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经济发展报告

老年经济发展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年经济发展报告

老年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第1篇

近日,2010中国软件创新论坛暨投融资论坛在世界博览广场举行。论坛同时了《2010中国软件创新报告》。《2010中国软件创新报告》显示,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软件行业大力拓展国内市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产业规模继续扩大,结构和布局不断调整,行业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在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积极作用。2009年,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刺激经济,在中央4万亿元投资的拉动下,在《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引导下,在“核高基”重大专项的刺激下,中国软件产业迅速走出低谷。

软件行业作为当今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在经济复苏之初,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报告指出:物联网、3G、三网融合、低碳经济等为软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这将会是软件行业又一次新的革命和飞跃。物联网将拓展RFID应用领域,激活信息终端市场,引领软件产业新的竞争;三网融合将促使网络设备公司发展,带来全新数字化娱乐体验,带动“三农”发展,促使软件产业更加细化;3G成为网络的延伸,给新闻媒体带来新的革命,给移动通信市场带来新的机遇,给网络应用带来更广阔的空间;低碳经济下,软件视频会议更显优势,促使更多软件的研发。

《2010中国软件创新报告》对23个软件城市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并通过经济土壤、基础设施、创新能力、智力资源、人力资源的培养以及产业集聚等6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报告分析认为:第一梯队的五个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苏州)的软件创新综合实力遥遥领先于其他软件城市。这些城市的共同特点是经济发达、软件企业数量众多、基础设施完备。

第二梯队的六个城市(杭州、大连、天津、成都、南京、无锡)创新能力较强,但是在经济发展程度、软件产业规模、基础设施等方面与第一梯队的城市还有差距。

第三梯队的城市(重庆、沈阳、济南、珠海、西安、武汉、长沙、福州、哈尔滨、大庆、合肥、南昌)经济发展状况在这23个城市中处于排名比较靠后的位置,软件产业在这些城市中发展时间较短,但是发展潜力巨大。

数字

16倍

日前,南水北调工程在国内率先把水利水电工程征地移民补偿标准由被征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0倍提高到16倍。对原住房人均不足24平方米的移民户,按照每人24平方米标准进行建房补助。南水北调工程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以大农业安置为主,采取前期补偿、补助和后期扶持相结合,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国家移民政策与地方扶持政策相结合。

411辆

低碳环保的新能源公交车在世博园区发挥出积极的示范作用。记者从巴士世博园区地面公交指挥部了解到,目前世博园区内的纯电动车、超级电容车、燃料电池观光车等新能源公交车共有411辆,比开园之初增加了185辆,开园至今已运送客流3000万人次,确保了园区越江客流和各片区展馆集散客流的运送,也为今后上海大规模推广应用新能源车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数据。

1亿

据民政部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009年底已达到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其中大约60%以上的老年人口在农村,这意味着全国60岁以上老年农民超过1亿人,农村养老需求强烈而迫切。家庭养老和集体养老,是我国农村现行的主要养老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这两种养老模式都受到了挑战。

39.74%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从1997年到2007年10年间,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普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偏低,工资增长长期落后于经济增长。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徐振寰认为,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必须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水平。

老年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疆 产业结构 人口老龄化

新疆是西部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全国属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近几年来在党与国家的关怀下,经济增长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不容忽视。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将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随着新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消费发生变化、应高度重视、抓住时机,灵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一、人口老龄化及产业结构的相关涵义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总体年龄结构变化的一种过程,是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国际上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我国采用的是2003年5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具体为: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总之,现代经济在增长过程中,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动总是同各国的工业化或工业的现代化过程相互联系。

二、新疆人口老龄化现状

新疆远离全国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同时新疆多民族杂居,经济、社会、民族和人口本身发展的特点不同,这些因素导致了新疆地区老龄化趋势具有较大特殊性。

新疆人口老龄化总体水平较低,但增长速度较快。2008年中国社科院人口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以新疆最低。这份全国人口调查表明,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8.51%,而新疆只有5.43%。与全国人口老龄化的相比处于较低水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显示,新疆全区常住人口为21813334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350269人,占6.19%,同比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52个百分点;比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了1.66个百分点。新疆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并呈现增长趋势。

农村老龄化高于城镇。新疆地区60%以上的老年人口生活在农牧区,加上多数青壮劳动力流向城镇,使得其农村人口老龄化逐渐快于城镇。

少数民族老龄化人口数量高于汉族。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近60%,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数量也相对多。

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乐观。由于城乡卫生条件限制,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差异显著。尤其少数民族老龄人口多聚集在南疆、北疆经济不发达地区,文化水平低,加上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健康状况更不乐观。

但是,新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开展的时间晚于全国其他多数地区。汉族人口是在7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实行计划生育,而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直到1988年才开始进行,并且新疆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的是比汉族多一胎的政策。这样的计划生育政策,客观上使新疆人口老龄化的步伐相对于内地大多数省区要慢得多,使得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与内地相比相应地小些,这对于新疆应付未来老龄化的挑战是有利的。

三、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及调整对策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对产业结构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劳动者队伍整体的体力和精力的衰退,往往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下降,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差,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变迁等,这些最终会影响到产业结构高级化;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增加,将加重社会负担、减少社会积累,同样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甚至会对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老年人口的增加,将导致社会对老年保障服务的需求强烈,会使社会的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消费的很大一部分,将用于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以及娱乐消费中,这将给生产领域提供一个比较广阔的市场和产业前景。目前新疆老龄化程度较低是比较有利的。新疆总人口距离进入老龄化社会还有一个较长的缓冲时期。在这段期间,可充分借鉴我国在解决老龄问题上的成功经验,把人口老龄化给新疆社会经济各方面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在客观上要求老年市场需求增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强有力的针对老年人群的服务产业,第三产业是老年消费最集中的产业,从消费角度看,老龄化对第三产业将产生超强需求。其中:

第一,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服务、心理咨询等产业必须加强;

第二,文化性、娱乐性消费行业要尽快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而不仅仅是建立一些行政性的老干部活动中心;

第三,扩大老年照料、护理业等劳务消费的比重,加强社会服务行业使老年家庭的家务劳动社会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8[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老年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特征 影响 解决对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这造成了生育率急速下降,人口结构从年轻型转为成年型。根据国际上普遍的衡量准则: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说明该国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突破2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我国老龄化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在社会经济尚不发达状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时期

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以上,呈现“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21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基数小的国家更为艰巨。

(二)城乡倒置

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并没能做到同步发展,城镇化相对落后,导致大量人口滞留在乡村。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不断从农村转入城市,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却加重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根据中央农村工作办公室2009年调查,农村在老年人口总数、老龄化水平和老年抚养比等三个重要指标上都显著地高于城市。其中,农村老年人口总数为1.05亿,是城市的1.69倍;老龄化水平18.3%,是城市的2.3倍;农村老年抚养比高达34%,是城市的2.8倍。

(三)规模大,增速快

根据国际上的统计,全球老年人口比重从1950的5.2%上升到2010年的7.6%,而我国的老年人口总数却翻了将近两倍。以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数据为参考,该项指标从2002年的7.3%上涨至2012年的9.4%。2012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27亿人,且每年仍以800万人的速度增加。根据国家老龄委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将于2020进入小康社会,65岁老年人比例将超过12%,80岁以上人口将占老年总人口的12.4%,高龄化的增长形势更为严峻。预计2050年,我国将迈入超高龄化社会,老年人比例的峰值达到23%。

二、人口老龄化给我过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对经济增长速度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近几年来在全球经济发展停滞的状态下,我国能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是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但中国人口老化越严重,国内消费受到的阻力越大。老年人的消费指数和消费结构与年轻人相比差别很大,他们消费心理较为保守,喜爱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的商品。随着老龄化的进一步加深,会使得消费需求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给新产业、新服务的发展造成阻碍,而这必然影响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导致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

人口老龄化F象的加剧造成社会劳动力供给严重下降,以前在我国南方经济发达的城市劳动力非常的充裕,而近些年却出现了用工荒现象。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对经济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企业所需要支付的劳动报酬日渐增加,经济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劳动成本也随之加大,同时由于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对外贸易也不在具有竞争优势,这都将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

(三)医疗保障资金需求急速增加

老年人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对象,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导致我国医疗保障资金的需求迅速膨胀。2002-2013年,我国人均医疗费用平均每4年翻一番,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占GDP的1.23%。预计到2020年将占到1.41%,2030年将达到3.06%。同期的老年人口将增加1.2倍,医疗费用将增长5倍。到2050年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将占GDP的8-9%。

(四)增加社会养老负担

由于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高,导致我国养老资金的缺口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低,一般都只覆盖了大部分城镇,大部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几乎没有覆盖,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口完全依靠儿女赡养,这给青壮年人口带来了不小的赡养负担。

三、人口老龄化的解决对策

(一)改变产业结构,发展老龄产业

为了寻求老龄化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应该充分分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而结合老龄人口消费需求发展老龄产业,以老年人消费刺激经济增长,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持。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出人口老龄化在促进经济建设方面的积极影响,进而促使我国经济建设在新时期取得更大的成果。

(二)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空白的现状,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视,借助对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统筹我国养老保险工作,拓展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增强其影响力,为老龄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加快公共财政改革的步伐,加大社会保障体系资金的投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目的在于切实提高我国城镇及农村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减轻我国城镇及农村人口退休后对生活来源的担忧,进而促进他们消费需求,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

老年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 养老保障 养老保险

一、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上升的需要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人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006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表明:2001-2020年是中国社会的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0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 4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 97%。同时,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9 000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 82%。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老龄化水平1. 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已经完全进人老龄化社会。农村老年人队伍数量逐步增加,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生存质量,而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尽快建立农村养老社保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二)农村家庭养老方式弱化的需要

    目前,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日渐增多。首先,人口流动性增强和社会价值观转变,使得更多的农村年轻人到外地独立谋生,导致农村留守老年人增加。其次,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农民子女凸显养老负担。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规模小型化成为农村家庭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农民独生子女将形成“四二一”的家庭格局,一对夫妇可能赡养四个老人。农民子女的养老负担逐渐演变成突出的社会问题。再次,农村老年人自养比例上升,子女不赡养,或者只提供很低的养老保障,老年农民只有自养。

    (三)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

    建立农村养老保障是实现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而农村养老保障又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重中之重。所以,只有尽快完善农村养老保障,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才能进一步推动农村的经济增长,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如果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使得农村老年居民生活水平相差较大,则会导致部分贫困农村人口心理不平衡,成为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应从有利于缓解城乡矛盾、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大局着眼,来进一步加快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养老保障认识不足

    农村养老保障意识落后主要体现在农村传统养老与农民自身意识方面。在我国农村,农民赖以为生的是土地,因此,有地存在便是工作岗位的存在,直到身体衰老,不能进行体力劳动为止,而这时养老的工作也是由其子女接替。“个人缴纳为主,集体次之,国家补充”的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体制也使得贫困农民因担心缴纳不起社会保障资金而放弃参与。正是这种“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的特殊性使得农民不太注意自己的养老保障问题,自我保障意识较差。另一方面,个别地方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重视程度不足,资金筹集难度大,监管不到位,也使得农村养老保险发展进程缓慢。

老年经济发展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返乡农民;农村老年服务;需求互补;职业培训;土地流转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5-0009-03

农民是我国社会结构中规模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长期以来,受制于政策因素,被排斥于主流社会之外。当今社会发展的主基调是和谐与民生,能否使农民这一最大规模群体均等参与社会发展和公平享受社会发展成果,关系到国家社会政策的最终实现。在当前形势下,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涉及到农民群体最多数部分的农村老年群体的老年服务问题和因全球性经济危机而产生的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发展无法回避的重要命题。

一、农村老年事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无论是老年人口总数还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都位居世界首位,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成为重大社会问题。2006年12月12日,我国政府发表了《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其别提出了中国应对老龄化的战略期这个概念,体现了政府对人口老龄化的关注。老年问题也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物质养老问题,而是向更高层次的老年服务发展。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组织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显示,至2006年6月: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657万人(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到2006年底增长为14901万人)。其中城市老年人3856万人,占26.3%,农村老年人10801万人,占73.7%;按户籍分类,非农业老年人口4019人,占27.5%,农业老年人口10619人,占72.5%;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老龄问题比城镇更加严峻。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已经在城镇形成较为完善的老年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辅助。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老年服务模式,但与此同时有更大需求的农村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却呈现明显的滞后性。

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均低于城市,所以,未富先老、快速高龄化的问题更加突出,加上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居住分散,在制度、资金、设施、服务资源等各个方面的欠缺都无法按照城镇老年服务模式实现老年服务的目标。

(一)农村老年服务供给资源性短缺

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是由乡镇政府来承担,落后的经济制约了农村老年服务的发展,难以提供有效的服务平台满足农村老年服务的需求。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政府社会服务能力弱化趋势明显,在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乡镇由于财政困难,无力投入到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养老机构、相关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缓慢,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服务职能。同时很多农村公共服务采取的是承包经营的方式,集生产和提供于一体,使得部分公共服务机构成为追求利益的行为主体,导致部分农民因为经济原因难以承受有偿服务(1)。

(二)农村老年服务人力资源的制约

农村老年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在于老年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和所需的人力资源极度匮乏。在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力资源水平较低的农村,要建立一支以社会工作者、专业人员为主,辅以志愿者的专业化老年服务队伍难以实现,一是政府无力承担老年服务队伍建设和运转的费用,二是农村本地欠缺相关专业化老年服务人力资源,三是老年服务队伍缺乏稳定化、长效化的管理和保障机制,难以有效运作。

(三)落后的经济束缚农村老年服务的发展

不同于城镇老年人可以通过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基本生活的困难,完善的社区平台提供服务的场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及覆盖群体远不及城镇社会保障,同时社区发育和建设也滞后于城镇,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生活困难。难以承受有偿的老年服务。这种落后的经济发展也影响了农村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

二、返乡农民工困境分析

给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工浪潮,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展的加快,大显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离开家乡,流入城市寻求就业和发展的机会,形成我国特有的农民工现象,到目前为止,中国约有23亿农民工,其中外出人员约有12亿。但是这一现象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发生转变,“孔雀东南飞”的盛况不再,大量的农民工由城市返回农村。这一现象的扭转更主要的是因为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冲击一我国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遭到打压,劳动力市场需求萎缩所导致,在城市无法立足的农民工只能返回农村,然而返乡的农民面临的依然是无法改变的局面――失业,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

(一)土地资源的匮乏

我国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2007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我国耕地面积18.26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39亩;耕地质量差,退化严重。全国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斤陵和高原地区,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与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50~200公斤(2)。加上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物利,资源等农业自然资源的影响,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缺乏,自然物种资源单一,加之大部分地区地域偏远,传统农业形式还占主导地位,受气候、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同时从事农业生产所需的技术、设施、资金等较为紧缺,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使之呈现为较为落后的自然经济,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这种农业经济状况下农村难以消化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

(二)社会资源的缺乏

由于长期以来的二元社会差异,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在农村社会资源严重欠缺,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在资金投入、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无法提供返乡农民就业所必需的发展平台。

(三)返乡农民自身能力的欠缺

相对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而言,农民群体自身文化素质较低。较低的文化素质又导致其能力的缺陷,继而导致就业创造困难。

1 后续发展能力欠缺 后续发展能力是指农民在获得国家政策、技术、资金扶持的基础上,能够维持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能扩大规模,

壮大实力的潜在能力。但是在外部环境得以变化的情况下,部分农民由于自身素质原因,仅仅能做到依赖外部环境变革带来的直接效应获得发展。自身缺乏扩大规模、壮大实力。扩大发展的能力。只能维持较低的生产水平,处在较低的生活状况,维持贫困的常态。

2 多样化生产能力欠缺导致生产的单一化

部分农村贫困者的贫困是因为多样化生产能力的单一性造成的,在生产经营方式、种类、手段以及组织形式上的单一性,使得其生产经营抵御自然变化、市场竞争的风险能力远远低于多样化经营在发方式,农业生产诸要素的综合投入难以达到的相对稳定的经济、社会和牛态效益。面对市场经济变革的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够,生产经营仍然停留在单一型经济方式上。

3 市场能力欠缺

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以及产业化的进程,农民所处的经济环境也处在变革之中,农民的经济活动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产业分工(生产、收购、加工、贸易的发展等)、市场的扩大(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交易方式的变化开始明显影响农民的经济行为(生产决策、作物选择、销售等)和农民收入,已经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民生。但是在贫困地区,缺乏有关的组织机构,农民更多的是以个体的力量参与议价、参与市场的博弈,位于价格链条的末端,显得力单势微,难以改变自身的经济地位。

三、返乡农民参与老年服务事业支持途径

老年服务社区化是当今养老服务发展的主流趋势,经济的发展、养老文化和思想的变化、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功用的弱化。农村养老事业也转向“家庭一社区”的格局。调查显示目前农村老年人独立居住的占38.3%,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为9.3%,农村老年服务的需求逐步加大(3)。而眼前的返乡农民工则为破解农村老年服务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老龄化社会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进行老人照料服务,而返乡农村富余劳动力则为之提供了充裕的资源后备力员,通过培训,不仅可为农村同时也可以为城市的老年服务提供充裕的人力资源,农村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返乡农民向非农产业发展,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老年服务平台建设对返乡农民就业岗位的支持

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旨在缩小城乡差异,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在老年人服务事业的发展上也应协调城乡发展的步伐,政府通过建立普惠型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村老年服务事业的投资。在社会服务方面,创新农村老年社区服务模式,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管理、服务机构集中,农民居住分散的特点,构建以行政区域为边界的老年服务平台。以乡镇政府为中心,建立大社区中心平台,实现服务功能向村组辐射的作用,农村社去主要提供老年人照料,护理、合作医疗、老年娱乐等功能。农村社区服务平台的建设有助于带动老年服务岗位的发展,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缓解返乡农民就业压力。在农村老年服务平台的搭建上,应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尤其是返乡农民工)参与的方式。

1 加大政府投入,统筹规划和建设老年服务设施。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规模,政府公共财政应向农村老龄事业加大投入。针对农村各地实际需求制定发展规划,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和重组等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兴建一批养老服务机构(养老院、区域化集中老年居所等),老年活动中心(站,室)、老年服务站(所)、老年医疗护理中心(站、所),在数垃、布局、规模上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资金上予以保障,建立和完善老年服务事业发展的平台,以此带动老年服务人力资源的需求。

2 政策制度保障,鼓励返乡农民参与老年服务事业。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返乡农民参与老年服务,在资金和技术上予以帮助。利用小额贷款、技术培训和帮扶、股份制等方式扶持返乡农民兴办老年服务设施,解决老年服务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按照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机制,向老年人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服务,止返乡农民直接参与老年服务事业,同时也改变农村产业服务结构,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立足农村,对返乡农民工进行老年服务职业培训,建立专业化,半专业化服务队伍

国内外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显示,教育与培训在劳动力转移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欧美国家的经验是实行国家强制干预。增强转移前的教育培训,为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与计会稳定提供保证。

有针对性地对返乡农民进行职业教育,有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摆脱土地的束缚。向非农领域转移。金融危机带来的返乡农民潮。促使我国的职业培训呈现新的格局:政府关注农民的职业培训,开始进行财政的支持。农民培训机制进入初步发展阶段,这对于解决老年服务制约瓶颈的人力资源问题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契机。

1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民职业培训的力度,确保参训农民从中受益。

政府应该是农民职业培训的主体,提供资金保障,资金额度应该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步增长。让农民群体一样享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果。在资金的分配上,一部分用于培训机构培训能力的建设,包括培训设施、教材、师资等:一部分直接贴补参训农民,如发放“培训券”等方式,从资金上保障农民能够接受培训。

2 建立专门培训体系,提供老年服务专项培训

老年服务涉及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康复服务、精神照料等多方面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要求,应针对受训农民的文化程度和培训目标提供不同层级的专业培训。培训体系的建设,由政府相关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即组织平台、技术平台、人才平台和考核平台。组织平台主要是建立有效的农民职业培训组织体系,制定专项培训制度。实施政策保障;技术平台指适应农村特点的因材施教的培训手段、设施建设。依托老年服务相关行业机构(医疗卫生、护理、康复,学校、民政机构等),在农村建立集职业培训和服务于一体的培训基地,将培训与服务有机结合;人才平台主要是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农民教育师资队伍;考核平台是指将职业培训绩效考核和老年服务相关职业资格证结合,通过不同级别考核的颁发职业资格证,作为行业准入凭证,培养专业化和半专业化的老年服务队伍,同时也有利于参加并通过考核的培训对象的多向发展。为城镇老年服务提供合格社会服务人才队伍,满足社会对老年服务队伍的人力资源要求。

3 长效化,持续性培训指导服务

针对返乡农民的农村老年服务职业培训应坚持长效化,持续性的思想,以职业培训点为中心,以各级农村政府机构为骨干,以农村医疗服务机构、老年服务机构依托,在城镇相关老年服务机构选派经验丰富的服务人员,采取“农村支援服务”形式,定期轮流下乡进行后续技术指导服务,同时城镇相关行业在录用人员时也可采取“农村服务经验制”,新用人员必须有农村基层老年服务的经历,通过此类方法,保证在农村老年服务培训的师资的长期存在,以便于开展农村老年服务工作和对返乡农民工参与老年服务提供后续服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机短信服务、热线电话等多利,形式,大规模、大范围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使得培训机制实现长效化、持续化的效果。

(三)返乡农民工参与老年服务资金保障新途径

影响返乡农民工参与老年服务的另一主要因素在于资金的保障问题,尤其是收益保障,如果返乡农民无法通过老年服务产业的发展从中获取收益的话,势必会失去参与的欲望;解决资金保障的途径一方面是政府加大对农村老年服务的资金注入,给予农村老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待遇,体现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社会效用,而参与服务的返乡农民可以从中收益;另一个方面抓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契机,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宏观指导老年农民土地的流转,充分发挥土地对老年人服务的保障作用,以此解决农村老年服务的资金、场地缺口。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有利于土地资源流动,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变革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农村老年服务事业发展的有力的资金和物质保障。

1 通过生产性用地的流转实现老年服务有偿服务资金保障。有服务需求的老年群体,可以将自己承包的土地以入股,转包和租赁的形式将土地转让至个人或者集体,从而获得老年服务资金。

2 通过宅基地流转实现农村老年群体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形成农村老年居住社区,集中提供老年服务,降低因分散居住而出现的服务提供网难和服务成本过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