。制定出台了《县工业小区投资开发优惠政策》,投资704.82万元实施完成了工业小区基础设施五通一平工程。收集整理储备了符合小区性质的项目29个,吸引了一批发展前景好、环境污染小的非公经济项目入区建设。目前已有8户企业进驻工业小区,完成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000多万元。
二、存在问题和下步
尽管我们在发展非公经济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比起发达地区,全县非公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总量不大、规模依然偏小、实力不强、品牌不响、发展不平衡、高新技术企业少。二是我县非公企业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为非公企业提供的创业辅导、人才培训、技术支持、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非公企业发展需要。三是融资成为我县非公经济发展的瓶劲。四是条块政策法规的严肃性与要求宽松的发展环境有相抵触的地方。部门在征收相关税费时,都能拿出自己的“尚方宝剑”,据理力争,从而导致一些减免税费的优惠政策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五是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能力较差,部分非公企业技术缺乏、装备落后,缺乏现代人才,市场核心竟争力较弱。针对这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下步工作中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根据会议安排,现我就XXX林下经济发展和秋冬种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秋冬种工作
(一)油菜种植。我镇油菜种植任务2000亩。其中,高产示范点1000亩,分布为xxx村300亩、xxx村100亩、xx村150亩、xx村150亩、xx村150亩、xx村150亩;非高产示范点1000亩,分布为xx村150亩、xx村50亩、xx村150亩、xx村300亩、xx村200亩、水村150亩。目前各村正在有序发放油菜种子, 9月30日前完成2000亩油菜种子发放工作。
(二)食用菌产业。我镇食用菌产业投入资金372.16万元,由大寨村和台水村的两个村级专业合作分项目点承接实施,建设9300平方米养菇棚,采购茶树菇菌棒130万棒,覆盖贫困户389户(其中大寨村117户、田坝村63户、排生村119户、台水村90户),预计可实现保底贫困户分红和村集体经济积累24.7万元。现在已进棚的菌棒共26万棒,出产鲜菇6万斤,产生经济效益18万元。
(三)中药材产业。贵州黔晟台江扶贫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成中药材育苗大棚9个(3个玻璃大棚、6个薄膜大棚),目前示范点中药材种植110亩,其中天冬40亩、何首乌35亩、金丝黄菊25亩、黄精10亩。
(四)生猪养殖产业。由xxx公司组织实施的**30万头生猪养殖精准扶贫项目在我镇建设3个生猪养殖点,共67个养殖单元,全覆盖我镇1684户贫困户。其中:生猪养殖点建设8个养殖单元,覆盖北方村、西南村、沙帮村的贫困户270户;目前,该养殖点已投入使用4个养殖单元,养殖生猪3100头,预计春节期间能出栏销售。生猪养殖点建设28个养殖单元,覆盖xx的贫困户714户;目前,基地建设基本完成,正在完善配套设施设备。生猪养殖点建设31个养殖单元,覆盖xx村的贫困户698户,养殖单元正在建设。
二、林下经济发展情况
(一)养蜂产业。投入资金25.5万元,养殖蜜蜂300群,涉及5个村,覆盖贫困户100户,预计户均增收500元左右。目前,项目利益联结机制已建立完善,大部分蜂群已割了两次蜜,共计200斤,产生经济效益3万元。
(二)养羊产业。我镇山羊养殖共158只。其中,李宁养羊场山羊存栏138只,杨厅桥养羊场存栏20只。
(三)禽类养殖产业。我镇禽类林下规模养殖场9个,共存栏7155羽。其中,西南村七彩山鸡扶贫项目现存栏800羽,覆盖贫困户7户34人,每户已获得分红600元。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部分干部对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和秋冬种工作责任意识不强,用心不专、用力不够。
二是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导致产业发展风险增大。
三是产业带动不够明显、部分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项目助力脱贫攻坚成效还不够,群众增收渠道不够多。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抓好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和秋冬种工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一,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为脱贫攻坚添加“砝码”。
(一)进一步压实责任。进一步压实责任,突出工作重点、把握关键环节,明确工作目标、责任人及完成时限,加大督导力度,加快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和秋冬种工作进度。
我受县政府委托,就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情况向本次会议作出报告,请予审议。
《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之后,又一部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的重要法律,对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影响尤为深远。其确定的行政许可设定制度,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制度,行政许可统一办理制度,行政许可实施程序制度,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制度,实施行政许可的责任制度等,都是对现行行政许可制度的规范和重大改革,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和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贯彻实施好《行政许可法》,县政府重点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活动,为《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是根据中、省、市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及工作安排部署,县政府于2004年2月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县贯彻实施《行政许可证》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导,抓好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宣传培训和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研究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经费保障,制定与行政许可配套的制度,组织开展对《行政许可法》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县政府法制办负责该项各工作的具体日常事务。同时,县政府还制发了《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通知》(射府发[2004]21号),对《行政许可法》的宣传、学习和培训、有关行政许可的清理以及配套措施的制定等作了周密的安排部署,并将各部门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情况纳入了县政府目标管理。
二是县政府于2004年6月17日在县政府大礼堂举行了《行政许可法》的专题学习辅导大会,全体县级领导及县直部门中层以上干部600余人参加了学习培训,全县30个乡镇组织镇直机关中层以上干部在各分会场收看了学习辅导会的电视实况转播。会上,省政府讲师团成员许胜利教授从《行政许可法》的立法背景、立法原则、立法宗旨及制度创新、实施后对行政管理工作的影响等方面作了讲授、辅导;县长谢代银同志就如何搞好《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提出了四点具体要求。
三是县政府将2004年6月24日至6月30日确定为我县行政许可法宣传周,组织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举行工作人员宣誓上岗、设立宣传站点、悬挂横幅标语、电视宣传讲解和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行政许可法》。县政府法制办还于去年7月就《行政许可法》贯彻实施有关问题通过电视专访作了专题解答。
四是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宣传活动。县建设、工商、税务、教育、财政、公安、林业、水利、广电等部门不仅采取办培训班、搞专题讲座、集中学习、自学、考试考核等形式加强对《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同时还先后组织本部门领导和行政工作人员2000余人次到省、市进行学习、培训,尽快地熟悉和掌握了《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具体内容。
五是按照省、市人事部门关于在公务员中开展行政许可法培训轮训的要求,我县已对县直部门工作人员1150余人、乡镇工作人员900余人进行了学习《行政许可法》国家公务员考试。同时,为促进政府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熟悉掌握《行政许可法》的具体规定,县政府于去年7月11日在政府三会议室对县政府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学习《行政许可法》情况进行了考核。县政府法制办为此专门编印了《行政许可法》问答120题。会后,政府40余个部门将本部门行政许可清理情况作了报告,并报送法制办备案、审核。
二、抓好行政许可清理,切实保障《行政许可法》的顺利实施
抓好三项清理,即行政许可政项目的清理,行政许可规定的清理,行政许可实施主体的清理,是实施《行政许可法》的前提,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县政府要求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抓紧抓好。国务院第一批到第三批共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604项,四川省人民政府第一批到第八批共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746项,市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发文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55项,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5项,从国务院到省、市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来看,一是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需要予以取消;二是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予以取消,没有区分哪些是行政审批,哪些是行政许可。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县府法制办会同相关部门按照“统一组织与分段分工负责相结合和依法全面清理”的原则,对我县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截止目前,我县可继续施行的行政许可事项(含可暂继续实施一年的行政许可事项)近300余项,可继续执行的行政许可收费32项;纳入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的行政审批、办证事项271项。同时,县财政、物价部门根据省、市的规定,对我县行政事业性收费情况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清理,编制了《[]县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目录(暂行)》(射财发[2004]135号)和《关于公布被取消的收费项目目录的通知》(射价发[2004]59号),确定了县行政事业性收费150项,取消的收费148项,对农民免收的收费8项。
去年8—10月,根据县政府工作安排,县府法制办会同县监察局、县行政服务中心、县府督查科等对县国土、建设、物价、公安、交通、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情况进行了检查。通过检查,各部门对实施《行政许可法》都十分重视,领导亲自负责,法制专(兼)职机构人员具体组织办理,实施行政许可的各项工作开展基本正常,建立健全了实施行政许可的相关制度,如:统一受理申请、统一送达决定制度,听证制度,登记制度,对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但是,由于政府行政管理的某些方面如制度、体制与《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还不相适应,一些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对此还较陌生,有待今后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使其熟悉,领会《行政许可法》等法律规定,确保《行政许可法》的顺利实施。
通过清理,在《行政许可法》实施之前,县政府、乡、镇政府及县直部门均未设立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收费、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按法律、法规及省市财政、物价部门出台的收费项目执行。今年,县府法制办和监察部门将对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情况进行检查,加强督查力度,对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的部门和人员,将严肃查处,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依法实施行政许可,为丘区示范县建设创造更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
《行政许可法》施行后,省政府又于去年了《四川省实施行政许可法规程》(省政府令181号),更加明确了在实施行政许可中的原则、制度、职责、程序、责任等规定。为此,县政府各部门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和工作实际,坚持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规范化管理,确保了《行政许可法》的全面实施。如县统计局会同县减负办开展清理涉企统计报表工作,其目的就是减轻企业负担,规范报送渠道,增强综合概括能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去年9月,该项工作被省统计局列为全省工业企业统计“一套表”制度试点县。县行政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了政务公开、授权办理、承诺服务、并联式审批等四项制度。坚持了审批项目的“六公开”,将审批项目的服务内容的名称、依据、申报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收费标准进行公开,并对每件审批项目的办理进行全程监督;在行政审批中涉及几个部门的重大事项,在大厅窗口受理后,由中心牵头负责运作,组织审批关联性强、有前置条件的部门和单位进行业务联办,相关窗口工作人员同步办理审批,缩短了办结周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协调配合,切实为申办人排忧解难,工作人员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做好了“配套服务,延时服务,延伸服务”。如建设局的行政审批联络员制、国土局的代办员制、工商局的填报资料模板制,民政局的假期服务制等;一些部门还开设了“绿色通道”,凡申办本县审批权限内有关手续,采取“告知承诺制”,给予先批后补或采取先提交必备材料后补交关联材料的形式给予办理,原则上在现行审批时限上再压缩50%以上,保证了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为进一步改善我县经济发展软环境,坚持实行对企业“定费统收”,严格控制对企业的检查,确保“安静生产日制”的逗硬执行。今年,按照省、市要求,县经贸委、监察局、县政府法制办联合下达了“对企业进行检查”的计划,明确全年检查次数除法律法规规定外,不得超过30次,在检查中必须严格按规定标准执行,亮证收费,严禁无证收费或超标(搭车)收费,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严格规范行政许可、办证的收费,坚持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强化了行政审批监督机制。在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办证收费中,严格执行“以票管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财政局窗口统一发票和销票,物价局窗口统一核票,各服务窗口按办理项目公开的收费标准,用专制发票开具收费金额,由办件人执“缴费通知单”到大厅银行窗口缴费,所有行政审批收费由“一个漏斗”汇总到财政专户,各服务窗口一律不收取现金。同时,县监察局在中心设置了纪检监察窗口,专门受理企业和办事群众对工作人员在办理审批过程中违纪、违法行为的投诉。从机制上和源头上遏制了“三乱”行为,使纳税人放心,让投资者受益,起到了为市场主体保驾护航的作用。
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了行政服务的水平。将几十个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县级部门集中起来统一对外办公,使当事人不用再象过去那样到各个部门去跑,提高了办事效率和部门工作效率;对这些审批事项的办理实施程序监督,规范了行政审批行为,促进了廉政建设和依法行政,强化了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更加有利于实现从“管理型”、“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有限型”政府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