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信息科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时代;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科技档案是保存备查的直接记录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的科技文件,是科学技术档案的简称。科技档案是人类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形成的,在国家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代表。而随着时代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已经逐渐不适用载体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的科技档案,科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已经迫在眉睫。
一、传统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传统科技档案管理存在着各种误区和缺陷,而这些现象又是由于多种原因所引起的。如:人们在科技档案管理方面存在观念误区,档案工作者自身技能方面的短缺,档案工作人员素质方面的不足,管理方式方法的问题。多媒体计算发展为科技档案的管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同时也造成了科技档案载体的多样化。以上种种主观客观的原因都阻碍了知识的传播和科技档案的利用,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实现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二、实现传统科技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途径
在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现代化之前,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管理现代化是运用现代管理学原理,采用现代先进管理技术和设施,通过档案管理手段现代化、科学化、标准化,实现档案基础工作、储藏保护、提供利用等,进而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而如何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则应该从多方面进行。
首先,改变观念。这里改变观念的受体不只是档案工作人员,还包括公司领导以及整个社会成员的档案意识。领导是公司的决策者,只有领导有了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观念,公司才能在经济上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投入,才能让档案工作人员参与业务培训并最终提高档案工作的素质;才能引进先进的档案管理工具和管理理念,适用于现代复杂档案的管理;才能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待遇,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终促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档案工作不受重视现在已经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社会成员没有良好的档案意识。提高社会成员的档案意识也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在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和关注之后,科技档案管理现代化才能真正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能更好为社会建设服务。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科技档案的作用,为科技档案管理现代化解决某些问题。改变档案工作人员的观念就是要提升他们对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认同,让他们充分了解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优势,了解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理念,并且在自己工作过程中坚持这些理念,中而不是日复一日抄录登记保管入库。
其次,培养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科技档案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现代化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档案人才是知识管理人才,信息的知识性及档案工作的专业性决定了档案工作者的劳动是知识性劳动。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包括知识素质和业务素质,知识素质主要是指档案工作人员的学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等,业务素质主要包括现代社会中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如计算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等。科技档案工作人员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深化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学习与档案事业相关的学科知识,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当前,档案现代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即档案计算机管理。为了保证电子时代人类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得以长期保存和利用,档案管理者必须学会利用现代化档案管理手段――档案计算机管理及电子文件的归档与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每一个档案管理者都必须及早适应电子信息技术革命给档案工作带来的影响和变革,否则难以胜任计算机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以及各类现代化办公设备来进行电子文件的制作、使用和维护。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培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教育,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技素质,才能满足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科学地管理好现代档案。
再次,采用现代的科技档案管理方式和方法。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和科技生产活动的记录将产生于电子工作环境中,电子文件的形成,使档案载体形态发生很大变化,出现了电子材料、磁性材料、光电材料、光学材料等载体。无论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的档案,还是以电磁材料为载体的档案,它们都与纸质档案有着显著不同,传统的档案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对新型载体的管理。电子文件具有易修改性和拷贝性,使用传统管理方法已经不能保证科技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代化档案管理中,由于许多文件都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网络安全问题、在传输的过程中及存档后的保密问题也是传统管理方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纸质科技档案数量大、种类繁多,利用传统手工方式输入数据库困难;新载体科技档案又缺乏国家统一标准,传统管理方式在这里是一片空白。这一切都要求文件材料的形成、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检索等环节都需要用新的管理方法,即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法。
一、突破传统教学的壁垒,探求教学创新的途径
传统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知道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其特点是:典型用单一传授法来教学的一堂课,讲什么,每个知识点讲解要用多少时间,完全事先预设好。这样能很好控制课堂,能把书本知识一一讲清、请透,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但如果把这一模式教条化、单一化、静态化。其弊端是:以书本知识为本体,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没有给直接经验以应有的重视,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的学习就等同于读书。重理论,轻理解。重知识灌输,轻建构过程,重智力发展,轻人格塑造。以教师为本位,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片面强调教师和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获取知识与培养迁移能力相脱节。忽视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面以应用信息技术为牲的现代语文教学则会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挑战,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下的语文教学,学习者的自我建构和超越教本的知识经验,教材的内涵与外延将会打破“教材”和传统壁垒,由此还来教学评价的变革,突出经验学习,社会价值的学习,教学走向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生活天地。
二、模糊单一性学科分类,建立跨学科的教学联系
语文学科并不是孤立的一门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联系跨学科的联系表现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例如语文学科同政治、历史、音乐等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各学科的分界线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而发生了变化,而变得模糊,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背景之下,语文课上要涉及学生的多种知识技能,例如学生对电脑的使用,课堂容量比以往大幅度的提升,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学生的知识面,认知层次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这是传统教学没有办法比拟的。
三、跨越狭义课堂教学,积极拓宽读写教学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社会实际应用功能,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主要区别,传统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教学点日常教学的很大比重。由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课本内容之间存在差异,或者因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不够,诸如此类的因素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瓶颈”问题。而现代信息技术则会对传统的阅读、写作教育提供新的方式。
在阅读教学方面。学生的阅读更具有选择性,学生可以依据个人喜好,构建自己的学习过程,由于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下参与学习,学习效率高,并且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并能实现多层次的交流,学生可以与本班学生交流,可以与老师交流,还可以实现人机交流。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总结回顾了驻马店市农业科技发展取得的成绩,客观分析了当前现状,理清了今后发展思路,对进一步促进驻马店市农业科技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
驻马店;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问题,建议
驻马店市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度地带,四季分明,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全市常用耕地1240万亩,人均耕地1.5亩。全市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2400万亩以上,其中粮食作物1700万亩左右。201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8亿斤,其中夏粮79.6亿斤、秋粮48.4亿斤,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1全市农业科技机构基本状况
1.1科研机构状况
全市现有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4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3个。现有在职职工25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7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8人,助理研究员28人。近年来,在市场需求和宏观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又催生一批以高效经济作物研究为中心的民营科研机构,在各类高效经济作物研究和成果推广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1.2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状况
全市共有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机构248个,其中市级5个,县级47个,县级以下196个。从事农技推广和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2901人,其中市级105人,县级916人,乡级1880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224人,中级职称597人。
1.3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状况
全市拥有省级农业学校1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10所,其中市级1所,县级9所。能够承担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职教中心10个,拥有专兼职教师567人,其中高级职称147人,中级职称246人。
2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
2.1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强化农业科研创新
自“十二五”以来,一是承担并完成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全市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等项目106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18项、市级72项。二是创新、储备了比较丰富的种质资源。目前,全市创新和保存小麦、玉米、芝麻、大麦、大豆、花生和各类蔬菜等农作物种质资源2万多份。三是品种选育工作成绩显著。先后选育出小麦、玉米、芝麻、大麦、大豆、花生等农作物新品种23个。四是栽培技术研究向综合配套迈进。共开展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136项。五是新品种引进取得新进展。先后引进推广了小麦、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等一大批农作物新品种。
2.2以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强化农技推广和服务创新
全市农业建设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向组织多元化、服务法治化、手段现代化、技术专业化、行为规范化发展。一是进一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各县均成立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实行“人员管理、资产和工作经费由县级农业部门负责”的管理体制。二是加强全市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设。全市新建农技推广区域站89个、乡镇农技站6个,并全部交付使用。三是强化管理机制建设。完善以“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四是强化人才建设。以人才培育为重点,对全市农技推广人员开展“部、省、县”三级培训。
2.3以提高农民素质为重点,搞好农民科技培训创新
一是充分发挥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为重点培育对象,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结合“粮棉油高产创建”、“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高标准粮田建设”等项目实施,大力开展农业专项技术培训。二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动员和利用多种教育培训资源,通过进村讲课、田间指导、技术下乡等,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实用技术培训。三是开展农民学历教育。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电大等教育资源,对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相关人员开展学历教育。四是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和电视网络技术开展农业科技的培训服务。
2.4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农业科技引领创新
“十二五”以来,全市建设乡级以上占地200亩以上的农业科技园区66个。其中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9个,并示范带动全市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8个,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25个,带动一大批科技示范户从事特色经济产业。
2.5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促进农业科技保障创新
截止到2015年10月,驻马店市已获得218个“三品一标”认证。其中,140个无公害产品,69个绿色食品,6个有机食品,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定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泌阳花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夏南牛》两项国家标准,实施农业地方标准79项。目前驻马店市种植业、渔业标准化生产示范面积达600多万亩,辐射带动50.8万户农民实施优质小麦、玉米、渔业的标准化生产。
3驻马店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3.1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不够,资金供给结构与创新内容不匹配
从近年来各级财政对三农工作投入的结构上看,对粮食补贴等方面的支持相对较多,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相对较少,并且支农资金多数用于民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而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多数是从上级财政争取到的项目资金,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同时,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供给结构与创新内容也不相匹配,政府财政补贴资金引导作用不突出。
3.2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科技成果实用性不强
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实力比较薄弱,农业科技核心技术缺乏。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仍不完善,体系条块分割明显,导致科研力量分散,科技协作能力较弱。农业科研高层次人才缺乏,农业科技原创性成果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3.3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建设任务较重
一是改革工作进展慢。驻马店市是农业大市,农技体系机构庞大,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资保障等涉及财政、编制、人事等诸多部门,加之各县财政薄弱,县级政府积极性不高。二是人员超编严重。各县农技推广机构在编人员均严重超编,工资不能得到保证,影响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队伍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四少四多”,即:专业高学历少、非专业一般学历多,新型特种专业少、常规专业多,工作上能独挡一面的少、闲散人员多,获得更新知识的人少、知识老化的人多。四是服务手段落后。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办公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仪器设备,特别是信息网络设备严重缺乏。
3.4农民整体素质较低
全市农村劳动人口整体素质偏低,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不足20%。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和文盲化现象日趋严重,他们接受新技术、新技能的能力偏低,增加了农技推广的难度。
4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4.1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
要加大农业研发经费投入,确保农业科技在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的比重逐年增加。调整优化科技发展资金、农业发展资金等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向,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重点项目的支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
4.2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新体系
要以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机制灵活、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采用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与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科技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要推动科技创新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紧扣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好各类农业科技专项,大力引进、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
4.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一要根据工作需要,每年招聘一定数量的农业高素质人才,促进推广队伍结构优化。二要建立农技推广人员定期培训制度,促进农业知识和技术更新。三要积极发挥现有农业科技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不断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4.4完善技术推广网络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重要作用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被引入物理教育领域后,物理教学手段将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和多样化。物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不仅将带动物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而且可以促进物理教学过程信息交流的多元化、认知方式的多元化,最终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其次,在实施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在对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整合与传输时所表现出的集成性、交互性、开放性、情景性、智能性等特点能为物理教育过程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智能化的教学过程、非线性化的教学信息组织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因此,将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等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形成的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
再次,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能优化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改进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增强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变成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一种对话,学习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好朋友、网络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实现个别化学习。在网络和虚拟网络的世界里,教师与学生对于许多新事物、新知识的认识常处于同步状态,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捕捉、筛选和处理各种信息,实现自主性学习。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实施策略
1.教学内容现实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对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的高超编辑能力,通过将微观过程实施宏观模拟、把宏观场景进行缩微处理、将瞬变过程转为定格分析,进而使物理教育具有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表态、化枯燥为生动等特征,把教材中的图像和现象转化为视频和动画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物理过程及其过程所产生的现象,增强学习效果。比如,用动画模拟演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自然放射性现象中的三种射线的偏转等。利用动画模拟将学生带入一种“现实”场景中,通过亲眼观察,非常清楚地了解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省时省力,教学效果明显。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学科的整合,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信息技术为物理教学内容增添了鲜活的时代气息,克服了传统教学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弊端,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物理教师要不断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不断拓宽自己的信息面和知识面,以便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获取和有效地利用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2.学习方式自主化
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意味着信息技术不再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传播媒体不再局限于印刷书本上的单一文字,还有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于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以及网上传输的影视节目、卫星节目和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等。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观念和模式。信息化时代,具备获取资料和信息的能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成为决定和衡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因而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资源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对于学习者来说,所有的信息都是开放的,不受时空限制,也不受年龄、职业和条件的限制。在电脑和互联网的支持下,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的控制权将交还给学生,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
3.学习过程探究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探究性课题研究中,进而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与科学发展、社会生活的关联。在探究过程中,他们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根据某项“任务”,自主搜寻、检索、分析、组合与探究课题有关的资讯,从而达到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养的目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在学科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技术工具和环境氛围。网上资源为物理课题探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不但可以看到、听到各种信息,而且可以进入学习内容中,去处理信息和生成新的信息。比如,在探讨汽车的高速行驶与安全问题之前,教师可利用图文并茂的材料和视频向学生展示由于汽车的高速行驶所导致的交通事故,并引导学生从上述情境资料中积极发现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在后续探讨汽车的速度、惯性和保护装置等时,都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就是数学教师走进教育技术、发现和挖掘计算机在数学教学的潜力的过程,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育必需考虑数学教育的学科特点,满足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有效工具,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软件平台上把计算机的数学技术、按钮技术、窗口菜单技术等多种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要求结合并用于教学的过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学科教学的经验使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了特殊的功能。计算机对教师来说逐渐变得得心应手。一个“按钮”可以设计成暂停,这中间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也可以设计成动画,让学生从图形对比中得到启发。一个“动画”或鼠标拖动在数学教学中能生动地表现出一般和特殊、运动和变化……这时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真正显示出特有的优势,教育技术也才在促进和深化数学教改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是再好的课件如果没有教师出色的作用,也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这里教师的数学修养、教学经验、教育理论水平起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影响教学效果的多种因素中,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无法代替的,教师不是被计算机替代了,而是用新的方式工作,从新的视角考虑问题。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十分重要。不是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就需要教师全新的教学设计。
第一,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依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从这个意义看,数学是无法灌输的,是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数学。建构主义应该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这样一来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就有显著的不同。它要突出学生的活动,要面对每一个学生。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增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可以面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而制定。虽然教师在备课、课件设计和制作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在短时间里掌握了知识,而且印象深刻。
第二,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就必须给予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信息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
第三,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但是不是就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是不是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教师的演讲、解释、传授知识是不是都是多余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研究探讨的,在教学中教和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片面的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都会走入一个极端。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策略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学校教师必须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文字处理、图象组合、信息集成、科技创作和知识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