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护理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临床护理;管理;教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076-02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卫生院临床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临床实习将从校园书本课堂中学得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关键时期,临床护理教学也是医院培养护理人才,提升护理水平的重要举措[1]。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护理工作的内涵不断深化,其教学工作的内涵也不断发展,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从传统的技能型培养,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临床护理教学管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我院通过管理实践,创新发展,总结出有关临床护理教学管理许多有益的经验,相关内容如下。
1 临床教学管理工作的“硬件”保障
1.1 建立管理组织 管理工作即是对人的管理,管理过程离不开人的参与,建立管理组织承担管理职责是规范临床教学管理的首要任务。管理组织对护理部负责,负责临床护理教学的一切活动,包括教学方案的策划,策划的内容、教学人员的选择确定、学习对象的组织、教学内容的制定以及教学质量的反馈。组织内部还应该确立护理部主任、教学干事、教学管理员、带教老师逐级参与的临床教学网络,搭建好整个组织的框架,对整个护理教学过程进行管理。
组织内部网络按照逐级负责的原则运行,教学管理员对带队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提升带队老师的教学水平,纠正教学中的不当行为,并将观察所得的结果分科室逐级上报,形成详细完备的教学报告。护理部定期进行有关通报,对整个临床护理教学工作进行分析评价,传达改良意图和新时期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并逐级传达至各个带教老师,最终细化到教学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上。
1.2 管理所需的设施和设备 管理工作的开展除去人员的交流和沟通还需要许多相关设施和设备,管理地点,管理的地点应该尽量不干扰正常的教学和临床护理工作,管理中的观察活动坚持就地原则,进行全成员报告大会则需要比较宽大的场所,等等;管理的设备包括各种表格、问卷的制定、印刷和发放,录影录音器材,印章等等,管理的工作应该是细致严谨的,不能敷衍了事,各种设施设备的齐备能够提升参与人员的重视程度。
2 临床护理管理的“软件”保障
2.1 制定运行规章制度 制度是组织运行的保障,是组织内部人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临床护理管理组织应该建立完备细致的规章制度,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2]。规章制度包括确定组织内部各个成员相互负责的关系和职责范围,带教老师的职责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并认真细致的执行,努力提升教学的质量,将教学的效果和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学管理员,接受后者的监督和指导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确立教学管理、教学干事、护理主任之间相互的职权,等等。规章制度还包括确立组织外部的人员的责任,护理生有配合教学及提出自己建议的责任,医院其它非护理人员有配合医院护理教学管理的义务,不妨碍正常合理的教学。对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书面文件,并下发到整个教学管理网络成员手中。
2.2 加强对教学的评价和监督
2.2.1 对护理生的评价 对护理生的评价是其学习态度和效果进行的测评,包括学生的仪表、学习积极性等代表学习态度的内容,基础理论、操作能力等代表学习效果的内容[3]。带教老师对评价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形成详细的报告逐级上交到护理部,立即或在教学末将结果反馈给护理生,指导护理生进行自我提高和改进,对护理生的评价内容作为护理部执行下一步教学方案的依据。
2.2.2 对带教教师的评价 临床护理教学管理组织还应该对带教教师进行监督和考察,考察的内容包括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实施过程,教师的着装、语言、敬业精神等反应工作态度的内容;教师讲课内容和速度、考试情况、专业水平等反应实施过程的内容,由教学管理员进行监督和考察,并形成书面文件上传给管理组织,后者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及时传达给带教教师,指导后者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2.2.3 评价和监督的方法 对护理生和带教教师进行评价和监督需要合理的方法,管理组织在人员的选取、评价和监督的内容制定、实施过程应该慎之又慎,防止人情因素对评价和监督质量造成影响。定期召开相关会议,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和监督工作总结,对不合理的教学工作进行整改,并制定下一阶段教学工作的重心[4]。
3 临床护理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 加强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 管理工作并非由管理人员单独完成的,需要所有相关成员的参与,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沟通能够有效的提升管理效率,发现并纠正问题,总结有益经验。
3.2 注重管理工作的灵活性 医院的主体工作是进行医疗救护,相关参与人员的各有其本职工作,在进行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应该在保障医院正常医疗护理活动的前提下便宜行事。管理的内容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变化,在教学活动较多的时候适当的增添新的人员和内容。
综上所述:规范临床护理教学管理关系到临床教学质量,应该从管理的制度、人员的配置和管理的内容着手,提升管理的效率,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临床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任泽娟.抓好教学管理,提高带教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9):3074.
[2] 于丽砚.刘建新,李姿.案例讨论在护生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4,4(5):40-42.
[3] 刘淑敏,阎树英,赵红玲.全方位培训护理人才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2000,14(6):433-434.
关键词: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临床实践
基础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中一门独立而重要的学科,要求从学校教学到临床实践中都强化对学生的"三基"教育,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尤其是基本技能(即护理技术操作)的强化教育。但是目前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二者的差异性与矛盾日益突出。笔者以无菌技术、静脉输液、肌肉注射三种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为例,与临床实践相比较,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以供同行们共同探讨,旨在不断提高基础护理实验水平,促进护理专业教育的发展。
一、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差异
1.1用物不同。
1.1.1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操作在学校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用物均为非一次性物品(如包布、手套、治疗碗等),而在现代医院临床实践中为了控制医院感染率已经基本摒弃非一次性物品,几乎所有临床科室都是使用一次性物品进行患者的治疗。
1.1.2静脉输液由于种种原因,多数护理学校在进行静脉输液的实验教学时都是采用传统静脉输液法(即头皮针一次性输液法),而在现代临床实践中,为了减轻患者痛苦,绝大多数医院所采取的都是静脉留置针输液法,两种针头的构造和形状、型号等完全不同。
1.1.3肌肉注射传统的肌肉注射法教学中所采用的吸药安瓿需要用锯片切割以后才能折断,这种传统安瓿由于使用时费时费力在临床已基本摒弃不用,现在所采用的均为不需锯断的易折型安瓿。
1.2方法不同
1.2.1无菌技术传统无菌技术操作法中的铺治疗盘法、无菌容器使用法、无菌溶液取用法以及戴无菌手套法由于用物的不同,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已经大大简化,甚至有些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已经没有采用,而在学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却依然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反复练习。
1.2.2静脉输液在临床实践中,经过实践研究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约45°角,可以有效减轻静脉输液穿刺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患者感觉无痛或微痛。而在传统的静脉输液教学中由于所有版本的护理教材都写明要求学生以15~30角进针,导致学生在静脉输液这项重要的护理操作技能上会存在一定缺陷。
1.2.3肌肉注射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肌肉注射时要求学生将注射器内所有空气排尽才能给患者注射,而在临床实践中已经明确发现在排气时留取少量空气在注射器内可以在注射时减轻患者疼痛并使药液能更加充分的进入患者肌肉组织。实验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与临床实践有一定脱节之处。
二、问题分析
2.1护理专业教材编写滞后与于临床多年。
2.1.1《基础护理学》的教材编写
现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所出版的《基础护理学》教材均为2005年~2006年之间所修订,而修订之前的参考版本多为我国80年代所出版的中专教材,明显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临床护理实践的快速发展。
2.1.2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的编写
我省现行的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是由省卫生厅在2005年所编写的操作规程。据杨新月对基础护理教学现状调查结果报道:教学中涉及的8O项操作中有7项临床上基本不做,占8.75%;有25项由他人完成,占34.25%;由护士独立完成的操作48项,占65.25%。在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中存在重大矛盾。
2.2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离
从事护理教学的人员长期脱离临床实践,而在临床工作的护士仅负责临床实习带教。护理教材部分内容过于繁琐,而临床实际则需简便有效,护理实验教学现有的不科学、不切实际削弱了护理教学的效果和操作常规的权威性。
2.3现有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开展临床教学
我国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传统培养模式为集中在校学习3~4a,在临床实习8~10个月。在校学习阶段以教材为蓝本,几乎没有到临床实际操作的机会与时间,以至于临床实践中最新的技术与方法学生完全不知道。
2.4传统理论跟不上医疗新技术的发展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技术、新器材不断开发并应用于临床,使传统的理论与技术操作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不相适应的现象。如目前氧气吸入、电动吸痰等已逐渐被中心控制、管道化所取代。
三、意见与建议
3.1营造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氛围。
护理教学必须以护理临床实践为基础,护理教学人员应参与护生实习带教,参与在职护士的技术培训和操作考核。
3.2教材与操作常规要适时进行研讨、修订,注入新观念、新内容,以符合现代护理教育。
3.3掌握操作的目的和操作原则。要求护生在学习操作技能时灵活掌握操作目的与原则即可,不死记硬背,教者与学者都用操作目的、操作原则来衡量,而不是刻板地按操作步骤执行,这样才不会使护生进入临床以后感到困惑和束手无策。
3.4针对护理专业的教学特点,进一步完善《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条件。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增加与临床使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密切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接受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智光媛.静脉输液相关技术的新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9,12(6):57~58.
护理临床实习是护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经之路,护理临床实习效果关键在于临床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近年来,我院将目标管理原理融入临床实习管理实践中,加强对护理临床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了护理临床教学,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保证了教学质量。
1护理临床实习环节的管理
1.1临床实习管理组织的建立及带教教师的选拔
1.1.1按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了三级护理教学管理体系一级管理组织,由主管教学的院长、教学办公室主任组成,负责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二级管理组织,由教办分管护理教学干事、护理部教学干事组成,主要职责是制定总实习计划和质量控制标准,定期指导、督促检查;三级管理组织,由各科室护士长、带教教师组成,负责本科室护生实习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1.2带教教师的选拔临床带教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带教教师的自身素质[1]。因此,我院严格掌握带教教师的任职条件,带教教师须满足以下条件。(1)大专毕业3年以上,具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带教能力;(2)热爱护理教学,作风严谨,工作认真负责;(3)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表达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熟悉和掌握实纲、实习计划、护生量化指标及考评标准;(4)勤奋好学,能用新理论、新技能和现代护理观指导临床教学。
1.2实习计划与量化指标的制定
1.2.1实习计划和量化指标实习计划是教学活动的向导和行为指南,是教学目标和效果评价的依据。制定出不同的实习计划和量化指标:(1)中专学生以掌握整体护理观、人际交流技巧、护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完成中专实习量化指标为主;(2)大专学生以掌握整体护理理论、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计划,完成大专实习量化指标为主;(3)实习科室在护生实习结束前必须进行专科理论及护理技术操作考试。
1.2.2带教教师拟定科内实习计划带教教师根据教学办公室的总体要求拟定本科实习计划,设立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并将计划上交教办,制定计划时需注意明确:(1)实习目的和目标;(2)完成目标所用的技术;(3)项目评价,对学生实习、科室带教情况进行评价。
1.3实习质量的管理
1.3.1按计划开展带教工作要求各科室严格按照实纲及实习计划、实习目标,对护生进行带教和管理。
1.3.2带教教师指导及督促检查以下内容(1)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护生进行指导,科室通过教学查房、专科疾病知识讲座、早交班、危重患者床旁提问等形式,护生轮流担任责任组长。(2)调动护生主观能动性,让护生对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质量进行自查、互查、教师督查后讲评。(3)每轮护生实习结束前由护士长及带教教师召开护生实结会。
1.3.3护理教学组对护生实习进行现场抽查(1)抽查护生对分管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情况评估了解程度;(2)对护生护理技术操作过程质量进行检查;(3)将患者及家属对护生的服务态度及沟通能力等情况进行反馈;(4)询问护生对教师带教情况、方法进行反馈。
1.3.4教办组织召开教学情况联系会(1)通过召开带教教师联系会,了解各实习科室教学计划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2)通过召开学生组长联系会,收集学生对带教教师的工作态度、能力和教学计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有益的意见和建议立即采纳,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对策。
1.3.5实结及教学质量评比(1)实结:护理教学组针对本轮护生实习情况、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进行总结;(2)教学质量管理主要通过实习结束前的理论和临床操作考核,结合教学办公室、护理教学组检查情况和各病区教学资料记录情况等进行教学质量评审,根据评审结果评出带教先进科室和优秀带教教师,并给予奖励。
2效果
2.1促进了带教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用现代护理观指导学生,保证了护理教学质量;由于教师做到了尊重、鼓励、支持学生,从而减少了护生的焦虑心理,加快了护生学习主动性和角色转变。
2.2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和带教水平在实施实习计划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学大纲、实习计划以及量化指标的考评标准,教师们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及专科理论水平,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保证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2.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人际交流技巧的训练。在实习过程中培养了整体护理观念,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护理程序工作方法以及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护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有效地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2]。
通过加强护理临床实习环节的管理,使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护生的综合能力及服务质量较前有明显提高,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意识,提高了她们的自身素质和知识结构,发表临床护理教学论文的篇数也明显增加。
3存在的问题
(1)医院的护理基础条件影响教学质量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把学生当成劳动力使用,如学习期间顶班等。(2)目前临床护理人员普遍缺编,致使带教教师在工作中承担了多种角色,因而使临床教学质量的管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1]。科学、高效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的重要保障。为了进一步完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同时针对目前“4.5+0.5”的学制背景安排,由我校牵头组织江苏省职业教育护理协作委员会6所成员学校,对现有的方案进行调研,为其新修订提供依据。
1 调研内容及方法
1.1 调研对象
江苏省职业教育护理协作委员会6所成员学校,由各校护理专业负责人先广泛征集护理专业相关骨干教师调研意见后统一汇总。
1.2 调研内容
对当前《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实用性、设置比例、开课顺序、教材选用、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等16个核心、热点问题进行调研。所有调研问题中,包括7个是非题,7个选择题,2个开放式问答题。
1.3 调查方法
采用电子问卷调查法,根据问卷内容开展。电子版本反馈的调研问卷统一收回。本次发放问卷60份,问卷回收率100%。
2 结果
所有调研问题中,是非题、选择题汇总表(详见表1、表2)
表1 是非题汇总表
3 讨论
3.1 高职护理专业的文化课与专业课设置比例如果调整为4:6是否合理?
调研对象表示护理专业是一特殊学科,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护士要求高,新技术、新技能层出不穷;有各种学历层次的教育,竞争激烈;高职护理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有限,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理论和技能,对高职护生而言,短期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就业,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顺利进入职场。因此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学习均应齐头并进。
3.2 提升护生职业素养,提高就业能力,除了目前的课程,还需开设哪些课程?
调研对象表示为了护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临床岗位,还应开设一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护理专业的课程,明确工作的内容、性质、意义及价值,如《医院感染管理》、《临床护理新技术》、《临床护理专业防护及相关法律法规》、《临床护理思维》、《医疗护理差错预防及应激预案》、《感恩教育》等相关内容。而上述课程在以往的课程开设中并未涉及,可以考虑逐渐增人护生学习课程设置中,以期培养适应新时期护理专业需要的专业人才。
3.3 目前高职护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那些?如何解决?
3.3.1 人文素质作为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已成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护理教育的知识结构体系存在人文课程偏少、课程开设不合理、随意性大的问题[2]。同时当前教育教学中人文学科课程学时及比例不合理、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之间缺乏横向沟通、护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不够、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教学方式的单一、缺乏科学的测评体系等。解决方法可在课程安排上提早让学生接触临床,让学生认识到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同时在专业课程及实践活动中注重并增加后者的培养和考核。
3.3.2 初中为起点的学生,心智成熟不够,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知识的内在转化不够,临床工作中可能会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有欠缺,在将来的职场竞争中难以有长久的竞争优势。从护理专业的严谨性,和专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建议招收高中起点的学生。
3.3.3 过于重视技能竞赛,竞赛操作标准与临床实际脱轨、抠细节,跟临床真实情景差距太大,培养的护理人员刻板、机械化。无论是日常护理教学还是各类护理竞赛应重视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理职业的核心胜任力之一[3],培养护生(下转第246页)(上接第229页)评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面对临床复杂的护理问题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自我调控性的判断、反思、推理及决策[4]。
3.3.4 护士执业考试与专业课程改革(强调动手能力培养)不协调。建议执业资格考试应由实践操作与理论两部分组成,适当减少理论考试难度,增加实践考核及面试等临床应急处理问题能力方面的测试,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4 结论
据调研结果显示,调研对象对目前《五年制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情况基本满意。高职护理专业的文化课与专业课设置比例若调整为4:6,赞成及反对意见持平。新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作为护理教育工作者,依然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措施,为探索一条适应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道路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姜士伟.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7-80.
[2]沈雁霞.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102.
关键词:高职;护理;社区;教育;对策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社会对社区护理人才的需求在质和量上都表现出重大变化。培养社区护士是高职护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和职责,能否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社区护理人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社区护理教育的研究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人口构成、疾病构成的变化,人们对健康的需要已逐步趋向于集宣教、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于一体化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模式正在由医院延伸到社会,服务对象也正在由患病的个体逐渐向家庭、社区的方向发展,社区和家庭已经成为护理人员重要的工作场所。因此,社区护理教育将成为21世纪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但是,由于我国社区服务尚处在试点阶段,社区护理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现实的问题是:现有社区护理人员教育层次、人员数量、知识储备不能适应社会需求[1]。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 在意见中明确指出“教育部门负责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将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2]。该意见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求加强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的学科教育,积极为社会培育全科医师、护士。
二、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社区护士培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如何按照国情培养出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社区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的当务之急。探索出社区护理教育特色之路是护理教学改革的方向。
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的知识与技能结合,社区护理人员的服务对象不再是单纯的患者,而是社区全体人群。社区护士是一个能够为基层提供医疗、预防、保健一体化护理服务的初级卫生管理者,其工作环境、性质、内容及方法都要求他们必须是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多种技能,能够独立承担社区护理和卫生保健工作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1.传统观念制约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
长期以来,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以临床护理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多数教师心目中已根深蒂固。其结果是:一方面,从事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的教师观念不能或不能完全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整体健康为中心,以临床护理向基层、社区护理方向转变,对社区护理的价值和信念的认识比较肤浅;另一方面,高职护士专业的学生也不能充分认识社区护理的特点和重要性,并且存在着某些偏见,更为不利的是,大部分护生对毕业后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持否定态度[3]。绝大多数的护生认为社区护理的内容只是预防接种、健康宣教、打针输液等工作,在实习、择业时大都把目标定位在各级各类医院的临床护理,很少有社区护理的意向。有些护生虽然从事社区护理工作,但由于对社区服务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他们工作的热情、自觉性、主动性及工作的效果都是不尽人意的。这也是目前影响和制约社区护理发展的重要因素[4]。
2.现有课程体系不足已满足社区护理教育的需要
社区护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大多是围绕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虽然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社会护理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社区护理、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等有关课程,但是社区护理的内容只占了很小比例,学科特色不足,给学习者造成了学习内容不明确、任务不清楚的印象,所涉及的知识面、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社区护理的需要[5]。更不能体现社区护理本身所具有的高度的独立性、知识结构的特殊性。目前,各大专院校还没有统一的社区护理专业规范教材,对内容的选取没有统一的标准,更没有建立统一的知识评价体系[6]。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考评方法缺乏科学性
目前,社区护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多仅局限在模型人身上进行,这样只能学习护理技能操作的具体程序和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沟通能力及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护生的毕业实习几乎都是在各综合医院进行,这样理论教学没有与社区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无法得到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从业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和提高,培养出来的护生难以胜任社区护理工作,也很难实现向社区护士的角色转换。
三、对社区护理教育的几点建议
1.更新观念,加强对社区护理的职业认知
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方面要具有独立观察、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必须具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及综合实践技能。因此,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教学内容要仅仅围绕社区护理工作的特点、需求合理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有关社区发展的政策,可通过主题讨论、问卷调查、专题讲座、社区参观等方式,引导学生就整体护理与社区护理的意义和发展趋势开展讨论,逐步树立现代护理观,帮助护生进一步加深对社区护理理念的理解,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开展集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社区护理已势在必行。
2.以任务为导向,改进社区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7]的新型护理理念,围绕社区护理岗位的实际需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整合课程结构。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度,进行适当的精简。增设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内容,开设如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社区护理学、康复护理、护理美学等具有社区护理特色的课程[8],结合社区护理的特点,探索更适合社区护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社区护理教育不断完善,最终走向成熟,从而开创社区护理教育的新体系。
3.积极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并加强社会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职业能力
建立并发挥社区专科方向实践基地作用,实现专科护理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鼓励教师教学改革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意各种能力特别是关键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除开设相关课程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依托基层社区、家庭病床等综合教育环境,分阶段、渐进式、有针对地进行实践教学,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开展“六位一体”[9]的综合服务。开展社区护理实践工作的前提就是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鼓励同学互相交流、讨论,以提高人际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方式、专业核心能力、专业人文精神,引导学生通过课下讨论、自学、合作学习、模拟咨询及访视情境、制作宣传画报等方式学习,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还可使学生认识到社区护士角色的多样性,使他们潜移默化中逐渐适应社区护理的角色。
总之,高职护理教育作为护理人才培养的基地,承担着培养护生社区护理能力的重任,对发展中国社区护理事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社区护理作为护理专业中的一个新课题,它是医学模式转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促进健康、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和恢复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一些实际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应加大专业建设的投入和规划,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以培养出更符合人民健康需求、社会满意的专业社区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久红.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的困扰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4, 7(11):805-8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EB/OL].[2006-02-23].
志,2009,26(3):34-35.
3.贾长宽,黄晓燕,黄桂开.238名护理毕业生择业心态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2,17(7):726-728.
4.阎红,朱丹.社区护士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培养途径[J].护理研究,2006,20(19):1700-1703.
5.吴秀云,陈会波,朱亚南.社区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17(4):227-228.
6.刘可.社区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6,3(4):163-164.
7.谭立宁,钱昶浩.建立社区护理基地,促进社区护理人才培养[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