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就业指导建议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够重视。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都为选修课,并且只在大三或大四才开设。指导方式单一,多是通过讲座讲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知识介绍的多,能力培养的少,内容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有些高校只注重就业率,忽视毕业生就业质量和长远发展,导致毕业生盲目就业,为今后择业埋下隐患。
二是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就业期望值很高,对就业的严峻形势不敏感,对自我认知不清晰、眼高手低、总想一步到位,无法正视实际存在的差距。另一类则崇尚“慢就业”,以时间上的错位避开就业高峰,实则是对现实压力的逃避,缺乏对未来的规划和不断尝试的信心,只能坐以待毙,逐渐成为“啃老族”。
三是各方缺乏信息互通交流。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和高校都设有就业促进机构,但由于隶属关系,政策适用性等问题,还没有建立信息互通机制,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直接表现为学校不了解就业政策,政府不掌握学生情况,导致就业指导工作缺位,最终损害的是广大毕业生的根本利益。
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帮助毕业生尽快完成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增强就业的主动性和竞争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一)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灵活设置课程内容,从关注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的应试性培训,转变为强调心理咨询、建立职业规划、引导创业思维的综合性指导,以“授人以渔”的理念提高毕业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将就业指导由面向毕业生转变为贯穿整个大学生涯,从大一开始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大二建立优势学科和就业兴趣点,到大三结合发展开展社会实践,大四掌握就业政策和择业技巧,以全程化的指导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从而合理的规划职业生涯,自主选择就业方向。
(二)注重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突出对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要加强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提升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要培养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到基层、到艰苦岗位锻炼自我,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的统一结合,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突出就业指导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加强对贫困和残疾学生的重点帮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顺利实现就业,同时做好就业后的跟踪检测,及时掌握待遇发放情况和事业发展情况,确保困难学生真正实现就业脱贫。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改革
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2007年12月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教育部办公厅还引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开设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管理与评估。
各本科院校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引导,纷纷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以下简称《课程》),对于该类课程的建设也在不断地摸索与完善中。但对于独立学院而言,《课程》的设立还基本处于初步阶段,在该课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独立学院更应加强对该课程的重视,不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提升独立学院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起到积极作用。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随着近几年独立学院的迅速发展,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有所提升,但大部分独立学院处于自力更生的状态,国家对于独立学院的支持远远低于对公办院校的支持力度,所以独立学院更应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体现办学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吸引生源报考的重要因素。要让独立学院在高校竞争中发展起来,幸存下去就得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
对于《课程》的有效实施,是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目前独立学院《课程》开设还留于形式,未能因材施教,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有限。这主要还是在于独立学院对该课程的开设普遍还没特别重视,主要反映下以下四方面:第一,在课程性质上来看,主要是以选修课或者低学分的必修课的形式开课,课时量普遍偏少。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对该课程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第二,在教学模式上来看,模式单一,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辅助案例、小组讨论等形式展开,但引用的案例普遍陈旧,没有针对独立学院其生源性质的特殊性进行设置,无法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热情不高,不积极等现象;第三,在教学内容上来看,该课程设计的内容范围广泛,包括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制度与就业市场、大学生职业道德、大学生就业途径、大学生就业权益、大学生自主创业、毕业生职业适应与角色转换等方面,这又与课时数偏少形成矛盾;第四、在师资队伍上来看,任课教师基本由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担任,缺乏专任教师,虽辅导员在管理学生经验丰富,但对于课程的专业性上来讲还是有待提高。
以上存在的问题表明,独立学院开设的《课程》教学效果欠缺实效性,因而有必要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大招生,致使大学毕业生急剧增加,国内经济发展缓慢使得社会需求量相对不足。特别对于独立学院生源特性来看,独立学院夹在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公办本科院校之间生存,必须优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机联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社会的发展,立足独立学院生源的现状,对《课程》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层面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从社会层面上,我国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规划性。大学生以成绩论人才的概念与不再只追求成绩优秀而更注重综合素质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找出自身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而不断提高不足之处,从而提升整体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符合社会需求。
从学校层面看,就业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2007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教高厅【2007】7号文件,指出高校职业规划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 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手段;有利于高校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合理设置教学培养方案,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从学生层面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特质以及潜在优势,树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为自己的理想职业做准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逐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为实现自我价值扬长避短,最终迈向成功[2]。
三、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
1、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
目前独立学院《课程》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这与该课教学目标相违背。因此合理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学习动力是课程教学内容改进的主要方向,其应以激发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对职业的探索,从而达成一个平衡为原则,从而引导大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课程注重以学生的“学”主导,任课教师在课程授课中起到的是引导、启发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有助于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
[关键词]工科院校 毕业生 就业 市场调研 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简介]申静(1980-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张家口 075024)孙智宏(1981- ),男,吉林长春人,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100)马德(1980- ),男,河北张家口人,张家口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经费项目“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01123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92-02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是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应该具备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认知自我、明确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规划、增强综合素质、顺利融入社会的功能。本文将针对走访调研发现的问题,并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就业工作的经验,对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质量、促进就业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工科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就业观念需进一步转变。首先,大学生就业依赖心理仍然很强。由于工科院校就业形势相对较好,很多用人单位会积极主动跟学校联系招聘毕业生,从而造成了只有很少数的毕业生会主动走出校门寻找新的就业机会或者自主创业。其次,部分大学生就业乡土情结浓厚。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加入到毕业生中,造成毕业生就业范围局限于生源地及周边城市,即使很适合自己的单位,很多学生也不愿意到离家远的地方工作,守家待业的心理需要破解。再次,创业意识淡薄。大部分工科学生对创业没有任何准备,创业理念缺乏,找不准创业领域,创业目标不明确,这与工科院校就业指导中创业教育的缺失存在很大的关系。
第二,工科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于实际。目前在工科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就业定位较高的现象,他们将目标定位在大城市,要满足专业对口、工作环境好、待遇高的条件,不愿意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基层单位就业。面对大的社会就业环境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需求,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导致了“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双重矛盾。
第三,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但相关政策不完善,对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不够,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社会经验、资金等都严重不足,学生自主创业目前仍停留于初级探索阶段。
第四,在校生创业教育缺乏国家相关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在校期间缺乏相关经验的积累,没有创业实践基地。
第五,工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工科院校的就业指导普遍存在这一现象:就业接待推荐基本靠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基本靠辅导员,而这两部分工作人员在就业指导方面远远不够专业,并且他们的日常工作已经很繁忙,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研究相关知识。配备从事就业指导的专门人员,或加大资金投入对现有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加强专门训练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六,学校对在校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存在一定困难。国家要求将职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或必选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对在校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教育、创业教育等全程化的职业指导。目前很多工科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是作为任选课开设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受学校的课时、教学经费、师资等各方面的影响,实现对全体在校生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存在难度。
二、新形势下,加强工科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有效途径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走访、座谈等调研情况,建议在工科大学生就业工作中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第一,紧跟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加强对在校生的教育。对在校生的就业教育应从大一抓起,从新生一入学就逐渐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树立职业生涯的理念,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同时扩展信息渠道,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关于就业的相关政策,及时把握就业市场动态,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就业形势,了解相关政策,更新就业观念,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树立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自主创业、艰苦创业的就业观念。
第二,强化就业调研,瞄准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和变化,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调整专业结构。定期走访用人单位,了解市场需求,征求意见和建议,根据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发展规模,及时补充和更新实验设备设施;增加实验课程课时;加强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自己;加大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教学比重,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完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应将职业指导课程作为必选课或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并保证教学课时。其次,重构以生涯发展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多开设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选修,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增设与生涯规划有关的素质教育课程,直接指导学生对自身进行规划。再次,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与阶段性的就业指导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与政策指导、就业程序与就业技巧指导以及就业心理指导等多方面的指导教育。
第四,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专兼职相结合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一方面,就业指导队伍应拥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人员,并保证一定的稳定性。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服务意识,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素质,更要有热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培训,使他们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和就业工作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在就业指导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升华理论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从而能较好地适应就业指导工作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就业指导队伍人员构成上,要专兼职人员相结合、学校人员和社会人员相结合、不同学科知识结构人员相结合。工作人员实践经验丰富,能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收到理想的指导效果。
面对日趋严峻多变的就业形势,高校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洞悉就业形势,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何海燕.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B/OL]./lunwen_183407642/,2004-04-01.
[2]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B/OL]..cn/Article/CDMD-10246-2007168789.htm,2007-04-10.
[3]胡长伟.试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和措施[DB/OL]..cn/Article/CDMD-10200-2007156701.htm,2007-05-27.
[4]高飞.新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DB/OL]..cn/Article/CDMD-10704-2008145643.htm,2008-04-15.
[5]邱玮.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就业可迁移能力的途径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0(10).
[6]任佳伟,黄薇薇.社会经济形势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政治研究,2011(1).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职业指导师 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行业不断分化、整合,职业岗位不断推陈出新,同时,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滞后性。大学生择业就业中信息不畅、大学生择业就业观念有待转变、择业就业知识存在缺失等,使得当前的就业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矛盾。为了顺利促进大学生就业,高校在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办学质量的同时,还要重视和抓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实践工作中,高校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队伍的建设十分关键,从推进就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和规范化的视角来看,加强高校职业指导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尤其重要。
一、重视高校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
当前,尽管高职教育已经开始推行“双师制”,也就是实行专业课理论教师与实践性指导教师并存发展的制度,但事实上专业课理论教师一直占据主体地位,其总体力量强大,而能够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实践性指导教师力量却依然十分薄弱。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的教师数量更是少之又少,这是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适应社会需求、不能顺利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密切相关的是大学生对社会就业岗位认知不足,对自我素质和能力评价存在偏颇,对未来就业选择的定位不准等。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学生缺乏对社会需求的真正了解,尤其是缺乏对就业岗位的深刻认识,导致无法快速适应就业岗位。因此,在推进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指导,将其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实施。这就需要一支具有择业、就业指导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来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引导和服务,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就业工作是一门科学,要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高水平发展,必须培养一支具有择业就业指导、职业规划服务等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因此,重视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生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职业指导的工作水平,促进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这种形势,应当将职业指导师培养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来抓,而不能简单地作为教师获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的个人行为。所以,高校应推行职业指导师持证上岗制度,组织基本素质高、专业理论基础强、具有较高责任心的教师进行职业指导师的资格培训,提高他们职业指导的素质和能力。
二、明确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
高校职业指导师从其职业的总体要求来看,主要是发挥对大学生择业就业指导的作用,因此,应当具备一定的素养,能够履行一定的职责。
1.职业指导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高校职业指导师,要适应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要求,熟悉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专业发展规律,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熟悉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现状,能够分析和预测未来社会岗位的发展变化,了解未来职业发展的前景,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服务能力。
2.职业指导师应当履行的基本职责。高校的职业指导老师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服务方面应当履行的职责:一是搜集和掌握社会用人单位信息,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给大学生;二是了解和测试大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对大学生性格、行为方式的观察和调查,或运用职业能力倾向测试指标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倾向进行测试,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是为大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和咨询,通过对大学生学习背景、家庭情况、个人需求的掌握,给他们提出职业选择建议,同时为将要或正在求职的大学生解疑释惑,帮助他们调整就业期望值,进行就业规划,促进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就业选择。
三、构建科学的职业指导师培训机制
从高校职业指导师的来源来看,职业指导师可以从高校外部选拔,也可以从企业、社会人才中介机构中选聘。要以开放的眼光、宽广的思维,多渠道地选择具有职业指导资格、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同时,重视和加强对高校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也是大学生职业指导者建设的重要路径。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一些国家甚至以立法的形式在全社会中推行在职教育,促进员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
相较而言,我国传统的在职培训往往作为一种福利,培训的机会较少,人数也有限。在当前大学生择业就业压力较大、社会对就业工作关注度较高的形势下,应该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增加相关教师的在职培训机会,切实重视高校职业指导师的培养工作。从国家层面来看,应当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提出持证上岗的具体资格要求和人员编制规定,鼓励和推行职业指导师在高校中的普及与发展。从高校层面来看,应将职业指导师纳入师资建设与发展的整体规划,对职业指导师培训制定相关政策,落实考核目标,保障职业指导师培训的物质投入、经费支持,提高职业指导师的待遇,尤其是要构建起职业指导师培训的机制,按计划、分层次、分批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以增加职业指导师的数量,改善高校的师资结构,推进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发展,促进教师终身教育、在职学习理念的形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目标体系 构建 模式思路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有了大幅度的完善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也逐渐的呈现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由原来少数的“包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鼓励创业、双向选择”的当代现实。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承载着每个大学生的理想抱负,更背负着每个大学生祖祖辈辈的家庭希望。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极少数的优秀大学生能够自主适应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转变,投入到社会人才的广泛竞争当中,从而自主择业。仍然相对较多的大学生面对就业现状显得盲目无主、对工作的对待与选择没有一定的目标性。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一时间广泛被扩大,普遍的高中生在毕业后顺其自然的涌入全国各所高校进行深造,自2003年起,数额较大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且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日渐普及的趋势而言,至今,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仍然作为实质性问题存在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当中。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发展现状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扶持
为了有效加强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进展,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得到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的同时,我国的就业指导部门、教育管理部门、劳动部门以及社会保障部门等联合形成了一整套的大学生就业管理模式。由教育部主要负责大学生的就业管理工作,教育部根据对我国整体就业情况的分析,提出具体的工作意见和建议,制定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就业发展情况的就业政策。并及时向全社会公开全国各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信息,对全国大学生就业市场推行的相关政策和活动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并对全国各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根据全国各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并研究相应的政策和改革措施。
2、社会各行业的关爱与帮助
根据国家提出的大学生就业“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相关就业政策后,社会中不少企业、单位积极响应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改革的号召,通过校园专场招聘会、电话预约面试、网上投递简历求职、毕业生奔赴各地的招聘会赶场等形式,主动参与到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的市场中,由此可以判定,对大学生就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通过近年的实践过程,已经使得企业的参与度得到明显的提升。
3、各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视和安排
近年来,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开始进一步强化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各高校不单单只负责大学生就业管理的相关工作,通过成立就业中心、为毕业生制定毕业推荐表、向所属教育部门提交各种计划、开展大学生就业讲座、向兄弟单位举荐人才等,主动承担起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任务。各高校不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化和培养,更增加了培养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能力、求职技巧以及对就业程序和就业权益的掌握,使得每个大学毕业生在专业技能强化的基础上,提前对就业选择和各个环节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在未来的求职过程中将自己全面的展示出来,顺利的求得自己理想中的工作。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的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势在必行。依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符合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必须要创设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其中需要具备明确的目的性、对于任务的针对性以及实施的可行性。一方面,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应该以帮助其完善整个职业生涯乃至未来生活的规划,指导未来发展;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此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将其作为系统工程而不断建设,要从多方面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发展,例如通过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鼓励大学生创业等手段来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国家备选顶用人才的目标。显然,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十分正确的、对大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也是非常合理的,但是仅仅通过本文介绍的两个方面仍然显得不够全面,需要不断的与国内外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出更加全面的目标体系构建,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减轻压力。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实现思路的探索
1、实行就业指导理念的全程化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国内的具体工作经验来看,实行就业指导理念的全程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它结合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特点,使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日趋先进、科学。通过就业指导理念的贯彻,直接打破了服务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这一相对传统的观念,将其不断向实用、科学的方向演变。
2、实行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就业指导要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乃至未来的生活,对每一个在校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英语能力、计算机本领培养的同时,应帮助每一位大学生科学的分析与选择自身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此作为基础,逐渐向创新能力、科技能力等相关综合素质能力的方向加以培养,最终,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就会实现一个或多个的不同目标。
结语:
本文根据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具体现状和实质国情,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目标体系的构建及模式实现思路的探索,在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起着重中之重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标体系十分重要,同时更加需要我们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模式实现思路上的大胆探索,为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程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2]董平等.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汪春胜等.大学生创业教育[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