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规划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注意作为心理过程的一种特征,对课堂学习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本丈从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个方面,就如何有效地利用注意的规律,进行课堂学习的优化,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能力和课堂学习效率进行了探讨。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能力是成功完成课堂学习的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等活动的能力,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注意力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特征,与其它心理过程难以分开。只有被注意到的信息,才可能进入信息加工系统,才可能对学习发生作用,因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优化学生注意力的品质,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一、无意注意与课堂学习的优化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课堂上的一些事物或现象所发生的注意,如教师富于变化的语言和肢体动作、学生对地理学科中天文部分的兴趣等。无意注意因为无需意志努力,所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以减少脑力消耗,避免身心过度疲劳。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这一优势,对于当前较重课业负担下的课堂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
无意注意受到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主观因素来看,学生对某些学习内容感到是一种心理上的需要,或者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时,往往无需意志努力就能完成;从客观因素来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语言风格、肢体动作、学习内容、教室布置和其它突发事件等,都可成为无意注意的客观因素。
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无意注意,既能促进也能干扰课堂学习的有效进行。因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尽可能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如教室布置尽可能简单明亮、教师衣着尽可能朴素大方,两者都不宜过分标新立异,颜色也不宜过分鲜艳;教室周围的环境尽可能保持相对安静,尤其是课堂内不能出现非教学声音(如教师接听手机或职工维修门窗的声音);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学习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使学生轻轻松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教学目标要具有明确性、教学内容要具有丰富性、教学过程要具有逻辑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具有多样性、教学语言要具有感染性等。
在当前教育实情下,随着教育管理力度的加大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实现对客观因素的有效控制和充分利用,往往不是太大的问题。但从主观因素来看,无意注意还与学生本身的特点相联系,如果仅仅考虑无意注意的客观因素,不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课堂学习充其量也只不过是技艺高超的“填鸭”罢了。因而,教师不仅要充分地备教学内容,更应该充分地“备”学生。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情绪和情感、意志和性格,以及知识经验和其它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心理学信息,科学地组织课堂学习过程,使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过程都最大限度地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进而使学生在潜意识层次上对课堂学习产生无意注意,成为课堂学习的“乐之者”。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较高的教育专业素质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素质。
作为教师,我们应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进行课堂学习的优化(尤其是学习内容难度较低的课堂学习的优化),以使学生在付出最少的脑力和体力代价的同时,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有意注意与课堂学习的优化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对课堂上一些事物或现象所发生的注意,如教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分析时,学生的有意注意就成为必需的了。
有意注意是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因而会较多地消耗学生的脑力和体力。然而,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和干扰,大部分课堂学习内容仅凭无意注意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管这与学生个人的需要、兴趣、情感、知识经验等有关,但是这些个人因素都是通过课堂学习间接表现出来的,都受到课堂学习活动的影响,具体来说,要保持较好的有意注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首先,教师要经常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树立相应的人生理想。同时,课堂学习每一个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都应让学生明确。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其次,教师应合理地组织课堂学习过程,逻辑是一种美,活动的条理性和教学语言的逻辑性有助于学生有意注意的保持。然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专心致志”的有意注意往往只能保持15到20分钟,因而,在强调活动的条理性和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同时,还应采取一些措施以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问、组织学生讨论、适时的辩论和请学生上黑板演算等,以及当学生发生注意分散时,给予适当的提示或批评。最后,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还应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间接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结果而非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因此,教师可通过引导、激励等机制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关注成功,以使学生懂得不懈地努力必可到达成功的彼岸。另外,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有意注意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其逐步形成不畏艰险、知难而进的意志品质。
关键词:旅游业 产业要素 旅游规划 理论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要素所做的安排。在国家“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政策背景下,我国正在掀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一轮旅游规划热潮,从旅游发展规划转为旅游产业规划是一大趋势。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是各地旅游业实现协调发展并形成竞争优势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内第一部省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由王兴斌教授主持完成,其成果对编制旅游产业规划特别是建设大旅游产业群,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但在旅游规划理论研究上存在缺陷。本文结合广西桂林和湖北宜昌旅游发展实践,从“水桶效应”、产业集群和核心竞争力等三个方面,构建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以期指导新一轮旅游规划的编制。
旅游产业规划特点
旅游业是个涉及面广、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群,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以及由六要素外延拓展形成的旅游产业链,如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文娱体育旅游等。在旅游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往往成为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和带动性的产业。可见,旅游业不仅仅是一个单一行业的产业,而是涉及众多行业的成长性产业群。旅游业这种特殊的产业群是通过产业波及线路来联系的,一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上游依赖产业”的线路产生逆向波及;二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下游后续产业”的线路产生顺向波及;三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相关联的消费互补性产业”产生间接波及。
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旨在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健康、和谐发展。基于此的旅游产业规划,也应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关联性的特点,也就是要把旅游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综合考虑旅游业发展的上述三大波及领域,协调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关系,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优势,重点强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聚集性和竞争性。只有这样,所编制的旅游产业规划才能指导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
(一)“水桶效应”理论
“水桶效应”理论,是指水桶由多块木板绑成,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据此一个水桶装水的多少不取决于组成它的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而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质部分往往又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旅游产业要素规划就犹如设计一个“水桶”,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是组成“水桶”的木板。因此,制定旅游产业规划,研究的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要以此为突破口,并以最长的木板(要素)来统筹安排其它组成部分(要素),使“容量”(目标)更大化。
(二)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被誉为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波特把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实质上,产业集群理论是以新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关于产业空间结构布局的理论,是同一地区相同或相关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聚集效应,竞争的结果是一种正和博弈。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来自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并在交往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和维系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关系网络,因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降低而构成了产业集群价格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要素规划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各要素在空间布局上的聚集。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现状进行评估,发现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趋势;规划的重点就是顺应这一聚集趋势统筹安排产业要素布局,使之发挥产业聚集优势。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最早由普拉哈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并把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心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组合多样技术流派的学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发展战略从多元化到归核化转变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具有价值优越性、资源集中性、文化异质性、整体完整性和模仿高成本性等特性。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力,特色的形成源于旅游核心竞争力。所谓旅游核心竞争力,就是某一旅游目的地内部诸要素的整合,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能力。某一旅游目的地要保持竞争优势,关键就是要在旅游发展中某些“战略环节”上保持核心竞争优势,以形成和巩固这一独一无二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围绕这一核心竞争力要素统筹确定发展战略重点,从而增强该地旅游竞争力。
上述旅游产业规划三个理论在实际规划的运用中各有侧重。“水桶效应”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各要素之间统筹发展,讲求的是均衡发展,即各要素之间在量上的协调;产业集群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讲求的是聚集优势,即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核心竞争力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内某些环节的突破,讲求的是核心竞争优势,即要素在质上的明显优势。可见,三者在旅游产业规划中的配合运用,既能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又能形成旅游业的聚集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优势,从而实现旅游业量的增长、质的扩张。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的实证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的桂林旅游业曾一度出现大滑坡,床位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客源市场的增长幅度,客源市场的不足导致桂林旅游饭店床位过剩,旅游饭店纷纷采取削价或变相削价等手段争夺客源。依据“水桶效应”理论来判识,交通瓶颈成制约桂林旅游业发展的“短板”,大量的游客进不来,散不开,出不去。20世纪90时代随着桂林两江机场和火车新站的建成,交通“短板”问题得到解决,客源大幅增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桂林城市景观和公交容量变成了“短板”,这一问题又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两江四湖”为代表的旅游城建项目完成而得以解决,自此桂林旅游产业要素又在更高的水平上寻求新的平衡点。当前宜昌旅游产业要素的配套问题与桂林20世纪末的情况类似,游客尤其是入境游客的可进入条件和城市景观建设的滞后,成为宜昌旅游业发展的“短板”,突出表现为旺季出现“一票难求”和城区旅游“空心化”的矛盾,这是宜昌旅游产业要素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又如桂林的旅游购物聚集在瓦窑旅游商品批发市场,旅游产品聚集在漓江沿线,旅游饭店及夜间文娱活动聚集在桂林城区。相比之下,目前宜昌旅游产业各要素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集群,旅游饭店尤其是高档星级饭店还没有在城区得到聚集,难以满足规模稍大的商务会议团队的同一接待规格和水平的要求;环坝(三峡大坝)旅游产品具有聚集的潜质,但聚集优势仍未形成;旅游商品、城市景观、夜间文娱活动等产业要素亟待规划和聚集开发。能否形成有效的产业要素集群是宜昌旅游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在山水同构产品的竞争中,阳朔旅游曾一度缺乏竞争力;自从策划并推出“印象·刘三姐”之后,阳朔一跃成为桂林旅游圈中新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因为旅游文化产品“印象·刘三姐”成了阳朔竞争桂林山水风光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在传统的三峡旅游产品中,葛洲坝船闸、三游洞、中华鲟、屈原祠等产品的竞争优势平平,宜昌旅游在产品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使之在与重庆竞争三峡旅游中占居下风。三峡工程建在宜昌,三峡工程实现蓄水通航发电后,三峡大坝是宜昌建设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离开了三峡大坝,宜昌难以与重庆旅游相抗衡。为此,要举全市之力支持三峡大坝建成宜昌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但目前三峡大坝还是较为简单的工程观光型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工程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游客参与性体验不够,游客实际的体验经历与其旅游期望值存在较大的反差,这是三峡大坝旅游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结 论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规划的三大理论中,“水桶效应”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协调发展问题,产业集群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问题,核心竞争力理论解决了旅游产业要素的市场吸引力问题。这三大理论配合运用于旅游产业规划,可以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吴议.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eb/ol].中国新闻网,2006年1月10日
3.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4.michael ·e· porter.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s,nov-dec,1998
5.西韦尔(英)著,姜法奎译.核心竞争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阚如良等.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04,26(5)
关键词:合约;旅游规划;四要素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在张五常的《交易费用、风险规避与合约安排的选择》(1969)一文中,将地主与佃农间的合约分为三类,即工资合约、分成合约与定额租约(租佃合约)。一般而言,目前规划界所采用的旅游规划委托合约同样也分为以上三类。
一、合约安排的四要素
1969年张五常摈弃前人的将租佃理论建立于传统的风俗习惯之上的做法,依照产权、交易成本及风险规避三者的关系,来构筑现代租佃理论,此举创合约理论和理论之先河。后有人加入激励相容因素而使合约理论框架更加科学(胡青才,2001)。至此,产权、交易成本、风险规避和激励相容约束即构成了合约安排的四要素。
二、三种合约基于四要素的效率比较
本文所探讨的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是在具有公有产权属性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这与私有产权下的合约安排大相径庭,因为公有产权下的合约安排不仅要激励人行为,还要兼顾政府委托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从理论上看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应不同于传统三种合约安排,并具有其特殊性。张五常在其《私有产权与分成租佃》(1968)一文中,曾经得出“只要产权是排他的和可以转让的,这些安排就不存在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但这一结论显然对于公有产权是绝对不适用的。
(一)从产权安排角度对已有三种合约定义作简单修正。工资合约的产权安排是由政府委托方出资金,规划方出技术劳动要素而共同组建成的产权合约共同体,政府作为全体人民的人拥有资金要素的产权,规划专家拥有智力和劳动要素的产权;租佃合约则是指由规划方出租金,政府委托方作为全体人民的人,租让土地和旅游资源,由规划方单方享有剩余索取权的产权安排;分成合约是指规划方出技术劳动,但不收取规划费用,而是拥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即双方都享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的产权安排。
通过对三种类型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的产权表述,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其各自的产权安排特点:总的来看,在旅游资源公有产权前提下,政府委托方产权均是不清晰的。从静态看,三种合约安排中规划方的产权都较清晰,收益比较明确;但从动态角度看,由于订立合约的一方委托方政府较规划方有更大的强权性(政府可能由于既得利益或变更官员而可能随时调整、变更合约条款使规划方收益不确定性增加)或产权收益界定困难,规划方产权清晰程度有所差异。工资合约中,规划方产权最清晰,提交文本通过评审,即可获得所有规划劳务费用;而其他两种合约动态看,产权并不清晰,其收益可能随时被政府“剥夺”,因而常造成规划方过度开发或规划方利益被“剥夺”现象。
在一个人的资源产权性质没有首先明确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分析他使用资源的方式,或者说,我们无法对合约其他三个变量进行衡量。鉴于三种合约不同的产权安排,各方所获收益截然不同,那么政府和规划专家对不同的产权安排是如何取舍的呢?下面我们就交易成本、风险分担以及激励因素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交易双方对不同合约偏好与选择,并以经济绩效为尺度,比较三种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效率。
(二)三种合约类型的交易成本分析。各种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安排的交易成本都涉及缔约谈判成本、监督成本、协调成本、实施成本、激励成本,等等。由于政府委托人的复杂性,各种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交易成本都大于私有产权下合约安排交易成本。各种类型合约其谈判缔约成本基本相同,直观看来,有可能分成合约的谈判成本会稍高于其他两种合约,因为对“成数”确定,双方不免要讨价还价一番;随着时间跨度延长往往涉及大量的不确定性,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比如一些免责条款的议定、委托方的变故等等。租佃合约同样也是时间跨度较长的合约,这也增加了合约的谈判成本。工资合约下的谈判缔约成本最小,交易双方只需就规划方的劳务费以及编制规划期间的双方权利义务达成一致即可。
三种合约安排对交易双方的激励和监督成本也不同:在工资合约中,规划费多少与劳动工作量相关,现行规划工作量常用计件计量,合约中规定规划方需完成的规划文本、图件等产品数量。由于旅游规划是服务类产品,服务取决于人,服务类产品的质量的可变性由人的工作态度、工作努力决定,而努力是无形的。无形产品质量监督与激励成本高昂,或者无法监督。而在租佃合约中,规划方作为“剩余索取者”,往往会对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如果规划方能对资源价值的降低严格地给予初始委托人以补偿,则资源开发就是有效率的。事与愿违,由于规划是“自己规划,自己开发,自己受益”,单方参与旅游规划管理实施过程,旅游规划合约实质上起不到限制规划方过度利用资源属性的作用。另外,租佃合约中,极易出现规划方对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规划方与政府官员的“合谋”,弱化了政府委托人的监督行为,于是无形中增加了委托人对资源的监督成本。对于分成合约而言,在分成合约下,尽管对委托方的激励成本小于租佃合约,对规划方的监督成本小于工资合约,但是,规划方对产出的界定和监督却十分昂贵。
(三)三种合约类型的风险分析。在工资合约中,规划专家只要按合约规定提交规划文本,只要文本通过了第三方――规划评审机构评审(最终总能通过),规划专家即可获得全部规划费用。就目前来看,规划方并不承担任何风险(包括评审不合格风险和日后规划实施风险);政府官员由于无法获得剩余索取权,因而对于人提交的规划文本好坏并不在意,政府官员存在“卸责”行为,他也不承担风险。最终,所有不经济的风险都由政府承担。
而在租佃合约中,规划方拥有经营的“剩余索取权”,因此他将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而对于政府委托人,不管规划实施成功与否,不管资源是否被过度“攫取”,委托方总要得到一笔固定的租金,或者更多寻租收入。因而,政府官员并不承担风险(收益风险或资源破坏风险)。而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风险还是由政府来承担的。
在分成合约中,由于交易双方均享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因此,从理论上看不论是委托方还是规划方都将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实际上,政府委托人作为非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无法享有剩余索取权。作为政府行为代表的政府官员却是具有个人私利的自然人,那么政府官员在实施规划时可能会为己私利而采取偏离或与规划文本方向背道而驰的行为。政府官员对此并不承担风险(前文已提到),而规划方往往可能成为“替罪羊”,所以规划方也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最终资源低效利用的风险还是由政府承担。
(四)三种合约类型的激励相容约束分析。在工资合约下,规划方不享有任何剩余索取权,因而合约安排对规划方缺乏激励作用;而且工资合约下的计件工资不能解决产品件数与产品质量、精心操作与否的矛盾。规划方生产的产品质量可能与规划专家能力水平相关,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工作态度、工作努力程度。委托方可能会凭借国家评定的单位资质来选择方,问题在于这些具备甲级或乙级资质的规划单位是否会努力工作,他们到底投入多少精力,对此委托方难于监督,或者说对其监督成本高昂。目前多数规划其规划劳务费多采取分期支付形式,委托方意在假此约束人行为;但事实上,规划评审的流于形式以及规划实施的时间延迟,分期支付规划费并未对专家产生多少激励作用。况且,在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中,政府委托人原本就缺乏对规划方监督与约束的动力,因此,规划方偷懒是在预料之中的。工资合约对于委托方行为没有激励作用,并不能规避委托人风险。
而在租佃合约中,由于规划方拥有剩余索取权,规划方只能得到支付租金后剩余的收益。因此,除了随机因素的干扰,规划方所得的报酬就完全是他们自身努力的函数。由于旅游规划质量是产生规划实施效益的重要因素,规划方不会再像工资合约下那样“偷懒”,拿无法实施的规划充数。所以,租佃合约实现了对规划方的激励。然而,租佃合约对于委托方行为仍无激励作用。
在分成合约中,由于交易双方均享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合约安排似乎应对双方都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因此,可以断定的是分成合约对方的激励将弱于租佃合约,而强于工资合约。但从委托方的角度来看,尽管政府委托人拥有剩余索取权,而同时政府作为非人格化产权所有者,并不具享有剩余索取权的能力;但是,政府官员作为公有产权剩余索取权的代表,则往往能利用权力寻求私利。因而,分成合约对政府仍缺乏激励作用。
三、结论
通过对传统三种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类型的四要素分析,我们发现,传统三种合约在四个维度上各有所长。但总的来说,由于委托风险的存在,各合约类型应用于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安排时效率都“大打折扣”,因为原有合约都仅力图化解风险,而现在的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安排中又融入了委托风险,同时由于产权、交易成本、激励和风险这四个要素的相互关联制衡,于是大大加深了规划合约安排中在类型选择上的“困境”。因此,现有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安排无法真正地选取某一种传统分类的合约类型,只能就现实情况,“折衷”选取某一类型或者是多种类型合约“融合”。
(作者单位:1.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2.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梅.旅游规划合约问题研究[J].旅游学刊,2003.1.
一、研究背景
观音文化园位于张家界武陵源区,处在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张家界大峡谷风景区的结合部,以“天下第一佛洞”著称于世。1988年开发后,游者云集。后因周边天门山风景区、黄龙洞景区等逐步兴盛,本景区后续开发力度不足而游客量逐年递减。
二、观音文化园旅游开发规划的SWOT分析
(一)SWOT定性分析
1.优势(strength)
(1)资源特色鲜明。观音文化园是一处喀斯特漏斗(天坑)和溶洞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奇幻景区。拥有“世界最长的土家风情廊桥”锁心桥,有号称“喀斯特漏斗之秀”的莲花湖,尤其是观音洞内惊现历经万年自然天成的石观音菩萨像,自唐朝以来就有佛门信徒到此烧香拜佛,千百年来,香火旺盛,有“天下第一佛洞”之称……独特的自然景观、突出的人文景观是旅游区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
(2)地缘区位良好。观音文化园处在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张家界大峡谷风景区的结合部,地缘区位相对良好,距离张家界市区37公里,距离武陵区区政府7.6公里,距黄龙洞景区3公里,由省道306可到达景区。
(3)市场潜力巨大。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11年张家界各景点接待游客总量达3041万人次,境外游客接待量达182万人次,旅游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因此观音文化园景区可以依托张家界市客源枢纽中心的优势,更好地接受张家界的辐射,从张家界分流或截流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到景区旅游。
(4)联动条件优越。观音文化园旅游发展虽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与周边景区的联动,其后发优势较为明显。旅游区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丰富了武陵源景区的宗教文化资源,弥补了张家界市“自然景观秀美有余,人文景观底蕴不足”的缺陷。
2.劣势(Weakness)
(1)市场知名度不高。观音文化园在全国、甚至全区的知名度不高。根据市场调查结果显示,来武陵源地区游览的游客对观音文化园认知度较低,而且来景区旅游的游客以本地居民为主,外地游客比例较少,因此景区应当注重自身的旅游宣传,采用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
(2)可进入性有待提高。目前景区整体道路交通系统的可进入性不高,通往景区的道路主要为乡级公路或土路,整体道路等级较低,晴通雨阻和季节性通车的情况较为突出,给游客出游造成不便,景区可进入性问题成为制约景区发展的重要环节。
(3)产品结构待升级。目前观音文化园以观光游客为主,游客停留时间较短,大多仅是为参拜观音圣像,景区内缺乏体验性、参与性的项目,这一方面表明景区的旅游产品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另一方面也制约了观音文化园的知名度和旅游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
(4)旅游发展条件受限。观音文化园处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根据《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景区的开发建设将受到严格控制,目前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亟待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景区的旅游发展。
3.机遇(Opportunity)
(1)政府加快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试点实施、张家界国家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点进入实质阶段、张家界国际航空口岸全面开放,为武陵源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的“三大国字号”发展良机,为旅游加速发展开辟了“专用通道”。同时,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决定》将全面推进武陵源区旅游体制转型升级,这为观音文化园景区旅游业的深度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动力。
(2)旅游产品单一所蕴含的发展空间。近年武陵源风景区相继开发了天子山、宝峰湖、黄龙洞等景区。但总体来看,旅游产品较单一,仍以游览观光为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本旅游区将观音文化和民族为代表的地域文化融入旅游开发和运营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区域交通网络的不断改善。长张、常吉高速已成为自驾车游客快捷通道,武广高铁南延至深圳,将更大地拉动深港澳客源市场,湘渝高速明年全线贯通,重庆、成都等西南客源市场将有可能出现客流“井喷”现象。韩国和泰国直航包机的开通,香港直航包机的即将开通,使张家界的交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区域辐射作用下观音文化园的客源市场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4 .挑战(Threats)
(1)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问题。当前旅游区生态环境良好,尤其是喀斯特漏斗(天坑)和溶洞景观,堪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此类景观资源较为脆弱,且一旦破坏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随着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后期经营,自然资源的保护将受到进一步威胁,如何协调开发、经营与保护工作,将影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旅游合作与区域竞争问题。观音文化园的发展相对滞后,旅游地缘上,与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经济合作关系密切,但由于旅游区的资源与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存在一定的替代性,旅游客源和促销市场也具有较大重叠性,市场竞争难以避免。区域经济的发展,竞争与合作同步,如何协调将是一大挑战。
(3)旅游运营与社区发展问题。旅游区的规划范围现涉及谢家台和廖家村的二十多户居民。在旅游区开发中,社区居民与政府、开发商的关系将复杂化,各种利益矛盾将凸显,尤其是用地协调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将影响旅游区开发建设和后期稳定的关系。
(二)SWOT定量分析
1.建立因素评价矩阵
(1)将全部内部、外部因素作为一个分析类,所有内、外部因素之权重和规定为1;
(2)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值,即对各因素两两判断:运用最大特征根法求算得到每一因素的权重值后填入表中“权重”栏。
(3)内、外部因素中每一因素的评分:根据利用和应对每一因素的表现给予分值,可以是1、2、3、4或5分。2.5分为平均数。
(4)每一因素的权重值乘以各自的评分值,得到该因素的加权分值。汇总所有因素的加权分值,就得到外部因素总分值,参见表1、表2。
2.建立四象限坐标系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以上SWOT分析的输入信息后,借鉴SWOT定量分析研究方法,根据有关数据,通过计算得出:
总优势力度S=∑Si/n=1.958/4=0.490
总劣势力度W=∑Wi/n=―1.894/4=―0.474
总机会力度O=∑Oi/n=2.337/3=0.779
总威胁力度T=∑Ti/n=―1.455/3=―0.485
战略四边形重心坐标P(X,Y)=(∑Xi/4,∑Yi/4)=(0.016,0.221)
战略方位角θ=85.86°
战略正强度U=O×S=0.779×0.490= 0.382
战略负强度V=T×W=0.485 ×0.474=0.230,
战略强度系数ρ=U/(U+V)=0.624 。
据此,可绘制如下四象限坐标系,参见图1。
三、SWOT分析结论
(1)景区旅游开发优劣势几乎均等,机遇明显大于挑战。从上图SWOT战略四边形S1,W1,O1,T1可看出,规划区旅游发展优势略大于劣势,但其协同发展差值较小(仅0.016),其中鲜明的资源特色和良好的地缘区位是主要的优势因素,市场知名度和产品结构是主要的劣势因素;相对而言,规划区旅游发展的机遇明显大于挑战,协同差值较大(为0.294)。
(2)景区旅游开发应依托优势因素,走机会开拓型路线。参见图2战略类型与战略强度谱系图,旅游区旅游发展的战略坐标为A(85.86°,0.624),其中ρ=0.624 >0.5临界点,属于机会开拓型战略区。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丽江师专旅游管理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收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与实施、就业期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需求等四个方面。本次调查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84份,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为98%,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占35%、33%、32%。根据调查问卷内容设计了访谈提纲,就部分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20名学生和7名教师。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学生自我认知情况
自我评估是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自我认知不到位,在能力、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等心理特征及个体差异方面无法准确和深入描述。评价途径单一,对个人和职业测评了解甚少,基本没有使用过测评工具。(见表1)
2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与实践的认识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评估。学习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仍有57%的学生不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非常了解、基本了解的比例为2%、28%,13%的学生持不确定的态度。(见表2)
3 学生对专业与未来职业选择的认识
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存在对所读专业不感兴趣、期望不相符,职业发展前景模糊等情况。具体来说,认为“非常愿意”“愿意”“不愿意”从事与目前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18%、31%、52%;认为现在所学与将来工作“不确定”“不必要”和“根本没关系”的学生占总数的49%。
深入访谈中发现,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入学教育和调整后,对专业的认可度较高;但在经过大学一年的学习和了解后,二年级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工作“太辛苦”“工资低”“没前途”,对专业的认可度反而会降低;三年级的学生在职业技能的强化和社会经验的总结后,对专业的认可度又会逐渐上升,并趋向于稳定。
4 学生对职业发展指导的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总体上学生对就业信息和专业实践经验的需求较高,不同年级对职业发展指导需求有一定差异,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时要进行差异化教学。
5 学生对未来就业和职业前景的认识情况
调查表明,学生就业积极性高,信心饱满,毕业生职业去向明确,越来越关注个人的发展,但自主创业能力尚待加强。(见表4)
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如果不喜欢工作以后就跳槽的想法,可能导致将来岗位流失率高;从不同年级的差异来看,有20%的一年级学生对将来专升本的期望较高。此外,学生对岗位的收入待遇、工作性质期望值高;就工作性质而言,希望能从事管理工作,认为服务型、技术型的基层岗位工作“又苦又累”“工资低”,不愿意从事。
三 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
1 大学生职业规划认知差、主体意识薄弱
尽管就业竞争压力和学校教育使得学生有了一定的职业规划意识,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缺乏对自己正确的定位和正确的职业认知,即便做了职业发展规划,也不能很好地执行和完善。
2 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念的误区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学生未来的生活状况,更是考核学校就业工作和办学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致使许多高校把职业指导教育的重心放在解决毕业生的“就业”上,不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结构和质量。因此,高校职业规划指导需要关注学生当前就业及职业的长远发展。
3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支持不足
高职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学时偏少,教学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招生、就业形势的介绍、国家就业政策法规的阐释等。普遍存在诸如与专业结合度低;理论讲授过多,实践活动少;缺乏评估分析工具,师资专业性不强;课程效果评估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四 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建议
1 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情感和职业规划意识
对于学生来讲主体意识就从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上体现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其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意识,激发学生在专业方向发展的主体意识,改变自身目标缺失、期望过高等状态,提升职业发展能力。最后,借助相关分析工具和专业老师的帮助,对个人进行合理评价并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职业观,最终达到重视并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2 建设全程化、差异化、特色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全程化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始至终都要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需要在高职专业类课程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中渗透职业规划思想教育,通过学生不断丰富准工作环境的认识与体验,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
差异化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与指导。一年级学生处于自我和职业生涯的探索期,教育重点要放在正确自我认知、明确职业要求、培养专业情感;二年级学生则处于职业准备阶段,重点是根据岗位标准和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通过实习、兼职等形式获得工作经验;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准员工”的身份,也是落实职业规划的阶段,重点是提供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组织应聘等服务工作,让学生顺利实现由学生向职员角色的转换。
特色化是指根据旅游行业特色开设专业职业规划课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确岗位的特殊性,了解行业职业发展通道。
3 加强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服务能力
学校应通过专门机构的设立与多部门、多学科形成合力,并在教学的软件和硬件上逐步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教育学生有针对性地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意识、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设立专门的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职业信息资料室、开发职业指导交流平台(网站、QQ、咨询电话专线);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教育活动,如创业大赛、职业规划比赛、模拟应聘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认识与体验;根据专业和学校特点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具有职业体验、技能训练和职业发展指导功能的校外教育平台。
通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现状的调查表明,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学生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增加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自主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限于本人研究水平,本文仅是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的一次浅层次调查,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都有不足,在职业测评工具使用与评估、课程建设与教育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平台打造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汪琳.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34(2).
[2]稂艳玲,等.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模式研究一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