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孪生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计算理论;形式理论;人机交互;协同计算
中图分类号 TP 文献标识码 A
Indirect Computing Model with Indirect Formal Method
ZOU Xiaohui1+2+3 ZOU Shunpeng1
1(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Beijing 100083,China)
2(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Synergy Culture Gene, Tsinghua Science Park, Zhuhai 519000,China)
3(Sino-US Project:UC Berkeley Searle Research Biling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Research Group)
【Abstract 】 This paper discusses indirect computing model with indirect formal method which is supported by an alternative combines cloud computing principle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llaborative intelligent computing systems formed by human-computer interface and collaborative computing processing. The author focuses on indirect computing model with indirect formal method which is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of previous research on the mainstream paradigm of general-purpose digital computer based on by that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theory of Turing computability, the formal theory of string (computer science) with Kleene star, von Neumann architecture of computer and the Turing test to determine wither or not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n be viewed. And the author uses the design model which can process both large and small strings compatible with the indirect formal theory, and the design prototype which takes Chinese information data processing as an example of collaborative intelligence computing system. The meaning is that the results benefit from the data center to optimize the cloud computing knowledge center.
【Key words】Computing Theory; Formal Theory;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Collaborative Computing
0 引 言
本文旨在从人机交互界面与协同计算程序结合而构成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的角度,论述了一种间接计算模型和间接形式化方法结合所支持的优化云计算技术原理。图灵可计算理论[1]、克莱尼字符串形式理论[2]、冯诺依曼数字计算机体系结构[3]和图灵人工智能判定假设[4]等前人理论研究成果,是本研究的基础。间接计算模型提供的一系列好算法+间接形式化方法提供的最优化数据结构=孪生图灵机虚拟的计算程序。首先,它是对图灵可计算数在计算目标域的收敛,进而,它是对计算复杂性之NP 完全问题[5]在其如何实现由P到NP深化理解和怎样实现由NP到P简化表达的双重转化过程中所涉及转化限制条件的揭示,之后,采用大、小字符串兼容的间接形式化途径,不仅是对克莱尼小字符串形式理论的优化改进,而且,还可扩展到字符串以外的处理,涉及:字、式、图、表、音、像、立体、活体等多媒体形式,以中文信息数据处理为例来介绍协同智能计算系统基本设计构想[6]。其意义是该成果有利于从数据中心[7]到知识中心[8]优化现有的云计算[9]。
1 从宏观、微观和中观三个角度进行探索
基因文本及其系统工程蓝图、理想分类集与信息基本命题,分别从宏观、微观和中观三个角度,对文本基因及其表现形式或可能的人机交互界面、数据结构及其表现形式或可能的分合机理、形式信息及其内在原理或可能的变换法则三个方面进行必要的理论探索,从而奠定本研究的认知前提或思考范式。
1.1 以汉字汉语为例描述基因文本及其系统工程蓝图
本文均限定在基因文本及其系统工程蓝图[10]这一既可间接计算又可间接形式化表达因而更加易于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的文本基因及其表现形式或可能的人机交互界面的范围来讨论。
由图1可见,汉字汉语有两类基因文本,即可视为子全域元素的汉字基本笔画和汉语单音节字,其特征是可且易枚举,这是简单的基础文本;可视为超子域元组的汉字及偏旁部首和汉语的言即字及语即各级字组(繁杂的衍生文本),其特征是经过理想分类之后放在孪生图灵机双列表中不仅可能而且容易进行有针对性地搜索。
这是因为图1所述的与优化数据结构和好算法配套而组成的文本基因系统工程蓝图告诉了我们这样几个道理:它揭示了“文本全域=子全域+超子域”涉及“目标域=已知域+未知域”这样的优化数据结构,并指明了“未知域=目标域-已知域”这样的可导向很好算法的收敛策略。前一个公式描述的是理想分类集,后两个公式描述的是广义和狭义的信息方程。
其中,根据{基本笔画}可构造{各类偏旁部首}进而可构造{单音节字},根据{单音节字}可构造{各级字组}。该两类汉语文本基因及其构造原理,结合下述理想分类集(图2)、信息基本命题(图3)和孪生图灵机(图4),便可以导出一套高效处理图1所述基因文本及衍生文本的协同智能计算系统方略。
下面介绍理想分类集[11]及其蕴含的信息基本命题以及如何通过细分最优化数据结构而可导出形式信息处理的最佳方略。
1.2 以二进制数为例描述理想分类集
由图2可见,笔者对Σ* = {ε , 0, 1, 00, 01, 10, 11, 000, 001, 010, 011,…}所做的理想分类:单一集合、分层集合、标志集合以及原先不做这样细分的杂多集合(即Σ*)。笔者以二进制数为例这样来描述理想分类集,不仅可揭示其中蕴含的信息基本命题,而且,还可通过这种细分为进一步最优化各类数据结构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略,更重要的是:这样论述理想分类集可做到言简意赅,对识别、理解和表达均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理1:最优化理想分类集是把通常的集合进一步区分为两大类型,即:杂多集合与理想集合,其中,前者,包含康托集合与广义集合(即群体,涵盖个体的自然分布或无组织群体、自组织群体和他组织群体);后者,包含单一集合、分层集合和标志集合。可最优化的理想集合是本文探讨的一个研究重点。
定义1 :单一集合是只涵盖单一元素的集合。以二进制数为例的单一集合,即:{0,1}。以十进制数为例的单一集合,即:{0,1,2,3,4,5,6,7,8,9}。由其元素的复制和重组而派生的元素组合(简称:元组),因为不超出其单一元素基因文本符号可能的排列组合范围,而仅仅是其基本元素复制和重组所造成的结构变化,且仅仅是复用或重用的数量在总量上的增长或者在基本序位关系上的变换,因此,它被形象地命名为子全域,其特征在于单一集合或子全域的元素的数量确定而不重复,其辖域内元素的顺序和位置(简称:序位关系)均具有唯一守恒的特性。
1.3 以理想分类集为例描述信息基本命题
(1) 第一信息基本命题
定理1 :子全域元素的“序位关系,唯一守恒”。子全域可作为测量和计算超子域的基准参照系,即:单一集合可规范分层集合的元组进化发展。
定义2 :分层集合是基于上述单一集合而通过复制和重组而逐层进化派生的。它决定各个层次的元素构造元组的可能,其特征是进阶层式化。以二进制数为例的分层集合,即:{0,1}、{00,01,10,11}、{000,001,010,011,110,101,100,111}、…。其进化发展阶梯上各个层次形式(简称:进阶层式)包含由单一集合直接复制过来的第一进阶层式,通过其元素及元组的不断复制和重组进而派生出后续第二、第三、第N进阶层式及其元组的进化发展过程,其特征在于分层集合及其元组的序位关系均不重复,各进阶层式及元组不仅数量确定而且其相互之间的序位关系均具唯一性。因而,分层集合的各进阶层式可作为枚举或优化搜索其中蕴含各个成分――元素及元组的应对参照系。
定义3 :标志集合,是自然人主体和计算机根据特定的目标从单一集合与分层集合中选择设订的范围或领域,又称:目标域。它是自然人主体及其计算机协同选订的特定目标范围某些具体的单一集合和相应的分层集合中某些具体的进阶层式所构成的集合。例如,本文介绍的协同智能计算系统选订的{二进制数}、{十进制数}、{英文字母}、{中文笔画}和建立在它们基础之上的或与之配套或与之等价的各类标志集合,如特定年龄段学生必须熟悉的一定数量的{单音节字}以及记录{通用常识}和{专用知识}的进阶层式化{汉语字组}――等价于与之相应的{英语的词与词组},其特征在于标志集合或目标域所涉及的基准参照系是确定的而其应对参照系各个进阶层式是可确定的,尽管其中的未知域元组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已知域元组具有确定性,所以,容易选订最优化数据结构和最好算法,从而,可显著地加速目标域内各个进阶层式元组的枚举和搜索的进程。这有利于优化汉语及中文信息处理的双文双语化进程,优化基于统计的机译新策略。
(2) 第二信息基本命题
定理2 :超子域及其各个进阶层式的元组,含子全域元素,一旦具体的目标域元素及元组出现两个序列的对应数据,无论它们属于已知域,还是未知域,只要可做到“同义并列”(含:同意并列)且满足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那就可在不同类型的两个序列的对应数据形式之间做预约的相互转换或彼此替代。
由图3可见描述子全域元素与描述超子域元组虽然均满足特定的序位关系唯一守恒的第一信息基本命题且具有异义排列序趣简美的特征,但是,与第二信息基本命题相比较,则分属两个等级,前者是最基本的,后者在图3所示的一组基本法则中虽然位居第二但与其配套的另外三个法则相比较之所以具有更突出的地位,其原因就在于它所具有的普适性和关键作用。因为,第二信息基本命题是相互转换的基本法则,简称“同义并列、对应转化”法则。代数的恒等变形所依据的是这个法则。生成句法基本公式(即S=NP+VP)所依据的当然也是这个法则。像这类满足第二信息基本命题的例子还很多 。如果说单一集合和分层集合共同确定的主要是唯一守恒的序位关系,即:基因文本 所记录的可用真值方式来判定其子全域元素以及超子域各个进阶层式及其元组的序位关系,那么,把它称之为广义的基因文本(简称:广义文本 )记录的本真信息就是表达恰当且可理解的。因为,无论是对未做进一步细分的杂多集合,还是对已做过精细划分的标志集合,在本质上都是基于上述的单一集合和分层集合才能做到更透彻的理解和更恰当的表达。
2 间接计算模型和间接形式化方法的结合
因间接计算模型具有计算机与自然人主体之间既可分又可合的分布计算与并行计算的基本特征,加上和与其配套的间接形式化方法一道共同构成的孪生图灵机恰似一个天平,即:左列表id (以自然数顺序代码构成)数据结构类型,就像订制的标准化计量砝码,而与之一一对应的右列表ge(以预留格的位置及其相应)数据结构类型,则像等待被称量的任意个性化物品,在此,所不同的就是天平及其砝码和被称量“物品”是虚拟的。因此,可用天平法则来称谓第二信息基本命题 。由此可见,第二信息基本命题是构建孪生图灵机的理论依据。
由图4可见,左边a 是由并行的两图灵机组成的一个虚拟的孪生图灵机,中间b和右边c均可视为左边a的等价形式,且各具特征:其中,b描述基于“同义并列、对应转换”法则而建构的天平式计量转换装置,其构造原理由实施例c描述的基于可穷举汉语单音节字的文本符号有限集来说明。遵循定理2而构造的“双列表”经过广义双语文本的理想分类可实现:数与字之间或机与人之间的合理分工与高度协作,故具有可分可合的协同智能计算特征。其运行方式可达到标准化与个性化融为一体的使用效果。图4所示的a、b、c 三种基本形式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各类数据的“双列表”)都是由左右对称的虚拟表(VT&L 和VT&R)所组成的;而a、b、c三种基本形式又各有其自身独特性:并行计算模型a是纯二进制数设定的可计算数上限;分布计算模型b是左列表十进制数和右列表可计算格之间一一对应关系的体现,以虚拟ge格的形式来进行虚拟计算,进而,可为协同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结构提供一系列通用的转换平台;虚拟云计算模型c是左列表十进制数和右列表可间接计算的单音节字之间一一对应关系的体现,是以汉语为例所体现的间接计算模型与间接形式化方法的结合。这就是图4从a到c逐渐收敛的孪生图灵机原理。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为最优化数据结构和好算法的选用提供一个协同智能计算系统平台。因为由a到b再到c可计算数的上限是在依次逐步收敛的,最重要的是b和c两类虚拟的孪生图灵机的结合不仅可让间接计算的文本数据有很好的收敛性,而且,还可为算法的优选和数据结构的优化以及进一步为作广义文本的理想分类提供典型实施例。因此,可以说,由间接计算模型和间接形式化方法的结合而成的孪生图灵机是定理2的模型化,其中b模型是抽象的具有普适性的宏观模型,c模型是以汉语为例而展示的具有实用性的微观模型。
引理1 (第二信息基本命题形式化:目标域的信息方程):当基准参照系和应对参照系都确定时,其中因为存在“目标域=已知域+未知域”,所以“未知域=目标域-已知域”至少存在分布解,其所指的元组在应对参照系中的序位关系通常是便于枚举或搜索的。实际结果是可由查全率、查准率和重用率及复现率来严格检验衡量。目标域的信息方程可被视为形式化的第二信息基本命题,因为它实质上是天平法则在有限目标域范围内的变换,即在可预知结果(恒等式)的情况下寻找方程式的求解途径。数学表达式Iu=Id-Ik即目标域的狭义信息方程。
3 以汉语处理为例描述协同智能计算系统
下面笔者以中文信息数据结构优化处理为例来介绍实用的虚拟孪生图灵机的一个典型实施例。它是一个典型的协同智能计算系统。其基础和核心是笔者结合中文信息处理的实际需求而构造的一个数据库,它就是基于间接计算模型和间接形式化方法相结合的协同智能计算系统。因良序化数据结构自然蕴含着很好的算法,故汉语的单音节字和由它组合衍生的各级字组,一方面,可发挥计算机处理标准化形式信息自动生成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又可发挥自然人熟悉个性化形式信息处理的习惯,即可从自动采集的数据中进一步遴选出汉语使用者普遍认可的辞语作为解释汉语单音节字即言的各个具体义项的用例字组,进一步可作为计算机辅助系统进行自动计算和统计的基础。
由图5可见,左边呈现的是可并行计算的一系列虚拟孪生图灵机,中间呈现的是可且易计算的矩阵(m n)及线性方程组(∑a m n x n=b m),而右边呈现的则是已经间接形式化的言(字)和语(字组)及其相互关系。语(字组)此处即辞语(即相当于英语的词和短语或词组)均由言即字逐级组合派生而来。分布函数公式A=(∑n i x i)[15]涉及广义集合(A)以及标志集合(n i x i)如{单音节字}通过查询以{基本笔画}为例的单一集合可构成以{偏旁部首}为例的分层集合,反之可通过计算机辅助系统获得并统计目标域标志集合的具体标志值和个体数。
以下结合图5对该言和语的关系数据库实例作具体说明:
首先,在图5所示的数据库中,目标域不仅实现了言(字)和语(字组)及其相互关系的间接形式化,而且,可间接计算,无论是枚举,还是搜索,都非常方便、准确而高效。也就是说,图5所表示的协同智能计算系统,不仅“检全率”和“检准率”均有质量保证,而且“重用率”和“复现率”的计算和统计也十分方便、准确和高效。该实施例,既是引理1的应用实例,也可用于对引理1加以验证。具体操作可在用户的目标域进行。
接着,必须指出该数据库,对于计算机而言,就是一系列标准化的孪生图灵机;对于自然人而言,则主要是数字计算机辅助工具平台。它之所以特殊而可称之为是一种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的理由主要在于其核心涉及一系列具有协同智能计算本质的虚拟孪生图灵机,借助定理1与定义1以及定理2和定义2及定义3乃至引理1的指引或揭示,隐藏在杂多集合中通常被视而不见的三类可细分优化数据结构,以及同时隐藏在一系列左列表之中早已被数学家们发现的各类好算法,均可用一系列虚拟孪生图灵机装置,由“非显而易见”(NP问题只是其特例)转化为“显而易见”(P问题也只是其特例)。这样,笔者对汉语的言(字)和语(字组)的关系所进行的间接形式化处理的意义就能逐步被(习惯于直接借用基于小字符集或小字符串直接计算处理的方式即用已有各种程序语言的表达方式来试图对汉语做分词处理)同行们所理解。值得提及的两个关键点:其一,是根据以汉语为例的普通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断定:由于用基于“言本位”的语言科学原理来处理大、小字符集的方式,可采用孪生图灵机的间接计算模型及间接形式化方法,以此,这之后中文数据处理不必再非借用处理小字符集的做法不可;其二,是因为现有的各种汉语分词方法均不可能做得十分彻底,即所谓分词充其量只可做到接近“标志集合”那样的划分,不可能做到“分层集合”那样彻底。
由图6可知,“字、式、图、表、音、像、立体、活体”八类数据均可基于双列表而间接形式化。此类虚拟孪生图灵机具有的(双列)表格化、(左列)数字化、(右列)字组化,就是间接形式化方法及其处理装置所具有的“三化”功能。而在图6中所示的“文”即广义文本,“义”即:孪生图灵机、双列表、序位恒等式协同记录(理解或表达)的序位关系。
4 结 论
本文所谓孪生基本属性特指:间接计算和间接形式化结合的孪生特征。它揭示“孪生图灵机虚拟计算程序=间接计算模型提供的一系列好算法+间接形式化方法提供的最优化数据结构”的本质属性。其关键步骤:由a到b利用间接计算模型对图灵可计算数在计算目标域内进一步形式化收敛以保证提供一系列好的算法,由b到c则对计算复杂性之NP完全问题在其如何实现由P到NP深化理解和怎样实现由NP到P简化表达双重转化过程涉及的转化限制条件“N可有可无”的内涵加以揭示,即:间接计算和间接形式化。其中,采用大、小字符串兼容的间接形式化方法涉及数据结构的最优化处理,这既是对克莱尼字符串形式理论的优化改进,又可扩展到小字符串以外的“字、式、图、表、音、像、立体、活体”等广义文本或形式信息的计算机辅助计算、统计和处理。
综上所述,可见:间接计算模型可提供目标域内最佳路径或最好算法,间接形式化方法可提供目标域内最优化数据结构,两者结合构成计算机(系统)与自然人主体(用户)互动的协同智能计算程序 ,加上基于知识本体的高校学科建设在“教、学、研、用、管”各类活动的支持下而不断优化的人机交互界面,即可获得一个理想的协同智能计算系统。从而可为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的特例,即:云计算及其所涉及的分布计算、并行计算、网格计算,提供一种更高水平的协同智能计算,从而可实现从数据中心到知识中心的最优化的云计算。
致 谢
首先,对陆汝黔院士(因其支持并曾鼓励笔者发表自己的原创成果)和张钹院士(因其关注并在笔者去哈佛大学之前从百忙中专门抽出时间与笔者交谈并给予鼓励)表示感谢!其次,要感谢鲁川教授(因其支持、鼓励并重用过笔者的汉语形式化数据库的二字组结果数据)和黄昌宁教授(因其早在2002年就邀请笔者到微软研究院他老的办公室仔细询问并倾听笔者关于汉语形式化数据库即字与字组的关系数据库构想)!最后还要感谢UC Berkeley(因其提供笔者机会来介绍汉语形式化数据库即字与字组的关系数据库设计方案及其依据的“言本位”理论)!
参考文献[参考资料]
[1] A. M. Turing. On Computable Number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 [C], Proceedings of the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Second Series, 42, 230-265, 1936. 235
[2]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 [EB/OL].modified [2000-08-02].
en.省略/wiki/String_(computer_science)
[3] Marvin L. Minsky. Computation: finite and infinite machines [M]. Prentice-Hall, Inc., 1967.
[4] A. M. Turing. 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J]. Mind 49: 433-460, 1950.
[5]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EB/OL].modified [2000-07-08].
en.省略/wiki/Computational_complexity_theory
[6] ZOU Xiaohui. Formal Chinese and Zibenwei.Collected by YANG Zijian.Study on Zibenwei Theory and Its 240 Application.Shan Dong Education Press.2008.
[7] Michael Armbrust, Armando Fox, Rean Grith, Anthony D. Joseph, Randy H. Katz, Andrew Konwinski, Gunho Lee, David A. Patterson, Ariel Rabkin, Ion Stoica, and Matei Zaharia. Above the clouds: A berkeley view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ical Report UCB / EECS, EE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Feb 2009.
[8] Stephen Baker.Google and the Wisdom of Clouds. Businesswee, December 13, 2007. 245
[9] Peter Mell and Timothy Grance.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 Recommendations of the National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January 2011.
[10] The world's coolest brainstorming and mind mapping software and the best way to share ideas.XMind Ltd. [EB/OL].[ 2011]
省略/share/geneculture/genetic-text-3
[11] The world's coolest brainstorming and mind mapping software and the best way to share ideas.XMind Ltd. [EB/OL].[ 2011]
省略/share/geneculture/xmind-663163
[12] The world's coolest brainstorming and mind mapping software and the best way to share ideas.XMind Ltd. [EB/OL].[ 2011]
.省略/share/geneculture/information-basic-laws
[13] 邹晓辉,邹顺鹏. 一种基于双语自动转换的间接形式化方法. 2010-申请,2011-公开. (发明专利:2010101752962)
[14] The world's coolest brainstorming and mind mapping software and the best way to share ideas.XMind Ltd. [EB/OL].[ 2011]
省略/share/geneculture/xmind-510028
[15] ZHANG Xuewen.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Chines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3.12
[16] The world's coolest brainstorming and mind mapping software and the best way to share ideas.XMind Ltd. [EB/OL].[ 2011]
省略/share/geneculture/xmind-918686
5 作者简介与联系方式
一、什么是网上支付?
任何交易,都会包含一个最基本的环节,就是资金的转移。通过网络完成交易,如果有物流的话,对于要如何将商品安然交到消费者手中,是电子商务从业者要考虑的。不过,另一方面,不管这笔交易是否有物流,也就是说即使只有信息等可通过网上传递的服务性商品,也一定会有资金流的问题要面对。对于这样一个问题,迄今为止的解决方案有许多。最传统的是利用邮局的邮政划拨或是由银行汇款等方式,再有就是今天普遍使用的信用卡支付工具。不过,对于电子商务来说,这些付款方式对方便性与时效性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跟邮购似乎相去不远,自然不能说是很好的付款方式。而由电子钱交易,这种采用先进的数字签章(即电子签章)等安全防护技术认证措施,使客户不必出门,不需开支票,不必贴邮票,就能通过网络迅速完成款项支付、资金调拨的电子转账及信息通知作业,相比传统的付款方式,将更受消费者的青睐。
在线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的关键环节,也是电子商务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条件。没有适时的电子支付手段相配合,电子商务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虚拟商务”,只能是电子商情、电子合同,而无法网上成交。网上支付要求金融业电子化,E—Bank(ElectronicBank)的建立成为大势所趋。
E—Bank,直译电子银行,又称网上银行,即是在INTERNET上的虚拟银行柜台。用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用1台PC,1根电话线,就可以享受全天候的网上金融服务。这里的网上金融服务是指实质性的金融服务,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之外,还可以进行网上支付结算。那些拥有自己网站,但仅仅进行形象宣传和业务介绍的银行,充其量只能算“上网银行”,而非“网上银行”。E—Bank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完全依赖于INTERNET发展起来的全新电子银行,这类银行所有的业务交易依靠INTERNET进行,如世界第一家全交易型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简称SFNB)。另一种则是在现有商业银行基础上发展起来,把银行服务业务运用到INERNET,开设新的电子服务窗口,即所谓传统业务的外挂电子银行系统。目前我国开办的网上银行业务都属于后一种。
二、网上支付组件
从技术角度看,网上支付至少需要4个方面:商户系统,电子钱包,支付网关和安全认证。其中后三者是网上支付的必要条件,也是E—Bank运行的技术要求。
电子钱包:
简单地说就是客户的加密银行账户,它的安装程序可以从网上下载,或直接到E—Bank领取安装光盘。一些E—Bank甚至直接用普通信用卡代替电子钱包的功能。
支付网关(PaymentGateway):
连接银行网络与INTERNET的一组服务器。其主要作用是完成两者之间的通信、协议转换和进行数据加、解密,以保护银行内部网络的安全。支付网关的功能主要有:将INTERNET传来的数据包解密,并按照银行系统内部的通信协议将数据重新打包,接收银行系统内部反馈的响应消息,将数据转换为INTERNET传送的数据格式,并对其进行加密。实际上,支付网关起着一个数据转换与处理中心的作用。SET与SSL:
网上支付与网络安全如同孪生兄弟,提到网上支付,又怎能不提交易安全?目前安全协议有两种:SET与SSL。
SET(SecureElectronicTransaction),即“安全电子交易”,是VISA、MASTER两大国际卡组织和多家科技机构共同制订的进行在线交易的安全标准。SET主要是为了解决用户、商家和银行之间通过信用卡支付的交易而设计的,用以保证支付信息的机密、支付过程的完整、商户和持卡人的合法身份以及可操作性。SET中的核心技术主要有公开密匙加密、电子数字签名、电子信封、电子安全证书等。SET提供了消费者、商家和收单银行的认证,确保交易各方身份的合法性和交易的不可否认性;同时,银行与商家相互之间是“背对背”的,商家只能得到消费者的订购信息,而银行只能获得有关支付信息,确保了交易数据的安全、完整和可靠。
标准的SET包含:
*SET通讯协议:提供私密的付款信息、信用卡认证信息、商店及请款机构。
我就是SET(SecureElectronicTransaction)!
SET是VISA和MasterCard两大发卡组织为了确保消费者在网络上使用信用卡交易的安全与IBM共同发起制订的安全电子交易标准,以供收单银行、网络店认证中心之间进行讯息交换时的安全。加入的包括Microsoft、Netscape、GTE等。
SET目的何在?SET需要何在?SET特色何在?
*网上欺骗行为1.可信的信息
提供持卡人、商家的认*WEB认证2.完整的信息
证、保存付款资料的完整*EC商家希望有更容3.使用者账号的认证
性、定义安全服务的演算易、更安全可靠和4.商家的认证
法和协定.有规模的认证方法5.互相操作性
*第三方
*持卡人(CardHolder):使用含SET标准的电子钱包(ElectronicWallet),辅助持卡人至认证中心(CA)取得信用卡电子证书、产生公钥及密钥、储存与管理电子证书与密钥、电子证书更新与查询、提供交易时所需的授权与SET协议、管理交易历史资料与查询、E—Cash,E—Check与Micropayment的整合(未来)、Configuration的设定。
*发卡单位(CardIssuer):提供消费者对信用卡的申请与消费之管理,发卡单位须提供持卡人一个电子钱包,由申请人经由WWW或E—mail到认证中心认证。
*请款机构、付款网关(PaymentGateway):辅助请款机构至认证中心(CA)取得信用卡电子证书、产生公钥及密钥、储存与管理电子证书与密钥、电子证书更新与查询、与收单行交换加密公钥、提供交易时所需的授权及SET协议、提供交易后请款、清算及SET协议、与银行主机联机、报表与历史资料记录的产生、Configuration的设定。
*商店(MerchantServer):辅助电子商家至认证中心(CA)取得信用卡电子证书、储存与管理电子证书与密钥、电子证书更新与查询、与收单行交换加密公钥、提供交易时所需的授权及SET协议、提供交易相关资料记录、回传服务、Configuration的设定。
*认证机构(又称凭证管理中心):提供持卡人、商店、付款网关之认证服务。
SSL(SecureSocketlayer,安全套接层)协议,是由网景(Netscape)公司推出的一种安全通信协议,它能够对信用卡和个人信息提供较强的保护。SSL是对计算机之间整个会话过程进行加密的协议。在SSL中,采用了公开密匙和私有密匙两种方法。
SET协议比SSL协议复杂,在理论上安全性也更高,因为前者不仅加密两个端点间的单人会话,还可以加密和认定三方面的多个信息,而这是SSL协议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SET也有自己的缺陷,由于过于复杂(据说技术标准打印出来有半米厚),所以对消费者、商户和银行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推行起来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大。而相比之下,SSL则以其便捷和可以满足现实要求的安全性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目前国际上这两种网络安全协议到底那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
CA认证中心:
在网上交易中,客户、商家、银行不可能直接见面。为了确认交易各方的身份以及保证交易的不可否认,需要有一份数字证书进行检验,这就是电子安全证书。电子安全证书由CA(CertificateAuthority)认证中心来发放。实际上,CA这个概念起源于SET。由于在基于SET的交易流程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确认交易各方的身份,所以才有了CA这个概念。后来,鉴于单纯SSL协议方式只解决了数据传输过程中加密的方法,但是不能真正解决交易双方的身份确认问题,CA的概念有扩展了一步,被引入到SSL体系之中。所以现在有“SET—CA”和“非SET—CA”两种不同的形式。
三、电子付款的方式
广义而言,电子付款就是网上进行买卖双方的金融交换,这种交换的内容通常是由银行中介或法定货币所背书的某种形式的数字金融工具,比如加密过的信用卡号码、电子支票或是数字现金等。就像现实世界中的交易一样,网上付款也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依据不同付款工具形式可分为三种:
*电子现金(E—Cash):如VISACASH、Mondex、CyberCash等
*电子支票(E—Checks):如FEDI等
*信用卡(CreditCard):如SET等
依据付款金额大小可分为两种:
*小额付款(10美元以下):如Mondex、Cybercoin等
*大额付款(10美元以上):如SET、FEDI
依据付款时间可分为两种:
*预付式(Debit\Pre-paid):如金融卡、Mondex、DigiCash等
*信用式(Credit):如SET、CyberCash等
电子现金:
即数字现金,在网上付款方式上,数字现金可能是最主要取代纸钞的付款方式,它所具备的特性是具有金钱价值(受现金、银行授权信用或银行证明的本票所担保,若没有适当的银行证明,数字现金就有在存款时以资金不足而被拒绝的风险)、互通性(可和其它数字现金、纸钞、货物或服务、信用贷款限额、银行账户存款、银行票据或契约、电子利益转移等等来交换)、可取得性(远程的储存和取得可以提供客户不论是在家里、办公室或旅行时交换电子现金,甚至可以储存在远程的计算机内存里、在智能卡上、或在其它方便携带或特别设计的装置上)和安全性(预防或检测数字现金的复制和重复使用是做得到的,以便使数字现金不容被复制或窜改)。数字现金以所谓的数字签名的密码系统为基础,这方法使用了一对同时运作的数字金钥(极大整数或号码):一个号码用来锁定,也就是加密,另一个密码则是用来解密。用一个数字金钥所能编译出来的讯息只能用另一个数字金钥来解读,加密金钥绝对是保密的,而解密金钥则是公开的。一旦银行把公开金钥提供给所有的顾客(不论是买方或卖方),客户便可以解读任何用银行私密金钥所编译的讯息,如果客户解读出可辨识的讯息,那么客户便可以确定此讯息乃银行所编译的。数字签名安全可靠,而且证明比手写的签名更不容易仿造。客户通过建立账号和维持账号内足够的钱来支持任何的采购,如此便可从货币服务器购买数字现金,其价值由银行来做担保,一旦买进代币,客户计算机上所使用的数字现金软件,就会记下银行所签章的数字金钱,使用者就可以在任何接受数字现金的商店里尽情购物,而不必再开账号或传送信用卡号码,客户如果想付款,软件就会从所储存的代币中转出适当的金额。为防止电子现金的重复使用,银行先拿数据库里已使用的票据资料来检查。如同纸钞一样,数字现金也可用流水号码来辨识。不过对于大量处理付款的银行而言,仍无法达到登记点的网上逐一检查工作,银行必须从事不断的检查和进行安全记录,来维持电子现金的安全性。
电子支票:
所谓电子支票,就是设计来吸引不想使用现金,而宁可采用信用方式的个人客户和公司组织。是用电子方式起始,使用电子签名做背书,并使用数字证明来验证付款者、付款银行和银行账户,其安全和认证工作则由公开金钥密码法的电子签名来完成。电子支票可以通过电话的直接传达或利用互联网络这类公众网络来传送,银行收集电子支票,然后通过类似票据交换所(AutomatedClearingHouse,ACH)网络来交换,这种现有银行体系和公众网络的整合为银行、工业界和客户提供了以现有支票处理机构为主的可行方案。电子支票的优点是适合做小额付款的清算,而且电子支票的传统密码加密方式比以公开金钥密码的系统较容易处理。收款人、收款人银行和付款人银行都可以使用公开金钥来验证支票。电子签名也可以自动验证。而且电子支票容易和EDI应用的应收账款结合。电子支票会产生浮动(Float),浮动则是商业的重要条件。第三者会计服务器可藉由向买方或卖方收取费用以赚取利润,它也可以视为一家银行提供存款账户,然后在再存款里赚取费用。总而言之,电子支票技术可以连结公众网络和网络金融机构及银行票据交换网络,以达到通过公众网络连结现有付款体系。
信用卡:
信用卡付款有两道程序,一是包括经销商把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给客户看、确认订单、送货通知和经销商可以接受的付款方式,二是买方告知经销商付款方式以及目前在Web网站上还没有办法提供安全的付款提示。目前消费者可以在网站上“逛街”浏览产品内容并阅读产品规格,可是却必须离线然后才能真的使用信用卡来进行购买行动。使用单纯的信用卡付款方式就是通过电话线或互联网络等公众网络而交换不加密处理的信用卡交换,由于网络的安全设计并不严密,所以这种付款方式问题丛生(任何计算机玩家都可以读出信用卡号码,而且甚至有专门网络上扫瞄信用卡号码,然后将这些资料送给程序员的程序),验证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厂商通常只好相信使用卡的人就是卡片的所有者。若是使用对信用卡的详细资料做加密方式付款的话,传送前仍有许多因素要考虑,其中之一就是信用卡交易本身的成本可能会阻碍低价值的付款(小额付款),CyberCash已做到。若是为了解决安全和验证问题就是引进第三者以便收集和核准付款方式,这方面FirstVirtual已在做了。
四、电子付款的运做
首先客户要在自己的计算机里安装一个电子钱包,然后需要到CA认证中心(到CA的网站)去申请一个证书,这个证书用来在做交易的时候跟商家、银行做身份上的认证。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以后,客户便可以进行网上支付了。
以网上购物为例(如图例):客户通过自己的浏览器在某网上商店选取好商品后,把它放在购物筐里结算,在结账单里填写姓名、地址、联络方式;接着启动电子钱包,输入自己的密码,在钱包中选取一张卡来付款;此时,计算机上会出现一个窗口来确认商店,实际上这就是证书在起验证作用,表明这家商店是一家经过认证的真实的商店,这些信息则来自CA和支付网关;确认商店后,下一步就是验证一下客户的账户是否有足够的钱;当通过支付网关进入银行网络完成验证并反馈回来的时候,客户卡中的钱实际已经从账户中扣出去了。至此,客户的购物程序已经完成。而对于网上的商户来说,货款虽已从客户卡中扣出,但还没有马上放到商户的账户里,银行会定时自动生成一个报表,然后跟商户服务器上生成的报表做一对照,一旦确认,银行便会把钱划到商户的账户里。这时商户的服务器已收到订购要求和定单号码,可以开始发货了。在基于SET协议的整个过程中,客户的信息是分开走的,银行只看到客户卡信息而看不到定单信息,商户则反之,这样就保证了整个交易过程信息的完整、保密、安全。
附图{图}
五、E—Bank业务拓展
E—Bank即可进行部分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也担负着电子商务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在线支付功能,还可开辟系列新的服务领域。
(一)商业银行业务
E—Bank可以在网上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实时服务,包括:
示范操作放大镜
利用一台配有按照电子支票要求修改的浏览器的个人电脑,买主从某一Web地址观察所销售的货物。一旦选中一项物品,销售商地址上的服务器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任选的电子付款方式,要求消费者插入其电子支票簿,并输入口令或者PIN。一张支票出现,买主确认金额后点触鼠标进行签字。在后台,托收证明书被加到支票上,并算出安全的无用数据算法附加到支票上,以防篡改。利用电子邮件经过浏览器将支票送到Web地址和其它地址。
在Web地址上,销售服务商经过编程后利用消费者公用键确认支票、签发支票的银行和团体。支票一经确认,就由销售商背书,并附加上来自其银行和联邦储备银行的证明书,再通过电子邮件到达销售商银行里的服务器。经过进一步确认后,支票就传送给票据交换和结算系统。
评价:因为托收与账户信息在交易的所有阶段中都包含在支票上,通过键入信息而混入差错的机会很少,因而实现了节约。对于销售商来说,不仅整个交易过程是自动化的,而且他们可以有百分之百的时间核查支票的签名,而这在使用纸支票时是不可能的。从消除欺诈现象及实现自动接收与处理两个方面来说,都会得到很大的好处。这些好处会表现在降低成本上。欺诈行为越少,自动处理过程越多,成本就越低。
1.商业银行传统服务。如转账结算、汇兑、公共收费(水费、电费、电话费等)、发放工资、查询个人账户等。到了电子商务高度发达,货币基本甚至完全电子化的时候,客户连存、取款都可以足不出户,既轻松又快捷。
2.商业银行新增业务。如证券清算(即完成证券公司与交易所之间,证券公司各营业部之间,及保证金账户与储蓄账户之间的资金清算业务)、外币业务、信息咨询、消费信贷(如住房按揭)等。
(二)在线支付
这将成为E—bank网上金融服务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网上进行的交易将全部通过E—Bank支付,包括商户对顾客(B—to—C)商务模式下的购物、订票、证券买卖等零售交易,也包括商户对商户(B—to—B)商务模式下的网上采购等批发交易,以及金融机构间的资金融通和清算。
(三)新的业务领域
鉴于网上信息传递的全面性、迅速性和方便性,E—Bank还可以开辟多种新业务。比如集团客户通过E—Bank查询各子公司的账户余额和交易信息;在签订多边协议的基础上实现集团公司内部的资金调度与划拨(由于这种调动几乎是实时的,因而可以大大提高各分公司及整个集团公司的资金利用率);提供财务信息咨询、账户管理等理财服务;还可以进行网上国际收支申报;发放电子信用证;开展数据统计工作等。
显然,E—Bank倾向于提供便捷的服务以吸引更多的客户,从而把利润点更多地转向中间业务。而且,E—Bank在费用上也大大减少了,只需支付网络的建设费及很有限的开发、维护费,便等同于把服务网点开设到每个客户家中。除此之外,随着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普及与发展,E—Bank可提供的服务也势必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完善,使得包括顾客、商户、行政机构在内的多种交易主体都可以真正做到足不出户而心想事成了。
六、我国E—Bank的现状
目前国内开展E—Bank服务的银行有三家: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其中中国银行采用的是SET协议,另两家则使用了SSL。
这三家网上银行现在开通的服务基本上E—Bank业务中比较初级的内容,是传统业务在网上的延伸,也只是商业银行业务的一种补充手段。如个人对公的账务查询;支持同一户名下不同存期、不同卡种或折种间的转账;支持不同户名的资金划拨;实现个人网上支付;代收公共费用等。相对而言,中国银行的E—Bank对公服务是当前国内最丰富的,除了上述一些功能外,中行还推出了“银证快车”服务,对国内证券市场的一、二级市场进行业务清算;企业客户可以通过中行的E—Bank向国家外汇管理局进行对公汇入汇款申报;集团客户还可以在网上划拨内部公司之间的资金。
现在国内的E—Bank经营的业务主要是B—to—C的商务模式,而依赖个人的网上业务还不大可能形成规模,购买力也有限,因此,经营网上业务目前还是亏本的。此外,E—Bank业务也仅在为数极少的几个大城市开展。但是,电子商务的趋势是肯定的,发展速度也很迅速,现在做的B—to—C服务既是一种宣传,又是一种尝试,是为以后开展B—to—B,B—to—A(Business—to—Administration,商户对行政机构)做好铺垫。从这个角度出发,三家银行都为抢占未来的市场而对他们的E—Bank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广,中国银行还在北京和上海大量免费地赠送电子钱包的安装光盘。
网上支付放大镜——完整交易过程
步骤1:首先消费者向银行提领电子现金。
步骤2:银行在验证了消费者的身份后,从消费者的真实账户中扣款,并将等值的电子现金存入消费者的电子钱包。
步骤3:当消费者通过WWW浏览器连接到网络商店观看商品并决定要购买某项商品时,他按下“购买”键,商店端的软件就会将此商品的订单送给消费者的电子钱包软件
步骤4:电子钱包就开始激活管理功能,将订单上所列的电子现金支付给商店端软件。
步骤5:商店端在收到消费者送来的电子现金后就会传送到银行去验证这笔电子现金是否为银行发行的合法电子现金。
步骤6:如果验证无误的话,银行就会通知商店验证成功,并将电子现金转成相对的真实现金金额存入商店的账户。商店这时就可安心地将消费者所订的货品送出去了!这样就完成了一笔网络交易。
七、国内E—Bank面临的问题
E—Bank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实际操作起来面临的问题:
首先,是缺乏全国统一,权威的CA认证中心。目前,国内几家E—Bank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靠自己建立的CA。从规范的角度讲,只有国家出面建设统一公用的认证中心,才能起到认证中心中立、权威的作用。人民银行虽已在1999年4月发了标书,开始建设统一的CA认证中心,但进展缓慢。当这种情况阻碍了商业银行进行E—Bank建设的步伐时,各商业银行或人行的地区分行便会另起炉灶。如果各银行或地区都自己CA认证中心,一来先建设后统一,会出现交叉认证的问题,若再加上与国外银行的交叉认证,会大大阻碍E—Bank的服务效率及准确性,二来也会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第二,法律问题。目前E—bank采用的规则都是协议,与客户在言明权利义务关系的基础上签定合同,出现问题则通过仲裁解决。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问题出现后涉及的责任认定、承担、仲裁结果的执行等复杂的法律关系是现在难以解决的。另外,新《合同法》中虽然承认了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应,却没有解决数字签名的问题。这些无形中都增加了银行和客户在网上进行金融交易的麻烦和风险。
第三,网络建设问题。接受E—Bank服务的最基本要求便是上网和具备信用卡,这两个条件大大缩小了中国目标受众的范围。由于网络的限制,E—Bank的结算速度也有差异,招商银行基本上可以达到实时的程度,算是速度最快的,而中国银行却要延迟一天支付达账。这样一来,某些业务尚可维持,诸如网上订票等服务便大受影响。举个例子:火车票的订购具有排他性,受付款延迟一天的影响,这张票被锁定一天,如果一天内客户变卦放弃订票,其他客户的订票权利便大打折扣。除此之外,网络拥挤不堪,速度缓慢;网上商家屈指可数,选择范围有限,广告展示不直观,信息不全面;加上送货渠道不畅,这些网络建设滞后的问题都影响着E—Bank服务的推广。
第四,其他问题。比如说票据问题,E—Bank代收款项后无法为客户提供发票或其它票据。再比如说观念问题:申请信用卡本已使具有储蓄传统的中国人有“寅吃卯粮”之感,再加上需要这样那样的担保手续;网上消费不但不打折扣,不免税,顾客还要向E—Bank支付手续费,向送货上门EMS等之类支付邮费;更担心商品货不对办引起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此这般,还不如亲自跑一趟商店。仅此种种,说明要在中国广泛推行E—Bank还面临着不少棘手的问题。
无论如何,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E-Bank的建设既是大势所趋,又是必然结果。国门进一步开放后,E-Bank的普及使得国内商业银行网点众多的服务优势变成了成本增高的巨大包袱,相对优势变成绝对劣势。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以什么样的速度,付出何等代价,采用何种形式去完成金融服务的电子商务化,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迎接全球信息化的挑战,是有待我们关注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八、电子付款——未来商家必争之地
互联网络的应用趋势,是无可阻挡的,所以对电子商务的逐渐起飞,各行各业无不密切注视着其动态与发展。其中,电子商务交易机制环节之一的资金流,尤其受到重视。这不仅仅是因为付款方式的发展将影响到往后电子商务的推行,也因为这一个环节是所有电子商务都将经过的最根本的一道程序,所以其中的利润势必也相当可观。
有些投资者深怕失去了先机而无法抢得网络市场,于是捷足先登这个创新的应用领域。先锋者的投资报酬可能比较高,但是相对的风险也高。但就最近的情形来看,虽然有不少的付款方式付诸实施,但是还没有一个令所有消费者满意的解决方案,甚至有的已经失败,但大致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如果说网上付款是呈百家争鸣的局面的话,那么由此而引发的网上付款服务市场的争夺战则刚刚拉开序幕。君不见,这边厢刚传来微软公司与美国网上公司准备在网线上付账服务市场决一雌雄,那边又闻太阳微系统公司和网景公司宣布推出为全美10家最大的银行中3家所设计的网上付款软件。就这个趋势而言,互联网络付款可望是商家短兵相接的下一个主要战场。
微软、AOL下一战场:网上付款
不久前,AOL发言人说,该公司正考虑提供网上付款服务,对象是逾1700万名AOL用户。同时,微软计划未来3个月内,在自家同类服务中,增纳50家代收账款公司及其20家经销商。从网上购物到即时传讯,微软与AOL在多种互联网络服务领域爆发激战,目的在抢占电子商务与通讯的市场优势地位,通过网络付款,是锁住消费者并促使他们使用其它服务的有效途径。
太阳网景新开发:网上付款无须再上个别网
现在有很网站都有网上付款的功能,但是网上付款的一个最大障碍就是消费者必须花大量时间前往每个网站支付不同的账单。不过,太阳与景网的新开发将允许银行和证券业获得商家收费资料,然后从消费者的账户中直接划拨付钱。这将使不愿开支票付账的顾客省下到每个商家的网站分别查看自己账户的麻烦。目前如果他们希望在网上支付账单,就必须授权各个网站使用自己信用卡或者支票账户。换句话说,消费者无须再一边写支票一边舔邮票来支付他们的账单了。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网上付款服务对银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潜在金库,因为银行可以通过提供这种服务收费盈利。对于商家来说,他们可以省却数百万美元的邮寄账单费用并且获得了销售新产品和服务的额外渠道。可谓皆大欢喜。
关键词:税收政策 税改理念 增税 结构性减税
税制改革与税收政策调整历来是一对难舍难分的“孪生兄弟”,增税与减税往往是税制改革的关键问题与落脚点,也是税制改革的鲜明特色,成为各方关注与争论的焦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稳步推进税制改革”的新一轮税制改革方针,虽然未明确提到减税与增税的问题,但“在保持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对税制进行有增有减的结构调整”的提法,是上一届政府就已经明确了的,也是当前关于新一轮税改总体方针的主流观点,成为多年来我们进行税制改革的一种理念。事实上,新一轮税改已对这一理念提出了挑战,或者说,为我们提供了转变这一传统理念的契机。
一、“总体税收增长,结构有增有减”:一种模糊不清的“万金油”政策
首先,对总体税收增长的含义,可以有多种理解。从计算方法看,可以是税收绝对规模的增长,也可以是税收相对增长速度的增长;从对比指标来看,可以有很多作为税收增长参照系的指标,如销售额、利润、投资额、物价等,而最常用的是经济增长。因此,“总体税收增长”的含义至少有以下 3种:一是税收收入总规模比上年增长;二是当年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上年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三是税收收入增长速度同步于或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即宏观税负水平的提高。
而所谓“结构有增有减”,是一种结构性增税或减税政策调整,既不是全面的增税,也非全面的减税,而是既增税又有减税。显而易见,“结构有增有减”的含义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以增税为主伴随适当的减税,可谓之为“结构性增税”,简称“增税”;二是以减税为主伴随适当的增税,可谓之为“结构性减税”,简称“减税”。
由此可见,“总体税收增长”与“结构有增有减”都是模糊不清的概念,如果不加以准确界定,这两条原则可以说是“万金油”,适用于任何时期的税制改革,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目前,对“总体税收增长”见诸文字的解释是:“保持税收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或略快于经济增长,提高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此推论,与我国“总体税收增长”方针相对应的将是一种“结构性增税”政策。除非税制结构以较富弹性的累进税制为主,同时微观层面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但这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此其一。其二,按照“拉弗曲线”原理,降低税率不一定带来税收收入的减少,甚至可能带来税收收入的增加。但这一原理的前提是现有税率过高,而且是就长期趋势而言的。就短期而言,减税一般会带来税收收入的减少。
现在的问题是,“结构性增税”以及经典的“总体税收增长,结构有增有减”是否与新一轮税改相适应呢?由以下的分析可看出,二者其实是不再适应了。
二、结构性减税:新一轮税制改革的特征与核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的新一轮税改内容,尽管其中有一些增税因素,但总体而言减税的色彩更浓,具有明显的减税效应,并且力度相当大。据有关专家估算,就改革方案算账,大约要减少税收收入5000亿元左右。我们认为,这一估算是不过分的,具体分析如下:
1.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会缩小税基,在保持现行税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会使税收收入减少。考虑到财政承受能力,增值税转型采取分步实施,首先将设备投资纳入抵扣范围,俟条件成熟再将房屋、建筑物等其他新增固定资产全部纳入抵扣范围。就对财政的影响而言,2003年的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投资为12682亿元,考虑到目前投资出现的较快增长,如果以25%的平均增长率计算,2004年的设备工具器具购置约为15200亿元,排除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非增值税纳税人的设备工具器具购置(约占总投资的50%),转型对增值税收入的影响应该在1300亿元左右。除此以外,还应考虑增值税转型对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以及所得税的影响。综合以上因素,目前的增值税转型方案在2004年共影响税收约1400亿元左右。随着新增设备工具器具投资的越来越大,对税收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有鉴于此,作为增值税转型的第一步,目前仅在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六大行业试点,而且只允许抵扣当期新增机器设备所含进项税金。即便如此,经过测算,此项改革也要影响中央与地方财政150亿元左右。
2.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适当降低税率、规范税前扣除、扩大税基、整顿和减少税收优惠等。经过这些改革,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会有所降低,而外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会有所提高,但提高很少,绝大部分优惠政策还会有宽免期。由于内资企业贡献的所得税在所得税总额中的比重远大于外资企业,企业所得税改革的减税效应也十分明显。据统计,内资企业所得税占所得税总额的比例2000年是81%,2001年是80%,2002年是76%。据此粗略估计,由于降低税率会减少收入300—500亿元。
3.农村税费改革的宗旨,就在于减轻农民负担。改革的内容,一是除烟叶外,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二是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5年内取消农业税,有条件的地区可率先免征农业税。目前,很多地区已相继宣布自2004年1月1日起免征农业税。在加快改革的情况下,这一改革大约会减税600亿元左右。从长期来看,农业税制改革的方向是逐步用现代税制替代传统的农业税制。从表面看,单一的农业税制被多环节、多税种的现代税制取代,似乎农业税负增加了。但我国对农业实行轻税的政策不会改变,同时,现代税制下的起征点和免征额等措施也会将相当多的农业和农民收入排斥在纳税范围之外。可以预料,一体化税制下的农业税负也是一种降低趋势。
4.出口退税制度改革,从平均退税率从15%降低到12%来看,似乎是一项增税调整。但从“新账不欠”看,实际的退税额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同时,到2003年底,全国累计欠退税款已达到3000多亿元,根据“老账要还”的原则,这会相应减少财政收入。
5.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既有增税的内容,也有减税的内容。增税主要是进一步规范和拓宽税基、统一和规范减免税优惠。减税的内容则有两点:一是统一和规范费用扣除标准,适当提高扣除标准,并改变“一刀切”的做法,适当考虑个人的生活负担情况;二是调整税率级距和税负水平,适当降低最高边际税率。至于由分类税制改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本身很难讲是增税还是减税,但结合税率级距和税负水平的调整,也可视为是一种减税效应。由此可见,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主调也是减税,尽管其减税的色彩不像其他税种那样鲜明。
6.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核心内容是将现行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并,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土地使用费以及在房地产开发建设环节征收的一些税收和名目繁多的有关收费。其中也是既有增税的内容,也有减税的内容。增税主要是征税范围扩大到农村,统一按评估价值征税(相当于市场价值的一定比例,如六七成),以及不再按租金、余值或土地面积征税等。减税的内容主要是清理收费,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除按受益原则保留一部分有偿服务、经营性收费和少量必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外,将属于地价的收费归入地价,中,把一部分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转为税收。可见,尽管从总的时期看,物业税改革不一定使房地产的税费负担水平降低,但它使房地产税费的征收环节后移,由开发建设、交易环节一次承担改为由拥有使用房地产的单位和个人在拥有期间分期承担,改革初期将带来房地产税费的明显减少。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税种的改革,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有增有减,这里不做具体分析。
综合上述分析,改革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统一城乡税制,大约会减收2000—2500亿元,占 2003年税收收入的10%~15%;如果再加上偿还欠出口退税款、农村税费改革等其他改革,则约减收5000,5500亿元,占2003年税收收入的25%—27%。可见,此次税改的减收力度是相当大的。很明显,这是一种结构性减税政策。对此,我们无需讳言。
三、由此引发的思考:该是改变以保收入为改革前提的时候了
长期以来,提高“两个比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对此,我们已耳熟能详,并有意或无意地将其贯穿于历次税制改革中,导致很多改革囿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而夭折或打了折扣,保持税收收入的较快增长事实上成了各项税制改革的前提条件。以这次“结构性减税”为转折点,我们的税改政策理念应发生根本转变,正本清源,由长期以来因各种主客观因素而被迫形成的“偏轨”转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
上述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一)我国目前的宏观税负水平已有较大提高,追求目标应转变为维持宏观税负的基本稳定
考察我国改革开发以来宏观税负的运行轨迹,总体上呈现出“v”字形:自1978年实施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改革开放以来,其基本走势是下滑,直至1992年到达谷底;自1993年以后的基本走势则是逐渐走高,并于1999年超过1978年的水平,此后每年以近乎1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提高,2003年上升到了17.5%。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1985年后的税收增长趋势显示如图1。
从图1看出,1986—1993年的税收年均增长率仅为1.38%;而从1993年后税收增长开始高于经济增长,1993—2003年的年均增长率高达14.51%,其中1993年高达48%,2001—2002年都在 20%以上。不管我们对于税收的这种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何种解释,我国的宏观税负与10年前相比,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资料来源:1999年以前的数据根据《中国财政年鉴》(2000)有关数据计算而得;2000年后的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有关数据计算而得。
图1 我国税收增长趋势(1986—2003年)
问题还远不止如此。如果说在西方发达国家,税收收入占公共收入的绝大部分,可以用宏观税率作为公共收入规模的近似指标的话,我国则不能如此。我国政府收入的一大特点是“税费并存,费大于税”。我国现行的财政收入仅指预算内收入。实际上,我国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预算外收入和所谓的体制外收入。其中,介于规范性与非规范性之间、未纳入预算但可比较精确的统计的收入有:预算外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等。纯系制度外、且无法加以精确统计的不规范收入有:由各部门、各地区“自立规章,自收自支”的各种收费、罚款、集资、摊派收入等等。有学者按调整口径粗略地测算,1995年全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致可调整为17.8%。更有学者以 2000年的数字测算,能够统计到的前3个层次的中国政府收入总计为26314,87亿元,占到gdp的29.43%。在此基础上,以第4个层次——制度外收入占gdp的5%计算,则整个政府收入占 gdp的比重达到34.43%。这个负担水平,是单纯的税收负担数字的2.43倍。依此计算,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尽管仍然低于发达国家,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已经基本接近甚至超过了。
由此可见,从动态的角度,按照国际通行口径进行考察比较,我国的宏观税负实际上已处于一个不低的水平,我们不应该再片面地追求提高宏观税负率,而是应该努力保持宏观税负水平的基本稳定。
(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的支出范围和规模将摆脱直线上升的局面,出现稳中有降的发展态势
如果我们将分析的视野延伸到财政支出领域,就会出现一个与上述分析似乎相悖的现象,即:一方面,我国的宏观税费水平已经不低了;另一方面,我国的财政困境依旧,甚至加剧了。财政困境突出表现在财政赤字的不断上升上。我国最近10多年的财政赤字情况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
图2 我国财政赤字情况(1992—2003年)
从图2看出,10多年来,财政赤字总体呈不断扩大之势,尤其是1998年后,年财政赤字猛然增长;到20世纪末突破了千亿元大关;进入21世纪,则突破2000亿元,接近3000亿元。
单从以上数据看,很容易得出我国财政仍然处于十分困难境地的结论。但这只是表明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其结论就不是这样了。
财政困境无非来自于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两方面,要么是支出太多了,要么是收入太少了。证分析表明,我国的财政困境由同时来自于上述两方面已演变为主要来自于财政支出方面。
首先,分年度分析,我国财政赤字在1998年以前并不多,只有500亿元左右,1996、1997年还略有减少,只是在1998年后才突然出现“跳跃式”增长,而这直接来源于政府实施的以扩大政府投资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因此,1998年后成倍增长的财政赤字是政府“主动”追求的结果,与一般意义上的财政困境是不同的。
其次,从财政支出现况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压缩财政支出规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在财政支出结构方面进行了若干改革,在财政支出管理上亦做了大量文章。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仍很不合理,突出表现为:“越位”与“缺位”并存,支出的“效率低”。“越位”,说明了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中有相当部分是本不必要的;“缺位”,说明如果补上“缺位”,我国的财政负担将比目前的高得多,从而倒推出我国目前的财政负担偏高;“效率低”,说明在即使必要的财政支出项目中,也存在很大的“水分”。“越位”、“缺位”与“效率低”,从3个不同方面共同反映了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负担已经实属不低,存在着较大的压缩空间。
第三,从发展趋势分析,未来若干年我国市场经济将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这必将要求在国民收入这块“蛋糕”中切给政府部门的部分保持相对稳定或减少,而留给私人部门的不断增加,以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调节作用。同时,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政府部门对私人领域活动的干预与管制将逐步减少,并越来越透明与规范。这必然要求加大政府改革力度,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管理效率,压缩行政开支。
综合上述分析,财政支出的不合理是导致我国财政困境的主要原因。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的财政困境将逐步得到缓解。
(三)作为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平准器——国债,其发行能力有较大提高
自1985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增长速度很快。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从图3可看出,1985年以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逐年扩大,尤其是1994年颁布的《预算法》明确规定财政赤字不得向中央银行透支之后,其增长速度更快。2003年,国债发行达到6154亿元,占当年全部财政收入(含国债收入)的23.1%,占当年财政支出的25.8%,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由原来的18%上升到23.5%。尽管由于我国财政收支的总体规模较小,我国国债的依存度已经比较高,但因为发债的历史短,大规模发债的时间更短,与其他国家以及国际公认的国债警戒标准相比,我国国债的负担率并不算高。从实际情况看,不断增长的国债发行规模并没有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没有出现债务风险。因此,总体来看,我国仍然存在一定增发国债的空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
注:国债发行包括国内债务、国外债务和国内外其他债务。1985年以前的国债因数字较小,未列入本表。从1999年开始,国内外其他债务项目为债务收入大于支出部分增列的偿债基金。
图3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1985—2003年)
与此同时,我国国债的发行品种越来越丰富,发行范围不断扩大,发行方式日益多样化,国债二级市场不断活跃,国债发行早已摆脱带有行政摊派色彩的现象,成为人们投资的追逐对象与证券市场的“香饽饽”。
由此可见,我国国债发行能力的增加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理财的能力,丰富了政府平衡财政收支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出现了财政困境,也不一定依赖于增税。
(四)当前良好的税收形势,既为“结构性减税”创造了条件,也增强了“结构性减税”改革的紧迫性
2004年前3季度,全国税收收入入库19257亿元,同比增长26.3%,增收4014亿元。照这个势头走下去,最保守的估计,全年的税收增长额将达到5000亿元左右。其中,超预算增长的数额,起码在3000亿元以上。
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本来是长期以来我们求之不得的,但现在看来,照此形势发展的结果不免令人担忧。因为伴随着税收的高增长,财政支出规模往往表现出更快、更猛的增长势头。在过去的 10年中,税收增长和支出膨胀之间是一列几乎没有任何路障的“直通车”,2003年的,税收规模是 1993年的4.7倍,而支出规模是1993年的5.7倍。由此看来,倘不对今年急剧增长的税收收入做出特意的安排,将刺激财政支出规模的进一步膨胀,使今后可能采取的调整、优化支出变得更加艰难。因此,抓住眼下的税收增长“旺季”,将超预算增长的税收用于启动以“结构性减税”为核心的新一轮税制改革,就是一个必要且可行的选择。
再联系到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不少人对“结构性减税”心存疑虑,认为“结构性减税”会加剧当前的经济过热。其实,当前的经济过热,其症结在于政府主导的投资过热,而真正的民间投资并不热。由此可见,“结构性减税”正好掐断了税收增长“直通”为财政支出而导致的政府投资的不适当膨胀,有利于投资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同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相协调的势在必行之举。、
由此可见,以“结构性减税”为特征的新一轮税制改革势在必行,宜尽早推出。而以“结构性减税”为标志,意味着长期以来单纯以增税为目标的改革理念必须发生改变。
主要参考文献:
1.金人庆:《税收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多做贡献》,《人民日报》2002年12月27日。
2.《不断推进财税改革与发展——“中国财税论坛2003”综述》,《人民日报》2003年11月28日。
3.安体富:《新一轮税制改革中的税收政策问题》,http://.cn,2004/4/28。
4.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关键词:科普 影院 教育 作用
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5-182-02
1导言
科普教育是科技普及和教育相结合的一项课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越来越重视这项事业。很多国家的政府通过政策、立法、组织、资金等手段,积极推动本国科普事业的发展。我国为了推广科普教育,提高公民科学素质,200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6年开始实施《全中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近几年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科技场馆,科普影院也随之建立起来。作为新型的科普教育形式,科普影院的建成和使用对推动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越来越不可估量的贡献,探索科普影院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科普影院在科普场馆的发展现状
2.1科普影院和科普电影的起源
1970年,作为科普电影的标志性发展成果,世界上第一部IMAX电影《Tiger Child》在日本大阪的电影博览会上展示,唤起并加速科技发达的西方国家对大银幕科技影院放映系统的探索和研究。于是,在1971年,第一家IMAX电影放映系统在加拿大多伦多正式安装成功,该影院历经四十年,至今仍在运行。继而,在1973年,第一家IMAX球幕影院在美国西海岸的圣地亚哥城正式对公众开放。值得我们自豪的是,1980年10月,东半球第一座全天域电影放映系统OMNIMAX-IMAX的孪生兄弟在香港太空馆与公众见面。
由于球幕影院和球幕电影的技术复杂性,目前只有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才能制造和出品。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仅仅在应用方面,我国的起步就慢了二十多年,要想在球幕影院放映系统的研发方面和球幕电影拍摄与制作方面有所突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2.2科普影院在我国的基本分布
从1988年中国科技馆一期在北京正式对公众开放,到1995年8月穹幕影院的正式对公众开放,宣告中国科普电影教育的开始,让国民看到科普教育的曙光。各地政府越来越认识到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性。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和城市纷纷筹建大型高标准的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在筹建科技场馆的进程中,既筹建科普展厅,同时也筹建高科技的科普影院,希望在开展科普展品展示教育的同时,发展科普影视教育。最近几年科普影院的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成开放的球幕(穹幕)影院、巨幕影院等科普用大银幕影院已有近30家,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环勃海等地区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哈尔滨、东莞、南京、沈阳、深圳等,西部地区、海南省则缺乏这类科普影院。
4D影院、动感影院等规模相对较小、资金投入相对较低的科普影院在我国的分布则更广泛,大部分是国产的,有少数几家是从国外引进的。
2.3科普影院的主要类型
常见的科普影院有球幕影院(穹幕影院)、巨幕影院、4D影院、4D动感影院等,也有动感影院、太空影院、虚拟航行影院、小型球幕影院等特效影院。电影的载体有胶片的,也有数字的。
3如何充分发挥科普影院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
要想充分发挥科普影院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只有政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各级科协、科技部门、教育部门进行联动,坚持不懈的推广和普及科普电影教育,为公众提供充足的科普教育场所和科普影视教育资源,引导公众经常性有计划地接受科普教育,参观科技馆,观看各种科普电影,从整体上提高公众参与科普教育的意识和热情,公众的科学素质才能得到较明显的提高。科普电影工作者要在如何发挥科普影院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上动脑筋,下功夫。
3.1 搞好科普影院的软硬件建设
最基础的工作是要做好电影放映系统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给观众提供一个正常的观影环境。其次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普影院放映员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师队伍,为高质量地完成电影放映工作提供人才和技术保证。第三是抓好科普影片的挑选工作,为观众提供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的优质科普电影教育资源,使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能愉快、直观地学习科普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
3.2搞好科普影院和科普影片的宣传工作
科普影院要发挥应有的作用,离不开科普电影,因此,我们在宣传影院的同时,要做好对影片的宣传工作。在引进每一部新电影之前首先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抓住最佳宣传时机,利用最有效的宣传方式和宣传平台,开展行之有效的影片宣传工作。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进行新闻报道,利用当地主流网站特别是科技场馆自建网站,配以图片和文字对影片的内容和放映时间进行深度介绍和宣传,派发电影宣传单张,悬挂巨幅海报,方便观众对影片信息的了解,鼓励和调动观众对科普电影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求知欲。
3.3利用影院硬件和影片资源,举办科普电影专题活动。
利用影院硬件条件和影片资源,举办科普电影专题活动,能够大大提高影院和影片的知名度。2007年12月东莞科技馆举行了特殊电影展映月活动;上海科技馆先后在2005年10月和2008年5月举办了两次大型科普特种电影周活动;2009年12月,中国科技馆举办了“海峡两岸科普文化交流暨台湾地区4D科普影展月”活动。在活动期间,他们还举办了专题论坛、讲座、研讨会等,开展行业和专业交流,探讨科普电影教育的形式、内容和作用,这类专题活动堪称科普教育活动的典范。举办这类专题活动,虽然操作难度较大,但是为影片发行商、科普影院、科普电影爱好者等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宣传、交流、合作的平台,进一步推动国内国际同行的交流,加强影片发行商、各影院以及各学科组织之间的合作,对科普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科普教育的效果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3.4将电影与展览相结合,吸引更多观众
(1)将常规展览和科普电影结合起来
在很多科技场馆,既有科普展厅,又有科普影院,将常规展览和科普电影结合起来,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我们常常会看到观众在展厅参观科普展品,动手操作科普模型,之后又去观看科普电影,也会看到观众在观看电影之后来到展厅参观和体验展品的,尤其对青少年来讲,这种学习和体验是非常有益和有趣的,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直观形象地观看了科普电影,学习了书本之外的知识。
(2)将科普电影和与电影相关的专题展览结合起来
利用新电影引进的良好契机,开展专题性的展览,对提高公众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丰富观众的科普知识有较大的帮助。譬如:香港太空馆球幕影院在放映《南美恐龙》的同时,其姊妹馆香港科学馆在展厅布置了有关恐龙的专题展览,同期展出,以引导观众探索和思考;东莞科技馆在引进球幕电影《刘易斯和克拉克的太平洋之旅》和《神秘的印度》等的同时,布置了与电影内容相关的专题展览,介绍影片里的知识点和精彩之处,大大提高了观众观看电影的兴趣。观众既观看了电影,又参观了与电影相关的展览,在电影里获得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图文并茂的展览得到了补充和延伸,公众的科学素质也就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了。
3.5做好团体推广和接待。
青少年学生、企业团体、旅游团等是接受科普教育的重要团体。专门面向他们介绍每一次引进的科普电影,做好他们来科技馆观看电影和参观展厅的组织、接待和服务工作显得非常重要。这就需要科普场馆的工作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服务意识,要预先了解电影的内容、设想观众可能提出的疑问,对观众进行影片内容介绍和疑难解答。让观众带着好奇而来,带着收获而归。
3.6开展优惠和赠送活动。
为公众观看科普电影和参观科技馆展厅提供便利和优惠,鼓励他们爱科普、学科学,一些科技馆推出了会员制、会员卡、年卡、VIP卡等服务项目,增加公众参观展厅次数和观看电影的次数,大大降低观众的费用,使公众受益更多。
在观看完科普电影之后,发放一些和电影有关的小礼品,或在节假日等观众高峰期,结合科技场馆的其它项目,搞一些联合优惠赠送的活动。这样会使观众对影院和电影更有好感,提高他们继续观看电影的兴趣。
4对未来科普影院和科普电影的展望。
4.1要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科普影院的认识
政府投资建设一座科技场馆,往往花费上亿元乃至十几亿元的资金,其中一座高规格的科普影院要花费数以千万计的资金,一个科技场馆就是一所公众学校,一座科普影院就是一个科普课堂,要培养公众树立正确的意识:公众不仅需要参观科技展品和科普影院,而且需要观看影院里放映的每一部电影。从事科普教育的工作人员有责任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益智、健康、有趣的科普电影,公众有权力和资格对所放映的科普电影的内容和质量进行评价,形成反馈机制,促进科普影院从形式到内容真正起到推动科普教育的作用。
4.2政府对科普影院的建设进行宏观控制,引导科普影院的合理布局和均衡发展
对于西部地区缺少科普场馆和缺乏科普影院的现状应该引起重视,加快西部贫穷地区的科普影院建设,为西部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提供好的学习条件。
4.3呼吁国家政策对进口科普影视作品的倾斜
由于IMAX、IWERKS等高科技影院都是从海外引进的,这些影院所放映的电影目前全是从海外引进的。科普工作者每年为了从海外引进新的科普电影,普遍感到力不从心,他们费尽千辛万苦,忙碌于与国家电影管理有关部门和当地海关等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中。此问题已经引起国际大银幕影院协会的关注和重视,2008年10月大银幕影院协会主席一行专程到北京拜访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希望能够促成中国的科普影院从海外引进科普电影的过程变得更为快捷和简便。科普工作者们也在呼吁国家相关政策对进口科普电影倾斜,尽快出台新的科普电影进口相关规定。
4.4建立影院互助协作联盟
由于科普影院特别是球幕影院系统设备昂贵、技术精密、技术人员稀缺,影片资源从国外进口手续繁杂,因此,在同类型影院之间建立影院互助协作联盟,能够促进同行互相学习和切磋难题,取长补短,交流经验;同时在相同格式影院之间进行影片互换放映,实现资源共享,既可以节约国家的财政资金,又可以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科普影视教育资源。我国六家IWERKS影院早在2007年就探索组建了870影院协作联盟,六家影院每三年开展一次共同租片,每部影片一次租赁三年,免去了每年进口的麻烦,且每个影院能每半年更换一次影片,观众观看新片的周期大大缩短,成功地实现了科普资源增值。黑龙江省和东莞市两家IMAX球幕影院也成功地进行了影片互换,这些做法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