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教学质量意见

教育教学质量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教学质量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教学质量意见

教育教学质量意见范文第1篇

一、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目的

1、实施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改进课堂教学,整体提升我县中小学教学的水平。

2、促进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建立面向全县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和数据采集分析平台,用技术手段保证发展性评价的有效进行,形成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

4、及时掌握全县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总体状况,畅通教学质量管理的信息渠道,建立中小学教学经验推广与教学问题“预警”的机制。

5、通过长期监测,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质量监测系统始终处于不断完善和改进状态,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义务教育段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依据和原则

(一)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依据

1.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相关文件,贯彻执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浙教基[2007]15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优化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2.课程标准

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质量现状作出科学的价值判断,为教学决策提供正确依据,从而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特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间的发展差异,选择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

(二)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要着眼于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发展和提升,不仅要注重评价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

2.导向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测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方向。监测的内容和方式要具有导向性,使教学质量监测成为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措施。

3.实效性原则

贯彻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实效性原则,首先要对教学质量现状做出科学评价;然后要对教学质量现状的成因、影响教学质量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做出科学分析;通过有效的反馈监测机制,形成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正确决策,从而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三、义务教育段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小学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主要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为依据,以评价课程标准要求的达成度和合格率为主要指标;以每学年全县统一组织的质量监测和小学毕业考试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强调教学的高效益和教学的发展增值程度。同时,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跨年度的比较评价,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发展情况。小学阶段3~5年级主要学科每学年监测一次。

初中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主要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为依据,以评价课程标准要求的达成度和合格率为主要指标;以预备年级入学成绩为起点水平,以每学年全县统一组织的质量监测和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强调教学的高效益和教学的发展增值程度。同时,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跨年度的比较评价,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发展情况。初中阶段各年级主要学科每学年至少监测一次。

义务教育段教学质量监测按考试课程、考查课程、抽测项目等三个维度进行。初中的社会、语文、数学、科学、英语和小学的语文、数学学科属考试课程,其余的各门学科属考查课程。“体育、艺术2+1项目”为现场抽测项目。

考试课程和考查课程实行开卷和闭卷结合,动手操作和动笔答题结合,动口说话、现场面试和纸笔测试结合等多种方式;现场抽测项目以现场抽测学生的技能水平为主,并通过听取汇报、个别座谈、查看资料等方式,了解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学生的参与率。音、体、美等课程的监测重点放在“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达标率的随机抽测上。考查课程和现场抽测课程一般比考试课程提早一周进行。

考查课程实施分类各科监测。依据义务段学校的办学水平、师资状况和地理环境等特征,将学校分为城区学校类、农村学校类、片区学校类、示范性学校类和一般学校类,每学年对各类学校分别选取若干个不同的学科实施教学质量监测。

考查课程和抽测项目严格限人限科。为保证教学质量监测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每年参加考查课程和抽测项目监测的学生数不超过各校学生总数的1/3,测试学科不超过总科目数的1/3。同一学科只监测一个年级,一个年级同时监测的科目不超过2科。音、体、美等现场抽测科目,同一学科只抽测一个年级,一个年级随机抽测的学生数不低于年级学生总数的1/5,规模较大的学校不低于1/10。

四、义务教育段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组织与实施

1、明确工作职责

教育局普教科:主持并协调相关部门开展义务教育段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的各项工作;制定义务教育段教学质量监测工作的学年度监测方案;负责教学质量监测的反馈并提出整改意见。

教科研中心:根据义务教育段教学质量监测工作的学年度监测方案,做好组织命题、考试、阅卷等工作;根据监测数据,做好样本分析,撰写教学质量监测报告。

教学指导站:配合教科研中心组织好教学质量监测的各项工作,包括考务组织、阅卷、登分、数据统计与反馈等;协助区域内学校落实教学质量监测的整改工作。

义务段学校: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教学质量监测的组织工作;严肃考试纪律,规范测试流程,保证质量监测的有效性。

2、发挥评价功能

要仔细分析监测参数,正确运用监测结果,认真撰写教学质量监测报告。要切实转变评价观念,对学生的学习状况、锻炼状况和教师教学状况进行全面分析,特别对学习成绩列后20%的学生分布较多的学校要进行深入的剖析,找出问题所在,研究解决对策。

义务教育段教学质量监测的评价采取分级报告的办法:县教科研中心提供区域(片)、学校两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各学科教研员(含音、美、体)要提供本学科教学质量监测分析报告;各教学指导站要结合教学质量监测信息,提出区域层面的教学改进措施;报告统一交县教育局普教科,由普教科汇总后向各校作反馈并提出整改意见。

学校在收到反馈后,要根据整改意见制定计划、落实措施、责任到人,确保整改意见落到实处。要将质量监测分析、评价所提供的信息,作为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努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质量监测所提供的参数只是教学状况分析的依据之一,学校不得以分数高低给学生、教师排名,也不能作为奖惩教师教学的全部依据。

教育教学质量意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护理教师; 医疗实践; 教学质量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3.034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对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是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由于近年来护理学发展很快,护理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现有教学需要。尤其是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课均由没有临床医疗实践的护理教师讲授,导致护理教学质量出现了一些问题。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从2006年开始,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利用三所附属医院的资源优势,有计划地安排护理教师到医院参加临床医疗实践,使护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大大提高,更好地适应了新形势下护理教学的需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学校护理专业教师45例。其中研究生学历15例,本科学历30例;平均年龄(36.12±6.26)岁;平均工作时间(12.27±7.72)年。毕业于护理专业的40例,占教师总人数的88.89%;毕业于临床医疗专业的5例,占教师总人数的 11.11%。其中毕业于护理专业的教师中有临床护理经历的教师17例,占教师总人数的37.78%;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23例,占教师总人数的51.11%;毕业于临床医疗专业的教师中1例有临床实践经历,占教师总人数的2.22%。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30例,占教师总人数的66.67%。

1.2 方法

1.2.1 制订培训方案 依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每位教师的具体情况,为教师制订切实可行的、个性化的培训方案。要求所有教师均到医院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每次半年,三年轮转一遍。

1.2.2 方案实施 为了使培训工作更加规范,学习效果更加显著,根据受训教师的具体情况和高职高专护理教师的角色,设计了《护理教师临床医疗实践评价表》,其中不仅涵盖了医疗实践的具体内容、受训教师的出科成绩及表现,还对学习质量制订了较为具体的量化标准。对毕业于护理专业的教师,由临床医生带教,重点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要求教师书写病历、参加医疗查房及病例讨论等。受训教师带着任务到临床学习,使整个学习过程目标明确,效果显著。受训教师在学习前,只有认真阅读表格中的各项要求,并在学习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去做,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受训教师在学习后,须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写出心得体会,以便对整个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梳理,总结成绩,找出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思考找出教学和临床工作之间的差距,以便对医院建设和教学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期望实现其知识的更新、完善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总之,评价表作为学校和受训教师之间的纽带,为学校和医院的沟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加大了对受训教师的监管力度,提高了培训质量。该表填写质量将作为评价教师学习质量的重要依据。

每次学习任务完成后,要求受训教师讲公开课和观摩课,让教师和学生评教评学、专家点评,并以发放调查问卷和座谈会形式了解教师授课效果,及时反馈,让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提高。

1.3 评价标准

1.3.1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采用笔者所在学校医教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三部分: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其中专家评价的计分项目分三部分:课堂教学质量、教案评价、系部考核。均采用百分制,按各项评价标准进行打分。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则依据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进行打分。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总分=(学生评价分+同行评价分)×0.3+专家评价分×0.4。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总分85分为优秀,75~85分为良好,60~75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差。

1.3.2 临床专业知识评价 除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外,每年定期对护理教师进行一次临床专业知识考核,以综合考评教师的整体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护理教师临床实践前后专业知识考核成绩比较详见表1。

2.2 护理教师临床实践前后教学质量比较 护理教师临床实践后教学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临床实践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709,P

3 讨论

由于绝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教师专业培训,没有临床实践经历,尤其是临床医疗经验,因而导致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2],使得这些教师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如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缺乏感性认识及经验积累,对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理解不深、讲解不透,显得力不从心,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3.1 护理教师参加临床医疗实践的意义 毕业于护理专业的教师,由于受到所学专业的限制,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均较低,加之部分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对疾病缺乏应有的感性认识,在讲授时只能照本宣科,教师讲得枯燥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护理教师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是拓展教师知识面、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好方式。表1结果显示,护理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前后专业知识考核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 培训方案实施保障 笔者所在学校拥有三所教学医院。三所教学医院有1246张开放床位和10余间手术间,拥有丰富的病材,能充分满足护理专业教师和学生临床实习要求;医院先进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为教师和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关爱患者和全面照顾患者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3.3 培训方案实施的有效性 表2结果显示,护理教师参加临床医疗实践后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 考 文 献

[1] 郑智,侯淑肖.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08,5(3):128.

[2] 刘邓群,栗永萍,李蓉,等.浅谈医学专业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1028.

教育教学质量意见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生物技术专业;两位一体教学模式;品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30-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教育具有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高职教育应该是品德教育与技能教育的融合,首先应该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其次是人生目标教育,再次是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我校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职业素质形成规律,将品德教育分阶段、分层次纳入专业培养计划,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尝试并构建了“品德培养+技能教育”两位一体互融互渗教学模式,实现了全员育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将品德培养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通过对生物技术类企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调研,定位专业就业岗位群,明确就业岗位所需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要求与品德规范,确定学生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素质形成规律,将品德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44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第一个“4”是指职业技能四层接轨,即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接轨、教学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接轨、技能培养与岗位需求接轨、素质培养与岗位素质要求接轨;第二个“4”是指品德培养四阶递进,即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分感恩教育、诚信与敬业教育、责任感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四个阶段逐步展开;“2”是指双向互动,即校企互动、师生互动、家校互动。其中,家校互动是学生品德培养的基础,只有加强与社会、家庭的横向联系,与家长的横向交流,才能使学生品德培养持之以恒。

将品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通过就业岗位所需职业技能分析(如图2所示),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品德培养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品德培养+能力拓展”的教育模块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突出学生的品德培养。

将品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教师能力的提升是品德教育有效渗透的前提和基础 专业课教师要充分了解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了解并熟知学科专业所涉及的历史性、精神性等教育因素;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从事未来职业、专业工作的价值取向及对学生个体品格等方面的要求;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具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与精神。这些是品德教育有效渗透的基础。此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品德培养的同时,也会将教师作为特殊的认识对象。学生感知的不仅仅是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还有其行为和品格。所以,教师拥有高尚的师德是品德教育有效渗透的保障。

把握品德教育与专业技能传授的有机结合 任何一门学科所反映的既是人类实践的总结、智慧的结晶以及这一领域前人不断追求不断发展的历史,也凝聚着前人的思想、情感、意志、性格等精神力量。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应充分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社会对高职专门人才的特殊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对学科和专业中所蕴含的品德教育因素主动地选择、归纳、类比,寻找品德培养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点,将其渗透于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历史和精神的影响,实现对品德培养的潜移默化。

品德教育与工学结合教学环节紧密结合 实验、实训、实习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教学环节不仅仅是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强化与顶岗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为人处事、沟通交流能力、职业素质、合作精神、宽容精神、奉献精神等综合素质的检验与再培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体验作为企业人与校园人的区别,体验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同时,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与感悟。因此,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环节品德教育的渗透与融入,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因势利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融入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社会责任、互相尊重、和谐相处、诚实守信等品德教育;使学生通过实习案例和专业技能顶岗实操,亲身体会做人的标准和社会对良好品德的要求,激发学生感悟,从而实现其全面发展的目的。

将品德评价融入专业考核体系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目标和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专业教学的评价体系既要体现专业技能、人文素质、思想道德,更重要的是要突出职业素质的特性。考核方式要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与开放性。我校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构建了“四结合”专业考核模式,即技能评价与品德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

教育教学质量意见范文第4篇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quality;monitoring;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7-0171-02

0 引言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职业学校数量日益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问题给人带来不少担忧。回顾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许多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经历了“数量增长―质量下降―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这样的发展过程。目前相当多的职业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办学条件落后,无法确保教学质量。对于学校而言,教学质量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通过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能够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因此,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教学质量评价。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通过监控与评价的主体采用一定的运行机制和标准作用于客体,然后收集所产生的各种信息,全面评价教学工作、诊断与更正教学过程的偏差等活动,从而改进教学工作,最终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结构系统[1-3]。

1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类院校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通常都是通过学生评价、督导专家评价、同行评价、管理者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几种形式进行,这种监控和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质量控制的重要作用,但其效果还不够理想。

1.1 欠缺对体系理论的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必须建立在大量、充分的理论基础之上,诸如体系架构、环节设置、实施部门、评价标准及反馈处理等均需要反复论证,认真思考研究。然而,目前国内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大都来源于高等教育,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如果长期缺乏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很可能由于缺乏理论支撑使评价体系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进而直接影响到监控和评价效果[4]。

1.2 注重“教”,轻视“学”

目前的职业教育过于注重抓“教”的方面,而轻视“学”的方面。因此,导致现行教学评价模式的重点就成了评价教师的“教”,评价指标过多地关注了老师教这个过程,即使有对学生的评价,其目的也都是为评价教师服务,缺少学生对于教学的主观感受、缺少学生对于“学”得的反思和评价。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忽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被动接受,忽视发现创新。这种只追求结果而轻视过程的作法,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影响他们的创新。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判断一堂课是否是好课的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从中学到了东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学生的素质是否得到了提高[5]。

1.3 重视“他评”,忽?“自评”

现阶段教学质量评级的方式主要以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为主,这些评价方式都属于“他评”。以定期的教学检查和不定期的课堂听课采用“评价表”、“听课打分”的方式进行。对于“他评”,学校通常非常重视,投入大量资源以期能够获得良好的结果。因为评价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招生和学生的就业等。但是对于“自评”关注度不高,这是因为“自评”不会学校造成较大的外部影响,很多学校采取的态度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加上教职工之间都是同事关系,很难不被人情左右,导致评价工作流于形式,无法真正的发挥作用和优势[6-8]。

1.4 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现阶段多数职业院校采取的都是静态的一次性操作方式,通常的方式是在课程结束和学期结束时,给各个学生一个百分等级分数,作为学生该课程的学习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只考虑到了结果,缺乏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过程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9-13]。应该更新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利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的评价方法,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尽量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

2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思考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采用合理的评价手段,基于广泛的支持和参与而进行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1 统筹发展性

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只是院校的手段,并不是目的。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使教师真正投入到自身岗位中。以促进教师专业和能力发展为目的,以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充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关注眼前,更应该考虑未来发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劣势,使其更加了解自己,提升其综合实习。

2.2 注重全面性

教学评价应包含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研究者,学生应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不能仅仅把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为依据,而应以学生的发展为衡量尺度。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志在于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保持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2.3 重视动态性

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内容应该是相对稳定,但其过程应该是动态的。在日常管理中,院校应在自然、常态的条件下,对于影响教学质量的有关因素进行归类分析,有明确的和便于操作的指标和标准,建立起一个教育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监控与评价体系,对于其指标体系根据时代进步保持动态性。

2.4 突出特色

教育教学质量意见范文第5篇

一、目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大学校园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追求物质享受

当前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一些不良风气都在冲击着大学生们的观念,“钱”字越来越重要,大学生因贫富差距在校园生活中体现无余,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为了支付高额学费,不得不省吃俭用、打工挣学费,另一部分富家子弟却开豪车、穿名牌,种种现实很容易让人产生心态不平衡,不安心学业,甚至会认为不公平而对社会产生不满。

2、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体系使大学教学质量不断下降

当前高校对教师考核重科研轻教学,对教师的考核科研经费、论文等占70%以上,而教学任务占比不到30%,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为了生计和前途教师们忙于跑课题、写论文、拉科研经费,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职工作,不少学生也都在为教授打工挣钱,无心学习。教师不能安心教学,学生教育质量也自然大打折扣。

3、严进宽出的大学教育机制使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

大学时期是培养一个人观察力、理解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但我国长期实行的“严进宽出”的大学招生、培养制度,反正不管好坏都能毕业,使得一些辛辛苦苦考上大学的学生,进了大学后放松了学习,结果亦没有真正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毕业后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为进一步提高大学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建议:

1、优化大学校园育人环境,提倡勤俭风尚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人生观还有很大的可塑性,价值取向也在选择之中。因此,应该进一步优化高校育人环境,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大学校园里大力提倡勤俭风尚,大学生必须做到艰苦朴素,禁止奢华消费,甚至可以统一穿校服,统一吃食堂饭,取消校园内高档餐饮消费,避免贫富差距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反差,使其安心、全心投身学习。

2、对贫困大学生实行免费定向培养

国家应加大高校教育投入,让那些品学兼优、没钱读书的年轻人都能享受到大学教育的权利,对来自贫困阶层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实行免费定向培养,鼓励其毕业后回到原籍就业,一方面可缓解各地区人才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另一方面亦可满足中小城市及乡镇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

3、大学教育应实行“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

改变目前大学考试“严进宽出”的现状,实行“宽进严出”的高校淘汰机制,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后才能毕业,让大学生从入学起就不敢懈怠,专心学习。同时,高校在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培养模式等方面也应进行改革创新,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真正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提高大学“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